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五章 工业的出现与发展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9,文件大小:566.19KB,团购合买
主要掌握工业出现的环境以及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工业发展与扩散过程,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教学目标: 主要掌握工业出现的环境以及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工业发展与扩散过程,影响工业分布的因 素及其新变化、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工业是继农业之后,人类社会的又一场生产的变革,与农业社会相比,使人类的物质生产、社会制 度、思想文化及世界各地的景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且发展快、扩散面积广、影响程度深, 其对社会带来了空前无比的变化 第一节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 工业出现的科学前提与基础 农业是人类模仿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过程而创立的,而工业则是人类靠自己的思维及经验而创造出 来 (1)农业社会时期人们已经靠实践经验和理论思维来分析、总结、探讨科学的理论。 这一时期,尽管当时还没有现代的科学实验室、专门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人员,但人们在生产 经验方面的积累及分析总结方面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在一些专门的技术领域,出现了一批 经验丰富的,技术熟练的工匠,比如金属冶炼、建筑、工程以及一些手工业生产中。他们通过言传 身教从祖先和师长那里继承前人积累的技术、经验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理论总结和技 术发明 (2)欧洲的文艺复兴激发了人们探求科学理论的兴趣,并且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探求科学理论。欧 洲人在文艺复兴中了解到了希腊人对科学理论和思维的贡献,激发了人们去探求科学理论的兴趣。 些学者用实验的办法进行研究,使自然科学走上了实验的道路。工业革命前夕,一些经院学者开 始走出书斋,观察实际,与工匠相结合,促进了生产技术、技艺及理论的大发展。 (3)地理大发现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对航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准确的定方向、定位置的仪 器及地图;同时,随着贸易的发展、产品的交流,都要求产品生产技术有所改进,以提高其质量、 数量,获得更大的利润及竞争力。这些社会需求都要求生产技术有所突破。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18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将工场手工业推进到机器大工业的 阶段,由此带来了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 二、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在英国具有爆发工业革命的物质基础、社会与政治条件。 (1)政权的支持。英国在17世纪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英国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得到了政治和 法律上的有力保证。如圈地被议会以立法形式予以保护。此外,英国在此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殖民战 争和掠夺,实行国债制度和关税政策,以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 (2)有大量的劳动力。在英国推行的圈地运动,使土地集中于少数新贵族手中,到18世纪末到19世 纪初,英国的自耕农已基本消失,有了大量的劳动力 (3)资本条件。英国在殖民掠夺过程中到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占有殖民地最多的国家。在海外 贸易上,成为欧洲对外贸易的霸主,加上英国由于国内生产的发展、对海运的垄断,伦敦成为世界

教学目标: 主要掌握工业出现的环境以及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工业发展与扩散过程,影响工业分布的因 素及其新变化、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工业是继农业之后,人类社会的又一场生产的变革,与农业社会相比,使人类的物质生产、社会制 度、思想文化及世界各地的景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且发展快、扩散面积广、影响程度深, 其对社会带来了空前无比的变化。 第一节 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 一、工业出现的科学前提与基础 农业是人类模仿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过程而创立的,而工业则是人类靠自己的思维及经验而创造出 来。 (1)农业社会时期人们已经靠实践经验和理论思维来分析、总结、探讨科学的理论。 这一时期,尽管当时还没有现代的科学实验室、专门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人员,但人们在生产 经验方面的积累及分析总结方面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在一些专门的技术领域,出现了一批 经验丰富的,技术熟练的工匠,比如金属冶炼、建筑、工程以及一些手工业生产中。他们通过言传 身教从祖先和师长那里继承前人积累的技术、经验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理论总结和技 术发明。 (2)欧洲的文艺复兴激发了人们探求科学理论的兴趣,并且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探求科学理论。欧 洲人在文艺复兴中了解到了希腊人对科学理论和思维的贡献,激发了人们去探求科学理论的兴趣。 一些学者用实验的办法进行研究,使自然科学走上了实验的道路。工业革命前夕,一些经院学者开 始走出书斋,观察实际,与工匠相结合,促进了生产技术、技艺及理论的大发展。 (3)地理大发现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对航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准确的定方向、定位置的仪 器及地图;同时,随着贸易的发展、产品的交流,都要求产品生产技术有所改进,以提高其质量、 数量,获得更大的利润及竞争力。这些社会需求都要求生产技术有所突破。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18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将工场手工业推进到机器大工业的 阶段,由此带来了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 二、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在英国具有爆发工业革命的物质基础、社会与政治条件。 (1)政权的支持。英国在17世纪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英国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得到了政治和 法律上的有力保证。如圈地被议会以立法形式予以保护。此外,英国在此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殖民战 争和掠夺,实行国债制度和关税政策,以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 (2)有大量的劳动力。在英国推行的圈地运动,使土地集中于少数新贵族手中,到18世纪末到19世 纪初,英国的自耕农已基本消失,有了大量的劳动力。 (3)资本条件。英国在殖民掠夺过程中到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占有殖民地最多的国家。在海外 贸易上,成为欧洲对外贸易的霸主,加上英国由于国内生产的发展、对海运的垄断,伦敦成为世界

