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重点掌握政治地理现象,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地理结构,国家政治地理特征,国家权力要素及分 析,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等。掌握国家实力分析,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全球政治地 理格局的主要学说等。 第一节 政治与政治地理 政治地理现象 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构成了政治地理现象 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因此,政治地理现象几乎 无处不在。小到诸如参与投票选举,大到国家领土、国家间关系等,都是政治地理现象。 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如支配权、占有权、管理权等)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政治地理现象是一种 具有排他意义的权力空间现象。如国家主权不容侵犯、民族区域可以自治、努力范围得到尊重等。 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虽然地理环境是相对稳定的,但一旦地理环境被 赋予政治含乂而形成政治地理现象,它就会变得极不稳定。如领土的变更、军事实力的变化等等。 二、政治地理单元 任何政治地理现象都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具有诸如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的行为主体,而且是在 定的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的。 政治地理单元,这种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 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有的地理学家称之为政治区、也有的称为政治空间组织。 政治地理单元分为三个级别: 国家级的,即具有确定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如美国、中国、英国、列支敦士登等) 国际级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如北约、东盟、联合国等)组成的国 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国内级的,即一国内部的行政分区(如美国的州、县、市,中国的省、市、县等) 由于国际级的政治地理单元是以国家为基本组成单位,而国内级的则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还由 于国家主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公认地位,因此,国家是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最重要的政治地理 现象。 国家单元,就成为具有排他意义的空间利益实体,所属政治地理单元的政治组织或集团对其拥 有绝对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在国际关系上称为主权,在国家内部称为统治权。任何其它政治地理 单元,未经许可,或没有使其屈服的权力,不得对这一实体施加任何影响。 三、政治地理结构 政治地理结构:指由某一空间范围内的政治现象与地理环境的有机结合而成的。可分为政治空间 结构和政治实力结构。 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 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其中每一空间要素都对政治地理单元的特征产生深刻的影响。此外,尤其重 要的是,只有各种空间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政治空间结构,这些要素才能发挥其现实的影响作 用。因此,政治空间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地理基础。它不仅是各种政治现象的载 体,其本身又是某一政治地理单元谋求安全、权力与财富相对稳定的要素。 政治实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 等实力要素组成的。每一权力要素都对政治地理单元的实力及有效地使用它的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只是在不同条件下其影响力不同。如果说,政治空间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稳定的基础性条件, 那么,政治实力结构则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活跃的要素。实力结构的变化,决定着政治地理单元及 其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四、政治地理过程 政治地理过程: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结构要素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些要素的变化才推动了政 治地理结构的演化,使政治地理单元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发挥不同的政治地理作用。 政治地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扩散 指政治现象在某一地方出现后,可通过各种方式向另一地方传播,形成政治事件的扩散。其扩散 方式有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迁移扩散主要通过移民(包括殖民)的方式,将原土政治文化带到新的 移民地区,从而形成与原土相似的政治地理单元,或将新的地区纳入原土的版图。 扩展扩散是指在某一政治地理单元发生的政治事件,往往引起周围相同或相近政治地理环境的其 它单元发生连锁反应,给世界或地区带来根本性的政治变化。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非洲的民族解放 运动就是扩展、扩散的很好例证。 2.政治整合 政治整合就是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力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 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战后西欧的一体化过程。或者由于某种强制力
教学目标: 重点掌握政治地理现象,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地理结构,国家政治地理特征,国家权力要素及分 析,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等。掌握国家实力分析,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全球政治地 理格局的主要学说等。 第一节 政治与政治地理 一、政治地理现象 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构成了政治地理现象。 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因此,政治地理现象几乎 无处不在。小到诸如参与投票选举,大到国家领土、国家间关系等,都是政治地理现象。 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如支配权、占有权、管理权等)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政治地理现象是一种 具有排他意义的权力空间现象。如国家主权不容侵犯、民族区域可以自治、努力范围得到尊重等。 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虽然地理环境是相对稳定的,但一旦地理环境被 赋予政治含义而形成政治地理现象,它就会变得极不稳定。如领土的变更、军事实力的变化等等。 二、政治地理单元 任何政治地理现象都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具有诸如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的行为主体,而且是在 一定的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的。 政治地理单元,这种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 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有的地理学家称之为政治区、也有的称为政治空间组织。 政治地理单元分为三个级别: 国家级的,即具有确定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如美国、中国、英国、列支敦士登等); 国际级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如北约、东盟、联合国等)组成的国 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国内级的,即一国内部的行政分区(如美国的州、县、市,中国的省、市、县等)。 由于国际级的政治地理单元是以国家为基本组成单位,而国内级的则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还由 于国家主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公认地位,因此,国家是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最重要的政治地理 现象。 国家单元,就成为具有排他意义的空间利益实体,所属政治地理单元的政治组织或集团对其拥 有绝对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在国际关系上称为主权,在国家内部称为统治权。任何其它政治地理 单元,未经许可,或没有使其屈服的权力,不得对这一实体施加任何影响。 三、政治地理结构 政治地理结构:指由某一空间范围内的政治现象与地理环境的有机结合而成的。可分为政治空间 结构和政治实力结构。 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 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其中每一空间要素都对政治地理单元的特征产生深刻的影响。此外,尤其重 要的是,只有各种空间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政治空间结构,这些要素才能发挥其现实的影响作 用。因此,政治空间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地理基础。它不仅是各种政治现象的载 体,其本身又是某一政治地理单元谋求安全、权力与财富相对稳定的要素。 政治实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 等实力要素组成的。每一权力要素都对政治地理单元的实力及有效地使用它的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只是在不同条件下其影响力不同。如果说,政治空间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稳定的基础性条件, 那么,政治实力结构则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活跃的要素。实力结构的变化,决定着政治地理单元及 其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四、政治地理过程 政治地理过程: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结构要素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些要素的变化才推动了政 治地理结构的演化,使政治地理单元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发挥不同的政治地理作用。 政治地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扩散 指政治现象在某一地方出现后,可通过各种方式向另一地方传播,形成政治事件的扩散。其扩散 方式有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迁移扩散主要通过移民(包括殖民)的方式,将原土政治文化带到新的 移民地区,从而形成与原土相似的政治地理单元,或将新的地区纳入原土的版图。 扩展扩散是指在某一政治地理单元发生的政治事件,往往引起周围相同或相近政治地理环境的其 它单元发生连锁反应,给世界或地区带来根本性的政治变化。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非洲的民族解放 运动就是扩展、扩散的很好例证。 2.政治整合 政治整合就是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力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 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战后西欧的一体化过程。或者由于某种强制力
