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二十六章 眼和耳的发生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6,文件大小:481.12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一、眼的发生 (一)眼球的发生 胚胎第4周,前脑两侧突出左、右两个视泡(optic vesicle),视泡远端膨大,贴近体表外 胚层,并凹陷形成双层杯状结构,称视杯(optic cup)。视泡近端变细,称视柄(optic stlk),与前脑分化成的间脑相连。与此同时,体表外胚层在视泡的诱导下增厚,形成晶状体 板(lens placode)。随后晶状体板凹陷入视杯内,渐与体表外胚层脱离,发育成晶状体泡 (lens vesicle)(图26·1)。在视杯内与晶状体泡之间,视杯周围及其与体表外胚层之间充 填间充质。眼的各部分就是由视杯与视柄、晶状体泡及它们周围的间充质进一步发育形成的。 规杯外层 视杯内层 第4周 第5周 图26-1视杯与晶状体的发生 1.视网膜和视神经的发生视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内层增 厚,结构与脑泡壁类似,以后分化形成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双极细胞和节细胞等。两层之间 的视泡腔变窄,最后消失,于是两层直接相贴,构成视网膜视部。视杯口边缘部,内层上皮不 增厚,与外层分化的色素上皮相贴,并在晶状体泡与角膜之间的间充质内延伸,形成视网膜的 睫状体部与虹膜部。睫状体部内层上皮分化为非色素上皮,虹膜内层上皮分化为色素上皮。虹 膜的外层色素上皮层还分化出虹膜的平滑肌,即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 胚胎第5周,视杯及视柄下方向内凹陷,形成一条纵沟,称脉络膜裂(choroid fissure)。 脉络膜裂内含间充质和玻璃体动、静脉,为玻璃体和晶状体的发育提供营养。玻璃体动脉还发 出分支营养视网膜。脉络膜裂于胚胎第7周封闭。玻璃体动、静脉穿经玻璃体的一段退化,并 遗留一残迹称玻璃体管(图26·2)。近段成为视网膜中央动、静脉。视柄与视杯相连,也分 内、外两层,两层之间夹一腔腺。随着视网膜的发育分化,节细胞的轴突向视柄内层聚集,视 柄内层逐渐增厚,并与外层融合,两层之间的腔隙消失。视柄演变为视神经(图26·3)

一、眼的发生 (一)眼球的发生 胚胎第4周,前脑两侧突出左、右两个视泡(optic vesicle)。视泡远端膨大,贴近体表外 胚层,并凹陷形成双层杯状结构,称视杯(optic cup)。视泡近端变细,称视柄(optic stalk),与前脑分化成的间脑相连。与此同时,体表外胚层在视泡的诱导下增厚,形成晶状体 板(lens placode)。随后晶状体板凹陷入视杯内,渐与体表外胚层脱离,发育成晶状体泡 (lens vesicle)(图26-1)。在视杯内与晶状体泡之间,视杯周围及其与体表外胚层之间充 填间充质。眼的各部分就是由视杯与视柄、晶状体泡及它们周围的间充质进一步发育形成的。 图26-1 视杯与晶状体的发生 1.视网膜和视神经的发生 视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内层增 厚,结构与脑泡壁类似,以后分化形成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双极细胞和节细胞等。两层之间 的视泡腔变窄,最后消失,于是两层直接相贴,构成视网膜视部。视杯口边缘部,内层上皮不 增厚,与外层分化的色素上皮相贴,并在晶状体泡与角膜之间的间充质内延伸,形成视网膜的 睫状体部与虹膜部。睫状体部内层上皮分化为非色素上皮,虹膜内层上皮分化为色素上皮。虹 膜的外层色素上皮层还分化出虹膜的平滑肌,即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 胚胎第5周,视杯及视柄下方向内凹陷,形成一条纵沟,称脉络膜裂(choroid fissure)。 脉络膜裂内含间充质和玻璃体动、静脉,为玻璃体和晶状体的发育提供营养。玻璃体动脉还发 出分支营养视网膜。脉络膜裂于胚胎第7周封闭。玻璃体动、静脉穿经玻璃体的一段退化,并 遗留一残迹称玻璃体管(图26-2)。近段成为视网膜中央动、静脉。视柄与视杯相连,也分 内、外两层,两层之间夹一腔腺。随着视网膜的发育分化,节细胞的轴突向视柄内层聚集,视 柄内层逐渐增厚,并与外层融合,两层之间的腔隙消失。视柄演变为视神经(图26-3)

