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贵州省遵义新蒲新区2013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9,文件大小:77.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贵州遵义新蒲新区2013届高三语文模拟题六 新舟中学刘承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试编号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须在答题卡上的对应处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转基因作为一个词汇走进人类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但客观实际中,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从来就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例如最常见的植物花粉借助昆虫、自然风等不同的媒介传播而进行 的杂交现象:另外,人们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藉此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增强抗性。这些过程实质上是基因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的一种转移方式,自然界的基 因转移是被动的、无序的、没有目标性,但这种基因转移模式也构成了生命进化的动因之一,造就 了多种多样的物种世界。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基因转移 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的精确性和效率较低,转移的基因中还可能包括不良基因。 传统转基因的诸多局限性极大地限制了传统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 和高新技术,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生命科学世纪的重要代表和具体体现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转基因生物采用重组DNA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 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精心构建后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使之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并 遗传给后代,这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的遗传改良的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就是我们现在所指 的转基因技术。现代转基因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育种技术的种种局限性,大大提高了转基因的效率 加快了种质改良进程,而且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拓展了新品种研发可选择的特征范围,同时 人工设计加工基因的应用则更进一步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转基因生物是人类按自己的主观意 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进行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结晶,是 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跃迁,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定向驾驭生物遗传改良的新时代 现代生物技术将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粮食短缺等诸多威胁人类生存的难题上成为 关键技术和支柱产业,这种技术被许多国家视为高技术领域关键技术中的关键,大力发展它被确定 为基本国策 作为新世纪的前沿学科和技术,人类并没有完全掌握转基因技术的精髓,转基因产品的确存在 着某些尚不为人所知的不确定因素、非预期效果和未知的长期效应,由此导致人们对转基因产品释 放后的生态安全、物种的遗传安全和作为食物的消费安全产生疑虑、争论,这并不奇怪,但从本质 上讲,目前关于转基因的安全性争论已经超越科学的范畴,更多的已发展演变为包括科技在内的社 会认识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对外贸易问题,甚至宗教和政治问题。 (摘编自朱作言《转基因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意义》) 1.下列对于转基因技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基因技术走进人类的生活时间不久,但它从来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而且又在不同 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缓慢地转移着。 B.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兴 学科和高新技术,也体现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跃迁 C.转基因技术采用重组DNA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过精心构建植入受体生物 染色体基因组内,让它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遗传给后代 D.转基因技术突破了传统育种技术的诸多局限性,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使新品种研发可选择 的特征范围也得到了拓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植物借助自然媒介传播进行杂交的过程和人们通过传统的育种方法改变作物遗传特性的过程,实 质上都是基因转换的过程

1 贵州遵义新蒲新区 2013 届高三语文模拟题六 新舟中学 刘承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试编号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须在答题卡上的对应处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第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转基因作为一个词汇走进人类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但客观实际中,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从来就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例如最常见的植物花粉借助昆虫、自然风等不同的媒介传播而进行 的杂交现象;另外,人们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藉此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增强抗性。这些过程实质上是基因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的一种转移方式,自然界的基 因转移是被动的、无序的、没有目标性,但这种基因转移模式也构成了生命进化的动因之一,造就 了多种多样的物种世界。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基因转移 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的精确性和效率较低,转移的基因中还可能包括不良基因。 传统转基因的诸多局限性极大地限制了传统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21 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 和高新技术,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生命科学世纪的重要代表和具体体现。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转基因生物采用重组 DNA 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 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精心构建后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使之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并 遗传给后代,这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的遗传改良的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就是我们现在所指 的转基因技术。现代转基因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育种技术的种种局限性,大大提高了转基因的效率, 加快了种质改良进程,而且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拓展了新品种研发可选择的特征范围,同时 人工设计加工基因的应用则更进一步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转基因生物是人类按自己的主观意 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进行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结晶,是 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跃迁,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定向驾驭生物遗传改良的新时代。 现代生物技术将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粮食短缺等诸多威胁人类生存的难题上成为 关键技术和支柱产业,这种技术被许多国家视为高技术领域关键技术中的关键,大力发展它被确定 为基本国策。 作为新世纪的前沿学科和技术,人类并没有完全掌握转基因技术的精髓,转基因产品的确存在 着某些尚不为人所知的不确定因素、非预期效果和未知的长期效应,由此导致人们对转基因产品释 放后的生态安全、物种的遗传安全和作为食物的消费安全产生疑虑、争论,这并不奇怪,但从本质 上讲,目前关于转基因的安全性争论已经超越科学的范畴,更多的已发展演变为包括科技在内的社 会认识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对外贸易问题,甚至宗教和政治问题。 (摘编自朱作言《转基因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意义》) 1.下列对于转基因技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基因技术走进人类的生活时间不久,但它从来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而且又在不同 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缓慢地转移着。 B.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兴 学科和高新技术,也体现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跃迁。 C.转基因技术采用重组 DNA 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过精心构建植入受体生物 染色体基因组内,让它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遗传给后代。 D.转基因技术突破了传统育种技术的诸多局限性,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使新品种研发可选择 的特征范围也得到了拓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植物借助自然媒介传播进行杂交的过程和人们通过传统的育种方法改变作物遗传特性的过程,实 质上都是基因转换的过程