而组成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 3.政治分离 政治分离是相对于政治整合而言的,它是与政治整合相反的政治地理过程。政治分离方式主要有 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国家的政治分裂等。 4.主权的变化 主权是指某一政治组织及其全体公民对某一政治地理单元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常因领土变化、 民族独立而发生变化。 第二节 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国家的基本特征 国家,具有保持内部稳定、不受外来控制和侵入(干涉)能力的独立主权政府领导下,占有一定领 土的、有组织的政治地理单元。该区域具有清晰的边界并得到国际的公认。 国家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拥有确定的领土 要被多数国家和本国国民承认,其居民才能定居,才能进行各种必要的活动。因此,一个国家,无 论大小,都有一个划定的、界限明确的土,在其领土内,其政府与人民拥有自主权。 (2)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 定居人口是国家从事一切国家活动的行为主体。没有了人,也就没有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现象, 也就没有了国家。人口必须是定居的、非流动的。只有有了定居人口,才能建立统治国家的政治结 构,才能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才有可能形成国家。 3)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 政府是执行国家职能的政权组织机构,对内实行统治与管理,对外实行外交,谋求国家安全。有 了政府才能把一定数量的人口组织起来,把其领土管辖起来,对内实行管理,对外进行交往。如果 没有政府,则居民就一盘散沙,缺乏统一组织,难以实现国家的职能 (4)拥有主权 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主权是国家不受外部任何势力直接控制 的权力。是独立国家的根本属性,是国家的核心。只有拥有主权,国家才能独立地处理内外部事 国家的职能,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社会秩序的调节者;社会经济的领导者;是科技、教育、卫 生等公共事业的兴办者。 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 1、领土的范围 任何国家必须有一定的领土,没有领土,国家就不复存在。国家的领土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组 成,它包括疆界以内的陆地、水域和水域的底土以及陆地和水域的上空,即领陆、领水和领空 领陆,国家领土首先是由其疆界以内的陆地组成,这就是领陆。领陆是国家领土最基本的组成 都分,领水和领空都附着于领陆 领水,是指位于陆地疆界以内(内水)或与陆地疆界邻接的一定宽度的水域(领海)。内水包括国 家境内的河流、湖泊、运河、内海和历史性海湾的水域。领海是指沿着国家的海岸、受国家主权支 配和管辖下的一定宽度的海域,虽然关于海域的宽度日前尚有争论,但大多数国家都同意领海宽度 为12海里。 领空,领空包括国家的陆地和领水之上的全部上空。关于领空的高度迄今为止是一个尚未解 决,但国际法既规定各国对其大气空间拥有主权,而宇宙空间对于各国的研究和利用都是开放的。 因此,大体可以确定领空的高度由大气空间和宇宙中间的分界线来决定。 由于领土是确定的自然地理空间,且地表形态及海陆空间差异巨大,还由于历史的或其它因素 对国家起源及发展的影响,使不同国家的领土具有不同的地理规模、形状、位置。正是这些领土要 素的差异,使领土具有不同的政治地理意义。任何国家都存在着拥有、占领、防御某一领土空间的 偏好,这就是所谓的领土权。国家为保障自己的领土不受侵犯而采取的任何措施,甚至不惜诉诸战 争,都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所谓的领土主权。没有领土国家就不复存在。 1.领土规模 领土的空间形态之一就是领土规模。各国领土面积的大小差别是非常大的。世界上有非常大的国 家,也有非常小的国家。面积最大国家是俄罗斯,其面积达1.707×107km2,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 11%;其次是加拿大(9.9×10km2、中国(9.6×105km2)和美国(9.3×106km2);最小的是摩纳哥和梵 蒂冈,面积分别为1.89km2和0.44km2
而组成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 3.政治分离 政治分离是相对于政治整合而言的,它是与政治整合相反的政治地理过程。政治分离方式主要有 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国家的政治分裂等。 4.主权的变化 主权是指某一政治组织及其全体公民对某一政治地理单元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常因领土变化、 民族独立而发生变化。 第二节 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一、国家的基本特征 国家,具有保持内部稳定、不受外来控制和侵入(干涉)能力的独立主权政府领导下,占有一定领 土的、有组织的政治地理单元。该区域具有清晰的边界并得到国际的公认。 国家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拥有确定的领土 领土是国家存在的天然地理基础和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居民居住和进行一切活动的空间。领土 要被多数国家和本国国民承认,其居民才能定居,才能进行各种必要的活动。因此,一个国家,无 论大小,都有一个划定的、界限明确的土,在其领土内,其政府与人民拥有自主权。 (2)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 定居人口是国家从事一切国家活动的行为主体。没有了人,也就没有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现象, 也就没有了国家。人口必须是定居的、非流动的。只有有了定居人口,才能建立统治国家的政治结 构,才能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才有可能形成国家。 (3)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 政府是执行国家职能的政权组织机构,对内实行统治与管理,对外实行外交,谋求国家安全。有 了政府才能把一定数量的人口组织起来,把其领土管辖起来,对内实行管理,对外进行交往。如果 没有政府,则居民就一盘散沙,缺乏统一组织,难以实现国家的职能。 (4)拥有主权 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主权是国家不受外部任何势力直接控制 的权力。是独立国家的根本属性,是国家的核心。只有拥有主权,国家才能独立地处理内外部事 物。 国家的职能,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社会秩序的调节者;社会经济的领导者;是科技、教育、卫 生等公共事业的兴办者。 二、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 1、领土的范围 任何国家必须有一定的领土,没有领土,国家就不复存在。国家的领土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组 成,它包括疆界以内的陆地、水域和水域的底土以及陆地和水域的上空,即领陆、领水和领空。 领陆,国家领土首先是由其疆界以内的陆地组成,这就是领陆。领陆是国家领土最基本的组成 都分,领水和领空都附着于领陆。 领水,是指位于陆地疆界以内(内水)或与陆地疆界邻接的一定宽度的水域(领海)。内水包括国 家境内的河流、湖泊、运河、内海和历史性海湾的水域。领海是指沿着国家的海岸、受国家主权支 配和管辖下的一定宽度的海域,虽然关于海域的宽度日前尚有争论,但大多数国家都同意领海宽度 为12海里。 领空,领空包括国家的陆地和领水之上的全部上空。关于领空的高度迄今为止是一个尚未解 决,但国际法既规定各国对其大气空间拥有主权,而宇宙空间对于各国的研究和利用都是开放的。 因此,大体可以确定领空的高度由大气空间和宇宙中间的分界线来决定。 由于领土是确定的自然地理空间,且地表形态及海陆空间差异巨大,还由于历史的或其它因素 对国家起源及发展的影响,使不同国家的领土具有不同的地理规模、形状、位置。正是这些领土要 素的差异,使领土具有不同的政治地理意义。任何国家都存在着拥有、占领、防御某一领土空间的 偏好,这就是所谓的领土权。国家为保障自己的领土不受侵犯而采取的任何措施,甚至不惜诉诸战 争,都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所谓的领土主权。没有领土国家就不复存在。 1.领土规模 领土的空间形态之一就是领土规模。各国领土面积的大小差别是非常大的。世界上有非常大的国 家,也有非常小的国家。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其面积达1.707×107km2,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 11%;其次是加拿大(9.9×106km2、中国(9.6×106km2)和美国(9.3×106km2);最小的是摩纳哥和梵 蒂冈,面积分别为1.89km2和0.44km2
有的地理学家甚至按照国家领土面积的大小对国家进行分类,如美国政治地理学家德布列杰根据 领土的大小把当今世界上的国家分成极小国、小国、中等国、大国、极大国等。 国家的领土并不是越大越好,大国可能比小国有更广阔的空间去开发和利用,但是如管理不善, 也会引起许多麻烦;而一些小国,如瑞士、瑞典等由于组织得当,现在和美国等国一样,成为著名 的工业化国家。 2.领土形状 世界各国的领土形状差异很大。按形状特点可分为六类,如图 穿孔型南彩 陕长型(智和 延忡型(幸国) 分离型(丹变 1)狭长型 即领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延伸,形成狭窄条带状的分布,如智利、意大利、挪威、瑞典、越南 狭长型国家由于地区之间差异比较大,给地区之间的联系与政府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容易导 致地方主义。如在智利,至少有三个明显的环境区,北部是阿塔卡马沙漠,中部是地中海气候,南 部则是海洋性气候。南北环境相差非常大,这使得智利政府在制定工农业政策时必须兼顾这三个环 境大不相同的地区。 2)坚实型(紧实型、紧凑型) 即从领土中心到边界的距离差别不大,领土形状呈近似圆形或方形,没有分离的领土,如波 兰、津巴布韦、乌拉圭等。 这些国家往往介于周围其他国家之间,形状似圆形或矩形。国土中心到边界的距离相差不大, 没有岛屿、半岛和海湾,管理和控制比较容易。 3)延伸型 即虽然大部分领土也是呈紧实型,但一端向外延伸,形成远离领土中心的走廊,如泰国、扎伊 尔、南非等。 如扎伊尔,有两个突出部分:一是西部,是首都金沙萨所在地,这是通向大西洋的走廊;二是 东南部沙巴区,是国民生产重要的省份所在,中部刚果盆地把二者分割开来。这给管理上造成许多 困难。 4)分离型(松散型) 即国家领土包括两个或多个单独的部分,这些部分被水域或其它国家分开,形成破碎分离的分 布状态,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只能通过水路或航空。如印度尼西亚、丹麦等国。 又分三种情况 ①国家领土全部位于岛上,如日本、菲律宾。在日本首都位于最大岛本州,在菲律宾,首都位 于最大岛吕宋岛。 ②领土部分在大陆,部分在岛屿上,如意大利(主要在亚平宁半岛,也包括地中海中部的西西 里岛和撤丁岛),马来西亚(主要在马来半岛上,也包括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沙捞越和沙巴)。 ③领土陆地被其他国家领土分割,如美国阿拉斯加和美国本土被加拿大所分隔 松散型国家由于空间距离大而带来诸如交通联系、政府控制等的不便 5)穿孔型 即一国领土完全被另一个所包围,如莱索托、圣马力诺等。 6)飞地型
