北京市朝阳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3题 水调歌头·平山堂甩东坡韵 【南宋】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篷舟千重.菰 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③,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 瞑,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 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②菰菜莼羹:相 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 ③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来源:学§科§网] 12.(7分)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雨一何碧”四句,写雨后秋山在晴空的映衬喜爱更显青翠,词人面对如 此美景却愁肠百结,只能借酒浇愁。 B.“苹洲外”三句,词人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在长满苹草的洲渚之外,远山 渐渐消失在苍茫暮色中的景象 C.“人间抚养陈迹”五句,像诶欧阳修和苏轼两位仙翁感叹人生短暂,时光易 逝,英雄业绩在扶养之间化为陈迹。 D.在这首词中,词人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景物的变迁中,融写景、抒情、议 论于一体,兼用典故,意境深远。 ②在这首词中,词人写了哪几种“愁”?请简要概括。(4分) 13.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 词人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这形象进行评价。(200字左右)(10分 [参考答案] ①(3分)C 2(4分)要点一:孤独漂泊,思念家乡 要点二:中原未复 山河破碎 要点三:时光易逝,世事无常 要点四: 怀才不遇,功业难成 13.(10分)评分要点:①(2分)把握词人形象特点;②(2分)观点;③ (4分)结合诗句进行评价;④(2分)语言。 北京市崇文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8分) 点绛唇雨恨云愁 王禹偶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 ②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雨恨云愁:诗人移情于雨云,将自然景观人格化,以表现自我心绪
北京市朝阳区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 ,完成 12、13 题。 水调歌头·平山堂①甩东坡韵 【南宋】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篷舟千重.菰 菜莼羹②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③,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 瞑,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 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②菰菜莼羹:相 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 ③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来源:学§科§网] 12.(7 分)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秋雨一何碧”四句,写雨后秋山在晴空的映衬喜爱更显青翠,词人面对如 此美景却愁肠百结,只能借酒浇愁。 B.“苹洲外”三句,词人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在长满苹草的洲渚之外,远山 渐渐消失在苍茫暮色中的景象。 C.“人间抚养陈迹”五句,像诶欧阳修和苏轼两位仙翁感叹人生短暂,时光易 逝,英雄业绩在扶养之间化为陈迹。 D.在这首词中,词人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景物的变迁中,融写景、抒情、议 论于一体,兼用典故,意境深远。 ②在这首词中,词人写了哪几种“愁”?请简要概括。(4 分) 13. 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 词人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这形象进行评价。(200 字左右)(10 分) [参考答案] ①(3 分)C ②(4 分)要点一:孤独漂泊,思念家乡 要点二:中原未复, 山河破碎 要点三:时光易逝,世事无常 要点四: 怀才不遇,功业难成 13.(10 分)评分要点: ①(2 分)把握词人形象特点; ②(2 分)观点; ③ (4 分)结合诗句进行评价;④(2 分)语言。 北京市崇文区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8 分) 点绛唇雨恨云愁 王禹偶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①。平生事②,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 ②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雨恨云愁:诗人移情于雨云,将自然景观人格化,以表现自我心绪
B.“江南”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迷人的魅力和繁华的景象。 C.诗人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D.全词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感情质朴,格调高旷,不落流俗。 “一缕孤烟细”化用王维的“大漠孤烟直”(《使至塞上》),请比 较赏析这样改动的妙处。(5分) [参考答案] ①C(“繁华的景象”与词作内容和情感不吻合) ②答案示例一: 王维诗句描写的是大漠的风光,用“直”字凸显开阔荒凉的边塞景象; 词中句子改用 “一缕…”“细”来形容“孤烟”,使之与遍布江南的水村渔市相结合, 轻柔中带着淡淡的伤感,烘托出词人自己的孤单与漂泊之情,借景抒情,这一改 动十分巧妙。 答案示例二: 两句都用了“孤烟”这一意象,但王维的诗是边塞诗,用“大漠”的空 旷与“孤烟”相对,表现边塞的荒凉;而词中描绘的是江南水乡淡淡的炊烟从村 落上袅袅升起的景色,抒写的是游子的客愁,改为“一缕”和“细”,委婉细致, 情景交融,这一改动十分巧妙 (评分要点:意境或景物特征不同,1分;情感,1分;效果,1分;手法 1分;表达准确流畅,1分) 北京市东城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②题。(7分 过陈琳①墓 (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东汉建安七子之一。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 败亡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赚,予以重用。②铜雀:指曹操修建的铜雀 台 ①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佳作,全诗采用了对比、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 寄托遥深。 B.首联写作者漂泊在外,来到陈琳墓前,无限感慨,表达了他对陈琳的 仰慕之情。 C.颈联通过写铜雀台的荒芜寂寥,暗示汉代不重视人才,表现作者对社 会的不满 D.尾联写作者不愿继续临风惆怅,想弃文就武,进一步表现诗人生不逢 时之感。 ②纪晓岚评颔联中“‘应’字极兀傲(髙傲)”。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结合诗 句谈谈你的看法。(4分)
