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一中2012届高三年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五大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苏轼《赤壁赋》)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韩愈《师说》) 忍尤而攘诟。(屈原《离骚》 (6)问君西游何时还? 。(李白《蜀道难》)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花隐道人传 【清】张潮 道人姓高氏,名昽,字公旦。其先晋人也,商于扬,家焉。至道人,贫矣,徙商而读。顾读 异书,不喜沾沾行墨,能以己意断古今事。见世窃儒冠目赜聩然者,弃去羞与伍。慕朱家、郭 解为人,尚侠轻财,急人困。然砥行,慎交游。里中少年有不逞者③,始畏道人知,既事蹶张, 则又求道人。道人予其自新,亦时援手,故扬人倾心。四方贤豪来者,闻道人名,多结欢焉 甲申,知乱将作,移家避南徐。时阃帅°鳞集江上,争罗致道人幕下。道人知事不可为,蠖 伏自污,卒得以全。乙酉,扬中兵祸惨,民鸟兽散。道人独先众入城访亲知,吊死扶伤,阴行善 然道人是时感念深矣。自以遭时变乱,年壮志摧,流离困折,无复风尘驰骤之思。乃筑室黄 子湖中,弃其鲜肥素习,衣大布衣,箨冠草履,曳杖篱落间。挽渔父牧儿与饮,饮辄醉,放歌湖 ,湖水为沸扬,似鸣不平者 未几,岁大涝,居沉于水。道人曰:“未闻巢父买山而隐,独支遁见讥耶?古之大隐,有 隐市者,吾何为不然?”爰走扬城东南隅,卜地宅之,躬荷锸拨瓦砾,结庐数楹。一几一榻, 张琴列古书画。携一妻二子婆娑偃息其中,陶陶然乐也
南安一中2012届高三年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五大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⑵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⑶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苏轼《赤壁赋》) ⑷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韩愈《师说》) ⑸ ,忍尤而攘诟。(屈原《离骚》) ⑹问君西游何时还? 。(李白《蜀道难》)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花隐道人传 【清】张潮 道人姓高氏,名昽,字公旦。其先晋人也,商于扬,家焉。至道人,贫矣,徙.商而读。顾读 异书,不喜沾沾行墨①,能以己意断古今事。见世窃儒冠目瞆瞆然者,弃去羞与伍。慕朱家、郭 解②为人,尚侠轻财,急人困。然砥行,慎交游。里中少年有不逞者③,始畏道人知,既事蹶张, 则又求道人。道人予其自新,亦时援手,故扬人倾心。四方贤豪来者,闻道人名,多结欢焉。 甲申,知乱将作,移家避南徐。时阃帅④鳞集江上,争罗致道人幕下。道人知事不可为,蠖 伏自污,卒得以全。乙酉,扬中兵祸惨,民鸟兽散。道人独先众入城访亲知,吊.死扶伤,阴行善 多。 然道人是时感念深矣。自以遭时变乱,年壮志摧,流离困折,无复风尘驰骤之思。乃筑室黄 子湖中,弃其鲜肥素习,衣大布衣,箨冠草履,曳杖篱落间。挽渔父牧儿与饮,饮辄醉,放歌湖 滨,湖水为沸扬,似鸣不平者。 未几,岁大涝,居沉于水。道人曰:“未闻巢父买山而隐,独.支遁⑤见讥耶?古之大隐,有 隐市者,吾何为不然?”爰走扬城东南隅,卜.地宅之,躬荷锸⑥拨瓦砾,结庐数楹。一几一榻, 张琴列古书画。携一妻二子婆娑偃息其中,陶陶然乐也
宅旁筑匡墙,围地数亩,值菊五百本。一仆长须赤脚,善橐驼之术,道人率之艺植灌溉。 始自蓓蕾以及烂熳,其列也如屏,散也如星,叠也如锦;其色如玉,如金,如霞,如雪:其味如 元酒:其香如檐卜。道人洞开其门,门如市,堂如肆。往来如织,观者如堵。不见主人,见其扁 额曰“花隐”,咸谓之花隐道人,若忘其昔之为高公旦者 (节选《虞初新志》卷五,有删节) 【注】①行墨:文字或诗文。②朱家、郭解:古代著名侠士。③不逞者:捣乱闹事的人。④ 阃帅:地方上的军事统帅。⑤支遁: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传说他曾派人购买仰山小岭, 欲为幽栖之处。⑥锸:铁锹,掘土的工具。⑦值:通“植”,种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徙商而读 徙:改变 B、吊死扶伤:祭奠 C、独支遁见讥耶独:仅仅 D、卜地宅之 卜:选择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花隐道人“崇尚侠义”的一组是(3分)( 道人予其自新,亦时援手 ②四方贤豪来者,闻道人名,多结欢焉 ③知乱将作,移家避南徐 ④吊死扶伤,阴行善多 ⑤携一妻二子婆娑偃息其中,陶陶然乐也⑥道人洞开其门,门如市,堂如肆 A、①②③ B、①②④ ②④⑥D、④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花隐道人没有继承祖业做生意而去读书,而且不读怪书,能凭自己的见解判断古今事。 B、花隐道人不屑功名,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注重品行,崇尚侠义,很受扬州人的喜欢。 C、花隐道人经过战乱后,感慨万端,大志受挫,再也没有了奋发向上疾奔世上的想法,只想过 着悠然的生活。 D、花隐道人热衷种菊,用心种植灌溉,品种丰富,盛开时异常美丽,许多人慕名前来观赏。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四方贤豪来者,闻道人名,多结欢焉。(3分) (2)古之大隐,有隐市者,吾何为不然?(3分) )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村居
宅旁筑匡墙,围地数亩,值⑦菊五百本。一仆长须赤脚,善橐驼之术,道人率之艺植灌溉。 始自蓓蕾以及烂熳,其列也如屏,散也如星,叠也如锦;其色如玉,如金,如霞,如雪;其味如 元酒;其香如檐卜。道人洞开其门,门如市,堂如肆。往来如织,观者如堵。不见主人,见其扁 额曰“花隐”,咸谓之花隐道人,若忘其昔之为高公旦者。 (节选《虞初新志》卷五,有删节) 【注】①行墨:文字或诗文。②朱家、郭解:古代著名侠士。③不逞者:捣乱闹事的人。④ 阃帅:地方上的军事统帅。⑤支遁: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传说他曾派人购买仰山小岭, 欲为幽栖之处。⑥锸:铁锹,掘土的工具。⑦值:通“植”,种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A、徙.商而读 徙:改变 B、吊.死扶伤 吊:祭奠 C、独.支遁⑤见讥耶 独:仅仅 D、卜.地宅之 卜:选择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花隐道人“崇尚侠义”的一组是(3 分)( ) ①道人予其自新,亦时援手 ②四方贤豪来者,闻道人名,多结欢焉 ③知乱将作,移家避南徐 ④吊死扶伤,阴行善多 ⑤携一妻二子婆娑偃息其中,陶陶然乐也 ⑥道人洞开其门,门如市,堂如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A、花隐道人没有继承祖业做生意而去读书,而且不读怪书,能凭自己的见解判断古今事。 