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理学》精品课程教学资源_八年制生理学教案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32,文件大小:399.71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8年制生理学教案 朱大年 总体情况 1.教学对象8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2.学时数(总共68学时)及其分配 顺序 内容(篇名) 学时顺序 内容(篇名) 论 6消化 细胞的基本功能 7能量代谢和体温 3血液的功能 38尿的生成和排出6 4|血液循环 9神经系统的功能(含感官)20 10内分泌和生殖 3.开课学期第6学期。 4.所用教材姚泰主编.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主要参考书目 (1)Ganong WE.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2th edition. Stamford, Connecticut: Mcgraw-HilL. 2005 (2)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 lth edition. Philadelphia: Elsevier Saunders.2006.(医学生理学.第11版(英文影印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3)Levy mn, Koeppen BM, Stanton BA. Berne and Levy Principles of Physiology. 4th dition. Philadelphia: Elsevier Mosby, 2006 (4)姚泰主编.人体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5)朱大年主编.生理学习题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英文专业词汇见大纲。 7.教案以生理学10篇内容中的篇为单位,每篇的具体教学方案包括篇名、教学目的 教学进度(时间分配)、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作业(复习思考题和课 外读物目录)等

1 8 年制生理学教案 朱大年 总体情况 1. 教学对象 8 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2. 学时数(总共 68 学时)及其分配 顺序 内容(篇名) 学时 顺序 内容(篇名) 学时 1 绪论 1 6 消化 4 2 细胞的基本功能 6 7 能量代谢和体温 2 3 血液的功能 3 8 尿的生成和排出 6 4 血液循环 14 9 神经系统的功能(含感官) 20 5 呼吸 6 10 内分泌和生殖 6 3.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4. 所用教材 姚泰主编.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 主要参考书目 (1) Ganong WF.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2th edition. Stamford, Connecticut: McGraw-Hill, 2005. (2)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1th edition. Philadelphia: Elsevier Saunders. 2006.(医学生理学.第 11 版(英文影印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3) Levy MN, Koeppen BM, Stanton BA. Berne and Levy Principles of Physiology. 4th edition. Philadelphia: Elsevier Mosby, 2006. (4) 姚泰主编.人体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5) 朱大年主编.生理学习题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 英文专业词汇 见大纲。 7. 教案以生理学 10 篇内容中的篇为单位,每篇的具体教学方案包括篇名、教学目的、 教学进度(时间分配)、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作业(复习思考题和课 外读物目录)等

第一篇绪论 、教学目的 1.掌握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 2.掌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以及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3.掌握负反馈和正反馈控制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4.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不同的研究水平 5.了解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的概念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时间安排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不同的研究水平14学时弱 1234 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 1/4学时弱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1/4学时强 体内的控制系统 l/4学时强 三、教学内容 1.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 平和研究方法: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以及整体水平 2.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体液的组成和分隔,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稳态的维 持和生理意义。 3.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反射的分类:非条件反射和条 件反射,神经调节的特点:体液调节、激素、靶细胞、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以及神经 体液调节的概念,体液调节的特点;自身调节的概念和特点。 4.体内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 控制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四、重点内容 1.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 2.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以及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3.负反馈和正反馈控制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五、难点内容 1.生理功能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与自动控制系统的关系。 2.前馈控制的概念 六、教学方法 1.理论讲解演示PPT课件,概念要准确,必要时要图示,且多举例,有时要反复讲。 2.课堂提问少量、见机、灵活、启发式。 3.课外阅读提供参考读物目录,并布置复习思考题和新课预习。 4.课后答疑平时在办公室接待学生答疑。 七、教具 1.PPT课件。 2.教学光盘 八、复习思考题 1.何谓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维持的?有何生理意义? 2.生理功能的调节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各种调节方式是如何进行的 3.何谓负反馈和正反馈?各举一例说明它们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作用及意义。 九、课外读物目录

2 第一篇 绪 论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 2. 掌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以及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3. 掌握负反馈和正反馈控制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4. 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不同的研究水平。 5. 了解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的概念。 二、时间分配 顺序 教学内容 时间安排 1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不同的研究水平 1/4 学时弱 2 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 1/4 学时弱 3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1/4 学时强 4 体内的控制系统 1/4 学时强 三、教学内容 1.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 平和研究方法: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以及整体水平。 2.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体液的组成和分隔,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稳态的维 持和生理意义。 3. 生理功能的调节 神经调节、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反射的分类:非条件反射和条 件反射,神经调节的特点;体液调节、激素、靶细胞、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以及神经 -体液调节的概念,体液调节的特点;自身调节的概念和特点。 4. 体内的控制系统 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 控制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四、重点内容 1. 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 2.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以及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3. 负反馈和正反馈控制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五、难点内容 1. 生理功能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与自动控制系统的关系。 2. 前馈控制的概念。 六、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 演示 PPT 课件,概念要准确,必要时要图示,且多举例,有时要反复讲。 2. 课堂提问 少量、见机、灵活、启发式。 3. 课外阅读 提供参考读物目录,并布置复习思考题和新课预习。 4. 课后答疑 平时在办公室接待学生答疑。 七、教具 1. PPT 课件。 2. 教学光盘。 八、复习思考题 1. 何谓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维持的?有何生理意义? 2. 生理功能的调节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各种调节方式是如何进行的? 3. 何谓负反馈和正反馈?各举一例说明它们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作用及意义。 九、课外读物目录

