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九章 语言地理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9,文件大小:896.37KB,团购合买
重点掌握语言的产生及其本质特征,中国汉语语言分布,世界语言谱系分类,语言的传播与环境的关系,地名景观及其表达的意义。了解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语言的扩散及其结果等。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教学目标 重点掌握语言的产生及其本质特征,中国汉语语言分布,世界语言谱系分类,语言的传播与环 境的关系,地名景观及其表达的意义。了解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语言的扩散及其结果等。 语言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 思维的物质外壳。有了语言,人们就可以交换意见,把自己的经验教给别人;或者把彼此的经验在 交流中逐渐完善,大家可以共享。人类在各方面的经验因而就被继承下来,扩散出去,得以延续和 发展。 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语言的产生 声音和意义是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语言的产生必须有足够的声音材料和意义要素。劳动产生 了语言,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声音材料和意义要素都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劳动使语言的产生具备了两个条件:劳动过程中,直立行走,使人的肺部和声带得到了发育, 形成了发音器官声音的产生,奠定了语言产生的基础;人的直立行走,使之可以自由地观察周围的 一切事物,扩大了视野。在劳动的过程中,由于劳动,人类才能获得各种各样的食物,增加了大脑 的营养,促进了大脑皮层的形成,为人类意识的产生推备了物质条件。手在劳动中的各种活动及与 外界各种事物的接触,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反应机能,锻炼了区别和认识这些事物的能力。制造工 具,事先要在头脑里有一个蓝图,包括制作工具的材料、手段、过程及工具的式样,并能预见劳动 的成果。 总之,由于人类的劳动,同各种事物的频繁接触中,刺激了大脑皮层的发育及机能的发达,促 进了神经系统的发展,使人的大脑思维复杂化,促进了思维的产生。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就是语 意的形成和完善过程。有了语意,借助于声音对其进行表达和传播,使之产生了语言 产生了思维,并具有了发音器官,才借助于声音表达和传播,于是产生了语言。 二、语言的本质属性及社会功能 (一)语言的本质属性 1、社会性 语言依赖于社会,社会同样也需要语言。失去了语言,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人们的思 维活动也难以完整地表达,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也就难以协调。 语言的社会性还表现在语言中语音、语义是约定俗成的,是有社会决定的。同一种事物可以用不同 的声音、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如“书”汉语发音为shu,英语为book,发音为buk]:同样,同一种 声音可以表示不同的内容,如汉语中[ei指的是“疲劳”,而在英语中则表示“躺”的意思。至于人 们为什么用这种声音指“疲劳”,这并没什么内在的联系,只不过人们都这样说,使之具有了一定 的社会性而已。 2、交际性 语言是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离开了交际需要,语言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语言不是 唯一的交际工具,但却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因为:(1)基础性。基础性指任何非语言的交际工具都建立 在语言的基础上。比如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物理化学公式等都需要用语言加以规定和解释 握手、鼓掌、摇头、拥抱等虽然没有与语言直接联系,但是作为一种交际行为,必须在人们的头脑 中转换成语言代码,才能被人们接受和理解。(2)广泛性。广泛性是说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使用范围 最广泛,其他符号一般在特定范围表达特定的意义。语言使用的范围是没有限制的,不管是具体的 还是抽象的,不管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人们主观认为的,哪怕是极其微妙的情感,都可以用语言表 达。当然有时候也可能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 3、工具性 人们在交际时需要语言,而且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同样也需要语言。思维是人的大脑对现实的抽 象反映活动,它必须用词和句子来进行,没有词和句子,人类的抽象思维就不能进行,人的思维活 动的成果也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因为精神活动必须用物质的东西做手段。 语言是抽象思维的工具,语言是形成思想的工具。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因此,语言是观察 思维的窗口 (二)语言的社会功能 1、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

教学目标: 重点掌握语言的产生及其本质特征,中国汉语语言分布,世界语言谱系分类,语言的传播与环 境的关系,地名景观及其表达的意义。了解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语言的扩散及其结果等。 语言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 思维的物质外壳。有了语言,人们就可以交换意见,把自己的经验教给别人;或者把彼此的经验在 交流中逐渐完善,大家可以共享。人类在各方面的经验因而就被继承下来,扩散出去,得以延续和 发展。 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一、语言的产生 声音和意义是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语言的产生必须有足够的声音材料和意义要素。劳动产生 了语言,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声音材料和意义要素都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劳动使语言的产生具备了两个条件:劳动过程中,直立行走,使人的肺部和声带得到了发育, 形成了发音器官,声音的产生,奠定了语言产生的基础;人的直立行走,使之可以自由地观察周围的 一切事物,扩大了视野。在劳动的过程中,由于劳动,人类才能获得各种各样的食物,增加了大脑 的营养,促进了大脑皮层的形成,为人类意识的产生推备了物质条件。手在劳动中的各种活动及与 外界各种事物的接触,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反应机能,锻炼了区别和认识这些事物的能力。制造工 具,事先要在头脑里有一个蓝图,包括制作工具的材料、手段、过程及工具的式样,并能预见劳动 的成果。 总之,由于人类的劳动,同各种事物的频繁接触中,刺激了大脑皮层的发育及机能的发达,促 进了神经系统的发展,使人的大脑思维复杂化,促进了思维的产生。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就是语 意的形成和完善过程。有了语意,借助于声音对其进行表达和传播,使之产生了语言。 产生了思维,并具有了发音器官,才借助于声音表达和传播,于是产生了语言。 二、语言的本质属性及社会功能 (一)语言的本质属性 1、社会性 语言依赖于社会,社会同样也需要语言。失去了语言,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人们的思 维活动也难以完整地表达,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也就难以协调。 语言的社会性还表现在语言中语音、语义是约定俗成的,是有社会决定的。同一种事物可以用不同 的声音、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如“书”汉语发音为[shu],英语为book,发音为[buk];同样,同一种 声音可以表示不同的内容,如汉语中[lei]指的是“疲劳”,而在英语中则表示“躺”的意思。至于人 们为什么用这种声音指“疲劳”,这并没什么内在的联系,只不过人们都这样说,使之具有了一定 的社会性而已。 2、交际性 语言是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离开了交际需要,语言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语言不是 唯一的交际工具,但却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因为:(1)基础性。基础性指任何非语言的交际工具都建立 在语言的基础上。比如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物理化学公式等都需要用语言加以规定和解释。 握手、鼓掌、摇头、拥抱等虽然没有与语言直接联系,但是作为一种交际行为,必须在人们的头脑 中转换成语言代码,才能被人们接受和理解。(2)广泛性。广泛性是说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使用范围 最广泛,其他符号一般在特定范围表达特定的意义。语言使用的范围是没有限制的,不管是具体的 还是抽象的,不管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人们主观认为的,哪怕是极其微妙的情感,都可以用语言表 达。当然有时候也可能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 3、工具性 人们在交际时需要语言,而且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同样也需要语言。思维是人的大脑对现实的抽 象反映活动,它必须用词和句子来进行,没有词和句子,人类的抽象思维就不能进行,人的思维活 动的成果也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因为精神活动必须用物质的东西做手段。 语言是抽象思维的工具,语言是形成思想的工具。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因此,语言是观察 思维的窗口。 (二)语言的社会功能 1、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

