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教学大纲 (CROP BREEDING) 课程编号:0927540 开课学期:第六、八学期 本课程课内总学时54学时(讲课44学时,试验10学时) 实习周(天)数:20周 学分:3学分 一、教学对象:农学专业本科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选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基本原理。初步学 握作物育种的主要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了解作物育种的最新方法、技术和成就, 初步具备从事作物育种工作的能力。 三、教学要求: (一)理论知识方面 育种原理与方法 了解作物进化的过程,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作物育种学的性质 与任务。明确学习作物育种学的目的。理解品种的概念及优良品种在发展作物生 产中的作用。 了解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主要目标性状的要求初步学握制定作物有种目 标的原则和方法。 了解主要作物的繁殖方式和授粉方式。理解不同繁殖和授粉方式作物群体的 遗传特点与育种的关系,了解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育种的特点。 理解种质资源的概念及其在作物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性。了解作物起源中心学 说的主要内容,主要大田作物的起源中心,种质资源的类别特点。初步掌握种质资 源收集、保存、研究、利用及拓建基因库的方法。 理解单株选择和混合选择的方法及效果,初步掌握两种方法在不同授粉方式 作物中的应用。理解鉴定的作用与原则,并初步掌握鉴定的基本方法及其在作物 育种中的应用。 理解引种驯化的理论,初步掌握主要作物引种的规律,引种及驯化的方法和技 术。 理解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远缘杂交,诱变育种,倍性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等育 种方法的原理,原始材料或亲本的选用及选配,对自然变异群体后代的处理方法和 选择方法。初步掌握育种的程序及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1 作物育种学教学大纲 (CROP BREEDING) 课程编号:0927540 开课学期:第 六、八学期 本课程课内总学时 54 学时(讲课 44 学时,试验 10 学时) 实习周(天)数:20 周 学分:3 学分 一、教学对象:农学专业本科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选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基本原理。初步掌 握作物育种的主要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了解作物育种的最新方法、技术和成就, 初步具备从事作物育种工作的能力。 三、教学要求: (一)理论知识方面 育种原理与方法 了解作物进化的过程,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作物育种学的性质 与任务。明确学习作物育种学的目的。理解品种的概念及优良品种在发展作物生 产中的作用。 了解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主要目标性状的要求,初步掌握制定作物育种目 标的原则和方法。 了解主要作物的繁殖方式和授粉方式。理解不同繁殖和授粉方式作物群体的 遗传特点与育种的关系,了解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育种的特点。 理解种质资源的概念及其在作物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性。了解作物起源中心学 说的主要内容,主要大田作物的起源中心,种质资源的类别特点。初步掌握种质资 源收集、保存、研究、利用及拓建基因库的方法。 理解单株选择和混合选择的方法及效果,初步掌握两种方法在不同授粉方式 作物中的应用。理解鉴定的作用与原则,并初步掌握鉴定的基本方法及其在作物 育种中的应用。 理解引种驯化的理论,初步掌握主要作物引种的规律,引种及驯化的方法和技 术。 理解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远缘杂交,诱变育种,倍性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等育 种方法的原理,原始材料或亲本的选用及选配,对自然变异群体后代的处理方法和 选择方法。初步掌握育种的程序及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了解作物抗病虫性的概念和类别,初步掌握抗病虫品种选育的方法和保持品 种抗病虫性的设想及作法。 了解作物逆境的种类及抗逆育种的方法。理解抗寒性、抗旱性及耐盐性的鉴 定和选有方法。 理解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方法,雄性不育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了解杂种群 体改良的其他途径。 