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五章 梨形虫病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6,文件大小:228.2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十五章 梨形虫病(3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讲授,要求掌握各种梨形虫病病原的生活史、流行病学、症 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重点]讲授病原的生活史、疾病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难点] 1.牛巴贝西虫病病原形态鉴别 2.巴贝西虫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巴贝西虫病(病原形态、生活史、流行病学、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第二节 泰勒虫病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课堂上使用挂图、投影仪、幻灯及多 媒体,实验课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握梨形虫的基本检查方法。 [思考题] 1.牛巴贝西虫病的病原有哪及种?如何鉴别? 2.牛巴贝西虫病与血红蛋白尿、恶性卡他热、出血性败血症和泰勒虫病有何区别? 3.阐述牛巴贝西虫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4.阐述羊环形泰勒虫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5.掌握本章所述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和寄生部位。 第十五章梨形虫病 第一节巴贝西虫病(Babesiosis) 其临床 哺乳动物 血液红细 多见于马、 巴贝斯虫 病的病原最早是由 (1888) 在罗马尼亚 发现 如牛易感 染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马属动物易感染马巴贝斯虫、鸳巴贝斯虫,啮齿动物易感染仓鼠巴 贝斯虫,但不相近宿主偶然也可感染。 牛双芽巴贝丝虫病 牛双芽巴贝丝虫病是由牛双芽巴贝丝虫(Babesia bigeminum),又称双联巴贝丝虫或双芽焦 虫,寄生于黄牛、水牛的红细胞内所引起一种急性、热性季节性血液原虫病,往往散发或呈地方流 行性。本病在临床上表现为出血、血红蛋白尿,故又称“红尿病”(Redwater)。又因本病最早 发现于美国得克萨斯州,是一种蜱媒疾病,因此又称得克萨斯热(Texas fever)或称为蜱热(Tick

第十五章 梨形虫病(3学时)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讲授,要求掌握各种梨形虫病病原的生活史、流行病学、症 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重点] 讲授病原的生活史、疾病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难点] 1.牛巴贝西虫病病原形态鉴别 2.巴贝西虫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巴贝西虫病(病原形态、生活史、流行病学、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第二节 泰勒虫病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课堂上使用挂图、投影仪、幻灯及多 媒体,实验课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掌握梨形虫的基本检查方法。 [思考题] 1. 牛巴贝西虫病的病原有哪及种?如何鉴别? 2. 牛巴贝西虫病与血红蛋白尿、恶性卡他热、出血性败血症和泰勒虫病有何区别? 3. 阐述牛巴贝西虫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4. 阐述羊环形泰勒虫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5. 掌握本章所述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和寄生部位。 第 十 五 章 梨 形 虫 病 第一节 巴 贝 西 虫 病(Babesiosis) 巴贝斯虫病是由蜱传播的一种血液原虫病。虫体寄生在哺乳动物的血液红细胞内,多见于马、 骡、犬等家畜和啮齿动物,偶可寄生于人。其临床主要症状为高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 巴贝斯虫病的病原最早是由Babe(1888)在罗马尼亚的牛和羊血液内发现,但没有与疾病相联 系。Smith等(1983)证明美国南部的塔城热是由本虫所引起,并发现蜱是本虫的传播媒介。据报道 寄生在家畜的巴贝斯虫有71种,但其中23种为同种异名。巴贝斯虫有较强的宿主特异性,如牛易感 染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马属动物易感染马巴贝斯虫、驽巴贝斯虫,啮齿动物易感染仓鼠巴 贝斯虫,但不相近宿主偶然也可感染。 牛 双 芽 巴 贝 丝 虫 病 牛双芽巴贝丝虫病是由牛双芽巴贝丝虫(Babesia bigeminum),又称双联巴贝丝虫或双芽焦 虫,寄生于黄牛、水牛的红细胞内所引起一种急性、热性季节性血液原虫病,往往散发或呈地方流 行性。本病在临床上表现为出血、血红蛋白尿,故又称“红尿病” (Redwater)。又因本病最早 发现于美国得克萨斯州,是一种蜱媒疾病,因此又称得克萨斯热(Texas fever)或称为蜱热(Tick