B、花隐道人不屑功名,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注重品行,崇尚侠义,很受扬州人的喜欢。 C、花隐道人经过战乱后,感慨万端,大志受挫,再也没有了奋发向上疾奔世上的想法,只想过 着悠然的生活。 D、花隐道人热衷种菊,用心种植灌溉,品种丰富,盛开时异常美丽,许多人慕名前来观赏。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四方贤豪来者,闻道人名,多结欢焉。(3 分) (2)古之大隐,有隐市者,吾何为不然?(3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村 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2)诗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押赴西伯利亚的犯人起程了。那正是天气炎热的七月,街上差不多一片荒凉,少数几个过路 人在路边阴影里走着。有的犯人经不起烈日照晒,当场中暑倒毙了。聂赫留朵夫一路为犯人恶劣 的处境四处奔波说情,他几乎成了犯人的袒护者。(《复活》) B、住在圣母院里,爱斯梅拉达重新恢复了希望。一天早晨,她走到屋顶边上,从圆形圣约翰教 堂的尖顶上方俯视广场。她看到了她朝思暮想的弗比斯正勒马驰过广场。于是她请求卡西莫多去 找弗比斯,可是弗比斯用大马靴踹了卡西莫多一脚,策马远去。(《巴黎圣母院》) C、吴荪甫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资本家。事业上,他曾略施小技,就挤垮了朱吟秋的丝厂,又组建 了“益中公司”,一口气吞并了8个日用品制造厂。在家里,他和妻子虽貌合神离,感情不好 但他与赵伯韬生活淫荡腐朽不同,始终专注于他的事业。(《子夜》 D、觉民对琴低声说:“琴妹,我们学堂明年暑假要招收女生。”听到这消息,琴十分高兴,说 到时候要第一个去报名。回家后,她找母亲商量,母亲的态度虽然让她很失望,但当她读了易卜 生的《娜拉》后,又充满了希望,并写信给许倩如,表明自己的决心。(《家》) E、大个子拿侬长相难看,头脑简单,内心纯朴。她在葛朗台家里起早贪黑,什么都干,像一条 忠心耿耿的狗那样保护主人的财产。有时葛朗台也会怜悯地瞧着她说:“可怜的拿侬!”但在拿侬 看来,主人的这种怜悯也是拿侬的全部幸福。(《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具体说说《红楼梦》中林黛玉得知宝玉将娶宝钗和贾宝玉得知黛玉死后各有什么样的反应 (2)《三国演义》中的徐庶是诸葛亮的挚友,却投了曹操。请简述与此相关的故事。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 分) (2)诗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 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 ...的两项是(5 分)( ) A、押赴西伯利亚的犯人起程了。那正是天气炎热的七月,街上差不多一片荒凉,少数几个过路 人在路边阴影里走着。有的犯人经不起烈日照晒,当场中暑倒毙了。聂赫留朵夫一路为犯人恶劣 的处境四处奔波说情,他几乎成了犯人的袒护者。(《复活》) B、住在圣母院里,爱斯梅拉达重新恢复了希望。一天早晨,她走到屋顶边上,从圆形圣约翰教 堂的尖顶上方俯视广场。她看到了她朝思暮想的弗比斯正勒马驰过广场。于是她请求卡西莫多去 找弗比斯,可是弗比斯用大马靴踹了卡西莫多一脚,策马远去。(《巴黎圣母院》) C、吴荪甫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资本家。事业上,他曾略施小技,就挤垮了朱吟秋的丝厂,又组建 了“益中公司”,一口气吞并了 8 个日用品制造厂。在家里,他和妻子虽貌合神离,感情不好, 但他与赵伯韬生活淫荡腐朽不同,始终专注于他的事业。(《子夜》) D、觉民对琴低声说:“琴妹,我们学堂明年暑假要招收女生。”听到这消息,琴十分高兴,说 到时候要第一个去报名。回家后,她找母亲商量,母亲的态度虽然让她很失望,但当她读了易卜 生的《娜拉》后,又充满了希望,并写信给许倩如,表明自己的决心。(《家》) E、大个子拿侬长相难看,头脑简单,内心纯朴。她在葛朗台家里起早贪黑,什么都干,像一条 忠心耿耿的狗那样保护主人的财产。有时葛朗台也会怜悯地瞧着她说:“可怜的拿侬!”但在拿侬 看来,主人的这种怜悯也是拿侬的全部幸福。(《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任选—题,每题 100 字左右)(5 分) (1)具体说说《红楼梦》中林黛玉得知宝玉将娶宝钗和贾宝玉得知黛玉死后各有什么样的反应。 (2)《三国演义》中的徐庶是诸葛亮的挚友,却投了曹操。请简述与此相关的故事。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 分)
(1)儒家着重德行、理想的追求,反对物质生活的沉溺。下列引文中,并非陈述此种意旨的一项 是()(3分) A、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 B、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D、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2)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⑤躬稼而有天下。”夫子 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 【注】①南宫适:适,同“括”,即南容。②羿:传说中的射箭能手。③奡(ao):传说中寒 浞的儿子,后来为夏朝中兴之主少康所杀。④荡舟:用手推船。传说中奡力大,善于水战。⑤禹 稷:禹,夏朝开国之君,善于治水。稷,传说是周朝的祖先,又为谷神,教民种植庄稼。 问:南宫适为什么能够得到孔子的赞扬?(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一12题 “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的 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 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 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一一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 “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因此,就传播的影响力而言,以往依靠某 (类)媒介的强势覆盖而“号令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方面是传统媒介传播市场的 份额在不断收缩,其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则是新兴媒介的勃兴与活跃,传 播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表达意见的莫衷一是。