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SP研究第2卷第1期 2011年1月 对我国ESP教材编写原则的 探讨 王艳北京外国语大学 提要: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教材是完成ESP教学的基础和 保证。开展对ESP教材的研究,对完善教材编写体系和推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 重要意义。本文以分析ESP教材的功能为切入点,回顾国内外外语教材的评估标准,并简 要评析囯内ESP教材建设的现状,旨在通过对ESP教材编写原则的讨论,推进我国ESP课 程的建设 关键词:ESP教材、教材评估、教材编写原则、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指出:“教材是实现教学大纲确定的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为了打好语言基础,培养语言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教材应为课堂教学提供最佳的语言样本 和有系统性、针对性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组织好 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外自学。”随着我国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 英语)教学的逐步发展,社会对高质量的ESP教材的需求日益凸显,这反映了我国新一代 大学英语教材多样性的特点(蔡基刚、唐敏2008)。制定科学合理的教材编写原则,编写适 用于我国ESP教学实践的教材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二、ESP教材的功能 ESP不是某种专门语言和方法,也并非某种专门的教材,确切地说,它是根据学习者 的需要而学习语言的一种途径( Hutchinson& Waters1987)。ESP教学是使学习者在某 一专业或职业上使英语知识和技能实现专门化的语言习得手段,它不等同于专业知识的传 授,侧重的是语言知识的输入,以及与专业目的相匹配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教 学理念,ESP的性质体现在:1)课程设计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要:2)内容上与特定的 学科、职业以及活动相关:3)注重语言、词汇、技巧、语篇和体裁与特定活动的适应性: 4)教学法与普通英语不同:5)学习者具有中、高级英语水平( Strevens1988: Dudley- Evans&St.John1998)。可见,ESP教学的精髓是分析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它 具有比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通用英语)教学更为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重视在具体工作场合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者能更好地满足社会行业的需求
106 中国ESP研究 第2卷 第1期 2011年1月 对我国 ESP 教材编写原则的 探讨 王 艳 北京外国语大学 提要: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教材是完成 ESP 教学的基础和 保证。开展对 ESP 教材的研究,对完善教材编写体系和推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 重要意义。本文以分析 ESP 教材的功能为切入点,回顾国内外外语教材的评估标准,并简 要评析国内 ESP 教材建设的现状,旨在通过对 ESP 教材编写原则的讨论,推进我国 ESP 课 程的建设。 关键词:ESP 教材、教材评估、教材编写原则、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指出:“教材是实现教学大纲确定的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为了打好语言基础,培养语言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教材应为课堂教学提供最佳的语言样本 和有系统性、针对性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组织好 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外自学。”随着我国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 英语)教学的逐步发展,社会对高质量的 ESP 教材的需求日益凸显,这反映了我国新一代 大学英语教材多样性的特点(蔡基刚、唐敏 2008)。制定科学合理的教材编写原则,编写适 用于我国 ESP 教学实践的教材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二、ESP 教材的功能 ESP 不是某种专门语言和方法,也并非某种专门的教材,确切地说,它是根据学习者 的需要而学习语言的一种途径(Hutchinson & Waters 1987)。ESP 教学是使学习者在某 一专业或职业上使英语知识和技能实现专门化的语言习得手段,它不等同于专业知识的传 授,侧重的是语言知识的输入,以及与专业目的相匹配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教 学理念,ESP 的性质体现在:1)课程设计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要;2)内容上与特定的 学科、职业以及活动相关;3)注重语言、词汇、技巧、语篇和体裁与特定活动的适应性; 4)教学法与普通英语不同;5)学习者具有中、高级英语水平(Strevens 1988;DudleyEvans & St. John 1998)。可见,ESP 教学的精髓是分析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它 具有比 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通用英语)教学更为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重视在具体工作场合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者能更好地满足社会行业的需求。 中国ESP研究(2011.01).indd 106 2011-4-18 14:54:03
