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2017届高三年级“十校”第一次联考试卷 语文 命题人:修水一中 审题人:武宁一中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拜祭先祖,其来有自。从甲骨文时代就有文字的证明,延绵至清末,始终未断。纵观古 今,拜祭的形式随着时间、世情的变化而有所演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拜祭先祖理念的根 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 炎黄文化成型于农耕时代。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 从财产到技能、知识,都需要承接先人和前辈的成果。重继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世界 上很多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继承宗祖给自己的知识,还要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 正是由于重继承,在继承中发展,所以中国被称为一个文化“早熟”的民族。这是以希伯来 系列文化为标杆,而且出于历史线性发展观。前工业化时期希伯来文化与希腊罗马文化结合, 经过文艺复兴,形成了西方的观念体系,包括西方哲学所说的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 美观。而中国早在农耕还比较原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哲学思考体系,这一体系的定 型者就是孔子。我们的文化至少五千年来延绵未绝。定型早,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到民众心里, 渗透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习惯里。因此,尽管有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无法使它中断和 消灭。 中华民族一代一代举行拜祭,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思考。我们对于先祖先 烈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和对今天的影响,有着富于理性的认识。这就是,社会要通过劳动,构 成和谐的气氛,加强继承和传播,并且不断地创造。今天无论是拜祭伏羲、黄帝,还是拜祭 孔子,没有人想回到那个时代的状况中去生活,先祖的精神是在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我是从哪里来的?将要归于何处?至今这还是人类思考的头等问题。中华民族长期思考得 出的结论是:我们来自大自然与先祖;自己也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人终有一死,尸骨灭而精 神存;时间、空间转变了,此理则依然。例如清明节的家祭,实质和拜祭民族共同祖先相同。 用宋朝晢学家的话说,这叫“理一分殊”。理一,就是寻根溯源,想象未来,想到自己如何继 承先祖的精神,如何继续创造,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如何完善人生的价值;“分殊”,就是拜祭 黄帝、伏羲、家祖和父母等等,对象、形式各有特色 但是,当一个社会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久之,这个社会就呈现出一种离散趋势,凝聚
九江市 2017 届高三年级“十校”第一次联考试卷 语 文 命题人:修水一中 审题人:武宁一中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拜祭先祖,其来有自。从甲骨文时代就有文字的证明,延绵至清末,始终未断。纵观古 今,拜祭的形式随着时间、世情的变化而有所演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拜祭先祖理念的根 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 炎黄文化成型于农耕时代。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 从财产到技能、知识,都需要承接先人和前辈的成果。重继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世界 上很多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继承宗祖给自己的知识,还要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 正是由于重继承,在继承中发展,所以中国被称为一个文化“早熟”的民族。这是以希伯来 系列文化为标杆,而且出于历史线性发展观。前工业化时期希伯来文化与希腊罗马文化结合, 经过文艺复兴,形成了西方的观念体系,包括西方哲学所说的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 美观。而中国早在农耕还比较原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哲学思考体系,这一体系的定 型者就是孔子。我们的文化至少五千年来延绵未绝。定型早,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到民众心里, 渗透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习惯里。因此,尽管有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无法使它中断和 消灭。 中华民族一代一代举行拜祭,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思考。