了解体细胞变异体和突变体的筛选,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基因工程改造植 物的主要内容和步骤。理解外源DNA导入植物的花粉管通道技术及育种程序和 方法。 了解不同育种试验阶段的试验技术和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了解计算机在品 种资源管理、作物育种管理、设计与分析及在亲本选配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了解 作物育种的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 (仁)能力、技能 初步掌握主要农作物的有性杂交和自交技术,生育期的鉴定技术,杂种后代的 田间单株选择技术,产量试验的田间试验设计和综合评定技术。田间和室内的考 种技术。 学会主要农作物的种、亚种、类型和品种的识别技术,抗逆性、抗病虫性 育性、品质和田间品种纯度的鉴定技术。 四、教学内容、学时(含课外)分配、重点及难点 绪论课堂1.5学时 第一节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一)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 (二)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 (一)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 (二)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课外 (三)作物育种学的发展(课外) 第三节作物品种及其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一)作物品种的概念(重点) (二)作物优良品种在发展作物生产中的作用(重点、课外) 第四节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第一章育种目标课堂1.5学时 第一节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课外)
2 了解作物抗病虫性的概念和类别,初步掌握抗病虫品种选育的方法和保持品 种抗病虫性的设想及作法。 了解作物逆境的种类及抗逆育种的方法。理解抗寒性、抗旱性及耐盐性的鉴 定和选育方法。 理解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方法,雄性不育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了解杂种群 体改良的其他途径。 了解体细胞变异体和突变体的筛选,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基因工程改造植 物的主要内容和步骤。理解外源 DNA 导入植物的花粉管通道技术及育种程序和 方法。 了解不同育种试验阶段的试验技术和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了解计算机在品 种资源管理、作物育种管理、设计与分析及在亲本选配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了解 作物育种的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 (二)能力、技能 初步掌握主要农作物的有性杂交和自交技术,生育期的鉴定技术,杂种后代的 田间单株选择技术,产量试验的田间试验设计和综合评定技术。田间和室内的考 种技术。 学会主要农作物的种、亚种、类型和品种的识别技术;抗逆性、抗病虫性、 育性、品质和田间品种纯度的鉴定技术。 四、教学内容、学时(含课外)分配、重点及难点 绪论 课堂 1.5 学时 第一节 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一)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 (二)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 (一)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 (二)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课外) (三)作物育种学的发展(课外) 第三节 作物品种及其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一)作物品种的概念(重点) (二)作物优良品种在发展作物生产中的作用(重点、课外) 第四节 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第一章 育种目标 课堂 1.5 学时 第一节 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课外)
