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二中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1.B(A项中“烙、落”读同ao,其余读lo;B项中均读bi;C项中"读”读dou,其余读d;D项中“吓”读Ⅺia,其 2.D(A.“心领神会”领会领悟理解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心领神会”是不及物的动词性短语不能跟宾语, 即不能带动作行为的对象。B"气宇轩昂”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这里用错了对象。C."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 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做。多指坏事。D.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符合语意。 3.B(A项误把转折当递进,应把“不仅能”改为“虽然”,把“而且”改为“但是”;C句式杂糅,把"所造成的”去 掉;D项成分残缺,"城市化进程”后缺谓语,应加上“不断加快″。) 4.A(这五个分句,依上下语境应先表现地域属性,即“中国的”、“世界的”,这便形成了④②的序列;再表现时代属 性,即“传统的”、“现代的”“创新的”,这便形成了①⑤③的序列;最后与下文的“庄严"、“浪漫”相承,表意连贯。) (33分) 5、[答案]C[解析][“畏”,敬畏,敬服。] 6、[答案B[解析B项中且”均为连词,尚且。A项第-句中的“乎”为介词,相当于“于”;第二句中的“乎”为介词 比”。C项第一句中"以”为介词,“因为”;第二句中“以为介词,“把”。D项第一句中“焉”为助词,形容词词 尾,相当于“然”;第二句中“焉”为兼词,“于此”。 7、[答案]D[解析]⑩句指“先王之泽″∶③句"恐死″,显然不是“豁达或洒脱″;④句是苏轼的心理 8、[答案]B[解析]["幽忧偾叹之作”是王定国诗歌的一部分作品,苏轼并无微词;“废卷而叹”的原因是“自恨其人之 浅也”。] [参考译文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诗经》,他认为“《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淫乱;《诗 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凭我看来,这只是了解《风》、《雅》中周衰 之际的作品罢了,怎么察看《诗经》的主流呢?从前先王的恩泽衰微,然后《风》中周衰之际的作品于情理之中而发生,虽 然恩泽衰微但没有竭尽,因此,还因道德礼仪而终止,认为贤在没有终止的地方罢了。在情理之中而发生,因忠孝而终止 他的诗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古今诗人非常多了,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 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现在定国因为我的缘故而获罪,贬谪到海上三年,一个儿子死在他贬谪的地方,一个儿子死在家中,定国也生病差点死 了。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可是定国回到江西,把他在岭外所作的几百首诗寄给我,这些诗都是言简义丰 语言平易和善,有治世之音,那些语言和德高望重的长者没什么不同。幽愁怨愤、寄寓感叹的作品,大概也有一—些,他只担 心死在岭外,而来不及报答天子的恩德,而有愧于父亲和祖先罢了。孔子说:“不埋怨天,不怪罪别人。”定国况且不埋怨 我,怎么肯埋怨上天呢!我然后放下诗卷而感叹,自恨看待别人太肤浅了 我又考虑到先前定国到彭城来拜访我,住了十天,来回往返中写了几百首诗,我苦恼他的诗作多,但又敬服他的文思敏 捷,佩服他诗作的精巧啊。有一天,定国和颜长道(曾良策注:颜长道为苏轼的朋友)游览泗水,登临桓山,他们吹着竹笛 饮着美酒,乘着月色而回来。我也在黄楼上摆上酒宴来等待他们,我说:“李白死了,世间三百年没有如此快乐了。 现在,我年老了不再作诗,又因为生病而戒酒,闭门不出,门外几步远就是大江,过了一个月也没到大江边了,糊里糊涂地 真是一个老农夫了。可是定国的诗更加精巧,饮酒亳不衰减,所到之处安闲自在,览尽山水的胜景,不因为困厄衰老而改变 他的气度。从今以后,我敬服定国的原因,不只有他的诗作啊! 9、[答案](1)①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②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解析]第①句应注意"以”,因为;“终身不用为被动句;第②句应注意 义副词,偏指一方,代“他”;“闻”,使动用法。] 2)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 /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解析][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 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 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冋同。这段文字要注意几 组动宾结构的对称句子。] 