我们对于先祖先 烈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和对今天的影响,有着富于理性的认识。这就是,社会要通过劳动,构 成和谐的气氛,加强继承和传播,并且不断地创造。今天无论是拜祭伏羲、黄帝,还是拜祭 孔子,没有人想回到那个时代的状况中去生活,先祖的精神是在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我是从哪里来的?将要归于何处?至今这还是人类思考的头等问题。中华民族长期思考得 出的结论是:我们来自大自然与先祖;自己也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人终有一死,尸骨灭而精 神存;时间、空间转变了,此理则依然。例如清明节的家祭,实质和拜祭民族共同祖先相同。 用宋朝哲学家的话说,这叫“理一分殊”。理一,就是寻根溯源,想象未来,想到自己如何继 承先祖的精神,如何继续创造,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如何完善人生的价值;“分殊”,就是拜祭 黄帝、伏羲、家祖和父母等等,对象、形式各有特色。 但是,当一个社会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久之,这个社会就呈现出一种离散趋势,凝聚
力减弱。想想过去,思考现在,有心人都会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 古代的继承和发展。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今天的基础。既然如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就要 想到,应该如何做人,一百年后的后代将如何议论现在的我们。一想到此,我们越发感到 种敬畏,应该感谢列祖列宗,应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1、下列关于“拜祭先祖”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历史极其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B.拜祭先祖,虽说拜祭对象和形式可以不同,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是一致的。 C.尽管拜祭先祖的形式会因时代和世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但拜祭先祖的理念一直未变。 D.拜祭先祖,缅怀先祖,是为了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用先祖的精神激励我 们不断 前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而且定型早,所以才能历经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延绵 不断。 B.中华文化是农耕文化。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 所以注 重继承是中华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根本区别。 C.中华民族拜祭先祖,无论是拜祭伏羲、黄帝、孔子,还是拜祭自己的祖先,都是为了 对先祖 的贡献有理性的认识,并将先祖的精神继承和传播下去。 D.拜祭先祖既是寻根溯源,继承先祖的精神,又是想象未来如何继续创造,最终指向是 完善人 生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传统绵延不绝,反映出炎黄子孙对先祖开创的中华文明的热爱, 缅怀先 祖的精神,渴望从先祖的精神中得到激励 B.中国文化被认为“早熟”的文化,这是以希伯来系列文化为标杆得出的观点。如果以 中华文
力减弱。想想过去,思考现在,有心人都会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 古代的继承和发展。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今天的基础。既然如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就要 想到,应该如何做人,一百年后的后代将如何议论现在的我们。一想到此,我们越发感到一 种敬畏,应该感谢列祖列宗,应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1、下列关于“拜祭先祖”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历史极其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B.拜祭先祖,虽说拜祭对象和形式可以不同,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是一致的。 C.尽管拜祭先祖的形式会因时代和世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但拜祭先祖的理念一直未变。 D.拜祭先祖,缅怀先祖,是为了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用先祖的精神激励我 们不断 前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而且定型早,所以才能历经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延绵 不断。 B.中华文化是农耕文化。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 所以注 重继承是中华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根本区别。 C.中华民族拜祭先祖,无论是拜祭伏羲、黄帝、孔子,还是拜祭自己的祖先,都是为了 对先祖 的贡献有理性的认识,并将先祖的精神继承和传播下去。 D.拜祭先祖既是寻根溯源,继承先祖的精神,又是想象未来如何继续创造,最终指向是 完善人 生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传统绵延不绝,反映出炎黄子孙对先祖开创的中华文明的热爱, 缅怀先 祖的精神,渴望从先祖的精神中得到激励。 B.中国文化被认为“早熟”的文化,这是以希伯来系列文化为标杆得出的观点。如果以 中华文