B.传统转基因在农业发展中曾作用重大,但是由于基因转移只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精确性和效率 都不高,所以转移的基因可能包括不良基因 C.转基因技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遗传改良的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这种人工设计加工基因 的应用进一步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 D.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为许多国家所重视,那是因为这种技术将为解决人类生存面临着资源匮 乏、环境恶化、粮食短缺等难题提供可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界的基因转移形成了一种被动的、无序的、没有目标性的模式,但这种基因转移模式也能成 为生命进化的动因之一,使我们世界的物种多样化 B.传统的转基因存在多种局限性,因而,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传统杂交育种实践 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受到了限制 C.现代转基因技术同传统的育种技术相比优越性十分明显,它提高了转基因的效率,加快了种质改 良进程等,可见,它是有发展前景的 D.人们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产生疑虑和争论,致使这种争论发展演变为社会认识问题、知识产权问 题、对外贸易甚至宗教和政治问题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后入沈黎郡,使领郡钱谷 计。簿书正,以廉称,察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 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霸为颍川大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 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 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率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及务耕桑,节用殖财 种树畜养。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力能行之。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遺行,属令周密。吏 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 霸,霾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囱。”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毫厘不敢 有所隐。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 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霸力行教化 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 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 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 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 秩二千石。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御众 御:控制。 B.属令周密 属:叮嘱。 C.不敢舍邮亭 舍:放弃。 D.秩二千石 秩:俸禄。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黄霸治理有方的一组是 ①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 ②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 ③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 ④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 ⑤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 ⑥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温和谦让,有智慧。他担任河南太守丞时处理事务、议论事情既符合法律,又合乎人心,深 得上司的信任和百姓的爱戴。 B.黄霸善于处理政务。治理颍川时,他选派良吏宣布皇帝恩泽诏令,制定推行各种利民措施,使当 地户籍人口每年都增加 C.黄霸心思缜密,明察秋毫。外出办事的官吏的起居他全都掌握,哪个地方的大树可以做棺木他也 清楚,百姓称赞他神明

2 B.传统转基因在农业发展中曾作用重大,但是由于基因转移只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精确性和效率 都不高,所以转移的基因可能包括不良基因。 C.转基因技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遗传改良的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这种人工设计加工基因 的应用进一步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 D.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为许多国家所重视,那是因为这种技术将为解决人类生存面临着资源匮 乏、环境恶化、粮食短缺等难题提供可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界的基因转移形成了一种被动的、无序的、没有目标性的模式,但这种基因转移模式也能成 为生命进化的动因之一,使我们世界的物种多样化。 B.传统的转基因存在多种局限性,因而,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传统杂交育种实践 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受到了限制。 C.现代转基因技术同传统的育种技术相比优越性十分明显,它提高了转基因的效率,加快了种质改 良进程等,可见,它是有发展前景的。 D.人们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产生疑虑和争论,致使这种争论发展演变为社会认识问题、知识产权问 题、对外贸易甚至宗教和政治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后入沈黎郡,使领郡钱谷 计。簿书正,以廉称,察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 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霸为颍川大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 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 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率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及务耕桑,节用殖财, 种树畜养。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力能行之。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 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 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毫厘不敢 有所隐。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 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霸力行教化 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 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 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 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 秩.二千石。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御.众 御:控制。 B.属.令周密 属:叮嘱。 C.不敢舍.邮亭 舍:放弃。 D.秩.二千石 秩:俸禄。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黄霸治理有方的一组是( ) ①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 ②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 ③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 ④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 ⑤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 ⑥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霸温和谦让,有智慧。他担任河南太守丞时处理事务、议论事情既符合法律,又合乎人心,深 得上司的信任和百姓的爱戴。 B.黄霸善于处理政务。治理颍川时,他选派良吏宣布皇帝恩泽诏令,制定推行各种利民措施,使当 地户籍人口每年都增加。 C.黄霸心思缜密,明察秋毫。外出办事的官吏的起居他全都掌握,哪个地方的大树可以做棺木他也 清楚,百姓称赞他神明

D.黄霸对下属宽厚仁德。许县丞年老耳聋,督邮告诉了黄霸,打算赶走他,黄霸却认为许县丞廉洁, 做一般工作并没有妨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劝以为善防奸,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5分) (2)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寄崔侍御①李白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髙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此处别离冋落叶,朝朝分散敬亭②秋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时诗人离东鲁家南游吴越。崔侍御,即崔成甫,李白的 好友,曾任校书郎、摄监察御史。②敬亭:指敬亭山 8.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作简要概括和分析。(5分 9.本诗在抒发情感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两种,然后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不接地阴。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苏轼《赤壁赋》) 塞上 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山那边的景致 茨园 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 三百多年前,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 那边迁了过来。 山那边不好么?”我童年时不止一次这样问爷爷。爷爷却只是笑,什么也不说。于是,在我 童年的思维里,就有了这样的推理:山那边是什么样子,我爷爷的爷爷也未曾跟我爷爷说过。 我祖上的坟都是在山那边的。听爷爷说,每有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 山那边安葬。但不知是淡了祖籍的概念还是子孙们懒惰了,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坟就在庄边 不远处的坡地里 而今我已过了好奇的年龄,却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依然好奇。 个人若是不知道祖上为什么要抛家别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一种悲哀。起码我是这样 认为的 我曾经有几次萌生了去山那边看一看的念头,可与几个同龄的伙伴说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和 我结伴而去 我是不惯于孤独的,于是也就终未成行。只是,我对山那边始终充满了好奇 在我的视线里,一个笑意在嘴边、在眼角的老人赶着一群羊从山那边过来了。这群羊,十多只 只比一只肥 山庄与山之间,的确是放羊的好去处: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 看到他,我就想从他嘴里知道些山那边的情况,于是就主动过去与他搭讪。 “喂,大爷,怎么称呼?”我迎着他,笑问。 “随你叫好了。”老人连正眼看我一下也不,随口道 我愣了一下,想不出该再说些什么才好,但又不愿放弃了解山那边的机会,于是就一声不响地 蹲在了他一边,拿眼瞟着他看。老人的脸上布满了核桃壳似的皱纹,腰间挂个葫芦,清漆漆的那种, 油津津的,阳光下闪亮着微紫的光泽,很好看