2、语言是人类认知交流的媒介 3、语言是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 4、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 5、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 6、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三、语言发展 (一)英语的形成和发展 英语是最重要的国际语言。除英国以外,说英语的却有37亿人,如果加上作为第二语言与官方 语言的人数,则人数超过10亿,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 英语的起源于5世纪。大约公元449年,居住于丹麦与德国北部的3个日耳曼人部族入侵到大不列 颠岛上,他们分别是盎格鲁人( Angles)、萨克逊人( Saxons)和朱特人( Jutes)。在语言上,他带来 的是盎格鲁—萨克逊语,取代了当地所使用的凯尔特语。成为英语形成的基础。到公元700年,形成 了英语( English) 后来,法国的诺曼蒂公爵入侵英国,加冕为英国国王,这一时期,英国存在法语(官方语 言)、拉丁语(宗教语言)和英语(下层劳动者的世俗语言)。一直延续到14世纪,法院、学校 宫廷分别停止使用法语。1382年英语圣经出现,才结束了拉丁语的宗教语言地位。这时英语才成为 英国的全民语言。因此,英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法语词汇和拉丁语词汇 在“文艺复兴”时期,英语又吸收了许多欧洲语中的词汇,例如吸收希腊语、法语、西班牙 语、意大利语等 18世纪后,英国的工业革命兴起,殖民地的争夺,使英语随着英帝国的发展走向世界,向其它 国家传播。因此,在与各地交往中吸收了大量新词汇。从非洲、印度、中国、澳大利亚等语言中吸 收了一些词汇 目前除在英国以外,许多国家把英语作为母语:或作为官方语言;或作为第二语言。英语的发 展逐渐成为一种世界语言,在外交上也取代了法语,成为今天世界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上最重要的语言。 在英国本土以外,通过移民与政治等作用,扩大了英语的分布范围 同时,由于空间上与本土的距离和其它原因而出现英语的国外方言。国外英语方言主要是美国 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南非英语和印度英语等。其中,美国英语是英国国外使用最广,也是最重要 的英语方言 17世纪时,英国移民开始在北美洲(现美国的东海岸)进行殖民活动。后来,人数增多,英国 在沿海建立13个殖民地。13州独立后建立了美国,脱离了与英国的从属关系,英语就成为美国的语 由于美国与英国中间隔着大西洋,这对人员的来往、语言交流产生影响,使两地的英语逐渐产 生差异。 美国英语方言主要分新英格兰、大西洋沿岸中部和南方三种 新英格兰万言是以马萨诸塞州为中心的美国东北地区,该地居民都是英格兰人移民,是比较纯 的英格兰英语 大西洋沿岸中部方言是以宾夕法尼亚州为中心,早期该地是来自英格兰的北部移民,后来则多 是来自苏格兰、爱尔兰的移民,除定居宾夕法尼亚州外,还波及新泽西州和特拉华州。接着来的有 德国人、荷兰人、瑞典人。 南方方言区是以弗吉尼亚州为最早的核心区。移民来自英格兰,其中约一半来自英格兰的西南 部 后来,在美国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向西发展过程中,三个方言区进展有所不同。新英格兰方言 除围绕大湖南岸外,还出现以西雅图、旧金山和盐湖城为中心的三个语言岛。大西洋沿岸中部方言 向西进入俄亥俄州等地,直达南、北国境线,成为美国最大方言区。 (二)汉语的发展 汉语是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使用人数达10亿以上,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 一种语言。与西方语言有很大不同,它不是拼音文字,而是方块字,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

2、语言是人类认知交流的媒介 3、语言是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 4、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 5、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 6、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三、语言发展 (一)英语的形成和发展 英语是最重要的国际语言。除英国以外,说英语的却有3.7亿人,如果加上作为第二语言与官方 语言的人数,则人数超过10亿,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 英语的起源于5世纪。大约公元449年,居住于丹麦与德国北部的3个日耳曼人部族入侵到大不列 颠岛上,他们分别是盎格鲁人(Angles)、萨克逊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在语言上,他带来 的是盎格鲁—萨克逊语,取代了当地所使用的凯尔特语。成为英语形成的基础。到公元700年,形成 了英语(English)。 后来,法国的诺曼蒂公爵入侵英国,加冕为英国国王,这一时期,英国存在法语(官方语 言)、拉丁语(宗教语言)和英语(下层劳动者的世俗语言)。一直延续到14世纪,法院、学校、 宫廷分别停止使用法语。1382年英语圣经出现,才结束了拉丁语的宗教语言地位。这时英语才成为 英国的全民语言。因此,英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法语词汇和拉丁语词汇。 在“文艺复兴”时期,英语又吸收了许多欧洲语中的词汇,例如吸收希腊语、法语、西班牙 语、意大利语等。 18世纪后,英国的工业革命兴起,殖民地的争夺,使英语随着英帝国的发展走向世界,向其它 国家传播。因此,在与各地交往中吸收了大量新词汇。从非洲、印度、中国、澳大利亚等语言中吸 收了一些词汇。 目前除在英国以外,许多国家把英语作为母语;或作为官方语言;或作为第二语言。英语的发 展逐渐成为一种世界语言,在外交上也取代了法语,成为今天世界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上最重要的语言。 在英国本土以外,通过移民与政治等作用,扩大了英语的分布范围。 同时,由于空间上与本土的距离和其它原因而出现英语的国外方言。国外英语方言主要是美国 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南非英语和印度英语等。其中,美国英语是英国国外使用最广,也是最重要 的英语方言。 17世纪时,英国移民开始在北美洲(现美国的东海岸)进行殖民活动。后来,人数增多,英国 在沿海建立13个殖民地。13州独立后建立了美国,脱离了与英国的从属关系,英语就成为美国的语 言。 由于美国与英国中间隔着大西洋,这对人员的来往、语言交流产生影响,使两地的英语逐渐产 生差异。 美国英语方言主要分新英格兰、大西洋沿岸中部和南方三种。 新英格兰万言是以马萨诸塞州为中心的美国东北地区,该地居民都是英格兰人移民,是比较纯 的英格兰英语。 大西洋沿岸中部方言是以宾夕法尼亚州为中心,早期该地是来自英格兰的北部移民,后来则多 是来自苏格兰、爱尔兰的移民,除定居宾夕法尼亚州外,还波及新泽西州和特拉华州。接着来的有 德国人、荷兰人、瑞典人。 南方方言区是以弗吉尼亚州为最早的核心区。移民来自英格兰,其中约一半来自英格兰的西南 部。 后来,在美国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向西发展过程中,三个方言区进展有所不同。新英格兰方言 除围绕大湖南岸外,还出现以西雅图、旧金山和盐湖城为中心的三个语言岛。大西洋沿岸中部方言 向西进入俄亥俄州等地,直达南、北国境线,成为美国最大方言区。 (二)汉语的发展 汉语是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使用人数达10亿以上,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 一种语言。与西方语言有很大不同,它不是拼音文字,而是方块字,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 点

