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与妻书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 思路 3.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文中所用典故及相关成语。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初读课文,归纳难读、难写的字词 2.把不懂的字词句做出标记。 导入 由童安格《诀别,真爱是谁》导入 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难舍弃思国心情/灯欲尽独锁千愁万绪/言难启诀别吾 妻/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
24. 与 妻 书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 思路。 3.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文中所用典故及相关成语。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归纳难读、难写的字词。 2.把不懂的字词句做出标记。 二、导入 由童安格《诀别,真爱是谁》导入: 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难舍弃思国心情∕灯欲尽独锁千愁万绪∕言难启诀别吾 妻∕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
三、简介作者及其他 (一)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 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 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 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 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 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 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 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因为在关键时 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 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结果革命 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4月27日,黄兴率 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 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这次起义,战斗牺牲 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 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这次起义,是 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虽然失败了,但 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 (二)烈士生平简介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县(今 福州市)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14岁进高等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 思想影响,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 后到日本留学。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学生接到黄兴、 赵声两人的来信,说事情大有可为,林觉民于是离东京回国,准备在福建起义 响应。到了香港,黄兴把他留下来协助广东革命事务。于是他便专程回福建召 集同志来香港参加广州起义。三月二十九日(阳历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 声洞等率领全体福建同志入广州,和林广尘(文)会于城内。下午五点多钟 同攻击轰炸督署,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 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 年仅25岁。(三)本文的写作经过1.这封《绝笔书》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 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阳历四月 十四日)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内容仅云:“不 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 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这里所选的一封是写给他夫人陈意映女 士的,信里充满了牺牲一己,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2.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 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 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 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 国、为争取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
三、简介作者及其他 (一)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 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 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 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1910 年 11 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 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 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 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 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 年 4 月 23 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 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因为在关键时 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 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结果革命 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4 月 27 日,黄兴率 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 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这次起义,战斗牺牲 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 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这次起义,是 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虽然失败了,但 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 (二)烈士生平简介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县(今 福州市)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14 岁进高等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 思想影响,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 后到日本留学。 1911 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学生接到黄兴、 赵声两人的来信,说事情大有可为,林觉民于是离东京回国,准备在福建起义 响应。到了香港,黄兴把他留下来协助广东革命事务。于是他便专程回福建召 集同志来香港参加广州起义。三月二十九日(阳历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 声洞等率领全体福建同志入广州,和林广尘(文)会于城内。下午五点多钟, 一同攻击轰炸督署,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 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 年仅 25 岁。 (三)本文的写作经过 1.这封《绝笔书》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 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阳历四月 二十四日)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内容仅云:“不 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 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这里所选的一封是写给他夫人陈意映女 士的,信里充满了牺牲一己,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2.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 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 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 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 国、为争取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
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绝笔书)在半夜里塞进林觉 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 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与妻书》手稿,现 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伯新即信中之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 建省博物馆。 四、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说明与妻书的原因和心情:“与汝永别 忍悲为汝言 第二部分(2~4):阐述“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 情感 第三部分(5~6):再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以及“吾不能舍汝”的永别的 哀痛 五、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读准字音,划分 正确停顿;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修正,如语音、句读等。 3.学生交流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有争议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老师强调字词句: 竟书率性模拟汝体吾此心汝其勿悲而亦无辞相答 适冬之望日前后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抑汝能之乎汝幸而偶我 老师提醒说明: 课文中时间的记法。1.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辛亥年,1911年。三月, 农历三日,当为公历四月。念六,二十六日。念,二十。四鼓,即四更,凌晨1 3点。2.适冬之望日前后。冬之望日,农历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农历十月十五 日。文中所用典故及含义(略) 第二课时 检查课文字词掌握情况 、熟读课文,领会文意(小组合作学习) 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 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 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爱汝”与“勇于就死”,看来是矛盾 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是统一的。请在这一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 明作者是怎样将这两者统一起来的。(原句略。小结:林觉民极爱其妻,正是这种感 情升华,才使他更“勇于就死”。正因为自己享受了爱情、家庭的幸福,所以希望 “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甘于牺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其
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绝笔书)在半夜里塞进林觉 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 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与妻书》手稿,现 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伯新即信中之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 建省博物馆。 四、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说明与妻书的原因和心情:“与汝永别”,“忍悲为汝言 之”。 第二部分(2~4):阐述“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 情感。 第三部分(5~6):再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以及“吾不能舍汝”的永别的 哀痛。 五、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读准字音,划分 正确停顿;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修正,如语音、句读等。 3.学生交流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有争议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老师强调字词句: 竟书 率性 模拟 汝体吾此心 汝其勿悲 而亦无辞相答 适冬之望日前后吾 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抑汝能之乎汝 幸而偶我 老师提醒说明: 课文中时间的记法。 1.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辛未,辛亥年,1911 年。 三月, 农历三日,当为公历四月。 念六,二十六日。念,二十。 四鼓,即四更,凌晨 1~ 3 点。 2.适冬之望日前后。 冬之望日,农历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农历十月十五 日。 文中所用典故及含义(略)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字词掌握情况 二、熟读课文,领会文意(小组合作学习) 第 1 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 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 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 第 2 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爱汝”与“勇于就死”,看来是矛盾 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是统一的。请在这一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 明作者是怎样将这两者统一起来的。(原句略。小结:林觉民极爱其妻,正是这种感 情升华,才使他更“勇于就死”。正因为自己享受了爱情、家庭的幸福,所以希望 “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甘于牺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其