B.“江南”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迷人的魅力和繁华的景象。 C.诗人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D.全词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感情质朴,格调高旷,不落流俗。 ②“一缕孤烟细”化用王维的“大漠孤烟直”(《使至塞上》),请比 较赏析这样改动的妙处。(5 分) [参考答案] ①C(“繁华的景象”与词作内容和情感不吻合) ②答案示例一: 王维诗句描写的是大漠的风光,用“直”字凸显开阔荒凉的边塞景象; 词中句子改用 “一缕…”“细”来形容“孤烟”,使之与遍布江南的水村渔市相结合, 轻柔中带着淡淡的伤感,烘托出词人自己的孤单与漂泊之情,借景抒情,这一改 动十分巧妙。 答案示例二: 两句都用了 “孤烟”这一意象,但王维的诗是边塞诗,用“大漠”的空 旷与“孤烟”相对,表现边塞的荒凉;而词中描绘的是江南水乡淡淡的炊烟从村 落上袅袅升起的景色,抒写的是游子的客愁,改为“一缕”和“细”,委婉细致, 情景交融,这一改动十分巧妙。 (评分要点:意境或景物特征不同,1 分;情感,1 分;效果,1 分;手法, 1 分;表达准确流畅,1 分) 北京市东城区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②题。(7 分) 过陈琳①墓 (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②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东汉建安七子之一。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 败亡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赚,予以重用。②铜雀:指曹操修建的铜雀 台。 ①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佳作,全诗采用了对比、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 寄托遥深。 B.首联写作者漂泊在外,来到陈琳墓前,无限感慨,表达了他对陈琳的 仰慕之情。 C.颈联通过写铜雀台的荒芜寂寥,暗示汉代不重视人才,表现作者对社 会的不满。 D.尾联写作者不愿继续临风惆怅,想弃文就武,进一步表现诗人生不逢 时之感。 ②纪晓岚评颔联中“‘应’字极兀傲(高傲)”。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结合诗 句谈谈你的看法。(4 分)
[参考答案] ①C ②答案示例一:同意。“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词客,指以文章 名世的陈琳;识,这里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上句是说,陈琳灵魂有知, 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蓬才士吧。这里蕴含的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对自己 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含有才的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纪昀评道 应’字极兀傲。”这是很有见地的 答案示例二:不同意。“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诗句中蕴含着极 沉痛的感情。一个杰出的才人,竟不得不把真正了解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作古 的前贤身上,正反映出他被当世抛弃的寂寞处境和“举世无相识”的沉重悲慨。 因此,“应”字含有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 (评分标准:表明态度1分,结合诗句分析清楚3分。) 北京市丰台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感遇(其二)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释】①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②朱蕤:(ru)红色的 花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二句点明兰若生长的季节,用“芊蔚”与“青青”两个词形容枝叶的茂盛。 B.三四句中“空”与“冒”相对,从侧面细致描绘了兰若压倒群芳的秀美花色。 C.五六句中“白日晚”“秋风生”写出了季节变化特点,白昼渐短,秋风渐起 D.末尾用反问句“芳意竟何成?”感叹兰若如此秀美,到头来也只是随风凋落。 ②说说“幽独空林色”一句中“空”字的妙处。(4分) ③从全诗看,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B(2分) ②答案示例:“空”与“冒”相对,用作动词,可解释为“使……空”,“空林 色”就是“使林中群花丽色为之一空”。兰若幽雅清秀,独具风采,使林间别的 花木芳草都黯然失色。用群花的失色对比衬托出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空”字 不仅写出了兰若的独特风姿,也流露出诗人对兰若的赞美之情。 (4分。词、句理解2分,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③答案示例:诗人以兰若自比,透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抒发了年华 易逝、时不我待的感慨。“幽独空林色”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际上是诗 人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四句中用“白日晚”“秋风生”写年华岁月的无情流 逝,“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的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 灭。 (4分。感慨2分,联系诗句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北京市海淀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①C ②答案示例一:同意。“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词客,指以文章 名世的陈琳;识,这里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上句是说,陈琳灵魂有知, 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蓬才士吧。这里蕴含的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对自己 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含有才的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纪昀评道: “‘应’字极兀傲。”