王艳 Dudley- Evans& Bates(1987)指出使用ESFP教材的四个重要原因。其一,ESP教材是 语言的来源:其二,作为学习的支持:其三,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作 为一种参考资源。在ESP教学中,语言是教学的载体,是一种在获得完全不同的知识或技能 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东西( Robinson1980)。ESP教材要以内容为依托,教学内容与某些特定 的学科、职业和活动相关,旨在扩大学习者的知识面,最大限度地向学习者提供对他们有意义 的、真实的语言和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引导学习者在运用语言的同时拓展 思维。同时,教材还应考虑到不同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差异,满足不同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求 对探究性学习发挥支撑作用。高质量的教材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发挥积极的作用,能帮助学 生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学习技能,为学生学习双语课程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三、国内外外语教材评估标准述评 教材评估是教材编写质量的保证。对外语教材评估标准的硏究为分析和制定教材编写原 则提供了借鉴。国外对外语教材评估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 Seaton(1982) 是较早开展英语教材评价研究的学者之一,其他学者陆续提出具有代表性的教材评估体 a( Cunningsworth 1984: Grant 1987: Hutchinson Waters 1987: Breen Candlin 1987: McDonough&Shaw1993等),这些评估细则为教材的评估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如表1)。 表1国外外语教材评估方法和评估内容 研究者 评估方法 评估内容 版面设计与编排,教学主题、语境、词 Seaton(1982)按教材评估清单对照评估。汇和语音练习的安排,技能练习的形式 和编排,学生的学习法、插图及录音等 辅助材料等。 整体印象评价和深入评价。教材的目标和方法、设计和组织、语言 Cunningsworth 三种评价类型:使用前评价、内容、技巧、话题、教学法及教师参考 (1984) 使用中评价和使用后评价。书等 第一阶段:针对用途提出初教材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教材对学习者 Breen candlin 步问题:第二阶段:针对特和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等:能否满足学 定的学习者和教学环境提出习者的需求和兴趣,是否适合学习者的 (1987) 更加具体的问题,并进行深学习方法,是否与课堂教与学的过程 层次的分析。 致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价)。 教材的交际性,教学目标,教学的可操 作性,是否有辅助材料,教材的水平要 Grant(1987)/初步评价、细致评价和使用 求,教材给人的整体 学生的兴趣 中评价。 和教材是否进行过试验等:教材对学生 教师及教学大纲的适应性
107 王 艳 Dudley-Evans & Bates(1987)指出使用 ESP 教材的四个重要原因。其一,ESP 教材是 语言的来源;其二,作为学习的支持;其三,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作 为一种参考资源。在 ESP 教学中,语言是教学的载体,是一种在获得完全不同的知识或技能 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东西(Robinson 1980)。ESP 教材要以内容为依托,教学内容与某些特定 的学科、职业和活动相关,旨在扩大学习者的知识面,最大限度地向学习者提供对他们有意义 的、真实的语言和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引导学习者在运用语言的同时拓展 思维。同时,教材还应考虑到不同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差异,满足不同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求, 对探究性学习发挥支撑作用。高质量的教材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发挥积极的作用,能帮助学 生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学习技能,为学生学习双语课程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三、国内外外语教材评估标准述评 教材评估是教材编写质量的保证。对外语教材评估标准的研究为分析和制定教材编写原 则提供了借鉴。国外对外语教材评估的研究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已开始,Seaton(1982) 是较早开展英语教材评价研究的学者之一,其他学者陆续提出具有代表性的教材评估体 系(Cunningsworth 1984;Grant 1987;Hutchinson & Waters 1987;Breen & Candlin 1987; McDonough & Shaw 1993 等),这些评估细则为教材的评估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如表 1)。 表 1 国外外语教材评估方法和评估内容 研究者 评估方法 评估内容 Seaton(1982) 按教材评估清单对照评估。 版面设计与编排,教学主题、语境、词 汇和语音练习的安排,技能练习的形式 和编排,学生的学习法、插图及录音等 辅助材料等。 Cunningsworth (1984) 整体印象评价和深入评价。 三种评价类型:使用前评价、 使用中评价和使用后评价。 教材的目标和方法、设计和组织、语言 内容、技巧、话题、教学法及教师参考 书等。 Breen & Candlin (1987) 第一阶段:针对用途提出初 步问题;第二阶段:针对特 定的学习者和教学环境提出 更加具体的问题,并进行深 层次的分析。 教材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教材对学习者 和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等;能否满足学 习者的需求和兴趣,是否适合学习者的 学习方法,是否与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一 致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价)。 Grant(1987) 初步评价、细致评价和使用 中评价。 教材的交际性,教学目标,教学的可操 作性,是否有辅助材料,教材的水平要 求,教材给人的整体印象,学生的兴趣 和教材是否进行过试验等;教材对学生、 教师及教学大纲的适应性。 (待续) 中国ESP研究(2011.01).indd 107 2011-4-18 14:54:04
