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2015学年度秋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 赵建成 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 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晨 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 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 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 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 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 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 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 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 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 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 品格的先声。 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 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 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 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 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 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 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哀公命 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 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 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 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 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论语精义》曰:“……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畏天命, 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 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 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几,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 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 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亦余心之 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 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尤其在国家 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
平山 2015 学年度秋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 150 分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 赵建成 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 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晨 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 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 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 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 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 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 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 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 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 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 品格的先声。 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 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 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 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 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 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 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哀公命 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 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 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 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 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论语精义》曰:“……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畏天命, 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 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 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几,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 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 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亦余心之 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 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尤其在国家 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
任的勇气,影响深远 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摘自2014年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内涵,在孔子身上,这种品格体现为一种强烈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B.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 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C.“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 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 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肯定了孔子 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 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 继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 C.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告”鲁哀公,要求出兵讨伐,哀公也同意出兵,让他“告” 季孙、孟孙、仲孙三子,结果不被三子许可 D.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 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 “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B.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 今天,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C.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自信 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 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 他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 、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 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 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及曹爽辅政, 召为参军。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宣帝为太傅,命籍为从事 中郎。及帝崩,复为景帝大司马从事中郎。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 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及文帝辅政,籍尝丛容言于帝曰: 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 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 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 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 内,朝宴必与焉。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 见籍方据案醉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任的勇气,影响深远。 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摘自 2014 年 9 月 15 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内涵,在孔子身上,这种品格体现为一种强烈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B.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 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C.“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 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 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肯定了孔子 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 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 继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 C.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告”鲁哀公,要求出兵讨伐,哀公也同意出兵,让他“告” 季孙、孟孙、仲孙三子,结果不被三子许可。 D.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 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 “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B.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 今天,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C.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自信 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 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 他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 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 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 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及曹爽辅政, 召为参军。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宣帝为太傅,命籍为从事 中郎。及帝崩,复为景帝大司马从事中郎。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 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 “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 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 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 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 内,朝宴必与焉。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 见籍方据案醉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 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 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 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时率意独驾,不 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籍能属文,初不留思。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著《达庄论》,叙无为之贵。 文多不录。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 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其略曰:“世 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少称乡党,长 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独不见虱群之处褥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 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裨裆,自以为得绳墨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 于裨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裨中乎!”