10.(1)这首诗以花喻人,借繁花凋落的景象写征妇幽怨。(1分)开头四句.写香浓花腴的灿烂美景,一夜之间便凋零、 败落。(1分)颈联以花喻人,写少妇欣赏院里的梅花,因花开花落而想到时光易逝、盛年不再,包含着不能与岀征戌边的 丈夫一起共度大好年华的幽怨。(1分)尾联重新归到落花。此时花都已谢了,飘飘扬扬落满了庭院,仿佛覆盖了一层白雪 观花人由满地的落梅联想到辽海的雪野,却硬要反过来说∶请别用辽海的白雪来比喻满院的落梅吧,这样会勾起我心头的无 限愁绪的,(1分) 评分标准:手法1分,分析3分。手法错,但分析中对诗意理解准确.酌情给分。 (2)这首诗既是咏物诗,又是闺情涛,而且还含有一定的时代内容,它的新意在于诗人并不仅是由落英缤纷引发出岁月易 逝的感叹而且是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战事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和不幸从庭院箈梅这一个小视角延伸到整个时代大背景 使得这首婉约的小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2分) 评分标准:分析意思对即可。共2分对两处得分,依此类推。错断漏断量出扣分,依此类推,扣完为止。 11.略 12.BE(B项“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中国传统观念”的表述有误,“人类中心主义” 是西方传统观念;E项文中无此意) 13.C(整体把握文章,依相关中心旬的表述可得) 14.背景: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全世界都普遍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2分);现实意义:有助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
湛江二中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1. B( A 项中“烙、落”读 lào,其余读 luò;B 项中均读 bì;C 项中“读”读 dòu,其余读 dú;D 项中“吓”读 xià,其 余读 hè) 2.D(A. “心领神会”,领,会:领悟,理解.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心领神会”是不及物的动词性短语,不能跟宾语, 即不能带动作行为的对象。B“气宇轩昂”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这里用错了对象。C. “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 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做。多指坏事。D. 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符合语意。) 3. B (A 项误把转折当递进,应把“不仅能”改为“虽然”,把“而且”改为“但是”;C 句式杂糅,把“所造成的”去 掉;D 项成分残缺,“城市化进程”后缺谓语,应加上“不断加快”。) 4.A(这五个分句,依上下语境应先表现地域属性,即“中国的”、“世界的”,这便形成了④②的序列;再表现时代属 性,即“传统的”、“现代的”“创新的”,这便形成了①⑤③的序列;最后与下文的“庄严”、“浪漫”相承,表意连贯。) 二、(33 分) 5、[答案]C [解析][“畏”,敬畏,敬服。] 6、[答案]B[解析][B 项中“且”均为连词,尚且。A 项第一句中的“乎”为介词,相当于“于”;第二句中的“乎”为介词, “比”。C 项第一句中“以”为介词,“因为”;第二句中“以”为介词,“把”。D 项第一句中“焉”为助词,形容词词 尾,相当于“然”;第二句中“焉”为兼词,“于此”。] 7、[答案]D[解析][①句指“先王之泽”;③句“恐死”,显然不是“豁达或洒脱”;④句是苏轼的心理。] 8、[答案] B[解析] [“幽忧愤叹之作”是王定国诗歌的一部分作品,苏轼并无微词;“废卷而叹”的原因是“自恨其人之 浅也”。] [参考译文]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诗经》,他认为“《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淫乱;《诗 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凭我看来,这只是了解《风》、《雅》中周衰 之际的作品罢了,怎么察看《诗经》的主流呢?从前先王的恩泽衰微,然后《风》中周衰之际的作品于情理之中而发生,虽 然恩泽衰微但没有竭尽,因此,还因道德礼仪而终止,认为贤在没有终止的地方罢了。在情理之中而发生,因忠孝而终止, 他的诗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古今诗人非常多了,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 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现在定国因为我的缘故而获罪,贬谪到海上三年,一个儿子死在他贬谪的地方,一个儿子死在家中,定国也生病差点死 了。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可是定国回到江西,把他在岭外所作的几百首诗寄给我,这些诗都是言简义丰, 语言平易和善,有治世之音,那些语言和德高望重的长者没什么不同。