杯内层 喷璃体动 视 视网膜中突动 第7 视网装色素园 验璃体动球 视桥 程网藻中尖动脉 图26-2眼球与眼睑的发生

图26-2 眼球与眼睑的发生

柄蹈 里填中b动肤 网中央静 节看但结 张络型闭合 图26·3视柄横切示视神经的发生 2.晶状体、角膜和眼房的发生晶状体由晶状体泡演变而成。最初晶状体泡由单层上皮组 成(图26·1)。前壁细胞立方形,分化为晶状体上皮:后壁细胞高柱状,并逐渐向前壁方向 伸长,形成晶状体纤维,泡腔逐渐缩小,直至消失,晶状体变为实体的结构(图26-2)。此 后,晶状体赤道区的上皮细胞不断增生、变长,形成新的晶状体纤维。原有的晶状体纤维及其 胞核逐渐退化形成晶状体核。新的晶状体纤维逐层添加到晶状体核的周围,晶状体及晶状体核 逐渐增大。此时程持续终身,但随年龄的增长速度减慢,故晶状体核可区分成胚胎核、胎儿 核、婴儿核及成人核等。 在晶状体泡的诱导下,与其相对的体表外胚层分化为角膜上皮。在晶状体泡与角膜上皮之 间充填的间充质内出现一个腔膜,即前房。角膜上皮后面的间充质分化为角膜其余各层。晶状 体前面的间充质形成一层膜,周边部厚,以后形成虹膜的基质;中央部薄,封闭视杯口,称为 瞳孔膜(pupillary membrane)。虹膜与睫状体形成后,虹膜、睫状体与晶状体之间形成后 房。出生前瞳孔膜被吸收而消失,前、后房经瞳孔相连通(图26~2)。 3,血管膜和巩膜的发生视杯周围的间充质分为内、外两层。内层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 分化成眼球壁的血管膜。血管膜的大部分贴在视网膜外面,即为脉络膜;贴在视杯口边缘部的 间充质则分化为虹膜基质和睫状体的主体。视杯周围间充质的外层较致密,分化为巩膜。脉络 膜与巩膜分别与视神经周围的软脑膜和硬脑膜相连续(图26·2)

图26-3 视柄横切示视神经的发生 2.晶状体、角膜和眼房的发生 晶状体由晶状体泡演变而成。最初晶状体泡由单层上皮组 成(图26-1)。前壁细胞立方形,分化为晶状体上皮;后壁细胞高柱状,并逐渐向前壁方向 伸长,形成晶状体纤维,泡腔逐渐缩小,直至消失,晶状体变为实体的结构(图26-2)。此 后,晶状体赤道区的上皮细胞不断增生、变长,形成新的晶状体纤维。原有的晶状体纤维及其 胞核逐渐退化形成晶状体核。新的晶状体纤维逐层添加到晶状体核的周围,晶状体及晶状体核 逐渐增大。此时程持续终身,但随年龄的增长速度减慢,故晶状体核可区分成胚胎核、胎儿 核、婴儿核及成人核等。 在晶状体泡的诱导下,与其相对的体表外胚层分化为角膜上皮。在晶状体泡与角膜上皮之 间充填的间充质内出现一个腔膜,即前房。角膜上皮后面的间充质分化为角膜其余各层。晶状 体前面的间充质形成一层膜,周边部厚,以后形成虹膜的基质;中央部薄,封闭视杯口,称为 瞳孔膜(pupillary membrane)。虹膜与睫状体形成后,虹膜、睫状体与晶状体之间形成后 房。出生前瞳孔膜被吸收而消失,前、后房经瞳孔相连通(图26-2)。 3.血管膜和巩膜的发生 视杯周围的间充质分为内、外两层。内层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 分化成眼球壁的血管膜。血管膜的大部分贴在视网膜外面,即为脉络膜;贴在视杯口边缘部的 间充质则分化为虹膜基质和睫状体的主体。视杯周围间充质的外层较致密,分化为巩膜。脉络 膜与巩膜分别与视神经周围的软脑膜和硬脑膜相连续(图26-2)