这是很有见地的。 答案示例二:不同意。“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诗句中蕴含着极 沉痛的感情。一个杰出的才人,竟不得不把真正了解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作古 的前贤身上,正反映出他被当世抛弃的寂寞处境和“举世无相识”的沉重悲慨。 因此,“应”字含有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 (评分标准:表明态度 1 分,结合诗句分析清楚 3 分。) 北京市丰台区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 分)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②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释】① 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②朱蕤:(ruí) 红色的 花。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一二句点明兰若生长的季节,用“芊蔚”与“青青”两个词形容枝叶的茂盛。 B. 三四句中“空”与“冒”相对,从侧面细致描绘了兰若压倒群芳的秀美花色。 C.五六句中“白日晚”“秋风生”写出了季节变化特点,白昼渐短,秋风渐起。 D. 末尾用反问句“芳意竟何成?”感叹兰若如此秀美,到头来也只是随风凋落。 ②说说“幽独空林色”一句中“空”字的妙处。(4 分) ③从全诗看,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① B(2 分) ②答案示例:“空”与“冒”相对,用作动词,可解释为“使……空”,“空林 色”就是“使林中群花丽色为之一空”。兰若幽雅清秀,独具风采,使林间别的 花木芳草都黯然失色。用群花的失色对比衬托出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空”字 不仅写出了兰若的独特风姿,也流露出诗人对兰若的赞美之情。 (4 分。词、句理解 2 分,表达效果 2 分。意思对即可) ③答案示例:诗人以兰若自比,透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抒发了年华 易逝、时不我待的感慨。“幽独空林色”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际上是诗 人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四句中用“白日晚”“秋风生”写年华岁月的无情流 逝,“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的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 灭。 (4 分。感慨 2 分,联系诗句分析 2 分。意思对即可) 北京市海淀区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8分) 杂诗六首(之一) 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①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台上见到的自然景色:秋风阵阵,初升的太阳照耀 着北林。其中“北林”出自《诗经》,常用来指忧伤之地。 B.三至六句写诗人与所念之人相隔万里且被江湖阻隔,纵有方舟也难以渡达, 这份沉重的悲苦叫人实难承受。其中“之子”指诗人自己 C.七至十句写诗人极目远眺之际,看到孤雁从庭前飞过,听到孤雁悲鸣,想托 它作信使,捎信给自己思念的远方之人。 D.结尾两句写孤雁飞远了,诗人“鸿雁传书”的美好愿望落空,那翩翩飞去的 雁影,留给他的只有无尽的失望与忧伤。 [参考答案]B ②这首诗起笔两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5分) [参考答案]高台一一多一一悲风,朝日一一照一一北林 (5分)要点:起笔两句在内容上统领全诗(1分),运用了即景生情(借景抒 情)的手法(1分),所选景物如高台、朝日、悲风、北林等都具有悲凉、阔大 的特点,营造了高远的意境(1分),渲染了悲怆的气氛(1分),并以“悲” 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1分)。(意思对即可) 反馈题:赏析这首诗的结句“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 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 蓉浦。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片多角度写出夏日特定时间的景物特点,看似平常,实则颇具匠心。 B.词人用“呼”与“窥”状写出鸟雀活泼顽皮之态,欣喜之情蕴于其中 C.下片用语如同白话,既没有用典故,也没有化用诗句,但情感抒发饱满。 D.词以“梦入芙蓉浦”结笔,再点荷花,至此,荷花一以贯之,线索清晰。 ②本词中有对荷花的传神描写,王国维曾赞之曰:“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请结 合具体词句赏析。(4分) ③请结合下片中的词句,说出词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4分) [参考答案] ①D(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②题。(8 分) 杂诗六首(之一) 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①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头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台上见到的自然景色:秋风阵阵,初升的太阳照耀 着北林。其中“北林”出自《诗经》,常用来指忧伤之地。 B.三至六句写诗人与所念之人相隔万里且被江湖阻隔,纵有方舟也难以渡达, 这份沉重的悲苦叫人实难承受。其中“之子”指诗人自己。 C.七至十句写诗人极目远眺之际,看到孤雁从庭前飞过,听到孤雁悲鸣,想托 它作信使,捎信给自己思念的远方之人。 D.结尾两句写孤雁飞远了,诗人“鸿雁传书”的美好愿望落空,那翩翩飞去的 雁影,留给他的只有无尽的失望与忧伤。 [参考答案]B ②这首诗起笔两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5 分) [参考答案]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5 分)要点:起笔两句在内容上统领全诗(1 分),运用了即景生情(借景抒 情)的手法(1 分),所选景物如高台、朝日、悲风、北林等都具有悲凉、阔大 的特点,营造了高远的意境(1 分),渲染了悲怆的气氛(1 分),并以“悲” 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1 分)。(意思对即可) 反馈题:赏析这首诗的结句“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北京市石景山区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 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 蓉浦。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上片多角度写出夏日特定时间的景物特点,看似平常,实则颇具匠心。 B.词人用 “呼”与“窥”状写出鸟雀活泼顽皮之态,欣喜之情蕴于其中。 C.下片用语如同白话,既没有用典故,也没有化用诗句,但情感抒发饱满。 D.词以“梦入芙蓉浦”结笔,再点荷花,至此,荷花一以贯之,线索清晰。 ②本词中有对荷花的传神描写,王国维曾赞之曰:“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请结 合具体词句赏析。(4 分) ③请结合下片中的词句,说出词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4 分) [参考答案] ① D (2 分)