幽愁怨愤、寄寓感叹的作品,大概也有一些,他只担 心死在岭外,而来不及报答天子的恩德,而有愧于父亲和祖先罢了。孔子说:“不埋怨天,不怪罪别人。”定国况且不埋怨 我,怎么肯埋怨上天呢!我然后放下诗卷而感叹,自恨看待别人太肤浅了。 我又考虑到先前定国到彭城来拜访我,住了十天,来回往返中写了几百首诗,我苦恼他的诗作多,但又敬服他的文思敏 捷,佩服他诗作的精巧啊。有一天,定国和颜长道(曾良策注:颜长道为苏轼的朋友)游览泗水,登临桓山,他们吹着竹笛, 饮着美酒,乘着月色而回来。我也在黄楼上摆上酒宴来等待他们,我说:“李白死了,世间三百年没有如此快乐了。” 现在,我年老了不再作诗,又因为生病而戒酒,闭门不出,门外几步远就是大江,过了一个月也没到大江边了,糊里糊涂地, 真是一个老农夫了。可是定国的诗更加精巧,饮酒毫不衰减,所到之处安闲自在,览尽山水的胜景,不因为困厄衰老而改变 他的气度。从今以后,我敬服定国的原因,不只有他的诗作啊! 9、[答案] (1)①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②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解析][第①句应注意“以”,因为;“终身不用”为被动句;第②句应注意“意”,猜测;“书”,书信;“相”,偏 义副词,偏指一方,代“他”;“闻”,使动用法。] (2)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 /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解析][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 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 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这段文字要注意几 组动宾结构的对称句子。] 10. (1)这首诗以花喻人,借繁花凋落的景象写征妇幽怨。(1 分)开头四句.写香浓花腴的灿烂美景,一夜之间便凋零、 败落。(1 分)颈联以花喻人,写少妇欣赏院里的梅花,因花开花落而想到时光易逝、盛年不再,包含着不能与出征戍边的 丈夫一起共度大好年华的幽怨。(1 分)尾联重新归到落花。此时花都已谢了,飘飘扬扬落满了庭院,仿佛覆盖了一层白雪。 观花人由满地的落梅联想到辽海的雪野,却硬要反过来说:请别用辽海的白雪来比喻满院的落梅吧,这样会勾起我心头的无 限愁绪的,(1 分) 评分标准:手法 1 分,分析 3 分。手法错,但分析中对诗意理解准确.酌情给分。 (2)这首诗既是咏物诗,又是闺情涛,而且还含有一定的时代内容,它的新意在于诗人并不仅是由落英缤纷引发出岁月易 逝的感叹,而且是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战事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和不幸,从庭院落梅这一个小视角延伸到整个时代大背景, 使得这首婉约的小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2 分) 评分标准:分析意思对即可。共 2 分对两处得一分,依此类推。 错断漏断量出扣一分,依此类推,扣完为止。 11.略 12.B E(B 项“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中国传统观念”的表述有误,“人类中心主义” 是西方传统观念;E 项文中无此意) 13.C(整体把握文章,依相关中心旬的表述可得) 14.背景: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全世界都普遍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2 分);现实意义:有助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
的文化的沟通和互相认同,有助于构建多元文明之间的和谐和共同繁荣的格局,对于实现人类的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产生 深远的影响(2分) 15.①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就是“仁”,“生”就是善:②人与天地万 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或者“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③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 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④古代画家最强调要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和“生意 ⑤古代文学作品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表明人与万物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表明人与万物体,生死与共,休戚 相关。(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答对四点即可得满分 16.