fver)。黄牛、水牛和瘤牛均易感,常造成死亡,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牛的重要疾病之一,我国也 有14个省(区)报道有本病存在,主要流行于南方各省。 双芽巴贝斯焦虫寄生于红细胞内,是一种大型的虫体,虫体虫体形态有环形、椭圆形和梨籽形 等,但以双梨籽形多见,双梨形虫体具有以下特点: a.虫体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b.双梨籽形虫体以尖端连成锐角:c.每个虫体有两块染色质块。虫体 多位于红细胞中央,每个红细跑内虫体数目为一2个,很少有3个以上的。红细胞染虫率为2%一15 %。虫体经姬氏染色后,胞浆呈淡兰色,染色质呈紫红色。虫体形态随病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虫体开 始出现时以单个虫体为主,随后双梨仔形虫体所占比例逐渐增多。 双芽巴贝斯虫寄生于牛的红细胞内,当含有虫体的红细胞被吸入蜱的肠管后,大部分虫体被破 坏,仅一小部分可以继续发育,虫体进入鲤体内24小时后,可在肠管内见到长8一18μm,宽3.5一 4.5μm的雪茄形虫体,24~48小时,虫体进入肠上皮细胞中发育,形成不规则的、纺锤形虫体,单 个的核路位于中央,虫体讲行讯速的二分裂,形成许多卵圆形或球形、直径3,2~一6.5山m大小的虫 体。72小时发育为虫样体,大小9~13×2~3μ 由肠上皮细胞移入血淋巴内。96小时后,虫体进 蝉卵内 由细 后 休过 比为若 再进 「在襄 见到大小为2一3×1一2μ的梨籽形虫体(与红细胞中的虫体形态相似)。因此,可以认为双芽巴贝 素中在合生肉整爽型能价程树货为花等學:膏瓷骆续踏:虫体防峰的啡流进入牛 1,宿主与分布 双芽巴贝斯虫主要寄生于黄牛、水牛和瘤牛的红细胞内,广泛分布于北 美、南美、欧洲(特别是临近地中海的国家),日本、印度、中东、北非、南非、澳大利亚等。在 我国己有14个省(区)报告有本病存在,主要流行于南方各省。 2.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 本病的传播媒介在我国为微小牛蜱与镰形扇头蜱,其中微小牛蜱是我 国双芽巴贝斯虫的主要传播煤介,以经卵传播方式,由次代若蝶和成魄阶段传播,幼魄阶段无传播 能力。双芽巴贝斯虫可在牛蝉体内继代传播3个世代之久。双芽巴贝斯虫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 3.发质安 微小牛蜱为一宿主蜱,每年可繁殖4~5代,每代所需时间约为2个月。本病的发 生与蜱在当年出现的次数基本一致。在南方地区本病多发生在7~9月份,但在蜱活动时间较长的个 别地区冬季也可发病。由于微小牛啤的分布具有地区性、活动具有季节性,而且多在野外发育离 殖,因此本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而且多发生在放牧牛群,舍饲牛发病较少。 4.牛发病特点 在一骰情况下,2岁以内的续牛发病率高,但症状较轻,死亡少,容易自愈: 成年牛发病率低,症状重,死亡率高:当地牛易感性低,而种牛和外地引进牛易感性高,且病情严 重,死亡率也高:老弱及使役时度的牛,病情更为严重。病愈的牛常有带虫免疫现象。 替伏期815 病生首表现为发热, 体温升 可大4041.5C, 活神沉有郁, 欲下降或消失,粪呈黄棕色, 有的牛还甜现排出黑褐色、恶泉带有黏液的粪使,乳牛泌乳减少或 止,怀孕母牛常可发生流产。病牛机体迅速消瘦,贫血,黏膜苍白和黄染。最明显的症状是由于红 细胞大量破坏,血红蛋白从肾脏排出而出现血红蛋白尿,尿的颜色由淡红色为棕红色乃至黑红色。 重症病例若不及时治疗,可在4一8d内死亡,死亡率可达50%~80% 慢性病例,体温波动于 消瘦和出现 读牛发病后,仪数 一日致都贝斯迪的致作用隐单体爱 一毒素的刺激造成 常使宿主各器官系统与 中神经之间的正常生理关系遭到破坏。在机体反应性受到 物质代谢异 感受器的兴奋性不断增高的影响下 病表现出各种临床症候,如精神沉郁 机能失调和神经 体温升高 呼吸困 难、脉搏加快,胃肠功能失调和造血系统受损等。还由于虫体对红细胞的破坏,引起贫血、黄疸和 血红蛋白尿。 主要病变为尸体消瘦,尸僵明显,血液稀薄,凝固不全,可视粘膜贫血、黄疸。皮下组织充血 水肿、黄染。肝脏肿大,黄棕色,被膜上有时有少量小出血点,剖面呈粘土色,胆囊扩张,胆汁粘

fever)。黄牛、水牛和瘤牛均易感,常造成死亡,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牛的重要疾病之一,我国也 有14个省(区)报道有本病存在,主要流行于南方各省。 病 原 体 双芽巴贝斯焦虫寄生于红细胞内,是一种大型的虫体,虫体虫体形态有环形、椭圆形和梨籽形 等,但以双梨籽形多见,双梨形虫体具有以下特点: a.虫体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b.双梨籽形虫体以尖端连成锐角;c.每个虫体有两块染色质块。虫体 多位于红细胞中央,每个红细胞内虫体数目为~2个,很少有3个以上的。红细胞染虫率为2 %~15 %。虫体经姬氏染色后,胞浆呈淡兰色,染色质呈紫红色。虫体形态随病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虫体开 始出现时以单个虫体为主,随后双梨籽形虫体所占比例逐渐增多。 