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5,文件大小:2.83MB,团购合买
重点掌握环境知觉与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与行为,行为空间,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特征,行为矩阵等概念和思想。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教学目标: 重点掌握环境知觉与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与行为,行为空间,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特 征,行为矩阵等概念和思想。 在20世纪60年代末,人文地理学工作者借鉴心理学、行为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 果,从人类行为的角度,研究人类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认识过程和行为规律,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 域,即行为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 展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行为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在环境感觉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内在行为(心理行为)和外在行为(表现 行为或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和外在行为 等的机制作用过程 环境知觉与认知 人类的认识过程。 感觉:外界环境刺激,给人类提供各种信息和资料,形成各种各样的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 嗅觉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知觉:把各方面的感觉信息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认识,即是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 映,是对地理客体(事物)的全面认识与综合解释。既反映地理环境的总体属性,同时又反映个别 属性之间的关系 认知:依赖于对环境(或地理客体)的感觉和知觉认识,以此为基础迸行推理和思考,进-步了解 事物的实质。把以前已经识记过的形成感觉的刺激(即在感觉的基础上)再现于大脑的再认识。 认知及行为过程:感觉知觉认知决策行为 二、地理物象 1.概念:是个人或集体对地理环境的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所了解到的地理客体的思维产物。即地理 环境及事物通过知觉和认知过程,反映在人头脑中的形象(映象)。也就是大脑感应过的、通过想 象可以回忆出的图像。 地理物象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形成的基础,它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 观察、体验和了解得到的具体形象。因此它是行为地理学硏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般来说,地理物象并不是人们对地理环境的照相¨,它与客观的地理环境并不完全一致。英国学 者戈尔德J.R.Gold曾提出一个描写环境认知方式与内容的认知体系(如图)。戈尔德认为在人们的 认知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客观环境ˆ和一个行为环境ˆ,两个环境影响着决策和行为。来自环境的信息 经由个人本身的因素、文化背景的因素和认知处理过程而形成两种认知表现,即地理物象和空间图 式

教学目标: 重点掌握环境知觉与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与行为,行为空间,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特 征,行为矩阵等概念和思想。 在20世纪60年代末,人文地理学工作者借鉴心理学、行为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 果,从人类行为的角度,研究人类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认识过程和行为规律,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 域,即行为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 展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行为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在环境感觉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内在行为(心理行为)和外在行为(表现 行为或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和外在行为 等的机制作用过程。 一、环境知觉与认知 人类的认识过程。 感觉:外界环境刺激,给人类提供各种信息和资料,形成各种各样的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 嗅觉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知觉:把各方面的感觉信息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认识,即是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 映,是对地理客体(事物)的全面认识与综合解释。既反映地理环境的总体属性,同时又反映个别 属性之间的关系。 认知:依赖于对环境(或地理客体)的感觉和知觉认识,以此为基础进行推理和思考,进一步了解 事物的实质。把以前已经识记过的形成感觉的刺激(即在感觉的基础上)再现于大脑的再认识。 认知及行为过程:感觉——知觉——认知——决策——行为 二、地理物象 1.概念:是个人或集体对地理环境的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所了解到的地理客体的思维产物。即地理 环境及事物通过知觉和认知过程,反映在人头脑中的形象(映象)。也就是大脑感应过的、通过想 象可以回忆出的图像。 地理物象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形成的基础,它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 观察、体验和了解得到的具体形象。因此它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般来说,地理物象并不是人们对地理环境的“照相”,它与客观的地理环境并不完全一致。英国学 者戈尔德(J.R.Gold)曾提出一个描写环境认知方式与内容的认知体系(如图)。戈尔德认为在人们的 认知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客观环境”和一个“行为环境”,两个环境影响着决策和行为。来自环境的信息 经由个人本身的因素、文化背景的因素和认知处理过程而形成两种认知表现,即地理物象和空间图 式

个性变量 群体与文化因子 行为环境 在都 客观环境 认知过程 关系 反馈 认知表象 过 墨 策过滤 环境认知体系 2.地理物象的特点 (1)地理物象形成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学历、经历等的不同,对同一地理 环境或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地理物象是思维的产物,他以观察者自我为中心,并以其关心的重 点和所处的位置来观察地理客体,因此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増加,观察重点增多,物象就越清晰。如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换位思考” (2)地理物象的距离衰变。距离观察者越近的地理事物,观察者对其了解的越详细、越具体 形成的地理物象也就越清晰、具体。随着距离的增加,观察者对地理事物了解的程度逐渐降低,形 成的地理物象也就逐渐模糊。 勿象距离有三种:物理距离(表示人们与某地理事物间隔的实际距离长度)、时间距离(表示人 们接近地理客体所需时间)、价格距离(表示人们接近地理客体所需经费) 知距离一般同里 程、耗时和花费三个要素呈现正相关关系,由于认知距离不同,地理物象的清晰程度也存在着差 异 (3)地理物象的动态性。一方面,不同时代,由于人们对地理事物认识的改变,地理物象也在 变,如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经历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地理物象也相应 地发生变化,人们总是不断地修改原地理环境的地理物象。 三、物象评价与行为 1.意境地图 (1)概念:心理图谱、构想图、智能图,指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 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像。 意境地图因人而已,和现实地图相比,具有不正确性和主观性,但是不同的人的意境地图具有类 似性和主导核心的一致性。意境地图是行为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距离和方位的意境 地图,比如果人们不知道自己的家在一定区域所处的位置,与工作单位和购物商店的方向、距离 那么任何外在行为活动都难以进行 (2)意境地图的构成要素 路线:即道路。环境移动途径形成的道路系统,是地区形成的网络。描绘意境地图往往先从道路 入手,主干道路和交叉路线是全图的核心。 边缘:是两个不同地区之间的线状境界。如海岸线、湖岸。描绘一个地理客体与其他客体的界 线 结节点:或交接点。街区的主要交接点及特殊事物的交接点。如出发点、终点、购物中心、办公 大楼等

