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课程教学计划与安排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介绍 1.教科书《工程地质学原理》特点:简明、多图 2.内容 绪论 第一章:矿物与岩石 第二章:地质作用与地质年代 第三章:地质构造 第四章:第四纪沉积地层 第五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其工程分类 第六章:地下水的存在与类型 第七章:土的渗流理论 第八章:工程地质灾害 第九章:工程地质勘察 六大内容 1)造岩矿物、岩石、岩体的概念及工程性质 2)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第四纪沉积物 3)土的物理性质及其工程分类 4)水文地质学的基本原理 5)不良地质现象及其工程评价 6)工程地质勘察 (二)讲课方式:课堂授课一一多媒体不具备条件,现场参观 (三)重点参考书介绍:见参考文献 二.绪论 (一)工程地质学的学科地位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科学,是研究地球的形成、结构和发展规律并利用 地质学的重点研究对象是地壳 2.工程地质学:调查、研究、解决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是地质学分支之 3.水文地质学:是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有关联的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动规律及其 物理化学性质的学科。 4.岩土工程及其特点:人类以地壳的岩土体为对象而进行的一切利用、整治和改造等工程活动等都称为岩土工程。工 陧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质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构成了岩土工程的理论基础 特点:广、综合、实践 5.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评价建筑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正确认识现在,预测工程建设项目的修筑对地质环境 的影响以及地质环境对即将修建的工程项目的影响;提岀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工程项目的设计提供所需的工程 地质参数。 岩土工程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 1.地质环境可以影响建筑工程的稳定和正常使用,危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安全使建筑工程造价大大提高等,其制约程度 视地质环境的具体特点和建筑工程活动的方式、规模而不同 a.西安地裂缝;b.宝成线;c.地震:唐山,土耳其 2.建筑工程活动反过来又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地质环境,并因此而引发工程事故 a.水库;b.开采活动造成的地面沉陷及陷落地震;C.地下水开采 第一章矿物与岩石 第一节地壳运动与地质作用 地球的构造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梨状体”,表面积、蓝色的球体
前 言 一.本课程教学计划与安排 (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介绍 1. 教科书《工程地质学原理》特点:简明、多图 2.内容: 绪论 第一章:矿物与岩石 第二章:地质作用与地质年代 第三章:地质构造 第四章:第四纪沉积地层 第五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其工程分类 第六章:地下水的存在与类型 第七章:土的渗流理论 第八章:工程地质灾害 第九章:工程地质勘察 六大内容: 1 )造岩矿物、岩石、岩体的概念及工程性质 2 )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第四纪沉积物 3 )土的物理性质及其工程分类 4 )水文地质学的基本原理 5 )不良地质现象及其工程评价 6 )工程地质勘察 (二)讲课方式:课堂授课——多媒体不具备条件,现场参观; (三)重点参考书介绍:见参考文献 二.绪论 (一)工程地质学的学科地位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科学,是研究地球的形成、结构和发展规律并利用… 地质学的重点研究对象是地壳。 2.工程地质学:调查、研究、解决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是地质学分支之一。 3.水文地质学:是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有关联的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动规律及其 物理化学性质的学科。 4.岩土工程及其特点:人类以地壳的岩土体为对象而进行的一切利用、整治和改造等工程活动等都称为岩土工程。工 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质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构成了岩土工程的理论基础。 特点:广、综合、实践 5.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评价建筑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正确认识现在,预测工程建设项目的修筑对地质环境 的影响以及地质环境对即将修建的工程项目的影响;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工程项目的设计提供所需的工程 地质参数。 三.岩土工程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 1.地质环境可以影响建筑工程的稳定和正常使用,危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安全使建筑工程造价大大提高等,其制约程度 视地质环境的具体特点和建筑工程活动的方式、规模而不同。 a.西安地裂缝;b.宝成线;c.地震:唐山,土耳其。 2. 建筑工程活动反过来又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地质环境,并因此而引发工程事故。 a.水库;b.开采活动造成的地面沉陷及陷落地震;c.地下水开采。 第一章 矿物与岩石 第一节 地壳运动与地质作用 一. 地球的构造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梨状体”,表面积、蓝色的球体