有的地理学家甚至按照国家领土面积的大小对国家进行分类,如美国政治地理学家德布列杰根据 领土的大小把当今世界上的国家分成极小国、小国、中等国、大国、极大国等。 国家的领土并不是越大越好,大国可能比小国有更广阔的空间去开发和利用,但是如管理不善, 也会引起许多麻烦;而一些小国,如瑞士、瑞典等由于组织得当,现在和美国等国—样,成为著名 的工业化国家。 2.领土形状 世界各国的领土形状差异很大。按形状特点可分为六类,如图。 1)狭长型 即领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延伸,形成狭窄条带状的分布,如智利、意大利、挪威、瑞典、越南 等。 狭长型国家由于地区之间差异比较大,给地区之间的联系与政府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容易导 致地方主义。如在智利,至少有三个明显的环境区,北部是阿塔卡马沙漠,中部是地中海气候,南 部则是海洋性气候。南北环境相差非常大,这使得智利政府在制定工农业政策时必须兼顾这三个环 境大不相同的地区。 2)坚实型(紧实型、紧凑型) 即从领土中心到边界的距离差别不大,领土形状呈近似圆形或方形,没有分离的领土,如波 兰、津巴布韦、乌拉圭等。 这些国家往往介于周围其他国家之间,形状似圆形或矩形。国土中心到边界的距离相差不大, 没有岛屿、半岛和海湾,管理和控制比较容易。 3)延伸型 即虽然大部分领土也是呈紧实型,但一端向外延伸,形成远离领土中心的走廊,如泰国、扎伊 尔、南非等。 如扎伊尔,有两个突出部分:一是西部,是首都金沙萨所在地,这是通向大西洋的走廊;二是 东南部沙巴区,是国民生产重要的省份所在,中部刚果盆地把二者分割开来。这给管理上造成许多 困难。 4)分离型(松散型) 即国家领土包括两个或多个单独的部分,这些部分被水域或其它国家分开,形成破碎分离的分 布状态,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只能通过水路或航空。如印度尼西亚、丹麦等国。 又分三种情况: ①国家领土全部位于岛上,如日本、菲律宾。在日本首都位于最大岛本州,在菲律宾,首都位 于最大岛吕宋岛。 ②领土部分在大陆,部分在岛屿上,如意大利(主要在亚平宁半岛,也包括地中海中部的西西 里岛和撤丁岛),马来西亚(主要在马来半岛上,也包括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沙捞越和沙巴)。 ③领土陆地被其他国家领土分割,如美国阿拉斯加和美国本土被加拿大所分隔。 松散型国家由于空间距离大而带来诸如交通联系、政府控制等的不便。 5)穿孔型 即一国领土完全被另一个所包围,如莱索托、圣马力诺等。 6)飞地型
飞地是指某国领土的某一部分四周全被邻国领土所包围,但主权仍为其国所有。如西班牙在法 国境内的利维亚,瑞士在意大利境内的堪培尼,德国在瑞士境内的比辛根。 尽管飞地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大,但由于管理上的不方便以及特殊性,如生活在这类地区的人们 通常独立于附近的市场,供应和就业就成了问题,这就给无论是飞地所属的国家还是东道主国家造 成了诸多不便,容易影响两国正常的国际关系 3.领土位置 领土的位置指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区域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位置在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具有 重要的作用。例如,新加坡处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为其发展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波兰曾位 于苏联和德国之间,所以长时无当缓冲国的角色。在当代,由位置而导致的两国之间摩擦主要发生 在内陆国和沿海国之间 国家领土的地理位置差异很大。由于海陆位置差异。分别有沿海国家,如法国、荷兰等;岛屿 国家,如英国、日本等;有海陆兼备型国家,即既有漫长的海岸线,又有广阔陆地的国家,如中 国、美国等:;还有内陆国家。 内陆国家 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没有海岸线,地处内陆,如蒙古、阿富汗等。它们的海上贸易需要经过 其他国家的领土,这就容易导致这些国家和过境国家的政治纠纷。 内陆国主要有两个共同特征:a)内陆国由于地处内陆,经济和贸易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经济 发展对邻国的依赖性比较强,特别是邻国的关税政策对这些内陆国有直接影响。因此,争取出海权 和过境自由是所有内陆国关心的问题。b)在政治和军事上,大部分内陆国都比较弱,有一些国家还 起缓冲作用 内陆国的出海权和过境自由一直是内陆国关心的问题,在19世纪以前 国只要通过另一国领 土运输或运送货物,就必须交过境费;二战之后,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内陆国和过境国已逐 渐达成协议,为内陆国的出海和过境自由提供方便。内陆国或者通过过境国允许的河流或者通过过 境国提供的走廊出海。如在欧洲,多瑙河为奥地利、匈牙利两个内陆国出海提供了方便。 三、国家的中心性区域 1.首都 首都是一国政治权威机构聚集的地方,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是国家的象征。首都是中央政府所 在地,政府各部门及外国使馆所在地。一国通常只有一个首都,但也有例外,例如南非的行政首都 是比勒陀利亚,而立法机关设在开普敦,司法机构在布隆方丹。 首都的职能是多样化的。首要功能就是行政管理职能。首都是国家行政系统的中心,是国家行 政决策的中心,对整个国家的版图进行行政上的管理 首都必须是全国的交通中心。为了实施国家对全国政治、经济及军事的有效管理,要求首都与 全国各地之间具有尽可能迅速的交通、通讯联系。因此,首都往往是一个国家的交通通讯枢纽。许 多国家的首都除具有政治中心的职能外,还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如西非沿海12国,其首都首先 是国际贸易中心。再如英国的首都伦敦、日本的首都东京不仅是本国经济中心;也是世界性的金融 中心。 2.核心区 核心区是指国家得以起源,或国家观念赖以传播的“原子”中心地区;从一国的现状看,核心 区是指国家的人口、交通、工商业、资源等髙度聚集的“心脏”地区。前者可称为起源型核心区, 后者可称为经济型核心区。 (1)起源型核心区 起源型核心区是国家最初的发展源地,国家后来的版图都是在这个核心区的基础上进化而成 起源型核心一般资源条件好,经济比较发达,地理位置优越,以及人口数量多,文化水平也较 础。在这块地区岀现的国家就开始向四周扩大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最后把其纳入自 己政治管辖范围。在其向四周逐步扩大过程中,如无其它势力阻止,就会不断向前发展,直到达到 其自然边界或势力平衡之处才能停下来 许多同家都包含这种核心区,如法国的巴黎盆地,巴黎是这个核心区的枢纽;俄罗斯是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周 围地区;中国的核心区则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美国和加拿大,核心区位于五大湖地区。 (2)经济型核心区 经济型核心区是指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决定性和主导性的那些区域。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美 国的五大湖地区、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巴黎盆地、日本的“三湾一海”(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 和濑户内海)地区等等。 一般来说,经济核心区的特征是生产能力强、市场潜力大、交通运输便利。当然,由于政治 经济、民族、文化等因素总是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因而有的核心区既是经济核心区,又是起源 核心区,同时还是民族文化核心区。有的国家不止一个核心区,有的国家的核心区还经常变动。 四.边界与边疆 1、边界
飞地是指某国领土的某一部分四周全被邻国领土所包围,但主权仍为其国所有。如西班牙在法 国境内的利维亚,瑞士在意大利境内的堪培尼,德国在瑞士境内的比辛根。 尽管飞地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大,但由于管理上的不方便以及特殊性,如生活在这类地区的人们 通常独立于附近的市场,供应和就业就成了问题,这就给无论是飞地所属的国家还是东道主国家造 成了诸多不便,容易影响两国正常的国际关系。 3.领土位置 领土的位置指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区域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位置在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具有 重要的作用。例如,新加坡处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为其发展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波兰曾位 于苏联和德国之间,所以长时无当缓冲国的角色。在当代,由位置而导致的两国之间摩擦主要发生 在内陆国和沿海国之间。 国家领土的地理位置差异很大。由于海陆位置差异。分别有沿海国家,如法国、荷兰等;岛屿 国家,如英国、日本等;有海陆兼备型国家,即既有漫长的海岸线,又有广阔陆地的国家,如中 国、美国等;还有内陆国家。 内陆国家: 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没有海岸线,地处内陆,如蒙古、阿富汗等。它们的海上贸易需要经过 其他国家的领土,这就容易导致这些国家和过境国家的政治纠纷。 内陆国主要有两个共同特征:a)内陆国由于地处内陆,经济和贸易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经济 发展对邻国的依赖性比较强,特别是邻国的关税政策对这些内陆国有直接影响。因此,争取出海权 和过境自由是所有内陆国关心的问题。b)在政治和军事上,大部分内陆国都比较弱,有一些国家还 起缓冲作用。 内陆国的出海权和过境自由一直是内陆国关心的问题,在19世纪以前,一国只要通过另一国领 土运输或运送货物,就必须交过境费;二战之后,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内陆国和过境国已逐 渐达成协议,为内陆国的出海和过境自由提供方便。内陆国或者通过过境国允许的河流或者通过过 境国提供的走廊出海。如在欧洲,多瑙河为奥地利、匈牙利两个内陆国出海提供了方便。 三、国家的中心性区域 1.首都 首都是一国政治权威机构聚集的地方,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是国家的象征。首都是中央政府所 在地,政府各部门及外国使馆所在地。一国通常只有一个首都,但也有例外,例如南非的行政首都 是比勒陀利亚,而立法机关设在开普敦,司法机构在布隆方丹。 首都的职能是多样化的。首要功能就是行政管理职能。首都是国家行政系统的中心,是国家行 政决策的中心,对整个国家的版图进行行政上的管理。 首都必须是全国的交通中心。为了实施国家对全国政治、经济及军事的有效管理,要求首都与 全国各地之间具有尽可能迅速的交通、通讯联系。因此,首都往往是一个国家的交通通讯枢纽。许 多国家的首都除具有政治中心的职能外,还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如西非沿海12国,其首都首先 是国际贸易中心。再如英国的首都伦敦、日本的首都东京不仅是本国经济中心;也是世界性的金融 中心。 2.核心区 核心区是指国家得以起源,或国家观念赖以传播的“原子”中心地区;从一国的现状看,核心 区是指国家的人口、交通、工商业、资源等高度聚集的“心脏”地区。前者可称为起源型核心区, 后者可称为经济型核心区。 (1)起源型核心区 起源型核心区是国家最初的发展源地,国家后来的版图都是在这个核心区的基础上进化而成 的。 起源型核心一般资源条件好,经济比较发达,地理位置优越,以及人口数量多,文化水平也较 高,其发展程度与速度必然超过周围地区。人口和财富的集中就为军事、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 础。在这块地区出现的国家就开始向四周扩大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最后把其纳入自 己政治管辖范围。在其向四周逐步扩大过程中,如无其它势力阻止,就会不断向前发展,直到达到 其自然边界或势力平衡之处才能停下来。 许多同家都包含这种核心区,如法国的巴黎盆地,巴黎是这个核心区的枢纽;俄罗斯是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周 围地区;中国的核心区则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美国和加拿大,核心区位于五大湖地区。 (2)经济型核心区 经济型核心区是指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决定性和主导性的那些区域。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美 国的五大湖地区、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巴黎盆地、日本的“三湾一海”(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 和濑户内海)地区等等。 一般来说,经济核心区的特征是生产能力强、市场潜力大、交通运输便利。当然,由于政治、 经济、民族、文化等因素总是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因而有的核心区既是经济核心区,又是起源 核心区,同时还是民族文化核心区。有的国家不止一个核心区,有的国家的核心区还经常变动。 四.边界与边疆 1、边界