此亦籍之胸怀本趣也 (选自《晋书》,有删节) 4.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得意:称心如意 B.籍由是不与世事 由是:从此 C.籍尝从容言于帝曰。 从容:漫不经心 D.籍能属文,初不留思 属文:写文章 5.对文中最后一段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 无穷则 B.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 无穷则。 C.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 无穷则 D.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 穷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他任性不羁,人们大多认为他痴。只有族兄阮文业经常叹服他,认为胜过自己 因此,大家都说阮籍与众不同。 B.籍文思敏捷。一次,公卿大臣派阮籍写一篇文书劝晋文帝当仁不让。阮籍酒醉忘记写 了。拿文书的人到他府上,见他正趴在几案上醉眠,告知来意。阮籍就在几案上用手指画字, 来者写下来。没有任何改动,文辞非常有气势 C.阮籍见到世俗遵循礼法的人,翻白眼看他。嵇喜来吊唁,阮籍翻白眼。嵇喜的弟弟嵇 康,带上酒,拿着琴,来拜访。阮籍很高兴,以青眼对之。 D.也有名士不尊重阮籍。他曾经在苏门山遇到孙登,和孙登探讨长生、神仙、道气的法 术。孙登都不答话。阮籍于是长啸而叹,悻悻而归。到了半山腰,听到孙登以啸声讥笑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3分) (2)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3分) (3)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两个小题。 霜天晓角·梅[宋]萧泰来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 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 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 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时率意独驾,不 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籍能属文,初不留思。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著《达庄论》,叙无为之贵。 文多不录。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 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其略曰:“世 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少称乡党,长 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独不见虱群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 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 于裈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此亦籍之胸怀本趣也。 (选自《晋书》,有删节) 4.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3 分) A.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得意:称心如意 B.籍由是不与世事 由是:从此 C.籍尝从容言于帝曰。 从容:漫不经心 D.籍能属文,初不留思 属文:写文章 5.对文中最后一段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 无穷则。 B. 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 无穷则。 C. 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 无穷则。 D. 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 穷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因为他任性不羁,人们大多认为他痴。只有族兄阮文业经常叹服他,认为胜过自己。 因此,大家都说阮籍与众不同。 B. 籍文思敏捷。一次,公卿大臣派阮籍写一篇文书劝晋文帝当仁不让。阮籍酒醉忘记写 了。拿文书的人到他府上,见他正趴在几案上醉眠,告知来意。阮籍就在几案上用手指画字, 来者写下来。没有任何改动,文辞非常有气势。 C. 阮籍见到世俗遵循礼法的人,翻白眼看他。嵇喜来吊唁,阮籍翻白眼。嵇喜的弟弟嵇 康,带上酒,拿着琴,来拜访。阮籍很高兴,以青眼对之。 D. 也有名士不尊重阮籍。他曾经在苏门山遇到孙登,和孙登探讨长生、神仙、道气的法 术。孙登都不答话。阮籍于是长啸而叹,悻悻而归。到了半山腰,听到孙登以啸声讥笑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3 分) (2)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3 分) (3)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两个小题。 霜天晓角•梅 [宋]萧泰来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绝,影也别。知心惟 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注】①赖是:亏得是,好在。②角,军中乐器。古曲有《梅花落》。 (8)“千霜万雪”中“千”、“万”两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4分)答: (9)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梅花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答 10.名篇名句默写(13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写梦幻中的天姥山天黑之后,熊龙的吼叫使山林震颤的两 句是“ (2)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学习的作用时,用了五个比喻,最后推出结 论: (3)晏殊《浣溪沙》文中被后人誉为天然奇遇的词句是 4.《逍遥游》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一—“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 子是:“ 5..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将月亮人格化,用了拟人修辞方法,抒发了诗人对朋 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的诗句是: 乙选考题 请从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个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 的小题。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1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梅花,另一种乡愁 方华敏 ①记得儿时,我唱着“雪霁天晴朗,梅花处处香”’,深一脚浅一脚地疯跑在落雪的三九 摘一朵盛开的梅,捧一团蓬松的雪,真就有了李渔“雪点寒梅横小院”的意境,小小的我哪 知踏雪寻梅的情致啊 ②初识梅,是在画上。 ③每年除夕,老屋厅堂正墙早早换上匾额和字画。这古旧的字画与门楣新帖的春联相映, 透着玄幻的前世色彩。然而这匾额和字画每年只能“显身”半月,待到正月十五过后,外公 就取下卷好包藏,来年春节再挂,循环往复。我那时小,踮脚凝望画上的朵朵小花,思忖那 花儿笑盈盈地开在枯老的枝干上,怎么总也不凋落呢?长大后才知这画是有名的《九九消寒 图》。图中有诗云:“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哦,原来在描述民俗中的“画九”吧?说是旧时的闺中女画素梅一枝,枝上共有白梅八十 朵,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从冬至起,每天用红笔将一朵白梅描红,待到白梅红遍, 就出了“九”,九尽春来。