2.地球的层图构造 对流层 平流层 气中间层 外圈(流体)热层 水海面71%、973%,冰川、湖、江河、沼 泽 地层中 生物 地壳 (莫霍面)1.6~70Km土 地幔 上:软泥层一岩发源地 (古登堡界面) 下:固态 外:熔融状态,铁 地核过渡层 内:铁、镍重金属层(固态) 板块学说介绍: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大洋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地质作用 1.定义:导致地壳物质成分及地表形状、岩层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一切自然作用通称为地质作用:1)剧烈变化 的:地震2)缓慢变化的:喜马拉雅山上升 2.分类 内力:地球旋转能、放射性物质衰变过程中释放的能量 按力的来源 外力:太阳辐射、重力位能、气温、风、雨、雪、地面汇流、 河、湖、洋、生物、重力 作用特点 >风化 构造 搬运沉积 风化:岩石破碎、剥落 说明」搬运沉积:重力、水风、(外力) 变质:物质成分发生变化 构造 构造地质学:构造运动的形态特征、发生原因以及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展 规律。形变与形成。 构造地质学:构造运动的形态特征、发生原因以及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展 规律。形变与形成 第二节地质年代 1.地质年代定叉:从地质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地球上的生物演化过程、地层的沉积环境和地壳的发展演变过程等划分 的用以描述地层形成历史的时代段落 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和遗迹。实体、模铸、遗迹三种 2.分类:相对地质年代:只代表时代的相对新老关系
板块学说介绍: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大洋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地质作用 1.定义:导致地壳物质成分及地表形状、岩层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一切自然作用通称为地质作用:1)剧烈变化 的:地震 2)缓慢变化的:喜马拉雅山上升 2.分类: 构造地质学:构造运动的形态特征、发生原因以及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展 规律。形变与形成。 第二节 地质年代 1.地质年代定义: 从地质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地球上的生物演化过程、地层的沉积环境和地壳的发展演变过程等划分 的用以描述地层形成历史的时代段落。 化 石: 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和遗迹。实体、模铸、遗迹三种 2.分 类: 相对地质年代:只代表时代的相对新老关系
绝对地质年代:岩石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称之绝对地 质年代 3.说明:(1)通常将某一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称为这一地质时期的地层; (2)将组成地壳的各种地层从老到新建立起—个完整的国际性的地层系统表,根据地层系统将地壳发展历史作相应的 自然分期,形成整个地史时期的地质年代表。地质年代中各阶段的划分是与地层单位的划分相应的、一致的 年代地层单位地质年代单位 宇宙 界代 系纪 统世 阶期 年代表中的对应关系:地层、地质年代(相、绝)、生物进化情况、构造运动 4.年代表的几个数据:五大代: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代(7000万年) 全新世Q410万年 第四纪晚更世 (200-300万) 中更世Q2 早更世Q 元谋猿人、北京猿人、蓝田猿人 5.绝对地质年代的测定方法:(1)放射性:铀—铅法、钾——氩法 (2)古地磁法 测定方法原理 测定方法原理 第三节矿物学简论 定义:天然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 岩石是一种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形成岩石的矿物为造岩矿物。 造岩矿物达3000多种,硅酸盐类占90%以上,最常见50多种 长石:钾KASi3O8、钙CaA2si2o8 硅酸盐类矿物辉石 角闪石 氧化物:石英、磁铁矿、赤铁矿 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1.原生矿物:由地幔中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成且未发生任冋质及形态变化的矿物。如:正长石、斜长 石、黑白云母、辉石、角闪石、石英 2.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风化作用生成的新的矿物。直接生成、水溶液析出 1.定义:具有片状或链状结晶格架的铝硅酸盐,它是由原生矿物中的长石、云母等矿物风化形成。 2.分类:结晶质矿物及非结晶质矿物。 3.高岭石、蒙脱石、伊里石结构特点及性质
