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化学试卷F 一.选择题(40分,每小题2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案一 律写在答卷纸上,否则不给分。) 1.通常,反应热效应的精确实验数据是通过测定反应或过程的 ()而获得的。 A.△HB.P△VC.am D.q 2.下列物质中具有最大标准熵值的是 A.Hg(g)B.Hg(1) C.HgClz(s)D.HgO(s) 3.任何一个化学变化,影响平衡常数K的因素是()。 A.反应物浓度B.生成物浓度C.温度D.压力 4.己知反应N0(g)+C0(g)=1/2N(g)+C0(g的△Hm°=-374kJ.mo1, 要使得有毒气体C0的转化率最大。可采取的措施是()。 A.低温低压B高温高压C.低温高压D.高温低压 5.用0.1mol/LSn2和0.01mol/LSn组成的电极,其电极电势是 ()。 A.φ+0.05922B.φ9+0.0592C.p°-0.0592D.p9- 0.0592/2 6.某温度时,反应L(g)+Br,(g)=2HBr(g)的标准平衡常数K=4 ×102,则反应Br(g)=0.5L(g)+0.5Br,(g)的标准平衡常数K 等于() A.1/(4×102)B.1/4×102)0.5C.4×102D.不能确 7.温度一定时,在纯水中加入酸后溶液的()。 A.CH·CoH变大 B.CH·Comr变小 C.CHt·CoH不变 D.无法比较 8.当1.0mol氮气和2.0mol的氢气混合通过合成塔,经如下反应 后有0.5 molNH生成,N2(gH3H(gF2NH3(g),则氢气的反应进 度()
工程化学试卷 F 一. 选择题(40 分,每小题 2 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案一 律写在答卷纸上,否则不给分。) 1. 通常,反应热效应的精确实验数据是通过测定反应或过程的 ( )而获得的。 A. △H B. P△V C.qp D. qv 2. 下列物质中具有最大标准熵值的是 A. Hg(g) B. Hg(l) C .HgCl2(s) D. HgO(s) 3. 任何一个化学变化,影响平衡常数 K Θ的因素是( )。 A.反应物浓度 B.生成物浓度 C.温度 D.压力 4. 已知反应 NO(g)+CO(g)=1/2N2(g)+CO2(g)的△rHm Θ =﹣374 kJ.mol-1, 要使得有毒气体 CO 的转化率最大。可采取的措施是( )。 A.低温低压 B 高温高压 C.低温高压 D.高温低压 5. 用 0.1mol/LSn2+和 0.01mol/L Sn4+组成的电极,其电极电势是 ( )。 A.φ Θ+0.0592/2 B. φ Θ+0.0592 C. φ Θ- 0.0592 D. φ Θ- 0.0592/2 6. 某温度时,反应 H2(g)+Br2(g)=2HBr(g)的标准平衡常数 K Θ =4 ×10-2,则反应 HBr(g)=0.5H2(g)+0.5Br2(g)的标准平衡常数 K Θ 等于( ) A. 1/(4×10-2 ) B. 1/(4×10-2 ) 0.5 C. 4×10-2 D.不能确 定 7. 温度一定时,在纯水中加入酸后溶液的( )。 A. CH +·COH-变大 B. CH +·COH-变小 C. CH +·COH-不变 D.无法比较 8. 当 1.0mol 氮气和 2.0mol 的氢气混合通过合成塔,经如下反应 后有 0.5molNH3生成, N2(g)+3H2(g)=2NH3(g),则氢气的反应进 度( )
A.0.5molB.-0.5mo1C.0.25mo1D.-0.25mol 9.制备澄清的氯化锡溶液的方法是()。 A.用水溶解 B.用水溶解并加热 C.用盐酸溶解后加水D.用水溶解后加锡 10.化学反应2A+B=C+D,为基元反应,该反应级数为()级。 A. B.二 C.零 D.三 11.同温度下,0.02mo1/LHAc溶液比0.2mol/LHAc溶液()。 A.Ka大B.电离度a大C.H离子浓度大D.pH值小 12.25C时有反应2C6H6(1)+1502(g)=6H0(1)+12C02(g), 若反应中各气体物质均可视为理想气体,则其等压反应热△ Hm°与等容反应热△Um°之差约为()。 A.-7.4kJB.7.4kJC.2.4kJD.-2.4kJ 13.恒温恒压不做非体积功的一般反应,可用于判断反应自发性 的是()。 A.△SB.△GC.AHD.W 14.在下列各组量子数中,不可能存在的是(): A.3,2,+2,+1/2B.3,0,-1,+1/2 C.1,0,0,+1/2D.2,1,-1,+1/2 15.化学反应2A+B=2C,反应的K=10,这意味着() A.正反应不可能进行,物质C不存在 B.反应向逆方向进行,物质C不存在 C.正逆反应的机会相当,物质C大量存在 D.正反应进行程度小,物质C的量少 16.下列四种溶质的0.01mol/L溶液的渗透压由小到大的次序为 ()。 A.HAc<NaCl<C.H20<CaCl2 B.CHi20<HAc<NaC1<CaCl2 C.CaCl2<NaC1<HAc<CaH20 D.CaCl2<HAc CHi20<NaCl 17.标准电极电势φ°是以()为参照得出的
