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人:蔡佳境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 ①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 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 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②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 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 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 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 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③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 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 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 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 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 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 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则正是讲求 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停止 ④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 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都 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⑤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 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 ⑥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 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
厦门市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人: 蔡佳境 (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3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 ①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 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 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②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 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 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 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 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③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 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 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 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 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 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 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则正是讲求 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停止。 ④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 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都 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⑤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 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 ⑥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 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
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 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红 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到了《红楼梦》,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就 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 ⑦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 (节选自吴组湘《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1.关于小说的起源,有两种说法:①小说起源于劳动。(见《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②小 说起源于神话传说。对这两种说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说法①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 B.说法①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 C.说法①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 D.说法①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 2.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 也不属于同一阶段。 B.《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 则属于同一阶段。 C.《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 不属于同一阶段。 D.《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 也属于同一阶段 3.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个给小说做出明确定义的是梁代的萧统。 B.“话本”即“话本小说”,是宋代兴起的 C.作者说“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 《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可见《长恨歌》是一部传奇小说。 D.《金瓶梅》是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署名是兰陵笑笑生。 【答案】1.C2.B3.D 【解析】 【1题详解】
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 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红 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到了《红楼梦》,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就 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 ⑦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 (节选自吴组湘《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1. 关于小说的起源,有两种说法:①小说起源于劳动。(见《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②小 说起源于神话传说。对这两种说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说法①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 B. 说法①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 C. 说法①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 D. 说法①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 2. 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 也不属于同一阶段。 B. 《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 则属于同一阶段。 C. 《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 不属于同一阶段。 D. 《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 也属于同一阶段。 3. 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一个给小说做出明确定义的是梁代的萧统。 B. “话本”即“话本小说”,是宋代兴起的。 C. 作者说“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 《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可见《长恨歌》是一部传奇小说。 D. 《金瓶梅》是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署名是兰陵笑笑生。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 题详解】
劳动是小说形成的条件和原因:神话传说是小说形成的源泉 【2题详解】 《金瓶梅》与《红楼梦》写的是平凡人物,而其它三部作品写的是英雄人物 【3题详解】 A.萧统仅是将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B.话本包括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C.《长恨歌》是古 体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云出岫 凌鼎年 日本人在长江口登陆后,占领了仓城。指挥部设在了乌梅园内 带队的酒井铃木少佐是中国通,他很快从地方志上查得,乌梅园真正的园名是五美园 史书记载,此园因石美、水美、树美、花美、建筑美而称五美园。乌梅园是以讹传讹而致。 酒井铃木想,五美园既以石美为首,必有奇石怪石。然而园内太湖石虽不少,但看得上眼 的没几块,这使他颇失望 后来,他从一本清人著的《仓城园林志》里知道:五美园有两块奇石,一曰“秋意阑珊” 曰“春云出岫”。这两块名石均系太湖石,均高约寻丈,似一对姐妹石 酒井铃木好兴奋。原来他岳父一生嗜石,故而酒井铃木每到一地,必寻觅奇石怪石 酒井铃木想,高达寻丈的太湖石不可能说拿走就可拿走。他估计还在园内,遂下令在园 内掘地三尺也要把两块太湖石找出来 园内池塘抽干后,果真在淤泥中找到一块太湖石。经水洗后辨认,乃“秋意阑珊”。而 春云出岫”则遍寻无着落 据书上介绍,两块名石尤以“春云出岫”为名贵。何以见得呢?据说此石不但具备“瘦、 皱、漏、透”四大特征,而且此石九九八十一洞,若在石底燃香,袅袅上升之香烟,会从一 个个洞口轻轻溢出飘出,犹如云自岫出,故名“春云出岫” 经暗访明查,酒井铃木相信,“春云出岫”仍在仓城,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觅得“春云 出岫”。 酒井铃木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但仓城百姓好像达成了什么默契,老老少少一概推 说“不知道”。酒井铃木还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罚之下必有懦夫”。他贴出了 告示,大意是有知道“春云出岫”之下落者,重重有赏:凡知情不报或故意藏匿者,一经
劳动是小说形成的条件和原因;神话传说是小说形成的源泉。 【2 题详解】 《金瓶梅》与《红楼梦》写的是平凡人物,而其它三部作品写的是英雄人物。 【3 题详解】 A.萧统仅是将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B.话本包括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C.《长恨歌》是古 体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云出岫 凌鼎年 日本人在长江口登陆后,占领了仓城。指挥部设在了乌梅园内。 带队的酒井铃木少佐是中国通,他很快从地方志上查得,乌梅园真正的园名是五美园。 史书记载,此园因石美、水美、树美、花美、建筑美而称五美园。乌梅园是以讹传讹而致。 酒井铃木想,五美园既以石美为首,必有奇石怪石。然而园内太湖石虽不少,但看得上眼 的没几块,这使他颇失望。 后来,他从一本清人著的《仓城园林志》里知道:五美园有两块奇石,一曰“秋意阑珊”, 一曰“春云出岫”。这两块名石均系太湖石,均高约寻丈,似一对姐妹石。 酒井铃木好兴奋。原来他岳父一生嗜石,故而酒井铃木每到一地,必寻觅奇石怪石。 酒井铃木想,高达寻丈的太湖石不可能说拿走就可拿走。他估计还在园内,遂下令在园 内掘地三尺也要把两块太湖石找出来。 园内池塘抽干后,果真在淤泥中找到一块太湖石。经水洗后辨认,乃“秋意阑珊”。而 “春云出岫”则遍寻无着落。 据书上介绍,两块名石尤以“春云出岫”为名贵。何以见得呢?据说此石不但具备“瘦、 皱、漏、透”四大特征,而且此石九九八十一洞,若在石底燃香,袅袅上升之香烟,会从一 个个洞口轻轻溢出飘出,犹如云自岫出,故名“春云出岫”。 经暗访明查,酒井铃木相信,“春云出岫”仍在仓城,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觅得“春云 出岫”。 酒井铃木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但仓城百姓好像达成了什么默契,老老少少一概推 说“不知道”。酒井铃木还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罚之下必有懦夫”。他贴出了 一告示,大意是有知道“春云出岫”之下落者,重重有赏;凡知情不报或故意藏匿者,一经
发现,格杀勿论。 终于有一无赖贪图赏银,去酒井铃木处告了密 酒井铃木令手下把钟先生请了去。 酒井铃木很是客气,把钟先生待若上宾,他从中国的石痴米芾谈起,谈到他岳父爱石成 癖的种种故事,最后酒井铃木说宝剑赠英雄,名花配美人,此谓各得其所。言下之意,“春 云出岫”“秋意阑珊”两块名石若让他岳父来保存,是最适宜不过的 钟先生面无喜忧,不置可否。 酒井铃木不气不火,像拉家常似的对钟先生说:“若交出,也算交个朋友:若执意不交 就等于逼我开杀戒,唯有以仓城百姓性命相抵了。可考虑三日……” 三天后,酒井铃木登门拜访钟先生。依然如拉家常。他开导钟先生:“人重要呢,还是 石重要?石乃身外之物,为了藏石而不惜以命换取,何苦呢,命都没有了,石有何用?为了 区区一石,而使良多无辜死于非命,你何忍呢?…”钟先生手里玻璃茶杯竟被一下捏碎, 手上鲜血直流,他攥紧拳头,说道:“此话似乎该我来讲,为觅一石而动杀机。岂不心如铁 石,失了人性!” 放肆!”酒井铃木气得发昏 钟先生淡淡地说:“何必动怒呢。我可以交出‘春云出岫’,但须答应我三个条件 春云出岫’要好好爱护;二,石既交出,不能杀我仓城百姓;三,须举行交接仪式,且当 场表演‘春云出岫’之奇观,让大家一睹为快。” 那天,钟先生一袭青布长衫。人到齐后,钟先生即命人把“春云出岫”石置于厅中,他 取一棒香,点着后放于最下面一洞穴内,不一会儿,烟气自最下面的洞口开始散溢出来,烟 气慢慢上升,最后九九八十一洞,洞洞飘烟,堪称奇观,且此香其香无比,不知为何物所制。 酒井铃木带头鼓掌,一时掌声四起,但酒井铃木只拍了几下就瘫了下去。那天前来观看 春云出岫”的日本人一个个命丧石前。 据后来清理现场的人说,钟先生紧紧地抱着那“春云出岫”石,两只手掰也掰不开。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叙述乌梅园的来历和酒井铃木岳父痴石的故事,对酒井铃木强索“春云出岫”这个主要情 节起了补充说明的作用 B.小说对告密者一笔带过,但是他引出了钟先生的出场,把酒井铃木和钟先生联系在一起,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发现,格杀勿论。 终于有一无赖贪图赏银,去酒井铃木处告了密。 