环境认知体系 2.地理物象的特点 (1)地理物象形成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学历、经历等的不同,对同一地理 环境或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地理物象是思维的产物,他以观察者自我为中心,并以其关心的重 点和所处的位置来观察地理客体,因此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加,观察重点增多,物象就越清晰。如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换位思考”。 (2)地理物象的距离衰变。距离观察者越近的地理事物,观察者对其了解的越详细、越具体, 形成的地理物象也就越清晰、具体。随着距离的增加,观察者对地理事物了解的程度逐渐降低,形 成的地理物象也就逐渐模糊。 物象距离有三种:物理距离(表示人们与某地理事物间隔的实际距离长度)、时间距离(表示人 们接近地理客体所需时间)、价格距离(表示人们接近地理客体所需经费)。认知距离一般同里 程、耗时和花费三个要素呈现正相关关系,由于认知距离不同,地理物象的清晰程度也存在着差 异。 (3)地理物象的动态性。一方面,不同时代,由于人们对地理事物认识的改变,地理物象也在 改变,如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经历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地理物象也相应 地发生变化,人们总是不断地修改原地理环境的地理物象。 三、物象评价与行为 1.意境地图 (1)概念:心理图谱、构想图、智能图,指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 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像。 意境地图因人而已,和现实地图相比,具有不正确性和主观性,但是不同的人的意境地图具有类 似性和主导核心的一致性。意境地图是行为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距离和方位的意境 地图,比如果人们不知道自己的家在一定区域所处的位置,与工作单位和购物商店的方向、距离, 那么任何外在行为活动都难以进行。 (2)意境地图的构成要素 路线:即道路。环境移动途径形成的道路系统,是地区形成的网络。描绘意境地图往往先从道路 入手,主干道路和交叉路线是全图的核心。 边缘:是两个不同地区之间的线状境界。如海岸线、湖岸。描绘一个地理客体与其他客体的界 线。 结节点:或交接点。街区的主要交接点及特殊事物的交接点。如出发点、终点、购物中心、办公 大楼等

分区:城市内部按不同性质和用途要求可分成若干区,如工业区、中心商业区、少数民族居住区 等 地方性标志:认识城市或地区的重要标记,即记忆最深刻的地方。如北京的天安门、故宫等 般地人们运用这5种要素在头脑中描绘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意境地图。 2.锚点理论 即在某一个城市,新迁移来的人,为了在该城市生存而假设他是怎样认识新城市环境的过程。对 城市的意境地图是怎样形成的。 人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居住,首先熟悉居住的家、买食品的商店和工作场所。这样以第一次的交接 点为起点,认知了三点相连的路线,沿此路线逐步形成各种要素。这样,在城市环境认知中,以生 存的重要程度产生了阶层性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逐步掌握各类交接点的关系。 非主要连接线 0 主要结节点 主要连接线0 第二结节点 娱乐场 非主要结节点 商店 娱乐场 家庭 工作场所 娱乐场 娱乐场 商店 锚点理棋式 第二节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人们经过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和物象评价的过程后将做出决策行为,从而表现出外在 的行为活动。人类的外在行为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在不同的环境信息作用下,人类各种活动的 行为空间具有差异性,并且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行为规律性。 行为空间 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包括两个方面:1.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直接活动空 间;2.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了解的空间,即间接活动空间。 直接活动空间: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经历的场所和通路,即人们直接了解或到过的空 间。包括在居住区内或附近的移动,活动地点间的规则的往复移动(通勤、通学)以及向这些地点的 周围移动。如果对上述活动在地理空间上进行投影就会得到明确的直接活动空间范围,并可进一步 研究不同类型活动的空间行为规律。 间接活动空间:指人们通过间接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范围。既包括通过邮政、电话等个人间的联 系所了解的空间,也包括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所了解的空间。人们的间接活动 空间的范围要比直接活动空间的范围大得多。通常情况下,直接活动空间与人们日常的行为活动关 系极为密切,间接活动空间则激励人们进一步的空间探索欲望,从而产生迁移行为活动 活动空间的特性 1.距离衰减规律。即距离愈近的地方,活动的机会越到,随着距离的增加,活动的机会也逐渐减 2.活动空间的时空特性。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活动受约束的根源