的金融中心,英国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 (4)科技条件。英国在工场手工业阶段为工业革命积累了生产技术,同时,18世纪初开始的科技革 命大大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5)市场条件。英国于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殖民地的巨大市场,同时国内 市场需求的也增长很快。国外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工厂手工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 求,这就越来越要求在生产技术上得到改进,以增加商品生产。这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直接动 力,为工业革命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 (6)社会观念的转变。英国的社会观念在工业革命前夕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主要表现是:价值观念 变化,人们追求金钱;等级观念消失,自由主义盛行;田园诗生活遭到破坏,人们追求务实。没有 近代化的社会观念,就没有近代化的社会结构,近代化的社会观念也是工业革命首先爆发在英国的 重要条件。 因此,英国首先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二)英国的工业革命 只有在机器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厂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成为-种不可遏制 的趋势,成为一个持续发展过程的时候,工业革命才算真正开始。在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1763) 1840年前后·发展大型机器生产·并取代工场手工业·出现大型机器生产的行业 因此,工业革命并不是突然爆发、短期内发生的,而是从一系列生产技术的发展开始,并一个连着 一个,一个推动一个,使整个生产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发生变革。其过程如下 1、首先开始于纺织工业。 英国早期的纺纱、织布都是由手工劳作的。1733年约翰·凯发明了飞梭,加快了织布速度,出现了纱 供应不足问题;1765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1769年水力转动的纺纱机岀现了,理 查德阿克赖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79年塞缪尔·克朗普顿发明走锭纺纱机。1785年埃徳蒙·卡特赖特 发明了水力织布机,解决了动力问题。到1820年,经改进的动力织布机得到广泛应用。到1830年, 英国棉纺织布业基本实现了杋械化。177年,理査德·阿克赖特还建立了第—个用水力操作的纺纱工 厂。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被视为工业革命的标志。1698年,英囯工程师萨弗里设计制造了用于煤矿 抽水的蒸汽机。1763年,英国技师詹姆斯瓦特开始改进蒸汽机,并于1769年注册了新的蒸汽机专 利。蒸汽机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动力,从而结束了人类对自然力(畜力、水力和风力)的依赖。蒸汽 机的发明,实现了从热能向机械能的转换。蒸汽机的发明对工业革命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蒸汽机应用于纺织业,具有很大的优点:(1)工厂布局可以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与水力相比,可 以建立在平地上,市镇上;这种布局使建厂条件、工人和管理人员的生活条件容易解决;(2)蒸汽 机提供的动力易于控制,其动力的大小、时间可以按需要安排。也更重要的是工厂集中于城镇布 局,工人可集中居住,出现了大规模生产,标准化生产,原来的手工生产由机器取代。纺织业的突 破,使英国棉布占领了国内及国外市场。促进了对纺织机械的需求,引发了钢铁工业的发展。 2、钢铁工业 英国原来的炼铁是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燃料主要采用木炭。根据经验进行生产,缺乏科学的程 序、质量不稳定、改进速度很慢,规模太小,产量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工业革命中,由于对钢铁需 求量的增大和技术革命的思想的共同推动下,使传统的炼铁方式被突破,出现了科学的、大规模的 新型钢铁工业

的金融中心,英国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 (4)科技条件。英国在工场手工业阶段为工业革命积累了生产技术,同时,18世纪初开始的科技革 命大大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5)市场条件。英国于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殖民地的巨大市场,同时国内 市场需求的也增长很快。国外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工厂手工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 求,这就越来越要求在生产技术上得到改进,以增加商品生产。这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直接动 力,为工业革命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 (6)社会观念的转变。英国的社会观念在工业革命前夕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主要表现是:价值观念 变化,人们追求金钱;等级观念消失,自由主义盛行;田园诗生活遭到破坏,人们追求务实。没有 近代化的社会观念,就没有近代化的社会结构,近代化的社会观念也是工业革命首先爆发在英国的 重要条件。 因此,英国首先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二)英国的工业革命 只有在机器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厂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成为一种不可遏制 的趋势,成为一个持续发展过程的时候,工业革命才算真正开始。在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1763) ——1840年前后,发展大型机器生产,并取代工场手工业,出现大型机器生产的行业。 因此,工业革命并不是突然爆发、短期内发生的,而是从一系列生产技术的发展开始,并一个连着 一个,一个推动一个,使整个生产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发生变革。其过程如下: 1、首先开始于纺织工业。 英国早期的纺纱、织布都是由手工劳作的。1733年约翰·凯发明了飞梭,加快了织布速度,出现了纱 供应不足问题;1765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1769年水力转动的纺纱机出现了,理 查德·阿克赖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79年塞缪尔·克朗普顿发明走锭纺纱机。1785年埃德蒙·卡特赖特 发明了水力织布机,解决了动力问题。到1820年,经改进的动力织布机得到广泛应用。到1830年, 英国棉纺织布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1771年,理查德·阿克赖特还建立了第一个用水力操作的纺纱工 厂。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被视为工业革命的标志。1698年,英国工程师萨弗里设计制造了用于煤矿 抽水的蒸汽机。1763年,英国技师詹姆斯·瓦特开始改进蒸汽机,并于1769年注册了新的蒸汽机专 利。蒸汽机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动力,从而结束了人类对自然力(畜力、水力和风力)的依赖。蒸汽 机的发明,实现了从热能向机械能的转换。蒸汽机的发明对工业革命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蒸汽机应用于纺织业,具有很大的优点:(1)工厂布局可以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与水力相比,可 以建立在平地上,市镇上;这种布局使建厂条件、工人和管理人员的生活条件容易解决;(2)蒸汽 机提供的动力易于控制,其动力的大小、时间可以按需要安排。也更重要的是工厂集中于城镇布 局,工人可集中居住,出现了大规模生产,标准化生产,原来的手工生产由机器取代。纺织业的突 破,使英国棉布占领了国内及国外市场。促进了对纺织机械的需求,引发了钢铁工业的发展。 2、钢铁工业 英国原来的炼铁是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燃料主要采用木炭。根据经验进行生产,缺乏科学的程 序、质量不稳定、改进速度很慢,规模太小,产量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工业革命中,由于对钢铁需 求量的增大和技术革命的思想的共同推动下,使传统的炼铁方式被突破,出现了科学的、大规模的 新型钢铁工业