生 活 史 双芽巴贝斯虫寄生于牛的红细胞内,当含有虫体的红细胞被吸入蜱的肠管后,大部分虫体被破 坏,仅一小部分可以继续发育,虫体进入蜱体内24小时后,可在肠管内见到长8~18μm,宽3.5~ 4.5μm的雪茄形虫体,24~48小时,虫体进入肠上皮细胞中发育,形成不规则的、纺锤形虫体,单 个的核略位于中央,虫体进行迅速的二分裂,形成许多卵圆形或球形、直径3.2~6.5μm大小的虫 体。72小时发育为虫样体,大小9~13×2~3μm,由肠上皮细胞移入血淋巴内。96小时后,虫体进 入马氏管,经二分裂后移居蜱卵内。当幼蜱孵出发育时,则进入肠上皮细胞再进行二分裂,形成许 多虫样体。上皮细胞破裂后,虫样体进入肠管和血淋巴,当幼蜱蜕化为若蜱时,可在若蜱的唾腺内 见到大小为2~3×1~2μm的梨籽形虫体(与红细胞中的虫体形态相似)。因此,可以认为双芽巴贝 斯虫在媒介体内发育到感染阶段系幼蜱蜕化为若蜱时期。当蜱叮咬牛时,虫体随蜱的唾液进入牛 体,随即由血液进入红细胞,在红细胞内以“成对出芽”方式进行繁殖。 流 行 病 学 1. 宿主与分布   双芽巴贝斯虫主要寄生于黄牛、水牛和瘤牛的红细胞内,广泛分布于北 美、南美、欧洲(特别是临近地中海的国家),日本、印度、中东、北非、南非、澳大利亚等。在 我国已有14个省(区)报告有本病存在,主要流行于南方各省。 2.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 本病的传播媒介在我国为微小牛蜱与镰形扇头蜱,其中微小牛蜱是我 国双芽巴贝斯虫的主要传播媒介,以经卵传播方式,由次代若蜱和成蜱阶段传播,幼蜱阶段无传播 能力。双芽巴贝斯虫可在牛蜱体内继代传播3个世代之久。双芽巴贝斯虫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 3.发病季节 微小牛蜱为一宿主蜱,每年可繁殖4~5代,每代所需时间约为2个月。本病的发 生与蜱在当年出现的次数基本一致。在南方地区本病多发生在7~9月份,但在蜱活动时间较长的个 别地区冬季也可发病。由于微小牛蜱的分布具有地区性、活动具有季节性,而且多在野外发育繁 殖,因此本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而且多发生在放牧牛群,舍饲牛发病较少。 4.牛发病特点 在一般情况下,2岁以内的犊牛发病率高,但症状较轻,死亡少,容易自愈; 成年牛发病率低,症状重,死亡率高;当地牛易感性低,而种牛和外地引进牛易感性高,且病情严 重,死亡率也高;老弱及使役过度的牛,病情更为严重。病愈的牛常有带虫免疫现象。 症 状 潜伏期8~15 d,病牛首先表现为发热,体温升高,可达40~41.5℃,稽留热型。精神沉郁,食 欲下降或消失,粪呈黄棕色,有的牛还出现排出黑褐色、恶臭带有黏液的粪便。乳牛泌乳减少或停 止,怀孕母牛常可发生流产。病牛机体迅速消瘦,贫血,黏膜苍白和黄染。最明显的症状是由于红 细胞大量破坏,血红蛋白从肾脏排出而出现血红蛋白尿,尿的颜色由淡红色为棕红色乃至黑红色。 重症病例若不及时治疗,可在4~8 d内死亡,死亡率可达50 %~80 % 。慢性病例,体温波动于 40℃上下持续数周,减食,消瘦和出现渐进性贫血,须经数周或数月才能康复。犊牛发病后,仅数 日中度发热,心跳略快。食欲减退,稍见虚弱,黏膜苍白或黄染,退热后迅速康复。 致 病 作 用 和 病 理 变 化 双芽巴贝斯虫的致病作用是由虫体及其代谢产物——毒素的刺激造成的,常使宿主各器官系统与 中枢神经之间的正常生理关系遭到破坏。在机体反应性受到扰乱、物质代谢异常、机能失调和神经 感受器的兴奋性不断增高的影响下,病畜表现出各种临床症侯,如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呼吸困 难、脉搏加快,胃肠功能失调和造血系统受损等。还由于虫体对红细胞的破坏,引起贫血、黄疸和 血红蛋白尿。 主要病变为尸体消瘦,尸僵明显,血液稀薄,凝固不全,可视粘膜贫血、黄疸。皮下组织充血、 水肿、黄染。肝脏肿大,黄棕色,被膜上有时有少量小出血点,剖面呈粘土色,胆囊扩张,胆汁粘

稠,色暗。脾脏肿大,软化,脾髓呈暗红色,在剖面上见小梁突出呈颗粒状,被膜上有少量出血 点。膀胱粘膜充血,有时有点状溢血,尿液常为红色。浆膜和肌间结缔组织水肿、黄染。 诊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等情况作出初步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主要用于分 析当地是否发生过本病、有无传播媒介蜱的存在以及病牛是否来自疫区:在流行季节,病牛呈现高 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等症状时,应考虑本病。病理剖检变化以贫血、黄疸、尸僵明显, 肝、脾、肾肿大,膀胱内充满红色尿液等为特征。 2 病原学检查 体温升高后1~一2d采静脉血涂片姬氏染色镜检,查到少量圆形或变形虫弹 虫体:在血红蛋白尿出现期间采血检查,可在血涂片中发现较多的梨形虫体,这是确诊的主要依 据。 3. 免疫学方法 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其 中仅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供常规使用,主要用于染虫率较低的带虫牛的检出考 核疫区的流行病学调查。 浴 应尽量做到早确诊,早治疗。除应用特效药物杀灭虫体外,还应针对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如补液、 强心、健胃等。常见的特效药物有: 1.咪唑苯呢(Imidocarb,Imizo1) 对各种巴贝斯虫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剂量为1一3 g/kg,配成10%溶液肌肉注射。