对我国ESP教材编写原则的探讨 (续表) 研究者 评估方法 评估内容 对照法,即将“主观需要分 析”和“客观对象分析”相 互对照的客观评价方法。首 教学内容,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Hutchinson 先,由评价者列出教材目的 教学内容包括:描述语言的理论基础 Waters (1987) 听、说、读写各项大技能及微技能的涵 和对教材的要求,同时列出 盖程度,各项内容的安排顺序等 某一等级评价教材的特点, 然后进行对照评价。 整体印象评价:标识教材的 概况,如标题、作者、出版 社、定价、书号、页码、组 教材的理论性、可行性、针对性、版式 Sheldon(1988成部分、规格等:定性评/设计、易读性、连贯性、选材与排序 价:以定性的方式提出一系/图文特色、得体性、真实性、充分性、 文化性、教育性。 列的相关问题,针对教材进 行分析评价 外部评估:简单的总体判 断;内部评估:从教材内外部:了解其使用对象、内容安排和作 McDonough&容本身进行全面细致的检者对语言和教学法的看法:内部:对技 Shaw(1993)查,验证教材内部的情况能的训练,教材的分级和排序,口语和 是否与编写者的声明一致:听力材料等。 综合评估 总体来看,国外研究者在评估教材时实施的过程和步骤不同,但在评估方法上大多采 用参照对比法,即参照一套标准或问题清单对教材进行检査和对比。在评估内容方面,研究 者都重点考察教材的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学习者/学生)的需求,都强调要“时刻把学习 者放在心中”( Breen& Candlin1987:17),他们对选材、教学法、技能和练习开发设计以 及对语言本身的重视程度也很高。其中, Hutchinson& I Waters(1987)的评估标准是针对 ESP教学提出的,对ESP教材的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相对而言,国内教材建设研究相对滞后(束定芳、庄智象1996)。现有研究主要分为三 类:一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述评和分析(何安平2001:程晓堂2002:王蔷2003: 鲁红霞2007等),这些介绍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外的教材评价研究。二是运用国外较有 影响力的评估理论框架来评估教材,如黄雪英(2002)选用 McDonough&Shaw的教 材评价细则来评价高职英语教材等。三是一些学者提出了评估教材和编写教材的指导性 原则(胡壮麟等1995:束定芳、庄智象1996:周雪林1996:蔡基刚1997:应惠兰 徐慧芳2001:文秋芳2002等),这些原则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之,国内的教材 评估研究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估理论和评估体系,教材评估基本上因循的是几个
108 对我国ESP教材编写原则的探讨 研究者 评估方法 评估内容 Hutchinson & Waters(1987) 对照法,即将“主观需要分 析”和“客观对象分析”相 互对照的客观评价方法。首 先,由评价者列出教材目的 和对教材的要求,同时列出 某一等级评价教材的特点, 然后进行对照评价。 教学内容,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教学内容包括:描述语言的理论基础, 听、说、读写各项大技能及微技能的涵 盖程度,各项内容的安排顺序等。 Sheldon(1988) 整体印象评价:标识教材的 概况,如标题、作者、出版 社、定价、书号、页码、组 成 部 分、 规 格 等; 定 性 评 价:以定性的方式提出一系 列的相关问题,针对教材进 行分析评价。 教材的理论性、可行性、针对性、版式 设计、易读性、连贯性、选材与排序、 图文特色、得体性、真实性、充分性、 文化性、教育性。 McDonough & Shaw(1993) 外部评估: 简 单 的 总 体 判 断; 内 部 评 估: 从 教 材 内 容本身进行全面细致的检 查, 验 证 教 材 内 部 的 情 况 是否与编写者的声明一致; 综合评估。 外部:了解其使用对象、内容安排和作 者对语言和教学法的看法;内部:对技 能的训练,教材的分级和排序,口语和 听力材料等。 总体来看,国外研究者在评估教材时实施的过程和步骤不同,但在评估方法上大多采 用参照对比法,即参照一套标准或问题清单对教材进行检查和对比。在评估内容方面,研究 者都重点考察教材的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学习者 / 学生)的需求,都强调要“时刻把学习 者放在心中”(Breen & Candlin 1987:17),他们对选材、教学法、技能和练习开发设计以 及对语言本身的重视程度也很高。其中,Hutchinson & Waters(1987)的评估标准是针对 ESP 教学提出的,对 ESP 教材的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相对而言,国内教材建设研究相对滞后(束定芳、庄智象 1996)。现有研究主要分为三 类:一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述评和分析(何安平 2001;程晓堂 2002;王蔷 2003; 鲁红霞 2007 等),这些介绍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外的教材评价研究。二是运用国外较有 影响力的评估理论框架来评估教材,如黄雪英(2002)选用 McDonough & Shaw 的教 材评价细则来评价高职英语教材等。三是一些学者提出了评估教材和编写教材的指导性 原则(胡壮麟等 1995;束定芳、庄智象 1996;周雪林 1996;蔡基刚 1997;应惠兰、 徐慧芳 2001;文秋芳 2002 等),这些原则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之,国内的教材 评估研究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估理论和评估体系,教材评估基本上因循的是几个国 (续表) 中国ESP研究(2011.01).indd 108 2011-4-18 14:54:04
王艳 外较流行的教材评估标准,对ESP教材评估和编写原则的讨论更是寥寥无几。已有的评 估标准研究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以学习者为中心,重点对教学目的、学习者、选材、涉 及的语言内容和技巧、练习的设计、教学法以及教材的形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这些 都为开展ESP教材研究提供了参照,有助于教材编写者从中汲取经验,构建科学、合理 的ESP教材编写理念 四、对国内ESP教材编写原则的讨论 1.国内ESP教材建设的现状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英语教材正逐步朝内容型教材的方向发 展,ESP教材市场蓬勃发展,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种类繁多的ESP教材,如中等职业学校行 业英语系列教材、科技英语系列教材、专门用途英语系列教材(医学、理工等)、国外引进 教材等。国内出版的ESP教材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索ESP教材特色体系,加强多媒体辅 助教学手段,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引进的商务英语 系列教材《体验商务英语》等。