化为标杆,也可以说西方的文明是“晚熟”的 C.拜祭先祖,要求我们想想过去,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 发展 同时也要求我们想想现在,我们应当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D.一个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的社会是一个人心离散的社会,因此,只有恢复全社会对民 族共同祖先的祭拜仪式,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叶嘉传 (宋)苏轼 叶嘉①,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 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茂先葬郝源,子孙 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 而游见陆先生②,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 给传③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天子见之, “吾久饫④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 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 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⑤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 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 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 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 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 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 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
化为标杆,也可以说西方的文明是“晚熟”的。 C.拜祭先祖,要求我们想想过去,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 发展。 同时也要求我们想想现在,我们应当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D.一个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的社会是一个人心离散的社会,因此,只有恢复全社会对民 族共同祖先的祭拜仪式,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叶嘉传 (宋)苏轼 叶嘉①,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 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茂先葬郝源,子孙 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 而游见陆先生②,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 给传③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天子见之, 曰:“吾久饫④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 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 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⑤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 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 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 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 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 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 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
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茶⑥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 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 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居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 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 壬暇彻侯伩八座可矣然其正魚黄速竭力迕不为身计羡有以取之(选自《东坡全 集》,有删改) 【注】①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 圣”。③传:传车,驿站的车马。④饫(y):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⑤山薮:深山密林。 ⑥茶(nie):疲倦 4.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是() A.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 以取之 B.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 以取之 C.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 以取之 D.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 以取之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守:官名。郡的行政长官,始置于战国,原本是防守边地的官员,后渐成为地方行 政长官。 B.《书》:即《尚书》,也称为《书经》,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 言为主 后被列为“五经”之中,是儒家重要的经典。“尚”即为“上”,《尚书》就是上古之书 的意 思 C.鼎镬:是鼎与镬的合称,二者都是古代的烹饪器。后来成了古代的一种酷刑,就是用 鼎镬烹
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⑥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 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 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居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 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 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选自《东坡全 集》,有删改) 【注】①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 圣”。③传:传车,驿站的车马。④饫(yù):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⑤山薮:深山密林。 ⑥苶 (niè):疲倦 4.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是( ) A. 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 以取之 B. 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 以取之 C. 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 以取之 D. 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 以取之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守:官名。郡的行政长官,始置于战国,原本是防守边地的官员,后渐成为地方行 政长官。 B.《书》:即《尚书》,也称为《书经》,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 言为主。 后被列为“五经”之中,是儒家重要的经典。“尚”即为“上”,《尚书》就是上古之书 的意 思。 C.鼎镬:是鼎与镬的合称,二者都是古代的烹饪器。后来成了古代的一种酷刑,就是用 鼎镬烹
人 D.告老:指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专指官员因身体有病或政见不合而 委婉地 提出辞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也通 过对叶 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B.本文表面写人,实际写茶叶。通篇无一“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 采摘 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C.叶嘉出身布衣,从小树立气节操守。因品行出众被皇上征召入朝,在朝中他宠辱不惊, 气度 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D.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夷 死后 葬在郝源,从此茂先的子孙都成了郝源人。 7.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 (2)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8~9题 孤雁儿世人作梅诗①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 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