真是奇了,那时的女孩儿虽然身置寒冬,却是日日与洋溢春意的花 儿相视,看似寻常的细微,也有意义的品赏,应为梅花最有美感的记载了。我想,老屋那宽 条幅画中风霜已过,描红者和写诗人是否早就化身为香如故的一朵寒梅呢? ④在我的童年,无论是画里静止的梅,还是院梗上凌寒的梅,都开在我心里。外婆针线 活做得极好。她在我的浅色衬衣前胸处,绣一簇粉的梅,带着一团团的喜气,仿佛要从衣裳 上跳跃下来,惹得小伙伴用小手摩挲,痴痴羡慕,怜惜不已。我的书包搭盖上檐的梅花瓣是 外婆剪纸后再以细毛线缝制的,淡黄的底色突兀出炫耀的朱红,那个妖娆啊,背起书包飞跑 起来,真是热闹,把少时的岁月都染红了。似乎每个日子都过得像班上同学名字中嵌有的“梅” 字一样,含苞的美梅呀。淸淸浅浅的心,盛满了生命之初点点碎碎的幸福和快乐。哪里还念 想只有春节才能看到悬挂的梅花图,只有三九才能采撷到的雪梅? ⑤夜晚,一灯如豆,外婆纺线织布。雪白的棉线从她手中均匀地抽出,细细袅袅:棉线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①生来瘦硬,浑不怕、角②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惟 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注】①赖是:亏得是,好在。②角,军中乐器。古曲有《梅花落》。 (8)“千霜万雪”中“千”、“万”两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4 分)答: (9)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梅花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答: 10.名篇名句默写(13 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写梦幻中的天姥山天黑之后,熊龙的吼叫使山林震颤的两 句是“ , ”。 (2)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学习的作用时,用了五个比喻,最后推出结 论: , 。” (3)晏殊《浣溪沙》文中被后人誉为天然奇遇的词句是: “ , ”。 4. 《逍遥游》 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 子是:“ , , ”。 5. .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将月亮人格化,用了拟人修辞方法,抒发了诗人对朋 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的诗句是: “ , ”。 乙 选考题 请从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个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 的小题。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21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梅花,另一种乡愁 方华敏 ①记得儿时,我唱着“雪霁天晴朗,梅花处处香”,深一脚浅一脚地疯跑在落雪的三九, 摘一朵盛开的梅,捧一团蓬松的雪,真就有了李渔“雪点寒梅横小院”的意境,小小的我哪 知踏雪寻梅的情致啊。 ②初识梅,是在画上。 ③每年除夕,老屋厅堂正墙早早换上匾额和字画。这古旧的字画与门楣新帖的春联相映, 透着玄幻的前世色彩。然而这匾额和字画每年只能“显身”半月,待到正月十五过后,外公 就取下卷好包藏,来年春节再挂,循环往复。我那时小,踮脚凝望画上的朵朵小花,思忖那 花儿笑盈盈地开在枯老的枝干上,怎么总也不凋落呢?长大后才知这画是有名的《九九消寒 图》。图中有诗云:“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哦,原来在描述民俗中的“画九”吧?说是旧时的闺中女画素梅一枝,枝上共有白梅八十一 朵,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从冬至起,每天用红笔将一朵白梅描红,待到白梅红遍, 就出了“九”,九尽春来。真是奇了,那时的女孩儿虽然身置寒冬,却是日日与洋溢春意的花 儿相视,看似寻常的细微,也有意义的品赏,应为梅花最有美感的记载了。我想,老屋那宽 条幅画中风霜已过,描红者和写诗人是否早就化身为香如故的一朵寒梅呢? ④在我的童年,无论是画里静止的梅,还是院梗上凌寒的梅,都开在我心里。外婆针线 活做得极好。她在我的浅色衬衣前胸处,绣一簇粉的梅,带着一团团的喜气,仿佛要从衣裳 上跳跃下来,惹得小伙伴用小手摩挲,痴痴羡慕,怜惜不已。我的书包搭盖上檐的梅花瓣是 外婆剪纸后再以细毛线缝制的,淡黄的底色突兀出炫耀的朱红,那个妖娆啊,背起书包飞跑 起来,真是热闹,把少时的岁月都染红了。似乎每个日子都过得像班上同学名字中嵌有的“梅” 字一样,含苞的美梅呀。清清浅浅的心,盛满了生命之初点点碎碎的幸福和快乐。哪里还念 想只有 春节才能看到悬挂的梅花图,只有三九才能采撷到的雪梅? ⑤夜晚,一灯如豆,外婆纺线织布。雪白的棉线从她手中均匀地抽出,细细袅袅;棉线
穿梭在她织机经纬里,像是把早春的希望也织进光洁的线条里。我每天聆听织布纺线声音如 梦,吱吱哑哑,声声寒霜意,丝丝梅花香。外婆用粗布温暖我,换钱养活我,用粗布成衣绣 出好看的梅花,保存她对一棵棉的感恩。她说,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 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从我童稚起,外婆的纺机一直织成我离乡的明月光 ⑥待我学会识文断字,再看那书里的梅,分明是染着乡愁的。明末张岱在西湖大雪三日、 鸟声俱绝之时,独往湖心亭观雪,并青梅煮酒,酒意诗情,写下如水墨画般的西湖冬景,那 份岑寂中的干净百媚多像他天府故国的梅花。《红楼梦》第五十回,贾宝玉“不求大士瓶中露, 为乞嫦娥槛外梅”诗中的踏雪寻梅,则是禅心与梅心的天然合一,有藏在梅里无人知晓的舂 愁。除此还有北宋林和靖、民国才女石评梅等,他们倚窗凝思,看梅著花忆故乡的惆怅总是 如此打动我的心。读着读着直到怅然若思,他们带给我的那种感觉,就像《梅花三弄》的第 四拍,是那么值得挽留。 ⑦待我离开故乡定居南京,这一年一度的梅花之约,俨然成为既定的仪式,怀旧而亲切。 悠悠穿行梅林,细碎的花瓣寥寥地落在脸上,抬头细看,朵朵含苞的梅尖上也噙着盈盈的雨 露,默默泪珠样的就是不落下,纯浄透明得像回不去的少年,含了粉色香的乡愁。触梅思旧, 故乡《九九消寒图》中描红的梅,细腻也好,精致也罢,却只是锁在老屋里的山水,只可想 象不能触摸。儿时衣裳、书包上的簇簇梅花,楚楚盛开在岁月深处也好,鲜活灵动也罢,它 却只是一幅疏朗的水墨,墨色晕开染成墨梅,才能风神绰约,梅魂隐现。些时斜斜的一枝櫥 红,仿佛从一曲纺机吱吱哑哑里漾出,细针密线地把我织进童年的月夜 ⑧当我走过南京梅花山长长的神道和蜿蜒的陵前路,那尽头便是连着儿时的春天。人归 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梅花花开烂漫,又有多少随一夕风雨,洒落石阶。“落花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不正是眼前这般情景? ⑨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 ⑩梅花于我,是另外一种乡愁。 (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写我儿时唱着咏梅诗歌,在雪中摘梅花玩乐的情景,已有踏雪赏梅的意境, 作用是统领全文,突出我对梅花的深厚情感 B.文章写画作《九九消寒图》和“画九”民俗,想象闺中女子画梅的情景,写出了儿时 初识梅花时的美好印象,也表达了对老屋和外公的思念 C.“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一句写出了 外婆面对艰苦生活的的坚韧和对外婆的怀念。 D.文章第⑥段引用了与梅有关的情节和诗句,还写到了林和靖和石评梅,这样处理主要 是为了增添文章的古典韵味和文化底蕴 E.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 象,富有诗意,耐人寻味。 (2)文章以“梅花,另一种乡愁”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5分)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4)作者第⑨段为什么说“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请结合全文, 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1分) 2.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一—黄炎培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 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 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 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