分区:城市内部按不同性质和用途要求可分成若干区,如工业区、中心商业区、少数民族居住区 等。 地方性标志:认识城市或地区的重要标记,即记忆最深刻的地方。如北京的天安门、故宫等。 一般地人们运用这5种要素在头脑中描绘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意境地图。 2.锚点理论 即在某一个城市,新迁移来的人,为了在该城市生存而假设他是怎样认识新城市环境的过程。对 城市的意境地图是怎样形成的。 人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居住,首先熟悉居住的家、买食品的商店和工作场所。这样以第一次的交接 点为起点,认知了三点相连的路线,沿此路线逐步形成各种要素。这样,在城市环境认知中,以生 存的重要程度产生了阶层性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逐步掌握各类交接点的关系。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人们经过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和物象评价的过程后将做出决策行为,从而表现出外在 的行为活动。人类的外在行为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在不同的环境信息作用下,人类各种活动的 行为空间具有差异性,并且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行为规律性。 一、行为空间 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包括两个方面:1.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直接活动空 间;2.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了解的空间,即间接活动空间。 直接活动空间: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经历的场所和通路,即人们直接了解或到过的空 间。包括在居住区内或附近的移动,活动地点间的规则的往复移动(通勤、通学)以及向这些地点的 周围移动。如果对上述活动在地理空间上进行投影就会得到明确的直接活动空间范围,并可进一步 研究不同类型活动的空间行为规律。 间接活动空间:指人们通过间接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范围。既包括通过邮政、电话等个人间的联 系所了解的空间,也包括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所了解的空间。人们的间接活动 空间的范围要比直接活动空间的范围大得多。通常情况下,直接活动空间与人们日常的行为活动关 系极为密切,间接活动空间则激励人们进一步的空间探索欲望,从而产生迁移行为活动。 活动空间的特性: 1.距离衰减规律。即距离愈近的地方,活动的机会越到,随着距离的增加,活动的机会也逐渐减 少。 2.活动空间的时空特性。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活动受约束的根源

(1)潜力约束。即每天的活动空间范围受到时间上约束(如每天24小时,除去睡眠工作时 间)。人类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受交通方式的限制。如时空一一棱柱图所示。 )连锁的约束。他要求一定的个人或集体在即定时间在特定的地方出现。如老师和同学上课 时在教室出现 (3)权威的约束。比如规定某个人按时上、下班等 24|A 241B 區 女 家 距高 距高 241C 241D 區 距高 距离 时空棱柱体示意图 A.步行者;B.开车者;C.工作的步行者;D.工作的开车者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 人们的通勤、购物、闲暇等活动行为具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性,具有不同的空间行为规律,从而形 成不同的行为空间 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由于人们的居住场所与工作或上学场所处于不同的地点,这样上班和下班、上学和放学所经由的 路线和地点就构成了人们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这一行为空间是由具有相同目的的通勤者和通学者所构成的,他们与购物者和闲暇者不同,是在 城市运输高峰时间由居住地移向工作地点或者学校。因此居住地和工作地、学校的场所,以及可以 利用的交通手段决定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特点 通常一个人的日常行为空间主要由居住地、工作地、交通手段和活动时间所决定。一个人在一天 中外出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花在通勤路途上的时间越多,等于其它活动上的时间就越少。工作和 睡眠是两种特殊的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总量。这样,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就要受制于居住地 点与行程速度两方面的因素。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购物活动是人们日常行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通勤、通学活动的行为空间有很大差异,购 物时间与购物距离往往不是固定不变的,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主要与消费者自身的行为特征、商业 环境、居住环境及社会环境四方面因素有关。 (1)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购物行为空间。 消费者自身的行为特征对购物行为空间具有一定的影响。消费行为就是满足某种需求所进行的购 物行为活动,因此消费行为的产生是与消费者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一个消费者产生某种购 物动机时,由购物动机产生消费行为,然后选择购物行为空间,进行购物活动来满足需求。旧的需

(1)潜力约束。即每天的活动空间范围受到时间上约束(如每天24小时,除去睡眠工作时 间)。人类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受交通方式的限制。如时空——棱柱图所示。 (2)连锁的约束。他要求一定的个人或集体在即定时间在特定的地方出现。如老师和同学上课 时在教室出现。 (3)权威的约束。比如规定某个人按时上、下班等。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人们的通勤、购物、闲暇等活动行为具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性,具有不同的空间行为规律,从而形 成不同的行为空间。 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由于人们的居住场所与工作或上学场所处于不同的地点,这样上班和下班、上学和放学所经由的 路线和地点就构成了人们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这一行为空间是由具有相同目的的通勤者和通学者所构成的,他们与购物者和闲暇者不同,是在 城市运输高峰时间由居住地移向工作地点或者学校。因此居住地和工作地、学校的场所,以及可以 利用的交通手段决定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特点。 通常一个人的日常行为空间主要由居住地、工作地、交通手段和活动时间所决定。一个人在一天 中外出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花在通勤路途上的时间越多,等于其它活动上的时间就越少。工作和 睡眠是两种特殊的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总量。这样,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就要受制于居住地 点与行程速度两方面的因素。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购物活动是人们日常行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通勤、通学活动的行为空间有很大差异,购 物时间与购物距离往往不是固定不变的,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主要与消费者自身的行为特征、商业 环境、居住环境及社会环境四方面因素有关。 (1)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购物行为空间。 消费者自身的行为特征对购物行为空间具有一定的影响。消费行为就是满足某种需求所进行的购 物行为活动,因此消费行为的产生是与消费者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一个消费者产生某种购 物动机时,由购物动机产生消费行为,然后选择购物行为空间,进行购物活动来满足需求。旧的需