②答案示例:“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写出了荷的 神韵。“叶上初阳干宿雨”句,词人的目光落在荷叶上,“初阳干宿雨”既交代 了时间与天气状况,又富有动感,写出了荷在朝阳下的润朗。“水面清圆”句, 词人的目光扩及水面,“清圆”描写出荷叶圆圆,清丽而舒展,铺落在水面上。 “一一风荷举”句,“举”字用得极佳,既写出一株株荷的亭亭玉立,又写出荷 的生机勃勃,向上挺举的动态。这三句从不同的视角表现荷的形象,极富韵致 (4分,结合词句赏析,3分;语言表达,1分 ③答案示例一:下片开头二句“故乡遥,何日去”,词人自问,表达了思乡之切。 “遥”字写出与家乡相距甚远的无奈,“去”字强化了词人盼望离开此地回到家 乡的愿望,思乡之情自然流露。“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句,家乡遥远,客居 长安,“久”字表现出作者对飘泊生活的厌倦,表达了归家的愿望。 答案示例二:“五月渔郎相忆否”句,词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友朋,却询问渔郎 是否记得自己,这恰恰表达出词人自己的思乡之情。“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句,写梦中划小船入莲花塘中,“梦”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词人思归之 心得到些许的满足 (4分,结合词句说明,3分;语言表达,1分 北京市西城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8分) 渡湘江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①唐中宗时,杜审言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边陲。这首诗是他在这 次流放途中所写 ②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③京国人南窜, 意指从京城放逐至峰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行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 来 B.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 C.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 D.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 (2)诗中的“悲”“愁”情绪,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的?请结合这首 诗的前两句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A(“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是没有依据的,景依旧是迟日繁华,人 的处境却已变为流放赴边,此句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 (2)(今昔、实虚、已然和将然)对比、反衬。(明确其中一方面即可) 第一句写往昔春日游园之乐,对比之下,更加让人觉得当前流放处境的“悲” 第二句写眼前春光烂漫、鸟语花香,这让人欢欣的景物,恰恰反衬出流放赴边途 中“愁”的格外浓重
② 答案示例:“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写出了荷的 神韵。“叶上初阳干宿雨”句,词人的目光落在荷叶上,“初阳干宿雨”既交代 了时间与天气状况,又富有动感,写出了荷在朝阳下的润朗。“水面清圆”句, 词人的目光扩及水面,“清圆”描写出荷叶圆圆,清丽而舒展,铺落在水面上。 “一一风荷举”句,“举”字用得极佳,既写出一株株荷的亭亭玉立,又写出荷 的生机勃勃,向上挺举的动态。这三句从不同的视角表现荷的形象,极富韵致。 (4 分,结合词句赏析,3 分;语言表达,1 分) ③答案示例一:下片开头二句“故乡遥,何日去”,词人自问,表达了思乡之切。 “遥”字写出与家乡相距甚远的无奈,“去”字强化了词人盼望离开此地回到家 乡的愿望,思乡之情自然流露。“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句,家乡遥远,客居 长安,“久”字表现出作者对飘泊生活的厌倦,表达了归家的愿望。 答案示例二:“五月渔郎相忆否”句,词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友朋,却询问渔郎 是否记得自己,这恰恰表达出词人自己的思乡之情。“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句,写梦中划小船入莲花塘中,“梦” 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词人思归之 心得到些许的满足。 (4 分,结合词句说明,3 分;语言表达,1 分 北京市西城区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8 分)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①唐中宗时,杜审言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边陲。这首诗是他在这 次流放途中所写。 ②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③京国人南窜, 意指从京城放逐至峰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行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 来。 B.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 苦。 C.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 窜”。 D.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 叹。 (2)诗中的“悲”“愁”情绪,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的?请结合这首 诗的前两句作简要分析。(5 分) [参考答案] (1)A(“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是没有依据的,景依旧是迟日繁华,人 的处境却已变为流放赴边,此句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 (2)(今昔、实虚、已然和将然)对比、反衬。(明确其中一方面即可) 第一句写往昔春日游园之乐,对比之下,更加让人觉得当前流放处境的“悲”; 第二句写眼前春光烂漫、鸟语花香,这让人欢欣的景物,恰恰反衬出流放赴边途 中“愁”的格外浓重