情操高尚,十分感人。)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 分“吾至爱汝”的感情。这一段主要回忆夫妇生活中的数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段中所追忆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 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 说明自己真的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 情,说明自己“至爱”妻子,怕妻子担受不起沉重的悲痛。这三件事的共同之处是 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对妻子的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 是一个无情的人,即“吾至爱汝”。)第4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 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论 说全文中心的后半点“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当时国家腐败,社会黑 暗,灾难深重。作者假设了人们命运的两种情况,具体是哪两种情况?(第一种情 况:“死 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死去:第二种情况: 即可不死”,也可能“离散不相见”,“较死为苦”。)“今日吾与汝 幸双健”,但眼看“天下人”的“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又怎能忍受?这就 是林“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原因。在行文上,作者采用了反问句式,请找出反问 句,说明其作用。(启发妻子深思,让妻子理解、谅解自己的行为和心情。)此段后 层是嘱咐后事,自己“死无遗憾”,希望妻子把孩子抚育成人,继承自己的遗志 从这些说理与嘱咐中,可见林觉民的崇高思想和坦率胸襟。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而在第4 段末了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论述的深入 (是论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释,是在概括的述说后得出的结论;第二次说“此 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是在详细叙述钟爱之情以及与当时形势对比之后得出 的结论。)第5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进 步表达全文中心“吾至爱汝”的衷情。“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 “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 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第6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 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夫妻恩爱:“不幸”,“忍 舍汝而死”。“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独善其身” 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 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 结。)第7段,“当尽吾意为幸。”希望妻子透彻了解遗书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 中心——“吾意”即“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思考下列问题(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1.作者写这封信用意何在?“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表死别之意 恐汝不察吾衷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爱妻 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爱天下 2.作者与妻子有着怎样的深情厚意?(文中回忆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忆某夕关于夫妻先死、后死的争议 忆两人双栖之所忆远行欲告又止的前情景
情操高尚,十分感人。) 第 3 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 分“吾至爱汝”的感情。这一段主要回忆夫妇生活中的数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段中所追忆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 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 说明自己真的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 情,说明自己“至爱”妻子,怕妻子担受不起沉重的悲痛。这三件事的共同之处是 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对妻子的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 是一个无情的人,即“吾至爱汝”。) 第 4 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 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论 说全文中心的后半点“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当时国家腐败,社会黑 暗,灾难深重。作者假设了人们命运的两种情况,具体是哪两种情况?(第一种情 况:“死”——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死去;第二种情况: “离”——“即可不死”,也可能“离散不相见”,“较死为苦”。)“今日吾与汝 幸双健”,但眼看“天下人”的“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又怎能忍受?这就 是林“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原因。在行文上,作者采用了反问句式,请找出反问 句,说明其作用。(启发妻子深思,让妻子理解、谅解自己的行为和心情。)此段后 一层是嘱咐后事,自己“死无遗憾”,希望妻子把孩子抚育成人,继承自己的遗志。 从这些说理与嘱咐中,可见林觉民的崇高思想和坦率胸襟。 文章第 2 自然段中说,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而在第 4 段末了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论述的深入? (是论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释,是在概括的述说后得出的结论;第二次说“此 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是在详细叙述钟爱之情以及与当时形势对比之后得出 的结论。) 第 5 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进 一步表达全文中心“吾至爱汝”的衷情。“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 “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 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第 6 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 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夫妻恩爱;“不幸”,“忍 舍汝而死”。“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独善其身” 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 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 结。) 第 7 段,“当尽吾意为幸。”希望妻子透彻了解遗书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 中心——“吾意”即“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思考下列问题(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1.作者写这封信用意何在?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表死别之意, “恐汝不察吾衷”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爱妻 “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爱天下 2.作者与妻子有着怎样的深情厚意?(文中回忆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忆某夕关于夫妻先死、后死的争议 忆两人双栖之所 忆远行欲告又止的前情景
3.当时国事如何?作者为什么忍舍妻而死? “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 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离散不相见,”“天下人 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4.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 (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 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 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 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 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 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 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 情,其中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 后半部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文 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烈士视死如归,“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 足以说明这一点。它也是“檄文”,因为文章中处处揭露清王朝的腐败,“遍地腥 云,满街狼犬”,“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等句子最为突出 四、反复诵读,品味写法 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 哪些表达方式?(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1.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通 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 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 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2.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 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通览全信可知,一、五段基本上属于抒 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记叙,二、四、六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 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 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说理 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 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直说, 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第6段中说:“……第以今日事 势观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 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 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五、作业(略)
3.当时国事如何?作者为什么忍舍妻而死? “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 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离散不相见,”“天下人 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4.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 (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 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 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 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 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 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 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 情,其中深含“吾至爱汝” 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 后半部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文 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烈士视死如归,“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 足以说明这一点。它也是“檄文”,因为文章中处处揭露清王朝的腐败,“遍地腥 云,满街狼犬”,“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等句子最为突出。 四、反复诵读,品味写法 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 哪些表达方式?(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1.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通 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 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 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2.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 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通览全信可知,一、五段基本上属于抒 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记叙,二、四、六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 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 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 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说理 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 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直说, 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第 6 段中说:“……第以今日事 势观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 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 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五、作业(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