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学案(教师)校训:自强不息 课题:古诗三首 主备人:王卫萍课型:新授审核人 审批人 教学案部分 【学习目标】 1.领会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2.把握诗词的艺术特点 3.体味语言的精练 【学习重、难点】领会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学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木兰诗》 、预习导学 1.掌握加横线字的字形和读音 机抒 汪()鞍整()聾头()燕山()鸣溅溅() 鸣啾哒()胡骑 )戎机()金握( 蓬( 傍地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问女何所忆()愿为市鞍马()北市买长鞭()胡骑()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黛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蓬我旧时裳 )安能辨我是雄雌()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将军百战死,壮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4.简介“乐府诗”及“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 表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 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 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5.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第二部分(第4段) 第三部分(5-6段)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6.质疑(写出你自学古诗时的疑问) 、课堂助学 导入新课: 预习反馈 、整体感知: 以“木兰 ”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停机叹息、營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四、深入探究: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能使文章简洁 2.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这样写繁琐吗? 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学校网址http://www.jsyzyz.com
扬中市第一中学 七年级语文学案(教师) 学校网址: http://www.jsyzyz.com/ 1 课题:古诗三首 主备人:王卫萍 课型:新授 审核人: 审批人: 教学案部分 思路 【学习目标】 1.领会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词的艺术特点 3.体味语言的精练 【学习重、难点】领会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学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木兰诗》 一、 预习导学 1.掌握加横线字的字形和读音。 机杼( ) 可汗( ) 鞍鞯( ) 辔头( )燕山( )鸣溅溅 ( ) 鸣啾啾( )胡骑( )戎机( )金柝( )著( ) 傍地走(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问女何所忆( ) 愿为市鞍马( ) 北市买长鞭( ) 胡骑( ) 万里赴戎机 ( ) 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柝( ) 策勋十二转( ) 赏赐百千强( )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4.简介“乐府诗”及“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 表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 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 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5.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第二部分(第4段) 第三部分(5—6段)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6.质疑(写出你自学古诗时的疑问)。 二、课堂助学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反馈: 三、整体感知: 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四、深入探究: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能使文章简洁。 2.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这样写繁琐吗? a 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 战事紧迫。c 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 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扬中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学案(教师)校训;自强不息 3.“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切的心情,从而细 腻地透漏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木兰 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 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 里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5.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 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6.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7.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五、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 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 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 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六、总结归纳 1.本诗主题: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 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2.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 祝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 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 作用: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 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七、课外延伸: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等。 、课堂巩固: 1.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句子是 (2)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句子是 (3)用比喻作结,抒情议论的句子是 (4)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句子是 (5)有诗云酬沙场君莫笑古来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两句诗是 (6)写木兰从军后艰苦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2概括木兰的形象特点。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概述战争旷且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4.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跟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 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 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 《观刈麦》《破阵子》 预习导学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荷箪()()童稚()()饷()田灼()乘()穗 学校网址http://www.jsyzyz.com
扬中市第一中学 七年级语文学案(教师) 学校网址: http://www.jsyzyz.com/ 2 3.“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切的心情,从而细 腻地透漏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 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木兰 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 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 里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5.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 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6.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7.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五、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 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 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 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六、总结归纳: 1.本诗主题: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 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2.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 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 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 作用: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 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七、课外延伸: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等。 三、课堂巩固: 1.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句子是 , 。 (2)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句子是 , 。 (3)用比喻作结,抒情议论的句子是 , 。 , ? (4)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句子是 , 。 (5)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 。 (6)写木兰从军后艰苦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 。 2.概括木兰的形象特点。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4.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跟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 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 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 《观刈麦》《破阵子》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刈.﹙ ﹚ 荷箪..﹙ ﹚﹙ ﹚ 童稚.﹙ ﹚﹙ ﹚ 饷.﹙ ﹚田 灼.﹙ ﹚ 秉.﹙ ﹚ 穗.