但目前国内多数ESP教材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1) 语言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未得到有机结合,内容的系统性与时效性不突出:2)真实性未得到 体现。材料不真实,交际任务不贴近实际,专业知识不实用:国外引进的专业文献未能考虑 学习者的交际需求,不能满足学习者实际工作的需要:3)教材的难度控制不够,未能遵循 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原则,内容编排的随意性较大,有些引进的原版教材的内容超出学生的知 识水平:4)语境缺失。多数教材主要以语言或技巧为中心,缺乏真实的场景,不利于学习 者语用能力的培养:5)形式单一。教材主要以纸质书面材料为主,局限于课堂教学,未能 开发教材媒介的多元化潜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对ESP教学提出要求:专业英语作为大学英语的后续 课程,应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专业领域用英语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专业英语 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ESP教材建设要坚持全面培养学生的读、听、说、写 译等综合能力的原则,同时要吸收学科知识和教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编者对课堂教 学以及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深刻理解,要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继续提高英语水平和 合应用能力。 2.以学习为中心的ESP教材编写理念 需求分析是编写ESP教材的基础,也是ESP课程成败的关键。正如EGP教学一样 ESP教学要把学习效果和技能的提高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在教材编写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充分 考虑到学习者本身和他们的语言学习需求。ESP学习者有其特殊的学习需求,ESP课程设 置、教学方式、教材编写等都是建立在满足学习者特殊要求的基础之上的( Cunningworth 2002)。对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目标需求,即分析学习者将来会遇到的交际 情景,包括工作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特定环境给学习者带来的心理状态等。二是学习需 求,即分析学习者将来进行有效交际必须掌握的技能和知识( Swales1989。国内研究者提
109 王 艳 外较流行的教材评估标准,对 ESP 教材评估和编写原则的讨论更是寥寥无几。已有的评 估标准研究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以学习者为中心,重点对教学目的、学习者、选材、涉 及的语言内容和技巧、练习的设计、教学法以及教材的形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这些 都为开展 ESP 教材研究提供了参照,有助于教材编写者从中汲取经验,构建科学、合理 的 ESP 教材编写理念。 四、对国内 ESP 教材编写原则的讨论 1. 国内 ESP 教材建设的现状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英语教材正逐步朝内容型教材的方向发 展,ESP 教材市场蓬勃发展,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种类繁多的 ESP 教材,如中等职业学校行 业英语系列教材、科技英语系列教材、专门用途英语系列教材(医学、理工等)、国外引进 教材等。国内出版的 ESP 教材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索 ESP 教材特色体系,加强多媒体辅 助教学手段,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引进的商务英语 系列教材《体验商务英语》等。但目前国内多数 ESP 教材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1) 语言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未得到有机结合,内容的系统性与时效性不突出;2)真实性未得到 体现。材料不真实,交际任务不贴近实际,专业知识不实用;国外引进的专业文献未能考虑 学习者的交际需求,不能满足学习者实际工作的需要;3)教材的难度控制不够,未能遵循 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原则,内容编排的随意性较大,有些引进的原版教材的内容超出学生的知 识水平;4)语境缺失。多数教材主要以语言或技巧为中心,缺乏真实的场景,不利于学习 者语用能力的培养;5)形式单一。教材主要以纸质书面材料为主,局限于课堂教学,未能 开发教材媒介的多元化潜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对 ESP 教学提出要求:专业英语作为大学英语的后续 课程,应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专业领域用英语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专业英语 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ESP 教材建设要坚持全面培养学生的读、听、说、写、 译等综合能力的原则,同时要吸收学科知识和教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编者对课堂教 学以及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深刻理解,要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继续提高英语水平和 综合应用能力。 2. 以学习为中心的 ESP 教材编写理念 需求分析是编写 ESP 教材的基础,也是 ESP 课程成败的关键。正如 EGP 教学一样, ESP 教学要把学习效果和技能的提高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在教材编写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充分 考虑到学习者本身和他们的语言学习需求。ESP 学习者有其特殊的学习需求,ESP 课程设 置、教学方式、教材编写等都是建立在满足学习者特殊要求的基础之上的(Cunningworth 2002)。对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目标需求,即分析学习者将来会遇到的交际 情景,包括工作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特定环境给学习者带来的心理状态等。二是学习需 求,即分析学习者将来进行有效交际必须掌握的技能和知识(Swales 1989)。国内研究者提 中国ESP研究(2011.01).indd 109 2011-4-18 14:54:04