第二节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重点 (一)国民经济的需要和生产发展的前景 (二)当地现有品种有待提高和改进的主要性状 (三)育种目标的具体化与可行性 (四)品种的合理搭配 第三节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重点) (一)产量性状 (仁)对病虫害的抗耐性 (三)对环境胁迫的抗耐性 (四)品质性状 (五)早熟性及对耕作制度和机械化作业的适应性 第二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重点) 课堂2学时 第一节作物的不同繁殖方式及其群体的遗传育种特点(重点、难 点) (一)自花授粉作物及其群体的遗传育种特点 (仁)异花授粉作物及其群体的遗传育种特点 (三)常异花授粉作物及其群体的遗传育种特点 (四)无性繁殖作物及其群体的遗传育种特点 第二节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 (一)作物的品种类型(课外) 1.纯系品种(自交系品种) 2.杂交品种 3.群体品种 (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重点) 纯系品种(自交系品种)的育种特点 2.杂交品种的育种特点 3 群体品种的育种特点 第三章种质资源 课堂2学时 第一节种质资源的重要性(课外) 第二节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一)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难点)
3 第二节 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重点) (一)国民经济的需要和生产发展的前景 (二)当地现有品种有待提高和改进的主要性状 (三)育种目标的具体化与可行性 (四)品种的合理搭配 第三节 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重点) (一)产量性状 (二)对病虫害的抗耐性 (三)对环境胁迫的抗耐性 (四)品质性状 (五)早熟性及对耕作制度和机械化作业的适应性 第二章 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重点) 课堂 2 学时 第一节 作物的不同繁殖方式及其群体的遗传育种特点(重点、难 点) (一)自花授粉作物及其群体的遗传育种特点 (二)异花授粉作物及其群体的遗传育种特点 (三)常异花授粉作物及其群体的遗传育种特点 (四)无性繁殖作物及其群体的遗传育种特点 第二节 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 (一)作物的品种类型(课外) 1. 纯系品种(自交系品种) 2. 杂交品种 3. 群体品种 (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重点) 1. 纯系品种(自交系品种)的育种特点 2. 杂交品种的育种特点 3. 群体品种的育种特点 第三章 种质资源 课堂 2 学时 第一节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课外) 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一)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难点)
(二)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课外) (仁)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种质资源工作的内容 (一)种质资源的类别特点及其利用价值(重点) 1本地种质资源 2.外地种质资源 3野生种质资源 4.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 (二)种质资源的收集 (三)种质资源的保存 (四)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课外, (五)基因库的建拓(课外) 第四章选择与鉴定(重点)课堂2学时 第一节选择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一)选择在品种改良中的意义 (二)选择的基本方法(重点) 1.单株选择 2.混合选择 3.两种选择方法的比较 第二节性状鉴定 (一)性状鉴定的作用 (二)性状鉴定的一般原则(重点) (三)性状鉴定的一般方法(重点) 第五章引种与驯化(重点)课堂4学时 第一节引种驯化的概念和作用 第二节引种的理论与规律难点、重点 (一人气候相似理论及其与引种的关系 1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 2.气候相似理论的基本要点 3.气候与引种的关系 (1)温度与光照 (2)纬度与海拔
4 (二)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课外) (三)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 种质资源工作的内容 (一)种质资源的类别特点及其利用价值(重点) 1.本地种质资源 2.外地种质资源 3.野生种质资源 4.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 (二)种质资源的收集 (三)种质资源的保存 (四)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课外) (五)基因库的建拓(课外) 第四章 选择与鉴定(重点) 课堂 2 学时 第一节 选择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一)选择在品种改良中的意义 (二)选择的基本方法(重点) 1.单株选择 2.混合选择 3.两种选择方法的比较 第二节 性状鉴定 (一)性状鉴定的作用 (二)性状鉴定的一般原则(重点) (三)性状鉴定的一般方法(重点) 第五章 引种与驯化(重点) 课堂 4 学时 第一节 引种驯化的概念和作用 第二节 引种的理论与规律(难点、重点) (一)、气候相似理论及其与引种的关系 1.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 2.气候相似理论的基本要点 3.气候与引种的关系 (1)温度与光照 (2)纬度与海拔