该药安全性较好,增大剂量为8g/kg,仅出现一次性的呼吸困 难、流诞、肌肉震颤、腹痛和排出稀粪等副反应,约经30mi后消失。该药在体内不进行降解代谢 并排泄缓慢,导致它长期残留在动物体内,由于这种特性,使该药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但副作用 是组织长期有药物残留。尽管已有报道认为该残留物在评价公共卫生意义上并无重要性,仍有一些 国家不允许该药用于肉食动物和乳用牛或规定动物用药后28d内不可屠宰供食用。 2.推黄素(黄色素,定黄Acrif1 avine)34mg/kg,配成0.5%~1%溶液静脉注射,市 状未减轻时,24h后再注射一次,病牛在治疗后的数日内,避免日光照射。 3.贝尼尔(三氯咪)3.5~3.8mg/kg,配成5%~7%溶液,深部肌肉注射,黄牛偶尔出现 起窝不安,肌肉震颤等副作用,但很快消失。水牛对本药较敏感, 般用药一次较安全,连续使用 易出现毒性反应,其至死亡 喹啉脲(Quinuroninm,.阿卡普林Acaprin)O.6~lmg/kg,配成5%溶液皮下注射,有 时注射后数分钟出现起窝不安,肌肉震颜,流涎,出汗,呼吸困难等副作用(妊娠牛可能出现流 产) 一般于1~4h后自行消失,严重者可皮下注射阿托品,剂量为10mg/kg。 治疗的同时应停止使疫,给予易消化的饲料,多饮水。 1.预防的关键在于灭魄。可根据流行地风魄的活动规律,实施有计制有组织的灭婢措施:使用杀 蜱药物消灭牛体上及牛舍内的蜱:牛群应避免到大量滋生蜱的牧场放牧,必要时改为舍饲 2.应选择无蝉活动李节进行牛只调动,在调入、调出前,应作药物灭牌处理。 3.当牛群中己出现临床病例或有安全区向疫区输入牛只时,可用咪唑苯脲进行药物预防,对双芽 巴贝斯虫和牛巴贝西虫分别产生60d和21d的保护作用。 目前国外己使用微小牛蜱的基因工程疫苗防治牛蝉:双芽巴贝斯虫的基因工程疫苗也己研制成 功。 牛巴贝西斯病 本病病原为牛巴贝斯虫(B.Ovis)寄生于生红细跑内,与双芽巴贝斯虫病大致相似,也可起 血红蛋白尿。以急性型为多见,也有血尿和高热等临床症状。牛巴贝斯虫常与双芽巴贝斯虫混合感 染。我国本病分布不如双芽巴贝斯虫病广,己在贵州、湖南、湖北、安徽、陕西和河南发现:在福 建、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和湖南发现水牛巴贝斯虫病。 病 原 体

稠,色暗。脾脏肿大,软化,脾髓呈暗红色,在剖面上见小梁突出呈颗粒状,被膜上有少量出血 点。膀胱粘膜充血,有时有点状溢血,尿液常为红色。浆膜和肌间结缔组织水肿、黄染。 诊 断 1.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等情况作出初步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主要用于分 析当地是否发生过本病、有无传播媒介蜱的存在以及病牛是否来自疫区;在流行季节,病牛呈现高 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等症状时,应考虑本病。病理剖检变化以贫血、黄疸、尸僵明显, 肝、脾、肾肿大,膀胱内充满红色尿液等为特征。 2.  病原学检查 体温升高后1~2 d采静脉血涂片姬氏染色镜检,查到少量圆形或变形虫样 虫体;在血红蛋白尿出现期间采血检查,可在血涂片中发现较多的梨形虫体,这是确诊的主要依 据。 3. 免疫学方法   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其 中仅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供常规使用,主要用于染虫率较低的带虫牛的检出考 核疫区的流行病学调查。 治 疗 应尽量做到早确诊,早治疗。除应用特效药物杀灭虫体外,还应针对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如补液、 强心、健胃等。常见的特效药物有: 1. 咪唑苯脲(Imidocarb,Imizol) 对各种巴贝斯虫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剂量为1~3 mg/kg,配成10 %溶液肌肉注射。该药安全性较好,增大剂量为8 mg/kg,仅出现一次性的呼吸困 难、流涎、肌肉震颤、腹痛和排出稀粪等副反应,约经30 min后消失。该药在体内不进行降解代谢 并排泄缓慢,导致它长期残留在动物体内,由于这种特性,使该药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但副作用 是组织长期有药物残留。尽管已有报道认为该残留物在评价公共卫生意义上并无重要性,仍有一些 国家不允许该药用于肉食动物和乳用牛或规定动物用药后28 d内不可屠宰供食用。 2. 锥黄素(黄色素,吖啶黄 Acriflavine) 3~4 mg/kg,配成0.5 %~1 %溶液静脉注射,症 状未减轻时,24 h后再注射一次,病牛在治疗后的数日内,避免日光照射。 3. 贝尼尔 (三氯咪) 3.5~3.8 mg/kg,配成5 %~7 %溶液,深部肌肉注射,黄牛偶尔出现 起窝不安,肌肉震颤等副作用,但很快消失。水牛对本药较敏感,一般用药一次较安全,连续使用 易出现毒性反应,甚至死亡。 4.  喹啉脲(Quinuroninm,阿卡普林 Acaprin) 0.6~1mg/kg,配成5 %溶液皮下注射,有 时注射后数分钟出现起窝不安,肌肉震颤,流涎,出汗,呼吸困难等副作用(妊娠牛可能出现流 产),一般于1~4 h后自行消失,严重者可皮下注射阿托品,剂量为10mg/kg。 治疗的同时应停止使疫,给予易消化的饲料,多饮水。 预 防 1.预防的关键在于灭蜱。可根据流行地区蜱的活动规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灭蜱措施;使用杀 蜱药物消灭牛体上及牛舍内的蜱;牛群应避免到大量滋生蜱的牧场放牧,必要时改为舍饲。 