对我国ESP教材编写原则的探讨 出的外语教材编写的指导性原则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束定芳、庄智象(1996)提出的真 实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趣味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现代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等充分体现 了对学习者需求的关注。文秋芳(2002)提出的教材编写原则以“人的发展”为重要依据, 强调体现中国外语教学的特色。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编者应建立“以学习为中 心”的教材编写理念,在充分了解语言学习过程的基础上,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依据,把知识 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ESP教材应重内容、重交际,突出真实性、实用性、适 用性、多样化和立体化等特点 (1)需求分析原则 教材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是评判教材的依据和前提( Harmer1983)。 Dudley Evans&St.John(1998)提出在需求分析过程中要考虑以下要素:学习者使用所学语言 将要去完成的任务和活动:可能影响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因素;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学 习者现有水平和所需要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缩小差距的有效方式:如何让学习者在目 标交际环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和技巧:学习者想从ESP课程中得到什么:授课环境方面的信 息。ESP教学要教授学生目前和将来要使用的语言,要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地使用他们所需 的语言,能用英语完成各种职场上的交际活动。因此,学生对于材料的满意程度取决于材 料本身是否符合他们自己的标准或需求,这种标准一般由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期望 语言水平、知识面、兴趣范围等因素决定。编者要全面考虑学习者的各种需求因素,做到 有据可循、有的放矢。 (2)相关性原则 教材编写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原则是保证教材使用效果的关键。学习者的需要必须反映 在教学大纲的目标上,ESP教材的设计目标和理念必须体现教学大纲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教 材帮助学习者。因此,教材的设计原则要与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吻合,也 要与既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吻合,即ESP教材的内容在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等方面要 和学习者的学习内容相一致。教材编写通常包括宏观设计与微观设计两个方面,其中,宏观 设计包括教材编写的宏观设计指导原则、教材编写的主题框架和单元课程的设计模式:微观 设计指的是对各单元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乔爱玲2002)。为了 实现教学总目标,编者要循序渐进地设定各个单元课程的子目标,科学合理且自成系统地编 排各个单元的语言、知识、技巧及背景文化等,并配合教学重点和语言训练而设定相应的任 务。选材内容、单元课程的组编形式和为完成教学子目标而设置的任务以及体现的教学方法 都要体现科学性、合理性、连贯性和循序渐进性的原则,使学生在完成特定的任务的过程中 真正掌握某一知识点或语言规律等。可见,教材的设计模式、主题选材、教材所体现的教学 方法及其所涉及的内容都要围绕教学总目标进行,并且能够通过完成各个单元课程的子目标 最终完成教学总目标 (3)真实性原则 外语教材被视为引发或触发学生学习和交际反应的刺激物,应重视为学生提供各种有利 于他们接触所学语言的活材料和应用与经历该语言的机会( Tomlinson1998)。 Candlin& Dello(1982)把真实性归纳为:学习目标的真实性,学习环境的真实性,语篇的真实性 和学习任务的真实性。 Breen& Candlin(1987)对真实性的理解是:为学习者提供的文章
110 对我国ESP教材编写原则的探讨 出的外语教材编写的指导性原则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束定芳、庄智象(1996)提出的真 实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趣味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现代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等充分体现 了对学习者需求的关注。文秋芳(2002)提出的教材编写原则以“人的发展”为重要依据, 强调体现中国外语教学的特色。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编者应建立“以学习为中 心”的教材编写理念,在充分了解语言学习过程的基础上,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依据,把知识 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ESP 教材应重内容、重交际,突出真实性、实用性、适 用性、多样化和立体化等特点。 (1)需求分析原则 教材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是评判教材的依据和前提(Harmer 1983)。DudleyEvans & St. John(1998)提出在需求分析过程中要考虑以下要素:学习者使用所学语言 将要去完成的任务和活动;可能影响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因素;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学 习者现有水平和所需要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缩小差距的有效方式;如何让学习者在目 标交际环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和技巧;学习者想从 ESP 课程中得到什么;授课环境方面的信 息。ESP 教学要教授学生目前和将来要使用的语言,要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地使用他们所需 的语言,能用英语完成各种职场上的交际活动。