3 D.黄霸对下属宽厚仁德。许县丞年老耳聋,督邮告诉了黄霸,打算赶走他,黄霸却认为许县丞廉洁, 做一般工作并没有妨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劝以为善防奸,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5 分) (2)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寄崔侍御① 李白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②秋。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年(753 年),时诗人离东鲁家南游吴越。崔侍御,即崔成甫,李白的 好友,曾任校书郎、摄监察御史。②敬亭:指敬亭山。 8.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作简要概括和分析。(5 分) 9.本诗在抒发情感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两种,然后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论语》)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苏轼《赤壁赋》) (3) ,塞上风云接地阴。 ,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山那边的景致 茨 园 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 三百多年前,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 那边迁了过来。 “山那边不好么?”我童年时不止一次这 样问爷爷。爷爷却只是笑,什么也不说。于是,在我 童年的思维里,就有了这样的推理:山那边是什么样子,我爷爷的爷爷也未曾跟我爷爷说过。 我祖上的坟都是在山那边的。听爷爷说,每有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 山那边安葬。但不知是淡了祖籍的概念还是子孙们懒惰了,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坟就在庄边 不远处的坡地里。 而今我已过了好奇的年龄,却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依然好奇。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祖上为什么要抛家别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一种悲哀。起码我是这样 认为的。 我曾经有几次萌生了去山那边看一看的念头,可与几个同龄的伙伴说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和 我结伴而去。 我是不惯于孤独的,于是也就终未成行。只是,我对山那边始终充满了好奇。 在我的视线里,一个笑意在嘴边、在眼角的老人赶着一群羊从山那边过来了。这群羊,十多只, 一只比一只肥。 山庄与山之间,的确是放羊的好去处: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 看到他,我就想从他嘴里知道些山那边的情况,于是就主动过去与他搭讪。 “喂,大爷,怎么称呼?”我迎着他,笑 问。 “随你叫好了。”老人 连正眼看我一下也不,随口道。 我愣了一下,想不出该再说些什么才好,但又不愿放弃了解山那边的机会,于是就一声不响地 蹲在了他一边,拿眼瞟着他看。老人的脸上布满了核桃壳似的皱纹,腰间挂个葫芦,清漆漆的那种, 油津津的,阳光下闪亮着微紫的光泽,很好看

老人取下葫芦,拔下塞子,“咝”了一口 “大爷,你喝的是酒吧?”像是找到了话题,我又问。“是吧。”老人说 “怎么您脸一点儿也不红?恐怕是水吧?”我故意这么说一句,希望能听他说一句多一些单字 的话。“是吧。”老人却仍是极简洁地答了句。 看得出老人是不怎么喜欢说话的,我也就不再顾忌什么,问:“大爷,山那边好么?”“好。” 老人说。“怎么个好法?”我问 老人忽地扭脸看着我。眼睛里,分明是一种嘲笑我问得奇怪的眼神。“就这么个好法。”老人 挥手指了指四野,说。 我下意识地四下望了望,也就不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陪他蹲着,和他一起看他的羊“咩咩” 地叫着吃草,听他不时“咝”他的葫芦 天黑了,炊烟包裹的山庄里传来唤我回去吃饭的声音。我站起身,看了看仍蹲着的老人,说 大爷,晚上住俺家吧。” “不麻烦了。”老人说一句,却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 晚上你怎么住?”我忍不住多了句嘴 “羊怎么住,我怎么住。”老人指了指他那些勾头吃草的羊,津津有味地“咝”了口葫芦, 老人住在山庄东边的一个破窑里。住了三五日,我走的那一天,他也走了。 老人赶着他的羊,和我一起向背山的地方走了。 坐上车,当车轮轧过钢轨,把我从乡间往城市运的时候,我是那样地想家里的景致。 乍然间,隔窗望见那牧羊老人仍在走,我忽然感觉到了一阵从没有过的凄凉 这世上难道没有能够留住他的景致吗?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同龄的伙伴不愿与“我”结伴去山那边看看,而“我”又怕自己力单势孤险遭不测,所以终未前 往一探究竟 B.山庄与山之间,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富有生机,清新宁谧,洋溢着“我”对故乡浓 浓的喜爱之情 C.“我”主动与老人搭讪,他不正眼看“我”,嘲笑“我”问得奇怪,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 折射出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D.标题中的“山那边的景致”,既实指犊牯山那边的景致,又虚指人们曾经有过的一种生活环境 或生存状态。 E.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回答了“我”对“山那边的景致”的询问:山那边很平常, 并不是什么好地方,不值得“我”去探寻 (2)小说一开始就写“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认为是“寻根”,有人认为是“漂泊”,有人认为小说隐喻着不同人 生态度的碰撞,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 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 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 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 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 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 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 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 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 饮一—酒—一,熟读—一离骚一一,方得为真一一名—一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