人。 D.告老:指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专指官员因身体有病或政见不合而 委婉地 提出辞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也通 过对叶 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B. 本文表面写人,实际写茶叶。通篇无一“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 采摘、 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C. 叶嘉出身布衣,从小树立气节操守。因品行出众被皇上征召入朝,在朝中他宠辱不惊, 气度 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D. 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夷, 死后 葬在郝源,从此茂先的子孙都成了郝源人。 7.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 (2) 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 8~9 题。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诗①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 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
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北宋朝廷南迁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移官湖州途中不幸病故,这首词即为悼亡之 作 8.上片“沈香断续玉炉寒”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6分) 9.“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山间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2)苏轼的《赤壁赋》中用精练的文字描绘月亮升起后江面水天一色的辽阔画卷的句子是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曲的演奏在短暂停歇之后又推向一个高潮的两句是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启明小学侯发明 靠山屯小学原来是一座庙,有些年头了。墙是那种用土和麦秸混合后夯起来的,只有四 边墙角是用规则不一的石头垒起来的,屋顶是用红瓦一块一块铺上去的,说是红瓦,颜色已 经变得淡了许多。窗户是用塑料薄膜蒙上去的,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呼啦呼啦响,像是出 鬼了。若是冬天,屋子成了冰窖,冷得坐不住人:若是雨天,屋外大雨,屋里小雨……像是 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看着就让人心酸 村主任老贵愁得不行,没少往乡里跑。弄得到了后来,乡政府的人见了老贵,能躲就躲, 不能躲就拖。也不能怪乡政府不作为,本来就是穷乡僻壤,交通不便,没有厂矿,去哪里弄 钱?有一任乡长曾对老贵说过这样的话:“老贵,我要是能屙钱,谁不给你屙谁就是龟孙。” 就在老贵绝望的时候,他的眼里又有了火苗一一从靠山屯小学走出的赵启明大学毕业了
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北宋朝廷南迁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移官湖州途中不幸病故,这首词即为悼亡之 作。 8.上片“沈香断续玉炉寒”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6 分) 9.“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山间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赤壁赋》中用精练的文字描绘月亮升起后江面水天一色的辽阔画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曲的演奏在短暂停歇之后又推向一个高潮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启明小学 侯发明 靠山屯小学原来是一座庙,有些年头了。墙是那种用土和麦秸混合后夯起来的,只有四 边墙角是用规则不一的石头垒起来的,屋顶是用红瓦一块一块铺上去的,说是红瓦,颜色已 经变得淡了许多。窗户是用塑料薄膜蒙上去的,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呼啦呼啦响,像是出 鬼了。若是冬天,屋子成了冰窖,冷得坐不住人;若是雨天,屋外大雨,屋里小雨……像是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看着就让人心酸。 村主任老贵愁得不行,没少往乡里跑。弄得到了后来,乡政府的人见了老贵,能躲就躲, 不能躲就拖。也不能怪乡政府不作为,本来就是穷乡僻壤,交通不便,没有厂矿,去哪里弄 钱?有一任乡长曾对老贵说过这样的话:“老贵,我要是能屙钱,谁不给你屙谁就是龟孙。” 就在老贵绝望的时候,他的眼里又有了火苗——从靠山屯小学走出的赵启明大学毕业了