2.应选择无蜱活动季节进行牛只调动,在调入、调出前,应作药物灭蜱处理。 3.当牛群中已出现临床病例或有安全区向疫区输入牛只时,可用咪唑苯脲进行药物预防,对双芽 巴贝斯虫和牛巴贝西虫分别产生60 d和21 d的保护作用。 目前国外已使用微小牛蜱的基因工程疫苗防治牛蜱;双芽巴贝斯虫的基因工程疫苗也已研制成 功。 牛 巴 贝 西 斯 病 本病病原为牛巴贝斯虫(B. bovis)寄生于牛红细胞内,与双芽巴贝斯虫病大致相似,也可引起 血红蛋白尿。以急性型为多见,也有血尿和高热等临床症状。牛巴贝斯虫常与双芽巴贝斯虫混合感 染。我国本病分布不如双芽巴贝斯虫病广,已在贵州、湖南、湖北、安徽、陕西和河南发现;在福 建、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和湖南发现水牛巴贝斯虫病。 病 原 体

牛四贝斯中寄生干红细胞内,是一种小型中体,中体形态有梨形、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和圆 点形等,典型的为成双的梨籽形,其特征:a. 虫体长度小于红细胞半径:.双梨形虫体以尖瑞连 成钝角:℃.每个虫体有一块染色质块,经姬氏法染色后,染色质呈紫红色,而胞浆呈淡蓝色。每个 红细胞内有1~3个虫体。牛巴贝斯虫红细胞染虫率很低,一般不超过1%。疾病初期以环形和边虫形 为多,以后出现梨形虫体。 活 史 牛巴贝斯虫的生活史尚未完全清楚。但有的学者认为,牛巴贝斯虫进入牛体后,在进入红细胞 前,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发育为裂殖体,经过裂殖生殖产生许多不同形状和大小的个体,裂殖体崩解 后,破内皮细胞而出,有的在侵入血管内皮细胞中繁殖,有的被白细胞吞噬,有的则进入红细胞 内,以“成对出芽”方式进行繁殖。 流行病学 据报道有2种牛蜱、2种硬蜱和1种扇头婢可传播牛巴贝斯虫。现已证实我国牛巴贝斯虫的传播者 为微小牛婢,以经卵传播方式,由次代幼虫传播,次代若虫和成虫无传播能力 本病多发生于1~7个月龄的犊牛,8个月以上者较少发病,成年牛多为带虫者,带虫现象可持续2 一3年。夏秋季节为发病的高峰期 摆 潜伏期为4~10天。病初体温升高,可达41℃,稽留热型,反刍、食欲减退,精神沉郁。随着 病情的发展,呼吸促迫,脉搏增快而弱:有贫血、黄疸症状。后期,病牛食欲废绝,可视粘膜苍 白,尿频,尿呈深红色,极度衰竭。急性病例,病程可持续1周。轻度病例,在血红蛋白尿出现3一4 天后,体温下降,尿色变清,病情逐渐好转。 致病作用和病理变化 基本上与双芽巴贝斯虫相似。不同的是本病的脾脏病变比较严重,有时出现脾脏破裂,脾髓色 暗,脾细胞突出:胃及小肠有卡他性炎症;肝发黄,肿大:各脏器组织内有不甚明显的出血点。 诊断、治疗和预防可参阅双芽巴贝斯虫病。 第二节泰勒虫病(Theileriosis 泰勘虫病(Thei1 eriosis)是由泰勘科泰勒属的各种原电寄生于牛羊和其他野牛动物曰 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内所引起的疾病总称。文献记载寄生于牛的泰勒虫共有5种,我国共发现 两种:环形泰勒虫和瑟氏泰勒虫。 环形泰勒虫病 和 虫病是 一种 布 主要的症状为贫的高热消 、西北 率较高,不同地区病死率为10一90%。 柄 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寄生于红细胞内的虫体称为血液型虫体(配子体),虫体很 小,形态各 有圆环 卵圆形、 形 数的70 达高峰时 占比例较 体,最多者可达11个 超红细胞内 寄生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的虫体为裂殖体(或称石榴体或柯赫氏蓝体Kochs blu© bodies)。裂殖体呈圆形、椭圆形或肾形,位于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胞浆内或散在于细胞外,用姬 氏法染色,虫体胞浆呈淡蓝色,其中包含许多红紫色颗粒扎、状的核。裂殖体有两种类型,一种为

牛巴贝斯虫寄生于红细胞内,是一种小型虫体,虫体形态有梨形、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和圆 点形等,典型的为成双的梨籽形,其特征:a. 虫体长度小于红细胞半径;b.双梨形虫体以尖端连 成钝角;c.每个虫体有一块染色质块,经姬氏法染色后,染色质呈紫红色,而胞浆呈淡蓝色。每个 红细胞内有1~3个虫体。牛巴贝斯虫红细胞染虫率很低,一般不超过1 %。疾病初期以环形和边虫形 为多,以后出现梨形虫体。 生 活 史 牛巴贝斯虫的生活史尚未完全清楚。但有的学者认为,牛巴贝斯虫进入牛体后,在进入红细胞 前,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发育为裂殖体,经过裂殖生殖产生许多不同形状和大小的个体,裂殖体崩解 后,破内皮细胞而出,有的在侵入血管内皮细胞中繁殖,有的被白细胞吞噬,有的则进入红细胞 内,以“成对出芽”方式进行繁殖。 流 行 病 学    据报道有2种牛蜱、2种硬蜱和1种扇头蜱可传播牛巴贝斯虫。现已证实我国牛巴贝斯虫的传播者 为微小牛蜱,以经卵传播方式,由次代幼虫传播,次代若虫和成虫无传播能力。 本病多发生于1~7个月龄的犊牛,8个月以上者较少发病,成年牛多为带虫者,带虫现象可持续2 ~3年。夏秋季节为发病的高峰期。 症 状 潜伏期为4~10天。病初体温升高,可达41 ℃,稽留热型,反刍、食欲减退,精神沉郁。随着 病情的发展,呼吸促迫,脉搏增快而弱;有贫血、黄疸症状。后期,病牛食欲废绝,可视粘膜苍 白,尿频,尿呈深红色,极度衰竭。急性病例,病程可持续1周。轻度病例,在血红蛋白尿出现3—4 天后,体温下降,尿色变清,病情逐渐好转。 