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任教年级 教材版本 马娟 称 中教二级 高一 人教版 单位 电子信箱 灵武一中 Nxiwmj@yahoo.Cn (主要包括教育经历、工作经历、主要工作业绩、各种荣誉称号,不超过1000字) 本人2004年8月参加工作,2004-2008年在灵武回中任教,2008现今在灵武 中任教,一直担任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工作。在教学方面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 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 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本人在任教期间,积极参加学校、灵武市、银川市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 个多次荣获学校组织的创新课堂大赛二等奖,灵武市优质课三等奖,近期又参 人加了银川市优质课大赛。 简 历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 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 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 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 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 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 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 我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 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学生,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
姓 名 马娟 职 称 中教二级 任教年级 高一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单 位 灵武一中 电子信箱 Nxlwmj@yahoo.Cn 个 人 简 历 (主要包括教育经历、工作经历、主要工作业绩、各种荣誉称号,不超过 1000 字) 本人 2004 年 8 月参加工作,2004—2008 年在灵武回中任教,2008---现今在灵武一 中任教,一直担任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工作。在教学方面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 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 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本人在任教期间,积极参加学校、灵武市、银川市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 多次荣获学校组织的创新课堂大赛二等奖,灵武市优质课三等奖,近期又参 加了银川市优质课大赛。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 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 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 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 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 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 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 我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 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学生,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
丽的花朵。 【标题】: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杜甫诗三首:《登高》(一课时) 灵武一中马娟 【正文】: 、教学目标 (一)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二)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四)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材分析 (一)《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诗歌单 元。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 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 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 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 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 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目标。 (二)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 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 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 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 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先看一副对联,是哪个历史人物? 上联:世上疮痍,诗中哲圣 下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副对联,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学习一首诗歌 要了解其为人。那么老师很想听一听大家的心目当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可以结合所学诗歌阐析,学生畅所欲言。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 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丽的花朵。 【标题】: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杜甫诗三首:《登高》(一课时) 灵武一中 马娟 【正文】: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二)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四)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材分析 (一)《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诗歌单 元。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 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 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 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 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 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目标。 (二)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 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 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 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 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先看一副对联,是哪个历史人物? 上联:世上疮痍,诗中哲圣 下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副对联,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学习一首诗歌 要了解其为人。那么老师很想听一听大家的心目当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可以结合所学诗歌阐析,学生畅所欲言。)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 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二)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 好地鉴赏诗歌。 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大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2、请学生读。师生点评。 3、教师指导朗读:字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 4、请学生再读。师生点评 5、全班齐读 (三)研读鉴赏 1、律诗基本知识 2.诗眼:悲 3、作者在悲什么,因为什么而悲? (1)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ˆ和现在的“做客”不同,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 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 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 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 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 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 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2)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 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 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 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 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 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 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 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 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 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 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 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
(二)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 好地鉴赏诗歌。 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大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2、请学生读。师生点评。 3、教师指导朗读:字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 4、请学生再读。师生点评。 5、全班齐读。 (三)研读鉴赏 1、律诗基本知识 2.诗眼:悲 3、作者在悲什么,因为什么而悲? (1)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 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 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 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 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 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 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2)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 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 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 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 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 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 “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 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 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 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 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 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
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 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 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 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 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 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4、鉴赏写景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 哀‘清ν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 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 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 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 (2)鉴赏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 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 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 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 风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 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 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 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 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 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 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四)课堂小结
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 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 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 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 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 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4、鉴赏写景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 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 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 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 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 泊。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 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 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 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 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 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 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 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 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 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 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四)课堂小结
(五)品读全诗 1、听范读,感受体会。 2、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再来品读:自由读 3、请学生读。 5、全班再深情地朗读。(配乐) (六)拓展阅读 《江汉》 进一步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发挥联想与想象将这首诗歌改写为散文。 教师作品: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 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 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 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疾病缠身。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 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 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吟诵法、讲析法、点拨法和讨论法。学生采取 自由朗读和个别朗读相结合的方法、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附板书 写景:风、天、猿、啸、渚、沙、鸟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水 悲壮 情景交融 抒情:羁旅愁、身世苦、家国忧 四、本课的亮点和教师的个人专长
(五)品读全诗 1、听范读,感受体会。 2、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再来品读:自由读。 3、请学生读。 5、全班再深情地朗读。(配乐) (六)拓展阅读 《江汉》 进一步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发挥联想与想象将这首诗歌改写为散文。 教师作品: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 ,重阳节。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 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 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 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疾病缠身。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 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 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吟诵法、讲析法、点拨法和讨论法。学生采取 自由朗读和个别朗读相结合的方法、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附板书: 写景:风、天、猿、啸、渚、沙、鸟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水 悲壮 情景交融 抒情:羁旅愁、身世苦、家国忧 四、本课的亮点和教师的个人专长
本课的亮点是学生诵读,共分三步走:粗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读的环 节中逐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从而理解文本的深层情感。本课对我 的最大考验就是如何引导学生,于是我制作了比较能吸引学生的课件,包括视频、 图片、声音,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本课的亮点是学生诵读,共分三步走:粗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读的环 节中逐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从而理解文本的深层情感。本课对我 的最大考验就是如何引导学生,于是我制作了比较能吸引学生的课件,包括视频、 图片、声音,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