1.姚泰主编.生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姚泰主编.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王志均.生命科学今昔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4.黄秉宪,潘华.控制理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生理科学进展,1979,10:5462 5. Berne RM, Levy MN. Koeppen BM, Stanton BA. Physiology. 5th edition Mosby,2004.(生理学.英文影印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6. Ganong WE.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2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2005 7.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lth Edition. Philadelphia: Elsevier Saunders.2006.(医学生理学.英文影印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8. Milhorn HT. The Application of Control Theory to Physiological Systems.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1966 9. Wiener N. Cybernetics, 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 Cambridge MA: MIT Press,1948(郝季仁译,维纳N.著:控制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10. Cannon WB. Organization for physiological homeostasis. Physiol Rev, 1929:9: 299-431 第二篇细胞的基本功能 、教学目的 1.掌握物质跨细胞膜转运的主要方式及其机制 2.掌握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阈电 位的概念,局部兴奋及其特点,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经缝隙连接传导到另一细胞 的机制。 3.掌握兴奋、可兴奋细胞、兴奋性、刺激、阈刺激(阈值)的概念,兴奋与动作电位 的关系,阈值与兴奋性的关系,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机制 4.掌握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和机制,横纹肌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兴奋 收缩耦联机制。 5.掌握跨细胞膜信息转导的概念,熟悉跨膜信号的主要方式和机制。 6.了解肌肉的收缩形式和影响肌肉收缩效能的因素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时间安排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学时 2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l/2学时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h2学时 肌细胞的收缩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简单复习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和液态镶嵌模 型。物质的跨膜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经载体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 的特点,离子通道的选择性和门控特性);主动转运(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钠泵和钙 泵,同向和逆向转运);出胞和入胞(包括受体介导式入胞) 2.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离子通道介导 的信号转导;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参与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信号分子 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蛋白激酶:主要信号通路: CAMP-PKA 信号通路、IP3Ca2信号通路、 DG-PKC信号通路、G蛋白-离子通道信号通路):酶耦联受 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酪氨酸激酶受体、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鸟氨酸环化酶、受体

3 1. 姚泰主编.生理学.第 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 姚泰主编.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 王志均.生命科学今昔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4. 黄秉宪,潘华.控制理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生理科学进展,1979; 10: 54-62. 5. Berne RM, Levy MN. Koeppen BM, Stanton BA. Physiology. 5th edition. St. Louis: Mosby, 2004.(生理学.英文影印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6. Ganong WF.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2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2005. 7.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1th Edition. Philadelphia: Elsevier Saunders. 2006.(医学生理学. 英文影印版.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8. Milhorn HT. The Application of Control Theory to Physiological Systems.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1966. 9. Wiener N. Cybernetics, 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48.(郝季仁译,维纳 N.著:控制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10. Cannon WB. Organization for physiological homeostasis. Physiol Rev, 1929; 9: 299-431. 第二篇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物质跨细胞膜转运的主要方式及其机制。 2. 掌握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阈电 位的概念,局部兴奋及其特点,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经缝隙连接传导到另一细胞 的机制。 3. 掌握兴奋、可兴奋细胞、兴奋性、刺激、阈刺激(阈值)的概念,兴奋与动作电位 的关系,阈值与兴奋性的关系,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机制。 4. 掌握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和机制,横纹肌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兴奋- 收缩耦联机制。 5. 掌握跨细胞膜信息转导的概念,熟悉跨膜信号的主要方式和机制。 6. 了解肌肉的收缩形式和影响肌肉收缩效能的因素。 二、时间分配 顺序 教学内容 时间安排 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 学时 2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1/2 学时 3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21 /2 学时 4 肌细胞的收缩 2 学时 三、教学内容 1.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简单复习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和液态镶嵌模 型。物质的跨膜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经载体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 的特点,离子通道的选择性和门控特性);主动转运(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钠泵和钙 泵,同向和逆向转运);出胞和入胞(包括受体介导式入胞)。 2. 细胞的信号转导 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离子通道介导 的信号转导;G 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参与 G 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信号分子: G 蛋白耦联受体、G 蛋白、G 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蛋白激酶;主要信号通路:cAMP-PKA 信号通路、IP3-Ca2+信号通路、DG-PKC 信号通路、G 蛋白-离子通道信号通路);酶耦联受 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酪氨酸激酶受体、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鸟氨酸环化酶、受体