(二)植物阶段发育理论及其与引种的关系 1.春化阶段 2.光照阶段 3.阶段发育理论与引种的关系 (1)低温长日性作物的引种规律 (2)高温短日性作物的引种规律 (三)作物生态学理论与引种的关系 1作物生态学的有关概念 (1)生态因素 (2)生态环境 (3)生态适应 (4)生态类型 (5)生态区 2.作物生态类型的种类 (1)气候生态类型 (2)土壤生态类型 (3)共栖生态类型 3.作物对环境反应的敏感度与引种 4.作物生态型与引种的关系 (四)植物驯化的原理和方法(难点) 1.根据植物的系统发育特性进行引种驯化 2.根据植物个体发育特性进行引种驯化 3.根据植物遗传适应所反应的范围进行引种驯化 4.植物驯化过程中必须结合适当的培育和选择 5.引种驯化实例(课外) 第三节引种的方法、步骤与注意问题 (一)引种的方法与步骤 1.引种目标的确定 2.引种材料的搜集 3引种试验程序 (二)引种应注意的问题(重点) 第四节几种主要作物的引种规律 (一)小麦引种 (二)玉米引种
5 (二)植物阶段发育理论及其与引种的关系 1.春化阶段 2.光照阶段 3.阶段发育理论与引种的关系 (1)低温长日性作物的引种规律 (2)高温短日性作物的引种规律 (三)作物生态学理论与引种的关系 1.作物生态学的有关概念 (1)生态因素 (2)生态环境 (3)生态适应 (4)生态类型 (5)生态区 2.作物生态类型的种类 (1) 气候生态类型 (2) 土壤生态类型 (3) 共栖生态类型 3.作物对环境反应的敏感度与引种 4.作物生态型与引种的关系 (四)植物驯化的原理和方法(难点) 1. 根据植物的系统发育特性进行引种驯化 2. 根据植物个体发育特性进行引种驯化 3. 根据植物遗传适应所反应的范围进行引种驯化 4. 植物驯化过程中必须结合适当的培育和选择 5. 引种驯化实例(课外) 第三节 引种的方法、步骤与注意问题 (一)引种的方法与步骤 1. 引种目标的确定 2. 引种材料的搜集 3. 引种试验程序 (二)引种应注意的问题(重点) 第四节 几种主要作物的引种规律 (一)小麦引种 (二)玉米引种
(三)棉花引种 (四)水稻引种(课外) (五)大豆引种(课外) (六)麻类种 第六章选择育种(重点) 课堂3学时 第一节选择育种的原理 (一)纯系学说 (二)作物品种群体中的遗传变异及其利用 1.自然变异的原因 2.自然变异在育种上的利用 第二节选择育种的程序(课外) (一)纯系育种程序 (二)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三)集团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四)改良混合选择有种程序 第三节系统育种选株的方法(重点) (一)选株的对象 (二)选株的标准 (三)选株的条件 (四)选株的数量 (伍)选株的时间 第三节棉花系统育种的程序和方法(重点) (一)选择优良单株(铃) (二)株行试验 (三)品系预备试验 (四)品种比较试验 第七章杂交育种(重点)课堂8学时 第一节杂交育种的意义 第二节亲本选配 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重点、难点) (一)杂交的双亲必须有较多的优点,较少的缺点,而且其优缺点应尽可能达 到互补
6 (三)棉花引种 (四)水稻引种(课外) (五)大豆引种(课外) (六)麻类引种 第六章 选择育种(重点) 课堂 3 学时 第一节 选择育种的原理 (一)纯系学说 (二)作物品种群体中的遗传变异及其利用 1. 自然变异的原因 2. 自然变异在育种上的利用 第二节 选择育种的程序(课外) (一)纯系育种程序 (二)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三)集团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四)改良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第三节 系统育种选株的方法(重点) (一)选株的对象 (二)选株的标准 (三)选株的条件 (四)选株的数量 (五)选株的时间 第三节 棉花系统育种的程序和方法(重点) (一)选择优良单株(铃) (二)株行试验 (三)品系预备试验 (四)品种比较试验 第七章 杂交育种(重点) 课堂 8 学时 第一节 杂交育种的意义 第二节 亲本选配 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重点、难点) (一)杂交的双亲必须有较多的优点,较少的缺点,而且其优缺点应尽可能达 到互补