主要的革新表现在:(1)用煤代替木炭做燃料。煤炼成的焦炭比木炭便宜,产量大,而且使铁的质 量提高;(2)工艺方面革新。1784年,享利科特发明了搅炼法,可以把生铁变成有韧性的熟铁。后 来用鼓风机取代了风箱,进行鼓风冶铁。1790年,蒸汽机轧钢机诞生。 这些技术上的综合提高,促进了英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 3、采煤工业 用煤代替木炭,可以用于冶铁,也可作为蒸气机的燃料,因此,使煤的需求量大增。煤炭成为英国 -项重要工业 4、运输业 煤炭开采、治金工业、纺织工业的发展对运输工业产生很大的压力,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在水运 方面,由于水运经济效益好,运费低,在英国曾岀现了一个运河建设的高潮;在陆路上,最初的道 路是土路,马车跑的很慢,到1750年岀现了硬质路面,马车可全年通行、速度提高;后来出现了铁 路,最早是马拉的机车行使在铁轨上,1821年用蒸汽机车的铁路建成;在水运方面:1807年,美国 人罗伯特·富尔顿建造的蒸汽机船下水。1833年橫越大西洋的定期航运开始使用汽船,标志着海上帆 船时代的结束,海洋铁路ˆ时代的开始。 5、机械工业 蒸气机可以用于抽水、提煤、纺织、炼铁等各种工业生产,蒸汽机的需求量增加,制造蒸汽机是机 械工业的先声,同时各种工业还需要更多的机械,例如纺织机械、冶金机械、运输机械等各种工业 机械。促进了机械工业的发展。机械工业也不断出现革新,出现效率更高的机械,如1794年,英国 人莫兹利发明了车床上的运动刀架。1817年,英国人罗伯特发明了牛头刨床。1850年,惠特沃斯发 明了计量仪器,提高了机械加工精度。这些工作母机体系的形成,机器制造基本实现机械化。从而 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部门 6、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起先是与纺织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由于棉布只有在漂白之后才能染色,服装业的发展对布 的色彩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出现了漂白剂、染料生产的化学工业,成为化学工业的先声 7、食品工业 化学工业引发食品工业的发展。由于工业发展,工人数量急剧增长,引起对食物的特殊需求,需要 各种加工好的食物。出现了罐头生产 到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机器制造业也诞生了。能够用机器制 造机器,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英国成为世界第—个工业国家。1840年时,英囯的煤产量相 当于法、德、美三国产量总和的4倍多,其工业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47%,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 第二节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

主要的革新表现在:(1)用煤代替木炭做燃料。煤炼成的焦炭比木炭便宜,产量大,而且使铁的质 量提高;(2)工艺方面革新。1784年,享利·科特发明了搅炼法,可以把生铁变成有韧性的熟铁。后 来用鼓风机取代了风箱,进行鼓风冶铁。1790年,蒸汽机轧钢机诞生。 这些技术上的综合提高,促进了英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 3、采煤工业 用煤代替木炭,可以用于冶铁,也可作为蒸气机的燃料,因此,使煤的需求量大增。煤炭成为英国 一项重要工业。 4、运输业 煤炭开采、冶金工业、纺织工业的发展对运输工业产生很大的压力,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在水运 方面,由于水运经济效益好,运费低,在英国曾出现了一个运河建设的高潮;在陆路上,最初的道 路是土路,马车跑的很慢,到1750年出现了硬质路面,马车可全年通行、速度提高;后来出现了铁 路,最早是马拉的机车行使在铁轨上,1821年用蒸汽机车的铁路建成;在水运方面:1807年,美国 人罗伯特·富尔顿建造的蒸汽机船下水。1833年横越大西洋的定期航运开始使用汽船,标志着海上帆 船时代的结束,“海洋铁路”时代的开始。 5、机械工业 蒸气机可以用于抽水、提煤、纺织、炼铁等各种工业生产,蒸汽机的需求量增加,制造蒸汽机是机 械工业的先声,同时各种工业还需要更多的机械,例如纺织机械、冶金机械、运输机械等各种工业 机械。促进了机械工业的发展。机械工业也不断出现革新,出现效率更高的机械,如1794年,英国 人莫兹利发明了车床上的运动刀架。1817年,英国人罗伯特发明了牛头刨床。1850年,惠特沃斯发 明了计量仪器,提高了机械加工精度。这些工作母机体系的形成,机器制造基本实现机械化。从而 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部门。 6、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起先是与纺织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由于棉布只有在漂白之后才能染色,服装业的发展对布 的色彩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出现了漂白剂、染料生产的化学工业,成为化学工业的先声。 7、食品工业 化学工业引发食品工业的发展。由于工业发展,工人数量急剧增长,引起对食物的特殊需求,需要 各种加工好的食物。出现了罐头生产。 到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机器制造业也诞生了。能够用机器制 造机器,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1840年时,英国的煤产量相 当于法、德、美三国产量总和的4倍多,其工业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47%,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 厂”。 第二节 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

