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学习目标 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关于词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从长短看,可分小令、中调、长调。一般认为,58字以下为小 令,90字以上为长调。从风格看,宋词可分两派:婉约派、豪放派。宋代是诗歌全盛时期 词的平仄押韵稍异于诗歌,因词牌不同,词的平仄押韵都不同。词牌是曲谱名称,所以填词 是要服从乐律的需要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以后此词只被用作词 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慢,慢调,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得名。 作者介绍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少年时期生 活在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 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 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 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次考进士都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 着清客生活。正因为他托身权贵门下,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 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写作背景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享乐,不思恢复。词人21岁时路过扬州,目睹扬州破败荒凉 的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扬州简介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 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90年的历史。扬州早在东汉时便是我 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 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 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 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字词汇总 淳熙(x)初霁(j)荠(j)麦怆( chuang)然自度(du)其曲 黍(shu)离窥(ku)江戍角( shu jiao)豆蔻(kou)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本诗抒发了作者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深情。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 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写作者路过扬州时追忆丧乱,“感慨今 昔”,抒发“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寓很深的家园之恨,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扬州慢 学习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关于词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从长短看,可分小令、中调、长调。一般认为,58 字以下为小 令,90 字以上为长调。从风格看,宋词可分两派:婉约派、豪放派。宋代是诗歌全盛时期。 词的平仄押韵稍异于诗歌,因词牌不同,词的平仄押韵都不同。词牌是曲谱名称,所以填词 是要服从乐律的需要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以后此词只被用作词 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慢,慢调,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得名。 作者介绍 姜夔(约 1155-约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少年时期生 活在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 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善书法,精音乐, 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 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次考进士都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 着清客生活。正因为他托身权贵门下,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 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写作背景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享乐,不思恢复。词人 21 岁时路过扬州,目睹扬州破败荒凉 的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扬州简介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 486 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 2490 年的历史。扬州早在东汉时便是我 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 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 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 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字词汇总 淳熙.(xī) 初霁.(jì) 荠.(jì)麦 怆.(chuàng)然 自度.(dù)其曲 黍.(shǔ)离 窥.(kuī)江 戍角..(shù jiǎo) 豆蔻.(kòu)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本诗抒发了作者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深情。