(意思对即可) (手法,2分。简要分析,3分:其中两句诗的合理解说,各1分;整体语言表 述1分) 北京市宣武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①太乙:终南山主峰。天都:天帝所居之处,此指长安。②分野:古代以星 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此句说中峰成为分隔不同 州郡的分界。 “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 意,非寻常写景可比。”(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 (1)填空:沈德潜评价王维这首诗“手笔不在杜陵下”,“杜陵”指唐代诗 人 (人名)。(1分) (2)沈德潜评价此诗“四十字中,无所不包”,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终南山 之美的?(4分) (3)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评价。“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有人认为它与前 三联不统一,沈德潜却认为“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综观全诗,作为 整首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有何妙处?写一段赏 析文字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80字。(10分) [参考答案] (1)杜甫(1分)(本题考查对中外重要作家基本常识的了解)(2)①与天帝居所相 接,山势高大雄奇;②与海角相连,山形绵远辽阔;③被云雾缭绕,山中幽静如 仙境;④由中峰分野,山域广大纵横:⑤因光照而阴晴不同,山谷中风光奇异多 变。[(本题考査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评分标准:本题4分,任选4点,每 点1分。](3)(略)提示角度:①尾联写欲久居山中,意谓为山景所迷而流连忘 返,乃对前文终南山之美的总结与升华。②前几联写终南山之美,尾联隔水相问, 意谓更美在远方,不仅前后一体,更是对前文的拓展。③前文写山,尾联写水 写人,不仅行文有变化,且山、水、人皆成景致,深得传统山水画之美。④尾联 虽未直接写山,却通过“寻宿无着”的景况,从侧面点出山中地广人少、水木丰 饶的特点,表现出终南山幽静、深邃、辽远等意境。⑤首联写仰视,颔联写凝视, 颈联写俯瞰,则尾联写眺望,全诗通过视觉移步换景,写出了终南山全方位的立 体的美,尾联拓宽了作品的视野。⑥前三联写山景,尾联写人的活动,这不仅为 景色平添了生机,且将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显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深化 了诗的意境。[(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 评价)评分标准:本题10分。观点,2分;阐发与分析,4分;表达,4分(达 到字数要求,1分;通顺、连贯、精彩,各1分)。凡符合题目要求,且能自圆 其说,可酌情赋分。 安徽省名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8分)
(意思对即可) (手法,2 分。简要分析,3 分:其中两句诗的合理解说,各 1 分;整体语言表 述 1 分) 北京市宣武区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①,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②,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①太乙:终南山主峰。天都:天帝所居之处,此指长安。②分野:古代以星 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此句说中峰成为分隔不同 州郡的分界。 [评] “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 意,非寻常写景可比。”(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 ⑴填空:沈德潜评价王维这首诗“手笔不在杜陵下”,“杜陵”指唐代诗 人 (人名)。(1 分) ⑵沈德潜评价此诗“四十字中,无所不包”,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 终南山 之美的?(4 分) ⑶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评价。“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有人认为它与前 三联不统一,沈德潜却认为“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综观全诗,作为 整首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有何妙处?写一段赏 析文字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 180 字。(10 分) [参考答案] ⑴杜甫(1 分)(本题考查对中外重要作家基本常识的了解)⑵①与天帝居所相 接,山势高大雄奇;②与海角相连,山形绵远辽阔;③被云雾缭绕,山中幽静如 仙境;④由中峰分野,山域广大纵横;⑤因光照而阴晴不同,山谷中风光奇异多 变。[(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评分标准:本题 4 分,任选 4 点,每 点 1 分。] ⑶(略)提示角度:①尾联写欲久居山中,意谓为山景所迷而流连忘 返,乃对前文终南山之美的总结与升华。②前几联写终南山之美,尾联隔水相问, 意谓更美在远方,不仅前后一体,更是对前文的拓展。③前文写山,尾联写水、 写人,不仅行文有变化,且山、水、人皆成景致,深得传统山水画之美。④尾联 虽未直接写山,却通过“寻宿无着”的景况,从侧面点出山中地广人少、水木丰 饶的特点,表现出终南山幽静、深邃、辽远等意境。⑤首联写仰视,颔联写凝视, 颈联写俯瞰,则尾联写眺望,全诗通过视觉移步换景,写出了终南山全方位的立 体的美,尾联拓宽了作品的视野。⑥前三联写山景,尾联写人的活动,这不仅为 景色平添了生机,且将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显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深化 了诗的意境。[(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 评价)评分标准:本题 10 分。观点,2 分;阐发与分析,4 分;表达,4 分(达 到字数要求,1 分;通顺、连贯、精彩,各 1 分)。凡符合题目要求,且能自圆 其说,可酌情赋分。] 安徽省名校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8~9 题。(8 分)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1)上面两首诗的题材与内容都较相近,说说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 慨。(4分) (2)分析两首诗在写法上的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对隋王朝灭亡的深沉感慨,(2分)希望晚唐统治 者能从中吸取教训。(2分)(意思对即可) (2)《隋宫》通过事例表现隋朝奢淫以致亡国的教训;(2分)《汴河曲》通 过汴水的春色与隋宫的荒凉对比映衬来寄寓昔盛今衰的感慨亦可。(2分)若答 举例和对比只得2分。) 福建省福州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感旧歌者 戴表元① 牡丹红豆艳春天 檀板朱丝②锦色笺 头白江南一尊酒, 无人知是李龟年③ 注:戴表元,字学家,生活在宋元交替之际。战乱中,辗转各地,卖文为生。② 檀板朱丝,乐器。③李龟年:唐开元间乐工,常出入王侯之第,后流落江南,每 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 (1)试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西湖志余》称:载帅初湖上赠歌者一绝,有故国之思焉。