分配到了本县教育局。这可是本村唯一在外干事的人。 不单是老贵,不单是靠山屯的男女老少,连乡里的人也觉得这一次大有希望。 老贵去找赵启明,知道他是一般科员,让他给领导建议建议,政策给靠山屯倾斜一下。 对于靠山屯小学的情况,赵启明心里跟明镜似的,答应得很爽利,说靠山屯的校舍早就该翻 修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老贵听了这话,眼泪都差点掉出来。 春种了,秋收了,还不见有动静。老贵又去找赵启明。赵启明为难地说,他当不了老一的 家,让老贵再等等,再等等。结果等了一年又一年,一直等到赵启明当上局长。都说,这下 该有戏了。赵启明现在是局长了,老一了,建个小学那是小菜一碟,根本就不是个事 没想到,秋去了,冬来了,赵启明愣是连个屁也没放 老贵忍不住,又去找赵启明。 老贵去的时候,赵启明正在办公室练习书法 赵启明放下毛笔,洗了洗手,一边给老贵倒水一边说,老贵叔,咱农村有句俗话,不当家 不知柴米贵。我当了局长,才知道财政上那点钱用来开展全县的教育工作无异于杯水车薪, 点眼都点不过来。 老贵不知道“杯水车薪”啥意思,但他知道“点眼”的意思。赵启明说,老贵叔,你难, 我也难…不知道的人,以为我是爷,其实孙子都不如。老贵叔,求人不如求己,村里再想 想其他办法 没有办法可想了。老贵叹了口气,很是失望 赵启明说,那就再等等,再等等。 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老贵失望了,靠山屯的人也失望了。私下里都说 纪委揪走了那么多的贪官,咋没把姓赵的提溜走呢?说实话,村里人都巴着赵启明出事呢。 直到赵启明退休,他也没出事,靠山屯的小学还是闺女穿她娘的鞋,老样儿 赵启明退休后,回到了靠山屯。村里人见了他仿佛不认识他似的,有的当面吐口水 有的指鸡子骂狗,有的气不过,还要冷嘲热讽几句,什么“好狗护三村,好汉护三邻,有 的人竟连狗都不如”类似的话。遇到这样的情况,赵启明低着头,默默离开。有什么好辩解 的呢? 赵启明知道村民对他没好感,也就不怎么出门,每天在家里练书法。到了春节,他给 村里人免费送春联,有的直截了当,说有了,不要;有的接了,却没往大门上贴。村里人不 稀罕他的书法,有人稀罕他的书法。经常有小车“日”得声来了“日”地声走了,都是来买
分配到了本县教育局。这可是本村唯一在外干事的人。 不单是老贵,不单是靠山屯的男女老少,连乡里的人也觉得这一次大有希望。 老贵去找赵启明,知道他是一般科员,让他给领导建议建议,政策给靠山屯倾斜一下。 对于靠山屯小学的情况,赵启明心里跟明镜似的,答应得很爽利,说靠山屯的校舍早就该翻 修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老贵听了这话,眼泪都差点掉出来。 春种了,秋收了,还不见有动静。老贵又去找赵启明。赵启明为难地说,他当不了老一的 家,让老贵再等等,再等等。结果等了一年又一年,一直等到赵启明当上局长。都说,这下 该有戏了。赵启明现在是局长了,老一了,建个小学那是小菜一碟,根本就不是个事。 没想到,秋去了,冬来了,赵启明愣是连个屁也没放。 老贵忍不住,又去找赵启明。 老贵去的时候,赵启明正在办公室练习书法。 赵启明放下毛笔,洗了洗手,一边给老贵倒水一边说,老贵叔,咱农村有句俗话,不当家 不知柴米贵。我当了局长,才知道财政上那点钱用来开展全县的教育工作无异于杯水车薪, 点眼都点不过来。 老贵不知道“杯水车薪”啥意思,但他知道“点眼”的意思。赵启明说,老贵叔,你难, 我也难……不知道的人,以为我是爷,其实孙子都不如。老贵叔,求人不如求己,村里再想 想其他办法。 没有办法可想了。老贵叹了口气,很是失望。 赵启明说,那就再等等,再等等。 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老贵失望了,靠山屯的人也失望了。私下里都说 纪委揪走了那么多的贪官,咋没把姓赵的提溜走呢?说实话,村里人都巴着赵启明出事呢。 直到赵启明退休,他也没出事,靠山屯的小学还是闺女穿她娘的鞋,老样儿。 赵启明退休后,回到了靠山屯。村里人见了他仿佛不认识他似的,有的当面吐口水 有的指鸡子骂狗,有的气不过,还要冷嘲热讽几句,什么“好狗护三村,好汉护三邻,有 的人竟连狗都不如”类似的话。遇到这样的情况,赵启明低着头,默默离开。有什么好辩解 的呢? 赵启明知道村民对他没好感,也就不怎么出门,每天在家里练书法。到了春节,他给 村里人免费送春联,有的直截了当,说有了,不要;有的接了,却没往大门上贴。村里人不 稀罕他的书法,有人稀罕他的书法。经常有小车“日”得声来了“日”地声走了,都是来买
的他书法作品的。 老贵曾拦住一个来买赵启明书法的人,说姓赵的字有啥看头?歪歪扭扭,跟老鳖爬似 的。这个人笑话老贵不懂书法,说赵启明的书法,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单个字体看似歪 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郑板桥的遗风 老贵摇摇头,他不懂得什么桥什么风的,他眼下最关心的是靠山屯小学 有一天,赵启明交给老贵一个存折:“老贵叔,这是我的润笔费和积攒起来的工资, 三十万,把靠山屯小学翻修一下吧。” 接过存折,老贵的眼角湿润了。 等到学校竣工那天,赵启明拿着自己写好的“靠山屯小学”赶到现场,他忽然发现大门上 挂着白底黑字的“启明小学”的牌子。在阳光的照射下,黑是黑,白是白,黑白是那样的分 明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老贵第一次去县城找赵启明,听赵启明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时眼泪 差点 掉下来,是感觉重修靠山屯小学有了希望的感动之泪 B.一任乡长曾对老贵说过这样的话:“老贵,我要是能屙钱,谁不给你屙谁就是龟孙。” 这是 对某些乡干部不办实事却找冠冕堂皇的借口的辛辣讽刺。 C.一次,老贵去找赵启明的时候,赵启明正在办公室练习书法。练习书法为下文有人买赵 启明 的书法作品埋下伏笔。 D.当赵启明让老贵一等再等的时候,老贵感到很失望:当赵启明退休后把三十万存折交给 老贵 时,老贵眼角湿润了,充分说明老贵之前心胸狭窄 E.退休后的赵启明给乡亲们送去自己写的春联,是为了表达自己以前没有帮到乡亲们的愧 疚之 情 2.小说中的赵启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进行分析。(6分 3.作者在第一段不吝笔墨于靠山屯小学的环境描写,这样的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