工业生产的扩散 工业生产在英国出现以后,不仅给英国的经济带来很大发展,英国成了大的世界工厂,工业产品供 应基地,而且为英国带来巨大利益,它成为最富强的国家。为保持垄断地位,英国曾制定法律禁止 出口机械。直到18325年,这条法律才被废除。在此之后,工业技术与工厂化生产才向世界各地扩 散。开始时,其扩散主要方向是欧洲与北美。后来,又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 (一)向欧洲的扩散 最先向比利时扩散。1830年比利时采用采煤新技术之后,煤炭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到1870年,大 多数比利时人已居住在城市中,其生活主要靠工业和贸易 其次向法国传播。法国与英国是近邻,法国的工业在北部和巴黎附近发展较快。到19世纪中期,工 业革命基本完成,其工业产值占世界第二位 德国,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不到半个世纪,其工业生产超过了英国。那时,德国的钢 铁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都已超过英国,居欧洲的第_佐;采煤工业、纺织工业稍落后于英 国,居欧洲的第二位。 除此之外,工业技术在欧洲,还向意大利、瑞典,俄国传播 (二)向北美的扩散 在北美,主要是美国,工业化稍晚于西欧,但是,其发展速度较欧洲为快 由于美国发展工业的条件比较优越:(1)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2)国际环境优越,远离欧 洲强国,少受战争之害,有利于生产的稳定发展。(3)大量外国移民涌入美国,既提供了劳动力, 又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因此,美国的工业革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19世纪30~50年代,棉纺 业首先用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随后,在毛纺业、面粉业、制鞋业和木材工业等轻工业部也 普遍使用了机器。另外,采煤业、冶铁业等重工业部门都岀现了重大技术进步。1860年,美国的煤 产量为1820万吨,为1820年的60倍。 向其他地区的扩散 到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工业生产才扩散到东欧、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二战后, 开始向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扩散。向亚洲传播: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韩国 等,东南亚、中国大陆、印度等;向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非洲的南非、埃及等 国。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受资金、技术、市场等条件的限制,工业化发展仍然很缓慢。 二、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起在英国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发明家大都是经验丰富的工人,产生了现 代纺织、采煤、钢铁、机械制造等部门。工业动力由人力、畜力、水能等转向了蒸汽机,工业布局 摆脱了水能限制,一批新兴的城市出现 (2)第二次革命

一、工业生产的扩散 工业生产在英国出现以后,不仅给英国的经济带来很大发展,英国成了大的世界工厂,工业产品供 应基地,而且为英国带来巨大利益,它成为最富强的国家。为保持垄断地位,英国曾制定法律禁止 出口机械。直到1825年,这条法律才被废除。在此之后,工业技术与工厂化生产才向世界各地扩 散。开始时,其扩散主要方向是欧洲与北美。后来,又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 (一)向欧洲的扩散 最先向比利时扩散。1830年比利时采用采煤新技术之后,煤炭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到1870年,大 多数比利时人已居住在城市中,其生活主要靠工业和贸易。 其次向法国传播。法国与英国是近邻,法国的工业在北部和巴黎附近发展较快。到19世纪中期,工 业革命基本完成,其工业产值占世界第二位。 德国,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不到半个世纪,其工业生产超过了英国。那时,德国的钢 铁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都已超过英国,居欧洲的第—佐;采煤工业、纺织工业稍落后于英 国,居欧洲的第二位。 除此之外,工业技术在欧洲,还向意大利、瑞典,俄国传播。 (二)向北美的扩散 在北美,主要是美国,工业化稍晚于西欧,但是,其发展速度较欧洲为快。 由于美国发展工业的条件比较优越:(1)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2)国际环境优越,远离欧 洲强国,少受战争之害,有利于生产的稳定发展。(3)大量外国移民涌入美国,既提供了劳动力, 又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因此,美国的工业革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19世纪30~50年代,棉纺 业首先用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随后,在毛纺业、面粉业、制鞋业和木材工业等轻工业部也 普遍使用了机器。另外,采煤业、冶铁业等重工业部门都出现了重大技术进步。1860年,美国的煤 产量为1820万吨,为1820年的60倍。 向其他地区的扩散 到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工业生产才扩散到东欧、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二战后, 开始向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扩散。向亚洲传播: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韩国 等,东南亚、中国大陆、印度等;向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非洲的南非、埃及等 国。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受资金、技术、市场等条件的限制,工业化发展仍然很缓慢。 二、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起在英国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发明家大都是经验丰富的工人,产生了现 代纺织、采煤、钢铁、机械制造等部门。工业动力由人力、畜力、水能等转向了蒸汽机,工业布局 摆脱了水能限制,一批新兴的城市出现。 (2)第二次革命