(二)亲本之一最好是当地优良品种 (三)杂交亲本间在生态型和系统来源上应当有所不同 (四)杂交亲本应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 第三节杂交方式(重点) (一)单交(成对杂交) (二)复交(复式杂交或多元杂交) (三)多父本授粉 (四)回交 第四节杂种后代的处理(重点、难点) (一)系谱法 1系谱法的工作要点 2.杂种各代进行选择的依据和选择效果 (二)混合法 1.混合法的工作要求 2.混合法的理论依据 3.混合法与系谱法的比较 (三)派生系统法(课外) (四)单粒传法(课外) (五)系谱法、混合法、衍生系统法及单粒传法的图示及其使用效果比较(课 外) 第五节杂交育种程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一)杂交育种程序(重点) 1.原始材料圃及亲本圃 2.选种闹 3.鉴定周 4.品种比较试验 5.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 6.品种审定与推广 (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1.加速世代进程 2.加速试验进程 第六节回交育种 (一)回交育种的意义 (二)有关回交育种的基本遗传规律(课外)
7 (二)亲本之一最好是当地优良品种 (三)杂交亲本间在生态型和系统来源上应当有所不同 (四)杂交亲本应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 第三节 杂交方式(重点) (一)单交(成对杂交) (二)复交(复式杂交或多元杂交) (三)多父本授粉 (四)回交 第四节 杂种后代的处理(重点、难点) (一)系谱法 1.系谱法的工作要点 2.杂种各代进行选择的依据和选择效果 (二)混合法 1.混合法的工作要求 2.混合法的理论依据 3.混合法与系谱法的比较 (三)派生系统法(课外) (四)单粒传法(课外) (五)系谱法、混合法、衍生系统法及单粒传法的图示及其使用效果比较(课 外) 第五节 杂交育种程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一)杂交育种程序(重点) 1. 原始材料圃及亲本圃 2. 选种圃 3. 鉴定圃 4. 品种比较试验 5. 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 6. 品种审定与推广 (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1. 加速世代进程 2. 加速试验进程 第六节 回交育种 (一)回交育种的意义 (二)有关回交育种的基本遗传规律(课外)
1.自交及回交群体纯合基因型比率估测 2.回交进程中轮回基因频率估测 3.用于回交所需种植群体的估算方法 4.通过回交消除与不利基因连锁的概率估测 (三)回交育种方法(重点) 1.亲本的选择 2.不同表型遗传基因的导入(难点) (1)单显性基因导入 (2)隐性单基因的导入 (3)数量性状基因的导入 (4)多个目标性状基因的导入 逐步回交法 聚合回交法 3.回交的次数 轮回亲本性状的恢复:非轮回亲本的目标性状和不利性状的连锁程度:严格选 择有助于轮回亲本性状的迅速恢复;转育数量性状必需的回交次数 4.轮回亲本异质性的保持 (四)回交法的其它用途 1近等基因系的培育 2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培育 (五)回交法的优缺点课外) 第七节杂交育种的早代测验课外) (一)早代测验的意义 (二)早代测验的方法 (三)早代测验法的优缺点 第八章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 课堂4学时 第一节群体改良的意义 第二节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方法重点) (一)轮回选择的意义 (二)轮回选择的作用 (三)基础群体的培育 (四)群体中个体的鉴定 (五)轮回选择的方法 第三节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难点)
8 1. 自交及回交群体纯合基因型比率估测 2. 回交进程中轮回基因频率估测 3. 用于回交所需种植群体的估算方法 4. 通过回交消除与不利基因连锁的概率估测 (三)回交育种方法(重点) 1. 亲本的选择 2. 不同表型遗传基因的导入(难点) (1)单显性基因导入 (2)隐性单基因的导入 (3)数量性状基因的导入 (4)多个目标性状基因的导入 逐步回交法 聚合回交法 3.回交的次数 轮回亲本性状的恢复;非轮回亲本的目标性状和不利性状的连锁程度;严格选 择有助于轮回亲本性状的迅速恢复;转育数量性状必需的回交次数 4.轮回亲本异质性的保持 (四)回交法的其它用途 1.近等基因系的培育 2.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培育 (五)回交法的优缺点(课外) 第七节 杂交育种的早代测验(课外) (一)早代测验的意义 (二)早代测验的方法 (三)早代测验法的优缺点 第八章 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 课堂 4 学时 第一节 群体改良的意义 第二节 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方法(重点) (一)轮回选择的意义 (二)轮回选择的作用 (三)基础群体的培育 (四)群体中个体的鉴定 (五)轮回选择的方法 第三节 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难点)