酒井铃木令手下把钟先生请了去。 酒井铃木很是客气,把钟先生待若上宾,他从中国的石痴米芾谈起,谈到他岳父爱石成 癖的种种故事,最后酒井铃木说宝剑赠英雄,名花配美人,此谓各得其所。言下之意,“春 云出岫”“秋意阑珊”两块名石若让他岳父来保存,是最适宜不过的。 钟先生面无喜忧,不置可否。 酒井铃木不气不火,像拉家常似的对钟先生说:“若交出,也算交个朋友;若执意不交, 就等于逼我开杀戒,唯有以仓城百姓性命相抵了。可考虑三日……” 三天后,酒井铃木登门拜访钟先生。依然如拉家常。他开导钟先生:“人重要呢,还是 石重要?石乃身外之物,为了藏石而不惜以命换取,何苦呢,命都没有了,石有何用?为了 区区一石,而使良多无辜死于非命,你何忍呢?……”钟先生手里玻璃茶杯竟被一下捏碎, 手上鲜血直流,他攥紧拳头,说道:“此话似乎该我来讲,为觅一石而动杀机。岂不心如铁 石,失了人性!” “放肆!”酒井铃木气得发昏。 钟先生淡淡地说:“何必动怒呢。我可以交出‘春云出岫’,但须答应我三个条件。一, ‘春云出岫’要好好爱护;二,石既交出,不能杀我仓城百姓;三,须举行交接仪式,且当 场表演‘春云出岫’之奇观,让大家一睹为快。” 那天,钟先生一袭青布长衫。人到齐后,钟先生即命人把“春云出岫”石置于厅中,他 取一棒香,点着后放于最下面一洞穴内,不一会儿,烟气自最下面的洞口开始散溢出来,烟 气慢慢上升,最后九九八十一洞,洞洞飘烟,堪称奇观,且此香其香无比,不知为何物所制。 酒井铃木带头鼓掌,一时掌声四起,但酒井铃木只拍了几下就瘫了下去。那天前来观看 “春云出岫”的日本人一个个命丧石前。 据后来清理现场的人说,钟先生紧紧地抱着那“春云出岫”石,两只手掰也掰不开。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叙述乌梅园的来历和酒井铃木岳父痴石的故事,对酒井铃木强索“春云出岫”这个主要情 节起了补充说明的作用。 B. 小说对告密者一笔带过,但是他引出了钟先生的出场,把酒井铃木和钟先生联系在一起,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善于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如“手里玻璃杯竟被一下捏碎”“攥紧拳头”等动作流露 出钟先生难以抑制的愤怒之情。 D.钟先生和酒井铃木的两次对话场景,写出了酒井铃木始终温和的态度和钟先生前后不一的 反应,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5.结合文本,谈谈以“春云出岫”为题有何好处。 6.小说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酒井铃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D5.①增强小说的神秘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代表着中华民族高雅珍贵的传统文化,富有象征意味 ①酒井铃木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②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酒井铃木贪婪的心理和 阴险毒辣的性格。③反衬出钟先生誓死守护中国文物的民族气节。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査题,考査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 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写出了酒井铃木始终温和的态度”错误,从 文中来看,酒井铃木对钟先生的态度并非“始终温和”,如“‘放肆!’酒井铃木气得发昏”。 故选D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文本,谈谈以‘春云出岫’为题有何好处”,然后分析标 题的内容,再看这一标题在情节上、主旨上、艺术效果上等方面的作用。“春云出岫”是一 块奇石,小说从日本人仰慕“春云出岫”之名想要占为己有到寻找“春云出岫”再到结尾用 “春云出岫”杀死日本人,小说情节围绕“春云出岫”展开,可见标题“春云出岫”是文章 的线索:“春云出岫”象征中华民族的高雅珍贵的传统文化,小说以此为题彰显了文章的主 旨:小说中钟先生和大多数人在保护“春云出岫”的过程彰显出民族气节,而酒井铃木在谋 夺“春云出岫”的过程中展现出贪婪无耻的嘴脸,这是小说标题在人物形象上的作用;从标 题的艺术效果来看,“春云出岫”富有诗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C. 小说善于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如“手里玻璃杯竟被一下捏碎”“攥紧拳头”等动作流露 出钟先生难以抑制的愤怒之情。 D. 钟先生和酒井铃木的两次对话场景,写出了酒井铃木始终温和的态度和钟先生前后不一的 反应,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5. 结合文本,谈谈以“春云出岫”为题有何好处。 6. 小说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酒井铃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D 5. ①增强小说的神秘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代表着中华民族高雅珍贵的传统文化,富有象征意味。 6. ①酒井铃木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②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酒井铃木贪婪的心理和 阴险毒辣的性格。③反衬出钟先生誓死守护中国文物的民族气节。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 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 项,“写出了酒井铃木始终温和的态度”错误,从 文中来看,酒井铃木对钟先生的态度并非“始终温和”,如“‘放肆!’酒井铃木气得发昏”。 故选 D 项。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文本,谈谈以‘春云出岫’为题有何好处”,然后分析标 题的内容,再看这一标题在情节上、主旨上、艺术效果上等方面的作用。“春云出岫”是一 块奇石,小说从日本人仰慕“春云出岫”之名想要占为己有到寻找“春云出岫”再到结尾用 “春云出岫”杀死日本人,小说情节围绕“春云出岫”展开,可见标题“春云出岫”是文章 的线索;“春云出岫”象征中华民族的高雅珍贵的传统文化,小说以此为题彰显了文章的主 旨;小说中钟先生和大多数人在保护“春云出岫”的过程彰显出民族气节,而酒井铃木在谋 夺“春云出岫”的过程中展现出贪婪无耻的嘴脸,这是小说标题在人物形象上的作用;从标 题的艺术效果来看,“春云出岫”富有诗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酒井铃木?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然后分析酒井铃木的形象特点,再分析这一形象在情节展开、人物形象塑 造以及主旨凸显方面的作用。从文中来看,酒井铃木想要侵占“秋意阑珊”和“春云出岫” 两块奇石,想尽各种方法威逼利诱,展现出他的贪婪狡猾和阴险毒辣;从情节上来看,因为 他是中国通,所以他能够知道这两块奇石,因为他的岳父嗜石,所以他想侵占这两块奇石 这就有了下文多方寻找“春云出岫”的举动,才有了钟先生保护“春云出岫”的表现,可见 酒井铃木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从对人物的作用角度来看,酒井铃木的阴险狡诈以及毒辣反 衬出钟先生誓死守护中国文物的民族气节。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一般从四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从四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对情 节的作用,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 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 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对主要人物的作用,侧 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 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 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 晰。对环境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 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揭示主题,增添魅力,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 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古诗文阅读(3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既长,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 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泛通《六经》,长于《易》 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 也。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 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 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之,不能得,诏出知睦 州。岁余,徙苏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未就