1)定义 国际法规定:国家的边界是指划分一个国家领土和另一个国家的领土、或一个国家的领土和末 被占领的土地、一个国家的领土和公海以及国家领空和外层空间的想象的界线,边界是有主权的国 家行使其全权的界线。由于向领空可以向上延伸,因此,它实质上是一个曲面 2)边界的特征 地理特征。具有自然地理特征,无论以山脉、河流、湖泊作为分界线,还是以经线、纬线作 为分界线,它都是客观存在的,在地球表面上或地图上可以标出来。 ②政治特征。一方面,边界是国家实行其主权的界线,是国家主权的分界线。一个国家的边界 旦确定,该国就有权对其领土及生活其上的人民实行管辖,而不受任何其他国家的干涉。“不要 干涉他国的内政”,即就是不要干涉他国边界范围内的事情,否则,就是侵犯他国主权。我们还经 常看到,在边界线的两侧存在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在朝鲜半岛的北纬38°线。附近的军事分界 线,以北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以南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另一方面,边界是保证国家领土继而 保证国家稳定及存在与否的自然基础。一国的边界不稳定,必然会影响到它与邻国的关系。 3)边界的类型 (1)自然边界。所谓自然边界是指以自然要素作为划分边界的依据。一般以独特的地貌特征为根 据,如髙山、海洋、河流、湖泊、沙漠、森林等。具体包括 ①界山:界山是自平地天然突起的、分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领土的高地。如阿尔卑斯山 脉—一瑞士、意大利、法国;喜马拉雅山脉一一印度、尼泊尔、不丹、中国;安第斯山脉一一智 利、阿根廷 般来说,边界线是在山脊上沿着分水岭走的 ②界河:界河是分隔两个不同国家的河流。如果河流是不通航的,边界线原则上是在河流的中 间,循着河流两岸曲折而行:如果河流是可通航的,边界线原则上在主航道的中间。但边界也可以 是河的一岸。如果在界河上架桥梁,在没有特别条约的规定下,边界线一般在桥梁的中间。另外, 河流若是由于自然作用而改道,边界也会发生变更。 湖、③界湖:界湖是分隔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领士的湖泊。边界线一般通过湖泊的中间。如五大 美国、加拿大:的的喀喀湖—一秘鲁、玻利维亚;维多利亚湖一一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 亚 ④海峡:根据国际法规定,分隔两个不同国家的陆地的海峡,除了特殊条约规定以外,其边界 线一般通过海峡的中间或通过中航道。如朝鲜海峡—一日本和朝鲜;直布罗陀海峡—一西班牙、英 国和摩洛哥。 (2)人为边界。人为边界是指以民族、宗教信仰、语言、意识形态、心理习惯等因素作为依据划 分的边界。人为边界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人为边界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 ①以政治力量作为划界标准:这种边界既存在于国与国之间,也存在于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 间。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间的边界 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界线最典型的是“东欧”和“西欧”的划分。东西欧的划分并不是一个自然地理 概念,而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 ②以文化因素作为划界标准:如沿着民族、语言分布的界线而划分;根据宗教信仰来划分边 界,如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界就是当时根据宗教分布而划分的界线 (3)几何边界。几何国界是指以经度或纬度等数理位置作为划分国界的根据而划分的国界,不 考虑地表上的人文和自然状况,又称数理国界。如美国和加拿大基本以北纬49°作为边界;埃及和 苏丹基本以北纬22°作为边界。阿拉斯加(美)和加拿大基本以西经141°作为边界,埃及和利比亚基 本以东经25°作为边界。 (4)海洋边界线。海上的界线既有与相邻国之间的界线,也有国家领海与公海之间的界线。相 邻国家间的领海划分是两国之间的事,而与公海之间的界线则涉及国际公认问题。由于各国利益不 同及海岸特点差异,各国宣布的领海宽度亦不相同。 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规定“每个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宽度的权利,但按照本公约,确定为 自该国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的界限为止”。即各国可在12海里内自行确定其领海宽度。在 海洋法公约有关专属经济区部分中承认沿海国对邻接其陆地从领海基线量起的200海里区内有勘探、 开发、养护和管理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及其它经济性开发和勘探活动的主权权利。 4)边界的职能主要有 防御职能:如界山、界水具有防御功能 ②政治法律职能:边界的政治职能是指,边界是一国主权管辖范围的界线,在边界内,国家或 政府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独特的政治体制,接受特定的意识形态,而不受其他国家的影响 边界的法律职能有:一是两国边界一旦确定就产生法律效应,边界首先受国际法的保护,边界的任 何变动都须在严格遵守国际法的程序下进行,任何一国未经他国同意对边界的随意改动,都是违法 行为:二是边界是一国政府法律达到的最后适应线,超过界线,国家的法律就失效 ③经济职能。边界的经济职能突岀地表现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封闭了国家的经济体系,国家通 过关税和贸易政策人为地控制生产和交换,以此来保护民族经济。当然通过边界的经济交换不是对 国家主权的侵犯,这与政治边界和军事防御边界不同
1)定义 国际法规定:国家的边界是指划分—个国家领土和另一个国家的领土、或一个国家的领土和末 被占领的土地、一个国家的领土和公海以及国家领空和外层空间的想象的界线,边界是有主权的国 家行使其全权的界线。由于向领空可以向上延伸,因此,它实质上是一个曲面。 2)边界的特征 ①地理特征。具有自然地理特征,无论以山脉、河流、湖泊作为分界线,还是以经线、纬线作 为分界线,它都是客观存在的,在地球表面上或地图上可以标出来。 ②政治特征。一方面,边界是国家实行其主权的界线,是国家主权的分界线。一个国家的边界 一旦确定,该国就有权对其领土及生活其上的人民实行管辖,而不受任何其他国家的干涉。“不要 干涉他国的内政”,即就是不要干涉他国边界范围内的事情,否则,就是侵犯他国主权。我们还经 常看到,在边界线的两侧存在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在朝鲜半岛的北纬38°线。附近的军事分界 线,以北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以南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另一方面,边界是保证国家领土继而 保证国家稳定及存在与否的自然基础。一国的边界不稳定,必然会影响到它与邻国的关系。 3)边界的类型 (1)自然边界。所谓自然边界是指以自然要素作为划分边界的依据。一般以独特的地貌特征为根 据,如高山、海洋、河流、湖泊、沙漠、森林等。具体包括: ①界山:界山是自平地天然突起的、分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领土的高地。如阿尔卑斯山 脉——瑞士、意大利、法国;喜马拉雅山脉——印度、尼泊尔、不丹、中国;安第斯山脉——智 利、阿根廷。 一般来说,边界线是在山脊上沿着分水岭走的。 ②界河:界河是分隔两个不同国家的河流。如果河流是不通航的,边界线原则上是在河流的中 间,循着河流两岸曲折而行:如果河流是可通航的,边界线原则上在主航道的中间。但边界也可以 是河的一岸。如果在界河上架桥梁,在没有特别条约的规定下,边界线一般在桥梁的中间。另外, 河流若是由于自然作用而改道,边界也会发生变更。 ③界湖:界湖是分隔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领土的湖泊。边界线一般通过湖泊的中间。如五大 湖——美国、加拿大:的的喀喀湖——秘鲁、玻利维亚;维多利亚湖——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 亚等。 ④海峡:根据国际法规定,分隔两个不同国家的陆地的海峡,除了特殊条约规定以外,其边界 线一般通过海峡的中间或通过中航道。如朝鲜海峡——日本和朝鲜;直布罗陀海峡——西班牙、英 国和摩洛哥。 (2)人为边界。人为边界是指以民族、宗教信仰、语言、意识形态、心理习惯等因素作为依据划 分的边界。人为边界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人为边界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 ①以政治力量作为划界标准:这种边界既存在于国与国之间,也存在于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 间。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间的边界。 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界线最典型的是“东欧”和“西欧”的划分。东西欧的划分并不是一个自然地理 概念,而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 ②以文化因素作为划界标准:如沿着民族、语言分布的界线而划分;根据宗教信仰来划分边 界,如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界就是当时根据宗教分布而划分的界线。 (3)几何边界。几何国界是指以经度或纬度等数理位置作为划分国界的根据而划分的国界,不 考虑地表上的人文和自然状况,又称数理国界。如美国和加拿大基本以北纬49°作为边界;埃及和 苏丹基本以北纬22°作为边界。阿拉斯加(美)和加拿大基本以西经14l°作为边界,埃及和利比亚基 本以东经25°作为边界。 (4)海洋边界线。海上的界线既有与相邻国之间的界线,也有国家领海与公海之间的界线。相 邻国家间的领海划分是两国之间的事,而与公海之间的界线则涉及国际公认问题。由于各国利益不 同及海岸特点差异,各国宣布的领海宽度亦不相同。 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规定“每个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宽度的权利,但按照本公约,确定为 自该国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的界限为止”。即各国可在12海里内自行确定其领海宽度。在 海洋法公约有关专属经济区部分中承认沿海国对邻接其陆地从领海基线量起的200海里区内有勘探、 开发、养护和管理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及其它经济性开发和勘探活动的主权权利。 4)边界的职能主要有 ①防御职能:如界山、界水具有防御功能。 ②政治法律职能:边界的政治职能是指,边界是一国主权管辖范围的界线,在边界内,国家或 政府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独特的政治体制,接受特定的意识形态,而不受其他国家的影响。 边界的法律职能有:一是两国边界一旦确定就产生法律效应,边界首先受国际法的保护,边界的任 何变动都须在严格遵守国际法的程序下进行,任何一国未经他国同意对边界的随意改动,都是违法 行为:二是边界是一国政府法律达到的最后适应线,超过界线,国家的法律就失效。 ③经济职能。边界的经济职能突出地表现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封闭了国家的经济体系,国家通 过关税和贸易政策人为地控制生产和交换,以此来保护民族经济。当然通过边界的经济交换不是对 国家主权的侵犯,这与政治边界和军事防御边界不同