穿梭在她织机经纬里,像是把早春的希望也织进光洁的线条里。我每天聆听织布纺线声音如 梦,吱吱哑哑,声声寒霜意,丝丝梅花香。外婆用粗布温暖我,换钱养活我,用粗布成衣绣 出好看的梅花,保存她对一棵棉的感恩。她说,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 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从我童稚起,外婆的纺机一直织成我离乡的明月光。 ⑥待我学会识文断字,再看那书里的梅,分明是染着乡愁的。明末张岱在西湖大雪三日、 鸟声俱绝之时,独往湖心亭观雪,并青梅煮酒,酒意诗情,写下如水墨画般的西湖冬景,那 份岑寂中的干净百媚多像他天府故国的梅花。《红楼梦》第五十回,贾宝玉“不求大士瓶中露, 为乞嫦娥槛外梅”诗中的踏雪寻梅,则是禅心与梅心的天然合一,有藏在梅里无人知晓的春 愁。除此还有北宋林和靖、民国才女石评梅等,他们倚窗凝思,看梅著花忆故乡的惆怅总是 如此打动我的心。读着读着直到怅然若思,他们带给我的那种感觉,就像《梅花三弄》的第 四拍,是那么值得挽留。 ⑦待我离开故乡定居南京,这一年一度的梅花之约,俨然成为既定的仪式,怀旧而亲切。 悠悠穿行梅林,细碎的花瓣寥寥地落在脸上,抬头细看,朵朵含苞的梅尖上也噙着盈盈的雨 露,默默泪珠样的就是不落下,纯净透明得像回不去的少年,含了粉色香的乡愁。触梅思旧, 故乡《九九消寒图》中描红的梅,细腻也好,精致也罢,却只是锁在老屋里的山水,只可想 象不能触摸。儿时衣裳、书包上的簇簇梅花,楚楚盛开在岁月深处也好,鲜活灵动也罢,它 却只是一幅疏朗的水墨,墨色晕开染成墨梅,才能风神绰约,梅魂隐现。此时斜斜的一枝梅 红,仿佛从一曲纺机吱吱哑哑里漾出,细针密线地把我织进童年的月夜。 ⑧当我走过南京梅花山长长的神道和蜿蜒的陵前路,那尽头便 是连着儿时的春天。人归 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梅花花开烂漫,又有多少随一夕风雨,洒落石阶。“落花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不正是眼前这般情景? ⑨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 ⑩梅花于我,是另外一种乡愁。 (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5 分)( )( ) A.文章开头写我儿时唱着咏梅诗歌,在雪中摘梅花玩乐的情景,已有踏雪赏梅的意境, 作用是统领全文,突出我对梅花的深厚情感。 B.文章写画作《九九消寒图》和“画九”民俗,想象闺中女子画梅的情景,写出了儿时 初识梅花时的美好印象,也表达了对老屋和外公的思念。 C.“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一句写出了 外婆面对艰苦生活的的坚韧和对外婆的怀念。 D. 文章第⑥段引用了与梅有关的情节和诗句,还写到了林和靖和石评梅,这样处理主要 是为了增添文章的古典韵味和文化底蕴。 E.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 形 象,富有诗意,耐人寻味。 (2)文章以“梅花,另一种乡愁”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5 分)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 分) (4)作者第⑨段为什么说“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请结合全文, 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6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1 分) 12.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 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 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 3 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 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 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 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
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 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 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査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 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 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 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 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 。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 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 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 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 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 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 业生多达7000人,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 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 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 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 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 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 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 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 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 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 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 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在他的心中居于 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 “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选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有删 改)(补充材料)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 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 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穿在他一生的业绩之 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孙起盂1988年11月6日题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善于根 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B.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 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C.