我国汉语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的影响,根据语言特点分成七个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 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 1、北方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北方方言最早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这里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也是最早的政治中心,在 语言上汇集、吸收、融合周围地区的语言。随着政治中心管辖范围的扩大,影响也逐渐扩大,加上 华北地区平原广阔,往来方便,为人员往来、语言交流提供条件,结果出现华北地区的共同语 经过古代的夏、商、周打下基础,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并且利用政治力量实行“书同文”政 策,使共同的语言在文字的统一下得到加强与巩固 经过两汉的发展,虽然在以后的南北朝时期,北方处于少数民族政权控制下,但在民族大融合 的过程中,由于汉语当时具有深厚的基础,不仅使汉语继续保持和使用下去,而且也为进入该语言 范围内的少数民族所接受 在元、清两朝,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政治上少数民族占主导地位,但语言文化却是汉语占 主导地位,直到后来被全部接受。 所以北方方言的形成过程是一方面随着其政权中心的不断扩大、巩固、深人而扩大其范围;另 方面也是在与周边少数民族不断交流、融合中发展的。 目前北方方言的范围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地带,湖北(东南 角除外)、四川、云南、贵州地区,以及广西西北部、湖南的西南角。其面积占汉语地区的3/4,使 用人口占说汉语人口的70%以上,即总数达八亿以上,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种作为主语的使用人 数 北方方言在西南,尤其是在云南和贵州两省,主要是明朝时中央政权扩大,使该方言在此地区 流行。在东北,主要在清朝后期,东北地区向汉人开禁,山东、河北等省农民大量移往该地,使北 方方言扩大到整个东北 2、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吴语是南方的各方言中历史最早的一种。大约在周,甚至周以前,即有北方的移民南下吴、 越,带来中原语言,通过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接受中原文化,加上秦始皇的统一与“书同 文”的政策,对吴方言的形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后来,北方移民,特别是战乱与少数民族控制中 原时期大批南迁,使吴语与中原的语言更加接近 吴语的分布包括长江三角洲及浙江的大部分。苏州话可以说是吴方言的代表;不过,20世纪以 来,上海成了重要的经济、文化城市,上海话在吴语中的地位在逐步上升。 3、湘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湘语的形成稍晚于吴语,其来源于古楚语,楚人原居于中原,殷末大乱始南迁于湖北境内,由 其带来的语言发展成为楚语。在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发展在南面已包括湖南的部分地区 秦的统一,加强了中原汉语对楚语的影响。后来,中原战乱,北方移民大量南迁,多居住于湖 北,亦有少数进入湖南。这不仅使原楚语进一步受中原汉语的影响,而且使楚语的北界南移,主要 分布于湖南,并成为湘语。 目前湘方言分布于湖南大部分地区及广西的东北部。 4、粤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粤方言又叫“广东话”,其地域分布与广东省行政界线并不一致。分布于广东中部、西南部和 广西的东南部。而广东省的东部、北部山区则不属于粤方言。另外,散居海外华人,不少来自该语 区,仍操粵方言。广州话可以作为粤方言的代表。 5、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闽方言的分布范围除福建本省以外,在广东的潮汕地区与台湾省的绝大部分地区。海外华人 中,相当多的人操闽语。 6、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赣是江西的简称。江西省在春秋时代是吴、越、楚三国交界处。在汉代,则又介于荆、扬二州 之间。因此,当地的居民当时的语言可能属于吴语和楚语,或者至少与其有密切关系。在东晋末 年,中原汉族受北方少数民族侵扰,大举南迁,部分进入江西中部。唐、宋时期,江西则成为接受 北方移民的重要地区,这对该方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赣方言的分布在江西的北部和中部。由于受用围方言影响,分布界限并不很明确。在赣方言 中,南昌话可以作该方言的代表。赣方言与汉语中的其它方言相比,缺乏突出特征。 7、客家方言形成与发展

我国汉语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的影响,根据语言特点分成七个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 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 1、北方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北方方言最早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这里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也是最早的政治中心,在 语言上汇集、吸收、融合周围地区的语言。随着政治中心管辖范围的扩大,影响也逐渐扩大,加上 华北地区平原广阔,往来方便,为人员往来、语言交流提供条件,结果出现华北地区的共同语。 经过古代的夏、商、周打下基础,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并且利用政治力量实行“书同文”政 策,使共同的语言在文字的统一下得到加强与巩固。 经过两汉的发展,虽然在以后的南北朝时期,北方处于少数民族政权控制下,但在民族大融合 的过程中,由于汉语当时具有深厚的基础,不仅使汉语继续保持和使用下去,而且也为进入该语言 范围内的少数民族所接受。 在元、清两朝,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政治上少数民族占主导地位,但语言文化却是汉语占 主导地位,直到后来被全部接受。 所以北方方言的形成过程是一方面随着其政权中心的不断扩大、巩固、深人而扩大其范围;另 一方面也是在与周边少数民族不断交流、融合中发展的。 目前北方方言的范围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地带,湖北(东南 角除外)、四川、云南、贵州地区,以及广西西北部、湖南的西南角。其面积占汉语地区的3/4,使 用人口占说汉语人口的70%以上,即总数达八亿以上,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种作为主语的使用人 数。 北方方言在西南,尤其是在云南和贵州两省,主要是明朝时中央政权扩大,使该方言在此地区 流行。在东北,主要在清朝后期,东北地区向汉人开禁,山东、河北等省农民大量移往该地,使北 方方言扩大到整个东北。 2、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吴语是南方的各方言中历史最早的一种。大约在周,甚至周以前,即有北方的移民南下吴、 越,带来中原语言,通过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接受中原文化,加上秦始皇的统一与“书同 文”的政策,对吴方言的形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后来,北方移民,特别是战乱与少数民族控制中 原时期大批南迁,使吴语与中原的语言更加接近。 吴语的分布包括长江三角洲及浙江的大部分。苏州话可以说是吴方言的代表;不过,20世纪以 来,上海成了重要的经济、文化城市,上海话在吴语中的地位在逐步上升。 3、湘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湘语的形成稍晚于吴语,其来源于古楚语,楚人原居于中原,殷末大乱始南迁于湖北境内,由 其带来的语言发展成为楚语。在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发展在南面已包括湖南的部分地区。 秦的统一,加强了中原汉语对楚语的影响。后来,中原战乱,北方移民大量南迁,多居住于湖 北,亦有少数进入湖南。这不仅使原楚语进一步受中原汉语的影响,而且使楚语的北界南移,主要 分布于湖南,并成为湘语。 目前湘方言分布于湖南大部分地区及广西的东北部。 4、粤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粤方言又叫“广东话”,其地域分布与广东省行政界线并不一致。分布于广东中部、西南部和 广西的东南部。而广东省的东部、北部山区则不属于粤方言。另外,散居海外华人,不少来自该语 区,仍操粤方言。广州话可以作为粤方言的代表。 5、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闽方言的分布范围除福建本省以外,在广东的潮汕地区与台湾省的绝大部分地区。海外华人 中,相当多的人操闽语。 6、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赣是江西的简称。江西省在春秋时代是吴、越、楚三国交界处。在汉代,则又介于荆、扬二州 之间。因此,当地的居民当时的语言可能属于吴语和楚语,或者至少与其有密切关系。在东晋末 年,中原汉族受北方少数民族侵扰,大举南迁,部分进入江西中部。唐、宋时期,江西则成为接受 北方移民的重要地区,这对该方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赣方言的分布在江西的北部和中部。由于受用围方言影响,分布界限并不很明确。在赣方言 中,南昌话可以作该方言的代表。赣方言与汉语中的其它方言相比,缺乏突出特征。 7、客家方言形成与发展