扬中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学案(教师)校训;自强不息 ()吏禄()()三百石()八百里分麾下炙()()的卢()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援陇黄 妇姑荷箪食_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 背灼炎天光 右手秉遗穗 曾不事农桑 岁晏有余粮 五十弦翻塞外声 八百里分魔下炙 3.了解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北方。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 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 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抄写两首古诗各一遍 5.质疑(写出你自学古诗时的疑问)。 课堂助学 导入新课 预习反馈: 、学习《观刈麦》 1.朗读古诗。 2.了解诗意 3.赏析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两句总 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 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 正面描写收麦劳动。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 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 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笫三层八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 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一一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 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第四层六句,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课堂巩固 (1)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不需翻译) 这句诗细腻地刻画了刈麦者十分矛盾的心理。农民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挺着、 忍着,可见处境士分艰难。 )诗人描绘了哪两幅画面?借此揭示了什么? 二幅画是一家农民麦收的辛勣劳碌的情景,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另一幅画描写了一位贫妇抱着孩 子拾麦充饥的情景,提示了赋税的繁重 3)本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揭示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痈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夜来 场面描写:足 语言描写:家田 理描写:力尽 四、学习《破阵子》 1.朗读古诗,了解诗意: 学校网址http://www.jsyzyz.com
扬中市第一中学 七年级语文学案(教师) 学校网址: http://www.jsyzyz.com/ 3 ﹙ ﹚ 吏禄.﹙ ﹚﹙ ﹚ 三百石.( )八百里分麾.下炙.( )( ) 的.卢( )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覆陇..黄 妇姑.. 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 背灼.炎天光 右手秉.遗穗 曾.不事农桑 岁晏.有余粮 五十弦 ...翻.塞外声 八百里分麾.下炙. 3.了解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北方。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 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 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4.抄写两首古诗各一遍: 5.质疑(写出你自学古诗时的疑问)。 课堂助学: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反馈: 三、学习《观刈麦》 1.朗读古诗。 2.了解诗意: 3.赏析: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两句总 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 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 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 正面描写收麦劳动。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 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 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笫三层八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 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 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第四层六句,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课堂巩固: (1)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不需翻译) 这句诗细腻地刻画了刈麦者十分矛盾的心理。农民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挺着、 忍着,可见处境十分艰难。 (2)诗人描绘了哪两幅画面?借此揭示了什么? 一幅画是一家农民麦收的辛勤劳碌的情景,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另一幅画描写了一位贫妇抱着孩 子拾麦充饥的情景,提示了赋税的繁重。 (3)本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揭示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夜来……黄 场面描写:足蒸……光 语言描写:家田……肠 心理描写:力尽……长 四、学习《破阵子》 1.朗读古诗,了解诗意:
扬中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学案(教师)校训:自强不息 在醉酒之中,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醒时,扎在一起连接的军营都吹响了号角。在军营 里,分赏给部下大块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演奏着边塞雄壮的军歌。秋高气爽,战场上正在检阅 战马像的卢一样飞快的奔驰,利箭射出,弓弦像震雷一样惊响。本想完成君王恢复中原的统 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声。可惜现在满头白发已经丛生! 2.整体感知 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对 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壮”。这个字 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壮的内涵是:点兵出征、飞驰敌阵—壮观 而激烈 统一国家、名垂青史雄心壮志 3.具体赏析 上阕: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 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三、四句用了对偶 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沙场秋点兵”中“秋”,写出了肃杀 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下阕: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 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 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 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 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4.课堂巩固 (1)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中原,统一祖国。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 拂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 杀的气氛 (4)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但最后却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这是为什么? 作者一生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梦中也不忘。但是,由于朝廷腐朽无能,他的理想难 以实现。当他看到自己白发已生,感到人到葺年,心中不由涌起壮志难酬的悲情。 (6)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 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7)“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下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噫亮,乐 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思与心得 学校网址:http://www.jsyzyz.com
扬中市第一中学 七年级语文学案(教师) 学校网址: http://www.jsyzyz.com/ 4 在醉酒之中,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醒时,扎在一起连接的军营都吹响了号角。在军营 里,分赏给部下大块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演奏着边塞雄壮的军歌。秋高气爽,战场上正在检阅 军队。 战马像的卢一样飞快的奔驰,利箭射出,弓弦像震雷一样惊响。本想完成君王恢复中原的统 一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声。可惜现在满头白发已经丛生! 2.整体感知 : 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对 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壮”。这个字 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壮”的内涵是:点兵出征、飞驰敌阵——壮观 而激烈 统一国家、名垂青史——雄心壮志 3.具体赏析: 上阕: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 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三、四句用了对偶。 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沙场秋点兵”中“秋”,写出了肃杀 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下阕: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 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 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 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 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4.课堂巩固: (1)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中原,统一祖国。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 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 杀的气氛。 (4)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但最后却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这是为什么? 作者一生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梦中也不忘。但是,由于朝廷腐朽无能,他的理想难 以实现。当他看到自己白发已生,感到人到暮年,心中不由涌起壮志难酬的悲情。 (6)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 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7)“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反思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