绝对地质年代:岩石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称之绝对地 质年代。 3.说明:(1)通常将某一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称为这一地质时期的地层; (2)将组成地壳的各种地层从老到新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国际性的地层系统表,根据地层系统将地壳发展历史作相应的 自然分期,形成整个地史时期的地质年代表。地质年代中各阶段的划分是与地层单位的划分相应的、一致的。 年代地层单位 地质年代单位 宇 宙 界 代 系 纪 统 世 阶 期 年代表中的对应关系:地层、地质年代(相、绝)、生物进化情况、构造运动 4.年代表的几个数据: 五大代: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代(7000万年) 测定方法原理: 第三节 矿物学简论 一. 矿物的概念 定义:天然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 二.造岩矿物 岩石是一种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形成岩石的矿物为造岩矿物。 造岩矿物达3000多种,硅酸盐类占90%以上,最常见50多种 长石:钾 KAlSi3O8 、 钙 CaAl2Si2O8 云母:黑、白 硅酸盐类矿物 辉石 角闪石 氧化物:石英、磁铁矿、赤铁矿 三.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1.原生矿物:由地幔中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成且未发生任何质及形态变化的矿物。如:正长石、斜长 石、黑白云母、辉石、角闪石、石英 2.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风化作用生成的新的矿物。 直接生成、水溶液析出 四.粘土矿物 1.定义:具有片状或链状结晶格架的铝硅酸盐,它是由原生矿物中的长石、云母等矿物风化形成。 2.分类:结晶质矿物及非结晶质矿物。 3.高岭石、蒙脱石、伊里石结构特点及性质:
图1-8三类粘土矿物的晶胞示意图 图1-7晶片类型示意图 a)高岭石的品胞b)伊里石 和蒙脱石的品胞 (a)高岭石的晶胞 (b)伊力石和蒙脱 石的晶胞 五.岩石和矿藏的概念 1.岩石的概念 岩石是一种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自然体 2.矿藏:当某种岩石或地质资源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并可供开采时,我们成为矿藏或矿产。 六.常用的矿物鉴别标志 1.晶体形态2.颜色3.条痕色4.光泽5.透明度6.解理、断口 7.相对密度8.硬度9.磁性 1)定义: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开裂形成光滑分裂面的性质称为解理性质,开裂形成的光滑分裂面称为矿物的 解里面。 (2)原因:由晶体内部构造所决定,与外形无关。 (3)分五级:极完全、完全、中等、不完全、极不完全 贝壳(石英 当矿物受力破坏后形成的短裂面呈不规则状时,则称其为断口 参差 锯齿状 七.自然界中常见的主要矿物一一一一自学 八.矿物按结晶程度的分类:伟晶隐晶 结晶质、非结晶质;结晶质显晶斑状(斑晶与基质) 第四节岩石学简论 概述 岩石是一种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是由矿物或岩屑物质在地质作用下按一定规律聚集而成的自然体。 主要特征: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 岩石学:研究岩石的一门学科。研究岩石的成因、岩石中的矿物、岩石的化学成份 结构和构造的特征:研究岩石的生成环境条件、分布规律以及岩石的经济价值和工程性质等。 二.岩石的结构、构造 岩石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颗粒的结晶状态、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状及其彼此间的组合方式等特征 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由矿物的排列填充方式、矿物集合体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其他组分之间的排 列充填方式所反映出来的外表形态。 岩石分类: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四.岩浆岩 1.岩浆岩的形成:岩浆的侵入、火山的喷出 2.岩浆岩的产状:(1)侵入岩:岩基及岩株;岩盘;岩床;岩墙;岩脉 (2)喷出岩的产状:火山锥、熔岩流、岩被 3.岩浆岩的物质成分:二氧化硅、各种金属氧化物、少量的金属元素、稀有元素、挥发物质。 4.岩浆岩中常见的造岩矿物: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石英、磁铁矿、橄榄石 5.岩浆岩的结构形成:粒状结构(矿物为显晶质)、致密结构(矿物为隐晶质) 玻璃质结构、斑状结构、伟晶结构等。 6.岩浆岩的构造形式:块状、流纹、气孔、杏仁
五.岩石和矿藏的概念 1.岩石的概念 岩石是一种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 自然体 2.矿藏:当某种岩石或地质资源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并可供开采时,我们成为矿藏或矿产。 六.常用的矿物鉴别标志: 1.晶体形态 2.颜色 3.条痕色 4.光泽 5.透明度 6.解理、断口 7.相对密度 8.硬度9.磁性 (1)定义: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开裂形成光滑分裂面的性质称为解理性质,开裂形成的光滑分裂面称为矿物的 解里面。 (2)原因:由晶体内部构造所决定,与外形无关。 (3)分五级:极完全、完全、中等、不完全、极不完全 贝壳(石英) 平坦 当矿物受力破坏后形成的短裂面呈不规则状时,则称其为断口 参差 锯齿状 七.自然界中常见的主要矿物————自学 八.矿物按结晶程度的分类: 伟晶 隐晶 结晶质、非结晶质; 结晶质 显晶 斑状(斑晶与基质) 第四节 岩石学简论 一. 概述 岩石是一种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是由矿物或岩屑物质在地质作用下按一定规律聚集而成的自然体。 主要特征: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 岩石学:研究岩石的一门学科。研究岩石的成因、岩石中的矿物、岩石的化学成份。 结构和构造的特征:研究岩石的生成环境条件、分布规律以及岩石的经济价值和工程性质等。 二.岩石的结构、构造 岩石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颗粒的结晶状态、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状及其彼此间的组合方式等特征。 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由矿物的排列填充方式、矿物集合体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其他组分之间的排 列充填方式所反映出来的外表形态。 三.岩石分类: 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四.岩浆岩: 1.岩浆岩的形成:岩浆的侵入、火山的喷出 2.岩浆岩的产状:(1)侵入岩:岩基及岩株;岩盘;岩床;岩墙;岩脉 (2)喷出岩的产状:火山锥、熔岩流、岩被。 3.岩浆岩的物质成分:二氧化硅、各种金属氧化物、少量的金属元素、稀有元素、挥发物质。 4.岩浆岩中常见的造岩矿物: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石英、磁铁矿、橄榄石 5.岩浆岩的结构形成:粒状结构(矿物为显晶质)、致密结构(矿物为隐晶质) 玻璃质结构、斑状结构、伟晶结构等。 6.岩浆岩的构造形式:块状、流纹、气孔、杏仁