第三节 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是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 力。它即包括物质因素(硬国力),如资源、领土、人口、经济、军事等。又包括精神因素(软国 力),如政府质量、政治体制、外交关系等。国家权力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政治现象,它通过各种有形 或无形的影响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有机组合而体现 国家权力是具有相对性的,表现:①在一国实力的大小总是相对于其它国家而言的:②国家间 的权力对比关系随着权力要素及其组合的变化而不断消长。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强国,也没有永久的 弱国;③影响国家权力的诸要素是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组合对国家地位产生影响,没有哪个 单一因素具有永恒的压倒一切的重要性。 国家权力要素 一)领土空间 国家领土的大小、位置、地形等不仅在国防上有着重大价值,而且在经济上也有重大意义,因 此它们是构成综合国力的最基本的要素。 1、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又可以细分为自然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国防地理位置等。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 的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自然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国家与地球上的陆、海、山、河等自然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尤其是 海陆关系。自然地理位置对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均有一定影 如深居内陆国家注重发展陆军和空军;而海洋国家注重发展海军和空军;而沿海国家则需建立 陆、海、空军,因为他们既要保护领空和陆上领土,还必须有海上力量来保护海洋权益。如美国被 广阔的大洋水域与欧亚大陆隔开,这一地理位置使其本土长期免遭欧亚大陆战火的破坏。 ②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如新加坡、巴拿马和埃及三国分别位于全球 三大海上交通咽喉的要冲,使它们成为具有洲际意义的国家:一方面它们是世界上主要大国争夺的 战略要地,另一方面又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安全利益 ③国防地理位置,是指一个国家与周边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空间关系,它与国家安全有更直 接的关系。一般说来,周边邻国较多,边界问题复杂的国家,爆发战争或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也就越 大。如一国的邻国较多,边界、民族等问题复杂,那么爆发战争或冲突的可能性就较大。 应当指出,地理位置的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随着国际关系,交通条件,以及科学技术 的发展而变化。 2.领土面积 般说来,国土面积越大,国力也就越强。领土面积对国家权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 (1)领土规模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组成要素 国土面积大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有利条件。通常“地大”总是与“物博”相关联的。国土辽 阔,资源也就越丰富,国家实力也就越雄厚。目前世界上的领土大国,如俄罗斯、加拿大、中国、 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均是资源大国。 一般来说,领土面积大就被视为地理大国。领土广阔意味着一国具有巨大的战略空间。平时, 便于合理地分散配置其工业及国防设施;战时,则以其辽阔的战略纵深嬴得时间并分散入侵者的力 量 (2)领土规模往往决定着国家权力的其它影响要素,如人口和自然资源的规模。通常领土辽 阔,人口数量就多,如中国、印度、美国等;自然资源也就越丰富,如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 国等不仅是领土大国也是资源大国。当然,国家领土面积大,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辽阔的幅员,在 人口稀少、地形复杂的情况下,往往因交通不便给国家的日常管理和战时动员带来困难。此外,在 国家政治经济疲弱不振的条件下,庞大领土所赋予的潜在大国的地理基础,往往被视为危险的潜在 敌人,容易招致别的国家,尤其是邻国的警惕。力量的自然源泉。一个国家,如果拥有丰富的资 源,那么它就具备强盛的自然基础:相反,如果自然资源缺乏,那么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程度 的制约。 (二)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家权力因素。自然资源是国家力量的自然源泉。一个国家,如 果拥有丰富的资源,那么它就具备强盛的自然基础:相反,如果自然资源缺乏,那么国家的发展就 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一个缺少自然资源的国家,即使工业很发达,其综合国力也必将受到影 响,日本就是个典型实例。目前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是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但 由于其缺乏资源,许多与国家安全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战略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因此日本经济的基础 是十分脆弱的。在经济竞争或战争中,日本的资源供给如果被控制,那么这个国家的庞大的政治、 经济机器就会陷于瘫痪。 (三)人口规模
第三节 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是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 力。它即包括物质因素(硬国力),如资源、领土、人口、经济、军事等。又包括精神因素(软国 力),如政府质量、政治体制、外交关系等。国家权力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政治现象,它通过各种有形 或无形的影响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有机组合而体现。 国家权力是具有相对性的,表现:①在一国实力的大小总是相对于其它国家而言的;②国家间 的权力对比关系随着权力要素及其组合的变化而不断消长。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强国,也没有永久的 弱国;③影响国家权力的诸要素是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组合对国家地位产生影响,没有哪个 单一因素具有永恒的压倒一切的重要性。 一、国家权力要素 (一)领土空间 国家领土的大小、位置、地形等不仅在国防上有着重大价值,而且在经济上也有重大意义,因 此它们是构成综合国力的最基本的要素。 1、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又可以细分为自然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国防地理位置等。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 的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自然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国家与地球上的陆、海、山、河等自然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尤其是 海陆关系。自然地理位置对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均有一定影响。 如深居内陆国家注重发展陆军和空军;而海洋国家注重发展海军和空军;而沿海国家则需建立 陆、海、空军,因为他们既要保护领空和陆上领土,还必须有海上力量来保护海洋权益。如美国被 广阔的大洋水域与欧亚大陆隔开,这一地理位置使其本土长期免遭欧亚大陆战火的破坏。 ②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如新加坡、巴拿马和埃及三国分别位于全球 三大海上交通咽喉的要冲,使它们成为具有洲际意义的国家:一方面它们是世界上主要大国争夺的 战略要地,另一方面又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安全利益。 ③国防地理位置,是指一个国家与周边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空间关系,它与国家安全有更直 接的关系。一般说来,周边邻国较多,边界问题复杂的国家,爆发战争或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也就越 大。如一国的邻国较多,边界、民族等问题复杂,那么爆发战争或冲突的可能性就较大。 应当指出,地理位置的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随着国际关系,交通条件,以及科学技术 的发展而变化。 2.领土面积 一般说来,国土面积越大,国力也就越强。领土面积对国家权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 面: (1)领土规模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组成要素。 国土面积大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有利条件。通常“地大”总是与“物博”相关联的。国土辽 阔,资源也就越丰富,国家实力也就越雄厚。目前世界上的领土大国,如俄罗斯、加拿大、中国、 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均是资源大国。 一般来说,领土面积大就被视为地理大国。领土广阔意味着一国具有巨大的战略空间。平时, 便于合理地分散配置其工业及国防设施;战时,则以其辽阔的战略纵深赢得时间并分散入侵者的力 量。 (2) 领土规模往往决定着国家权力的其它影响要素,如人口和自然资源的规模。通常领土辽 阔,人口数量就多,如中国、印度、美国等;自然资源也就越丰富,如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 国等不仅是领土大国也是资源大国。当然,国家领土面积大,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辽阔的幅员,在 人口稀少、地形复杂的情况下,往往因交通不便给国家的日常管理和战时动员带来困难。此外,在 国家政治经济疲弱不振的条件下,庞大领土所赋予的潜在大国的地理基础,往往被视为危险的潜在 敌人,容易招致别的国家,尤其是邻国的警惕。力量的自然源泉。一个国家,如果拥有丰富的资 源,那么它就具备强盛的自然基础;相反,如果自然资源缺乏,那么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程度 的制约。 (二)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家权力因素。自然资源是国家力量的自然源泉。一个国家,如 果拥有丰富的资源,那么它就具备强盛的自然基础;相反,如果自然资源缺乏,那么国家的发展就 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一个缺少自然资源的国家,即使工业很发达,其综合国力也必将受到影 响,日本就是个典型实例。目前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是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但 由于其缺乏资源,许多与国家安全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战略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因此日本经济的基础 是十分脆弱的。在经济竞争或战争中,日本的资源供给如果被控制,那么这个国家的庞大的政治、 经济机器就会陷于瘫痪。 (三)人口规模