求得到满足,新的需求又将产生,这样循环往复,驱使消费者不停地进行购物行为活动,形成一定 的购物行为空间 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四种类型: ①马歇尔消费型认为消费者的购物行为是处于理智状态之中,依据其经济状况、个人嗜好及产品 的价格进行购物,这类消费者购物行为空间范围较广; ②巴甫洛夫消费型认为消费者对外在的刺激反应敏感,如商品广告、陈设等,市场外观布局是引 起购物行为的重要因素,这类消费者经常光顾高级商场; ③弗洛伊德消费型即情绪型消费者,他们的购物行为不定形,具有随机性,这类消费者购物行为 空间变化较大; ④维布雷宁消费型,消费者受团体的影响较大,这类消费者采取的购物行为大多是为了追求名 望,受“好胜”心理左右,经常出入时髦商品商店 此外,消费者的年龄和性别不同,消费行为方式也有差异,从而造成购物行为空间的差异。如年 轻妇女对衣着类较为注重,致使她们经常光顾于一些时装店:而老年人因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对保 健用品的需求量较大,因此菅养食品店和药店成为他们的主要购物行为空间。 另外消费者的性格与购物行为空间也有密切的关系。在心理学上一般将人的性格分为柔顺者、积 极者和分离者,如积极者要求最优秀的成就,经常购买新潮和名牌商品,反映在购物行为空间上, 主要出入于高级商场和时髦商店的次数较多。 2)商业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商业环境是指商业空间的规模、类型、结构及周围设施状况等。商业环境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其 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消费者在购物之前,首先要对商业空间进行知觉,收集商业空间的信息,如商品种类、价格、服 务程度及商业网点的设施状况等;然后根据自己的购买动机,进行综合分析,做出购物决策行为, 确定购物行为空间。如果购物行为空间选择是正确的,能够满足消费者购买需求,那么常常会形成 个固定的购物行为空间。但如果一次购买后不满意,那么便要重新对商业环境进行知觉,进一步 收集商业空间的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决策,选择其它合适的购物行为空间 般消费者购物总是倾向于出行高级商业中心和距离自己住宅最近的商业中心。购买价格髙的耐 用消费品时都选择髙级商业中心,如购买彩色电视机、录像杋和电冰箱等一定选择规模等级髙、信 誉好、具有完善的售后服务的商业中心;而购买日用消费品时一般主要是选择距住宅最近的商业中 (3)居住地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消费者的购物行为空间也受居住地的环境条件的影响。居住地环境条件包括居住地的位置条件 交通条件和自然条件等 如果一个消费者居住在商业中心或主要街区附近,那么他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以及高档商品在附近 购买就可以满足,在购物行为空间决策上,无需过分斟酌,可以说是一种无意识行为过程。但消费 者的居住地位于一般街区,许多商品本街区不能满足,需要远离居住地到商业中心或其它街区购 买,这时消费者在购物行为空间决策就要经过仔细分析,才能做出选择。 此外,在居住地与工作地不一致的情况下,消费者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上下班购物是最常见的行 为活动,因此,在购物行为决策上,消费者优先考虑在通勤地和沿交通线购物。 交通条件是指消费者居住地的交通设施状况。优越的交通条件可以使消费行为空间扩大,购物行为决策面拓 宽。人们在购物时,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买到最佳商品,因此交通可达性成为影响人们购物重要条件。空间尺度 不同,人们进行购物行为活动所利用的交通工具也有所差异。如消费者在居住地附近购物,徒步就能完成这一行为 活动:若在较远处购物,则要骑自行车或利用公共交通工具。 消费者居住地的自然条件也从多方面影响着消费者的购物行为空间,其中气候条件对消费者购物 为空间影响最大。例如,季节变化对居民购物行为空间就有影响,冬季北方地区多数街面是冰雪 路面,步行和骑自车均不方便,加之气温低,人们一般不愿长时间暴露在室外,乘车又拥挤,所 以,北方地区居民冬季的购物行为空间比其它季节要小一些。 (4)社会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社会环境对购物行为空间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家庭的阶段性对购物行为的作用表现为:初婚期的 家庭购买力强,对高档和耐用消费品需求量最大,在购物行为空间上反映出光顾一级商业中心的次 数较多;生育期的家庭购买倾向和购买行为着重于儿童用品,如童装、玩具等,因此出入于儿童用 品商店和副食品商店的次数较多。 消费者所处的社会阶层、经济收入状况和职业对购物行为空间的影响也较大。据有关资料,美国上上等级的人 群,比较喜欢古董和珠宝等,在购物行为空间上表现出经常光顾名贵珠宝、古董商店:中下等级的人群主要是由高 级专业人员组成,他们对时髦的家具、新颖的服装等的感兴趣,常出入于高级商店和一级商业中心;而下下等级的 人群主要靠社会福利金维持生活,他们注重商品的适用性和廉价性,因而常常寻找廉价的折扣商店和普通日用品商 店。职业对消费行为空间的影响表现在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选择不同,因而行为过程和购物行为空间也有 差别。如知识分子和学生对精神产品的需求量大,常光顾书店和文化用品商店。 消费者周围的社会群体对其消费行为空间也有影响。如果一个消费者与文艺群体接触多,他的消 费行为空间就倾向于款式新颖的时装店、高档化妆用品商店。社会群体的影响常会导致消费行为表 现为维布雷宁型,如我国出现的高消费现象,与社会群体对每个人的暗示或行为感染等有关,相同