7.岩浆岩按物质成分(SiO2)的分类:酸性、中酸性、中性、基性岩和超基岩 8.常见的岩浆岩 (1)花岗岩(2)花岗斑岩石(3)流纹岩(4)闪长岩(5)闪长玢岩 (6)安山岩(7)辉长岩(8)辉绿玢岩(9)玄武岩(10)橄榄岩 五.沉积岩 形成过程 原岩风化剥蚀、分解、水解搬运沉积脱水胶结形成岩石 颗粒成分:块石、碎石、卵石、沙砾、粘土块等 1.沉积岩的物质成分 胶结物质:胶体化合物A203、Fe203、SiO2、MnO2粘土矿物、磷酸盐 颗粒中:石英、长石、云母 2.沉积岩的造岩矿物 胶结物:粘土矿物及其它水成或氧化新矿物、方解石、石膏、白云岩、岩盐、黄铁矿、赤铁矿 3.沉积岩的常见胶结物质及沉积岩的结构形式: 沉积岩胶结物质的划分:钙质胶结、硅质胶结、铁质胶结、泥质胶结 沉积岩常见的结构形式: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和生物结构 碎屑结构:颗粒成分和胶结物质(基质)差异明显。 砾石 按碎屑物质颗粒大小砂石 粉砂岩 泥质胶结的岩石主要有页岩和泥岩;泥质胶结的碎屑结构岩。 钙质胶结、硅质胶结、铁质胶结也属化学结构类的岩石,其中岩盐最典型。 4.沉积岩的产状和构造形式 1)岩层的产状:岩层即层状产出的岩石;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位置和产出状态;沉积岩原始产状- 般是水平或近水平的 (2)沉积岩产状:水平岩层、倾斜岩层(走向(线)、倾向(线)、倾角)、直立岩层 (3)沉积岩的常见构造形式:层状、生物化石、结核(层状构造最主要) 5.常见的沉积岩类 火山碎屑岩(集块、火山角砾、凝灰岩)、正常碎屑岩(砾石、砂岩、粉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泥岩、页岩、 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煤岩盐。 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后,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后而形成的岩石被成为变质岩 1.变质岩的物质成分和变质作用 原生矿物 1)物质成分 变质矿物:石榴石、硅灰岩、红柱石、滑石、石墨(鉴别依据) (2)变质作用分类:接触变质、区域变质、动力变质 2.变质言的结构形式:粒状变晶、斑状变晶和碎裂碎屑结构 3.变质岩的构造飛式 块状(矿物无定向排列)、片状(矿物呈片状或柱状且平行排列) 片麻状(深色矿物和浅色矿物相间平行排列成条带状) 板状(岩石可沿定向开裂成为平整的板状体) 千枚状(比较碎破的薄片状,有丝绢光泽) 4.变质岩常见岩类:大理岩、片麻岩、石英岩、片岩、板岩、干枚岩、角页岩、石墨 第五节岩石的工程性质 岩石的常用物理性质指标 岩石的颗粒相对密度:无量纲,26~2.9 2.岩石的密度:g/cm32.1~2.7g/cm3 3 二.岩石的吸水特性指标
7.岩浆岩按物质成分(SiO2)的分类:酸性、中酸性、中性、基性岩和超基岩 8.常见的岩浆岩: (1)花岗岩 (2)花岗斑岩石 (3)流纹岩 (4)闪长岩 (5)闪长玢岩 (6)安山岩 (7)辉长岩 (8)辉绿玢岩 (9)玄武岩 (10)橄榄岩 五.沉积岩 形成过程: 原岩 风化剥蚀、分解、水解 搬运沉积 脱水胶结形成岩石 颗粒成分:块石、碎石、卵石、沙砾、粘土块等; 1.沉积岩的物质成分 胶结物质:胶体化合物Al2O3、Fe2O3、SiO2、MnO2粘土矿物、磷酸盐 颗粒中:石英、长石、云母; 2.沉积岩的造岩矿物 胶结物:粘土矿物及其它水成或氧化新矿物、方解石、石膏、白云岩、岩盐、黄铁矿、赤铁矿 3. 沉积岩的常见胶结物质及沉积岩的结构形式: 沉积岩胶结物质的划分:钙质胶结、硅质胶结、铁质胶结、泥质胶结 沉积岩常见的结构形式: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和生物结构 碎屑结构:颗粒成分和胶结物质(基质)差异明显。 砾石 按碎屑物质颗粒大小 砂石 粉砂岩 泥质胶结的岩石主要有页岩和泥岩;泥质胶结的碎屑结构岩。 钙质胶结、硅质胶结、铁质胶结 也属化学结构类的岩石,其中岩盐最典型。 4. 沉积岩的产状和构造形式: (1)岩层的产状:岩层即层状产出的岩石;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位置和产出状态;沉积岩原始产状一 般是水平或近水平的。 (2)沉积岩产状:水平岩层、倾斜岩层(走向(线)、倾向(线)、倾角)、直立岩层 (3)沉积岩的常见构造形式:层状、生物化石、结核(层状构造最主要) 5.常见的沉积岩类: 火山碎屑岩(集块、火山角砾、凝灰岩)、正常碎屑岩(砾石、砂岩、粉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泥岩、页岩、 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煤岩盐。 六.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后,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后而形成的岩石被成为变质岩。 1. 变质岩的物质成分和变质作用 原生矿物 (1)物质成分 变质矿物:石榴石、硅灰岩、红柱石、滑石、石墨(鉴别依据) (2) 变质作用分类:接触变质、区域变质、动力变质 2.变质言的结构形式:粒状变晶、斑状变晶和碎裂碎屑结构 3.变质岩的构造形式: 块状(矿物无定向排列)、片状(矿物呈片状或柱状且平行排列) 片麻状(深色矿物和浅色矿物相间平行排列成条带状) 板状(岩石可沿一定向开裂成为平整的板状体) 千枚状(比较碎破的薄片状,有丝绢光泽) 4. 变质岩常见岩类:大理岩、片麻岩、石英岩、片岩、板岩、千枚岩、角页岩、石墨。 第五节 岩石的工程性质 一. 岩石的常用物理性质指标 1.岩石的颗粒相对密度:无量纲,2.6~2.9 2.岩石的密度:g/cm3 2.1~2.7 g/cm3 3.岩石的空隙率:% 二.岩石的吸水特性指标
