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第一课时)编制:李思 2009.10.15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孟子及《孟子》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 殊句式 2.技能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 产”的具体措施;把握孟子层层深λ、跌宕起伏的说理技巧及善于设喻取譬的语 言特点 3.情感目标:了解孟子的“仁政”“以人为本”等儒家政治思想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含有虚词“若”的句子。 学习难点: 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说理方式。 方法点拨 在教师简要交代作者及其作品、思想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地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 释通读全文。 知识链接: 1.背景材料 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 封建制转化。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 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 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 政治主张。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属于儒家学派 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多次到过齐国 尽管他受到齐宣王的礼遇,但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 业,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等弱小国家,最终未 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 2.《孟子》简介 《孟子》一书今存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 《苦子》《尽心》,每篇又分为上、下两篇。南宋朱熹 将 合称为“四书”,同列为以后科举考试必考的篇目 课前预习: 1.文学知识填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字 ,战国中期鲁国 邹人。春秋鲁族孟孙氏之后,曾受业于子思的门徒。游说于齐梁之间,未见用 遂与其门徒万章著书产说。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 的口号,兼言仁与义,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谓 甚至称暴君为“独夫”, 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心性说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 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第一课时)编 制:李思 伟 2009.10.15 学习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孟子及《孟子》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 殊句式。 2.技能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 产”的具体措施;把握孟子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说理技巧及善于设喻取譬的语 言特点。 3.情感目标:了解孟子的“仁政”“以人为本”等儒家政治思想。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含有虚词“若”的句子。 学习难点: 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说理方式。 方法点拨: 在教师简要交代作者及其作品、思想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地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 释通读全文。 知识链接: 1. 背景材料 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 封建制转化。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 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 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 政治主张。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属于儒家学派。 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多次到过齐国, 尽管他受到齐宣王的礼遇,但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 业,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等弱小国家,最终未 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 2. 《孟子》简介 《孟子》一书今存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 《苦子》《尽心》,每篇又分为上、下两篇。南宋朱熹 将 、 、 、 合称为“四书”,同列为以后科举考试必考的篇目。 课前预习: 1. 文学知识填空 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 ,字 ,战国中期鲁国 邹人。春秋鲁族孟孙氏之后,曾受业于子思的门徒。游说于齐梁之间,未见用, 遂与其门徒万章著书产说。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 ” 的口号,兼言仁与义,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谓 “ ”“ ”,甚至称暴君为“独夫”, 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心性说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 “ ”。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胡屹( 觳( )觫( )度( 舆( )薪 便( )嬖( 商 贾( 孝悌( 褊( 小 莅( )中国 衅( 豚( 彘( 赴愬( 3.通读课文注释,试疏通课文重要词语或理解障碍 课堂探究 诵读 学生分角色读,掌握句读,为理解文意做准备。 、诵读文本,疏通文意 1.通假字 无以,则王乎( 王说 是折枝之类也( 盖亦反其本矣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赴愬 刑于寡妻( 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罔民也 2.一词多义 抑 抑王兴甲兵(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若 以若所为( 若是其甚与(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2.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胡龁( ) 觳( )觫( ) 忖 ( )度( ) 舆( )薪 便( )嬖( ) 商 贾( ) 孝悌( ) 褊( ) 小 莅( )中国 衅( )钟 惛 ( ) 豚( ) 彘( ) 赴愬( ) 3. 通读课文注释,试疏通课文重要词语或理解障碍 课堂探究 一、诵读 学生分角色读,掌握句读,为理解文意做准备。 二、诵读文本,疏通文意 1. 通假字 无以,则王乎( ) 王说 ( ) 是折枝之类也( ) 盖亦反其本矣 ( )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赴愬 ( ) 刑于寡妻( ) 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是罔民也 ( ) 2. 一词多义 抑 抑王兴甲兵( )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若 以若所为( ) 若是其甚与( )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不识有诸( 之 牛何之( 王之所大欲( 以羊易之(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老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王 王之所大欲( 然而不王者( 为 为长者折枝( 是不为也( 是 是不为也(
诸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 不识有诸( ) 之 牛何之( ) 王之所大欲( ) 以羊易之( )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老 老吾老( ) 以及人之老( ) 幼 幼吾幼( ) 以及人之幼( ) 王 王之所大欲( ) 然而不王者( ) 为 为长者折枝( ) 是不为也( ) 是 是不为也( )