(一)隐性雄性不育在大、小麦作物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二)显性雄性不育性在小麦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第四节杂种群体改良的其他途径 (一)复合杂种群体的形成 (二)异花授粉作物综合品种育种法 (三)歧化选择 第九章杂种优势利用(重点) 课堂5学时 第一节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课外) 第二节杂种优势的概念与表现 (一)杂种优势的概念与度量 (二)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 第三节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第四节自交系的选育与改良(重点) (一)自交系的选育 1对自交系的基本要求 2.自交系的选育方法 (1)选育自交系的原始材料 (2)自交系的选育方法 3选育玉米自交系的常规选育方法 (二)自交系的改良 第五节配合力及其测定(难点、重点) (一)配合力的概念 (二)配合力的测定 第六节杂交种的类别(重点) (一)品种间杂交种 (二)品种一一自交系间杂交 (三)自交系间杂交种 (四)雄性不育杂交种 (五)自交不亲和性杂交种 (六)种间及亚种间杂交种 第七节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重点、难点) (一)利用杂种优势必需的基本条件 (二)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
9 (一)隐性雄性不育在大、小麦作物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二)显性雄性不育性在小麦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第四节 杂种群体改良的其他途径 (一)复合杂种群体的形成 (二)异花授粉作物综合品种育种法 (三)歧化选择 第九章 杂种优势利用(重点) 课堂 5 学时 第一节 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课外) 第二节 杂种优势的概念与表现 (一)杂种优势的概念与度量 (二)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 第三节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第四节 自交系的选育与改良(重点) (一)自交系的选育 1.对自交系的基本要求 2.自交系的选育方法 (1)选育自交系的原始材料 (2)自交系的选育方法 3.选育玉米自交系的常规选育方法 (二)自交系的改良 第五节 配合力及其测定(难点、重点) (一)配合力的概念 (二)配合力的测定 第六节 杂交种的类别(重点) (一)品种间杂交种 (二)品种――自交系间杂交种 (三)自交系间杂交种 (四)雄性不育杂交种 (五)自交不亲和性杂交种 (六)种间及亚种间杂交种 第七节 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 (重点、难点) (一)利用杂种优势必需的基本条件 (二)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
1.人工去雄杂交制种 2.化学杀雄 3.利用自交不亲和性 4利用雄性不音 (1)雄性不育的分类(课外) (2)选育三系的方法 (3)利用三系制种的方法 (4)核不育的应用 第十章诱变育种 课堂2学时 第一节物理诱变剂及处理方法重点) (一)物理诱变剂的类别 (二)物理诱变剂处理方法 1.作物的辐射敏感性 2.辐射剂量单位 3.辐射剂量的确定 4.辐射处理的方法 第二节化学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课外) 第三节理化诱变剂的特异性和复合处理课外) 第四节诱变育种的工作程序重点 (一)处理材料的选择 (二)诱变剂量的选择 (三)处理群体的大小 (四)M1的种植和选择 (五)M2及其后代的种植和选择 第五节诱变育种的实例(课外) 第六节诱变育种的应用效果和发展前景课外) 第十一章远缘杂交在育种上的应用课堂2学时 第一节远缘杂交及其作用 (一)远缘杂交的概念 (二)远缘杂交的作用 第二节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难点、重点) (·)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及其原因
10 1.人工去雄杂交制种 2.化学杀雄 3.利用自交不亲和性 4.利用雄性不育 (1)雄性不育的分类(课外) (2)选育三系的方法 (3)利用三系制种的方法 (4)核不育的应用 第十章 诱变育种 课堂 2 学时 第一节 物理诱变剂及处理方法(重点) (一)物理诱变剂的类别 (二)物理诱变剂处理方法 1. 作物的辐射敏感性 2. 辐射剂量单位 3. 辐射剂量的确定 4. 辐射处理的方法 第二节 化学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课外) 第三节 理化诱变剂的特异性和复合处理(课外) 第四节 诱变育种的工作程序(重点) (一)处理材料的选择 (二)诱变剂量的选择 (三)处理群体的大小 (四)M1 的种植和选择 (五)M2 及其后代的种植和选择 第五节 诱变育种的实例(课外) 第六节 诱变育种的应用效果和发展前景(课外) 第十一章 远缘杂交在育种上的应用课堂 2 学时 第一节 远缘杂交及其作用 (一)远缘杂交的概念 (二)远缘杂交的作用 第二节 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难点、重点) (一)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