1.吸水率:W=×100 2.饱水率(饱和吸水率):wsat=×100% 3.饱水因素:==(0.75不软化 五、工程影响因素 1.岩石的成因类型 2.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及其特征 3.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 4.岩石的风化状态和微裂隙状况 5.岩石的含水状态和胶结类型 二章地质构造与岩体结构 第一节褶皱构造 1.地壳一直处于永不停息的演化过程中 2.地壳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李四光理论(地质力学) 3.根据地壳运动的速度和剧烈程度分 是不易被人们所觉察的长期,缓慢的运动;另一种是容易被人们看到或感 到的迅速剧烈的运动 4.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可以有不同运动形式:同一地点不同时期也可以有不同运动形式 5.新构造运动:第三纪以前的地壳运动称为古代地壳运动(或古代构造运动)而把第三纪中,晚期以来的直到今天仍 6.构造地质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构造变动的形态特征,发生原因以及所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展规律,即从形变方面研 究地质体和地壳。构造地质的硏究实际包括形变和形成两个方面,即改造和建造。形变控制着形成的空间特点,而形成 又影响到形变的演化和特征。形变是构造地质研究的主要方面 地质构造是地壳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遭受构造运动作用后形成的地层形态(岩层或岩体的位置,产状及相互关 系),是构造运动在岩石圈中留下的形迹 地质构造的类型:(1)褶皱构造;(2)断裂构造:(3)单斜构造。 定义: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1)水平挤压;(2)塑性变形。 (一)褶皱:褶皱构造中岩石的每一个弯曲(一个完整的波形)都成为-个褶曲。 (二)褶曲的特征:向斜、背斜、核部或轴部、轴面、轴线·脊点·脊线。 (三)褶曲的分类 1.根据橫剖面上的形态或轴面位置分: 1)对称褶曲:两侧岩层倾角相等,直立等。 (2)不对称褶曲 3)倒转褶曲: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一翼正常,一翼倒转
1.吸水率:w= ×100% 2.饱水率(饱和吸水率):wsat= ×100% 3.饱水因素: = = (30、软质岩 5~30、极软岩 0.75不软化 五、工程影响因素 1. 岩石的成因类型 2. 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及其特征 3. 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 4. 岩石的风化状态和微裂隙状况 5. 岩石的含水状态和胶结类型 第二章 地质构造与岩体结构 第一节 褶皱构造 一. 地质构造的概念 1. 地壳一直处于永不停息的演化过程中。 2. 地壳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李四光理论(地质力学) 3. 根据地壳运动的速度和剧烈程度分:一种是不易被人们所觉察的长期,缓慢的运动;另一种是容易被人们看到或感 觉到的迅速﹑剧烈的运动。 4. 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可以有不同运动形式:同一地点不同时期也可以有不同运动形式。 5. 新构造运动:第三纪以前的地壳运动称为古代地壳运动(或古代构造运动)而把第三纪中,晚期以来的直到今天仍 在进行的地壳运动称为现代地壳运动或新地壳运动。 6. 构造地质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构造变动的形态特征,发生原因以及所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展规律,即从形变方面研 究地质体和地壳。构造地质的研究实际包括形变和形成两个方面,即改造和建造。形变控制着形成的空间特点,而形成 又影响到形变的演化和特征。形变是构造地质研究的主要方面。 地质构造是地壳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遭受构造运动作用后形成的地层形态(岩层或岩体的位置,产状及相互关 系),是构造运动在岩石圈中留下的形迹。 二.地质构造的类型:(1)褶皱构造;(2)断裂构造:(3)单斜构造。 三.褶皱构造 定义: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1)水平挤压;(2)塑性变形。 (一) 褶皱:褶皱构造中岩石的每一个弯曲(一个完整的波形)都成为一个褶曲。 (二) 褶曲的特征:向斜﹑背斜﹑核部或轴部﹑轴面﹑轴线﹑脊点﹑脊线。 (三) 褶曲的分类: 1.根据横剖面上的形态或轴面位置分: (1) 对称褶曲:两侧岩层倾角相等,直立等。 (2) 不对称褶曲 (3) 倒转褶曲: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一翼正常,一翼倒转
(4)平卧褶曲:褶曲的轴面近水平,两翼岩层产状平缓。 图24帮曲在横剖面上的形态 a)对称曲b)不对称榴曲c)倒转捆曲d)平卧褶曲 2.根据褶曲在纵剖面上的形态或脊线的形态分类 (1)水平褶曲:褶曲的脊线近水平 (2)倾伏褶曲:褶曲的脊线沿一定方向向或向下倾伏。 (3)穹窿和构造盆地:同层岩层冋四面下倾的称穹窿,向四面翘起称构造盆地。 (4)短轴褶曲:介于穹窿、构造盆地和般褶曲之间的_种褶曲,其肴线从最高点向两端显著下沉或上翘。 3.根据褶曲的组合形态分: (1)全型褶曲:褶曲发育不间断,背、向斜相间排列,紧密相连,复背斜、复向斜 (2)断续褶曲:单向的褶曲,孤立。背斜、穹、构造盆地。 (3)过渡形:介于连续与过渡之间。 四.褶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1.全型褶曲:山区、岩石破碎、顺向坡滑动 2.背向斜脊部:张性节理发育:背斜谷、向斜谷 3.地下洞室:适修筑在背斜核部,不适在向斜核部 第二节倾斜构造 倾斜构 倾斜岩层产状 第三节节理、劈理和压理 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发生断裂,使原有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而形成的地层形态被称为断裂构造。按破裂面两侧岩层 的位置情况,节理与断层。 二.狭义的节理一一构造裂隙 1.定义:两侧岩层未消动或仅发生了微小的错动 2.分类 剪节理:剪应力形成:特点:裂隙平直,延伸方向稳定,裂面平整光滑,切穿颗粒, (2)张节理:张拉应力形式:特点:裂口稍宽,裂面粗糙不平直,面上无擦痕,裂面常绕过颗粒。 (3)压性节理:挤压应力形成,节理面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向垂直,呈紧闭状态,密集成群分布。 广义节理:包括构造节理和非构造节理(岩体中的原生和次生裂隙) 四.劈理 1.定义: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沿一定方向大致相平行的密集型细微裂面称为劈理。一般发生在变质岩中,并不破圢 岩体的完整性 2.分类:(1)破劈理:岩石中密集的平行排列的破裂面。裂面平直、光滑、机理近于剪节理。 (2)流劈理:由岩石中矿物的定向排列而显现的易于劈开的软弱面,劈理面较光滑。 (3)滑劈理:指有一些微小位移的劈理。 ↓)片理:强烈的变质作用使矿物压扁、拉长并定向排列,重新结晶,由此形成的相互平行、密集排列的薄片状构造 形迹称为片理。变质岩特有,属流劈 五.节理,劈理和片理工程地质评价(P41) 第四节断层 断层的定义 2.术语;断层面、断层线、断层盘、断距、断层带