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 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 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 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 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 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 年 2 月,他以《申报》记 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 95 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 年 9 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 36 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 集。1915 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 25 个城市 52 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 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 年, 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 业教育。1917 年 5 月 6 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 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 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 1918 年创立到 1952 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 业生多达 7000 人,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 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 1913 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 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 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 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 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 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 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 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 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 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 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在他的心中居于 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 “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选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有删 改)(补充材料)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 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 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穿在他一生的业绩之 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孙起盂 1988 年 11 月 6 日题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 善于根 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B.1914 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 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C.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 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D.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 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E.《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 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简要概括。(5分)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4)黄炎培的崇高精神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共5小题)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山盟乐队主唱呼斯楞单飞的消息被炒得 面对各种议论及误解,甚至是兄弟间 的误解,呼斯楞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②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 就了过硬的本领。 ③在十字街头,望着眼前的一切心感渺茫,胜利、掌声、鲜花早已离我远去,我 完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找不到未来的路 ④爱过,笑过,恨过,终于一切随风飘去,零落成泥,然而,生前身后的空间 细腻的温情,淡淡飘香。 A.纷纷扬扬总算徜徉充溢 B.沸沸扬扬总算徘徊充溢 C.沸沸扬扬终于徘徊充斥 D.纷纷扬扬终于徜徉充斥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据中新网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27日,全国25个省(区、市)已公布了一季度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上海以14153元排名榜首,甘肃增幅全国最高 B.我们期待“五四的火炬”再次为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注入青春的能量,激励新时代的广 大青年,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新的青 春乐章。 C.昨天,中国驻尼泊尔使馆介绍,目前约有2000多名中国游客已经平安回国,仍有400 名中国游客在加德满都机场等待离开,更多人员正在从各地前往机场。 D.郑文丹说,“高姐”除了要掌握铁路客运服务的基本常识外,还要掌握英、日、法甚 至手语等多语种,以方便为高铁旅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15.下面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北平是清静的, (1)它是一个理想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呼吸之地 (2)每院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 (3)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一 然而距离一家大百货商店,只有一箭之地 (4)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 5)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6)农村幽静与城市舒适媲美。 A.(1)(4)(2)(3)(5)(6) B.(1)(3)(6)(5)(4)(2) C.(4)(2)(5)(1)(6)(3) D.(4)(2)(3)(5)(6)(1) 16.请根据上下文,将所提供的四个选项分别填入文中相应的横线处。(只填字母)(5分)