4 老人取下葫芦,拔下塞子,“嗞”了一 口。 “大爷,你喝的是酒吧?”像是找到了话题,我又问。“是吧。”老人说。 “怎么您脸一点儿也不红?恐怕是水吧?”我故意这么说一句,希望能听他说一句多一些单字 的话。“是吧。”老人却仍是极简洁地答了句。 看得出老人是不怎么喜欢说话的,我也就不再顾忌什么,问:“大爷,山那边好么?”“好。” 老人说。“怎么个好法?”我问。 老人忽地扭脸看着我。眼睛里,分明是一种嘲笑我问得奇怪的眼神。“就这么个好法。”老人 挥手指了指四野,说。 我下意识地四下望了望,也就不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陪他蹲着,和他一起看他的羊“咩咩” 地叫着吃草,听他不时“嗞”他的葫芦。 天黑了,炊烟包裹的山庄里传来唤我回去吃饭的声音。我站起身,看了看仍蹲着的老人,说: “大爷,晚上住俺家吧。” “不麻烦了。”老人说一句,却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 “晚上你怎么住?”我忍不住多了句嘴。 “羊怎么住,我怎么住。”老人指了指他那些勾头吃草的羊,津津有味地“嗞”了口葫芦。 老人住在山庄东边的一个破窑里。住了三五日,我走的那一天,他也走了。 老人赶着他的羊,和我一起向背山的地方走了。 坐上车,当车轮轧过钢轨,把我从乡间往城市运的时候,我是那样地想家里的景致。 乍然间,隔窗望见那牧羊老人仍在走,我忽然感觉到了一阵从没有过的凄凉。 这世上难道没有能够留住他的景致吗?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同龄的伙伴不愿与“我”结伴去山那边看看,而“我”又怕自己力单势孤险遭不测,所以终未前 往一探究竟。 B.山庄与山之间,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富有生机,清新宁谧,洋溢着“我”对故乡浓 浓的喜爱之情。 C.“我”主动与老人搭讪,他不正眼看“我”,嘲笑“我”问得奇怪,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 折射出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D.标题中的“山那边的景致”, 既实指犊牯山那边的景致,又虚指人们曾经有过的一种生活环境 或生存状态。 E.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回答了“我”对“山那边的景致”的询问:山那边很平常, 并不是什么好地方,不值得“我”去探寻。 (2)小说一开始就写“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中“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赏析 。(6 分) (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认为是“寻根”,有人认为是“漂泊”,有人认为小说隐喻着不同人 生态度的碰撞,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 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 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 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 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 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 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 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 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 ——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

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 住宅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 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 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 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 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 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 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 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 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 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 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我 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 场合作“狮子吼 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 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 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 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 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 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 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 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善于鉴赏中外各种风格的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 E.闻一多写:“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 放射出光和热来。”这句话是在痛苦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2)第四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 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6分) (3)从本文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陈述。(6分) (4)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本文,就你认同的其 中的一种观点来阐明你自己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生活经验丰富,无论多棘手的事儿,都能左右逢源,处理得人人满意 B.宴会过程中,面对造访的宾客,她真诚表示:无论他们在此地开展哪方面的工作,她都会鼎力相 C.有些人工作中刚刚取得一点儿成绩,就对别人侧目而视,这种态度要不得。 D.尽管政府部门加大了管理力度,一再地三令五申,但是制假售假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

5 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 住宅。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 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 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 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 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 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 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 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 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 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 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我 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以 1943 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 场合作“狮子吼”。 1946 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1946 年 7 月 11 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 月 15 日,他 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 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 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 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 48 周岁。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 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 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善 于鉴赏中外各种风格的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 一体。 E.闻一多写:“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 放射出光和热来。”这句话是在痛苦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2)第四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 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6 分) (3)从本文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陈述。(6 分) (4)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本文,就你认同的其 中的一种观点来阐明你自己的看法。(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他生活经验丰富,无论多棘手的事儿,都能左右逢源 ....,处理得人人满意。 B.宴会过程中,面对造访的宾客,她真诚表示:无论他们在此地开展哪方面的工作,她都会鼎力相 ... 助.。 C.有些人工作中刚刚取得一点儿成绩,就对别人侧目而视 ....,这种态度要不得。 D.尽管政府部门加大了管理力度,一再地三令五申 ....,但是制假售假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

1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B.关于《品三国》,粗粗一看,似乎与其他同类的书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反复品读,就会发现其意味 深长。 C.现代文明不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而且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 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 D.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 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留守儿童的命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农村孩子“被留守”的个人命运,其实正是农村被甩脱的 时代命运。 ①很多时候,“留守”实际就是“被甩脱” ②农村为了追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③而是这个时代轰隆隆的列车正在无情地甩下农村 ④不是父母甩下了他们 ⑤又无奈地甩下了他们的孩子 ⑥客观地说,“留守”还是比较中性、温婉的说法 A.①④③⑥②⑤ B.②①④⑤③⑥ C.④③⑥⑤②①D.⑥①④③②⑤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5分) 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 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 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 知道“就要发”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人越来越少了… (1)请在横线处仿照上文补写一个例子。(2分) (2)请对此社会现象作出简要点评。(3分) 17.参照示例,请在其后用同样的话题再仿写两个恰当的句子,要求所写的句子与示例结构相似 修辞相同、语意相关。(6分) 示例: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漂流,那么家便是一条小船,在漂流中有了依托 (2)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 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 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岀越高。晚上,院长要 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 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 升了它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