(4) 平卧褶曲:褶曲的轴面近水平,两翼岩层产状平缓。 2.根据褶曲在纵剖面上的形态或脊线的形态分类: (1) 水平褶曲:褶曲的脊线近水平。 (2) 倾伏褶曲:褶曲的脊线沿一定方向向或向下倾伏。 (3) 穹窿和构造盆地:同层岩层向四面下倾的称穹窿,向四面翘起称构造盆地。 (4) 短轴褶曲:介于穹窿﹑构造盆地和一般褶曲之间的一种褶曲,其脊线从最高点向两端显著下沉或上翘。 3.根据褶曲的组合形态分: (1) 全型褶曲:褶曲发育不间断,背﹑向斜相间排列,紧密相连,复背斜、复向斜。 (2) 断续褶曲:单向的褶曲,孤立。背斜、穹、构造盆地。 (3) 过渡形:介于连续与过渡之间。 四.褶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1.全型褶曲:山区、岩石破碎、顺向坡滑动 2.背向斜脊部:张性节理发育:背斜谷、向斜谷 3.地下洞室:适修筑在背斜核部,不适在向斜核部 第二节 倾斜构造 一. 倾斜构造 二.倾斜岩层产状 第三节 节理、劈理和压理 一. 断裂构造: 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发生断裂,使原有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而形成的地层形态被称为断裂构造。按破裂面两侧岩层 的位置情况,节理与断层。 二.狭义的节理——构造裂隙 1. 定义:两侧岩层未消动或仅发生了微小的错动 2. 分类: (1) 剪节理:剪应力形成:特点:裂隙平直,延伸方向稳定,裂面平整光滑,切穿颗粒,X型。 (2) 张节理:张拉应力形式:特点:裂口稍宽,裂面粗糙不平直,面上无擦痕, 裂面常绕过颗粒。 (3) 压性节理:挤压应力形成,节理面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向垂直,呈紧闭状态,密集成群分布。 三.广义节理:包括构造节理和非构造节理(岩体中的原生和次生裂隙) 四.劈理 1.定义: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沿一定方向大致相平行的密集型细微裂面称 为劈理。一般发生在变质岩中,并不破坏 岩体的完整性。 2.分类:(1)破劈理:岩石中密集的平行排列的破裂面。裂面平直、光滑、机 理近于剪节理。 (2)流劈理:由岩石中矿物的定向排列而显现的易于劈开的软弱面,劈理面较光滑。 (3)滑劈理:指有一些微小位移的劈理。 (4)片 理:强烈的变质作用使矿物压扁、拉长并定向排列,重新结晶,由此形成的相互平行、密集排列的薄片状构造 形迹称为片理。变质岩特有,属流劈理。 五.节理,劈理和片理工程地质评价(P41) 第四节 断层 一.断层的定义 1.定义 2.术语;断层面、断层线、断层盘、断距、断层带
二.断层的分类 根据断层面产状与两盘岩层产状关系 1.走向断层2.倾向断层3.斜交断层 (二)根据断层面产状与褶皱轴线(或区域构造线)的关系 1.纵断层2.横断层3.斜交断层 (三)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关系: 1.正断层冲断层:断层面倾角>45度 2.逆断层 逆掩断层:断层面倾角<45度 3.平移断层:又称平推、平错、扭断顺时针右行(右旋) 4.正一一平移断层 5.逆一一平移断层 (四)根据形成断层的力学性质:压、张、扭 (五)断层的几中组合形式:阶梯状(正断层)、##状(逆断层)、地垒(相背倾斜正断层形成)、地堑(相向倾斜 层形F 断层的工程地质评价 1.断层破碎带 2.断层的活动性 3.断层与地下水 4.断层与地震 5.断层与矿产 第五节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一.整合接触:岩面相互平行,岩层沉积没有间断。 二.伪(假)整合:岩层沉积岀现间断(不连续)或存在一个古风化剥蚀面,但接触面上下岩层平行 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如果岩层的沉积不连续或存在一个古风化剥蚀面,接触上下的岩石又不平行时。 四.侵入接触:侵入岩浆岩与周围其它岩体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侵入接触, 第六节岩体的结构 岩体的概念 指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地质体,它除本身是由岩石构成外,还包括各种构造痕迹 岩体结构的基本要素 构成岩体的结构体(岩石)和将结构体分割开来的结构面(各种构造形迹或裂隙) 三.岩体结构面的类型 1.成岩结构面:原生结构面,成岩过程中形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构造结构面: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各类剪、张、压、扭。 次生裂隙:风化、冰冻、重力卸荷、震动 四.岩体的结构类型 1)整体结构(巨型块状);2)块状结构;3)镶嵌结构(火成岩的侵入结构) 4)层状够;5)碎裂结构(微风化岩体):6)层状碎裂结构;刁)散体结构(强冈化岩石) 岩体的工程特性与软弱面的存在,软弱面的性质、产状有关。 第三章风化作用 1.岩石风化成土的过程:湿、温度的变化裂隙大气水进入植物 岩石破碎风、雨、血、重力、剥蚀搬运过程中进一步碎小、磨圆化学作用细小新物质、沉积成土 2.风化与剥蚀的概念 1)裸露于地壳表面的岩石或裂隙面附近的岩石,外力地质作用,崩解、碎裂、变质作用。 (2)风化岩在风、雨、雪、重力作用下从岩石母体上剥落为破碎状的岩块或碎屑的过程