在随着工业革命进入第二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出现了第二次革命。工业文明有了新的 特点:1)是科学开始影响工业进程;2)是大规模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起来;3)是新工业部门 发展迅速。如石油、炼钢、内燃机和电气化。4)是工业革命的传播及扩散增强了世界创新能力, 源地是德国和美国。是电气时代。这次革命是涉及电学、力学、化学、电子学等学科领域在内的一 次工业生产技术上的重大变革。主要动力是电动机、内燃机。电除了做动力外,可以照明、传递信 息等,促进了相当多的新事物的出现,如电灯、广播、电影、电车、电报等。内燃机可以安置在交 通工具上,促进了交通与生产的发展。另外,发展快的还有钢铁工业、化学工业、医药制造等。 新产生了电力、电器、化学、有色冶金、石油、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或行业。 (3)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50年代,核能成为动力来源。出现了原子能、微电子和计算机工业,宇航工业,高分子合成 工业,电子工业、激光工业等部门。自动化的发展解放了人类生产力。自动化是第三次产业革命的 标志,但不是全部。合成制品代替天然产品、新型物质代替旧的材料、高速公路和航空网络、电视 和电子计算机等,无疑是工业文明的新进展。人造卫星(1957年)、太空飞船(1961年)、人类登 月(1969年)和原子能和平利用(1954年),更是代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新高点。特别是电子计算 机的发明和发展,引发了信息革命,预示着新时代的来临 知识进步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增加是二战以来的明显特征。欧美国家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都将发展 科技和教育摆在最优先位置。政府科硏机构纷纷成立,大型企业加强了科硏部门,大学也更加重视 科学硏究,形成了国立科硏机构、企业科硏部门和大学科硏单元相结合的囯家科硏体制。到90年 代,人们将这种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相结合的国家体制称为国家创新系统。研究与发展经费投 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美国从1950年的1%提高到1960年的28%,苏联从1950年的1.8%提高到 2.5%。创新活动的规模扩大,科学和技术的创新速度加快,科技知识转化为工业产品的周期缩短 涌现了大批重大科学突破和新兴技术产品,如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和生物技术产品,晶体管 发明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工业自动化等 知识的普及使人类社会进一步理性化,知识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大大增加。如这-时期美国 经济增长50%得益于知识进步的贡献 、工业部门结构的演变 工业部门,按照生产力各要素(如劳动力,资源,资本和知识等)在生产中投入量的相对大小,常 把工业经济活动分成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四类。 1劳动密集型工业 指技术装备程度低,用人多,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比重大的工业部门。如轻纺工业,手工业等。 特点:就业机会多;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科技含量低;一般 地,能源、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泛,可以就地取材,产品成本低,特别适合于资本短缺、技术 基础薄弱而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2资源密集型工业 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原材料的工业部门,如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水泥工业等原材料工 业部门,以生产中间产品居多 3资本密集型工业 指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用人较少的工业部门,既有较高的劳动生 产率,物资消耗较少

在随着工业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出现了第二次革命。工业文明有了新的 特点:1)是科学开始影响工业进程;2)是大规模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起来;3)是新工业部门 发展迅速。如石油、炼钢、内燃机和电气化。4)是工业革命的传播及扩散增强了世界创新能力。 源地是德国和美国。是电气时代。这次革命是涉及电学、力学、化学、电子学等学科领域在内的一 次工业生产技术上的重大变革。主要动力是电动机、内燃机。电除了做动力外,可以照明、传递信 息等,促进了相当多的新事物的出现,如电灯、广播、电影、电车、电报等。内燃机可以安置在交 通工具上,促进了交通与生产的发展。另外,发展快的还有钢铁工业、化学工业、医药制造等。 新产生了电力、电器、化学、有色冶金、石油、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或行业。 (3)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50年代,核能成为动力来源。出现了原子能、微电子和计算机工业,宇航工业,高分子合成 工业,电子工业、激光工业等部门。自动化的发展解放了人类生产力。自动化是第三次产业革命的 标志,但不是全部。合成制品代替天然产品、新型物质代替旧的材料、高速公路和航空网络、电视 和电子计算机等,无疑是工业文明的新进展。人造卫星(1957年)、太空飞船(1961年)、人类登 月(1969年)和原子能和平利用(1954年),更是代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新高点。特别是电子计算 机的发明和发展,引发了信息革命,预示着新时代的来临。 知识进步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增加是二战以来的明显特征。欧美国家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都将发展 科技和教育摆在最优先位置。政府科研机构纷纷成立,大型企业加强了科研部门,大学也更加重视 科学研究,形成了国立科研机构、企业科研部门和大学科研单元相结合的国家科研体制。到90年 代,人们将这种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相结合的国家体制称为国家创新系统。研究与发展经费投 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美国从1950年的1%提高到1960年的2.8%,苏联从1950年的1.8%提高到 2.5%。创新活动的规模扩大,科学和技术的创新速度加快,科技知识转化为工业产品的周期缩短, 涌现了大批重大科学突破和新兴技术产品,如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和生物技术产品,晶体管 发明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工业自动化等。 知识的普及使人类社会进一步理性化,知识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大大增加。如这一时期美国 经济增长50%得益于知识进步的贡献 。 三、工业部门结构的演变 工业部门,按照生产力各要素(如劳动力,资源,资本和知识等)在生产中投入量的相对大小,常 把工业经济活动分成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四类。 1.劳动密集型工业 指技术装备程度低,用人多,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比重大的工业部门。如轻纺工业,手工业等。 特点:就业机会多;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科技含量低;一般 地,能源、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泛,可以就地取材,产品成本低,特别适合于资本短缺、技术 基础薄弱而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2.资源密集型工业 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原材料的工业部门,如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水泥工业等原材料工 业部门,以生产中间产品居多。 3.资本密集型工业 指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用人较少的工业部门,既有较高的劳动生 产率,物资消耗较少