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 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写作者路过扬州时追忆丧乱,“感慨今 昔”,抒发“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寓很深的家园之恨,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理清结构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 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 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这首震今 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诗经·五风·黍 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 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浏览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杜牧《扬州》 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 珠帘总不如。”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荠 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 萧条。 自胡马窺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 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 上。“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 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 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有 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杜牧是一个有卓越赏鉴的诗人,假如杜牧重到扬州,看到古都的今昔沧桑之变,一定会 十分吃惊的。这几句写杜牧,实际上也是写词人自己,扬州的变化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灵 受到很大的震动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 岁少女的美好姿态。杜牧的《遣怀》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回忆自 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纵然有写“豆 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前面“重到须惊”为一层,这 里“难赋深情”又进一层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旧址在今 扬州西郊,相传古有二十四个美人在此吹箫。夜晚,作者还在月下徘徊,看到的是二十四桥 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冰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水波空自荡漾 显得十分清冷、空寂。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附近盛产红芍药花。这几句是说,想
理清结构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 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 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这首震今 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诗经·五风·黍 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 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浏览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杜牧《扬州》 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 珠帘总不如。”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荠 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 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 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 上。“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 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 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有 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杜牧是一个有卓越赏鉴的诗人,假如杜牧重到扬州,看到古都的今昔沧桑之变,一定会 十分吃惊的。这几句写杜牧,实际上也是写词人自己,扬州的变化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灵 受到很大的震动。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 岁少女的美好姿态。杜牧的《遣怀》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回忆自 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纵然有写“豆 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前面“重到须惊”为一层,这 里“难赋深情”又进一层。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旧址在今 扬州西郊,相传古有二十四个美人在此吹箫。夜晚,作者还在月下徘徊,看到的是二十四桥 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冰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水波空自荡漾, 显得十分清冷、空寂。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附近盛产红芍药花。这几句是说,想