二.断层的分类 (一)根据断层面产状与两盘岩层产状关系: 1.走向断层 2.倾向断层 3.斜交断层 (二)根据断层面产状与褶皱轴线(或区域构造线)的关系: 1.纵断层 2.横断层 3.斜交断层 (三)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关系: 1.正断层 冲断层:断层面倾角>45度 2.逆断层 逆掩断层:断层面倾角<45度 3.平移断层:又称平推、平错、扭断 顺时针 右行(右旋) 4.正——平移断层 5.逆——平移断层 (四)根据形成断层的力学性质:压、张、扭 (五)断层的几中组合形式:阶梯状(正断层)、##状(逆断层)、地垒(相背倾斜正断层形成)、地堑(相向倾斜 正断层形成) 三. 断层的工程地质评价 1.断层破碎带 2.断层的活动性 3.断层与地下水 4.断层与地震 5.断层与矿产 第五节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一.整合接触:岩面相互平行,岩层沉积没有间断。 二.伪(假)整合:岩层沉积出现间断(不连续)或存在一个古风化剥蚀面,但接触面上下岩层平行。 三.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如果岩层的沉积不连续或存在一个古风化剥蚀面,接触上下的岩石又不平行时。 四.侵入接触:侵入岩浆岩与周围其它岩体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侵入接触。 第六节 岩体的结构 一.岩体的概念 指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地质体,它除本身是由岩石构成外,还包括各种构造痕迹。 二.岩体结构的基本要素 构成岩体的结构体(岩石)和将结构体分割开来的结构面(各种构造形迹或裂隙)。 三.岩体结构面的类型 1.成岩结构面:原生结构面,成岩过程中形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构造结构面: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各类剪、张、压、扭。 3.次生裂隙: 风化、冰冻、重力卸荷、震动。 四.岩体的结构类型 1)整体结构(巨型块状); 2)块状结构;3)镶嵌结构(火成岩的侵入结构); 4)层状够 ;5)碎裂结构(微风化岩体);6)层状碎裂结构;7)散体结构(强风化岩石)。 岩体的工程特性与软弱面的存在,软弱面的性质、产状有关。 第三章 风化作用 一.概述 1.岩石风化成土的过程:湿、温度的变化 裂隙 大气水进入植物 岩石破碎 风、雨、血、重力、剥蚀搬运过程中进一步碎小、磨圆 化学作用 细小新物质、沉积成土 2.风化与剥蚀的概念 (1)裸露于地壳表面的岩石或裂隙面附近的岩石,外力地质作用,崩解、碎裂、变质作用。 (2)风化岩在风、雨、雪、重力作用下从岩石母体上剥落为破碎状的岩块或碎屑的过程
3.风化对岩石及工程的影响 4.风化的种类 根据风化的自然因素和风化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风化(机械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5.风化的特点由岩石本身性质和所处的环境条件两方面决定。时间影响 第一节物理风化 定义:只改变岩石完整性或改变已碎裂岩石颗粒大小和形状,产生新物质的风化作用。 二.物理风化作用的类型 1.温度应力引起的胀缩作用一一热胀冷缩 2.裂隙中的冰以及其他结晶体产生的胀缩应力引起的劈裂。 3.岩体卸荷引起的膨胀崩解。 4.树木生长过程中的根劈作用。 5.重力作用下的岩石碎裂和搬运过程中的碰撞、磨圆 6.风的剥蚀作用。 第二节化学风化作用 定义:一切改变了岩石中原有矿物成分的风化作用统称风化作用。(质变风化) 二.化学风化作用的类型 1.水的作用 (1)水化、水解作用:水化是水分子进入矿物结晶或微观结构内部成为结晶水。水解是部分矿物和水分发生化学反 应形成新物质。 (2)溶解、溶蚀和再结晶:水从岩体表面或岩体裂隙中流过时,岩石中的一部分成分溶于水中和水流一起流走。水对 岩石的这种作用称为溶解溶蚀作用。 溶于水中的物质由于条件改变从水中析出并结晶。 再结晶的情况:a.压力b.温度C.水份蒸发d.不同溶液的混合。 2.气体的作用 (1)氧化作用(2)碳酸化作用(3)酸雨及硫酸化作用 3.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生长中的新陈代谢、腐蚀物、分泌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及微生物的风化作用。 第三节影响化学风化作用的因素 一.岩石的矿物成份 1.稳定性矿物:白云母、石英、石榴石 2.较稳定性矿物:辉石、角岗石、黑云母、正长石 3.不稳定性矿物:斜长石、橄榄石等。不稳定性矿物含量越高… 二.岩性 岩石的岩性包括:结构与构造、矿物颗粒大小与形状、孔隙率、吸水率、坚固性等物理力学性质,结构致密、岩性坚 固、孔隙率和吸水率小的岩石其抗风化能力好。 地质构造与岩体的结构性 地质构造对岩体的结构性有很大的影响,而岩体的结构性(岩体结构面的产状、交汇切割情况、间距大小以及岩体裂隙 的张开性、充填情况、渗透性等)又对岩体的抗风化能力有很大影响。岩体结构面愈发育、裂隙愈大、填充情况愈差 渗透性愈好就愈易风化 四.气候状况与地表水 气温高、雨量足、湿度大、植物茂,南方一一化学风化;温差大、雨少、干燥、植被差、风力大。北方一一物理风化 五.地貌与地下水 地貌对岩石风化的影响和水、风、温差、地势以及基岩埋藏条件等多重因素有关。 地下水对岩石的风化则主要体现为溶解溶蚀和再结晶 六.其它因素 人类活动形成的环境污染等也会成为影响化学风化的重要因素。 第四节岩石风化的工程地质研究
3.风化对岩石及工程的影响 4.风化的种类: 根据风化的自然因素和风化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风化(机械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5.风化的特点由岩石本身性质和所处的环境条件两方面决定。时间影响 第一节 物理风化 一.定义:只改变岩石完整性或改变已碎裂 岩石颗粒大小和形状,产生新物质的风化作用。 二.物理风化作用的类型 1.温度应力引起的胀缩作用——热胀冷缩 2.裂隙中的冰以及其他结晶体产生的胀缩应力引起的劈裂。 3.岩体卸荷引起的膨胀崩解。 4.树木生长过程中的根劈作用。 5.重力作用下的岩石碎裂和搬运过程中的碰撞、磨圆。 6.风的剥蚀作用。 第二节 化学风化作用 一.定义:一切改变了岩石中原有矿物成分的风化作用统称风化作用。(质变风化) 二.化学风化作用的类型: 1.水的作用 (1)水化、水解作用:水化是水分子进入矿物结晶或微观结构内部成为结晶水。水解是一部分矿物和水分发生化学反 应形成新物质。 (2)溶解、溶蚀和再结晶:水从岩体表面或岩体裂隙中流过时,岩石中的一部分成分溶于水中和水流一起流走。水对 岩石的这种作用称为溶解溶蚀作用。 溶于水中的物质由于条件改变从水中析出并结晶。 再结晶的情况:a.压力 b.温度 c.水份蒸发 d.不同溶液的混合。 2.气体的作用 (1)氧化作用 (2)碳酸化作用 (3)酸雨及硫酸化作用 3.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生长中的新陈代谢、腐蚀物、分泌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及微生物的风化作用。 