客家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出现较晚,而且有其特殊原因。客家的先民也是北方的汉族居民,虽然 其南迁开始于东晋,但形成特殊的客家方言还是宋代以后。因为这时南方各地,特别是条件较好的 地方,多已为早先来的移民所占据,后来的移民或居于边缘山地,或与早先来的移民杂居。这在当 时户口上,称后来移民为“客”,早来定居者为“主”,因而出现了“客”或“客家”之称。 由于山区闭塞,主客社会上的封闭形成了主客语言上不同。加上后来一些主客之间矛盾,有的 地方客家人的重新迁移,形成了客家方言的特殊分布区。既有相连成片的地区,又有较多的语言 岛。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此外,在广东、海南、福建、江西、湖南、四川、 广西、台湾还有分散的“岛状”分布。 从以上情况可看出汉语的发展有南北的差异。北方方言相对统一,南方方言相对的分散。南方 方言虽相对的隔离、变化,却由于它与北方在政治上的统一,经济、文化上的紧密联系,语言上没 有分化成独立语种。北方尽管受到少数民族的入侵,但由于汉族的人数众多,文化基础的深厚,并 未在语言上发生根本变化。并且随着民族的杂居、混合而不断扩大其分布区,提高其在各民族中及 汉语各方言中的共同语的地位。虽然,由于地域的辽阔,北方方言分化为次方言,但其差别较小, 维持了较高的互通性。 第二节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世界语言谱系 谱系分类法:是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语言比拟为生物,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为不 同等级的类别,列出语言分类表(或划出语言谱系树)。 谱系分类的等级体系和基本意义 1语系 具有共同历史渊源(即由同一母语分化的)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是分类的最大单位。 2语族 语系中的语言根据其在演化上的亲疏远近之分,分成次级的语言群,就是语族。是分类的二级单 3.语支 在语族单位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的单位。由本语族内若干更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通常是 同一语系中最小的语言群。 4语种 个语种就是一种语言,当然一种语言往往也包含有若干方言。语种是分类中的最小单位 世界主要语言及分布 1、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 (1)日耳曼语族。英语、西日耳曼语、北日耳曼语(瑞典语、挪威语、丹麦语、冰岛语)。 (2)罗曼语族。即拉丁语族,包括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和罗马尼亚语等语 3)斯拉夫语族。包括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塞尔维 亚语、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保加利亚语等 (4)印度—伊朗语族。包括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波斯语、普什图语、库尔德语等 、汉—藏语系 汉一藏语系分布于我国及其附近地区。在使用人数上,届世界第一,使用人数在12亿人以上。 (2)其他语言。包括缅藏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等 3、闪一含语系 闪一合语系包括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及北非、西亚的一些语言 (1)阿拉伯语 (2)希伯来语

客家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出现较晚,而且有其特殊原因。客家的先民也是北方的汉族居民,虽然 其南迁开始于东晋,但形成特殊的客家方言还是宋代以后。因为这时南方各地,特别是条件较好的 地方,多已为早先来的移民所占据,后来的移民或居于边缘山地,或与早先来的移民杂居。这在当 时户口上,称后来移民为“客”,早来定居者为“主”,因而出现了“客”或“客家”之称。 由于山区闭塞,主客社会上的封闭形成了主客语言上不同。加上后来一些主客之间矛盾,有的 地方客家人的重新迁移,形成了客家方言的特殊分布区。既有相连成片的地区,又有较多的语言 岛。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此外,在广东、海南、福建、江西、湖南、四川、 广西、台湾还有分散的“岛状”分布。 从以上情况可看出汉语的发展有南北的差异。北方方言相对统一,南方方言相对的分散。南方 方言虽相对的隔离、变化,却由于它与北方在政治上的统一,经济、文化上的紧密联系,语言上没 有分化成独立语种。北方尽管受到少数民族的入侵,但由于汉族的人数众多,文化基础的深厚,并 未在语言上发生根本变化。并且随着民族的杂居、混合而不断扩大其分布区,提高其在各民族中及 汉语各方言中的共同语的地位。虽然,由于地域的辽阔,北方方言分化为次方言,但其差别较小, 维持了较高的互通性。 第二节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一、世界语言谱系 谱系分类法:是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语言比拟为生物,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为不 同等级的类别,列出语言分类表(或划出语言谱系树)。 谱系分类的等级体系和基本意义: 1.语系 具有共同历史渊源(即由同一母语分化的)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是分类的最大单位。 2.语族 语系中的语言根据其在演化上的亲疏远近之分,分成次级的语言群,就是语族。是分类的二级单 位。 3.语支 在语族单位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的单位。由本语族内若干更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通常是 同一语系中最小的语言群。 4.语种 一个语种就是一种语言,当然一种语言往往也包含有若干方言。语种是分类中的最小单位。 二、世界主要语言及分布 1、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 (1)日耳曼语族。英语、西日耳曼语、北日耳曼语(瑞典语、挪威语、丹麦语、冰岛语)。 (2)罗曼语族。即拉丁语族,包括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和罗马尼亚语等语 言。 (3)斯拉夫语族。包括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塞尔维 亚语、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保加利亚语等。 (4)印度—伊朗语族。包括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波斯语、普什图语、库尔德语等。 2、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分布于我国及其附近地区。在使用人数上,届世界第一,使用人数在12亿人以上。 (1)汉语 (2)其他语言。包括缅藏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等。 3、闪—含语系 闪—合语系包括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及北非、西亚的一些语言。 (1)阿拉伯语 (2)希伯来语

(3)其他语言 4、乌拉尔一阿尔泰语系 5、非洲语言 (1)尼日利亚一刚果语系。 (2)科依桑语系。 (3)尼罗一撒哈拉语系 6、马来一波利尼西亚语系 主要语言有:马尔加什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他加禄语(菲律宾)、高山族语、夏威夷 语、毛利语(新西兰和太平洋岛上的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等语言 7、其他语言 指在语言分类中地位难以确定的。如美洲印第安人语言、巴布亚语、爱斯基摩语等。 m题限圈留翻盟 乌戈尔 第三节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语言传播的特性 1.处延性和连续性 外延性,即语言是呈波状向外放射,逐渐扩大语言圈域,通常语言圈域都足由小到大向外延伸 (个别语言圈也有日趋缩小的)。语言的连续性是指语言向外延伸的过程。是逐渐向相邻地区扩展,再 通过外延地区向其相邻地区传播,故语言在地区分布上有连续性特点。 2.距离衰减性 语言的扩散过程与文化的扩散过程一样,符合距离衰减规律 3.阶层性和层序性 由于语言是呈波状扩散,对某些地区来说就有多次重复的层序性。早期传人的古老语言和后来 传人的新语言有着不同的层序性,往往新语言是在古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差别很大。语言传播 过程中,随着人类活动身份的不同,使语言有了明显的阶层性。如同一语义语言,在封建社会对达 官贵人和普通百姓则有不同的称谓。 4复合性 指语言在扩展接触中,一种语言吸收其它语言成分,形成复合语言。 5竞争性和同化性 在传播过程中,几种语言同时存在就会产生竞争和排它现象。有些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选用 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 6演化性

(3)其他语言 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5、非洲语言 (1)尼日利亚—刚果语系。 (2)科依桑语系。 (3)尼罗—撒哈拉语系。 6、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主要语言有:马尔加什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他加禄语(菲律宾)、高山族语、夏威夷 语、毛利语(新西兰)和太平洋岛上的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等语言。 7、其他语言 指在语言分类中地位难以确定的。如美洲印第安人语言、巴布亚语、爱斯基摩语等。 第三节 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一、语言传播的特性 1.处延性和连续性 外延性,即语言是呈波状向外放射,逐渐扩大语言圈域,通常语言圈域都足由小到大向外延伸 (个别语言圈也有日趋缩小的)。语言的连续性是指语言向外延伸的过程。是逐渐向相邻地区扩展,再 通过外延地区向其相邻地区传播,故语言在地区分布上有连续性特点 。 2. 距离衰减性 语言的扩散过程与文化的扩散过程一样,符合距离衰减规律。 3. 阶层性和层序性 由于语言是呈波状扩散,对某些地区来说就有多次重复的层序性。早期传人的古老语言和后来 传人的新语言有着不同的层序性,往往新语言是在古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差别很大。语言传播 过程中,随着人类活动身份的不同,使语言有了明显的阶层性。如同一语义语言,在封建社会对达 官贵人和普通百姓则有不同的称谓。 4.复合性 指语言在扩展接触中,一种语言吸收其它语言成分,形成复合语言。 5.竞争性和同化性 在传播过程中,几种语言同时存在就会产生竞争和排它现象。有些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选用 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 6.演化性