6 14.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3 分) A.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B.关于《品三国》,粗粗一看,似乎与其他同类的书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反复品读,就会发现其意味 深长。 C.现代文明不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而且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 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 D.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 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 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留守儿童的命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村孩子“被留守”的个人命运,其实正是农村被甩脱的 时代命运。 ①很多时候,“留守”实际就是“被甩脱” ②农村为了追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③而是这个时代轰隆隆的列车正在无情地甩下农村 ④不是父母甩下了他们 ⑤又无奈地甩下了他们的孩子 ⑥客观地说,“留守”还是比较中性、温婉的说法 A.①④③⑥②⑤ B.②①④⑤③⑥ C.④③⑥⑤②① D.⑥①④③②⑤ 16.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5 分) 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 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 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________, ________;知道“就要发”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人越来越少了…… (1)请在横线处仿照上文补写一个例子。(2 分) (2)请对此社会现象作出简要点评。(3 分) 17. 参照示例,请在其后用同样的话题再仿写两个恰当的句子,要求所写的句子与示例结构相似、 修辞相同、语意相关。(6 分) 示例: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漂流,那么家便是一条小船,在漂流中有了依托。 (1) ____ _ (2) ____ _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 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 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 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 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 升了它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3.D 456 7.参看译文 8.①对故乡的思念。“去国”即远离家乡,“长为不系舟”是指飘泊天涯;“独怜一雁南 海”“却羡双溪解北流”是痛惜自己如孤雁南飞离家越来越远、羡慕双溪能流向家的方 向。②对朋友的感激与不舍。“髙人屡解陈蕃榻”是说崔侍御多次解榻相待:“此处别离 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即言与友人离别,有如敬亭山的秋叶将在秋风中各奔东西, 不舍之情溢于言表。(答出抒发的情感每一个给1分,共2分;能准确地概括和分析给3 分。) 9.①寓情于景:宛溪“霜夜”听“猿愁”,凄冷之夜,猿猴哀鸣,一片凄凉,很好地烘 托出思家之愁,飘泊之苦。②用典:“陈蕃榻”化用典故,感激朋友的热情关照。③比 喻:用“不系舟”比喻浪迹江湖、飘泊不定的诗人。④对比:“一雁南飞”与“双溪北 流”对比,借以表达思乡之愁,飘泊之苦。(每点3分,能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6分 能自圆其说者亦可酌情给分。) 10.(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江间波浪兼天涌 从菊两开他日泪 11.(1)B(A项,“害怕自己力单势孤险遭不测”错,是不惯于孤独:C项,说“折 射出山里人与山里人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不当,老人并非山里人;E项, 对“山那边很平常,并不是什么好地方”理解错误,老人不愿热情回答,但也没有说山 那边不好。) (2)①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②引出下文“我”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的好 奇和探寻,为“我”主动向牧羊老人询问“山那边的景致”作铺垫;③与结尾“我”远 离家乡、重返城市相呼应,突出了“我”对故乡的依恋。 (3)①知足自乐:牧羊时笑意挂在嘴边、眼角,很享受地“嵫”他的葫芦,很悠闲地 看羊儿“咩咩”叫着吃草。②不善言谈:“我”主动与他攀谈,他的回答每次都极为简 洁。③喜欢漂泊,随遇而安:不断迁徙,羊怎么住,他就怎么住。④喜好自然:觉得辽 阔的四野都很好。 (4)观点一:寻根。①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 表现出对故土的依恋与回归。②文章标题是“山那边的景致”,文章的主体部分“我” 与老人的对话也是重在写“我”对山那边的景致的探寻。③“我”一直对祖上为什么迁 徙感到好奇,想要追寻先人曾经有过的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④“我”离乡进城之后 对故乡一直怀着依恋。 观点二:漂泊。①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 某一个夜晩从山那边迁到了山这边,说明人常会久居思变,渴望离开故土,开拓新的生 活空间。②牧羊老人不断迁徙,羊走到哪里,他就到哪里,漂泊就是他的生存方式。③ “我”从农村走向城市也是一种漂泊。④先祖、牧羊老人、“我”都处在漂泊之中,这 说明人的本性就是不安于现状,渴望追求新的“景致”,漂泊实际上就是生存的常态