这便是现阶段传播力量构建所面对的 社会语境 面对这样的现实,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应对“碎片化”的基本态度。的确,有相当一部分 人怀念社会整一性阶段时的那种统一目标与绝对共识,而对于现阶段的杂芜、混乱抱以偏见和批 评,低估了“碎片化”现实背后的社会进步价值。其实,碎片化以及与碎片化相伴随的传播领域 的分众化,并没有改变我们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潮流,它不过是除旧布新的一个必要的中介阶段。 在这一阶段上,以往被忽视甚至被损害的普通大众及每一个个体的个性与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 凸显和关注:学术权威和平民百姓,演艺明星和一个普通人之间,至少在心理层面上不再横亘着 条不能逾越的鸿沟。人们在新的数字传播平台上获得了更多的自我满足,做出了更多的个性决
(1)儒家着重德行、理想的追求,反对物质生活的沉溺。下列引文中,并非陈述此种意旨的一项 是( )(3 分) A、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 B、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D、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2)南宫适①问于孔子曰:“羿 ⑦善射,奡③荡舟④,俱不得其死然。禹稷⑤躬稼而有天下。”夫子 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 【注】①南宫适:适,同“括”,即南容。②羿:传说中的射箭能手。③奡(ào):传说中寒 浞的儿子,后来为夏朝中兴之主少康所杀。④荡舟:用手推船。传说中奡力大,善于水战。⑤禹 稷:禹,夏朝开国之君,善于治水。稷,传说是周朝的祖先,又为谷神,教民种植庄稼。 问:南宫适为什么能够得到孔子的赞扬?(3 分)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0 一 12 题。 “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的 人均收入在 1000—3000 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 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 ——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 “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因此,就传播的影响力而言,以往依靠某 一(类)媒介的强势覆盖而“号令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方面是传统媒介传播市场的 份额在不断收缩,其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则是新兴媒介的勃兴与活跃,传 播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表达意见的莫衷一是。这便是现阶段传播力量构建所面对的 社会语境。 面对这样的现实,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应对“碎片化”的基本态度。的确,有相当一部分 人怀念社会整一性阶段时的那种统一目标与绝对共识,而对于现阶段的杂芜、混乱抱以偏见和批 评,低估了“碎片化”现实背后的社会进步价值。其实,碎片化以及与碎片化相伴随的传播领域 的分众化,并没有改变我们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潮流,它不过是除旧布新的一个必要的中介阶段。 在这一阶段上,以往被忽视甚至被损害的普通大众及每一个个体的个性与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 凸显和关注;学术权威和平民百姓,演艺明星和一个普通人之间,至少在心理层面上不再横亘着 一条不能逾越的鸿沟。人们在新的数字传播平台上获得了更多的自我满足,做出了更多的个性决
一个深刻地把握了这一阶段性特征的传播工作者必然会看到这样一种碎片化之下的真正社 会涵义,这就是在“分众”的背后新的“聚众”的需求。换言之,“分”,是从面目模糊的庞大 社会大众的总体中,分出清晰的有个性特征的小族群来;而“聚”,则是将有着同一价值追求、 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众多个体,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聚合到一起。显然,分与聚的辩证 法,可能是今后我们每天都要演练的社会习题。理解与重视受众的“碎片化”现实的意义在于, 启发我们如何将这些碎片重新归聚起来。先细分,再归聚,这样我们拥有的将是特征明显的传播 对象群体,从而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将浪费掉的传播资源的传播效能重新 找回来 (选自喻国明《解读当前中国传媒发展关键词》,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碎片化”传播语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媒介传播市场的份额不断收缩,依靠强势媒介“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是导致 传播语境“碎片化”的背景。 B、传播语境“碎片化”突岀地表现为新兴媒介的勃兴与活跃,传播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 积以及表达意见的莫衷一是。 C、“碎片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必要过渡。“碎片化”带来了复杂化,但没有改变 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潮流 D、在“碎片化”的传播语境下,以往被忽视甚至被损害的大众及每一个个体的个性与价值得到 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关注。 11.根据文意,下列内容不属于“我们应对‘碎片化’的基本态度”的一项是()(3分) A、不能低估“碎片化”现实背后的社会进步价值,因为它使普通大众和每一个个体得到更多关 注,分享到更多平等,获得更多的满足,展现更多的个性。 B、要从“碎片化”的现实状况出发,从面目模糊的庞大社会大众的总体中,分出清晰的富有特 征的小族群,使我们拥有的特征明确的传播对象群体 C、要看到“分众”背后的新的“聚众”的需求,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将有着同一价值 追求、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众多个体聚合到一起来 D、通过先细分,再归聚,将这些“碎片”重新归聚起来,实现社会的价值追求、生活模式与文 化特征的整一性,扭转传播效能不断降低的局面 12.