语言的含义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并随着经济、文化、技术的进步,逐渐增加了 新义。 二、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语言发展,主要是指语言结构体系的变化。语言的发展是同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相 联系的。语言的发展一般比较缓慢,不易被人察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展和变化显而易见。 如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就有明显的差别。 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的影响 地理障碍大大阻碍了语言的传播扩散。如一个与世隔绝的地理区域,是难以对外进行语言交流的。 象远离大陆的孤岛、被髙山封闭的峡谷区、人烟稀少的沙漠区、密集的森林区、环境恶劣的高原l 等等。例如,髙加索地区地形崎岖,山岭纵横,髙山深谷,往来交流十分不便,居住在那里的居民 语言就特别复杂。其中,属于印欧语的有4种、高加索语的有6种、乌拉尔一阿尔泰语有7种,因此, 有人把该地称作语言博物馆。另外,中国云南多山,山间盆地、谷地、山脉相间分布,地形破碎, 且较为封闭,则形成了苗、彝、哈尼、纳西、拉祜、傈僳、基诺、白语、傣语等多种语言 平原及港口、交通要道、河流附近等同外界交往密切,利于语言传播。如上海郊县一些城镇或 乡村,其方言日益接近上海市区话,则是由于现代公路发展的结果。地中海一些港口,使用的由法 语、西班牙语、希腊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混杂而成的混合语,则同港口在现代国际交通运输 中重要的地位密切相关 我国的华北大平原及其联系东北、西北的方便的地理环境为北方方言的形成及其内部不同地区 的一致性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条件。与我国南方比较来看,南方在地形上为丘陵,其崎呕的地 形为方言发展提供条件,彼此的内部差异远大于北方。 (二)社会人文因素影响 1、行政区划的影响 同一行政区内,要求使用统一语言。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建制往往对语言的传播扩散起着决定性影 响。同一行政区内,不仅要求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一致,而且往往要求使用语言上的统一。每一个国 家或地区都有自己所使用的共同语言。说明语言界线与国界有着极大的一致性。再如,我国很多省 区方言的分布也同省区界线相一致。 地区分化和统一,引起语言分化和统一。地区的分化和统一常常引起语言的分化和统一,使语言在 分化和统一中得到发展。一个完善统一的地区由于政治、经济和战争等原因分化成几个独立或半独 立区域,使各区域间交往减少或完全断绝,环境的变化(环境是造成语言差别的一个重要因素),使本 来使用的相同语言,其共同点逐渐减少,差别越来越大,进而形成各有特点的语言分支一一方言 若各地区长期完全隔绝,那么各方言就可能失去约束,不断发展自己的特点,进一步形成独立的语 言。同时,语言也随着地区的统一而统一。由于某种原因原来使用不同语言或方言的几个区域形成 个完整统一的社会区域后,不同的语言妨碍了人们的交往和社会生产,于是语言就会逐步或被迫 走向统一,形成一种在新的区域内通用的语言。行政中心可以促使语言很快传播。行政区划的中心 是该区经济、文化、时尚的中心,一般人们的语言心理总是尽量接近行政中心,促使其中心的语言 很快传播到其周围地区。作为一个行政中心,它的话言不仅影响到它的周围地区,而且影响到与它 有交往的其它地区。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城市同另一个个地区的城镇之间的交往,远多于同该地 区乡村之间的交往,因此语言形式的传播往往越过乡村从一个城镇跳跃到另一个城镇,然后再以这 些城镇为中心,传播到周围地区。 2、经济条件的影响 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同其它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就越频繁,其语言对外的 影响也越大。 经济发达地区,一般科学技术也比较先进,其所发明创造的生产工具、仪器、军事武器等等比 较多。可以创造新词汇,也往往是人们学习和向往的地区,人们为了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知 识,为了促进和他们的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学习他们的语言是十分必要的,促进了发 达地区语言的传播。 3.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是语言的载体,通过人的交谈和移动完成语言的传播扩散

语言的含义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并随着经济、文化、技术的进步,逐渐增加了 新义。 二、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语言发展,主要是指语言结构体系的变化。语言的发展是同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相 联系的。语言的发展一般比较缓慢,不易被人察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展和变化显而易见。 如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就有明显的差别。 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的影响 地理障碍大大阻碍了语言的传播扩散。如一个与世隔绝的地理区域,是难以对外进行语言交流的。 象远离大陆的孤岛、被高山封闭的峡谷区、人烟稀少的沙漠区、密集的森林区、环境恶劣的高原区 等等。例如,高加索地区地形崎岖,山岭纵横,高山深谷,往来交流十分不便,居住在那里的居民 语言就特别复杂。其中,属于印欧语的有4种、高加索语的有6种、乌拉尔—阿尔泰语有7种,因此, 有人把该地称作语言博物馆。另外,中国云南多山,山间盆地、谷地、山脉相间分布,地形破碎, 且较为封闭,则形成了苗、彝、哈尼、纳西、拉祜、傈僳、基诺、白语、傣语等多种语言。 平原及港口、交通要道、河流附近等同外界交往密切,利于语言传播。如上海郊县一些城镇或 乡村,其方言日益接近上海市区话,则是由于现代公路发展的结果。地中海一些港口,使用的由法 语、西班牙语、希腊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混杂而成的混合语,则同港口在现代国际交通运输 中重要的地位密切相关。 我国的华北大平原及其联系东北、西北的方便的地理环境为北方方言的形成及其内部不同地区 的一致性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条件。与我国南方比较来看,南方在地形上为丘陵,其崎呕的地 形为方言发展提供条件,彼此的内部差异远大于北方。 (二)社会人文因素影响 1、行政区划的影响 同一行政区内,要求使用统一语言。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建制往往对语言的传播扩散起着决定性影 响。同一行政区内,不仅要求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一致,而且往往要求使用语言上的统一。每一个国 家或地区都有自己所使用的共同语言。说明语言界线与国界有着极大的一致性。再如,我国很多省 区方言的分布也同省区界线相一致。 地区分化和统一,引起语言分化和统一。地区的分化和统一常常引起语言的分化和统一,使语言在 分化和统一中得到发展。一个完善统一的地区由于政治、经济和战争等原因分化成几个独立或半独 立区域,使各区域间交往减少或完全断绝,环境的变化(环境是造成语言差别的一个重要因素),使本 来使用的相同语言,其共同点逐渐减少,差别越来越大,进而形成各有特点的语言分支——方言。 若各地区长期完全隔绝,那么各方言就可能失去约束,不断发展自己的特点,进一步形成独立的语 言。同时,语言也随着地区的统—而统—。由于某种原因原来使用不同语言或方言的几个区域形成 一个完整统一的社会区域后,不同的语言妨碍了人们的交往和社会生产,于是语言就会逐步或被迫 走向统一,形成一种在新的区域内通用的语言。行政中心可以促使语言很快传播。行政区划的中心 是该区经济、文化、时尚的中心,一般人们的语言心理总是尽量接近行政中心,促使其中心的语言 很快传播到其周围地区。作为一个行政中心,它的话言不仅影响到它的周围地区,而且影响到与它 有交往的其它地区。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城市同另一个个地区的城镇之间的交往,远多于同该地 区乡村之间的交往,因此语言形式的传播往往越过乡村从一个城镇跳跃到另一个城镇,然后再以这 些城镇为中心,传播到周围地区。 2、经济条件的影响 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同其它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就越频繁,其语言对外的 影响也越大。 经济发达地区,一般科学技术也比较先进,其所发明创造的生产工具、仪器、军事武器等等比 较多。可以创造新词汇,也往往是人们学习和向往的地区,人们为了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知 识,为了促进和他们的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学习他们的语言是十分必要的,促进了发 达地区语言的传播。 3.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是语言的载体,通过人的交谈和移动完成语言的传播扩散