因此,学生对于材料的满意程度取决于材 料本身是否符合他们自己的标准或需求,这种标准一般由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期望、 语言水平、知识面、兴趣范围等因素决定。编者要全面考虑学习者的各种需求因素,做到 有据可循、有的放矢。 (2)相关性原则 教材编写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原则是保证教材使用效果的关键。学习者的需要必须反映 在教学大纲的目标上,ESP 教材的设计目标和理念必须体现教学大纲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教 材帮助学习者。因此,教材的设计原则要与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吻合,也 要与既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吻合,即 ESP 教材的内容在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等方面要 和学习者的学习内容相一致。教材编写通常包括宏观设计与微观设计两个方面,其中,宏观 设计包括教材编写的宏观设计指导原则、教材编写的主题框架和单元课程的设计模式;微观 设计指的是对各单元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乔爱玲 2002)。为了 实现教学总目标,编者要循序渐进地设定各个单元课程的子目标,科学合理且自成系统地编 排各个单元的语言、知识、技巧及背景文化等,并配合教学重点和语言训练而设定相应的任 务。选材内容、单元课程的组编形式和为完成教学子目标而设置的任务以及体现的教学方法 都要体现科学性、合理性、连贯性和循序渐进性的原则,使学生在完成特定的任务的过程中 真正掌握某一知识点或语言规律等。可见,教材的设计模式、主题选材、教材所体现的教学 方法及其所涉及的内容都要围绕教学总目标进行,并且能够通过完成各个单元课程的子目标 最终完成教学总目标。 (3)真实性原则 外语教材被视为引发或触发学生学习和交际反应的刺激物,应重视为学生提供各种有利 于他们接触所学语言的活材料和应用与经历该语言的机会(Tomlinson 1998)。Candlin & Edelhoff(1982)把真实性归纳为:学习目标的真实性,学习环境的真实性,语篇的真实性 和学习任务的真实性。Breen & Candlin(1987)对真实性的理解是:为学习者提供的文章 中国ESP研究(2011.01).indd 110 2011-4-18 14:54:04
王艳 的真实性;学习者对上述文章理解的真实性:为有利于语言学习所展开的活动的真实性:语 言教室中实际的社交场景的真实性。罗选民等(2001)指出教材仅是材料具有真实性是不 够的,只有符合学习者真实的心理、学习水平(如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和交际功能的 教材才是真正的具有真实性的教材。为了满足学习者在未来职场上真实的交际需求,教材要 选取真实的交际内容,提供真实的交际环境和交际任务,甚至可以把学生和教师作为真实的 交际对象。具体表现在:①目标的真实性:ESP教材要培养学习者未来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 语言能力,如讲述、叙述、描述、说服、争论、谈判、辩护等,这些都是真实的需求。②材 料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真实且有时效性的材料是人们日常接触到的各种语言材料,如新闻报 道、电视录像、网络信息、商务文件、广告、产品说明书等来自公共媒体、公共场所和公务 来往的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材料能呈现一些常见文体的语言特点,使学生熟悉该专业领域 典型的表达方式,如常用词汇、句法结构等,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丰富他们的专业知 识,也可增强他们对目标语所属国家的社会、文化的了解。③任务的真实性:真实的学习任 务指日常活动中所进行的交际活动,如商务信函往来、商务会议、会议谈判等。教材要提供 贴近真实职场活动的交际任务,让学生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交际任务的语言本质和交际本 质。如果活动与学生的学习和交际动机、需求以及思想感情相关,就会产生有效的刺激,并 产生真实的交际反应,从而实现在体验中学习语言、提高专业交际能力的目的。 (4)实用性原! 实用性原则要求ESP教材必须以语境为主要手段,使教材达到实用的目的,同时也应 充分体现各课程的特色。语境分为话语语境( context of utterance),即语境的上下文:情 景语境( context of situation),即人们使用语言所处的周围环境:文化语境( context of culture),即作为语言渊源的文化背景以及人们的生活和习惯( Malinowski1923)。 Nunan (1993)把语境分为两类:语言语境和经验语境。语言语境指围绕一个篇章的词、句子、语 段和篇章等的语言语境:经验语境指篇章发生的现实世界环境。其中,经验语境最好地反映 了ESP教学实践。教材中的情景、场景、实例都是学生理解与运用教材的必要因素,ESP 教材应尽可能选用相关实例,创设真实的语言使用场景,充分利用语境的提示、补充、解 释等功能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语言来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 决问题,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为语言学习本身,而且是超越语言本身的,以达到学以致用 的目的。 (5)适应性原 人在社会环境中学习语言(Stem1983)。鉴于社会文化因素,教材中的话题要符合我 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同时,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国外文化的精华。因此,这种适应性 原则首先体现为环境的适应性。其二,学生的适应性。有效的语言教学必须与自然过程一致 而非相悖,必须促进学习进程而非阻碍学习进程。教师和教学必须适应学生。在编写教材 时,无论是在教材练习的数量、质量,还是在循序渐进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等方面,都要考 虑学生的需求、兴趣、爱好、真实的交际需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使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机和学习兴趣。 Pienemann(2000)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学生是在他们有心理和语言准备 时从教师的教授中进行学习,这种准备包括情感和语言的适应性,它在关于理解输入和情感 过滤假说的监控模型中有所体现( Krashen1985)。其三,教师的适应性。教师作为指导者