酪氨酸磷酸酶介导的信号转导)。 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的概念和特点,极化、超极化、去极化、超射、复极 化的概念,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锋电位、后电位的概念,动作电位的“全或无” 和可扩播特性;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电-化学驱动力,动作电位期 间膜电导的变化,通道的激活、失活和复活,电压钳和膜片钳,阈电位,电紧张电位,局部 兴奋及其特征;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经缝隙连接传导到另一细胞的机制。可兴奋 细胞及其兴奋性:兴奋和可兴奋细胞,组织的兴奋性和阈刺激,组织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影响细胞兴奋性的因素 4.可兴奋细胞及其兴奋性兴奋的概念和与动作电位的关系,可兴奋细胞及其兴奋性 的概念,刺激和阈刺激(阈值)的概念及其与细胞兴奋性的关系,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机制 5.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横纹肌细胞的微细结构,横纹肌 的收缩和舒张机制,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肌肉的收缩形式(等长和等张收缩,单收缩 和强直收缩)和影响肌肉收缩效能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收缩的总和) 四、重点内容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3.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4.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五、难点内容 1.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2.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3.膜的被动电学特性、电紧张电位、局部反应、阈电位以及动作电位“全或无”特性 的产生机制 六、教学方法 1.理论讲解演示PPT课件,概念要准确,必要时要图示,且多举例,有时要反复讲。 2.课堂提问少量、见机、灵活、启发式。 3.课外阅读提供参考读物目录,并布置复习思考题和新课预习。 4.课后答疑平时在办公室接待学生答疑。 七、教具 PPT课件。 2.教学光盘。 八、复习思考题 1.试比较经载体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的异同点。 2.试比较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异同点。 3.试述钠-钾泵的重要生理作用 4.试述O2、Na、K+、Ca2+、H2O、葡萄糖的跨细胞膜转运方式及其机制。 5.试述以cAMP和Ca2为第二信使的各种信号转导通路。 6.试述钠泵、Na或K被动跨膜移动,以及细胞内蛋白质负离子对形成与维持膜电位 的作用 7.假如膜安静时对Nat的通透性大于K+,膜电位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8.可能参与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证明? 9.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0.试述神经纤维动作电位过程中膜通透性和离子流的改变

4 酪氨酸磷酸酶介导的信号转导)。 3.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的概念和特点,极化、超极化、去极化、超射、复极 化的概念,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锋电位、后电位的概念,动作电位的“全或无” 和可扩播特性;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电-化学驱动力,动作电位期 间膜电导的变化,通道的激活、失活和复活,电压钳和膜片钳,阈电位,电紧张电位,局部 兴奋及其特征;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经缝隙连接传导到另一细胞的机制。可兴奋 细胞及其兴奋性:兴奋和可兴奋细胞,组织的兴奋性和阈刺激,组织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影响细胞兴奋性的因素。 4. 可兴奋细胞及其兴奋性 兴奋的概念和与动作电位的关系,可兴奋细胞及其兴奋性 的概念,刺激和阈刺激(阈值)的概念及其与细胞兴奋性的关系,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机制。 5. 肌细胞的收缩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横纹肌细胞的微细结构,横纹肌 的收缩和舒张机制,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肌肉的收缩形式(等长和等张收缩,单收缩 和强直收缩)和影响肌肉收缩效能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收缩的总和)。 四、重点内容 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2.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3.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4. 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五、难点内容 1.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2.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3. 膜的被动电学特性、电紧张电位、局部反应、阈电位以及动作电位“全或无”特性 的产生机制。 六、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 演示 PPT 课件,概念要准确,必要时要图示,且多举例,有时要反复讲。 2. 课堂提问 少量、见机、灵活、启发式。 3. 课外阅读 提供参考读物目录,并布置复习思考题和新课预习。 4. 课后答疑 平时在办公室接待学生答疑。 七、教具 1. PPT 课件。 2. 教学光盘。 八、复习思考题 1. 试比较经载体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的异同点。 2. 试比较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异同点。 3. 试述钠-钾泵的重要生理作用。 4. 试述 O2、Na+ 、K+ 、Ca2+、H2O、葡萄糖的跨细胞膜转运方式及其机制。 5. 试述以 cAMP 和 Ca2+为第二信使的各种信号转导通路。 6. 试述钠泵、Na+ 或 K+ 被动跨膜移动,以及细胞内蛋白质负离子对形成与维持膜电位 的作用。 7. 假如膜安静时对 Na+ 的通透性大于 K+ ,膜电位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8. 可能参与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证明? 9. 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0. 试述神经纤维动作电位过程中膜通透性和离子流的改变

11.试述阈电位和阈刺激、兴奋和兴奋性在概念上的差别。 12.试比较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的异同点。 13.若给予神经细胞一个阈下刺激、阈刺激或阈上刺激,试述可能出现的膜电位改变 14.试述兴奋的产生及其在细胞上传导的机制。 5.试述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6.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过程及可能机制 17.何谓肌丝滑行理论?其主要内容和证据是什么? 18.骨骼肌收缩有哪些形式?试述各种收缩形式的定义和意义。 19试述各种影响骨骼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九、课外读物目录 1.韩济生主编.神经科学原理.第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2.贾宏钧,王钟林,杨期东主编.离子通道与心脑血管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刘景生主编.细胞信息与调控.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4.姚泰主编.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姚泰主编.生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姚泰主编.生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7.左伋.细胞生理.见:姚泰主编.人体生理学.第3版.第1篇.p.1-174.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8. Ashcroft FM. Ion Channel and Disease. lst edition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2004 9. Berne RM, Levy MN. Physiology. 4th edition. St Louis: Mosby, 2004 10. Blaustein MP, Kao JPY, Matteson DR. Cellular Physiology. Elsevier Mosby, 2004 11. Ganong WF.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2nd edition. Mc Graw Hill, 2005 12.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 th edition. Philadelphia Saunders 2006 13. Hille B. Ion Channels of Excitable Cells. 3rd edition Sunderland Sinauer associates 2001 14. Johnson LR. Gastrointestinal Physiology, 6 th edition. Mosby, Inc. 2001 15. Katz AM. Physiology of the Heart. 3rd edition, Sunderland Sinauer Associates, 2001 16. Kandel ER, Schwartz JH, Jessell TM. Principles of Mcgraw-HilL. 2000 eyes RD, Aidley DJ. Nerve and Muscle. 3r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8. Levitan IB, Kaczmarek LK. The Neuron: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3r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19. Matthews GG Cellular Physiology of Nerve and Muscle. 4th edition. Blackwel Publishing 2003 20. Pocock G, Richards CD. Human Physiology. 2nd e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4 21. Sperelakis N. Cell Physiology. 3rd edition.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2001 22. Widmaier EP, Raff H, Strang KT. Vander's Human Physiology: The Mechanisms of Body Function. 10th edition. Boston: McGraw-Hill. 2006 23. Anthony N, Pikula S. The Network of Calcium Regulation in Muscle. Acta Biochimica monica,2003;50(1):1-30