人口是创造国家权力的物质工具,是保证国家权力的能动要素。 人口的权力意义可从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两个方面来认识 ①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着一国在世界的权力地位。一国只有被列入“人口众多”的国家之列, 才可能成为一流大国。 在经济上,众多的入口可以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从而建立庞大的经济规模,奠定其经济大国的 地位; 在军事上,众多的人口可以在平时维持一支庞大的武装部队和后勤部队,在战时可以迅速投入 和充实这支部队,并有助于持久作战 这并不意味着人口越多,国家就越强大。如果一国资源稀缺,经济落后,众多的人口则不但不 是国家权力的源泉,反而成为它发展的障碍。因为它不得不从国家权力的发展中分散本来已很稀缺 的资源用来养活其人口。 惯、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等等。如尚武习俗、历史文化悠久、勤劳勇敢的传统、坚强不去的精神等 是国家力量的源泉 事实上,人口规模只有与人口素质、资源藏量、经济技术水以及政府能力因素结合起来,才能 发挥国家权力的作用 (四)经济水平 经济实力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能力、工业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等基本要素。其中工业生产能 力是经济实力最为重要的标志。 经济水平是国家权力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国家权力的标志。经济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实质上 就是强国。经济赋予国家以财富,财富在平时是决定一国国际地位的直接因素,在战时则是保障武 装力量发挥并充实效能的物质前提。通常,人们直接用“经济实力”来表征一国的国力。 经济水平是一国建设现代化国防及进行现代化战争的根本保证。 首先,维持一支装备精良的常备武装力量,历来都是依靠巨大的财力作后盾。特别是在当代,随 着军事技术的发展,使武器装备的造价越来越高,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军事对经济的依赖,甚至衡量 一国军事的发展不再用武装力量的增长数日,而是用“军费”的增加额度。没有发达的经济,就不 可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具备强大的经济能力,就具备了巨大的军事潜力 其次,战争对武器装备的消耗和对社会财富的破坏,决定了胜利往往属于最后仍有财源的一方 现代化战争的破坏力和消耗量比以往任何战争都要大得多,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战争对经济的依赖 性 (五)军事力量 军事力量同样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其中主要有:武装力量的人数和质量、武器装备、领导能 力,以及军事理论等等。军事力量是国家实力要素中最具强制性的。它不仅使领土、资源、人口 经济等因素的实力效能得到实际发挥,本身还是一种现实的实力。它是衡量一国实力大小最直接的 在平时,军事力量本身作为国家的威慑力而存在;在战时,一国的胜败强弱通过武装部队作战 而决定。军事力量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仼 武装力量的质量,一是军人的年龄结构及体力素质;二是良好的军事素养和有素的训练;三是 具有良好的武德并县有必胜的信念。第三点是战争中的精神因素,它是军队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 武器装备,武器装备的破坏性、准确性以及远距离打击能力等。 领导能力,指挥宫首先应具有一定的体力和强悍的精神力量。同时战争瞬息万变,要有较高的 洞察力及丰富的战争经验、在战争局势不明了的情况下能做岀正确的决断等,军队指挥官的领导能 力在许多情况下会成为战争胜败的关键 军事理论是军事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也是军事活动及武装力量建设的指南。军事理论硏究 将为制定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规划战斗力量建设、发展武器装备、指导当前的现实军事斗争和未 来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先进的军事理论是战斗力的组成部分,它能给战争活动 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相反,落后的军事理论却可能导致战争失败。 般来说,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武装部队数量越多,军力越强,但如果超出了本国人口 及经济的承受力,反而因过大的人力及物力消耗而削弱军力 武装部队官兵的军事、文化素质及坚定的信念,决定着部队的战斗力; 先进的武器装备及军事技术则是提高军事行动能力和军事威慑力的前提条件。至于军事领导才能, 包括军事理论,则是能否充分发挥武装部队及武器装备效能的决定因素。 (六)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实力意义在于它对领土、资源、经济及军事等实力要素的直接影响。 首先,交通、通讯及导弹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距离障碍,它使今天的领土幅员及海陆分 布与500年、50年前具有不同政治地理意义。它改变了传统的前线与后方的关系,赋予了同一区位以 不同战略意义,使浩瀚的海洋、茫茫的荒漠及冰山雪原的隔离作用大大减弱,等等 第二,随着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变了资源的经济、政治、军事含义。它不断使人类不断开发利 用更多的资源,并逐渐摒弃了许多原来是宝贵的资源
人口是创造国家权力的物质工具,是保证国家权力的能动要素。 人口的权力意义可从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两个方面来认识。 ①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着一国在世界的权力地位。一国只有被列入“人口众多”的国家之列, 才可能成为一流大国。 在经济上,众多的入口可以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从而建立庞大的经济规模,奠定其经济大国的 地位; 在军事上,众多的人口可以在平时维持一支庞大的武装部队和后勤部队,在战时可以迅速投入 和充实这支部队,并有助于持久作战。 这并不意味着人口越多,国家就越强大。如果一国资源稀缺,经济落后,众多的人口则不但不 是国家权力的源泉,反而成为它发展的障碍。因为它不得不从国家权力的发展中分散本来已很稀缺 的资源用来养活其人口。 人口质量,所谓人口质量即国民素质,是指国民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道德面貌、风俗习 惯、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等等。如尚武习俗、历史文化悠久、勤劳勇敢的传统、坚强不去的精神等 是国家力量的源泉。 事实上,人口规模只有与人口素质、资源藏量、经济技术水以及政府能力因素结合起来,才能 发挥国家权力的作用。 (四)经济水平 经济实力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能力、工业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等基本要素。其中工业生产能 力是经济实力最为重要的标志。 经济水平是国家权力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国家权力的标志。经济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实质上 就是强国。经济赋予国家以财富,财富在平时是决定一国国际地位的直接因素,在战时则是保障武 装力量发挥并充实效能的物质前提。通常,人们直接用“经济实力”来表征一国的国力。 经济水平是一国建设现代化国防及进行现代化战争的根本保证。 首先,维持一支装备精良的常备武装力量,历来都是依靠巨大的财力作后盾。特别是在当代,随 着军事技术的发展,使武器装备的造价越来越高,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军事对经济的依赖,甚至衡量 一国军事的发展不再用武装力量的增长数日,而是用“军费”的增加额度。没有发达的经济,就不 可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具备强大的经济能力,就具备了巨大的军事潜力。 其次,战争对武器装备的消耗和对社会财富的破坏,决定了胜利往往属于最后仍有财源的一方。 现代化战争的破坏力和消耗量比以往任何战争都要大得多,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战争对经济的依赖 性。 (五)军事力量 军事力量同样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其中主要有:武装力量的人数和质量、武器装备、领导能 力,以及军事理论等等。军事力量是国家实力要素中最具强制性的。它不仅使领土、资源、人口、 经济等因素的实力效能得到实际发挥,本身还是一种现实的实力。它是衡量一国实力大小最直接的 指标。 在平时,军事力量本身作为国家的威慑力而存在;在战时,一国的胜败强弱通过武装部队作战 而决定。军事力量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 武装力量的质量,一是军人的年龄结构及体力素质;二是良好的军事素养和有素的训练;三是 具有良好的武德并具有必胜的信念。第三点是战争中的精神因素,它是军队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 武器装备,武器装备的破坏性、准确性以及远距离打击能力等。 领导能力,指挥宫首先应具有一定的体力和强悍的精神力量。同时战争瞬息万变,要有较高的 洞察力及丰富的战争经验、在战争局势不明了的情况下能做出正确的决断等,军队指挥官的领导能 力在许多情况下会成为战争胜败的关键。 军事理论是军事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也是军事活动及武装力量建设的指南。军事理论研究 将为制定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规划战斗力量建设、发展武器装备、指导当前的现实军事斗争和未 来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先进的军事理论是战斗力的组成部分,它能给战争活动 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相反,落后的军事理论却可能导致战争失败。 一般来说,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武装部队数量越多,军力越强,但如果超出了本国人口 及经济的承受力,反而因过大的人力及物力消耗而削弱军力; 武装部队官兵的军事、文化素质及坚定的信念,决定着部队的战斗力; 先进的武器装备及军事技术则是提高军事行动能力和军事威慑力的前提条件。至于军事领导才能, 包括军事理论,则是能否充分发挥武装部队及武器装备效能的决定因素。 (六)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实力意义在于它对领土、资源、经济及军事等实力要素的直接影响。 首先,交通、通讯及导弹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距离障碍,它使今天的领土幅员及海陆分 布与500年、50年前具有不同政治地理意义。它改变了传统的前线与后方的关系,赋予了同一区位以 不同战略意义,使浩瀚的海洋、茫茫的荒漠及冰山雪原的隔离作用大大减弱,等等。 第二,随着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变了资源的经济、政治、军事含义。它不断使人类不断开发利 用更多的资源,并逐渐摒弃了许多原来是宝贵的资源
第三,军事技术的进步,不仅不断刷新战争的打法,而且它本身似乎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仅从20世纪军事技术的革新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就可以看出它对实力的意义。潜艇和坦克在第一次 世界大战的问世,空军与陆海军的协同作战技术及核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使用,以及卫星侦察 和导弹技术在海湾战争的应用,都表明了一条规律,军事权力总是倾向于先于敌国使用那些先进武 器的国家。 第四,科学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及其不断进步,使经济优势,尤其是工业优势越来越向拥有 更高科技水平的国家倾斜。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国家权力及其影响要素都将取决于对 知识的拥有程度 科学技术对国家实力其它要素的决定性影响,使它成为国家实力发展的驱动器。可以说,科学 技术是国家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七)国民士 国民士气的权力意义表现在:①它以公众舆论的形式为政府的质量提供了一个无形因素。没有它 的支持,任何政府,无论是民主的还是独裁的,都不能够完全有效地推行其政策。它的存在或不存 在,以及它的质量在国家危急时刻或关键时刻尤其容易反映出来。②它以“全民皆兵”或军队土气 的形式决定着武装力量作战的效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说明了国民土气的重要性。因 此,“没有国民士气,国家权力不是成为纯粹的物质武力,就是成为被动地等待着实观的潜在力 量 (八)政府的质量 政府的质量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要求中最重要的。政府是国家的组织管理机构,是创造、动员 并使用一切权力要素的行为主体。国家权力者要求能否形成合力并发挥最大效能,在相当程度上取 决于政府的质量。一个英明而负责任的政府,不仅从现有实力着眼,根据国家现有特点选择内外政 策的目标和方法,还可以适当动员和配置实力资源有效地提高技术经济水平,强化军事力量、唤起 国民土气,从而提高国家实力水平。 评价一国政府的质量: (1)政治性质 政府的政治性质是指,政府能否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其对内政策是否符合民意、顺应民心, 对外政策是否合乎人类的正义,是否有利于包括本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大多数人的利益等。政府的政 治性质对战争的胜败影响极大,因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虽然战争有其特殊 性,遵循特殊的战争规律。但战争的政治性质决定着人民群众对战争的态度和军队的士气,得道多 助,失道寡助。因而政治对战争往往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作为政府,如果执行的内外政策是正确 的,就能增强国力或赢得战争,否则就会受到挫折或失败。 (2)政府的法制化、民主化程度 政府的法制化程度可用一个国家的法律是否比较完善、政府是否完全依据法律办事,以及执法机 构是否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标准来衡量。政府的民主化程度则可用公民的政治权力能否得到保 障、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是不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政府官员是否有法定的任期,以及他们的任命 是否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等标准来衡量。事实上,政府的法制化、民主化程度反映了政府是否公 正,是否代表国内人民的意愿。因此一般来说,政府的法制化、民主化程度越高,就越能赢得国民 的支持和合作,越容易推行自己的政策,也就越能利用并发挥一国的国力。 (3)政府的机构和效能 政府机构是国家政治体制的组成部分,政府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和合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质量和 施政效率。一个政府有一个合理的机构,仅仅是为提高政府的效能提供了基础,要真正发挥政府的 效能,还需要政府的科学决策,合理有效地利用同家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 (4)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 国人民的社会凝聚力是国家力的重要标志,即所谓众志成城。而要让举国上下有很强的凝聚 战时则更为需要。否则,形如散沙,难以形成台力,或陷子内乱甚至内战,自身将国力消耗殆尽 也就不可能在国际上发挥重要影响,更不可能在抵御外敌入侵中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国力。 、国家实力分析 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 美国学者克莱因提出了一个定量估计分析国力的公式,即“国力方程”达式为 (C+E+M)·(S+W) P一表示被确认的国力 C一表示基本实力,包括人口和领土; E一表示经济能力,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中的各部门
第三,军事技术的进步,不仅不断刷新战争的打法,而且它本身似乎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仅从20世纪军事技术的革新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就可以看出它对实力的意义。潜艇和坦克在第一次 世界大战的问世,空军与陆海军的协同作战技术及核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使用,以及卫星侦察 和导弹技术在海湾战争的应用,都表明了一条规律,军事权力总是倾向于先于敌国使用那些先进武 器的国家。 第四,科学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及其不断进步,使经济优势,尤其是工业优势越来越向拥有 更高科技水平的国家倾斜。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国家权力及其影响要素都将取决于对 知识的拥有程度。 科学技术对国家实力其它要素的决定性影响,使它成为国家实力发展的驱动器。可以说,科学 技术是国家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七)国民士气 国民士气的权力意义表现在:①它以公众舆论的形式为政府的质量提供了一个无形因素。没有它 的支持,任何政府,无论是民主的还是独裁的,都不能够完全有效地推行其政策。它的存在或不存 在,以及它的质量在国家危急时刻或关键时刻尤其容易反映出来。②它以“全民皆兵”或军队土气 的形式决定着武装力量作战的效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说明了国民土气的重要性。因 此,“没有国民士气,国家权力不是成为纯粹的物质武力,就是成为被动地等待着实观的潜在力 量。” (八)政府的质量 政府的质量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要求中最重要的。政府是国家的组织管理机构,是创造、动员 并使用一切权力要素的行为主体。国家权力者要求能否形成合力并发挥最大效能,在相当程度上取 决于政府的质量。一个英明而负责任的政府,不仅从现有实力着眼,根据国家现有特点选择内外政 策的目标和方法,还可以适当动员和配置实力资源有效地提高技术经济水平,强化军事力量、唤起 国民土气,从而提高国家实力水平。 评价一国政府的质量: (1)政治性质 政府的政治性质是指,政府能否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其对内政策是否符合民意、顺应民心, 对外政策是否合乎人类的正义,是否有利于包括本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大多数人的利益等。政府的政 治性质对战争的胜败影响极大,因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虽然战争有其特殊 性,遵循特殊的战争规律。但战争的政治性质决定着人民群众对战争的态度和军队的士气,得道多 助,失道寡助。因而政治对战争往往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作为政府,如果执行的内外政策是正确 的,就能增强国力或赢得战争,否则就会受到挫折或失败。 (2)政府的法制化、民主化程度 政府的法制化程度可用一个国家的法律是否比较完善、政府是否完全依据法律办事,以及执法机 构是否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标准来衡量。政府的民主化程度则可用公民的政治权力能否得到保 障、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是不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政府官员是否有法定的任期,以及他们的任命 是否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等标准来衡量。事实上,政府的法制化、民主化程度反映了政府是否公 正,是否代表国内人民的意愿。因此一般来说,政府的法制化、民主化程度越高,就越能赢得国民 的支持和合作,越容易推行自己的政策,也就越能利用并发挥一国的国力。 (3)政府的机构和效能 政府机构是国家政治体制的组成部分,政府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和合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质量和 施政效率。一个政府有一个合理的机构,仅仅是为提高政府的效能提供了基础,要真正发挥政府的 效能,还需要政府的科学决策,合理有效地利用同家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 (4)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 一国人民的社会凝聚力是国家力的重要标志,即所谓众志成城。而要让举国上下有很强的凝聚 力,就要求政府有很强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这种能力在遇到动乱、战争和民族问题等等的挑 战时则更为需要。否则,形如散沙,难以形成合力,或陷于内乱甚至内战,自身将国力消耗殆尽, 也就不可能在国际上发挥重要影响,更不可能在抵御外敌入侵中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国力。 二、国家实力分析 1.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 美国学者克莱因提出了一个定量估计分析国力的公式,即“国力方程”达式为: 式中: P—表示被确认的国力; C—表示基本实力,包括人口和领土; E—表示经济能力,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中的各部门;
M一表示军事能力,等于战略力量加常规军事力量 S一表示战略意图 W一表示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 克莱因认为,由5个主要要素构成了一式使其定量化。他评估出1975年世界综合国力居前5位的国家 有苏联、美国、联邦德国、法国、中国等。 2.“综合三元要素”国力学派 日本综合研究所提出了测定各国综合国力的三元要素,即国际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 各大要素又由多项分要素组成 第一,国际贡献能力的构成要素如下 a.基础实力:(1)经济实力,(2)金融实力,(3)科学技术实力 b.政策能力:(4)财政实力,(5)对外活动的积极性,(6)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能力。 第二,生存能力的构成要素如下 (1)地理,(2)人口,(3)资源国民意志,(7)友好同盟关系。 第三,强制能力的构成要素如下: (1)军事实力,(2)战略物质和技术,(3)经济实力,(4)外交能力。 测算出1985综合国力居前的国家有美国、前苏联、日本、法国、英国、前联邦德国。 第四节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 )欧洲的殖民扩张 欧洲200年的殖民扩张,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地理后果,即它将原来相互隔绝的大陆与岛 屿,通过殖民占领和殖民贸易联 个不对称的整体,它从而奠定了早期全球政治地理的基本格 局。这一格局的运作机制是,欧洲大国通过战争的胜负决定自己在欧洲的权力,进而决定对殖民地 的权力,领土交换和殖民利益的调整就成为战争结果的直接体现;而世界其它地区,不管是殖民 地,还是非殖民地,对欧洲的权力运作没有丝毫的兴趣或意识。这种不对称的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为 以后主权国家的兴起和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打下了基础。 (二)主权国家的产生与美洲殖民统治的崩溃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确立了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秩序。各国彼此承认为欧洲体 系的成员,彼此承认为主权国家,参与国际活动的目的旨在维护各自国家独立行事的权力。这种发 端于欧洲的主权国家观念,随着欧洲海外殖民的发展,对殖民地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殖民地人民 纷纷开展了独立运动。 (三)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分割与控制 发端于地理大发现时代,完善于20世纪初,由西方列强主导的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将世 界上每一个国家都纳入到国际事物中来,从此世界上再没有与世完全隔绝的地方。任何国家的军事 安全、政治权力及经济财富,无论是得,是失,都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演化息息相关。 (四)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时间推移到20世纪初,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又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变化主要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由帝国主义列强支配的殖民体系,形成了以美国和前苏联为首的两极 对抗格局 2、第二阶段一强多极的格局 从世界政治格局来说,美国是一个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俄国成为两个超级军事大国。美 国、欧盟、日本和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美国、欧盟、中国、日本和俄国成为世界最大的 政治实体。所以,两极政治格局解体以后,出现的是美国一强与多极的政治格局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 (一)以实力为基础的国家利益是全球政治格局形成演化的根本动因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运作历史表明,国家间的政治地理关系实际上是空间利益关系,即地缘战 略关系。由于地理空间是不可移动的,因此决定这种地缘战略关系的是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在 军事上表现为安全关系,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关系,在经济上表现为财富关系。安全、权力和财富 是各国在全球格局中谋求的主要目标。 各国在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中谋求国家利益的手段多种多样(如战争、结盟、贸易、投资等等), 在这多样化的手段中,无不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国家间实力对比的变化,决定着国家间利益关系的 变化,从而推动着全球地缘战略关系的运作。当各国凭借实力,经过冲突、亲和、讨价还价、威