第三节 影响化学风化作用的因素 一.岩石的矿物成份 1.稳定性矿物:白云母、石英、石榴石 2.较稳定性矿物:辉石、角岗石、黑云母、正长石 3.不稳定性矿物:斜长石、橄榄石等。不稳定性矿物含量越高…….. 二.岩性 岩石的岩性包括:结构与构造、矿物颗粒大小与形状、孔隙率、吸水率、坚固性等物理力学性质,结构致密、岩性坚 固、孔隙率和吸水率小的岩石其抗风化能力好。 三.地质构造与岩体的结构性 地质构造对岩体的结构性有很大的影响,而岩体的结构性(岩体结构面的产状、交汇切割情况、间距大小以及岩体裂隙 的张开性、充填情况、渗透性等)又对岩体的抗风化能力有很大影响。岩体结构面愈发育、裂隙愈大、填充情况愈差、 渗透性愈好就愈易风化。 四.气候状况与地表水 气温高、雨量足、湿度大、植物茂,南方——化学风化;温差大、雨少、干燥、植被差、风力大。北方——物理风化。 五.地貌与地下水 地貌对岩石风化的影响和水、风、温差、地势以及基岩埋藏条件等多重因素有关。 地下水对岩石的风化则主要体现为溶解溶蚀和再结晶。 六.其它因素 人类活动形成的环境污染等也会成为影响化学风化的重要因素。 第四节 岩石风化的工程地质研究
工程上,岩石风化的情况可通过两个方面来表述,一个是岩石的风化程度, 另一个是岩石层的风化深度或称风化岩层的厚度 岩石的风化程度 岩石风化程度的标志特征 1.岩石颜色的变化:原岩色泽鲜艳、风化愈重、颜色愈暗;表里、干湿。 2.矿物成份变化:成份变化直接反应风化程度;易于风化的矿物成份、不易风化矿物成份 3.破碎程度:岩石分级中最重要标志之一。裂隙长、宽、密度、形状及填充物等情况。 4.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改变 (1)岩石风化程度愈重,其坚硬程度便愈低,整体性愈差,力学性质也就愈差。 (2)野外鉴别方法:手锤敲击、小刀刻划、手折等,原地压缩或剪切试验。 5.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根据野外特性、波速比K、风化系数Kf,将岩 石按风化程度分为:未、微、中、强、全、残积土。 岩石的风化深度 1.风化程度的空间分布特点:由表及里程度渐轻,同样条件、同种岩石风化层愈厚,表面风化愈强烈。 2.风化厚度的特点:风化程度的渐变性,使风化厚度没明确定义,与工程特定有关。 3.风化厚度的确定方法 物探。 4.物理风化为主的地区,风化深度一般不超过10米或15米;化学风化为主的地区,岩石风化深度则可达数十米,甚至 100余米 5.风化岩的处理方法:水泥灌浆、粘土灌浆、沥青灌浆、硅化法、边坡工程坡面防护 第四章第四纪沉积地层与地貌 第一节第四纪的概念 人类的起源 在地质历史上,第四纪的另一重含义就是人类纪 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a.盘古开天地b.女娲补天C.圣经说法 2.达尔文《物种起源》:进化论、适者生存。 3.人类进化的历史简述 森林古猿(1800~2300万)、古猿(肯尼亚800~1400万)、南方古猿(150~400万)、猿人(瓜哇170~300 万)、元谋猿人(130万)、蓝田猿人(100~115万)、北京猿人(20~70万)、"南京人″(58~62万)、远祖 (800~1400万) 近祖(20~400万)."海猿"说。 二.第四纪下界的确定 1.1948年18界国际地质会议确定,意大利,卡拉布里地层,160~188万年 2.1977年国际第四纪协会建议,意大利,费林卡,240~250万年 3.我国:元谋地层(200~250万)、肃灵台雷家河地层(300~350万)、河北泥河弯、上三门地层、陕西渭南游河 通常认为第四纪下界距今200~300万年。 第四纪地层的划分 1.划分第四纪地层的依据: 1)古生物;2)气候;3)岩性和岩相;4)古人类进化;5)地貌;6)绝对地质年代 2.第四纪的划分情况全新世 我国1959年确定采用国际1932年方案:第四纪晚 更新世 第二节第四纪沉积物的类型 关于土的定义 1.按成 是岩石风化的产物
工程上,岩石风化的情况可通过两个方面来表述,一个是岩石的风化程度, 另一个是岩石层的风化深度或称风化岩层的厚度。 一.岩石的风化程度 岩石风化程度的标志特征: 1.岩石颜色的变化:原岩色泽鲜艳、风化愈重、颜色愈暗;表里、干湿。 2.矿物成份变化:成份变化直接反应风化程度;易于风化的矿物成份、不易风化矿物成份。 3.破碎程度:岩石分级中最重要标志之一。裂隙长、宽、密度、形状及填充物等情况。 4.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改变: (1)岩石风化程度愈重,其坚硬程度便愈低,整体性愈差,力学性质也就愈差。 (2)野外鉴别方法:手锤敲击、小刀刻划、手折等,原地压缩或剪切试验。 5.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根据野外特性、波速比Kv、风化系数Kf,将岩 石按风化程度分为:未、微、中、强、全、残积土。 二.岩石的风化深度 1.风化程度的空间分布特点:由表及里程度渐轻,同样条件、同种岩石风化层愈厚,表面风化愈强烈。 2.风化厚度的特点:风化程度的渐变性,使风化厚度没明确定义,与工程特定有关。 3.风化厚度的确定方法:钻探、物探。 4.物理风化为主的地区,风化深度一般不超过10米或15米;化学风化为主的地区,岩石风化深度则可达数十米,甚至 100余米。 5.风化岩的处理方法:水泥灌浆、粘土灌浆、沥青灌浆、硅化法、边坡工程坡面防护。 第四章 第四纪沉积地层与地貌 第一节 第四纪的概念 一.人类的起源: 在地质历史上,第四纪的另一重含义就是人类纪。 1.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a.盘古开天地 b.女娲补天 c.圣经说法 2.达尔文《物种起源》:进化论、适者生存。 3.人类进化的历史简述: 森林古猿(1800~2300万)、古猿(肯尼亚800~1400万)、南方古猿(150~400万)、猿人(瓜哇 170~300 万)、元谋猿人(130万)、蓝田猿人(100~115万)、北京猿人(20~70万)、“南京人”(58~62万)、远祖 (800~1400万)、 近祖(20~400万)。“海猿”说。 二.第四纪下界的确定 1.1948年 18界国际地质会议确定,意大利,卡拉布里地层,160~188万年 2.1977年 国际第四纪协会建议,意大利,费林卡,240~250万年 3.我国:元谋地层(200~250万)、肃灵台雷家河地层(300~350万)、河北泥河弯、上三门地层、陕西渭南游河 地层。 通常认为第四纪下界距今200~300万年。 三.第四纪地层的划分 1.划分第四纪地层的依据: 1)古生物; 2)气候; 3)岩性和岩相; 4)古人类进化 ;5)地貌; 6)绝对地质年代 2.第四纪的划分情况 全新世` 我国1959年确定采用国际1932年方案:第四纪 晚 更新世 中 早 第二节 第四纪沉积物的类型 一.关于土的定义: 1.按成因:土是岩石风化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