求得到满足,新的需求又将产生,这样循环往复,驱使消费者不停地进行购物行为活动,形成一定 的购物行为空间。 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四种类型: ①马歇尔消费型认为消费者的购物行为是处于理智状态之中,依据其经济状况、个人嗜好及产品 的价格进行购物,这类消费者购物行为空间范围较广; ②巴甫洛夫消费型认为消费者对外在的刺激反应敏感,如商品广告、陈设等,市场外观布局是引 起购物行为的重要因素,这类消费者经常光顾高级商场; ③弗洛伊德消费型即情绪型消费者,他们的购物行为不定形,具有随机性,这类消费者购物行为 空间变化较大; ④维布雷宁消费型,消费者受团体的影响较大,这类消费者采取的购物行为大多是为了追求名 望,受“好胜”心理左右,经常出入时髦商品商店。 此外,消费者的年龄和性别不同,消费行为方式也有差异,从而造成购物行为空间的差异。如年 轻妇女对衣着类较为注重,致使她们经常光顾于一些时装店;而老年人因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对保 健用品的需求量较大,因此营养食品店和药店成为他们的主要购物行为空间。 另外消费者的性格与购物行为空间也有密切的关系。在心理学上一般将人的性格分为柔顺者、积 极者和分离者,如积极者要求最优秀的成就,经常购买新潮和名牌商品,反映在购物行为空间上, 主要出入于高级商场和时髦商店的次数较多。 (2)商业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商业环境是指商业空间的规模、类型、结构及周围设施状况等。商业环境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其 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消费者在购物之前,首先要对商业空间进行知觉,收集商业空间的信息,如商品种类、价格、服 务程度及商业网点的设施状况等;然后根据自己的购买动机,进行综合分析,做出购物决策行为, 确定购物行为空间。如果购物行为空间选择是正确的,能够满足消费者购买需求,那么常常会形成 —个固定的购物行为空间。但如果一次购买后不满意,那么便要重新对商业环境进行知觉,进一步 收集商业空间的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决策,选择其它合适的购物行为空间。 一般消费者购物总是倾向于出行高级商业中心和距离自己住宅最近的商业中心。购买价格高的耐 用消费品时都选择高级商业中心,如购买彩色电视机、录像机和电冰箱等一定选择规模等级高、信 誉好、具有完善的售后服务的商业中心;而购买日用消费品时一般主要是选择距住宅最近的商业中 心。 (3)居住地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消费者的购物行为空间也受居住地的环境条件的影响。居住地环境条件包括居住地的位置条件、 交通条件和自然条件等。 如果一个消费者居住在商业中心或主要街区附近,那么他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以及高档商品在附近 购买就可以满足,在购物行为空间决策上,无需过分斟酌,可以说是一种无意识行为过程。但消费 者的居住地位于一般街区,许多商品本街区不能满足,需要远离居住地到商业中心或其它街区购 买,这时消费者在购物行为空间决策就要经过仔细分析,才能做出选择。 此外,在居住地与工作地不一致的情况下,消费者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上下班购物是最常见的行 为活动,因此,在购物行为决策上,消费者优先考虑在通勤地和沿交通线购物。 交通条件是指消费者居住地的交通设施状况。优越的交通条件可以使消费行为空间扩大,购物行为决策面拓 宽。人们在购物时,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买到最佳商品,因此交通可达性成为影响人们购物重要条件。空间尺度 不同,人们进行购物行为活动所利用的交通工具也有所差异。如消费者在居住地附近购物,徒步就能完成这一行为 活动;若在较远处购物,则要骑自行车或利用公共交通工具。 消费者居住地的自然条件也从多方面影响着消费者的购物行为空间,其中气候条件对消费者购物 行为空间影响最大。例如,季节变化对居民购物行为空间就有影响,冬季北方地区多数街面是冰雪 路面,步行和骑自车均不方便,加之气温低,人们一般不愿长时间暴露在室外,乘车又拥挤,所 以,北方地区居民冬季的购物行为空间比其它季节要小一些。 (4)社会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社会环境对购物行为空间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家庭的阶段性对购物行为的作用表现为:初婚期的 家庭购买力强,对高档和耐用消费品需求量最大,在购物行为空间上反映出光顾一级商业中心的次 数较多;生育期的家庭购买倾向和购买行为着重于儿童用品,如童装、玩具等,因此出入于儿童用 品商店和副食品商店的次数较多。 消费者所处的社会阶层、经济收入状况和职业对购物行为空间的影响也较大。据有关资料,美国上上等级的人 群,比较喜欢古董和珠宝等,在购物行为空间上表现出经常光顾名贵珠宝、古董商店;中下等级的人群主要是由高 级专业人员组成,他们对时髦的家具、新颖的服装等的感兴趣,常出入于高级商店和一级商业中心;而下下等级的 人群主要靠社会福利金维持生活,他们注重商品的适用性和廉价性,因而常常寻找廉价的折扣商店和普通日用品商 店。职业对消费行为空间的影响表现在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选择不同,因而行为过程和购物行为空间也有 差别。如知识分子和学生对精神产品的需求量大,常光顾书店和文化用品商店。 消费者周围的社会群体对其消费行为空间也有影响。如果一个消费者与文艺群体接触多,他的消 费行为空间就倾向于款式新颖的时装店、高档化妆用品商店。社会群体的影响常会导致消费行为表 现为维布雷宁型,如我国出现的高消费现象,与社会群体对每个人的暗示或行为感染等有关,相同