5 11. 试述阈电位和阈刺激、兴奋和兴奋性在概念上的差别。 12. 试比较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的异同点。 13. 若给予神经细胞一个阈下刺激、阈刺激或阈上刺激,试述可能出现的膜电位改变。 14. 试述兴奋的产生及其在细胞上传导的机制。 15. 试述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16. 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过程及可能机制。 17. 何谓肌丝滑行理论?其主要内容和证据是什么? 18. 骨骼肌收缩有哪些形式?试述各种收缩形式的定义和意义。 19.试述各种影响骨骼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九、课外读物目录 1. 韩济生主编.神经科学原理.第 2 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2. 贾宏钧,王钟林,杨期东主编.离子通道与心脑血管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 刘景生主编.细胞信息与调控.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4. 姚泰主编.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 姚泰主编.生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 姚泰主编.生理学.第 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7. 左伋.细胞生理.见:姚泰主编.人体生理学.第 3 版.第 1 篇.pp.1-174.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8. Ashcroft FM. Ion Channel and Disease. 1st edition.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2004. 9. Berne RM, Levy MN. Physiology. 4th edition. St Louis: Mosby, 2004. 10. Blaustein MP, Kao JPY, Matteson DR. Cellular Physiology. Elsevier Mosby, 2004. 11. Ganong WF.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2nd edition. Mc Graw Hill, 2005. 12.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1th edition. Philadelphia: Saunders, 2006. 13. Hille B. Ion Channels of Excitable Cells. 3rd edition. Sunderland: Sinauer Associates, 2001. 14. Johnson LR. Gastrointestinal Physiology, 6 th edition. Mosby, Inc. 2001. 15. Katz AM. Physiology of the Heart. 3rd edition, Sunderland: Sinauer Associates, 2001. 16. Kandel ER, Schwartz JH, Jessell TM.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4th edition. McGraw-Hill, 2000. 17. Keynes RD, Aidley DJ. Nerve and Muscle. 3r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8. Levitan IB, Kaczmarek LK. The Neuron: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3r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19. Matthews GG. Cellular Physiology of Nerve and Muscle. 4th edi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3. 20. Pocock G, Richards CD. Human Physiology. 2nd e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4. 21. Sperelakis N. Cell Physiology. 3rd edition.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2001. 22. Widmaier EP, Raff H, Strang KT. Vander’s Human Physiology: The Mechanisms of Body Function. 10th edition. Boston: McGraw-Hill, 2006. 23. Anthony N, Pikula S. The Network of Calcium Regulation in Muscle. Acta Biochimica Polonica, 2003; 50(1): 1-30

24. Burgoyne RD, Morgan A. Secretory granule exocytosis. Physiol Rev, 2003: 83: 581-632 25. Decoursey TE. Voltage-gated proton channels and other proton transfer pathways. Physiol Rev.2003:83:475-479 26 Goldin AL. Mechanisms of sodium channel inactivation.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2003: 13: 284-290 第三篇血液的功能 、教学目的 1.掌握血细胞比容的概念,正常人的血量、各种血细胞的数量以及血红蛋白浓度 2.掌握血液的理化特性。 3.掌握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主要功能以及生成及其调节,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的概念 4.掌握血型的概念,红细胞凝集的原理,以及ABO血型系统。 5.掌握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和生理止血过程,以及血液凝固、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 6.熟悉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过程以及造血微环境 7.熟悉白细胞的分类及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8.熟悉输血的原则和交叉配血实验,了解Rh血型系统 、时间分配 顺序 教学内容 时间安排 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血细胞的生成 1/2学时 血细胞生理 142学时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教学内容 1.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及正常值。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蛋白 的组成和主要功能。正常人的血量。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和粘度,血浆渗透压(晶 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血浆的pH和缓冲系统。血液在维持机体内环境中的作用 2.血细胞的生成血细胞生成部位的迁移。造血微环境的概念,造血干细胞的特点和 造血过程。 3.红细胞的生理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 性和渗透脆性,红细胞沉降率及红细胞下沉原因;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的概念。红细胞的功 能。红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内因子的概念和作用,红细胞生成的 过程和调节:爆式促进活性物质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红细胞的寿命和破坏。 4.白细胞的生理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各类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白细胞的生 成及其调节,白细胞的破坏 5.血小板的生理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黏附、聚集、释 放、收缩和吸附。血小板的功能: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止血和凝血;生理止血的基本过 程。血小板的生成及其调节:促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的寿命和破坏。 6.血型血型、红细胞凝集、凝集原和凝集素的概念,白细胞和血小板血型。红细胞 血型: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异体输血和自体输血,全 血输血和成分输血 7.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血清、凝血因子、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 血途径的概念,血液凝固过程。抗凝系统和抗凝物质。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溶解和纤维 蛋白溶解系统,纤溶的基本过程,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四、重点内容