不能进于是矣( 妻子 古义: 今义: 3古今异义 中国 古义 今义 于是 古义 今义: 4.词类活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朝秦楚 危士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能进于是矣( ) 妻子 古义: 今义: 3.古今异义 中国 古义: 今义: 于是 古义: 今义: 4. 词类活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朝秦楚 危士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问题探究 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的? 课堂练习 1.孟子通过这次谈话使齐宣王接受了他的观点,从而宣扬了他 的 ”思想。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无以,则王乎 ②莫之能御 也 ③牛何之 ④是诚何心哉 ⑤君子之于禽兽也 ⑥天下可运于掌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背诵最后一段。 学习反思: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第二课时)编制:李思伟 2009.10.16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孟子及《孟子》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 殊句式。 2.技能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 产”的具体措施;把握孟子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说理技巧及善于设喻取譬的语 言特点 3.情感目标:了解孟子的“仁政”“以人为本”等儒家政治思想 学习重点: 巩固复习文言基础知识:文言句式等。 学习难点: 分析孟子的论辩艺术 方法点拨: 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分小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 课前预习 1.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5. 问题探究 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的? 课堂练习: 1. 孟子通过这次谈话使齐宣王接受了他的观点,从而宣扬了他 “ ”的 “ ”思想。 2.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无以,则王乎? ②莫之能御 也 ③牛何之 ④是诚何心哉 ⑤君子之于禽兽也 ⑥天下可运于掌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背诵最后一段。 学习反思: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第二课时)编 制:李思伟 2009.10.16 学习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孟子及《孟子》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 殊句式。 2.技能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 产”的具体措施;把握孟子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说理技巧及善于设喻取譬的语 言特点。 3.情感目标:了解孟子的“仁政”“以人为本”等儒家政治思想。 学习重点: 巩固复习文言基础知识:文言句式等。 学习难点: 分析孟子的论辩艺术。 方法点拨: 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分小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 课前预习: 1. 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②倒装句 未之有也。 吾何快于是? ③被动句 不见保 ④省略句 曰:“有之。” 欲辟土地。 2.成语 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 预习检查 合作学习与问题探究 1.具体分析本文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2.文章结尾一段中“五亩之宅……未之有也。”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 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这也是孟子心目中 的理想社会。你认为在当时他的理想能实现吗? 课堂练习 1.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 (1)莫之能 御 (2)何以 异? (3)树之以 桑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 ) ②倒装句 未之有也。 ( ) 吾何快于是? ( ) ③被动句 不见保。 ( ) ④省略句 曰:“有之。” ( ) 欲辟土地。 ( ) 2. 成语 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 一、预习检查 二、合作学习与问题探究 1. 具体分析本文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2. 文章结尾一段中“五亩之宅……未之有也。”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 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这也是孟子心目中 的理想社会。你认为在当时他的理想能实现吗? 课堂练习: 1. 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 (1)莫之能 御。 (2)何以 异? (3)树之以 桑
(4)臣未之闻 也 2.填空。 (1)《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它的主要内容 是写 劝说 ,采纳“ ”的主张发政施仁的 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 善于 的写作特点。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概括成语为 (3)五亩之宅 鸡、豚 狗、彘之畜,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P82阅读鉴赏 学习反思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第三课时) 编制:李思伟审核:吴绪磊 2009.10.19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孟子及《孟子》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 殊句式。 2.技能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 产”的具体措施;把握孟子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说理技巧及善于设喻取譬的语 言特点。 3.情感目标:了解孟子的“仁政”“以人为本”等儒家政治思想 学习重难点: 通过举例分析排比手法的运用。 方法点拨 在讨论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向教师质疑,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予以答 疑 、预习检查 背诵最后一段 二、合作学习与问题探究 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请从文中找出几处排比手法并加以分析
(4)臣未之闻 也。 2. 填空。 (1)《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它的主要内容 是写 劝说 放 弃 ,采纳“ ”的主张发政施仁的 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 善于 的写作特点。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概括成语为: 。 (3)五亩之宅, , ;鸡、豚、 狗、彘之畜, , ; , ,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P82 阅读鉴赏 学习反思: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第三课时) 编 制:李思伟 审 核:吴绪磊 2009.10.19 学习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孟子及《孟子》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 殊句式。 2.技能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 产”的具体措施;把握孟子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说理技巧及善于设喻取譬的语 言特点。 3.情感目标:了解孟子的“仁政”“以人为本”等儒家政治思想。 学习重难点: 通过举例分析排比手法的运用。 方法点拨: 在讨论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向教师质疑,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予以答 疑。 一、预习检查 背诵最后一段 二、合作学习与问题探究 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 请从文中找出几处排比手法并加以分析
2.学生分小组交流看法,统一意见,然后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陈述本组的分析 情况。 3.教师点拨 4.归纳文章的艺术特点。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士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 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 约与国,战必克’一一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 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桀:夏桀,暴君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由今之道无变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译文 ②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文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见《语文导报》A3版第二题 学习反思
2. 学生分小组交流看法,统一意见,然后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陈述本组的分析 情况。 3. 教师点拨 4. 归纳文章的艺术特点。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 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注]也。‘我能为君 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 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 桀:夏桀,暴君。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由今之道无变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译 文: ②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译 文: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见《语文导报》A3 版第二题 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