人口移动,在通讯条件比较落后的时代,几乎式语言的传播扩散主要方式。移民作为人口迁移 的一种方式,促进了语言的传播发展。如果外地的移民较当地的土著居民有较优越的政治、经济 文化地位,同时迁移时间又较集中,那么移民所带来的语言就有可能取代当地的土著居民的语言 移民所带来的语言有时虽不能取代当地的语言,但其语言成分往往能渗透到当地语言中,对当地语 言产生影响。 三、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 如从1607年,英国人北美洲登陆建立殖民地以后,英语就从大西洋岸扩散到太平洋岸。在美国 除少数孤立的保留地居住着印第安人和使用印第安人语言外,全成了英语的天下。同样情况,英语 还扩散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关和南非等地,成为语言扩散取代当地语言最突出的例子。 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 新来的移民并不都是取代当地的语言,亦有放弃其自身的语言接受当地语言的。即在语言上 外来者被当地居民同化了。如我国南北朝时,鲜卑族在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为了有利于其统治 北魏孝文帝于公元493年采取汉化政策,公开下诏,要求鲜卑人改习汉语。结果,鲜卑语就统一到汉 语中去了。清朝时,满族人人关,取得政权,统治几百年,虽然竭力保持其语言,但是最后,满族 人由于与汉族杂居逐渐放弃其语言而接受汉语。 3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 这种情况与政治力量的发展有关系。例如,在北欧,从1323--1809年,瑞典的政治与军事势 力比较强,芬兰属于瑞典王国,瑞典的士兵与移民多居住于芬兰沿海,瑞典语就被带来该地区,较 为流行。后来,芬兰脱离瑞典,瑞典士兵撤走,移民也多陆续返回,瑞典语影响大大减少,最后则 消失掉,仅在少数地区留下一些“岛”状分布。 这种通过移民的语言扩散,由于移民浓厚的政治色彩,语言上的强制,加上移民数量与当地居 民相比太少,当地居民在思想情绪上对外来移民语言往往持对立情绪,故外来语言难以扎根,随着 移民的返回,语言影响亦随之消失。 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 这种情况是由于新来的移民当进入新的语言区定居下来后,既没有扩大其语言的影响,使当地 人接受其语言,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语言。接受当地的语言,仍然继续保持自己的语言。使某一广大 的语言区中,出现一种与当地语言截然不同的外语语言,呈特殊的岛状分布。 如在我国,锡伯语的分布原在东北的嫩江,与满语很接近;现在东北,这种语言却消失了。可 是,在新疆西部却呈岛状分布,这是因为原来操锡伯语的部族,在清乾降29年(1764年),将该部官 兵,包括家属等共约5000多人,派往新疆伊犁地区驻防。在那里进行屯田,经过200多年形成现在新 疆的锡伯族。由于他们在该地是聚族而居,地点集小,而且在社会方面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内部生 活在周围反差下,形成较强的凝聚力,所以他们的语言被留下来。可是,在其起源的东北,后来与 汉族杂居,生活与交住比较密切,语言反而消失了。 5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 如英国的英语原是属于低地日耳曼语中旧萨克逊三个部落,它们迁移到英国,经过彼此间的融 合而成新的语言—一英语。他们与继续存在于德国北部的低地日耳曼语中旧萨克逊语差别很大,彼 此分属不同的语种 6多语言国家出现 由于多种政治、历史、地理等原因,语言扩散的结果出现多语言国家。例如,在非洲那些缺乏主体 民族、主要语言的国家,他们很难确定某一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即使确定,往往也会引起民族或 部族之间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非洲国家继续使用原宗主国的语言作为一种“官方语言”,以 便作作为对外交往及国内各语言部族之间共同交往的工具。形成多语言的国家 第四节语言景观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特色,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语言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各 地区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语言景观,除不同语种发音语调不同之外,文字和地名表现得尤为突出。 世界文字及其特点 1.文字的本质特征

人口移动,在通讯条件比较落后的时代,几乎式语言的传播扩散主要方式。移民作为人口迁移 的一种方式,促进了语言的传播发展。如果外地的移民较当地的土著居民有较优越的政治、经济、 文化地位,同时迁移时间又较集中,那么移民所带来的语言就有可能取代当地的土著居民的语言。 移民所带来的语言有时虽不能取代当地的语言,但其语言成分往往能渗透到当地语言中,对当地语 言产生影响。 三、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 如从1607年,英国人北美洲登陆建立殖民地以后,英语就从大西洋岸扩散到太平洋岸。在美国 除少数孤立的保留地居住着印第安人和使用印第安人语言外,全成了英语的天下。同样情况,英语 还扩散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关和南非等地,成为语言扩散取代当地语言最突出的例子。 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 新来的移民并不都是取代当地的语言,亦有放弃其自身的语言接受当地语言的。即在语言上, 外来者被当地居民同化了。如我国南北朝时,鲜卑族在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为了有利于其统治, 北魏孝文帝于公元493年采取汉化政策,公开下诏,要求鲜卑人改习汉语。结果,鲜卑语就统一到汉 语中去了。清朝时,满族人人关,取得政权,统治几百年,虽然竭力保持其语言,但是最后,满族 人由于与汉族杂居逐渐放弃其语言而接受汉语。 3.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 这种情况与政治力量的发展有关系。例如,在北欧,从1323——1809年,瑞典的政治与军事势 力比较强,芬兰属于瑞典王国,瑞典的士兵与移民多居住于芬兰沿海,瑞典语就被带来该地区,较 为流行。后来,芬兰脱离瑞典,瑞典士兵撤走,移民也多陆续返回,瑞典语影响大大减少,最后则 消失掉,仅在少数地区留下一些“岛”状分布。 这种通过移民的语言扩散,由于移民浓厚的政治色彩,语言上的强制,加上移民数量与当地居 民相比太少,当地居民在思想情绪上对外来移民语言往往持对立情绪,故外来语言难以扎根,随着 移民的返回,语言影响亦随之消失。 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 这种情况是由于新来的移民当进入新的语言区定居下来后,既没有扩大其语言的影响,使当地 人接受其语言,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语言。接受当地的语言,仍然继续保持自己的语言。使某一广大 的语言区中,出现一种与当地语言截然不同的外语语言,呈特殊的岛状分布。 如在我国,锡伯语的分布原在东北的嫩江,与满语很接近;现在东北,这种语言却消失了。可 是,在新疆西部却呈岛状分布,这是因为原来操锡伯语的部族,在清乾降29年(1764年),将该部官 兵,包括家属等共约5000多人,派往新疆伊犁地区驻防。在那里进行屯田,经过200多年形成现在新 疆的锡伯族。由于他们在该地是聚族而居,地点集小,而且在社会方面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内部生 活在周围反差下,形成较强的凝聚力,所以他们的语言被留下来。可是,在其起源的东北,后来与 汉族杂居,生活与交住比较密切,语言反而消失了。 5.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 如英国的英语原是属于低地日耳曼语中旧萨克逊三个部落,它们迁移到英国,经过彼此间的融 合而成新的语言——英语。他们与继续存在于德国北部的低地日耳曼语中旧萨克逊语差别很大,彼 此分属不同的语种。 6.多语言国家出现 由于多种政治、历史、地理等原因,语言扩散的结果出现多语言国家。例如,在非洲那些缺乏主体 民族、主要语言的国家,他们很难确定某一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即使确定,往往也会引起民族或 部族之间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非洲国家继续使用原宗主国的语言作为一种“官方语言”,以 便作作为对外交往及国内各语言部族之间共同交往的工具。形成多语言的国家。 第四节 语言景观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特色,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语言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各 地区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语言景观,除不同语种发音语调不同之外,文字和地名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世界文字及其特点 1.文字的本质特征