致 病 作 用 和 病 理 变 化 基本上与双芽巴贝斯虫相似。不同的是本病的脾脏病变比较严重,有时出现脾脏破裂,脾髓色 暗,脾细胞突出;胃及小肠有卡他性炎症;肝发黄,肿大;各脏器组织内有不甚明显的出血点。 诊断、治疗和预防可参阅双芽巴贝斯虫病。 第二节 泰勒虫病(Theileriosis) 泰勒虫病(Theileriosis)是由泰勒科泰勒属的各种原虫寄生于牛羊和其他野生 动物巨 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内所引起的疾病总称。文献记载寄生于牛的泰勒虫共有5种,我国共发现 两种:环形泰勒虫和瑟氏泰勒虫。 环 形 泰 勒 虫 病 环形泰勒虫病是一种分布广、危害大、有很强季节性的地方性流行病,流行于我国的华北、西北 和东北的部分省、区,多呈急性经过,主要的症状为贫血、高热、消瘦、出血和淋巴结肿大,发病 率较高,不同地区病死率为10~90%。 病 原 体 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寄生于红细胞内的虫体称为血液型虫体(配子体)虫体很 小,形态各样,有圆环形、卵圆形、逗点形、杆形、十字形等,其中以圆环形和卵圆形为主,占总 数的70 %~80 %,染虫率达高峰时,所占比例最高,上升期和带虫期所占比例较低。杆形的比例为1 %~9 %;梨籽形的为4 %~21 %;其它形态所占比例很小,最高不超过10 %,一般维持5 %左右,甚 至更小。红细胞的染虫率一般为10 %~12 %,严重者可达80%以上,1个红细胞内一般寄生1~3个虫 体,最多者可达11个。 寄生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的虫体为裂殖体(或称石榴体或柯赫氏蓝体Kochs blue bodies)。裂殖体呈圆形、椭圆形或肾形,位于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胞浆内或散在于细胞外,用姬 氏法染色,虫体胞浆呈淡蓝色,其中包含许多红紫色颗粒扎、状的核。裂殖体有两种类型,一种为

大裂殖体(无性生殖体) ,体内含直径为0.4~1.9um的染色质颗粒,并产生直径为2~2.5um的 大裂殖子:另一种为小裂殖体(有性生殖体),含有直径为0.30.8m的染色质颜粒,并产生直径 为0.7~1.0um的小裂殖子。 当感染有泰勒焦虫的啤在牛体吸血时,子饱子随弹睡液限进入牛体后首先在肝弹林巴结等林巴细 胞或巨噬细胞进行裂殖生殖,先形成大裂殖体,大裂殖体破裂形成许多大裂殖子,大裂殖子又侵入 其他林巴细胞或巨瘡细跑中重复上述裂殖生殖,伴萌虫体在局部林巴结反复进行裂体增殖的同时, 部分大裂殖体可循淋巴和血液向全身散播,侵袭脾、肝、肾、淋巴结、皱胃等各器官的淋巴细胞或 巨噬细胞进行裂体增殖,裂体增殖反复进行到一定时期后,有的可形成小裂殖体。小裂殖体发育成 熟后破溃,里面的小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内发育成配子体。 一 态勒焦虫的 在蟀 管内发育为大 子再结合成为 能秋吸血 当含有 1.宿主与分布 环形泰勒虫可生于黄牛、水牛、瘤牛、牦牛等,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内蒙 古、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很多地方均有报道,但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 2.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 环形泰勒虫的传播媒介为璃眼蜱属的蜱种,在我国有两种, 一种为残 缘璃眼蜱,是我国的主要传播者,分布于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山西、北、河南和新疆的大 部分地区;另一种为小亚璃眼蜱,是新疆南部流行区的媒介蜱。残缘璃眼蜱是一种二宿主蜱,主要 寄生于牛,以期间传播方式传播本病,幼蝉和若蝉在病牛或带虫牛体上吸入病原体,成蜱将病原传 给易感牛,使其发病。这种婢主要在牛圈内生活,因此,本病主要在舍饲条件下发生, 3.发病季节 素勒虫病的发病季节与残缘璃眼啤侵袭牛体的消长规律是完全一致的。在内蒙 古及西北地区,本病于6月份开始发生,7月份达到最高潮,8月份逐渐平息。 4.牛发病特点 在流行地风,1一3岁牛发病者多,患时本病的牛成为带虫者,可导致复发 且病程比初发为重。由外地调到流行地区的牛,其发病不因年龄、体质而有显著差别。当地牛一般 发病较轻,有时红细胞染虫率虽达7%一15%,也无明显症状,且可耐过自愈。外地牛、纯种牛和改 良杂种牛则反应敏感,即使红细胞染虫率很低(2%~3%),也出现明显的症状。 环形泰勒虫子孢子讲入牛体后,得入局部琳巴结的后璇细胞和林巴细胞内反复讲行裂体增殖,形 成大量的裂殖子,在虫体对细胞的直接破坏和虫体毒素的刺激下,使局部淋巴结巨噬细胞增生与坏 死崩解,起充血、渗出等病理过程。临床上局部林巴结肿张、疼痛等急性炎症症状 泰勒虫在局部淋巴结大量繁殖时,部分虫体随淋巴结和血液散播至全身各器官的巨噬细胞和淋巴 细胞内进行同样的裂体增殖,并引起与前述相同的病理过程,在淋巴结、脾、肝、肾、皱胃等一些 器官出现相应的病变,临床上呈现体温升高,猫神不振,食欲减退等前驱期症状。 病牛由于大量细胞坏死和出血所产生的组织崩解产物以及虫体代谢物进入血液,导致严重的毒血 症,临床上呈现高稽留热型,精神高度沉郁,贫血,出血等症状。重症病例通常在这些症状出现5一 7天内,由于重要器官机能进一步紊乱和全身物质代谢严重障碍而死亡 发病大部分为急性经过 感染后潜伏期 42C,稽 410维在419 少数牛出现 球加快,体淋巴结肿大食欲减遇,眼结膜初充血肿 ,流出多量浆液性眼泪,以后贫血黄 染,布满绿豆大溢血斑。可视黏膜及尾根、肛门周围、阴囊等薄的皮肤上出现栗粒乃至扁豆大的 深红色、结节状(略高出皮肤)的溢血斑点。有的在颌下、胸前、腹下、四肢发生水肿。粪干而 黑、有时带粘液和血,后期拉稀,迅速消瘦。体表淋巴结肿大,为本病特征,并有疼痛感。大多数 牛一侧肩前或腹股沟浅淋巴结肿大,初为硬肿,有痛感,后减变软,常不易推动(个别牛不见肿