的他书法作品的。 老贵曾拦住一个来买赵启明书法的人,说姓赵的字有啥看头?歪歪扭扭,跟老鳖爬似 的。这个人笑话老贵不懂书法,说赵启明的书法,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单个字体看似歪 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郑板桥的遗风。 老贵摇摇头,他不懂得什么桥什么风的,他眼下最关心的是靠山屯小学。 有一天,赵启明交给老贵一个存折:“老贵叔,这是我的润笔费和积攒起来的工资, 三十万,把靠山屯小学翻修一下吧。” 接过存折,老贵的眼角湿润了。 等到学校竣工那天,赵启明拿着自己写好的“靠山屯小学”赶到现场,他忽然发现大门上 挂着白底黑字的“启明小学”的牌子。在阳光的照射下,黑是黑,白是白,黑白是那样的分 明。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老贵第一次去县城找赵启明,听赵启明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时眼泪 差点 掉下来,是感觉重修靠山屯小学有了希望的感动之泪。 B.一任乡长曾对老贵说过这样的话:“老贵,我要是能屙钱,谁不给你屙谁就是龟孙。” 这是 对某些乡干部不办实事却找冠冕堂皇的借口的辛辣讽刺。 C.一次,老贵去找赵启明的时候,赵启明正在办公室练习书法。练习书法为下文有人买赵 启明 的书法作品埋下伏笔。 D.当赵启明让老贵一等再等的时候,老贵感到很失望;当赵启明退休后把三十万存折交给 老贵 时,老贵眼角湿润了,充分说明老贵之前心胸狭窄。 E.退休后的赵启明给乡亲们送去自己写的春联,是为了表达自己以前没有帮到乡亲们的愧 疚之 情。 2.小说中的赵启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进行分析。(6 分) 3.作者在第一段不吝笔墨于靠山屯小学的环境描写,这样的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 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赵启明,也有人认为是老贵,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本说 明理由。(8分) 四、实用类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喧嚣之外的迟子建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陈涛 1986年,迟子建初登文坛。《北极村童话》是在她在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院中 文专业的前夕所写,在遭遇了两次退稿后,最终,《人民文学》在1986年将其发表。 次年作为年轻作家,她进入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班,当时的同学还有莫言、余华、刘震 云、严歌苓等。1990年在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她回到哈尔滨,做了几年《北方文学》的编辑, 也开始在省作协工作并成为职业作家。长期游走于哈尔滨和老家的迟子建说,新作《群山之 巅》只是天命之年的阶段性作品,“写作上的黄金时代或许才刚刚开始” 作家迟子建有点像这个喧嚣时代的“古董”,平时不在北京的圈子里混,手机连微信也用 不了。“我觉得生活已经够满的了,总要留很多的时间读书,哪怕发发呆。整天看着屏幕,抱 着手机的感觉就不对头了。” “一个安静的美女子”,哈尔滨本地媒体这样形容迟子建。她几乎是当下“黑土文化”最 重要的代表作家,写了80部书,其中有7部长篇,最为人熟知的是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 《额尔古纳河右岸》。 51年前,1964年的元宵节,她出生在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县北极村。 “我出生的时候快天黑了,元宵节要挂灯,我爸爸就给我取了个小名叫迎灯。所以我的 书迷们就自称‘灯谜’了。”灯谜们叫作家迟子建为“迟子”。曾经有60人联合手抄了《额尔 古纳河右岸》,还有读者印制了统一样式的生日贺卡从全国各地寄给她 “这个年代文如其人的作家已经不多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我们都陪伴着你。”灯谜们这 样说 迟子建的父亲喜欢曹植,于是给元宵节出生的她取名为“子建”。童年时代,她在北极村 度过,后来随家人搬到了临县塔河。对大兴安岭的社会生活以及少数民族鄂伦春人,也是迟 子建一直关注的。在她童年时代,会经常看着鄂伦春人骑着马,桦皮篓里装着鹿肉什么的 下山来换盐,“那个时候他们还在山里生活,后来下山定居了也还喜欢骑马,他们的生活跟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赵启明,也有人认为是老贵,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本说 明理由。(8 分) 四、实用类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喧嚣之外的迟子建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陈涛 1986 年,迟子建初登文坛。《北极村童话》是在她在 1984 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院中 文专业的前夕所写,在遭遇了两次退稿后,最终,《人民文学》在 1986 年将其发表。 次年作为年轻作家,她进入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班,当时的同学还有莫言、余华、刘震 云、严歌苓等。1990 年在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她回到哈尔滨,做了几年《北方文学》的编辑, 也开始在省作协工作并成为职业作家。长期游走于哈尔滨和老家的迟子建说,新作《群山之 巅》只是天命之年的阶段性作品,“写作上的黄金时代或许才刚刚开始”。 作家迟子建有点像这个喧嚣时代的“古董”,平时不在北京的圈子里混,手机连微信也用 不了。“我觉得生活已经够满的了,总要留很多的时间读书,哪怕发发呆。整天看着屏幕,抱 着手机的感觉就不对头了。” “一个安静的美女子”,哈尔滨本地媒体这样形容迟子建。她几乎是当下“黑土文化”最 重要的代表作家,写了 80 部书,其中有 7 部长篇,最为人熟知的是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 《额尔古纳河右岸》。 51 年前,1964 年的元宵节,她出生在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县北极村。 “我出生的时候快天黑了,元宵节要挂灯,我爸爸就给我取了个小名叫迎灯。所以我的 书迷们就自称‘灯谜’了。”灯谜们叫作家迟子建为“迟子”。曾经有 60 人联合手抄了《额尔 古纳河右岸》,还有读者印制了统一样式的生日贺卡从全国各地寄给她。 “这个年代文如其人的作家已经不多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我们都陪伴着你。”灯谜们这 样说。 迟子建的父亲喜欢曹植,于是给元宵节出生的她取名为“子建”。童年时代,她在北极村 度过,后来随家人搬到了临县塔河。对大兴安岭的社会生活以及少数民族鄂伦春人,也是迟 子建一直关注的。在她童年时代,会经常看着鄂伦春人骑着马,桦皮篓里装着鹿肉什么的, 下山来换盐,“那个时候他们还在山里生活,后来下山定居了也还喜欢骑马,他们的生活跟汉