4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 指需要投入很多知识和智力,需要大量科学家和专家综合运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开发和生产高精尖 产品的工业部门 第三节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一、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一)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和水文。 1、地形主要对工业厂址选择有影响。 厂址多选择地形较为平坦,有较大面积,有利于生产活动及对内外联系的地方。大型的工业,还要 在工厂附近安排相应的生活服务设施,甚至要与相应的城镇在规划与设施方面相协调。在地形选择 上,还需考虑到自然灾害问题。例如当地的地震、滑坡、泥石流及洪水发生的可能性。这些问题如 果不太严重,需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防范,如比较严重,就需改换地点。有的地方,其他条件都很 好,但地形条件不太理想,若花费不太高的话,则可以采取人工办法去“创造合适的地形。如日本 与我国的香港,土地很少,平坦的土地更少,往往采用劈山、造地的办法创造工业用地。 2、气候条件对工业不是太大,因为可以用人工办法创造适合工业生产需要的室内环境,以弥补自然 气候的不足 例如棉纱厂,如果车间空气湿度低,纱易断,过去厂址不建在干旱地区。现在可用人工办法控制湿 度,就可以解决。此外,当地风向、频率对布局具有一定的影响 3、水文条件主要涉及供水和排水 工业生产需要一定数量和水质的水。另外,建厂时要论证地面水、地下水的情况,一般采取建水库 蓄积地表水,或抽取地下水,或从别处引水,来解决工业用水。另一方面,就是污水排放,特别是 排出的废水会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时。还有洪水情况亦需注意 (二)资源条件 工业是加工原料成为成品的企业,各种原料由于其数量、质量等的差异,对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有 很大影响。 1、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的原料。 企业多选在原料的产地,因为这样做可以大大减少原料运输费用,从而降低成本,利于产品在价格 上的竞争性。例如,钢铁工业因为使用的原料主要是铁矿石与煤,故钢铁企业多建在原料产地附 近。有的地方或国家缺乏铁矿石和煤,但却需要发展钢铁工业,例如日本,为了減轻运费及降低成 本,多把企业建在港口附近的沿海地区,以利用廉价的海上运输,加上其先进的技术和从原料到半 成品、成品(如汽车舶的连续生产后,便于岀口,沿海港口就成为很好的区位。造纸工业、制糖工业 等 2、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原料。 以此为原料的企业,多以靠近其销售地作为建厂地点。例如饮料厂,其成品体积比原料大,运输中 又易耗损,特别是空瓶装上液体物质后,重量有很大增加,故就地销售产品所得到的效益,比将原 料运往工厂所需的花费要多。还有如重型矿山机械制造

4.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 指需要投入很多知识和智力,需要大量科学家和专家综合运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开发和生产高精尖 产品的工业部门。 第三节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一、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一)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和水文。 1、地形主要对工业厂址选择有影响。 厂址多选择地形较为平坦,有较大面积,有利于生产活动及对内外联系的地方。大型的工业,还要 在工厂附近安排相应的生活服务设施,甚至要与相应的城镇在规划与设施方面相协调。在地形选择 上,还需考虑到自然灾害问题。例如当地的地震、滑坡、泥石流及洪水发生的可能性。这些问题如 果不太严重,需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防范,如比较严重,就需改换地点。有的地方,其他条件都很 好,但地形条件不太理想,若花费不太高的话,则可以采取人工办法去“创造”合适的地形。如日本 与我国的香港,土地很少,平坦的土地更少,往往采用劈山、造地的办法创造工业用地。 2、气候条件对工业不是太大,因为可以用人工办法创造适合工业生产需要的室内环境,以弥补自然 气候的不足。 例如棉纱厂,如果车间空气湿度低,纱易断,过去厂址不建在干旱地区。现在可用人工办法控制湿 度,就可以解决。此外,当地风向、频率对布局具有一定的影响。 3、水文条件主要涉及供水和排水。 工业生产需要一定数量和水质的水。另外,建厂时要论证地面水、地下水的情况,一般采取建水库 蓄积地表水,或抽取地下水,或从别处引水,来解决工业用水。另一方面,就是污水排放,特别是 排出的废水会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时。还有洪水情况亦需注意。 (二)资源条件 工业是加工原料成为成品的企业,各种原料由于其数量、质量等的差异,对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有 很大影响。 1、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的原料。 企业多选在原料的产地,因为这样做可以大大减少原料运输费用,从而降低成本,利于产品在价格 上的竞争性。例如,钢铁工业因为使用的原料主要是铁矿石与煤,故钢铁企业多建在原料产地附 近。有的地方或国家缺乏铁矿石和煤,但却需要发展钢铁工业,例如日本,为了减轻运费及降低成 本,多把企业建在港口附近的沿海地区,以利用廉价的海上运输,加上其先进的技术和从原料到半 成品、成品(如汽车)的连续生产后,便于出口,沿海港口就成为很好的区位。造纸工业、制糖工业 等。 2、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原料。 以此为原料的企业,多以靠近其销售地作为建厂地点。例如饮料厂,其成品体积比原料大,运输中 又易耗损,特别是空瓶装上液体物质后,重量有很大增加,故就地销售产品所得到的效益,比将原 料运往工厂所需的花费要多。还有如重型矿山机械制造