新兴媒介的勃兴与活跃对其受众(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有什么影响?对媒介的传播效能有什么 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定。 一个深刻地把握了这一阶段性特征的传播工作者必然会看到这样一种碎片化之下的真正社 会涵义,这就是在“分众”的背后新的“聚众”的需求。换言之,“分”,是从面目模糊的庞大 社会大众的总体中,分出清晰的有个性特征的小族群来;而“聚”,则是将有着同一价值追求、 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众多个体,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聚合到一起。显然,分与聚的辩证 法,可能是今后我们每天都要演练的社会习题。理解与重视受众的“碎片化”现实的意义在于, 启发我们如何将这些碎片重新归聚起来。先细分,再归聚,这样我们拥有的将是特征明显的传播 对象群体,从而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将浪费掉的传播资源的传播效能重新 找回来。 (选自喻国明《解读当前中国传媒发展关键词》,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碎片化”传播语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传统媒介传播市场的份额不断收缩,依靠强势媒介“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是导致 传播语境“碎片化”的背景。 B、传播语境“碎片化”突出地表现为新兴媒介的勃兴与活跃,传播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 积以及表达意见的莫衷一是。 C、“碎片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必要过渡。“碎片化”带来了复杂化,但没有改变 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潮流。 D、在“碎片化”的传播语境下,以往被忽视甚至被损害的大众及每一个个体的个性与价值得到 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关注。 11.根据文意,下列内容不属于“我们应对‘碎片化’的基本态度”的一项是( )(3 分) A、不能低估“碎片化”现实背后的社会进步价值,因为它使普通大众和每一个个体得到更多关 注,分享到更多平等,获得更多的满足,展现更多的个性。 B、要从“碎片化”的现实状况出发,从面目模糊的庞大社会大众的总体中,分出清晰的富有特 征的小族群,使我们拥有的特征明确的传播对象群体。 C、要看到“分众”背后的新的“聚众”的需求,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将有着同一价值 追求、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众多个体聚合到一起来。 D、通过先细分,再归聚,将这些“碎片”重新归聚起来,实现社会的价值追求、生活模式与文 化特征的整一性,扭转传播效能不断降低的局面。 12.新兴媒介的勃兴与活跃对其受众(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有什么影响?对媒介的传播效能有什么 作用?请简要回答。(3 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 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陈峻峰 ①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一排直立 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②两只鸟,我们权且可以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为它 们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 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而且,就一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经典。 ③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査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对去年的那只鸟巢进行确认。 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循了怎样的信息和气息,能够从 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的巢穴。现在的情况是,它们在经过确认之后, 瞬间两只鸟同时飞起,又同时落在了那只鸟巢之上。我猜它们一定会检查它们一冬没有人居住的 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更是要把卧室重新装饰一新。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 歌、生儿育女,当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飓风、雷电和大雨。 ④很快,我发现我错了。那两只鸟并未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一个新 的巢。循着我的目光从左往右看过去,如果去年的那个巢在第三棵水杉上,那么它们选择的就是 第五棵。 ⑤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而应该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年 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它们的家 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 坐享其成坐吃山空。鸟类不会。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 ⑥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我无法知道那两只鸟整个春天的辛勤和劳苦,我只 能通过它们飞向忙碌的身影对它们进行判断和猜想。就这样,有一天,我像是突然出现,它们的 家建好了。一只巨大的鸟巢也像是突然从枝头上长出来,和树完美地融成一体。我能感觉到巢的 坚固和安稳,也能想象那卧室的簇新和舒适。 ⑦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年轻人的新巢建在第五棵树上, 父母的旧居建在第三棵树上:父母亲不在了;高高树顶的旧居空着,仿佛一个家族的图腾和标志 从我的角度看去,直立的杉树举着那只旧巢,更像是举着一个祖宗的牌位。