桥边的红芍药,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可见已经无人来欣 赏它们了。经过战乱,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来的,也没有赏花的心情了 芍药花的情怀是多么的寂寞啊,物尚如此,何况是人?结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 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 悲”,的确深中肯綮 写作特色 这首词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一开始就将扬州作了今昔对比:“淮左名都,竹西 佳处”。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盛;而待词人“过春风十里”,则尽荠麦青青”,昔日花团锦簇 的繁华长街,已面目全非,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这里盛衰对比,何其强烈。在这种昔盛今 衰的对比景物描写中,抒发了词人对国事的痛惜伤感之情。在昔盛对比时,“昔”与“盛”用的 是虚笔,“今”与“衰”用的是实笔。它以“虚”为陪笔,用以衬“实”以“昔”为陪笔,用以衬“今” 以“盛”为陪笔,用以衬“衰”。如此比衬,虚实相生,而以反映现实为中心,主次分明,重点 突出,其“感慨今昔”之情,也就表现得十分强烈 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 摊声浣溪沙 天雨新晴,孙使君宴客双石堂,遣官奴试小龙茶 毛滂 日照门前千万峰,睛飙先扫冻云空。谁作素涛翻玉手,小团龙。定国Φ精明过少壮, 次公②烦碎本雍容。听讼阴中③苔自绿,舞衣红。 【注】①定国,于定国,西汉人,官至丞相,为人清廉,判决案件公允准确。②次公, 盖宽饶,西汉人,官为司隶,勤于职政,行清能高。③听讼阴中:传说西周召公行巡乡邑, 在甘棠树下审理诉讼案件,故有“听讼阴中”之说 1.前人把这首词归为豪放词,请结合词的开头两句说明这样归类的理由 2.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理由:①意境开阔:晴空万里,日照千峰,体现了阔大的意境。②语言富有气势:“千 万峰”数量众多,“扫”有席卷、涤荡的豪迈气势。 2.①用典。运用于定国、盖宽饶、召公等人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孙使君清廉 公正、勤政能高的赞美之情。②借景抒情。孙使君治郡清平,民无讼事,所以庭中绿苔白生 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孙使君治政能力的赞美之情。③即事抒情。“舞衣红”描写了一派歌舞 升平的景象,表达了对孙使君治政有方的赞美之情 拓展阅读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经按照人的思想品德高下,将人分为三等:狂,狷,乡愿。孟子 在《尽心下》中也把人分成三个等级:中道者为上,狂狷者次之,而“阉然媚于世”的乡愿者 则属最劣之等级了。何谓“狂狷”?孔子曰:“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者,就是有进 取心的人:狷者,就是独善其身的人:而乡愿则是同流合污的人。无独有偶,近代学者王国
桥边的红芍药,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可见已经无人来欣 赏它们了。经过战乱,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来的,也没有赏花的心情了。 芍药花的情怀是多么的寂寞啊,物尚如此,何况是人?结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 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 悲”,的确深中肯綮。 写作特色 这首词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一开始就将扬州作了今昔对比:“淮左名都,竹西 佳处”。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盛;而待词人“过春风十里”,则“尽荠麦青青”,昔日花团锦簇 的繁华长街,已面目全非,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这里盛衰对比,何其强烈。在这种昔盛今 衰的对比景物描写中,抒发了词人对国事的痛惜伤感之情。在昔盛对比时,“昔”与“盛”用的 是虚笔,“今”与“衰”用的是实笔。它以“虚”为陪笔,用以衬“实”;以“昔”为陪笔,用以衬 “今”; 以“盛”为陪笔,用以衬“衰”。如此比衬,虚实相生,而以反映现实为中心,主次分明,重点 突出,其“感慨今昔”之情,也就表现得十分强烈。 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 1~2 题。 摊声浣溪沙 天雨新晴,孙使君宴客双石堂,遣官奴试小龙茶 毛 滂 日照门前千万峰,睛飙先扫冻云空。谁作素涛翻玉手,小团龙。 定国①精明过少壮, 次公②烦碎本雍容。听讼阴中③苔自绿,舞衣红。 【注】①定国,于定国,西汉人,官至丞相,为人清廉,判决案件公允准确。②次公, 盖宽饶,西汉人,官为司隶,勤于职政,行清能高。③听讼阴中:传说西周召公行巡乡邑, 在甘棠树下审理诉讼案件,故有“听讼阴中”之说。 1.前人把这首词归为豪放词,请结合词的开头两句说明这样归类的理由。 2.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1.理由:①意境开阔:晴空万里,日照千峰,体现了阔大的意境。②语言富有气势:“千 万峰”数量众多,“扫”有席卷、涤荡的豪迈气势。 2.①用典。运用于定国、盖宽饶、召公等人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孙使君清廉 公正、勤政能高的赞美之情。②借景抒情。孙使君治郡清平,民无讼事,所以庭中绿苔白生, 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孙使君治政能力的赞美之情。③即事抒情。 “舞衣红”描写了一派歌舞 升平的景象,表达了对孙使君治政有方的赞美之情。 拓展阅读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经按照人的思想品德高下,将人分为三等:狂,狷,乡愿。孟子 在《尽心下》中也把人分成三个等级:中道者为上,狂狷者次之,而“阉然媚于世”的乡愿者, 则属最劣之等级了。何谓“狂狷”?孔子曰:“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者,就是有进 取心的人;狷者,就是独善其身的人;而乡愿则是同流合污的人。无独有偶,近代学者王国
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也将词人分作了三等:东坡、稼轩为狂者,姜夔为狷者,而吴文英 等就分到了乡愿中。姜夔为何归属于“狷者”,这和他的生平是分不开的。姜夔一生从未入仕 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姜夔从小就过着一种漂泊天涯的生活,这种生活遭际就 使得姜夔年纪轻轻的就有一种冷感愁怀,而他的词作也就大都为一些离情别绪之作,特别品 读一下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 姜夔的《扬州慢》写于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当时的姜夔才二十一岁,来到扬 州,看到曾经素以繁华富丽而著称的江南名城扬州,如今已是断壁残垣,心有所感,于是就 写下了这首词,来凭吊扬州荒凉,寄托黍离哀思 《扬州慢》开篇擒题,扬州是淮南的著名都城,竹西亭是扬州的风景名胜,初次到扬州 作者在此解鞍下马,稍作停留。经过昔日春风骀荡的十里繁华旧境,到处长了青青野麦,自 从金兵窥犯长江之后,连毁废的城池和高大的树木,都厌恶说到战火刀兵。天色渐渐黄昏 凄清的号角吹送着寒冷,传遍了整座空城。