A.0.5mol B.-0.5mol C.0.25mol D.-0.25mol 9. 制备澄清的氯化锡溶液的方法是( )。 A. 用水溶解 B. 用水溶解并加热 C. 用盐酸溶解后加水 D. 用水溶解后加锡 10. 化学反应 2A+B=C+D,为基元反应,该反应级数为( )级。 A. 一 B.二 C. 零 D.三 11. 同温度下,0.02mol/LHAc 溶液比 0.2mol/LHAc 溶液( )。 A.Ka大 B.电离度α大 C.H+离子浓度大 D.pH值小 12. 25o C 时有反应 2C6H6(l)+ 15O2(g)=6H2O(l)+12CO2(g), 若反应中各气体物质均可视为理想气体,则其等压反应热△ rHm Θ与等容反应热△rUm Θ之差约为( )。 A. –7.4 kJ B.7.4 kJ C.2.4 kJ D.-2.4 kJ 13. 恒温恒压不做非体积功的一般反应,可用于判断反应自发性 的是( )。 S B.G C. H D. W 14. 在下列各组量子数中,不可能存在的是( )。 3,2,+2,+1/2 B.3,0,-1,+1/2 C. 1,0,0,+1/2 D. 2,1,-1,+1/2 5 化学反应 2A+B=2C,反应的 K Θ =10-10,这意味着( ) 正反应不可能进行,物质 C 不存在 B. 反应向逆方向进行,物质 C 不存在 C. 正逆反应的机会相当,物质 C 大量存在 D. 正反应进行程度小,物质 C 的量少 16.下列四种溶质的 0.01mol/L 溶液的渗透压由小到大的次序为 ( )。 A. HAc< NaCl< C6H12O6< CaCl2 B. C6H12O6< HAc< NaCl< CaCl2 C. CaCl2< NaCl< HAc< C6H12O6 D. CaCl2< HAc < C6H12O6 < NaCl 17. 标准电极电势 φ Θ 是以 ( )为参照得出的
A.标准状态下稳定的单质的电极电势为0 B.绝对0度时稳定单质的电极电势为0 C.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势为0 D.298K时的稳定单质的电极电势为0 18.下列情况中,使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最少的情况是() A平衡常数很小 B.平衡常数很大 C.平衡常数等于1 D.前三种情况均无法判断 19.对于一个特定的化学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 A.速率常数减小B.反应速率降低C.平衡常数降低D.活 化能降低 20.在标准状态下,下列两个反应的进行程度()。 ①(g)+3H(g)=2NH(g),△rGm=-16.7kJ.mo1 ②2N02(g)=N0,(g),△Gm°=-5.8kJ.mo1 A.反应①较②大 B.反应②较①大 C.两反应进行程度相同 D.无法比较 二.判断题(12分,每小题1分,对者打“√”,错者打“×”) 1.放热反应都是自发进行的。() 2.当主量子数n=2时,角量子数1只能取1。() 3.对任一可逆反应而言,改变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平衡必发生 移动,平衡常数也随之改变。() 4.反应的级数取决于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绝对 值)。() 5.5%蔗糖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不同。() 6.稳定单质的△Gm°、△Hm°和Sm均为零。() 7.浓度为C的氨水稀释一倍,溶液中Co减少12。() 8.电极电势值越大的电对,其氧化态物质的氧化性越强。() 9.金属铁可以置换C,因此三氯化铁不能与金属铜反应。() 10.同族元素的氧化物C02和SiO2,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和化学 性质。() 11.△S为正值的反应都是自发进行的。()
A. 标准状态下稳定的单质的电极电势为 0 B. 绝对 0 度时稳定单质的电极电势为 0 C. 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势为 0 D. 298K 时的稳定单质的电极电势为 0 18. 下列情况中,使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最少的情况是( ) A. 平衡常数很小 B. 平衡常数很大 C. 平衡常数等于 1 D. 前三种情况均无法判断 19. 对于一个特定的化学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 _)。 A. 速率常数减小 B.反应速率降低 C.平衡常数降低 D.活 化能降低 20. 在标准状态下,下列两个反应的进行程度( )。 ① N2(g)+3H2(g)=2NH3(g),△rGm Θ = -16.7 kJ.mol-1 ② 2NO2(g)=N2O4(g),△rGm Θ = -5.8 kJ.mol-1 A. 反应①较②大 B.反应②较①大 C. 两反应进行程度相同 D.无法比较 二.判断题(12 分,每小题 1 分,对者打“√”,错者打“×”) 1. 放热反应都是自发进行的。( ) 2. 当主量子数 n=2 时,角量子数 l 只能取 1。