6 24. Burgoyne RD, Morgan A. Secretory granule exocytosis. Physiol Rev, 2003; 83: 581-632. 25. Decoursey TE. Voltage-gated proton channels and other proton transfer pathways. Physiol Rev, 2003; 83: 475-479. 26. Goldin AL. Mechanisms of sodium channel inactivation.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2003; 13: 284-290. 第三篇 血液的功能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血细胞比容的概念,正常人的血量、各种血细胞的数量以及血红蛋白浓度。 2. 掌握血液的理化特性。 3. 掌握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主要功能以及生成及其调节,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的概念。 4. 掌握血型的概念,红细胞凝集的原理,以及 ABO 血型系统。 5. 掌握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和生理止血过程,以及血液凝固、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 6. 熟悉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过程以及造血微环境。 7. 熟悉白细胞的分类及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8. 熟悉输血的原则和交叉配血实验,了解 Rh 血型系统。 二、时间分配 顺序 教学内容 时间安排 1 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血细胞的生成 1/2 学时 2 血细胞生理 11 /2 学时 3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1 学时 三、教学内容 1.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及正常值。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蛋白 的组成和主要功能。正常人的血量。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和粘度,血浆渗透压(晶 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血浆的 pH 和缓冲系统。血液在维持机体内环境中的作用。 2. 血细胞的生成 血细胞生成部位的迁移。造血微环境的概念,造血干细胞的特点和 造血过程。 3. 红细胞的生理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 性和渗透脆性,红细胞沉降率及红细胞下沉原因;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的概念。红细胞的功 能。红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内因子的概念和作用,红细胞生成的 过程和调节:爆式促进活性物质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红细胞的寿命和破坏。 4. 白细胞的生理 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各类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白细胞的生 成及其调节,白细胞的破坏。 5. 血小板的生理 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黏附、聚集、释 放、收缩和吸附。血小板的功能: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止血和凝血;生理止血的基本过 程。血小板的生成及其调节:促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的寿命和破坏。 6. 血型 血型、红细胞凝集、凝集原和凝集素的概念,白细胞和血小板血型。红细胞 血型:ABO 血型系统和 Rh 血型系统。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异体输血和自体输血,全 血输血和成分输血。 7.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血清、凝血因子、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 血途径的概念,血液凝固过程。抗凝系统和抗凝物质。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溶解和纤维 蛋白溶解系统,纤溶的基本过程,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四、重点内容

1.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的概念,正常血量和各类细胞膜的数量 2.血液的理化特性。 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主要功能以及生成及其调节,ABO血型系统。 4.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和生理止血过程,以及血液凝固、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 五、难点内容 1.血液凝固过程及其机制。 2.血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六、教学方法 1.理论讲解演示PPT课件,概念要准确,必要时要图示,且多举例,有时要反复讲。 2.课堂提问少量、见机、灵活、启发式。(本篇内容多,学时数较紧,宜见机行事) 3.课外阅读提供参考读物目录,并布置复习思考题和新课预习。 4.课后答疑平时在办公室接待学生答疑。 5.教改试点本篇内容相对容易,可试点进行“自学+指导+讨论(包括由学生上台发 言)+文献检索”的教学模式。在教授本篇内容前一周布置自学任务,并提出一些问题(以 要求掌握的内容为主,可参考以下复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同时开列参考资 料(也可参考以下课外读物目录),并将学生分组(以4组为宜),令每组主攻一个内容,并 选好在课堂上发言的同学。在准备阶段的课余时间里,教师在办公室接待学生答疑。课堂上 第1学时用于分组讨论,老师可先后到各组参加讨论并进行适当指导,第2~3学时用于学生 代表上台发言和老师总结,其他同学可自由提问,最后留20~30分钟,由老师进行总结。 七、教具 PPT课件。 2.教学光盘。 八、复习思考题 1.血液由哪些成分组成?血液有哪些理化特性? 2.何谓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何谓红细胞的沉降率?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在某些疾病 时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的原因是什么 3.试述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其生理功能。 4.何谓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滲透压?各有何生理意义? 5.红细胞的生成须有哪些原料和辅助因子?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 6.试述白细胞的分类、正常值和其主要生理功能。 7.试述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和凝血中的作用 8.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是怎样的?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有哪两条途径? 9.试述血液凝固、红细胞凝集和红细胞叠连三者有何不同? 10.简述小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 11.为什么正常人血管中的血液不发生凝固? 12.试述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13.何谓ABO血型系统?如何确定ABO血型? 14.临床上在输血前应该做些什么试验?试述输血原则 九、课外读物目录 邓家栋,杨崇礼,杨天楹等主编.邓家栋临床血液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1. 2.傅杰青.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八十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3.高峰主编.输血与输血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刘泽霖,贺石林,李家增主编.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第2版.北京:人民卫