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酒井铃木?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然后分析酒井铃木的形象特点,再分析这一形象在情节展开、人物形象塑 造以及主旨凸显方面的作用。从文中来看,酒井铃木想要侵占“秋意阑珊”和“春云出岫” 两块奇石,想尽各种方法威逼利诱,展现出他的贪婪狡猾和阴险毒辣;从情节上来看,因为 他是中国通,所以他能够知道这两块奇石,因为他的岳父嗜石,所以他想侵占这两块奇石, 这就有了下文多方寻找“春云出岫”的举动,才有了钟先生保护“春云出岫”的表现,可见 酒井铃木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从对人物的作用角度来看,酒井铃木的阴险狡诈以及毒辣反 衬出钟先生誓死守护中国文物的民族气节。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一般从四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从四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对情 节的作用,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 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 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对主要人物的作用,侧 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 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 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 晰。对环境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 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揭示主题,增添魅力,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 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二、古诗文阅读(33 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既长,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 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泛通《六经》,长于《易》。 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 也。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 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 ..., 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之,不能得,诏出知睦 州。岁余,徙苏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未就
寻徙明州,转运使奏留仲淹以毕其役,许之。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徙庆州,迁左司郎中,为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 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仲淹 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 召拜枢密副使。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 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 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 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 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B.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 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C.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 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D.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 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折役茶,是指产茶地区每年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茶叶来作为军费。 B.权知,即暂代某官职,宋初官员常常以朝廷临时差派某地的名义治事。 C.路,为北宋地方行政区,其行政长官为转运使,职位高于知府、知州 D.斋,即“斋戒”,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食荤,以示诚敬。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淹笃学不倦,学问精深广博。他克服身体疲惫、生活贫困等困难,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 终于通晓了儒家经典要义,成为博学之人 B.仲淹为官勤勉,心系黎民百姓。在朝为官时,他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外放知州时,他招 募民众兴修水利工程,以消除当地的水患。 C.仲淹足智多谋,讲究恩威并重。在戍守边疆时,他设计瓦解了李元昊与诸羌的同盟关系, 使反复无常的李元昊不得不归顺大宋王朝
寻徙明州,转运使奏留仲淹以毕其役,许之。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徙庆州,迁左司郎中,为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 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仲淹 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 召拜枢密副使。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 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 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 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 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B. 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 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C. 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 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D. 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 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折役茶,是指产茶地区每年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茶叶来作为军费。 B. 权知,即暂代某官职,宋初官员常常以朝廷临时差派某地的名义治事。 C. 路,为北宋地方行政区,其行政长官为转运使,职位高于知府、知州。 D. 斋,即“斋戒”,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食荤,以示诚敬。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仲淹笃学不倦,学问精深广博。他克服身体疲惫、生活贫困等困难,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 终于通晓了儒家经典要义,成为博学之人。 B. 仲淹为官勤勉,心系黎民百姓。在朝为官时,他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外放知州时,他招 募民众兴修水利工程,以消除当地的水患。 C. 仲淹足智多谋,讲究恩威并重。在戍守边疆时,他设计瓦解了李元昊与诸羌的同盟关系, 使反复无常的李元昊不得不归顺大宋王朝