7 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5.B 6.C 7.参看译文 8.①对故乡的思念。“去国”即远离家乡,“长为不系舟”是指飘泊天涯;“独怜一雁南 海”“却羡双溪解北流”是痛惜自己如孤雁南飞离家越来越远、羡慕双溪能流向家的方 向。②对朋友的感激与不舍。“高人屡解陈蕃榻”是说崔侍御多次解榻相待;“此处别离 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即言与友人离别,有如敬亭山的秋叶将在秋风中各奔东西, 不舍之情溢于言表。(答出抒发的情感每一个给 1 分,共 2 分;能准确地概括和分析给 3 分。) 9.①寓情于景:宛溪“霜夜”听“猿愁”,凄冷之夜,猿猴哀鸣,一片凄凉,很好地烘 托出思家之愁,飘泊之苦。②用典:“陈蕃榻”化用典故,感激朋友的热情关照。③比 喻:用“不系舟”比喻浪迹江湖、飘泊不定的诗人。④对比:“一雁南飞”与“双溪北 流”对比,借以表达思乡之愁,飘泊之苦。(每点 3 分,能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6 分。 能自圆其说者亦可酌情给分。) 10.(1)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江间波浪兼天涌 丛菊两开他日泪 11.(1)BD(A 项,“害怕自己力单势孤险遭不测”错,是不惯于孤独;C 项,说“折 射出山里人与山里人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不当,老人并非山里人;E 项, 对“山那边很平常,并不是什么好地方”理解错误,老人不愿热情回答,但也没有说山 那边不好。) (2)①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②引出下文“我”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的好 奇和探寻,为“我”主动向牧羊老人询问“山那边的景致”作铺垫;③与结尾“我”远 离家乡、重返城市相呼应,突出了“我”对故乡的依恋。 (3)①知足自乐:牧羊时笑意挂在嘴边、眼角,很享受地“嗞”他的葫芦,很悠闲地 看羊儿“咩咩”叫着吃草。②不善言谈:“我”主动与他攀谈,他的回答每次都极为简 洁。③喜欢漂泊,随遇而安:不断迁徙,羊怎么住,他就怎么住。④喜好自然:觉得辽 阔的四野都很好。 (4)观点一:寻根。①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 表现出对故土的依恋与回归。②文章标题是“山那边的景致”,文章的主体部分“我” 与老人的对话也是重在写“我”对山那边的景致的探寻。③“我”一直对祖上为什么迁 徙感到好奇,想要追寻先人曾经有过的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④“我”离乡进城之后, 对故乡一直怀着依恋。 观点二:漂泊。①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 某一个夜晚从山那边迁到了山这边,说明人常会久居思变,渴望离开故土,开拓新的生 活空间。②牧羊老人不断迁徙,羊走到哪里,他就到哪里,漂泊就是他的生存方式。③ “我”从农村走向城市也是一种漂泊。④先祖、牧羊老人、“我”都处在漂泊之中,这 说明人的本性就是不安于现状,渴望追求新的“景致”,漂泊实际上就是生存的常态

观点三:隐喻着不同人生态度的碰撞。①“我”祖上和“我”对家族迁徙的态度不同, 祖上迁居到新的地方之后,虽不忘故地,死后仍要回归故里,但他们并不打算追寻过去, 而“我”却总有探寻家族过去的渴望。“我”的爷爷对此不理解,他对“我”的好奇笑 而不答。②“我”从农村迁徙到城市后,依然思念眷恋故园:“我”站在新的地方,却 不一定能感受到它“景致”的美好,因此始终怀念旧地,“我”对城市与农村的态度始 终是矛盾的。③牧羊老人与“我”对迁徙的态度截然相反,他自足快乐,随遇而安。他 不理解“我”站在山这边却想到山那边一探究竟的好奇,“我”也不理解他永远走下去 不留恋任何美好景致的超然。 12.(1)BC(B原文应为“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C 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认为“这首诗有浓厚 的唯美倾向,还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的是本文作者) (2)(①闻一多对诗歌、绘画等艺术的美的感受贯穿他的一生,在他的课堂讲授、诗歌 创作、艺术鉴赏中都体现出对“美”的独特感悟,此人做事也极有风度,无一不美。(3 分)②闻一多的内心更燃烧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热情更是贯穿他的一生。(3 分)(意思对即可) (3)(①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师,课堂教学充满诗意。为了创造意境,特地把课程从 上午调到灯光昏暗的晚上,在灯光和月光下讲诗,讲授时也极有名士风度;并能引导学 生领悟古代神话、楚辞、唐诗的美。(2分)②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能站在诗人的立 场上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由于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 学生开辟了一个艺术比较的新境界。(2分)③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一位杰出的民主 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置生死于度外,最后为国殉身。(2分)(意思对即可) (4)①十分敬佩。闻一多先生是“民族的脊梁”,是最坚定热忱的爱国者。(2分)作为 位著名的诗人和有着巨大成就的学者,闻一多没有埋头书斋潜心学问,时刻关心国家 的前途和命运。在危难时机敢于挺身而出,承担起一位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民族责任。先 生的遇难,就是他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最有力的证明。他惨遭暗杀,激起全 国的悲愤。他挺起了民族的脊梁。(6分)(开放性答题,言之成理即可) ②十分惋惜。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更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2分)其实 闻一多先生当时完全可以暂避风头。李公朴被杀,说明当时的白色恐怖已经相当严重, 闻一多先生可以选择在演讲完毕后撤离本地。既达到目的,又保存了自己。毕竟活着的 他可以为国家再做更多的事情,无论是在社会方面还是在学术方面。(6分)(开放性答 题,言之成理即可) 13.A(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取前者之 意 14.C(A.搭配不当,“挑起了……重担”或“承担……任务”。B、缺少主语,应去掉“关 于”;D.提承不一。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能否……是”改为“……是”,删去“能否”。) 15.D 16.参考示例:(1)知道“梅艳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梅兰芳”的人越来越少了; 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景岗山”的人越 来越多了,知道“井冈山”的人越来越少了。(类似均可。前一分句应突出“流行、时 尚文化”;后一分句应突出“传统、经典文化”) (②)这反映了传统、经典文化遭冷遇而流行、时尚文化受青睐的社会文化现象,(针对材 料揭示现象)这是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文化价值观逐渐失衡造成的,我们应该大 力倡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提出自己的看法)