7 1. 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的概念,正常血量和各类细胞膜的数量。 2. 血液的理化特性。 3.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主要功能以及生成及其调节,ABO 血型系统。 4.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和生理止血过程,以及血液凝固、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 五、难点内容 1. 血液凝固过程及其机制。 2. 血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六、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 演示 PPT 课件,概念要准确,必要时要图示,且多举例,有时要反复讲。 2. 课堂提问 少量、见机、灵活、启发式。(本篇内容多,学时数较紧,宜见机行事) 3. 课外阅读 提供参考读物目录,并布置复习思考题和新课预习。 4. 课后答疑 平时在办公室接待学生答疑。 5. 教改试点 本篇内容相对容易,可试点进行“自学+指导+讨论(包括由学生上台发 言)+文献检索”的教学模式。在教授本篇内容前一周布置自学任务,并提出一些问题(以 要求掌握的内容为主,可参考以下复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同时开列参考资 料(也可参考以下课外读物目录),并将学生分组(以 4 组为宜),令每组主攻一个内容,并 选好在课堂上发言的同学。在准备阶段的课余时间里,教师在办公室接待学生答疑。课堂上 第 1 学时用于分组讨论,老师可先后到各组参加讨论并进行适当指导,第 2~3 学时用于学生 代表上台发言和老师总结,其他同学可自由提问,最后留 20~30 分钟,由老师进行总结。 七、教具 1. PPT 课件。 2. 教学光盘。 八、复习思考题 1. 血液由哪些成分组成?血液有哪些理化特性? 2. 何谓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何谓红细胞的沉降率? 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在某些疾病 时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的原因是什么? 3. 试述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其生理功能。 4. 何谓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 各有何生理意义? 5. 红细胞的生成须有哪些原料和辅助因子?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 6. 试述白细胞的分类、正常值和其主要生理功能。 7. 试述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和凝血中的作用。 8. 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是怎样的?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有哪两条途径? 9. 试述血液凝固、红细胞凝集和红细胞叠连三者有何不同? 10. 简述小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 11. 为什么正常人血管中的血液不发生凝固? 12. 试述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13. 何谓ABO血型系统?如何确定ABO血型? 14. 临床上在输血前应该做些什么试验?试述输血原则。 九、课外读物目录 1. 邓家栋,杨崇礼,杨天楹等主编.邓家栋临床血液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1. 2. 傅杰青.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八十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3. 高峰主编.输血与输血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 刘泽霖,贺石林,李家增主编.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第 2 版.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6 5.王绮如,谭孟群,程腊梅主编.造血生理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6.王志均主编.生命科学今昔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7.姚泰主编.人体生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8.姚泰主编.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9.张之南,杨天楹,郝玉书主编.血液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0.白坚石,卜凤荣.血红蛋白的化学修饰与血液代用品.生理科学进展,2001:32(1) 71-73 1l.孙绣泓.缅怀恩师易见龙先生.生理科学进展,2003;,34(2):104-104 12.徐文琳,钱令嘉,张成岗,尹昭云.缺氧诱导因子1与缺氧信号转导机制.生理科 学进展,2003;34(2):169-170 13.朱辉,杨增明.环氧合酶的研究进展.生理科学进展,2004,35(1)81-83 14. Bentler E, Lichtman M, Coller B, et al. Williams Hematology, 6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2001 15. Ganong WF.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2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2005 16.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lth edition. Philadelphia Saunders. 200 17. Hoffman R, Banz EJ, Shattil SJ, Furie B, Cohen HJ, Siberstein LE, McGlave P, Strauss M. Hematology: Basic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3rd edition.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 000 18. Rhoades RA, Tanner GA. Medical Physiology. 2nd edition.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2003 19. Daniels GL, Fletcher A, Garratty Gi et al. Blood group terminology. 2004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lood Transfusion Committee on Terminology for Red Cell Surface Antigens. Vox Sang, 2004; 87 (4): 304-316 20. Esmon CT, Owen WG. The discovery of thrombomodulin. J Thromb Haemost, 2004: 2(2) 209-213 21. Figl M, Pelinka LE. Karl Landsteiner, the discoverer of blood groups. Resuscitation 2004:63:251-254. 22. Ikehara S. A new concept of stem cell disorders and their new therapy. J Hematother Stem Cell res,2003;12(6):643-653 23. Jelkmann W. Erythropoietin after a century of research: younger than ever. Eur J Haematol;2007;78(3):183-205 24. Meadows TA, Bhatt DL. Clinical aspects of platelet inhibitors and thrombus formation Circ res,2007;100(9)1261-1275 25. Ruggeri ZM, Mendolicchio GL. Adhesion mechanisms in platelet function. Circ Res, 2007;100(12):1673-1685 26. Schwarz HP, Dorner F. Karl Landsteiner and his major contributions to haematology. Br J Haematol,2003;121(4):556-565 27. Stockmann C, Fandrey J. Hypoxia-induced erythropoietin production: a paradigm for oxygen-regulated gene expression. 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 2006: 33(10): 968-979 第四篇血液循环