D.仲淹所至有恩,深受人民爱戴。在他生前,就有许多人为他建立祠堂挂上画像来供奉;在 他去世后,许多人为之叹息,甚至痛哭不已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2)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答案】7.B a 9. C 10.(1)求学的人大多向他请教,他手捧经书替他们答疑解难,不知疲倦。 (2)因为母亲在世时家中正贫困,后来(范仲淹)虽然显贵,但家中没有来客就不吃两种以上 的肉食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 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这段话是说“当初,元昊反叛,暗中诱使已归附宋朝的羌人援助自己。范仲淹认为羌人反复 无常,一到达辖区就奏请到边境巡视,他用皇帝诏命的名义犒赏羌族各部,检阅他们的人马 替他们制定条约。羌族各部都接受了这些条约”,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元 昊”“羌”“仲淹”“其”“诸羌”“人马”“条约”等,然后依据句意、语法、文言虚词 等进行排除,如“阴”意思是“暗中”,修饰“诱”,故“阴”应断在后一句中,排除CD两 项:“犒赏”的宾语是“诸羌”,故“诸羌”与“阅”之间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B项。 【8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折役茶,是指产茶地区每年要向 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茶叶来作为军费”错误,“折役茶”,是指通过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 茶叶,可以免去应服的劳役。故选A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
D. 仲淹所至有恩,深受人民爱戴。在他生前,就有许多人为他建立祠堂挂上画像来供奉;在 他去世后,许多人为之叹息,甚至痛哭不已。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⑵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答案】7. B 8. A 9. C 10. ⑴求学的人大多向他请教,他手捧经书替他们答疑解难,不知疲倦。 ⑵因为母亲在世时家中正贫困,后来(范仲淹)虽然显贵,但家中没有来客就不吃两种以上 的肉食。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 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这段话是说“当初,元昊反叛,暗中诱使已归附宋朝的羌人援助自己。范仲淹认为羌人反复 无常,一到达辖区就奏请到边境巡视,他用皇帝诏命的名义犒赏羌族各部,检阅他们的人马, 替他们制定条约。羌族各部都接受了这些条约”,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元 昊”“羌”“仲淹”“其”“诸羌”“人马”“条约”等,然后依据句意、语法、文言虚词 等进行排除,如“阴”意思是“暗中”,修饰“诱”,故“阴”应断在后一句中,排除 CD 两 项;“犒赏”的宾语是“诸羌”,故“诸羌”与“阅”之间应断开,排除 A 项,故选 B 项。 【8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 项,“折役茶,是指产茶地区每年要向 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茶叶来作为军费”错误,“折役茶”,是指通过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 茶叶,可以免去应服的劳役。故选 A 项。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
“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 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使反复无常的李元昊不得不归顺大 宋王朝”错误,从文中来看,“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此处“反复无常”指的是羌人,而 不是李元昊;文中说的是“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由此可知,李元昊只是“请和” 而不是“归顺大宋王朝”。故选C项 【10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 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学者”,古今异义,求 学的人;“从质问”省略代词“之”,应为“从之质问”,“质问”,古今异义,请教:“为 执经讲解”省略主语“他”,且“为”后省略代词“之”,“为”,替:“亡”同“无” 第二句中,“以”,因为:“方”,正;“虽”,虽然;“贵”,显贵:“重肉”,吃两种 以上的肉。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 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 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 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 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 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 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 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 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 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 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 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 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 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 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 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 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