大裂殖体(无性生殖体),体内含直径为0.4~1.9 um 的染色质颗粒,并产生直径为2~2.5 um的 大裂殖子;另一种为小裂殖体(有性生殖体),含有直径为0.3~0.8um的染色质颗粒,并产生直径 为0.7~1.0um的小裂殖子。 生 活 史 当感染有泰勒焦虫的蜱在牛体吸血时,子孢子随蜱唾液腺进入牛体后首先在肝脾淋巴结等淋巴细 胞或巨噬细胞进行裂殖生殖,先形成大裂殖体,大裂殖体破裂形成许多大裂殖子,大裂殖子又侵入 其他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中重复上述裂殖生殖,伴随虫体在局部淋巴结反复进行裂体增殖的同时, 部分大裂殖体可循淋巴和血液向全身散播,侵袭脾、肝、肾、淋巴结、皱胃等各器官的淋巴细胞或 巨噬细胞进行裂体增殖,裂体增殖反复进行到一定时期后,有的可形成小裂殖体。小裂殖体发育成 熟后破溃,里面的小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内发育成配子体。 蜱在牛身上吸血时吸了环形态勒焦虫的配子体,配子体在蜱肠管内发育为大小配子,再结合成为 合子,变为棍棒状能动的动合子,动合子进入蜱唾液腺内发育为孢子体,再形成子孢子,当含有子 孢子的蜱到牛身上再次吸血时,子孢子进入牛中重复繁殖。 流 行 病 学 1.宿主与分布   环形泰勒虫可生于黄牛、水牛、瘤牛、牦牛等,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内蒙 古、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很多地方均有报道,但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 2.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 环形泰勒虫的传播媒介为璃眼蜱属的蜱种,在我国有两种,一种为残 缘璃眼蜱,是我国的主要传播者,分布于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山西、北、河南和新疆的大 部分地区;另一种为小亚璃眼蜱,是新疆南部流行区的媒介蜱。残缘璃眼蜱是一种二宿主蜱,主要 寄生于牛,以期间传播方式传播本病,幼蜱和若蜱在病牛或带虫牛体上吸入病原体,成蜱将病原传 给易感牛,使其发病。这种蜱主要在牛圈内生活,因此,本病主要在舍饲条件下发生。 3.发病季节   泰勒虫病的发病季节与残缘璃眼蜱侵袭牛体的消长规律是完全一致的。在内蒙 古及西北地区,本病于6月份开始发生,7月份达到最高潮,8月份逐渐平息。 4.牛发病特点   在流行地区,1~3岁牛发病者多,患过本病的牛成为带虫者,可导致复发, 且病程比初发为重。由外地调到流行地区的牛,其发病不因年龄、体质而有显著差别。当地牛一般 发病较轻,有时红细胞染虫率虽达7 %~15 %,也无明显症状,且可耐过自愈。外地牛、纯种牛和改 良杂种牛则反应敏感,即使红细胞染虫率很低(2 %~3 %),也出现明显的症状。 发 病 机 理 环形泰勒虫子孢子进入牛体后,侵入局部淋巴结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反复进行裂体增殖,形 成大量的裂殖子,在虫体对细胞的直接破坏和虫体毒素的刺激下,使局部淋巴结巨噬细胞增生与坏 死崩解,引起充血、渗出等病理过程。临床上局部淋巴结肿胀、疼痛等急性炎症症状。 泰勒虫在局部淋巴结大量繁殖时,部分虫体随淋巴结和血液散播至全身各器官的巨噬细胞和淋巴 细胞内进行同样的裂体增殖,并引起与前述相同的病理过程,在淋巴结、脾、肝、肾、皱胃等一些 器官出现相应的病变,临床上呈现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前驱期症状。 病牛由于大量细胞坏死和出血所产生的组织崩解产物以及虫体代谢物进入血液,导致严重的毒血 症,临床上呈现高稽留热型,精神高度沉郁,贫血,出血等症状。重症病例通常在这些症状出现5~ 7天内,由于重要器官机能进一步紊乱和全身物质代谢严重障碍而死亡。 症 状 牛发病后大部分为急性经过。感染后潜伏期为14~20 d。潜伏期后体温升高,40~42℃,稽留 热,4~10 d维持在41℃上下。少数牛出现弛张热或间歇热。随着体温升高,病牛精神沉郁,呼吸、 心跳加快,体表淋巴结肿大,食欲减退,眼结膜初充血肿胀,流出多量浆液性眼泪,以后贫血黄 染,布满绿豆大溢血斑。可视黏膜及尾根、肛门周围、阴囊等薄的皮肤上出现栗粒乃至扁豆大的、 深红色、结节状(略高出皮肤)的溢血斑点。有的在颌下、胸前、腹下、四肢发生水肿。粪干而 黑、有时带粘液和血,后期拉稀,迅速消瘦。体表淋巴结肿大,为本病特征,并有疼痛感。大多数 牛一侧肩前或腹股沟浅淋巴结肿大,初为硬肿,有痛感,后减变软,常不易推动(个别牛不见肿