( ) 3. 对任一可逆反应而言,改变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平衡必发生 移动,平衡常数也随之改变。( ) 4. 反应的级数取决于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绝对 值)。( ) 5. 5%蔗糖溶液和 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不同。( ) 6. 稳定单质的△fGm Θ、△fHm Θ和 Sm Θ均为零。( ) 7. 浓度为 C 的氨水稀释一倍,溶液中 COH-减少 1/2。( ) 8. 电极电势值越大的电对,其氧化态物质的氧化性越强。( ) 9. 金属铁可以置换 Cu2+,因此三氯化铁不能与金属铜反应。( ) 10.同族元素的氧化物 CO2 和 SiO2,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和化学 性质。( ) 11. S 为正值的反应都是自发进行的。( )
12.化学平衡是化学体系最稳定的状态。() 三.填充题(20分,每空1分) 1.酸碱质子理论认为:NH既是酸又是碱,其共轭酸是 其共轭碱是 2.在铜锌原电池中,负极(锌电极)的电极反应为 正极(铜电极)的电极反应为 3.[Cu(NH)]S0名称为 ,中心离子 是 一,配体是 一,配位原子是 一’配位数 为 4.BF,是平面三角形的构型,但NF却是三角锥形的构型,原因是 前者的中心原子采取 杂化,后者的中心原子采取 杂化。 5.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的原因是它改变了反应 的 降低了反应的 6.角量子数表示电子云的 一,磁量子数表示 电子云的 7.导电性最好的金属是」 ,硬度最大的金属是,熔点最 高的金属是 8.酸雨主要是由于 而形成的,温室气体主要是 指 四.简答题(8分,三题中任选两题,每题4分) 1.向电池 (-)Zn(s)I ZnS4(Imol.dm3)ll CuSo4(1mol.dm3)I Cu(s)(+) 中的CuSO4溶液中加入饱和S溶液,该电池的电动势是升 高还是降低?为什么? 2.举例说明缓冲溶液对外加少量酸或碱缓冲的原理。 3.、1、m三个量子数组合取值有何规律? 五.计算题(20分) 1.(5分)已知25℃,AgC1的溶度积常数为Ks=1.8×10。当 0.01mol.L的AgN0水溶液与0.01mol.L的BaC1z水溶液等体 积混合时,在该温度下是否有沉淀生成?
12.化学平衡是化学体系最稳定的状态。( ) 三.填充题(20 分,每空 1 分) 1. 酸碱质子理论认为:NH3既是酸又是碱,其共轭酸是 , 其共轭碱是 。 2. 在铜锌原电池中,负极(锌电极)的电极反应为 , 正极(铜电极)的电极反应为 。 3. [Cu(NH3)4]SO4名称为 ,中心离子 是 ,配体是 ,配位原子是 ,配位数 为 。 4. BF3是平面三角形的构型,但 NF3却是三角锥形的构型,原因是 前者的中心原子采取 杂化,后者的中心原子采取 杂化。 5.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的原因是它改变了反应 的 ,降低了反应的 。 6. 角量子数表示电子云的 ,磁量子数表示 电子云的 。 7. 导电性最好的金属是 ,硬度最大的金属是 ,熔点最 高的金属是 。 8. 酸雨主要是由于 而形成的,温室气体主要是 指 。 四.简答题(8 分,三题中任选两题,每题 4 分) 1. 向电池 (-)Zn(s)︱ZnSO4(1mol.dm-3 )‖CuSO4(1mol.dm-3 )︱Cu(s) (+) 中的 CuSO4 溶液中加入饱和 H2S 溶液,该电池的电动势是升 高还是降低?为什么? 2. 举例说明缓冲溶液对外加少量酸或碱缓冲的原理。 3. n、l、m 三个量子数组合取值有何规律? 五.计算题(20 分) 1.(5 分)已知 25℃,AgCl 的溶度积常数为 Ks=1.8×10-10。当 0.01mol.L-1的 AgNO3水溶液与 0.01mol.L-1的 BaCl2水溶液等体 积混合时,在该温度下是否有沉淀生成?
2.(5分)求0.1 mol-L-!某弱酸A的pH值。已知该弱酸的Ka=1.0 ×105。 3.(10分)求298.15K时下面反应的△G°m,并估算反应: CaCO3(s)=CaO(s)+CO2(g)可以自发进行的最低温度是 多少。 已知 CaCO;(s) CaO(s) CO2(g) △fHm/kJ.mol1 -1206.92 -635.09 -393.51 sm/小mol-1.K-1 92.88 39.75 213.64
2.(5分) 求0.1mol·L -1某弱酸HA的pH值。已知该弱酸的Ka=1.0 ×10-5。 3.(10 分) 求 298.15K 时下面反应的△rG Θ m,并估算反应: CaCO3(s) = CaO(s) + CO2(g)可以自发进行的最低温度是 多少。 已知 CaCO3(s) CaO(s) CO2(g) △f H Θ m / kJ·mol-1 -1206.92 -635.09 -393.51 S Θ m /J·mol-1·K -1 92.88 39.75 2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