答案:描写了苍翠山峦、层层叠叠的梯田、赶牛群的牧童、穿蓑衣的山地汉孑等物象,构成了一幅朦胧迷醉的烟雨江 南图,透露平和而安详的气息。(2分)为后文写作者对蓑衣的怀念做好了铺垫。(2分) 17.(5分)答案(1)它体现了劳作的艰辛和愉悦(2)它是坚守生活清寒贫穷的象征(3)它是自由狂放(潇洒逍遥)志 趣的体现(4)它是对失落的宁静平和的乡村生活的渴望(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得-分,两点得三分,三点得满分) 8.答案:因为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人往往为名利所累,来自江南的主人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却失落了曾经宁静自由 潇洒的心,失落了曾经清雅的志趣,失落了曾经平和的生活。(3分)这里的“内心的救赎实际写出了现代人对自由、高 (清雅)、平淡的生活的向往和渴望。(3分)(意思对即可斟酌给分) 19.①这句话中的“震动”一语双关,把5月的汶川大地震和8月的北京奥运会从时间和空间上联系起来了;②为下文写 奥运会为灾区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寄托和鼓舞作了铺垫。(或通过奥运会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感受到凝聚力,改变由地震带 来的低落情绪)(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一种高度是指体育健儿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民面对竞争急起直追的拼搏精神,一种髙度指抗震英雄身上体现岀来的 中国人民面对灾难不屈不挠的英勇气概。(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者都体现了自信、乐观,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 (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1.①奥运会开幕式上林浩与姚明一起出场,让映秀人以特殊的方式参与了奥运会;②在社会和政府的帮助下,灾区人民 又能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了;③解放军帮助灾区修建标准籃球场,让灾区人民能够开展体育活动。(每点2分,答岀两点 给4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在政府和全社会的帮助下,灾区人民已经走出了大地震的阴影,正在以顽强的意志和乐 观的精神重建家园。(2分) 22.关于“古代史分期”,范文澜、翦伯赞持"西周封建论″,郭沫若持"战囯封建谂″,尚钺持“魏晋封建论 (评分:“古代史分期”2分,三种学说与代表人物概括正确各给1分,语句通顺1分。毎种学说与代表人物必须对应,缺 不可,顺序不论;范、翦出现一人即可。每超过4个字扣1分。) 23参考示例:中国教育要发展,要重视教育公平、高考改革,也要打造和谐校园。这既要全社会的努力,又要求广大青少 年自觉戒除网瘾,并以长征精神激励自我,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6分,围绕“中国教育”发表看法得1分, 能合理选择5个词语得2分,选择3~4个得丨分;能较集中地表达中心得2分;语句连贯得1分。毎超5个字扣1分。) 24、作文 在面临困苦、遭受失败时,我们往往会抱怨命运的不公:要是我有良好的家庭背景,要是… 这种假设是毫无意义的,命运常常无法选择,就像库丁的两个儿子无法选择父亲。贫寒的家境,平凡的容貌,平庸的智 商,或者疾病缠身,父母离异,落榜,失恋,失业,甚至"屋漏偏逢连天雨″……当我们不可避免地面对这些时,是像库丁 的大儿子那样,还是 命运常常把握在自己手里,从库丁事业有成的小儿子,从感动中国的洪战辉,从在残疾人奧运会上夺得4枚金牌、并 且还连破3项世界纪录的残疾人何军权等不屈者的身上,我们能够淸楚地看到这一点 很多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常常表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特质,一种敏感、偏激、自私,一种则懂事、 能干。他 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我有什么办法呢?”关注并思考类似现象,说说在既定“环境”和“命运”里, 人应该垫一块怎样的石头在脚底下
的文化的沟通和互相认同,有助于构建多元文明之间的和谐和共同繁荣的格局,对于实现人类的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产生 深远的影响(2 分)。 15.①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生”就是“仁”,“生”就是善:②人与天地万 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或者“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③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 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④古代画家最强调要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和“生意”; ⑤古代文学作品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表明人与万物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表明人与万物一体,生死与共,休戚 相关。