族人没什么不同,但他们的文化保留得比较完整。”而《额尔古纳河右岸》,她写的是大兴安 岭另一边的至今还生活在山里的鄂温克人,这是一部反思现代文明进程的作品,“而不完全是 怀旧”。 “文如其人”,像她风格扎实的作品一样,她本人对生活中很多事的态度也很认真。作为 省作协主席,“有一些事情我就要去做,包括主持文艺评奖还有一些活动之类的。”她也提到 为省里的青年作家做的《野草莓从书》系列。春节期间,在电话那端,她对《中国新闻周刊》 说,她还要准备省里的政协会议,以及去慰问老作家。在发表新作《群山之巅》时,她也只 能抽几天时间来北京,参加自己的新书发布会 北极村的夏天有极昼的风景,天黑了两个小时,阳光就会来打扰睡眠。而冬天的温度 在零下30多度,推开窗户就能望到雪野,雪覆盖着木屋。在迟子建早期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 意象。作家王安忆曾说迟子建的作品“意境特别美好,她好像直接从自然里面走出来的”。刘 震云认为迟子建的作品“具有油画色彩、浓郁生活气氛及地域特色”,“从笔法的成熟和现代 来讲,她已经在雪地和荒原上远远走过了萧红”。 十年前,她开始用电脑打字。而中短篇小说是她更为擅长的,短篇,《雾月牛栏》《清 水洗尘》和中篇《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让她成为唯一一个拿了三次鲁迅文学奖的作家。《世 界上所有的夜晚》是她自己印象非常深刻的作品,跟她的个人生活比较接近。正如她在开头 所写,“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这是迟子建的丈夫出车祸后,她 以第一人称书写死亡及关注矿区底层人民的文字 “如果我能感悟到我们的婚姻只有短短的四年光阴,我绝对不会在这期间花费两年去创 作《伪满洲国》,我会把更多的时光留给他。”她曾在散文《温暖中流失的美》中写到 虽然和这个喧嚣的时代有些故意疏离,但迟子建其实并不脱离现实。她偶尔会看看电视 上网看看新闻。球赛她最爱看,甚至写过球评。“充满悬念,每一场都不一样,即使踢得再臭 都没有重复的,假球假得也不一样”,迟子建笑着说,“中国足球还没有反腐的时候我就看出 来那时肯定有假球的,我当时还‘堕落’到看甲B联赛。”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自从1986年初登文坛,迟子建一直让自己的视野触及生于斯长于斯的黑龙江大地,80 部书 让她成为当下“黑土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作家 B.文中交代迟子建小名“迎灯”和本名的由来,既使得文章内容丰富,吸引读者阅读兴
族人没什么不同,但他们的文化保留得比较完整。”而《额尔古纳河右岸》,她写的是大兴安 岭另一边的至今还生活在山里的鄂温克人,这是一部反思现代文明进程的作品,“而不完全是 怀旧”。 “文如其人”,像她风格扎实的作品一样,她本人对生活中很多事的态度也很认真。作为 省作协主席,“有一些事情我就要去做,包括主持文艺评奖还有一些活动之类的。”她也提到 为省里的青年作家做的《野草莓丛书》系列。春节期间,在电话那端,她对《中国新闻周刊》 说,她还要准备省里的政协会议,以及去慰问老作家。在发表新作《群山之巅》时,她也只 能抽几天时间来北京,参加自己的新书发布会。 北极村的夏天有极昼的风景,天黑了两个小时,阳光就会来打扰睡眠。而冬天的温度 在零下 30 多度,推开窗户就能望到雪野,雪覆盖着木屋。在迟子建早期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 意象。作家王安忆曾说迟子建的作品“意境特别美好,她好像直接从自然里面走出来的”。刘 震云认为迟子建的作品“具有油画色彩、浓郁生活气氛及地域特色”,“从笔法的成熟和现代 来讲,她已经在雪地和荒原上远远走过了萧红”。 十年前,她开始用电脑打字。而中短篇小说是她更为擅长的,短篇, 《雾月牛栏》《清 水洗尘》和中篇《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让她成为唯一一个拿了三次鲁迅文学奖的作家。《世 界上所有的夜晚》是她自己印象非常深刻的作品,跟她的个人生活比较接近。正如她在开头 所写,“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这是迟子建的丈夫出车祸后,她 以第一人称书写死亡及关注矿区底层人民的文字。 “如果我能感悟到我们的婚姻只有短短的四年光阴,我绝对不会在这期间花费两年去创 作《伪满洲国》,我会把更多的时光留给他。”她曾在散文《温暖中流失的美》中写到。 虽然和这个喧嚣的时代有些故意疏离,但迟子建其实并不脱离现实。她偶尔会看看电视, 上网看看新闻。球赛她最爱看,甚至写过球评。“充满悬念,每一场都不一样,即使踢得再臭 都没有重复的,假球假得也不一样”,迟子建笑着说,“中国足球还没有反腐的时候我就看出 来那时肯定有假球的,我当时还‘堕落’到看甲 B 联赛。”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 自从 1986 年初登文坛,迟子建一直让自己的视野触及生于斯长于斯的黑龙江大地,80 部书 让她成为当下“黑土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作家。 B.文中交代迟子建小名“迎灯”和本名的由来,既使得文章内容丰富,吸引读者阅读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