111 王 艳 的真实性;学习者对上述文章理解的真实性;为有利于语言学习所展开的活动的真实性;语 言教室中实际的社交场景的真实性。罗选民等(2001)指出教材仅是材料具有真实性是不 够的,只有符合学习者真实的心理、学习水平(如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和交际功能的 教材才是真正的具有真实性的教材。为了满足学习者在未来职场上真实的交际需求,教材要 选取真实的交际内容,提供真实的交际环境和交际任务,甚至可以把学生和教师作为真实的 交际对象。具体表现在:①目标的真实性:ESP 教材要培养学习者未来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 语言能力,如讲述、叙述、描述、说服、争论、谈判、辩护等,这些都是真实的需求。②材 料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真实且有时效性的材料是人们日常接触到的各种语言材料,如新闻报 道、电视录像、网络信息、商务文件、广告、产品说明书等来自公共媒体、公共场所和公务 来往的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材料能呈现一些常见文体的语言特点,使学生熟悉该专业领域 典型的表达方式,如常用词汇、句法结构等,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丰富他们的专业知 识,也可增强他们对目标语所属国家的社会、文化的了解。③任务的真实性:真实的学习任 务指日常活动中所进行的交际活动,如商务信函往来、商务会议、会议谈判等。教材要提供 贴近真实职场活动的交际任务,让学生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交际任务的语言本质和交际本 质。如果活动与学生的学习和交际动机、需求以及思想感情相关,就会产生有效的刺激,并 产生真实的交际反应,从而实现在体验中学习语言、提高专业交际能力的目的。 (4)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 ESP 教材必须以语境为主要手段,使教材达到实用的目的,同时也应 充分体现各课程的特色。语境分为话语语境(context of utterance),即语境的上下文;情 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即人们使用语言所处的周围环境;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即作为语言渊源的文化背景以及人们的生活和习惯(Malinowski 1923)。Nunan (1993)把语境分为两类:语言语境和经验语境。语言语境指围绕一个篇章的词、句子、语 段和篇章等的语言语境;经验语境指篇章发生的现实世界环境。其中,经验语境最好地反映 了 ESP 教学实践。教材中的情景、场景、实例都是学生理解与运用教材的必要因素,ESP 教材应尽可能选用相关实例,创设真实的语言使用场景,充分利用语境的提示、补充、解 释等功能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语言来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 决问题,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为语言学习本身,而且是超越语言本身的,以达到学以致用 的目的。 (5)适应性原则 人在社会环境中学习语言(Stern 1983)。鉴于社会文化因素,教材中的话题要符合我 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同时,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国外文化的精华。因此,这种适应性 原则首先体现为环境的适应性。其二,学生的适应性。有效的语言教学必须与自然过程一致 而非相悖,必须促进学习进程而非阻碍学习进程。教师和教学必须适应学生。在编写教材 时,无论是在教材练习的数量、质量,还是在循序渐进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等方面,都要考 虑学生的需求、兴趣、爱好、真实的交际需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使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机和学习兴趣。Pienemann(2000)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学生是在他们有心理和语言准备 时从教师的教授中进行学习,这种准备包括情感和语言的适应性,它在关于理解输入和情感 过滤假说的监控模型中有所体现(Krashen 1985)。其三,教师的适应性。教师作为指导者 中国ESP研究(2011.01).indd 111 2011-4-18 14:54:04
对我国ESP教材编写原则的探讨 教材价值的决策者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在性格、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教学经验 职业经验和教学信念等方面体现多样性,其需求也多样化,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教学 法和步骤。若专业知识难度大或任务活动复杂,超越教师的能力,那么教师的自信心就 会受挫,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材需要向教师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及充足、适 用的指导材料,这将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活动进行整体控制,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 Hedge 2002) (6)系统性原则 知识结构在语言学习和内容学习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因此,就同时提供有意义、有内容 的交流和有目的的语言拓展而言,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学习最为有效。ESP教材要以学科知 识为核心,以内容为依托,将目标内容域的知识或技巧的传授与语言技能的提高结合起来 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这需要充分体现语言与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消除人为地将语言学 习和知识学习分离开来的现象( Brinton,Snow& Wesche1993)。ESP教材提供的专业知 识主要属于专业方面的一般知识,虽没有双语教材的专业性强,但要有一定的系统性,且难 度适中。在兼顾学生兴趣并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的同时,教材应突出教学理念的先进性 和知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编者要对整个学习阶段所选用的材料作系统的整体考虑,如 语言的难度、专业知识内容的深浅、题材的比例、体裁的特点、编排顺序及应达到的目 标,同时,要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对每个学习阶段的选材作具体考虑,如各阶段应着 重解决的语言问题和非语言问题,所反映的语言和技巧应与课程目标相符。