即此诗也。结 合全诗,谈谈你对“故国之思”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牡丹红豆艳春天”画出一幅艳丽秀美的湖上春景图,“檀板朱丝锦色笺” 描摹了船上精致的陈设、听歌的场景。(1分)这两句与“头白江南一尊酒,无 人知是李龟年”的悲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乐景衬出了哀情。(2分) (2)作者借用唐朝乐工李龟年的典故,以李龟年比主人公。(1分)唐人“掩 泣”于李龟年晚年歌唱,是因为他象征着繁华美好的开元盛世之一去不返;此诗 正以昔日歌者在湖上春日中的潦倒晚景,抒写对故国沦亡的无限悲怀。(2分) 福建省南安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楼夕望招客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1)上面两首诗的题材与内容都较相近,说说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 慨。(4 分) (2)分析两首诗在写法上的不同(4 分) [参考答案] (1)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对隋王朝灭亡的深沉感慨,(2 分)希望晚唐统治 者能从中吸取教训。(2 分)(意思对即可) (2)《隋宫》通过事例表现隋朝奢淫以致亡国的教训;(2 分)《汴河曲》通 过汴水的春色与隋宫的荒凉对比映衬来寄寓昔盛今衰的感慨亦可。(2 分)若答 举例和对比只得 2 分。) 福建省福州市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 分) 感旧歌者 戴表元① 牡丹红豆艳春天, 檀板朱丝②锦色笺。 头白江南一尊酒, 无人知是李龟年③。 注:戴表元,字学家,生活在宋元交替之际。战乱中,辗转各地,卖文为生。② 檀板朱丝,乐器。③李龟年:唐开元间乐工,常出入王侯之第,后流落江南,每 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 (1)试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3 分) (2)《西湖志余》称:载帅初湖上赠歌者一绝,有故国之思焉。即此诗也。结 合全诗,谈谈你对“故国之思”的理解。(3 分) [参考答案] (1)“牡丹红豆艳春天”画出一幅艳丽秀美的湖上春景图,“檀板朱丝锦色笺” 描摹了船上精致的陈设、听歌的场景。(1 分)这两句与“头白江南一尊酒,无 人知是李龟年”的悲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乐景衬出了哀情。(2 分) (2)作者借用唐朝乐工李龟年的典故,以李龟年比主人公。(1 分)唐人“掩 泣”于李龟年晚年歌唱,是因为他象征着繁华美好的开元盛世之一去不返;此诗 正以昔日歌者在湖上春日中的潦倒晚景,抒写对故国沦亡的无限悲怀。(2 分) 福建省南安一中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来源:学科网]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颈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3分)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 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 句借助联想和想像,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 意境高妙。(答出比喻1分,结合诗句解说1分,答出表达效果1分) (2)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 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 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 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 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 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③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 (说明看法,1分;答对理由,2分。要求结合每一联具体分析,意思对即可) 福建省泉州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请结 合这首词说明“感慨遂深”的含义。(4分) 「参考答案l (1)(3分)答:词中写了春天的落花、寒雨、晚风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凄风 苦雨打落花的悲凉画面。 (2)(4分)答:“感慨遂深”指词人的思想感情深沉蕴藉。上阕写风雨中落 花飘零,下阕中词人将残花想象成泪美人,她似乎哀告词人趁残红尚在多饮几杯, 只怕不能重逢了,从而委婉表达出一位亡国之君朝不保夕的沉痛与绝望。“人生 长恨水长东”两个“长”字相加更强化其悲痛之 情 福建省枫亭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来源:学科网] 风吹古木晴天雨 ,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颈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3 分)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 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 分) [参考答案] (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 句借助联想和想像,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 意境高妙。(答出比喻 1 分,结合诗句解说 1 分,答出表达效果 1 分) (2)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 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 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 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 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 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③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 ,亦可。 (说明看法,1 分;答对理由,2 分。要求结合每一联具体分析,意思对即可) 福建省泉州一中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 分)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请结 合这首词说明“感慨遂深”的含义。(4 分) [参考答案] (1)(3 分)答: 词中写了春天的落花、寒雨、晚风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凄风 苦雨打落花的悲凉画面。 (2)(4 分)答: “感慨遂深”指词人的思想感情深沉蕴藉。上阕写风雨中落 花飘零,下阕中词人将残花想象成泪美人,她似乎哀告词人趁残红尚在多饮几杯, 只怕不能重逢了,从而委婉表达出一位亡国之君朝不保夕的沉痛与绝望。