的社会群体大致有相同的购物行为空间。社会文化背景,如民族文化、种族文化、宗教文化等的差 异对购物行为空间都有重要的影响。例如,我国有汉、满、回、朝鲜、蒙古等众多的民族,这些不 同的民族各有其不同的风俗习惯、口味、爱好、服饰等,这些不能不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决策和购物 行为空间。 3.交际与闲暇活动行为空间 朋友、同事、邻里和亲属之间的交际活动是闲暇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际活动行为空间也有其 规律性。美国施图茨(P. Stutz)曾研究了美国不同文化、社会环境的人们进行交际的空间差异,并 用交际行为空间差异曲线表示交际种类与距离的关系。他认为非专职交际人员的交际活动受工作时 间限制,只能在闲暇时间进行。通常情况下,人们利用每周的闲暇时间就近进行邻里或同事间的交 际,交际行为空间范围较小;周末、节假日的闲暇时间较多,这样既可进行邻里、同事之间的交 际,也可进行友人、亲属之间的交际,交际行为空间的范围明显扩大。从总体上看,邻里、同事 友人之间的交际活动随距离的增加,交际次数减少;亲属之间的交际活动则较少受距离的限制 繁三邻 友人 里 亲属 距屠住地距离 交际活动与距离的关系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迁移活动是人们从原居住区向新居住区的空间移动 1.迁移的距离偏移。即迁移空间行为具有随着距离増加而衰减的规律。 2.迁移的方向偏移。由于迁移受迁移机会、地点、环境效应的影响,迁移活动在某些方向比其他 方向迁移的更远。 移民 农业或家务职业 50 非农业职业 政府或管理职业 小城镇 △A 中等城市 020406080100200400600 大城市 距离s/km 流 不同迁移类型与距离的关系 迁移的方向偏移 第三节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的社会群体大致有相同的购物行为空间。社会文化背景,如民族文化、种族文化、宗教文化等的差 异对购物行为空间都有重要的影响。例如,我国有汉、满、回、朝鲜、蒙古等众多的民族,这些不 同的民族各有其不同的风俗习惯、口味、爱好、服饰等,这些不能不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决策和购物 行为空间。 3.交际与闲暇活动行为空间 朋友、同事、邻里和亲属之间的交际活动是闲暇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际活动行为空间也有其 规律性。美国施图茨(P.Stutz)曾研究了美国不同文化、社会环境的人们进行交际的空间差异,并 用交际行为空间差异曲线表示交际种类与距离的关系。他认为非专职交际人员的交际活动受工作时 间限制,只能在闲暇时间进行。通常情况下,人们利用每周的闲暇时间就近进行邻里或同事间的交 际,交际行为空间范围较小;周末、节假日的闲暇时间较多,这样既可进行邻里、同事之间的交 际,也可进行友人、亲属之间的交际,交际行为空间的范围明显扩大。从总体上看,邻里、同事、 友人之间的交际活动随距离的增加,交际次数减少;亲属之间的交际活动则较少受距离的限制。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迁移活动是人们从原居住区向新居住区的空间移动。 1.迁移的距离偏移。即迁移空间行为具有随着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规律。 2.迁移的方向偏移。由于迁移受迁移机会、地点、环境效应的影响,迁移活动在某些方向比其他 方向迁移的更远。 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从人类行为的角度,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场所选择和优化问题。 在进行区位决策分析时,既考虑区位形成的外部因素,如劳动力费用、市场状况、用地条件、自 既强调区位决策行为的风险性与不确定性,文强调区位决策行为的动态性和对环境结构的适应性。 在现代社会决策者的主观判断、意愿、爱好等对区位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对那些消耗原料、燃 料较少,有机枃成髙而运量小、附加值大的产业布局,决策者往往在原料、燃料、劳动力,甚至市 场均看来不利的区位获得高额利润。 、行为矩阵模型 普雷德详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发展了美国史密斯(D.M. Smith)的空间成本曲 线和获利边际理论,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 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因此,普雷德把决策者的决策描述为某种情况下有关信息 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决策者处理这种信息的能力的函数,从而创立了行为矩阵模型。 行为矩阵:指作为决策人的行为和区位关系的一般描述模式。 普氏矩阵的纵轴代表信息的数量与质量,横轴代表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同决策者其决策结果处于 矩阵中的不同位置,愈接近右下角表明决策者拥有的信息数量愈多,信息质量愈高,运用信息的能 力愈强,决策结果愈有接近最佳区位的可能性;愈接近左上角表明决策者拥有信息的数量愈少,信 息质量愈低,运用信息的能力愈差,决策者选择到最佳区位的可能性愈小。 平均成本 距离 完掌运用信息的能力一结论趋向优化 善握 鼠B11B12…Bn B21B22…B2 BnB2….Bn 向 行为矩阵与企业区位选择示意图 、报偿矩阵模型 美国艾萨德(w. Isard)在《区域科学导论》著作中,继承和发展了韦伯、廖什等人的区位理论, 对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行为等多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用专门章节论述了区位决策问题 建立了报偿矩阵。 艾萨德把报偿矩阵标作丌,它由报偿π,组成。玳代表行(i=A,B,C,D),八代表列(j=I,Ⅱ, Ⅲ,Ⅳ)。在报偿矩阵中,艾萨德提出了两种预计报偿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确定事态/出现的可能性a;G=Ⅰ,Ⅱ,Ⅲ,Ⅳ)