(二)眼睑和泪腺的发生 胚胎第7周时,眼球前方与角膜上皮毗的体表外胚层形成上、下两个皱褶,分别为上、下 眼脸。反折到眼脸内面的体表外胚层分化为复层柱状的结膜上皮,与角膜上皮相延续。眼睑外 面的体表外胚层则分化为表皮。皱裙内的间充质则分化为眼脸的其它结构。第10周时,上、下 眼脸的边缘互相融合(图26-2),至第7或第8个月时才重新张开。 泪腺由体表外胚层上皮下陷形成。泪腺的发育较晚,出生后6周才具分泌泪液的功能。 (三)眼的常见畸形 1,虹膜缺损若脉络膜裂在虹膜处未完全闭合,造成虹膜下方缺损,致使圆形的瞳孔呈钥 匙孔样称虹膜缺损(coloboma of iridis)(图26-4)。此种畸形严重者可延伸到睫状体,视 网膜和视神经,并常伴有眼的其它异常。 图26~4虹膜缺损与瞳孔膜存留 2.瞳孔膜存留若覆盖在晶状体前面的瞳孔膜在出生前吸收不完全,致使在晶状体前方保 留着残存的结缔组织网,称瞳孔膜存留(persistent pupillary membrane))(图26-4),出生 后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吸收。若残存的瞳孔膜影响视力,可手术剔除 3.先天性白内障出生前晶状体即不透明,为先天性白内障(congenital cataract)多为遗 传性,也可由于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而引起 4.先天性青光眼巩膜静脉窦发育异常或缺失,致使房水回流受阻,眼压增高,眼球膨 大,最后导致视网膜损伤而失明,为先天性青光眼(congenital glaucoma)。基因突变或母亲 妊娠早期感染风疹是产生此畸形的主要原因。 5.眼的其它畸形若两侧视泡在中线合并,则产生独眼畸形(cyclopia),仅在正中部有 一个眼,眼的上方常有一管状鼻。倘若视泡未发生或视泡发育受阻则产生无眼或小眼畸形。 二、耳的发生

(二)眼睑和泪腺的发生 胚胎第7周时,眼球前方与角膜上皮毗的体表外胚层形成上、下两个皱褶,分别为上、下 眼睑。反折到眼睑内面的体表外胚层分化为复层柱状的结膜上皮,与角膜上皮相延续。眼睑外 面的体表外胚层则分化为表皮。皱褶内的间充质则分化为眼睑的其它结构。第10周时,上、下 眼睑的边缘互相融合(图26-2),至第7或第8个月时才重新张开。 泪腺由体表外胚层上皮下陷形成。泪腺的发育较晚,出生后6周才具分泌泪液的功能。 (三)眼的常见畸形 1.虹膜缺损 若脉络膜裂在虹膜处未完全闭合,造成虹膜下方缺损,致使圆形的瞳孔呈钥 匙孔样,称虹膜缺损(coloboma of iridis)(图26-4)。此种畸形严重者可延伸到睫状体,视 网膜和视神经,并常伴有眼的其它异常。 图26-4 虹膜缺损与瞳孔膜存留 2.瞳孔膜存留 若覆盖在晶状体前面的瞳孔膜在出生前吸收不完全,致使在晶状体前方保 留着残存的结缔组织网,称瞳孔膜存留(persistent pupillary membrane)(图26-4),出生 后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吸收。若残存的瞳孔膜影响视力,可手术剔除。 3.先天性白内障 出生前晶状体即不透明,为先天性白内障(congenital cataract)多为遗 传性,也可由于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而引起。 4.先天性青光眼 巩膜静脉窦发育异常或缺失,致使房水回流受阻,眼压增高,眼球膨 大,最后导致视网膜损伤而失明,为先天性青光眼(congenital glaucoma)。基因突变或母亲 妊娠早期感染风疹是产生此畸形的主要原因。 5.眼的其它畸形 若两侧视泡在中线合并,则产生独眼畸形(cyclopia),仅在正中部有 一个眼,眼的上方常有一管状鼻。倘若视泡未发生或视泡发育受阻则产生无眼或小眼畸形。 二、耳的发生

1.内耳的发生胚胎第4周时,菱脑两则的体表外胚层在萎脑的诱导下增厚,继之向下方间 充质内陷,最后与体表外胚层分离,形成一个囊状的听泡(oticvesicle)(图26-5)·听泡 初为梨形,以后向背腹方向延伸增大,分为背侧的前庭囊和腹侧的耳蜗囊,并在背端内侧长出 小囊管,为内淋巴管。前庭囊形成三个半规管和椭圆管的上皮;耳蜗囊形成球囊和耳蜗管的上 皮。这样听泡及其周围的间充质便演变为内耳膜迷路(图26~6)。胚胎第3个月时,膜迷路周 围的间充质分化成一个软骨囊,包绕膜迷路。约在胚胎第5个月时,软骨囊骨化成骨迷路。于 是膜迷路就完全被套在骨迷内,两者间仅隔以狭窄的外淋巴间隙。 发有后期 图26-5耳的发生 内巴管和 .等 图26-6听泡的发育(第5~8周) 2.中耳的发生胚胎第9周时,第1咽囊向背外侧扩伸,远侧盲端膨大成鼓室,近端细窄形 成鼓管。鼓室内胚层与第1鳃沟底的外胚层相贴,分别形成鼓膜内、外上皮,两者之间的间充