“人生 长恨水长东”两个“长”字相加更强化其悲痛之 情。 福建省枫亭中学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韦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金陵: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 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 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1)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 顿然换境。”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这一联。(3分) (2)诗歌的前三联极写夜宴之华丽,尾联却用了一个“愁”字,这表达出诗人 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5、(6分)(1)(3分)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 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 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 (2)(3分)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 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 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忧民之情涌上心头。 【诗歌赏析】 诗题中的金陵,指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唐人喜称镇江为丹徒或 金陵。如李德裕曾出任浙西观察使(治所润州),其《鼓吹赋;序》云:“余往 岁剖符金陵。”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 同平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起二句连用三个“满”字,笔酣意深。满耳的笙箫吹奏,满眼的花容月貌, 满楼的红粉佳丽,佩戴着炫目的珠宝翡翠,真比吴娃还美,若非仙宫似的富贵人 家,哪得如此。 颔联“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正以此意承接首联歌舞喧阗、 花团锦簇的豪华场面。可诗人匠心独运,以倒说出之,便觉语新意奇。本来神话 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 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沈 德潜评此诗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颈联“攒”、“曳”二字丝丝入扣。雕饰精美的门庭,灯烛辉煌,象是红烛 夜市一般。歌女们翩翩起舞,彩衣象牵曳着碧空云霞。轻歌曼舞,轻盈摇曳之姿 毕现。“夜攒”益显其满堂灯火,“晴曳”更衬岀锦绣华灿。“夜”和“晴”又 把周宝夜以继日、沉湎于歌舞声色之中的场面写了出来 诗吟至此,已把争妍斗艳、溢彩流光的相府夜宴写到绝顶了,收笔几乎难以 为继。而诗人别具心裁,毫锋陡然转到了宴会场外的静夜遥天:“却愁宴罢青娥 散,扬子江头月半斜。”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 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 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 一个“愁”字中含蕴了。 “月半斜”之“半”,既是实景,又寓微言。这时黄巢起义军纵横驰骋大半 个中国,地方藩镇如李克用等也拥兵叛唐,僖宗迭次出奔,唐王朝摇摇欲坠。只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6 分)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金陵: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 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 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1)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 顿然换境。”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这一联。(3 分) (2)诗歌的前三联极写夜宴之华丽,尾联却用了一个“愁”字,这表达出诗人 怎样的感情?(3 分) [参考答案] 5、(6 分)(1)(3 分)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 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 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 (2)(3 分)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 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 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忧民之情涌上心头。 【诗歌赏析】 诗题中的金陵,指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唐人喜称镇江为丹徒或 金陵。如李德裕曾出任浙西观察使(治所润州),其《鼓吹赋¡序》云:“余往 岁剖符金陵。”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 同平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起二句连用三个“满”字,笔酣意深。满耳的笙箫吹奏,满眼的花容月貌, 满楼的红粉佳丽,佩戴着炫目的珠宝翡翠,真比吴娃还美,若非仙宫似的富贵人 家,哪得如此。 颔联“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正以此意承接首联歌舞喧阗、 花团锦簇的豪华场面。可诗人匠心独运,以倒说出之,便觉语新意奇。本来神话 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 也只能象这样的 “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沈 德潜评此诗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颈联“攒”、“曳”二字丝丝入扣。雕饰精美的门庭,灯烛辉煌,象是红烛 夜市一般。歌女们翩翩起舞,彩衣象牵曳着碧空云霞。轻歌曼舞,轻盈摇曳之姿 毕现。“夜攒”益显其满堂灯火,“晴曳”更衬出锦绣华灿。“夜”和“晴”又 把周宝夜以继日、沉湎于歌舞声色之中的场面写了出来。 诗吟至此,已把争妍斗艳、溢彩流光的相府夜宴写到绝顶了,收笔几乎难以 为继。而诗人别具心裁,毫锋陡然转到了宴会场外的静夜遥天:“却愁宴罢青娥 散,扬子江头月半斜。”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 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 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 一个“愁”字中含蕴了。 “月半斜”之“半”,既是实景,又寓微言。这时黄巢起义军纵横驰骋大半 个中国,地方藩镇如李克用等也拥兵叛唐,僖宗迭次出奔,唐王朝摇摇欲坠。只