胀)。牛食欲废绝,反刍完全停止,溢血斑点增大增多,濒死前体温常降至常温以下,卧地不起, 多在发病后1~2周死亡。 病变 全身皮下、肌间、黏膜和浆膜上均可见大量的出血点和出血斑。全身淋巴结肿大,包膜下有出 血,剖面多汁,有暗红色和灰白色大小不一的结节。真胃黏膜肿胀、充血、出血,有针头至黄豆 大、暗红色或黄白色的结节,结节部上皮细胞坏死后形成糜烂和溃疡。溃疡由针头大、栗粒乃至高 粱米大,其中央凹下呈暗红色或褐红色,溃疡边缘不整,梢隆起,周围黏膜充血、出血,构成细窄 的暗红色带。小肠和膀胱黏膜有时也可见到结节和溃疡。脾脏肿大,被膜有出血点,脾髓质软呈紫 黑色泥糊状。肾脏肿大,质软,有圆形或类圆形栗粒大暗红色病灶。肝肿大,质软,呈棕黄或棕红 色,有灰白或暗红色病灶。胆囊扩张,充满粘稠胆汁。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及症状作出初步判断。病原检查可用涂片染色镜检检查血液型虫体;淋巴结穿刺涂 片检查石榴体。 治疗 至今对环形泰勒虫尚无特效药物,但如能早期应用比较有效的杀虫药,再配合对症治疗,特别是 输血疗法以及加强饲养管理可以大大降低病死率。 磷酸伯氨喹啉(Primaquine,PMQ)0.75~1.5mg/kg,每日口服一剂连服3剂。该药具有强大 的杀灭环形泰勒虫配子体的作用,杀虫作用迅速,投药24h,配子体开始被杀死,疗程结束喉8~72 ,染虫率下降到1%左右,被杀死的虫体表现为变形、变色、变小,死虫残骸在1~2周内从红细胞 内消失。 三氯醚(贝尼尔)7~10mg/kg,配成7%溶液,分点作深部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用3次,如 红细胞染虫率未下降,好可继续治疗2次。 在使用上述药物的同时,还应配合给予强心、补液、止血、健胃、缓泻、舒肝利胆等对症治疗, 以及采用抗生素以防止继发感染,加强护理等综合措施。 预防预防本病的关键是消灭牛舍内和牛体上的璃眼蜱。残缘璃眼蜱是一种圈舍蜱,在 每年9~10月份及4月份采用灭蜱药物向圈舍、运动场及墙缝内喷洒灭蜱,在蜱活动季节采用人工捕 捉或药物喷洒杀灭牛体上的婢。在本病流行区可应用牛泰勒虫病裂殖提胶冻细胞苗进行预防接种, 接种后20d即产生免疫力,免疫持续期为一年以上,此种虫苗多瑟氏泰勒虫病无交叉免疫保护作 用。 瑟氏泰勒虫病 寄生于红细胞内的瑟氏泰勒虫虫体除有特别长的杆形外,其它的形状和大小与环形泰勒虫相似, 也是有多型性,有杆形、圆环形、梨籽形、逗点形、卵圆形、圆点形、三叶形和十字形等各种形 态。它与环形泰勒虫的主要区别为各种形态中以杆形和梨籽形为主,占67~90%;但随着病程不同这 两种形态的虫体比例有变化。 瑟氏泰勒虫病的传播者是血蜱属的蜱,在我国主要是长角血蜱,瑟氏泰勒虫在蜱的体内发育繁 殖,当蜱的下一个发育阶段吸血时即可传播此病。瑟氏泰勒虫不能经卵传播。长角血蜱生活在山野 或农区,因此,本病主要在放牧条件下发生。 瑟氏泰勒虫病的症状基本与环形泰勒虫病相似。特点是病程长(一般10天以上,个别可长达数十 天),症状缓和,死亡率较低,仅在过度使役、饲养管理不当或长途运输等不良条件下促使病情迅 速恶化。 治疗和预防参阅环形泰勒虫病。预防重点要消灭血蜱

胀)。牛食欲废绝,反刍完全停止,溢血斑点增大增多,濒死前体温常降至常温以下,卧地不起, 多在发病后1~2周死亡。 病 变 全身皮下、肌间、黏膜和浆膜上均可见大量的出血点和出血斑。全身淋巴结肿大,包膜下有出 血,剖面多汁,有暗红色和灰白色大小不一的结节。真胃黏膜肿胀、充血、出血,有针头至黄豆 大、暗红色或黄白色的结节,结节部上皮细胞坏死后形成糜烂和溃疡。溃疡由针头大、栗粒乃至高 粱米大,其中央凹下呈暗红色或褐红色,溃疡边缘不整,梢隆起,周围黏膜充血、出血,构成细窄 的暗红色带。小肠和膀胱黏膜有时也可见到结节和溃疡。脾脏肿大,被膜有出血点,脾髓质软呈紫 黑色泥糊状。肾脏肿大,质软,有圆形或类圆形栗粒大暗红色病灶。肝肿大,质软,呈棕黄或棕红 色,有灰白或暗红色病灶。胆囊扩张,充满粘稠胆汁。 诊 断 根据流行病学及症状作出初步判断。病原检查可用涂片染色镜检检查血液型虫体;淋巴结穿刺涂 片检查石榴体。 治 疗 至今对环形泰勒虫尚无特效药物,但如能早期应用比较有效的杀虫药,再配合对症治疗,特别是 输血疗法以及加强饲养管理可以大大降低病死率。 磷酸伯氨喹啉(Primaquine, PMQ)0.75~1.5 mg/kg,每日口服一剂连服3剂。该药具有强大 的杀灭环形泰勒虫配子体的作用,杀虫作用迅速,投药24 h,配子体开始被杀死,疗程结束喉8~72 h,染虫率下降到1 %左右,被杀死的虫体表现为变形、变色、变小,死虫残骸在1~2周内从红细胞 内消失。 三氯醚(贝尼尔)7~10 mg/kg,配成7 %溶液,分点作深部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用3次,如 红细胞染虫率未下降,好可继续治疗2次。 在使用上述药物的同时,还应配合给予强心、补液、止血、健胃、缓泻、舒肝利胆等对症治疗, 以及采用抗生素以防止继发感染,加强护理等综合措施。 预 防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消灭牛舍内和牛体上的璃眼蜱。残缘璃眼蜱是一种圈舍蜱,在 每年9~10月份及4月份采用灭蜱药物向圈舍、运动场及墙缝内喷洒灭蜱,在蜱活动季节采用人工捕 捉或药物喷洒杀灭牛体上的蜱。在本病流行区可应用牛泰勒虫病裂殖提胶冻细胞苗进行预防接种, 接种后20 d即产生免疫力,免疫持续期为一年以上,此种虫苗多瑟氏泰勒虫病无交叉免疫保护作 用。 瑟氏泰勒虫病 寄生于红细胞内的瑟氏泰勒虫虫体除有特别长的杆形外,其它的形状和大小与环形泰勒虫相似, 也是有多型性,有杆形、圆环形、梨籽形、逗点形、卵圆形、圆点形、三叶形和十字形等各种形 态。它与环形泰勒虫的主要区别为各种形态中以杆形和梨籽形为主,占67~90%;但随着病程不同这 两种形态的虫体比例有变化。 瑟氏泰勒虫病的传播者是血蜱属的蜱,在我国主要是长角血蜱,瑟氏泰勒虫在蜱的体内发育繁 殖,当蜱的下一个发育阶段吸血时即可传播此病。瑟氏泰勒虫不能经卵传播。长角血蜱生活在山野 或农区,因此,本病主要在放牧条件下发生。 瑟氏泰勒虫病的症状基本与环形泰勒虫病相似。特点是病程长(一般10天以上,个别可长达数十 天),症状缓和,死亡率较低,仅在过度使役、饲养管理不当或长途运输等不良条件下促使病情迅 速恶化。 治疗和预防参阅环形泰勒虫病。预防重点要消灭血蜱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