(答对一点得 1 分,答对两点得 2 分,答对三点得 4 分,答对四点即可得满分。 四、 16.答案:描写了苍翠山峦、层层叠叠的梯田、赶牛群的牧童、穿蓑衣的山地汉子等物象,构成了一幅朦胧迷醉的烟雨江 南图,透露平和而安详的气息。(2 分)为后文写作者对蓑衣的怀念做好了铺垫。(2 分) 17.(5 分)答案(1)它体现了劳作的艰辛和愉悦(2)它是坚守生活清寒贫穷的象征(3)它是自由狂放(潇洒逍遥)志 趣的体现 (4)它是对失落的宁静平和的乡村生活的渴望 (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得一分,两点得三分,三点得满分) 18.答案:因为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人往往为名利所累,来自江南的主人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却失落了曾经宁静自由 潇洒的心,失落了曾经清雅的志趣,失落了曾经平和的生活。(3 分)这里的“内心的救赎”实际写出了现代人对自由、高 远(清雅)、平淡的生活的向往和渴望。(3 分)(意思对即可斟酌给分) 19.①这句话中的“震动”一语双关,把 5 月的汶川大地震和 8 月的北京奥运会从时间和空间上联系起来了;②为下文写 奥运会为灾区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寄托和鼓舞作了铺垫。(或通过奥运会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感受到凝聚力,改变由地震带 来的低落情绪)(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20.一种高度是指体育健儿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民面对竞争急起直追的拼搏精神,一种高度指抗震英雄身上体现出来的 中国人民面对灾难不屈不挠的英勇气概。(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二者都体现了自信、乐观,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 (1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1.①奥运会开幕式上林浩与姚明一起出场,让映秀人以特殊的方式参与了奥运会;②在社会和政府的帮助下,灾区人民 又能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了;③解放军帮助灾区修建标准篮球场,让灾区人民能够开展体育活动。(每点 2 分,答出两点 给 4 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在政府和全社会的帮助下,灾区人民已经走出了大地震的阴影,正在以顽强的意志和乐 观的精神重建家园。(2 分) 22.关于“古代史分期”,范文澜、翦伯赞持“西周封建论”,郭沫若持“战国封建论”,尚钺持“魏晋封建论”。 (评分:“古代史分期”2 分,三种学说与代表人物概括正确各给 1 分,语句通顺 1 分。每种学说与代表人物必须对应,缺 一不可,顺序不论;范、翦出现一人即可。每超过 4 个字扣 1 分。) 23.参考示例:中国教育要发展,要重视教育公平、高考改革,也要打造和谐校园。这既要全社会的努力,又要求广大青少 年自觉戒除网瘾,并以长征精神激励自我,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6 分,围绕“中国教育”发表看法得 1 分, 能合理选择 5 个词语得 2 分,选择 3~4 个得 l 分;能较集中地表达中心得 2 分;语句连贯得 1 分。每超 5 个字扣 1 分。) 24、作文 构思导引 在面临困苦、遭受失败时,我们往往会抱怨命运的不公:要是我有良好的家庭背景,要是…… 这种假设是毫无意义的,命运常常无法选择,就像库丁的两个儿子无法选择父亲。贫寒的家境,平凡的容貌,平庸的智 商,或者疾病缠身,父母离异,落榜,失恋,失业,甚至“屋漏偏逢连天雨”……当我们不可避免地面对这些时,是像库丁 的大儿子那样,还是…… 命运常常把握在自己手里,从库丁事业有成的小儿子,从感动中国的洪战辉,从在残疾人奥运会上夺得 4 枚金牌、并 且还连破 3 项世界纪录的残疾人何军权等不屈者的身上,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很多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常常表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特质,一种敏感、偏激、自私,一种则懂事、体贴、能干。他 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我有什么办法呢?”关注并思考类似现象,说说在既定“环境”和“命运”里, 人应该垫一块怎样的石头在脚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