“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 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 项,“使反复无常的李元昊不得不归顺大 宋王朝”错误,从文中来看,“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此处“反复无常”指的是羌人,而 不是李元昊;文中说的是“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由此可知,李元昊只是“请和”, 而不是“归顺大宋王朝”。故选 C 项。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 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学者”,古今异义,求 学的人;“从质问”省略代词“之”,应为“从之质问”,“质问”,古今异义,请教;“为 执经讲解”省略主语“他”,且“为”后省略代词“之”,“为”,替;“亡”同“无”。 第二句中,“以”,因为;“方”,正;“虽”,虽然;“贵”,显贵;“重肉”,吃两种 以上的肉。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 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 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 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 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 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 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 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 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 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 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 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 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 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 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 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 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
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 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 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 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 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 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 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 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 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査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 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 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年少时就有志向节操,长大后,前往应天府,跟着戚同文学习。他昼 夜不停地学习,冬天很疲惫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食物无法供给,以至于靠喝稀粥度日 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却不以为苦。他考中进士,博通《六经》,精通《易》学。求学的人大 多向他请教,他手捧经书替他们答疑解难,不知疲倦。他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 学之士,以至于自己的儿子们要换穿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泰然处之。这年发生了严重的 虫灾和旱灾,江、淮、京东这些区域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朝廷派遣官员前往灾区巡视 灾情,没有得到答复。于是就在闲暇时请求上言说:“皇宫里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饭,会怎么 样呢?”仁宗皇帝听后心生哀怜,就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地区的灾民。范仲淹所到之处 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并且禁止灾区老百姓不合礼制的祭祀活动,奏请朝廷免收庐州、舒州折 算劳役的茶和江东按人口征收的盐钱,并且向仁宗皇帝逐条陈述了救治朝政弊端的十件大事。 正值郭皇后被废,范仲淹带领谏官、御史在阁门跪伏力争,没有成功。朝廷下达诏书,命范 仲淹出任睦州知州。一年多后,调任苏州知州。苏州发生大水灾,百姓的田地无法耕种,范 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他招募民众兴修的水利工程,还没有完 成,不久就被调任明州知州,转运使向朝廷上奏,留下范仲淹来完成水利工程,朝廷同意了
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 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 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 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 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 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 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 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 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 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 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年少时就有志向节操,长大后,前往应天府,跟着戚同文学习。他昼 夜不停地学习,冬天很疲惫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食物无法供给,以至于靠喝稀粥度日, 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却不以为苦。他考中进士,博通《六经》,精通《易》学。求学的人大 多向他请教,他手捧经书替他们答疑解难,不知疲倦。他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 学之士,以至于自己的儿子们要换穿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泰然处之。这年发生了严重的 虫灾和旱灾,江、淮、京东这些区域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朝廷派遣官员前往灾区巡视 灾情,没有得到答复。于是就在闲暇时请求上言说:“皇宫里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饭,会怎么 样呢?”仁宗皇帝听后心生哀怜,就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地区的灾民。范仲淹所到之处 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并且禁止灾区老百姓不合礼制的祭祀活动,奏请朝廷免收庐州、舒州折 算劳役的茶和江东按人口征收的盐钱,并且向仁宗皇帝逐条陈述了救治朝政弊端的十件大事。 正值郭皇后被废,范仲淹带领谏官、御史在阁门跪伏力争,没有成功。朝廷下达诏书,命范 仲淹出任睦州知州。一年多后,调任苏州知州。苏州发生大水灾,百姓的田地无法耕种,范 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他招募民众兴修的水利工程,还没有完 成,不久就被调任明州知州,转运使向朝廷上奏,留下范仲淹来完成水利工程,朝廷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