8 观点三:隐喻着不同人生态度的碰撞。①“我”祖上和“我”对家族迁徙的态度不同, 祖上迁居到新的地方之后,虽不忘故地,死后仍要回归故里,但他们并不打算追寻过去, 而“我”却总有探寻家族过去的渴望。“我”的爷爷对此不理解,他对“我”的好奇笑 而不答。②“我”从农村迁徙到城市后,依然思念眷恋故园;“我”站在新的地方,却 不一定能感受到它“景致”的美好,因此始终怀念旧地,“我”对城市与农村的态度始 终是矛盾的。③牧羊老人与“我”对迁徙的态度截然相反,他自足快乐,随遇而安。他 不理解“我”站在山这边却想到山那边一探究竟的好奇,“我”也不理解他永远走下去、 不留恋任何美好景致的超然。 12. (1)BC(B 原文应为“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C 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认为“这首诗有浓厚 的唯美倾向,还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的是本文作者) (2)(①闻一多对诗歌、绘画等艺术的美的感受贯穿他的一生,在他的课堂讲授、诗歌 创作、艺术鉴赏中都体现出对“美”的独特感悟,此人做事也极有风度,无一不美。(3 分)②闻一多的内心更燃烧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热情更是贯穿他的一生。(3 分)(意思对即可) (3)(①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师,课堂教学充满诗意。为了创造意境,特地把课程从 上午调到灯光昏暗的晚上,在灯光和月光下讲诗,讲授时也极有名士风度;并能引导学 生领悟古代神话、楚辞、唐诗的美。(2 分)②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能站在诗人的立 场上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由于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 学生开辟了一个艺术比较的新境界。(2 分)③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一位杰出的民主 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置生死于度外,最后为国殉身。(2 分)(意思对即可) (4)①十分敬佩。闻一多先生是“民族的脊梁”,是最坚定热忱的爱国者。(2 分)作为 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有着巨大成就的学者,闻一多没有埋头书斋潜心学问,时刻关心国家 的前途和命运。在危难时机敢于挺身而出,承担起一位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民族责任。先 生的遇难,就是他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最有力的证明。他惨遭暗杀,激起全 国的悲愤。他挺起了民族的脊梁。(6 分)(开放性答题,言之成理即可) ②十分惋惜。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更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2 分)其实 闻一多先生当时完全可以暂避风头。李公朴被杀,说明当时的白色恐怖已经相当严重, 闻一多先生可以选择在演讲完毕后撤离本地。既达到目的,又保存了自己。毕竟活着的 他可以为国家再做更多的事情,无论是在社会方面还是在学术方面。(6 分)(开放性答 题,言之成理即可) 13.A(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取前者之 意。 14.C(A. 搭配不当,“挑起了……重担”或“承担……任务”。B、缺少主语,应去掉“关 于”;D.提承不一。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能否……是”改为“……是”,删去“能否”。) 15.D 16.参考示例:(1)知道“梅艳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梅兰芳”的人越来越少了; 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景岗山”的人越 来越多了,知道“井冈山”的人越来越少了。(类似均可。前一分句应突出“流行、时 尚文化”;后一分句应突出“传统、经典文化”) (2)这反映了传统、经典文化遭冷遇而流行、时尚文化受青睐的社会文化现象,(针对材 料揭示现象)这是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文化价值观逐渐失衡造成的,我们应该大 力倡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提出自己的看法)