1.内耳的发生 胚胎第4周时,菱脑两则的体表外胚层在萎脑的诱导下增厚,继之向下方间 充质内陷,最后与体表外胚层分离,形成一个囊状的听泡(otic vesicle)(图26-5)。听泡 初为梨形,以后向背腹方向延伸增大,分为背侧的前庭囊和腹侧的耳蜗囊,并在背端内侧长出一 小囊管,为内淋巴管。前庭囊形成三个半规管和椭圆管的上皮;耳蜗囊形成球囊和耳蜗管的上 皮。这样听泡及其周围的间充质便演变为内耳膜迷路(图26-6)。胚胎第3个月时,膜迷路周 围的间充质分化成一个软骨囊,包绕膜迷路。约在胚胎第5个月时,软骨囊骨化成骨迷路。于 是膜迷路就完全被套在骨迷内,两者间仅隔以狭窄的外淋巴间隙。 图26-5 耳的发生 图26-6 听泡的发育(第5~8周) 2.中耳的发生 胚胎第9周时,第1咽囊向背外侧扩伸,远侧盲端膨大成鼓室,近端细窄形 成鼓管。鼓室内胚层与第1鳃沟底的外胚层相贴,分别形成鼓膜内、外上皮,两者之间的间充

质形成鼓膜的结缔组织(图26~5)。鼓室周围的间充质分化成三块听小骨,听小骨渐突入鼓 室内(图26-5)。 3.外耳的发生外耳道由第1鳃沟演变形成。胚胎第2个月末,第1鳃沟向内深陷,形成漏斗 状管道,以后演变成外耳道外侧段。管道的底部外胚层细胞增生成一上皮细胞板,称外耳道栓 (meatal plug)。胚胎第7个月时,外耳道栓内部细胞退化吸收,形成管腔,成为外耳道的内 侧段(图26-5). 胚胎第6周时,第1鳃沟周围的间充质增生,形成6个结节状隆起,称耳丘(auricula hillock)。后来这些耳丘围绕外耳道口合并,演变成耳廓(图26-7). 图26-7耳廓的发生 1~6示耳丘6个结节状隆起的发生与演变 4.耳的常见畸形最常见的是先天性耳聋(congenital deafness)和耳廓畸形。内、中、外 耳的发育异常均可导致先天性耳聋,如外耳道闭锁(外耳道栓细胞未吸收);中耳鼓室闭锁或 听小骨发生异常,造成听骨链僵直;内耳骨迷路、膜迷路发育异常等。先天性耳登大多是遗传 因素引起,但有些是由于致畸因素的干拢,如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导致螺旋器损伤;妊娠 后期强噪音对胎儿听力的损伤

质形成鼓膜的结缔组织(图26-5)。鼓室周围的间充质分化成三块听小骨,听小骨渐突入鼓 室内(图26-5)。 3.外耳的发生 外耳道由第1鳃沟演变形成。胚胎第2个月末,第1鳃沟向内深陷,形成漏斗 状管道,以后演变成外耳道外侧段。管道的底部外胚层细胞增生成一上皮细胞板,称外耳道栓 (meatal plug )。胚胎第7个月时,外耳道栓内部细胞退化吸收,形成管腔,成为外耳道的内 侧段(图26-5)。 胚胎第6周时,第1鳃沟周围的间充质增生,形成6个结节状隆起,称耳丘(auricular hillock)。后来这些耳丘围绕外耳道口合并,演变成耳廓(图26-7)。 图26-7 耳廓的发生 1~6示耳丘6个结节状隆起的发生与演变 4.耳的常见畸形 最常见的是先天性耳聋(congenital deafness)和耳廓畸形。内、中、外 耳的发育异常均可导致先天性耳聋,如外耳道闭锁(外耳道栓细胞未吸收);中耳鼓室闭锁或 听小骨发生异常,造成听骨链僵直;内耳骨迷路、膜迷路发育异常等。先天性耳聋大多是遗传 因素引起,但有些是由于致畸因素的干拢,如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导致螺旋器损伤;妊娠 后期强噪音对胎儿听力的损伤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