M—表示军事能力,等于战略力量加常规军事力量; S—表示战略意图; W—表示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 克莱因认为,由5个主要要素构成了—式使其定量化。他评估出1975年世界综合国力居前5位的国家 有苏联、美国、联邦德国、法国、中国等。 2.“综合三元要素”国力学派 日本综合研究所提出了测定各国综合国力的三元要素,即国际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 各大要素又由多项分要素组成。 第一,国际贡献能力的构成要素如下: a.基础实力:(1)经济实力,(2)金融实力,(3)科学技术实力; b.政策能力:(4)财政实力,(5)对外活动的积极性,(6)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能力。 第二,生存能力的构成要素如下: (1)地理,(2)人口,(3)资源国民意志,(7)友好同盟关系。 第三,强制能力的构成要素如下: (1)军事实力,(2)战略物质和技术,(3)经济实力,(4)外交能力。 测算出1985综合国力居前的国家有美国、前苏联、日本、法国、英国、前联邦德国。 第四节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 (一)欧洲的殖民扩张 欧洲200 年的殖民扩张,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地理后果,即它将原来相互隔绝的大陆与岛 屿,通过殖民占领和殖民贸易联为一个不对称的整体,它从而奠定了早期全球政治地理的基本格 局。这一格局的运作机制是,欧洲大国通过战争的胜负决定自己在欧洲的权力,进而决定对殖民地 的权力,领土交换和殖民利益的调整就成为战争结果的直接体现;而世界其它地区,不管是殖民 地,还是非殖民地,对欧洲的权力运作没有丝毫的兴趣或意识。这种不对称的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为 以后主权国家的兴起和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打下了基础。 (二)主权国家的产生与美洲殖民统治的崩溃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确立了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秩序。各国彼此承认为欧洲体 系的成员,彼此承认为主权国家,参与国际活动的目的旨在维护各自国家独立行事的权力。这种发 端于欧洲的主权国家观念,随着欧洲海外殖民的发展,对殖民地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殖民地人民 纷纷开展了独立运动。 (三)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分割与控制 发端于地理大发现时代,完善于20 世纪初,由西方列强主导的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将世 界上每一个国家都纳入到国际事物中来,从此世界上再没有与世完全隔绝的地方。任何国家的军事 安全、政治权力及经济财富,无论是得,是失,都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演化息息相关。 (四)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时间推移到20 世纪初,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又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变化主要经过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由帝国主义列强支配的殖民体系,形成了以美国和前苏联为首的两极 对抗格局。 2、第二阶段 一强多极的格局 从世界政治格局来说,美国是一个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俄国成为两个超级军事大国。美 国、欧盟、日本和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美国、欧盟、中国、日本和俄国成为世界最大的 政治实体。所以,两极政治格局解体以后,出现的是美国一强与多极的政治格局。 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 (一)以实力为基础的国家利益是全球政治格局形成演化的根本动因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运作历史表明,国家间的政治地理关系实际上是空间利益关系,即地缘战 略关系。由于地理空间是不可移动的,因此决定这种地缘战略关系的是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在 军事上表现为安全关系,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关系,在经济上表现为财富关系。安全、权力和财富 是各国在全球格局中谋求的主要目标。 各国在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中谋求国家利益的手段多种多样(如战争、结盟、贸易、投资等等), 在这多样化的手段中,无不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国家间实力对比的变化,决定着国家间利益关系的 变化,从而推动着 全球地缘战略关系的运作。当各国凭借实力,经过冲突、亲和、讨价还价、威
慑、贸易及援助等手段建立了相对稳定(对抗或合作)的空间利益关系后,便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地理格 局 (二)国际关系核心行为决定着全球政治格局运作的性质 国际政治地理行为是在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中,各国追求国家利益的对外行为。从历史上看,国 际政治地理行为在任何时候都是多种多样的,但在每一时期都存在着一种由主要大国推行,因而被 国际社会接受(或不得不接受)的核心行为。其标志是,各国为实现核心目标而采取相对而言一致的 对外手段和决定性影响因素。这种核心行为决定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发展演化的性质 三、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 (一)马汉的海权论 马汉海权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认为,任何 个国家或联盟,如果充分控制公海,就能控制世界的贸易和财富,从而控制全世界。物质财富是 国家强大、幸福的基础,而为了积累财富,一个国家就必须生产和在世界各地进行贸易。由于地球 表面的大陆被海洋所包围,并且海洋运输比陆地运输更廉价便捷,因而海洋是自然赐予的伟大公 路。富有进取性的国家必须依靠海洋来获得海外原料及市场的基地。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强国 必须能在海洋上自由行动,并在必要时阻止海上自由贸易竞争。为此须有一支在国内外拥有作战基 地,并有庞大商船队辅助保障的、装备精良而训练有素的海军。制海权,特别是控制具有战略意义 的狭窄航道,对于大国的地位至关重要。马汉认为,一个国家获得海洋大国地位的能力取决于它的 地理位置、陆地形状、领土范围、人口、民族性格和政府政策六个条件。 (二)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 麦金德认为,陆上实力与海上实力的较量是贯穿历史的一条主线。麦金德从全球战略的高度, 把世界划分为“心脏地带”(又称枢纽地区)、内新月形地带和外新月形地带。心脏地带包括从东欧平 原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亚平原的欧亚大陆中心地域。内新月形地带包括德国、奧地利、土耳其、印 度、中国及欧亚大陆边缘的其它国家和地区。外新月形地带包括欧亚大陆陆地部分以外的大陆及海 岛,主要包括英国、非洲、澳大利亚、日本及美洲。这样就形成了内新形地带包围心脏地带,外新 月形地带又包围内新月形地带的格局(图11-4)。麦金德认为,心脏地带由于地理上与外界隔绝,故 海权国家难以进入;又由于地势平坦便于修筑铁路,故可以进入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对欧洲而 言,可以通过东欧进入中欧和西欧,并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海上力量,最终战胜海权国家。他看到 当时新兴的德国和俄国,如联合起来,控制心脏地带,就会威胁英国这一严重局势,于是提出了三 句警示性的全球战略名言 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 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指欧亚大陆); 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世界。 ”。, 图13-4历史的地理枢组 (引自:HJ.麦金德历史的地理赵组.伦教:1904 (三)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
慑、贸易及援助等手段建立了相对稳定(对抗或合作)的空间利益关系后,便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地理格 局。 (二)国际关系核心行为决定着全球政治格局运作的性质 国际政治地理行为是在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中,各国追求国家利益的对外行为。从历史上看,国 际政治地理行为在任何时候都是多种多样的,但在每一时期都存在着一种由主要大国推行,因而被 国际社会接受(或不得不接受)的核心行为。其标志是,各国为实现 核心目标而采取相对而言一致的 对外手段和决定性影响因素。这种核心行为决定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发展演化的性质。 三、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 (一)马汉的海权论 马汉海权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认为,任何 一个国家或联盟,如果充分控制公海,就能控制世界的贸易和财富,从而控制全世界。物质财富是 国家强大、幸福的基础,而为了积累财富,一个国家就必须生产和在世界各地进行贸易。由于地球 表面的大陆被海洋所包围,并且海洋运输比陆地运输更廉价便捷,因而海洋是自然赐予的伟大公 路。富有进取性的国家必须依靠海洋来获得海外原料及市场的基地。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强国, 必须能在海洋上自由行动,并在必要时阻止海上自由贸易竞争。为此须有一支在国内外拥有作战基 地,并有庞大商船队辅助保障的、装备精良而训练有素的海军。制海权,特别是控制具有战略意义 的狭窄航道,对于大国的地位至关重要。马汉认为,一个国家获得海洋大国地位的能力取决于它的 地理位置、陆地形状、领土范围、人口、民族性格和政府政策六个条件。 (二)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 麦金德认为,陆上实力与海上实力的较量是贯穿历史的一条主线。麦金德从全球战略的高度, 把世界划分为“心脏地带”(又称枢纽地区)、内新月形地带和外新月形地带。心脏地带包括从东欧平 原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亚平原的欧亚大陆中心地域。内新月形地带包括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印 度、中国及欧亚大陆边缘的其它国家和地区。外新月形地带包括欧亚大陆陆地部分以外的大陆及海 岛,主要包括英国、非洲、澳大利亚、日本及美洲。这样就形成了内新形地带包围心脏地带,外新 月形地带又包围内新月形地带的格局(图11—4)。麦金德认为,心脏地带由于地理上与外界隔绝,故 海权国家难以进入;又由于地势平坦便于修筑铁路,故可以进入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对欧洲而 言,可以通过东欧进入中欧和西欧,并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海上力量,最终战胜海权国家。他看到 当时新兴的德国和俄国,如联合起来,控制心脏地带,就会威胁英国这一严重局势,于是提出了三 句警示性的全球战略名言: 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 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指欧亚大陆); 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世界。 (三)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