17.参考示例:(1)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跋涉,那么家便是一个驿站,在跋涉中有了 休憩。 (2)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攀登,那么家便是一个支点,在攀登中有了后盾。 (3)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远航,那么家便是一个灯塔,在远航中有了方向 参考译文: 黄霸字次公,是淮阳阳夏人。黄霸自幼学习法律,向往做官。他因廉洁著称,被考 察增补为河东均输长,又被考察评为廉能而担任河南太守丞。黄霸为人观察入微,心思 敏捷,又通晓法律条文,然而性情温和善良懂得谦让,很有智慧,善于组织调度下属。 他做太守丞,处事议论都合乎法律,投合人心,太守非常信任他,官吏百姓(都很)爱 戴他。黄霸任颍川太守,当时皇上立志于国家的安定,几次颁布皇恩浩荡的诏书,官吏 没有奉旨宣告百姓。太守黄霸为此事选择了贤良的官吏分派到各属县去宣告皇上的诏 令,让百姓全都知道皇上的意图。让地方官吏都蓄养鸡和猪,用来赡养鳏寡贫穷的人 这样做之后又制定条令,安排长辈们率领着伍长,在民间颁布施行,用做好事防止奸邪 来勉励人们,以及从事耕作、种桑养蚕,节约用度、増加钱财,种植树木,饲养家畜。 柴米油盐这样的事情细小繁杂,起初极为琐碎,但黄霸大力推行。他曾想了解民情,就 选择了一位上了年纪的廉洁官吏去,嘱咐他不要泄露机密。官吏外出后,不敢在邮亭住 宿,在路旁吃饭,乌鸦抓去他的肉食。有个想到府上报告事情的百姓正好看到了这情形, 黄霸和他谈话的时候他提到了这件事。过了几天官吏回来拜见黄霸,黄霸迎接并慰劳他, 说:“你很辛苦啊,在路边吃饭却被乌鸦把肉抢走。”官吏非常吃惊,以为黄霸全都知 道他的起居,对所问的事情丝毫不敢有所隐瞒。鳏寡孤独者有死了没被安葬的,乡里的 官员呈文告知,黄霸都给分别处置。某个地方的大木头可以做棺木,某个邮亭有小猪可 以用来祭祀,官吏前去办理都像他说的那样。他了解事情见闻清楚细致到了这种程度, 官吏百姓都不知道他用的是什么办法,全称赞他神通英明。奸邪的人都离开他的辖地到 了别的郡县,窃贼和强盗日益减少。黄霸大力推行教化,然后才使用刑罚,以求培养长 期稳定的官员。许县丞年老耳聋,督邮将此事告诉黄霸并想赶他走,黄霸说:许县丞是 廉洁的官吏,虽然年老,但还能做接待迎送的工作,只是稍微耳聋,有什么妨碍呢?姑 且好好帮助他,不要失去贤者的心。”有人问这么做的缘故,黄霸说:“频繁更换长吏, 送别旧人和迎接新官的费用以及奸诈的官吏因为交接之际毁掉簿册盗取财物,公私的耗 费非常大,这些都是从百姓那里取得的,所更换的新官吏又不一定贤能,有的还不如旧 官吏,只是增加混乱。大凡治理的措施(即使用尽),距离安定的局面还相差甚远。 因为外表宽厚内心清明,得到了官吏和百姓的爱戴,户籍人口每年都在增加,治理状况 是天下最好的。被征召做京兆尹,俸禄二千石

9 17.参考示例:(1)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跋涉,那么家便是一个驿站,在跋涉中有了 休憩。 (2)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攀登,那么家便是一个支点,在攀登中有了后盾。 (3)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远航,那么家便是一个灯塔,在远航中有了方向。 参考译文: 黄霸字次公,是淮阳阳夏人。黄霸自幼学习法律,向往做官。他因廉洁著称,被考 察增补为河东均输长,又被考察评为廉能而担任河南太守丞。黄霸为人观察入微,心思 敏捷,又通晓法律条文,然而性情温和善良懂得谦让,很有智慧,善于组织调度下属。 他做太守丞,处事议论都合乎法律,投合人心,太守非常信任他,官吏百姓(都很)爱 戴他。黄霸任颍川太守,当时皇上立志于国家的安定,几次颁布皇恩浩荡的诏书,官吏 没有奉旨宣告百姓。太守黄霸为此事选择了贤良的官吏分派到各属县去宣告皇上的诏 令,让百姓全都知道皇上的意图。让地方官吏都蓄养鸡和猪,用来赡养鳏寡贫穷的人。 这样做之后又制定条令,安排长辈们率领着伍长,在民间颁布施行,用做好事防止奸邪 来勉励人们,以及从事耕作、种桑养蚕,节约用度、增加钱财,种植树木,饲养家畜。 柴米油盐这样的事情细小繁杂,起初极为琐碎,但黄霸大力推行。他曾想了解民情,就 选择了一位上了年纪的廉洁官吏去,嘱咐他不要泄露机密。官吏外出后,不敢在邮亭住 宿,在路旁吃饭,乌鸦抓去他的肉食。有个想到府上报告事情的百姓正好看到了这情形, 黄霸和他谈话的时候他提到了这件事。过了几天官吏回来拜见黄霸,黄霸迎接并慰劳他, 说:“你很辛苦啊,在路边吃饭却被乌鸦把肉抢走。”官吏非常吃惊,以为黄霸全都知 道他的起居,对所问的事情丝毫不敢有所隐瞒。鳏寡孤独者有死了没被安葬的,乡里的 官员呈文告知,黄霸都给分别处置。某个地方的大木头可以做棺木,某个邮亭有小猪可 以用来祭祀,官吏前去办理都像他说的那样。他了解事情见闻清楚细致到了这种程度, 官吏百姓都不知道他用的是什么办法,全称赞他神通英明。奸邪的人都离开他的辖地到 了别的郡县,窃贼和强盗日益减少。黄霸大力推行教化,然后才使用刑罚,以求培养长 期稳定的官员。许县丞年老耳聋,督邮将此事告诉黄霸并想赶他走,黄霸说:许县丞是 廉洁的官吏,虽然年老,但还能做接待迎送的工作,只是稍微耳聋,有什么妨碍呢?姑 且好好帮助他,不要失去贤者的心。”有人问这么做的缘故,黄霸说:“频繁更换长吏, 送别旧人和迎接新官的费用以及奸诈的官吏因为交接之际毁掉簿册盗取财物,公私的耗 费非常大,这些都是从百姓那里取得的,所更换的新官吏又不一定贤能,有的还不如旧 官吏,只是增加混乱。大凡治理的措施(即使用尽),距离安定的局面还相差甚远。” 因为外表宽厚内心清明,得到了官吏和百姓的爱戴,户籍人口每年都在增加,治理状况 是天下最好的。被征召做京兆尹,俸禄二千石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