作者通过对扬州城的萧索之景的描写,渲染了 种悲凉的气氛,从而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下片则写对扬州的感受。料想杜牧重回扬州也 会愕然震惊,纵有赞美“豆蔻”芳华的精工丽词,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的绝妙才能,也没有了当 年的兴致和情思。以杜牧笔下的诗境与扬州城的现境进行对比,作者的写法自然高妙,浑化 无迹。末言二十四桥依然完好,而只有一弯冷月寂寞无声,那桥边红芍药,年年花叶繁茂, 而无人欣赏,充满时移景迁,物是人非之感。作者在下片中侧重于写情,主要是将唐代诗人 杜牧对扬州的咏叹之词与扬州城如今的全貌作一番对比,从而抒发了作者的“黍离之悲”。 姜夔的词是非常讲究技巧的,这首《扬州慢》主要是用了对比和化入的方法。“废池乔 木,犹厌言兵”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言树犹如此,人何已堪?“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 月无声”句,写出了扬州城物是人非的情景,“二十四桥仍在”,但心情、感情,已是“冷月无 ,写尽了扬州城的凄冷,同时也隐含了人们被战争摧残的痛苦。 姜夔在这首《扬州慢》中一共化入了杜牧的四首诗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 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遥遥,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 教吹箫? 杜牧生于唐末,为人风流潇洒。他曾经在扬州城做过短暂的停留,并留下了许多诗篇, 这些诗篇都是对扬州城繁华生活的歌咏。姜夔所化用的诗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那些曾经的 繁华与如今的萧索又恰好形成了一种对比,正是这种对比,让作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也 就行而生悲,因此做下这首《扬州慢》抒发心中的“黍离之悲”。 认真地品读姜夔的这首词,你思绪会随着作者的情思而起伏,你闭目遐思之中,可以隐 隐地望见:在一个雪后的清晨,正值风华年纪、西风瘦马布衣青衫的姜夔来到扬州,徘徊在 竹西亭边,二十四桥下,希望寻找当年杜牧的踪迹,然而望见的却是满眼荒草废墟,因而悲 从景生,哀从心起,缓缓行步中,惊叹“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 好,难赋深情”。是啊,即使杜牧活到此时,也会被眼前景象惊呆,大诗人再也不会有“春风 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意兴了。扬州破败了,破败在荒淫无能的南宋小朝庭手中, 破败在一大群贪生怕死的文官武将手里,布衣青衫的姜夔来此,为她唱一首挽歌。他没有杜 牧的依红偎翠,春眠不晓,他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了,在斜阳陌巷中,留下了瘦马枯缰的 长长身影,留下他这首《扬州慢》
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也将词人分作了三等:东坡、稼轩为狂者,姜夔为狷者,而吴文英 等就分到了乡愿中。姜夔为何归属于“狷者”,这和他的生平是分不开的。姜夔一生从未入仕。 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姜夔从小就过着一种漂泊天涯的生活,这种生活遭际就 使得姜夔年纪轻轻的就有一种冷感愁怀,而他的词作也就大都为一些离情别绪之作,特别品 读一下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 姜夔的《扬州慢》写于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当时的姜夔才二十一岁,来到扬 州,看到曾经素以繁华富丽而著称的江南名城扬州,如今已是断壁残垣,心有所感,于是就 写下了这首词,来凭吊扬州荒凉,寄托黍离哀思。 《扬州慢》开篇擒题,扬州是淮南的著名都城,竹西亭是扬州的风景名胜,初次到扬州, 作者在此解鞍下马,稍作停留。经过昔日春风骀荡的十里繁华旧境,到处长了青青野麦,自 从金兵窥犯长江之后,连毁废的城池和高大的树木,都厌恶说到战火刀兵。天色渐渐黄昏, 凄清的号角吹送着寒冷,传遍了整座空城。作者通过对扬州城的萧索之景的描写,渲染了一 种悲凉的气氛,从而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下片则写对扬州的感受。料想杜牧重回扬州也 会愕然震惊,纵有赞美“豆蔻”芳华的精工丽词,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的绝妙才能,也没有了当 年的兴致和情思。以杜牧笔下的诗境与扬州城的现境进行对比,作者的写法自然高妙,浑化 无迹。末言二十四桥依然完好,而只有一弯冷月寂寞无声,那桥边红芍药,年年花叶繁茂, 而无人欣赏,充满时移景迁,物是人非之感。作者在下片中侧重于写情,主要是将唐代诗人 杜牧对扬州的咏叹之词与扬州城如今的全貌作一番对比,从而抒发了作者的“黍离之悲”。 姜夔的词是非常讲究技巧的,这首《扬州慢》主要是用了对比和化入的方法。“废池乔 木,犹厌言兵”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言树犹如此,人何已堪?“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 月无声”句,写出了扬州城物是人非的情景,“二十四桥仍在”,但心情、感情,已是“冷月无 声”,写尽了扬州城的凄冷,同时也隐含了人们被战争摧残的痛苦。 姜夔在这首《扬州慢》中一共化入了杜牧的四首诗: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 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遥遥,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 教吹箫?” 杜牧生于唐末,为人风流潇洒。他曾经在扬州城做过短暂的停留,并留下了许多诗篇, 这些诗篇都是对扬州城繁华生活的歌咏。姜夔所化用的诗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那些曾经的 繁华与如今的萧索又恰好形成了一种对比,正是这种对比,让作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也 就行而生悲,因此做下这首《扬州慢》抒发心中的“黍离之悲”。 认真地品读姜夔的这首词,你思绪会随着作者的情思而起伏,你闭目遐思之中,可以隐 隐地望见:在一个雪后的清晨,正值风华年纪、西风瘦马布衣青衫的姜夔来到扬州,徘徊在 竹西亭边,二十四桥下,希望寻找当年杜牧的踪迹,然而望见的却是满眼荒草废墟,因而悲 从景生,哀从心起,缓缓行步中,惊叹“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 好,难赋深情”。是啊,即使杜牧活到此时,也会被眼前景象惊呆,大诗人再也不会有“春风 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意兴了。扬州破败了,破败在荒淫无能的南宋小朝庭手中, 破败在一大群贪生怕死的文官武将手里,布衣青衫的姜夔来此,为她唱一首挽歌。他没有杜 牧的依红偎翠,春眠不晓,他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了,在斜阳陌巷中,留下了瘦马枯缰的 长长身影,留下他这首《扬州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