3、消耗能量多的企业 当从原料到成品的加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时,企业为降低成本,不得不选择能源供应量大的地 方。例如有色冶金冶炼中的炼铝、铜厂,由于炼铝要消耗大量电力,大多选在水电站附近。因为这 里供电量大,而且水电成本低,电力价格便宜。这类企业称为耗能工业 4、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 加工蔬菜和水果的企业,其成品的质量与原料的新鲜程度关系较大。另外,这类原料易于腐烂。所 以加工厂不但要求距原料生产地接近,运输条件好,而且工厂还需要有保鲜设备。 5、产品需要新鲜的企业。 这是指加工后的产品需要保持新鲜,如果不能达到一定要求,产品就要予以销毁,这样厂家就会遭 到巨大损失。为此工厂多选在市场附近。如生产面包、冰淇淋等商品的企业等。 (三)能源条件 在将原料加工为成品的过程中,都需要大量能源。 最早推动机械加工的是水力,工厂区位趋向城市以外的嫽野(河流)。当蒸汽机岀现后,蒸汽机可 以安放在厂内,工厂区位就摆脱了水力所在地的限制。但是,蒸汽机要消耗燃料,煤矿所在地与运 输条件又成为蒸汽机获得煤的限制,即不能离煤产地太远。使用电力时,能源的生产和能源的使用 地可以分离,但又受输电线路、变电技术的影响。当然,对于发电厂的布局来说,使用不同的原 料,布局有差异:煤的分量重,运输不方便,受限制多,燃煤电厂区位选择坑口、交通路口或负荷 中心;石油、天然气用管道或专门的船运输方便,受限制较少;水能发电成本低,又不污染,但投 资大,建设周期长,而且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较大(河流落差、用地是否宽绰等);核能需燃料少, 从长远看成本低,但投资大,需大量冷却水,安全系数要求高,要远离城市与人口密集区。 (四)市场条件 商品是为消费者消费而生产的,市场状况往往决定工厂的效益。如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市场竞 争 (五)劳动力条件 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条件,也是使其产品增值的重要因素,因此其对企业区位的选择十分重 要。企业对劳动力注意的是,劳动力供应数量、所付工资的水平以及劳动力的技术状况,如经验、 熟练程度等条件 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数量要求高、质量的要求不高,要布局在劳动力充足、工资低的地方; 技术密集型企业要求工人素质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故劳动力对企业区位选择的限制往往较 大,其转移亦较难,一般布局在教育和科研水平较高的大城市。 此外,工人的稳定性要求,不同企业要求不一样。如成衣加工,工人流动性很大。 (六)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对环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废渣。由于这些废 物导致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降低了环境质量,强迫居民接受污染的空气和水,影响居 民身体健康,并岀现—些病症。目前不但污染已造成局部环境问题,而且也岀现了某种大范围的世 界性的环境问题。不同行业和性质的企业选址时,受环境法的限制

3、消耗能量多的企业。 当从原料到成品的加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时,企业为降低成本,不得不选择能源供应量大的地 方。例如有色冶金冶炼中的炼铝、铜厂,由于炼铝要消耗大量电力,大多选在水电站附近。因为这 里供电量大,而且水电成本低,电力价格便宜。这类企业称为耗能工业。 4、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 加工蔬菜和水果的企业,其成品的质量与原料的新鲜程度关系较大。另外,这类原料易于腐烂。所 以加工厂不但要求距原料生产地接近,运输条件好,而且工厂还需要有保鲜设备。 5、产品需要新鲜的企业。 这是指加工后的产品需要保持新鲜,如果不能达到一定要求,产品就要予以销毁,这样厂家就会遭 到巨大损失。为此工厂多选在市场附近。如生产面包、冰淇淋等商品的企业等。 (三)能源条件 在将原料加工为成品的过程中,都需要大量能源。 最早推动机械加工的是水力,工厂区位趋向城市以外的郊野(河流)。当蒸汽机出现后,蒸汽机可 以安放在厂内,工厂区位就摆脱了水力所在地的限制。但是,蒸汽机要消耗燃料,煤矿所在地与运 输条件又成为蒸汽机获得煤的限制,即不能离煤产地太远。使用电力时,能源的生产和能源的使用 地可以分离,但又受输电线路、变电技术的影响。当然,对于发电厂的布局来说,使用不同的原 料,布局有差异:煤的分量重,运输不方便,受限制多,燃煤电厂区位选择 坑口、交通路口或负荷 中心;石油、天然气用管道或专门的船运输方便,受限制较少 ;水能发电成本低,又不污染,但投 资大,建设周期长,而且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较大(河流落差、用地是否宽绰等);核能需燃料少, 从长远看成本低,但投资大,需大量冷却水,安全系数要求高,要远离城市与人口密集区。 (四)市场条件 商品是为消费者消费而生产的,市场状况往往决定工厂的效益。如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市场竞 争。 (五)劳动力条件 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条件,也是使其产品增值的重要因素,因此其对企业区位的选择十分重 要。企业对劳动力注意的是,劳动力供应数量、所付工资的水平以及劳动力的技术状况,如经验、 熟练程度等条件。 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数量要求高、质量的要求不高,要布局在劳动力充足、工资低的地方; 技术密集型企业要求工人素质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故劳动力对企业区位选择的限制往往较 大,其转移亦较难,一般布局在教育和科研水平较高的大城市。 此外,工人的稳定性要求,不同企业要求不一样。如成衣加工,工人流动性很大。 (六)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对环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废渣。由于这些“废 物”导致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降低了环境质量,强迫居民接受污染的空气和水,影响居 民身体健康,并出现一些病症。目前不但污染已造成局部环境问题,而且也出现了某种大范围的世 界性的环境问题。不同行业和性质的企业选址时,受环境法的限制