那么,这两只鸟选择 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虔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 距离,是不是想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太近。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系统中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陈峻峰 ①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一排直立 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②两只鸟,我们权且可以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为它 们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 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而且,就一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经典。 ③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对去年的那只鸟巢进行确认。 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循了怎样的信息和气息,能够从 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的巢穴。现在的情况是,它们在经过确认之后, 瞬间两只鸟同时飞起,又同时落在了那只鸟巢之上。我猜它们一定会检查它们一冬没有人居住的 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更是要把卧室重新装饰一新。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 歌、生儿育女,当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飓风、雷电和大雨。 ④很快,我发现我错了。那两只鸟并未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一个新 的巢。循着我的目光从左往右看过去,如果去年的那个巢在第三棵水杉上,那么它们选择的就是 第五棵。 ⑤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而应该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年 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它们的家 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 坐享其成坐吃山空。鸟类不会。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 ⑥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我无法知道那两只鸟整个春天的辛勤和劳苦,我只 能通过它们飞向忙碌的身影对它们进行判断和猜想。就这样,有一天,我像是突然出现,它们的 家建好了。一只巨大的鸟巢也像是突然从枝头上长出来,和树完美地融成一体。我能感觉到巢的 坚固和安稳,也能想象那卧室的簇新和舒适。 ⑦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年轻人的新巢建在第五棵树上, 父母的旧居建在第三棵树上;父母亲不在了;高高树顶的旧居空着,仿佛一个家族的图腾和标志; 从我的角度看去,直立的杉树举着那只旧巢,更像是举着一个祖宗的牌位。那么,这两只鸟选择 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虔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 距离,是不是想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太近。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系统中
需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 ⑧而我必须自觉离开了,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 包括我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旧巢和新巢都建在树的高处,那几乎是树的梢顶 了。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因此 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类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 ⑨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 类的巨大痛苦 (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够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作者用选择复句的形式对“水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不仅强调了水杉数量 的众多、整齐划一,而且为后面两只鸟选树筑巢埋下了伏笔。 B、文章以两只鸟筑一新巢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 筑新巢;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上。 C、两只鸟把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既可守望父母的遗址,远离来自人类的威胁,又与“文化传 统”保持适当的距离。体现年青一代为了对属于自己的独立、信心、锐气和生活的追求 D、在第三段第四段中,作者巧用“盘査”、“停留”、“选择”、“建造”、“修筑″等一系列动词,使拟 人这种修辞手法,爆发艺术张力,赋与两只鸟以灵性、以思想、以情绪、以动作,读之亲切、自 然,生动、形象。 E、两只鸟不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和当前的“啃老族”联系起来,表现了作者对某些年轻人善意的批 评和善诱的教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4.“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 15.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 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刚柔并济龙应台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弊,鞭辟入里 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 很大的影响