8 生出版社,2006. 5. 王绮如,谭孟群,程腊梅主编.造血生理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6. 王志均主编.生命科学今昔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7. 姚泰主编.人体生理学.第 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8. 姚泰主编.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9. 张之南,杨天楹,郝玉书主编.血液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0. 白坚石,卜凤荣.血红蛋白的化学修饰与血液代用品.生理科学进展,2001: 32(1): 71-73. 11. 孙绣泓.缅怀恩师易见龙先生.生理科学进展,2003; 34(2): 104-104. 12. 徐文琳,钱令嘉,张成岗,尹昭云.缺氧诱导因子 1 与缺氧信号转导机制.生理科 学进展,2003; 34(2): 169-170. 13. 朱辉,杨增明.环氧合酶的研究进展.生理科学进展,2004; 35(1): 81-83. 14. Bentler E, Lichtman M, Coller B, et al. Williams Hematology, 6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2001. 15. Ganong WF.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2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2005. 16.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1th edition. Philadelphia: Saunders, 2006. 17. Hoffman R, Banz EJ, Shattil SJ, Furie B, Cohen HJ, Siberstein LE, McGlave P, Strauss M. Hematology: Basic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3rd edition.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 2000. 18. Rhoades RA, Tanner GA. Medical Physiology. 2nd edition.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3. 19. Daniels GL, Fletcher A, Garratty G, et al. Blood group terminology. 2004: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lood Transfusion Committee on Terminology for Red Cell Surface Antigens. Vox Sang, 2004; 87(4): 304-316. 20. Esmon CT, Owen WG. The discovery of thrombomodulin. J Thromb Haemost, 2004; 2(2): 209-213. 21. Figl M, Pelinka LE. Karl Landsteiner, the discoverer of blood groups. Resuscitation, 2004; 63: 251-254. 22. Ikehara S. A new concept of stem cell disorders and their new therapy. J Hematother Stem Cell Res, 2003; 12(6): 643-653. 23. Jelkmann W. Erythropoietin after a century of research: younger than ever. Eur J Haematol; 2007; 78(3): 183-205. 24. Meadows TA, Bhatt DL. Clinical aspects of platelet inhibitors and thrombus formation. Circ Res, 2007; 100(9): 1261-1275. 25. Ruggeri ZM, Mendolicchio GL. Adhesion mechanisms in platelet function. Circ Res, 2007; 100(12): 1673-1685. 26. Schwarz HP, Dorner F. Karl Landsteiner and his major contributions to haematology. Br J Haematol, 2003; 121(4): 556-565. 27. Stockmann C, Fandrey J. Hypoxia-induced erythropoietin production: a paradigm for oxygen-regulated gene expression. 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 2006; 33(10): 968-979. 第四篇 血液循环

、教学目的 1.掌握各类心肌细胞(主要是心室肌和窦房结P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2.掌握心肌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3.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期及其意义。 4.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过程,心泵功能的评价和影响因素。 5.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6.掌握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和意义,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7.掌握微循环的概念、组成、通路、血流动力学和基本功能。 8.掌握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9.掌握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反 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动 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10.掌握冠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11.熟悉第一、第二心音的特点、成因及意义。 12.熟悉影响心肌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因素。 13.熟悉交感舒血管神经,心血管中枢的概念,一氧化氮、内皮素、激肽释放酶-激肽 系统、钠尿肽、肾上腺髓质素等 14.熟悉肺循环、脑循环的特点及其血流量的调节,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15.了解心房在心脏泵血中的作用,心泵功能的储备。 16.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动脉脉搏,淋巴液的生成和回 流 、时间分配 顺序 教学内容 时间安排 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2学时 肌的电生理特性和体表心电图 2h2学时 心脏的泵血功能 2/2学时 34567 血管生理 2/2学时 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2学时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和血压的长期调节 1h2学时 器官循环 1学时 教学内容 1.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心肌细胞分类和特殊传导系统。工作心肌细胞(心室肌和心房 肌)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律心肌细胞(浦肯野细胞和窦房结P细胞)的跨膜电位 及其产生机制。 2.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和体表心电图兴奋性:决定和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兴奋性 的周期变化,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特点,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自律性:自律性的概念,窦 性节律、心脏的主导起搏点、潜在起搏点和异位起搏点的概念,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 机制,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传导性:心脏内兴奋传播的特点和意义,决定和影响传导 性的因素。体表心电图的概念,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期及其意义。 3.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细胞收缩性的特点。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 制,心房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音和心音图的概念,第一、第二心音的特点、产生机 制及意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心指数、每搏功、每 分功、心脏的效率。心脏泵功能的储备。心泵功能的影响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 能力和心率