D.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 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E.《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 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简要概括。(5 分)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分) (4)黄炎培的崇高精神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第 II 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共 5 小题)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山盟乐队主唱呼斯楞单飞的消息被炒得 ,面对各种议论及误解,甚至是兄弟间 的误解,呼斯楞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②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 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 就了过硬的本领。 ③ 在十字街头,望着眼前的一切心感渺茫,胜利、掌声、鲜花早已离我远去,我 完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找不到未来的路。 ④爱过,笑过,恨过,终于一切随风飘去,零落成泥,然而,生前身后的空间, 着 细腻的温情,淡淡飘香。 A. 纷纷扬扬 总算 徜徉 充溢 B.沸沸扬扬 总算 徘徊 充溢 C.沸沸扬扬 终于 徘徊 充斥 D. 纷纷扬扬 终于 徜徉 充斥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据中新网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 4 月 27 日,全国 25 个省(区、市)已公布了一季度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上海以 14153 元排名榜首,甘肃增幅全国最高。 B. 我们期待“五四的火炬”再次为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注入青春的能量,激励新时代的广 大青年,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新的青 春乐章。 C. 昨天,中国驻尼泊尔使馆介绍,目前约有 2000 多名中国游客已经平安回国,仍有 400 名中国游客在加德满都机场等待离开,更多人员正在从各地前往机场。 D. 郑文丹说,“高姐”除了要掌握铁路客运服务的基本常识外,还要掌握英、日、法甚 至手语等多语种,以方便为高铁旅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15.下面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北平是清静的, 。 (1) 它是一个理想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呼吸之地; (2) 每院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 (3) 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 然而距离一家大百货商店,只有一箭之地。 (4) 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 (5) 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6) 农村幽静与城市舒适媲美。 A.(1)(4)(2)(3)(5)(6) B.(1)(3)(6)(5)(4)(2) C.(4)(2)(5)(1)(6)(3) D.(4)(2)(3)(5)(6)(1) 16.请根据上下文,将所提供的四个选项分别填入文中相应的横线处。(只填字母)(5 分)
老板问面试生:您认为顾客到商店里来是想要买什么?”面试生说:当然是来买商品。” 老板反驳道:“假如我现在想买一双中国的圆口布鞋,你是不是要到中国去批发一些回来呢?” 面试生语塞。老板接着说:“顾客要买的不是商品,而是一种需求。走进鞋店的顾客(1)() 走进花店的顾客,(2)();走进酒店的顾客,(3)():走进旅店的顾客,(4)(); 而走进书店的顾客,(5)()” A.他们需求的是心情的舒畅或浪漫 B.他们需求的是尽情的兴奋和快乐 C.他们需求的是一种舒适和美观 D.他们需求的是休息的安逸和温馨 E.他们需求的是精神的充实和宁静 17.请概括说明本套语文试卷的考试结构和内容。(一百字左右)。(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个生物学家在一家农场见鸡群里有只老鹰,于是问主人:“为什么鸟中之王,会落魄到 这般与鸡为伍的地步?”主人说:“因为我一直喂它鸡饲料,在鸡舍里长大,所以它一直不 想飞,而且它根本不认为自己是一只老鹰了。”生物学家说:“不过,它到底是一只老鹰啊 应该一教就会的。”经过一番讨论,两人准备将鹰放飞。第一天失败了,第二天失败了。第 三天,生物学家把老鹰带到山上再次鼓励它说:“你是一只老鹰,属于蓝天,张开翅膀飞翔 吧。”奇迹出现了,老鹰慢慢张开了翅膀,冲向天际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 平山中学2015学年度秋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答题卷 (每小题3分)1.( 2.( (40分) 7.(9分) (1)(3分) 类(2)(3分) (3)(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8.(4分) 载9.(5分)
老板问面试生:您认为顾客到商店里来是想要买什么?”面试生 说:当然是来买商品。” 老板反驳道:“假如我现在想买一双中国的圆口布鞋,你是不是要到中国去批发一些回来呢?” 面试生语塞。老板接着说:“顾客要买的不是商品,而是一种需求。走进鞋店的顾客(1)( ); 走进花店的顾客,(2)( );走进酒店的顾客,(3)( );走进旅店的顾客, (4)( ) ; 而走进书店的顾客,(5)( )” A.他们需求的是心情的舒畅或浪漫 B.他们需求的是尽情的兴奋和快乐 C.他们需求的是一种舒适和美观 D.他们需求的是休息的安逸和温馨 E.他们需求的是精神的充实和宁静 17.请概括说明本套语文试卷的考试结构和内容。(一百字左右)。(6 分) 六、写作(60 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生物学家在一家农场见鸡群里有只老鹰,于是问主人:“为什么鸟中之王,会落魄到 这般与鸡为伍的地步?”主人说:“因为我一直喂它鸡饲料,在鸡舍里长大,所以它一直不 想飞,而且它根本不认为自己是一只老鹰了。”生物学家说:“不过,它到底是一只老鹰啊, 应该一教就会的。”经过一番讨论,两人准备将鹰放飞。第一天失败了,第二天失败了。第 三天,生物学家把老鹰带到山上再次鼓励它说:“你是一只老鹰,属于蓝天,张开翅膀飞翔 吧。”奇迹出现了,老鹰慢慢张开了翅膀,冲向天际。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 平山中学 2015 学年度秋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答题卷 一、(每小题 3 分)1.( ) 2.( ) 3.( ) 二、(40 分) 4.( ) 5.( ) 6. ( ) 7.(9 分) (1)(3 分) (2)(3 分) (3)(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8.(4 分) 9.(5 分) 学校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10.名篇名句默写(13分) (1) (2 (3) (4) (6) 三、(共21分)选()(不作选择的默认为选三) 11.(1)(5分)()() (2)(5分) (3)(5分) (4)(6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共5小题) 13.()(3分)14.()(3分)15.()(3分) 6.(5分)()()()()( 17.(一百字左右,共120格)。(6分)
10.名篇名句默写(13 分) (1) , 。 (2) , 。 (3) , 。 ( 4 ) , , 。 (5 ) , 。 (6 ) , 。 三、(共 21 分)选( )(不作选择的默认为选三) 11.(1)(5 分)( )( ) (2)(5 分) (3)(5 分) (4)(6 分) 第 II 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共 5 小题) 13.( )(3 分) 14.( )(3 分) 15.( )(3 分) 16.(5 分) ( )( )( )( )( ) 17.(一百字左右,共 120 格)。(6 分)
六、写作(60分)
六、写作(6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