需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 ⑧而我必须自觉离开了,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 包括我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旧巢和新巢都建在树的高处,那几乎是树的梢顶 了。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因此 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类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 ⑨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 类的巨大痛苦。 (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够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文章开头,作者用选择复句的形式对“水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不仅强调了水杉数量 的众多、整齐划一,而且为后面两只鸟选树筑巢埋下了伏笔。 B、文章以两只鸟筑一新巢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 筑新巢;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上。 C、两只鸟把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既可守望父母的遗址,远离来自人类的威胁,又与“文化传 统”保持适当的距离。体现年青一代为了对属于自己的独立、信心、锐气和生活的追求。 D、在第三段第四段中,作者巧用“盘查”、“停留”、“选择”、“建造”、“修筑”等一系列动词,使拟 人这种修辞手法,爆发艺术张力,赋与两只鸟以灵性、以思想、以情绪、以动作,读之亲切、自 然,生动、形象。 E、两只鸟不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和当前的“啃老族”联系起来,表现了作者对某些年轻人善意的批 评和善诱的教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4.“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 分) 15.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 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6 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刚柔并济龙应台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弊,鞭辟入里。 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 很大的影响
祖籍湖南衡东,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 龙应台的经历复杂而简单 复杂,是因为她生于台湾,在美国接受教育,与德国人结婚生子,又到香港继续自己的事业 在多数人眼中,她是一个毫不留情的言者,一个冷峻的批判家,一个咄咄逼人的斗士。 简单,是因为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做什么事情,她始终坚守对故土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 以及身为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 1984年11月的一天晚上,刚刚留学回到台湾的龙应台,因为实在不能忍受荧光屏上一位女 “立法委员”自私自满的谈话,一口气写下《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投给《中国时报》, 自此一发而不可收。一年后,她的杂文集《野火集》出版,笔锋凌厉,无所畏惧,毫不留情地批 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迅速在台湾刮起一阵“龙卷风”。21天内再版24次 每五个台湾人就拥有一本。她让台湾人认识了自由多元的价值观,也知道了什么时候该打破沉默 勇敢地说“不”。 此后的13年,龙应台随丈夫迁居欧洲。一边安心地在家相夫教子,一边继续写着刀光剑影 般锐利逼人的时评文章,或是反抗专制、呼吁人权,或是文化冲突、社会变迁,无一不显示出她 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其胆识和气魄,让多少男士汗颜 1999年,时任台北市市长的马英九专程前往德国,邀请龙应台回台北市任文化局局长,主持 文化推广建设工作。于是她带着“准备身败名裂”的心情回来了,此后的三年里,每天工作16 个小时,带着文化局150个同仁,倾力打造台北“国际文化都市”。 卸任后的龙应台,开始更多地关注儿子的成长,她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种家长里短 的脉脉温情。有人说,她是不是怕了?是不是累了?当2009年的《大江大海 九四九》出 版后,人们欣喜地发现,那个犀利、孤傲、指点江山的龙应台依然还在。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 细腻触及到一段敏感的国共历史,一遍遍地质问:战争,有胜利者吗? 纵观龙应台的作品,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柔婉转。她 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她的思考 引起我们的震撼和共鸣,也必将带给我们持续不断的启迪与感动。 从怒目金刚变成柔软温情 作为一个用汉语写作者,无论是她二十多年前针砭时弊的作品《野火集》,还是新近的“亲 情书写”《亲爱的安德烈》与《目送》,龙应台都是一个华语世界里受人关注的名字。《野火集》 让人看到一个“硬的龙应台”;但与儿子对话的《亲爱的安德烈》与写家庭亲情的《目送》,让 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有人称,“龙应台,越写越小了。” “针对社会现实或者政治去写文章,那其实是立即的、短暂的、表面的,而《目送》这样 的作品,才是真正比较接近生命本体、关乎巨大问题的写作。这不是从大变小了,而是从小变大