文字是记录语音的书写符号,是使语言取得书面形式的体现者,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语 言的发展,使文化得以保存、传播和发展。这就是文字的本质特性。 文字符号的特点是“形”、“音”、“义”三结合的。字形、字音、字义是文字的三要素。 和语言符号相比,文字符号的特点是“形”、“音”、“义”三结合的。字形是文字的特有要 素,是文字符号和语言符号的本质区别。文字是以书写件、线条式的字形记录语言,使语言书面 化 2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点 (1)汉字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不依附于任何其它文字体系,独立形成和发展。汉字 是从图画发展而来的,如果从大汉口原始文字(陶文)算起,汉字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最早的汉字产 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到了商代中期的甲骨文字,已经形成了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 汉字字形为块状,是从词符文字过渡到词素文字的典型。一个汉字可以表示一个单词素的词, 也可以表示多词素词中的一个词素。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同时采用了表形、表意和表音的方法 汉字作为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不仅我国汉族使用汉字,一些少数民族也多使用汉字,古 代东亚、东南亚一些文字是以它为基础或直接在它的影响下产生的。目前全世界约有1/4的居民使 用这种文字。 (2)拉丁(罗马)文字 拉丁文字又叫罗马文字,产生于公元前8—7世纪,起源于希腊文字。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征 服希腊,其语言和文字对罗马的影响显著加强,并基本形成了拉丁标准语言。到公元5世纪中期,拉 丁语和拉丁文已在几乎整个欧洲、北非和西南亚广泛流行 现在以拉丁文为基础的字母表共有70多种:其中,欧洲30多种,亚洲20多种,非洲将近20种 有30%以上的世界人口使用这些字母表 (3)阿拉伯文字 (4)希腊文字 二、地名景观 在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及发展历史的不同,使地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形成独特的地名文化景观。 地名景观的特点:①特殊性。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的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 称(或符号),每一个地名都与具体的所指的地域相联系。给人类的各种交往活动创造了条件,为 人们多种活动规定了方向和路程。②符号性。用于地名的语言大都失去了其在语库中原有的含义 而作为一种指别的符号。③变异性。有时地名的特殊性(即一个地方只有一个地名的情况)会发生 程度不同的偏离,产生不同地域同名的现象。④地名的历史性。任何一个地名都具有自己的历史, 同一地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地名。当然,有些地方,地名几百年不变,具有 定的稳定性;有些地方则变化较大。 1、中国地名景观 (1)反映自然环境方面。地名主要是反映地点的相对位置。我国古代就有”山北为阴,山南为 阳”,“水南为阴,水北为阳”。与此有关的地名有华阴、蒙阴、衡阳、风阳、淮阴、沈阳、洛阳 等等。 以自然地理实体为中心,取东南西北方位的地名有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淮南、 淮北、鸡东、鸡西等等。 在相邻位置关系中,加以河流为参考系的有,河之源:湟源、委派、凌源;河之中:扬中、辽 中、湟中;河之口:丹江口、裕溪口、汉口:河之岸:临汾、临沂等等 与地形有关的地名有:鞍山、巫山、平顶山、赤峰、黄冈、虎丘等等。 与水体有关的地名有:黑龙江、浙江、漠河、沙河、赤水、泾川、合川,兰溪、岳池、贵池、神 池,酒泉、甘泉、阳泉等等 (2)反映经济活动方面。反映商业、集市贸易特点的地名有:茶店、酒店、牛市屯、牛街、马市、 马场、马街、柴树店等等。这种命名是反映了该地商业的特点 还有一种如利用十二生肖来命名的。如鼠街、牛场、虎街、兔场、龙场、蛇场、马街、羊街、猴 场、鸡街、狗街、猪场等。反映过去是用生肖表示日期,便于记忆集市日期

文字是记录语音的书写符号,是使语言取得书面形式的体现者,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语 言的发展,使文化得以保存、传播和发展。这就是文字的本质特性。 文字符号的特点是“形”、“音”、“义”三结合的。字形、字音、字义是文字的三要素。 和语言符号相比,文字符号的特点是“形”、“音”、“义”三结合的。字形是文字的特有要 素,是文字符号和语言符号的本质区别。文字是以书写件、线条式的字形记录语言,使语言书面 化。 2.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点 (1)汉字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不依附于任何其它文字体系,独立形成和发展。汉字 是从图画发展而来的,如果从大汉口原始文字(陶文)算起,汉字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最早的汉字产 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到了商代中期的甲骨文字,已经形成了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 汉字字形为块状,是从词符文字过渡到词素文字的典型。一个汉字可以表示一个单词素的词, 也可以表示多词素词中的一个词素。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同时采用了表形、表意和表音的方法。 汉字作为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不仅我国汉族使用汉字,一些少数民族也多使用汉字,古 代东亚、东南亚一些文字是以它为基础或直接在它的影响下产生的。目前全世界约有1/4的居民使 用这种文字。 (2)拉丁(罗马)文字 拉丁文字又叫罗马文字,产生于公元前8—7世纪,起源于希腊文字。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征 服希腊,其语言和文字对罗马的影响显著加强,并基本形成了拉丁标准语言。到公元5世纪中期,拉 丁语和拉丁文已在几乎整个欧洲、北非和西南亚广泛流行。 现在以拉丁文为基础的字母表共有70多种:其中,欧洲30多种,亚洲20多种,非洲将近20种。 有30%以上的世界人口使用这些字母表。 (3)阿拉伯文字 (4)希腊文字 二、地名景观 在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及发展历史的不同,使地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形成独特的地名文化景观。 地名景观的特点:①特殊性。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的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 称(或符号),每一个地名都与具体的所指的地域相联系。给人类的各种交往活动创造了条件,为 人们多种活动规定了方向和路程。②符号性。用于地名的语言大都失去了其在语库中原有的含义, 而作为一种指别的符号。③变异性。有时地名的特殊性(即一个地方只有一个地名的情况)会发生 程度不同的偏离,产生不同地域同名的现象。④地名的历史性。任何一个地名都具有自己的历史, 同一地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地名。当然,有些地方,地名几百年不变,具有一 定的稳定性;有些地方则变化较大。 1、中国地名景观 (1)反映自然环境方面。地名主要是反映地点的相对位置。我国古代就有”山北为阴,山南为 阳”,“水南为阴,水北为阳”。与此有关的地名有华阴、蒙阴、衡阳、风阳、淮阴、沈阳、洛阳 等等。 以自然地理实体为中心,取东南西北方位的地名有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淮南、 淮北、鸡东、鸡西等等。 在相邻位置关系中,加以河流为参考系的有,河之源:湟源、委派、凌源;河之中:扬中、辽 中、湟中;河之口:丹江口、裕溪口、汉口;河之岸:临汾、临沂等等。 与地形有关的地名有:鞍山、巫山、平顶山、赤峰、黄冈、虎丘等等。 与水体有关的地名有:黑龙江、浙江、漠河、沙河、赤水、泾川、合川,兰溪、岳池、贵池、神 池,酒泉、甘泉、阳泉等等。 (2)反映经济活动方面。反映商业、集市贸易特点的地名有:茶店、酒店、牛市屯、牛街、马市、 马场、马街、柴树店等等。这种命名是反映了该地商业的特点。 还有一种如利用十二生肖来命名的。如鼠街、牛场、虎街、兔场、龙场、蛇场、马街、羊街、猴 场、鸡街、狗街、猪场等。反映过去是用生肖表示日期,便于记忆集市日期