9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各类心肌细胞(主要是心室肌和窦房结 P 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2. 掌握心肌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3. 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期及其意义。 4. 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过程,心泵功能的评价和影响因素。 5. 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6. 掌握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和意义,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7. 掌握微循环的概念、组成、通路、血流动力学和基本功能。 8. 掌握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9. 掌握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反 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动 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10. 掌握冠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11. 熟悉第一、第二心音的特点、成因及意义。 12. 熟悉影响心肌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因素。 13. 熟悉交感舒血管神经,心血管中枢的概念,一氧化氮、内皮素、激肽释放酶-激肽 系统、钠尿肽、肾上腺髓质素等。 14. 熟悉肺循环、脑循环的特点及其血流量的调节,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15. 了解心房在心脏泵血中的作用,心泵功能的储备。 16. 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动脉脉搏,淋巴液的生成和回 流。 二、时间分配 顺序 教学内容 时间安排 1 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2 学时 2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和体表心电图 21 /2 学时 3 心脏的泵血功能 21 /2 学时 4 血管生理 21 /2 学时 5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2 学时 6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和血压的长期调节 11 /2 学时 7 器官循环 1 学时 三、教学内容 1.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心肌细胞分类和特殊传导系统。工作心肌细胞(心室肌和心房 肌)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律心肌细胞(浦肯野细胞和窦房结 P 细胞)的跨膜电位 及其产生机制。 2.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和体表心电图 兴奋性:决定和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兴奋性 的周期变化,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特点,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自律性:自律性的概念,窦 性节律、心脏的主导起搏点、潜在起搏点和异位起搏点的概念,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 机制,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传导性:心脏内兴奋传播的特点和意义,决定和影响传导 性的因素。体表心电图的概念,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期及其意义。 3.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肌细胞收缩性的特点。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 制,心房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音和心音图的概念,第一、第二心音的特点、产生机 制及意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心指数、每搏功、每 分功、心脏的效率。心脏泵功能的储备。心泵功能的影响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 能力和心率

4.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动力学: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的概念及 相互关系。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平均动 脉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动脉脉搏及其形成机制,脉搏波的 波形和传播速度。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外周静脉压及其特点,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 常值及生理意义;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微循环的概念、组成、通路、血流动力学和基 本功能。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淋巴的生成 回流,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5.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纤维的起源、递质、 受体和作用,交感缩血管紧张的概念和作用;交感舒血管纤维的支配组织、递质、特点和作 用;其他舒血管神经纤维。心血管中枢的概念:心血管中枢紧张性活动的概念和作用。心血 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心肺 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其他心血管反射和脑缺血反应。 6.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血压的长期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 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以及一氧化氮、内皮素、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钠尿 肽、肾上腺髓质素等其他体液因素。自身调节:肌源学说和局部代谢产物学说。动脉血压的 长期调节:体液平衡,肾压力性利尿作用 7.器官循环冠脉循环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肺循环的概念及生理 特点,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脑循环的特点,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的概念和生理作用。 四、重点内容 1.心室肌和窦房结P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2.心肌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3.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泵功能的评价和影响因素 4.动脉血压,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微循环 5.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6.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7.冠脉循环 五、难点内容 1.各种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以及多种离子通道活动改变在跨膜电位形成中的作用 2.血流动力学(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之间的相互关系) 3.心血管中枢和心血管活动的中枢调节 六、教学方法 1.理论讲解演示PPT课件,概念要准确,必要时要图示,且多举例,有时要反复讲。 2.课堂提问少量、见机、灵活、启发式。 3.课外阅读提供参考读物目录,并布置复习思考题和新课预习。 4.课后答疑平时在办公室接待学生答疑。 七教具 1.PPT课件。 2.教学光盘。 八、复习思考题 1.试比较普通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异同? 2.心室肌动作电位平台期是怎样形成的? 3.心室肌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的过程中兴奋性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有何特点及意义? 4.何谓期前收缩和代偿收缩?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试比较心脏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异同?

10 4. 血管生理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动力学: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的概念及 相互关系。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平均动 脉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动脉脉搏及其形成机制,脉搏波的 波形和传播速度。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外周静脉压及其特点,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 常值及生理意义;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微循环的概念、组成、通路、血流动力学和基 本功能。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淋巴的生成与 回流,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5.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纤维的起源、递质、 受体和作用,交感缩血管紧张的概念和作用;交感舒血管纤维的支配组织、递质、特点和作 用;其他舒血管神经纤维。心血管中枢的概念;心血管中枢紧张性活动的概念和作用。心血 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心肺 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其他心血管反射和脑缺血反应。 6.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血压的长期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 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以及一氧化氮、内皮素、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钠尿 肽、肾上腺髓质素等其他体液因素。自身调节:肌源学说和局部代谢产物学说。动脉血压的 长期调节:体液平衡,肾压力性利尿作用。 7. 器官循环 冠脉循环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肺循环的概念及生理 特点,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脑循环的特点,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的概念和生理作用。 四、重点内容 1. 心室肌和窦房结 P 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2. 心肌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3. 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泵功能的评价和影响因素。 4. 动脉血压,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微循环。 5. 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6.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7. 冠脉循环。 五、难点内容 1. 各种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以及多种离子通道活动改变在跨膜电位形成中的作用。 2. 血流动力学(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心血管中枢和心血管活动的中枢调节。 六、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 演示 PPT 课件,概念要准确,必要时要图示,且多举例,有时要反复讲。 2. 课堂提问 少量、见机、灵活、启发式。 3. 课外阅读 提供参考读物目录,并布置复习思考题和新课预习。 4. 课后答疑 平时在办公室接待学生答疑。 七、教具 1. PPT 课件。 2. 教学光盘。 八、复习思考题 1. 试比较普通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异同? 2. 心室肌动作电位平台期是怎样形成的? 3. 心室肌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的过程中兴奋性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有何特点及意义? 4. 何谓期前收缩和代偿收缩?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5. 试比较心脏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异同?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2页,可试读12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