从人类行为的角度,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场所选择和优化问题。 在进行区位决策分析时,既考虑区位形成的外部因素,如劳动力费用、市场状况、用地条件、自 然资源等,也考虑区位形成的内部因素,如决策者个人爱好、文化素养、成功动机、已往经验等; 既强调区位决策行为的风险性与不确定性,又强调区位决策行为的动态性和对环境结构的适应性。 在现代社会决策者的主观判断、意愿、爱好等对区位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对那些消耗原料、燃 料较少,有机构成高而运量小、附加值大的产业布局,决策者往往在原料、燃料、劳动力,甚至市 场均看来不利的区位获得高额利润。 一、行为矩阵模型 普雷德详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发展了美国史密斯(D.M.Smith)的空间成本曲 线和获利边际理论,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 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因此,普雷德把决策者的决策描述为某种情况下有关信息 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决策者处理这种信息的能力的函数,从而创立了行为矩阵模型。 行为矩阵:指作为决策人的行为和区位关系的一般描述模式。 普氏矩阵的纵轴代表信息的数量与质量,横轴代表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同决策者其决策结果处于 矩阵中的不同位置,愈接近右下角表明决策者拥有的信息数量愈多,信息质量愈高,运用信息的能 力愈强,决策结果愈有接近最佳区位的可能性;愈接近左上角表明决策者拥有信息的数量愈少,信 息质量愈低,运用信息的能力愈差,决策者选择到最佳区位的可能性愈小。 行为矩阵与企业区位选择示意图 二、报偿矩阵模型 美国艾萨德(W.Isard)在《区域科学导论》著作中,继承和发展了韦伯、廖什等人的区位理论, 对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行为等多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用专门章节论述了区位决策问题, 建立了报偿矩阵。 艾萨德把报偿矩阵标作 ,它由报偿 组成。i代表行(i=A, B, C, D),j代表列(j=Ⅰ,Ⅱ, Ⅲ,Ⅳ)。在报偿矩阵中,艾萨德提出了两种预计报偿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确定事态j出现的可能性 (j=Ⅰ,Ⅱ,Ⅲ,Ⅳ)

当0≤a;≤1,且∑=1时,则任何决策行为(=A,B,C,D)的报偿值为: ∑a (j=I,Ⅱ,Ⅲ,Ⅳ) 第二种预计报偿的方法是按大小顺序排列任何一行中的报偿,即 7xy2x(2x3)z(4) 括号中的下标仅涉及大小顺序,而不涉及任何具体事态。设A1为有关决策者的任何一行的最大 报偿实现的可能性:A2为第二大报偿实现的可能性:为第三大报偿实现的可能性;)为最小 报偿实现的可能性。于是,当0≤)≤1,且Σ风对=1时,则任何决策行为的报偿为 2(x3x线对(k=1,2,3,4) 实际上,可以把报偿矩阵中的决策行为设为n,事态设为m,这样决策行为数为闩1,2,3,4,……, n,事态数为产=1,2,3,4,……,m。那么报偿矩阵则有n行和m列,以及mm个元素,预计报偿值仍可由 上述两个公式所确定。如果把报偿矩阵定义为A,则可表示为 三、消费行为空间模型 (一)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 在行为地理学中研究消费行为空间引力问题主要是与研究商店区位、商店分布模式、零售 区位变化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等综合起来进行的。较早研究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的学者是赖利 (W.J. Reilly),他在基本引力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零售引力法则,以后经康维斯 (P.D. converse)的改进,形成断裂点理论。他们认为商业中心(或商店)对消费者消费的 吸引力同其本身的规模成正比,而同商业中心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现设有两个商业中心分 别位于A、B两地,T为商业中心的销售额,S为商业中心的规模,D为两地间的距离, D4和D2位于两个商业中心的联线上,并分别代表两个商业中心对消费者吸引所达到的距离 于是BS 这样,两个商业中心对消费者吸引范围的分界点应该是二者销售额相等的地方,即 于是上式可写成

当0≤ ≤1,且 时,则任何决策行为i(i=A,B,C,D)的报偿值为: (j=Ⅰ,Ⅱ,Ⅲ,Ⅳ) 第二种预计报偿的方法是按大小顺序排列任何一行中的报偿,即 ≥ ≥ ≥ 括号中的下标仅涉及大小顺序,而不涉及任何具体事态。设 为有关决策者的任何一行的最大 报偿实现的可能性; 为第二大报偿实现的可能性; 为第三大报偿实现的可能性; 为最小 报偿实现的可能性。于是,当0≤ ≤1,且 时,则任何决策行为i的报偿为: ( =1,2,3,4) 实际上,可以把报偿矩阵中的决策行为设为n,事态设为m,这样决策行为数为i=1,2,3,4,……, n,事态数为j=1,2,3,4,……,m。那么报偿矩阵则有n行和m列,以及nm个元素,预计报偿值仍可由 上述两个公式所确定。如果把报偿矩阵定义为A,则可表示为: 三、消费行为空间模型 (一)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 在行为地理学中研究消费行为空间引力问题主要是与研究商店区位、商店分布模式、零售 区位变化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等综合起来进行的。较早研究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的学者是赖利 (W.J.Reilly),他在基本引力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零售引力法则,以后经康维斯 (P.D.converse)的改进,形成断裂点理论。他们认为商业中心(或商店)对消费者消费的 吸引力同其本身的规模成正比,而同商业中心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现设有两个商业中心分 别位于 、 两地, 为商业中心的销售额, 为商业中心的规模, 为两地间的距离, 和 位于两个商业中心的联线上,并分别代表两个商业中心对消费者吸引所达到的距离, 即 于是 这样,两个商业中心对消费者吸引范围的分界点应该是二者销售额相等的地方,即 于是上式可写成