除此之外,如社会政治环境,如生产布局的历史基础、国内外政治条件等,生产技术,括生产工具 (技术装备)、劳动手段、工艺流程、生产方法、管理水平等。都会影响工业的布局 二、工业分布的新变化 二战后,随着技术上的变化,引起工业布局的新变化 1、纺织业与成衣业的变化 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力成本对产品的成本高低影响很大。发达国家工资高、发展中国家 工资低,发达国家在防治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纺织业在发达国家衰落、在发展中国家急剧 上升。如在1960S美国领先,1990S中国领先。纺织业从美国、西欧、日本向东南亚与东欧地区转 移。成衣业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北美、西欧、日本下降,亚洲、拉丁美洲增加 汽车制造业的变化 车制造业技术要求较高,生产中规模效益很重要,因此生产厂家都是大企业或跨国经营的大公 司 汽车生产发展速度是很快的。在1960—-1991年之间产量增加358%。 汽车生产在世界有三个集中区,即西欧、日本和美国。在1960年,美国汽车的产量超过世界的 半,到191年只占世界产量的19%。而日本在1960年的产量占当时世界产量的1.27%,到1991年,日 本超过了美国。在欧洲,英国199年汽车产量占世界的10%以上,居欧洲第一位。但1991年,英国 则仅占世界的33%,落后于德国(为世界的13%)、法国(为世界的9.5%)。 汽车生产在发展中国家中的韩国和巴西有一定产量。生产格局变化很大 3、微电子工业 电子工业的关键材料半导体生产,1960-70S,美国占垄断地位;1990S日本超过美国。半导体、集 成电路、微处理器的生产主要控制在日本、美国、西欧、东南亚四地 4、家用电器 家用电器则比半导体工业扩散与转移的更快。其元器件是高技术产品。多在发达国家生产,可是其 成品组装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目前欧美各国的市场份额在下降,亚洲国家的份额在上升,其中中国居世界第一。 三、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1、带来许多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在加速发展 工业发展带来许多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在加速发展,其发明创造日新月异 层出不穷,在物质方面最为明显 2、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占主导地位,成为城市居民 工业的发展,使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居民多住在农村的现象发生根本性变化。有些国家 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已少到微不足道的地步,但并个影响农产品的供应。人们反而比以前获得 更多的食物。绝大部分农民不但不再从事农业,而且也不再居住于农村,而成为城市居民。即使在 农村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也不再依靠简手工具,做手工劳动,而是使用农业机械的农业工人。 3、妇女生活发生变化,家庭发生变化

除此之外,如社会政治环境,如生产布局的历史基础、国内外政治条件等,生产技术,括生产工具 (技术装备)、劳动手段、工艺流程、生产方法、管理水平等。都会影响工业的布局。 二、工业分布的新变化 二战后,随着技术上的变化,引起工业布局的新变化。 1、纺织业与成衣业的变化 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力成本对产品的成本高低影响很大。发达国家工资高、发展中国家 工资低,发达国家在防治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纺织业在发达国家衰落、在发展中国家急剧 上升。如在1960'S美国领先,1990'S中国领先。纺织业从美国、西欧、日本向东南亚与东欧地区转 移。成衣业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北美、西欧、日本下降,亚洲、拉丁美洲增加。 2、汽车制造业的变化 汽车制造业技术要求较高,生产中规模效益很重要,因此生产厂家都是大企业或跨国经营的大公 司。 汽车生产发展速度是很快的。在1960—1991年之间产量增加358%。 汽车生产在世界有三个集中区,即西欧、日本和美国。在1960年,美国汽车的产量超过世界的一 半,到1991年只占世界产量的19%。而日本在1960年的产量占当时世界产量的1.27%,到1991年,日 本超过了美国。在欧洲,英国1991年汽车产量占世界的10%以上,居欧洲第一位。但1991年,英国 则仅占世界的3.3%,落后于德国(为世界的13%)、法国(为世界的9.5%)。 汽车生产在发展中国家中的韩国和巴西有一定产量。生产格局变化很大。 3、微电子工业 电子工业的关键材料半导体生产,1960----70'S,美国占垄断地位;1990'S日本超过美国。半导体、集 成电路、微处理器的生产主要控制在日本、美国、西欧、东南亚四地。 4、家用电器 家用电器则比半导体工业扩散与转移的更快。其元器件是高技术产品。多在发达国家生产,可是其 成品组装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目前欧美各国的市场份额在下降,亚洲国家的份额在上升,其中中国居世界第一。 三、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1、带来许多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在加速发展。 工业发展带来许多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在加速发展,其发明创造日新月异. 层出不穷,在物质方面最为明显。 2、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占主导地位,成为城市居民。 工业的发展,使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居民多住在农村的现象发生根本性变化。有些国家 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已少到微不足道的地步,但并个影响农产品的供应。人们反而比以前获得 更多的食物。绝大部分农民不但不再从事农业,而且也不再居住于农村,而成为城市居民。即使在 农村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也不再依靠简手工具,做手工劳动,而是使用农业机械的农业工人。 3、妇女生活发生变化,家庭发生变化

妇女也离开家庭,投入社会劳动,孩子小时在托儿所、幼儿园,到一定年龄后,不再帮助家庭十 活,就进入学校,学习知识与技术。大家庭也被两代人的家庭所取代 4、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都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地区经济的一员。 不论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的人,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地区经济的一员。他们的生活用具和食品不再是 有什么吃什么,有什么用什么,而是可以享受来自四面八方遥远地区的,过去视为珍稀的东西。不 仅通过传播了解世界,而且可以亲身领略世界奇风异俗。 这些都是工业带来的变化 复习思考题 1、试分析工业革命的前提和基础 2、试简述工业发展和扩散的过程 3、工业的发展对其它产业有什么意义 4、举例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

妇女也离开家庭,投入社会劳动,孩子小时在托儿所、幼儿园,到一定年龄后,不再帮助家庭十 活,就进入学校,学习知识与技术。大家庭也被两代人的家庭所取代。 4、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都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地区经济的一员。 不论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的人,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地区经济的一员。他们的生活用具和食品不再是 有什么吃什么,有什么用什么,而是可以享受来自四面八方遥远地区的,过去视为珍稀的东西。不 仅通过传播了解世界,而且可以亲身领略世界奇风异俗。 这些都是工业带来的变化。 复习思考题: 1、试分析工业革命的前提和基础 2、试简述工业发展和扩散的过程。 3、工业的发展对其它产业有什么意义? 4、举例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