祖籍湖南衡东,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 龙应台的经历复杂而简单 复杂,是因为她生于台湾,在美国接受教育,与德国人结婚生子,又到香港继续自己的事业。 在多数人眼中,她是一个毫不留情的言者,一个冷峻的批判家,一个咄咄逼人的斗士。 简单,是因为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做什么事情,她始终坚守对故土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 以及身为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 1984 年 11 月的一天晚上,刚刚留学回到台湾的龙应台,因为实在不能忍受荧光屏上一位女 “立法委员”自私自满的谈话,一口气写下《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投给《中国时报》, 自此一发而不可收。一年后,她的杂文集《野火集》出版,笔锋凌厉,无所畏惧,毫不留情地批 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迅速在台湾刮起一阵“龙卷风”。21 天内再版 24 次, 每五个台湾人就拥有一本。她让台湾人认识了自由多元的价值观,也知道了什么时候该打破沉默 勇敢地说“不”。 此后的 13 年,龙应台随丈夫迁居欧洲。一边安心地在家相夫教子,一边继续写着刀光剑影 般锐利逼人的时评文章,或是反抗专制、呼吁人权,或是文化冲突、社会变迁,无一不显示出她 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其胆识和气魄,让多少男士汗颜。 1999 年,时任台北市市长的马英九专程前往德国,邀请龙应台回台北市任文化局局长,主持 文化推广建设工作。于是她带着“准备身败名裂”的心情回来了,此后的三年里,每天工作 16 个小时,带着文化局 150 个同仁,倾力打造台北“国际文化都市”。 卸任后的龙应台,开始更多地关注儿子的成长,她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种家长里短 的脉脉温情。有人说,她是不是怕了?是不是累了?当 2009 年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出 版后,人们欣喜地发现,那个犀利、孤傲、指点江山的龙应台依然还在。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 细腻触及到一段敏感的国共历史,一遍遍地质问:战争,有胜利者吗? 纵观龙应台的作品,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柔婉转。她 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她的思考 引起我们的震撼和共鸣,也必将带给我们持续不断的启迪与感动。 从怒目金刚变成柔软温情 作为一个用汉语写作者,无论是她二十多年前针砭时弊的作品《野火集》,还是新近的“亲 情书写”《亲爱的安德烈》与《目送》,龙应台都是一个华语世界里受人关注的名字。《野火集》 让人看到一个“硬的龙应台”;但与儿子对话的《亲爱的安德烈》与写家庭亲情的《目送》,让 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有人称,“龙应台,越写越小了。” “针对社会现实或者政治去写文章,那其实是立即的、短暂的、表面的,而《目送》这样 的作品,才是真正比较接近生命本体、关乎巨大问题的写作。这不是从大变小了,而是从小变大
了。”“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着所谓的刚和柔的元素。于我,‘横眉冷对千夫指’与‘俯首 甘为孺子牛’是完全协调的。往往是为了你怀里喂奶的那个婴儿将来的幸福,你会去‘横眉冷对 千夫指’。不要以为一个集体的走向和身处其间的你没有任何关系。” 要让龙应台对自己做出评价,她却表示:“请不要问我,我觉得作为作者只有一个权利,只 负责写,至于你怎么解读那不是我的事,是你的事。” (有删节) 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龙应台的复杂,是因为她的经历丰富;而她的简单体现在她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做什么事情, 都热爱故土,关注人性,坚守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 B、在龙应台看来,作者只有写作的权利,至于解读,那是读者的事,与作者无关。所以她拒绝 给自己的作品做出评价 C、龙应台的《野火集》笔锋凌厉,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有“横 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让台湾人认识了自由多元的价值观 D、龙应台的杂文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去关注公共问题,针砭时弊,鞭辟入里,体现了一个知识分 子的道德与良知。她的胆识和气魄,是男士无法企及的。 E、龙应台写家庭亲情的《目送》,比较接近生命本体,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 龙应台的作品,越写越小了。 14.龙应台的作品内容涉及诸多方面,请分条作简要概括。(4分) 15.作者认为“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 的思考”,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下面一则应用文,有几处表述有误或表述不完整,请找出3处并修改或补充。(3分) 寻人启示 赵波,男,身髙一米七五,福建闽南口音,皮肤较黑,戴近视眼镜,着浅灰色衬衫,脚穿黑 色皮鞋,于201l年外出未归。如有知其下落者,请打电话1398888,或将其送回,定当重酬。 联系人:赵海 2011年11月3日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了。”“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着所谓的刚和柔的元素。于我,‘横眉冷对千夫指’与‘俯首 甘为孺子牛’是完全协调的。往往是为了你怀里喂奶的那个婴儿将来的幸福,你会去‘横眉冷对 千夫指’。不要以为一个集体的走向和身处其间的你没有任何关系。” 要让龙应台对自己做出评价,她却表示:“请不要问我,我觉得作为作者只有一个权利,只 负责写,至于你怎么解读那不是我的事,是你的事。” (有删节) 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龙应台的复杂,是因为她的经历丰富;而她的简单体现在她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做什么事情, 都热爱故土,关注人性,坚守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 B、在龙应台看来,作者只有写作的权利,至于解读,那是读者的事,与作者无关。