Da ∴D4+DB=DA8 DA(DAB-DA) SE ∴DA=(DAB-DA D+D DABySB 1+ 计算结果就是位于A地的商业中心对消费者吸引范围的分界点。 美国学者李诺兹(R.B. Reynolds)曾运用赖利的模型进行过实际研究,并进一步修改了该 模型。李诺兹在美国爱俄华州的9个县,进行7类零售和服务行业的1738个企业调查,利用调查 资料进行了回归分析,并依据地区人口数P和商业中心之间的距离D,设计了新的模型: 对上式取对数,可表示为 (3/D,)=bLn(/P) 其中b值可确定商业中心对消费者吸引范围的分界点的位置。当b=0时,分界点在商业中心 的中点位置,当b>0时,分界点趋近于较小的商业中心;当b0时,分界点趋近于较大的商业中 心。根据李诺兹的分析,各类商品的b值均显著低于0.5,但均大于0。相关系数以服装、杂 货、禽蛋较高,而以医疗服务为最低

= ∵ + = ∴ = ∴ ∴ 计算结果就是位于 地的商业中心对消费者吸引范围的分界点。 美国学者李诺兹(R.B.Reynolds)曾运用赖利的模型进行过实际研究,并进一步修改了该 模型。李诺兹在美国爱俄华州的9个县,进行7类零售和服务行业的1738个企业调查,利用调查 资料进行了回归分析,并依据地区人口数 和商业中心之间的距离 ,设计了新的模型: 对上式取对数,可表示为: 其中b值可确定商业中心对消费者吸引范围的分界点的位置。当b=0时,分界点在商业中心 的中点位置,当b>0时,分界点趋近于较小的商业中心;当b<0时,分界点趋近于较大的商业中 心。根据李诺兹的分析,各类商品的b值均显著低于0.5,但均大于0。相关系数 以服装、杂 货、禽蛋较高,而以医疗服务为最低

赖利等人的模型是把消费者作为群体来硏究的,假定消费者趋于最近的一个可提供其所需 商品或服务的商业中心,即认为消费者行为符合“经济人”的概念,从经济的合理性研究消费 者单目的的消费行为空间。但是实际上消费者的消费是多目的的,同时消费者也不可能是“经 济人”,准确地说是一个“概率人”,由于消费者往往要求一次行程满足多重目的,宁可到 个较高级的商业中心同时购买高级和低级商品,并不一定仅光顾距离最近地商店。其他因素如 广告的作用,价格的节省超过附加旅行费用,消费者对整体的市场缺乏了解,以及社会心理因 素的原因等,都会导致各级商业中心腹地的重迭和变化。因为有证据表明,有的消费者喜欢改 变他们的消费行为,有的消费者把商品质量、服务水平、购物环境、友谊状况等因素看得比经 济条件更重要,并且有的消费者的购物行为是在旅行过程中进行的,或者是在完成旅行计划后 顺便进行的。因此,继赖利等学者之后,许多人对消费行为空间模型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美国赫夫(D.L.Huff)在零售引力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概率引力模型。他假定消费行为空间 与商业中心吸引力、距离的反作用力以及系统中其他商业中心的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紧密相关 商业中心的吸引力越大,消费者在该商业空间购物的概率就越大:而商业中心的吸引力越小, 消费者在该商业空间购物的概率就越小。赫夫的概率引力模型的公式如下 z(4/) 是ⅸ消费者选择滴业中心的概率 A是j商业中心的吸引力,以商店规模表示 q是讴到滴业中心的距离 b是经验指数 z(4/ 在拉什曼南和汉森的概率引力模型以后,美国学者威尔逊(A.G. Wilson)运用空间相互作 用理论对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做了进一步研究,他提出的模型为: WiC S=(e2)

赖利等人的模型是把消费者作为群体来研究的,假定消费者趋于最近的一个可提供其所需 商品或服务的商业中心,即认为消费者行为符合“经济人”的概念,从经济的合理性研究消费 者单目的的消费行为空间。但是实际上消费者的消费是多目的的,同时消费者也不可能是“经 济人”,准确地说是一个“概率人”,由于消费者往往要求一次行程满足多重目的,宁可到一 个较高级的商业中心同时购买高级和低级商品,并不一定仅光顾距离最近地商店。其他因素如 广告的作用,价格的节省超过附加旅行费用,消费者对整体的市场缺乏了解,以及社会心理因 素的原因等,都会导致各级商业中心腹地的重迭和变化。因为有证据表明,有的消费者喜欢改 变他们的消费行为,有的消费者把商品质量、服务水平、购物环境、友谊状况等因素看得比经 济条件更重要,并且有的消费者的购物行为是在旅行过程中进行的,或者是在完成旅行计划后 顺便进行的。因此,继赖利等学者之后,许多人对消费行为空间模型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美国赫夫(D.L.Huff)在零售引力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概率引力模型。他假定消费行为空间 与商业中心吸引力、距离的反作用力以及系统中其他商业中心的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紧密相关。 商业中心的吸引力越大,消费者在该商业空间购物的概率就越大;而商业中心的吸引力越小, 消费者在该商业空间购物的概率就越小。赫夫的概率引力模型的公式如下: 是i区消费者选择j商业中心的概率 是j商业中心的吸引力,以商店规模表示 是i区到j商业中心的距离 b是经验指数 在拉什曼南和汉森的概率引力模型以后,美国学者威尔逊(A.G.Wilson)运用空间相互作 用理论对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做了进一步研究,他提出的模型为: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