在经济方面,反映矿产资源的有金沙江、铜官山、锡矿山、铁岭等。在交通方面,反映水运的有天 津、孟津、通辽、通渭等。以店、镐、驿站为名的有驻马店、三十里铺、二站、三站等 (3)反映历史方面。有许多地名是反映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大兴县东南风河两岸的霍州营、潞城 营、屯留营等。可是在延庆的官厅水库也有村以营为名,而且相当集中。这些则是明时为守卫边防 设置的军屯。其两地虽都以营为名,但历史背景不同,其含意亦不同。 4)反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加在壮族地区,称田为“那”。以“那”作地名,不仅限于广西(那 陈、那琴、那岭),而且也出现于广东(那条、那霍),云南(那洒、那街)。在傣族中,“劲”代表村, 故其傣族聚居地区有大量56字地名出现。在蒙语中,“浩特”是指城,故有呼和浩特(蒙语为青色的 城)、乌兰浩特(红色的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藏语中是“圣地”之意。新疆的塔里木河的塔里 木在维吾尔语中意为“脱缰之马”。 5)反映祥瑞或祈福意愿方面。表示样瑞或祈福意愿的地名很多,如陕西长安、风翔、宝鸡、扶 风、绥德、安康、宁陕、镇安、定边、靖边。 2、西方国家的地名景观 美国。在美国,由于过去是印第安人居住的土地,所以很多地名仍保留着原地名。如在美国的州 名中, Idaho,爱达荷在印第安人语意为“局山上的亮光”; Massachusetts,马萨语塞意为“大山 岗”; Michigan.密歇根意为“广阔的水面”,也是指“大湖” 这里的地名可分为两部分,如 Hunts, Harris,Ohio, Newfound, Hatteras等,它们代表地名。 vle’ burg, river,gap,cape是表明地理特征:村、堡、河、隘口、海角。两部分结合起来代表的地 名就可反映出地理特征 2.其他国家。同样,在欧洲了解其古时的地名对了解历史文化有很大价值。在易北河(Ebe)和萨尔 (sale)以东,在今天德国的村庄、城镇和城市的地名中有后级ow,in,zig;8是很普遍的。这些后缀 来源于斯拉夫语而不是德语,它反映了公元8世纪时,斯拉夫人的分布情况。在此以后,斯拉夫人才 南迁离开这片土地。在莱茵河以西和多聪河以南是罗马人曾经统治的地方。那里后续有 weiler的地名 很普遍,该后缀是来自拉丁语,意为小村,由 villare拉丁字转化而来。 过去欧洲森林面积很大,经砍伐后,有不少已消失。这种历史环境特征在地名上亦有反映。如 德国,后绍有roth, reuth, brunn的表示这里过去是森林 在新西兰,区有不少引起人们注意的地名问题。那里居住的是毛利人。今天他们只居住在少数地 区。现毛利人的地名在聚落上呈有规律变化。新西兰四个最大的城市全是欧洲名字,可是在人口1万 到10万的城镇中,毛利人地名占40%,低于1万人的小镇,则占60%。这说明毛利人的居住地在欧洲 人进来后的变化 复习思考题: 1.概述世界上主要的语系、语族。 2语言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哪些特性? 3.简述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4语言从那些方面体现了其文化特性? 5语言的本质特征有哪些? 6结合我国方言形成的过程分析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 7结合“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分析世界主要语言分布特点 8讨论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9分析我国地名景观的类别,试对你所在地的地名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在经济方面,反映矿产资源的有金沙江、铜官山、锡矿山、铁岭等。在交通方面,反映水运的有天 津、孟津、通辽、通渭等。以店、镐、驿站为名的有驻马店、三十里铺、二站、三站等。 (3)反映历史方面。有许多地名是反映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大兴县东南风河两岸的霍州营、潞城 营、屯留营等。可是在延庆的官厅水库也有村以营为名,而且相当集中。这些则是明时为守卫边防 设置的军屯。其两地虽都以营为名,但历史背景不同,其含意亦不同。 (4)反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加在壮族地区,称田为“那”。以“那”作地名,不仅限于广西(那 陈、那琴、那岭),而且也出现于广东(那条、那霍),云南(那洒、那街)。在傣族中,“劲”代表村, 故其傣族聚居地区有大量56字地名出现。在蒙语中,“浩特”是指城,故有呼和浩特(蒙语为青色的 城)、乌兰浩特(红色的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藏语中是“圣地”之意。新疆的塔里木河的塔里 木在维吾尔语中意为“脱缰之马”。 (5)反映祥瑞或祈福意愿方面。表示样瑞或祈福意愿的地名很多,如陕西长安、风翔、宝鸡、扶 风、绥德、安康、宁陕、镇安、定边、靖边。 2、西方国家的地名景观 1、美国。在美国,由于过去是印第安人居住的土地,所以很多地名仍保留着原地名。如在美国的州 名中,Idaho,爱达荷在印第安人语意为“局山上的亮光”;Massachusetts,马萨语塞意为“大山 岗”;Michigan.密歇根意为“广阔的水面”,也是指“大湖”。 这里的地名可分为两部分,如Hunts,Harris,Ohio,Newfound,Hatteras等,它们代表地名。 ville,burg,river,gap,cape是表明地理特征:村、堡、河、隘口、海角。两部分结合起来代表的地 名就可反映出地理特征。 2.其他国家。同样,在欧洲了解其古时的地名对了解历史文化有很大价值。在易北河(E1be)和萨尔 (saale)以东,在今天德国的村庄、城镇和城市的地名中有后级ow,in,zig;8是很普遍的。这些后缀 来源于斯拉夫语而不是德语,它反映了公元8世纪时,斯拉夫人的分布情况。在此以后,斯拉夫人才 南迁离开这片土地。在莱茵河以西和多聪河以南是罗马人曾经统治的地方。那里后续有weiler的地名 很普遍,该后缀是来自拉丁语,意为小村,由villare拉丁字转化而来。 过去欧洲森林面积很大,经砍伐后,有不少已消失。这种历史环境特征在地名上亦有反映。如 德国,后绍有roth,reuth,brunn的表示这里过去是森林。 在新西兰,区有不少引起人们注意的地名问题。那里居住的是毛利人。今天他们只居住在少数地 区。现毛利人的地名在聚落上呈有规律变化。新西兰四个最大的城市全是欧洲名字,可是在人口1万 到10万的城镇中,毛利人地名占40%,低于l万人的小镇,则占60%。这说明毛利人的居住地在欧洲 人进来后的变化。 复习思考题: 1.概述世界上主要的语系、语族。 2.语言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哪些特性? 3.简述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4.语言从那些方面体现了其文化特性? 5.语言的本质特征有哪些? 6.结合我国方言形成的过程分析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 7.结合“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分析世界主要语言分布特点。 8.讨论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9.分析我国地名景观的类别,试对你所在地的地名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