所以她拒绝 给自己的作品做出评价。 C、龙应台的《野火集》笔锋凌厉,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有“横 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让台湾人认识了自由多元的价值观。 D、龙应台的杂文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去关注公共问题,针砭时弊,鞭辟入里,体现了一个知识分 子的道德与良知。她的胆识和气魄,是男士无法企及的。 E、龙应台写家庭亲情的《目送》,比较接近生命本体,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 龙应台的作品,越写越小了。 14.龙应台的作品内容涉及诸多方面,请分条作简要概括。(4 分) 15.作者认为“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 的思考”,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 分) 16.下面一则应用文,有几处表述有误或表述不完整,请找出 3 处并修改或补充。(3 分) 寻人启示 赵波,男,身高一米七五,福建闽南口音,皮肤较黑,戴近视眼镜,着浅灰色衬衫,脚穿黑 色皮鞋,于 2011 年外出未归。如有知其下落者,请打电话 13988888888,或将其送回,定当重酬。 联系人:赵海 2011 年 11 月 3 日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2011年10月24日,在一场普通的小学生足球友谊赛上,身高明显占优的北京地坛 小学足球队0:11惨败俄罗斯少年队的消息经过微博疯转引发轰动。为挽回颜面,北京小学足球 冠军队南湖东园小学越野队主动约战俄罗斯队,谁知最终以3:7的比分落败。北京体育大学学 校体育教研室主任告诉记者:“我们的孩子身体素质与对方差距明显,一是速度慢,二是爆发力 差,三是动作不协调。” 材料二:根据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过去10年间,我国青少年的肺活量、速 度、力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肥胖率却增长1倍:眼睛近视的比例更不容乐观,初中生接近60%, 高中生达到76%,大学生甚至高达83%。然而,我国60%以上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 的条件;上体育课怕摔倒、怕出事故,不能保证一定的运动时间和强度,时而又被文化课挤掉 家长怕孩子课外运动受伤、耽误学习,据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日美三国初、高中学生课外体育 活动的问卷调查显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中国为8%,日本为65.4%,美国为62.8% 高中生中国为10.5%,日本为34.5%,美国为53.3%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两则材料共同反映的问题。(3分) (2)请简要阐述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150字左右)(7分) 五、写作(7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并按要求作文。(70分) 某个生物专家到印第安人所在地进行科学考察,雇几个印第安人做向导。前三天,向导走得 很快,专家很高兴。但到了第四天,向导不走了,原地休息。专家很奇怪,也很着急。他问向导 这是怎么回事。向导说,我们这里的风俗就是这样的,走三天,休息一天。专家问为什么,向导 说,这是为了让我们的灵魂追上我们疲惫的身体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联系实际, 篇不少于800字的 记叙文或议论文。 南安一中2012届高三年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
材料一:2011 年 10 月 24 日,在一场普通的小学生足球友谊赛上,身高明显占优的北京地坛 小学足球队 0:11 惨败俄罗斯少年队的消息经过微博疯转引发轰动。为挽回颜面,北京小学足球 冠军队南湖东园小学越野队主动约战俄罗斯队,谁知最终以 3:7 的比分落败。北京体育大学学 校体育教研室主任告诉记者:“我们的孩子身体素质与对方差距明显,一是速度慢,二是爆发力 差,三是动作不协调。” 材料二:根据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过去 10 年间,我国青少年的肺活量、速 度、力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肥胖率却增长 1 倍;眼睛近视的比例更不容乐观,初中生接近 60%, 高中生达到 76%,大学生甚至高达 83%。然而,我国 60%以上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 的条件;上体育课怕摔倒、怕出事故,不能保证一定的运动时间和强度,时而又被文化课挤掉; 家长怕孩子课外运动受伤、耽误学习,据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日美三国初、高中学生课外体育 活动的问卷调查显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中国为 8%,日本为 65.4%,美国为 62.8%; 高中生中国为 10.5%,日本为 34.5%,美国为 53.3%。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两则材料共同反映的问题。(3 分) (2)请简要阐述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150 字左右)(7 分) 五、写作(70 分) 18.阅读下面材料,并按要求作文。(70 分) 某个生物专家到印第安人所在地进行科学考察,雇几个印第安人做向导。前三天,向导走得 很快,专家很高兴。但到了第四天,向导不走了,原地休息。专家很奇怪,也很着急。他问向导, 这是怎么回事。向导说,我们这里的风俗就是这样的,走三天,休息一天。专家问为什么,向导 说,这是为了让我们的灵魂追上我们疲惫的身体。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 记叙文或议论文。 南安一中 2012 届高三年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 ◆······························· 装······························· 订······························· 线··························· ◆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年级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