有东南半壁暂得喘息,然而握有重兵的周宝却整日沉湎酒色。这样一个局面,岂 不正是残月将落,良宵几何! 全诗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 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一“愁”三“满” 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愁” 是这首诗通前彻后的中心轴线。 10届髙三上学期末试题分类汇编之六:古诗词鉴赏2 福建省漳州五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答柳恽①吴均【南北朝】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髙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②。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③。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注:①这首诗是吴均与朋友柳恽的赠答之作,此诗源于柳恽要岀门远行而作了《赠 吴均诗三首》,吴均这首诗正是答他的诗而作。②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 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 ③原陆:高原和平陆。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 (1)本诗的第三至六句选取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答 (2)从炼字的角度分析“侵”和“催”的妙处。 答 [参考答案](1)(2分)答:选取“秋月”、“层岭”、“寒风”、“高木”、 “雾露”、“关山”等意象,(1分,意象缺一个不扣分),勾勒了一幅凄清幽 冷的图景,(1分)。 (2)(4分)答:“侵”是“侵犯”之意,“催”是“催促”之意。(1分)这 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地刻画了行旅之中雾露打湿衣服,寒气 逼人,关山重叠,不见亲朋,早起赶路的场景,(1分)借以抒发行旅之人内心 的苦楚和孤独,表达作者对朋友深切的关心。(1分) 诗歌《答柳恽》鉴赏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①。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②。雾露夜侵衣,关 山晓催轴③。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④。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⑤。 【注释】①陇西:郡名,战国时秦所设置。北魏时辖境约当今甘肃陇西县 带。飞狐:古来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蔚县南,古称“飞狐之口” 柳赠吴诗有“夕宿飞狐关”句,即指此地。但两人的诗都是借用古代地名,并非 亲历其地。②这两句说昼夜兼行,不避风寒。③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 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④原陆:髙原和平陆。这两句是说, 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⑤无缘:无由。这两句是说,今 后会面恐不容易,面对临别之景,更觉满目凄然 【赏析】 柳恽,字文畅,河东解(今山西省西南部)人,工诗,善尺牍,粱天监初除长史, 和沈约共定新律,曾两次为吴兴太守,为政清静,吴均曾应邀而往,然颇不得意
有东南半壁暂得喘息,然而握有重兵的周宝却整日沉湎酒色。这样一个局面,岂 不正是残月将落,良宵几何! 全诗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 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一“愁”三“满”, 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愁”, 是这首诗通前彻后的中心轴线。 10 届高三上学期末试题分类汇编之六:古诗词鉴赏 2 福建省漳州五校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答柳恽① 吴均 【南北朝】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②。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③。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注:①这首诗是吴均与朋友柳恽的赠答之作,此诗源于柳恽要出门远行而作了《赠 吴均诗三首》,吴均这首诗正是答他的诗而作。②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 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 ③原陆:高原和平陆。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 (1)本诗的第三至六句选取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答 (2)从炼字的角度分析“侵”和“催”的妙处。 答 [参考答案](1)(2 分)答:选取“秋月”、“层岭”、“寒风”、“高木”、 “雾露”、“关山”等意象,(1 分,意象缺一个不扣分),勾勒了一幅凄清幽 冷的图景,(1 分)。 (2) (4 分)答:“侵”是 “侵犯”之意,“催”是“催促”之意。(1 分)这 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手法,(1 分)形象地刻画了行旅之中雾露打湿衣服,寒气 逼人,关山重叠,不见亲朋,早起赶路的场景,(1 分)借以抒发行旅之人内心 的苦楚和孤独,表达作者对朋友深切的关心。(1 分) 诗歌《答柳恽》鉴赏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①。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②。雾露夜侵衣,关 山晓催轴③。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④。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⑤。 【注释】①陇西:郡名,战国时秦所设置。北魏时辖境约当今甘肃陇西县一 带。飞狐:古来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蔚县南,古称“飞狐之口”。 柳赠吴诗有“夕宿飞狐关”句,即指此地。但两人的诗都是借用古代地名,并非 亲历其地。 ②这两句说昼夜兼行,不避风寒。 ③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 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 ④原陆:高原和平陆。这两句是说, 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 ⑤无缘:无由。这两句是说,今 后会面恐不容易,面对临别之景,更觉满目凄然 【赏析】 柳恽,字文畅,河东解(今山西省西南部)人,工诗,善尺牍,粱天监初除长史, 和沈约共定新律,曾两次为吴兴太守,为政清静,吴均曾应邀而往,然颇不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