教材提供系 统和全面的知识,反映相关领域的先进成果,严谨的教学设计可以为体验式学习打下基 础。学生在内容学习中习得语言,扩充专业词汇,研究不同的语言结构、语言功能、语 言形式以及语言运用方法 (7)难度控制与阶段性原则 输入假说理论( input hypothesis)中的“i+1”论点认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最 佳难易程度是从略高于他们的水平开始,即使用比学生现有的语言知识略深一点的语言 材料,或者提供可理解的语言材料( Krashen1985)。ESP教材通常涉及专业词汇和 相关专业的理论,编写者要遵循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有效地把握好教材的 难易程度和阶段性,训练学生的输出性能力,达到输入、输出的平衡,以提高教材在教 学中的可实践程度( pedagogical practicability)、可接受性和有效性。例如,教材可 以从讨论与学习者相关的话题导入,然后学习相关专业词汇,训练听力、口语和阅读等 技能,中间穿插形式多样的任务活动,而且提供的语言素材要有代表性。最后,在充 分学习、掌握相关内容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案例学习,结合专业内容强化训练语言 技能。阶段性原则也要体现在ESP教材编写中, Hutchinson& Waters(1987)的需 求分析观点为分阶段编写ESP教材提供了依据,ESP教材可分为初级阶段和提高阶段 初级阶段的教材解决基础英语与专业的衔接问题,所涉及的学科覆盖面要广,涵盖专 业领域各方面的真实材料,并适当配备一些专业术语及翻译练习,对学生进行听、说、 读、写、译等方面技能的训练:高级阶段的教材可分不同专业,收集不同文体的原版教 材、文选、论著、实用文件、报刊杂志等,内容涉及各相关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 突出专业文体与语篇知识,在技能训练方面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达到培养和
112 对我国ESP教材编写原则的探讨 和教材价值的决策者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在性格、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教学经验、 职业经验和教学信念等方面体现多样性,其需求也多样化,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教学 方法和步骤。若专业知识难度大或任务活动复杂,超越教师的能力,那么教师的自信心就 会受挫,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材需要向教师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及充足、适 用的指导材料,这将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活动进行整体控制,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Hedge 2002)。 (6)系统性原则 知识结构在语言学习和内容学习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因此,就同时提供有意义、有内容 的交流和有目的的语言拓展而言,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学习最为有效。ESP 教材要以学科知 识为核心,以内容为依托,将目标内容域的知识或技巧的传授与语言技能的提高结合起来, 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这需要充分体现语言与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消除人为地将语言学 习和知识学习分离开来的现象(Brinton,Snow & Wesche 1993)。ESP 教材提供的专业知 识主要属于专业方面的一般知识,虽没有双语教材的专业性强,但要有一定的系统性,且难 度适中。在兼顾学生兴趣并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的同时,教材应突出教学理念的先进性 和知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编者要对整个学习阶段所选用的材料作系统的整体考虑,如 语言的难度、专业知识内容的深浅、题材的比例、体裁的特点、编排顺序及应达到的目 标,同时,要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对每个学习阶段的选材作具体考虑,如各阶段应着 重解决的语言问题和非语言问题,所反映的语言和技巧应与课程目标相符。教材提供系 统和全面的知识,反映相关领域的先进成果,严谨的教学设计可以为体验式学习打下基 础。学生在内容学习中习得语言,扩充专业词汇,研究不同的语言结构、语言功能、语 言形式以及语言运用方法。 (7)难度控制与阶段性原则 输入假说理论(input hypothesis)中的“i+1”论点认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最 佳难易程度是从略高于他们的水平开始,即使用比学生现有的语言知识略深一点的语言 材料,或者提供可理解的语言材料(Krashen 1985)。ESP 教材通常涉及专业词汇和 相关专业的理论,编写者要遵循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有效地把握好教材的 难易程度和阶段性,训练学生的输出性能力,达到输入、输出的平衡,以提高教材在教 学中的可实践程度(pedagogical practicability)、可接受性和有效性。例如,教材可 以从讨论与学习者相关的话题导入,然后学习相关专业词汇,训练听力、口语和阅读等 技能,中间穿插形式多样的任务活动,而且提供的语言素材要有代表性。最后,在充 分学习、掌握相关内容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案例学习,结合专业内容强化训练语言 技能。阶段性原则也要体现在 ESP 教材编写中,Hutchinson & Waters(1987)的需 求分析观点为分阶段编写 ESP 教材提供了依据,ESP 教材可分为初级阶段和提高阶段。 初级阶段的教材解决基础英语与专业的衔接问题,所涉及的学科覆盖面要广,涵盖专 业领域各方面的真实材料,并适当配备一些专业术语及翻译练习,对学生进行听、说、 读、写、译等方面技能的训练;高级阶段的教材可分不同专业,收集不同文体的原版教 材、文选、论著、实用文件、报刊杂志等,内容涉及各相关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 等,突出专业文体与语篇知识,在技能训练方面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达到培养和 中国ESP研究(2011.01).indd 112 2011-4-18 14:54:04
提高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的目的 (8)立体化原则 任务的真实性原则决定了ESP课堂教学模式应延伸到大的交际环境中,因此,ESP 教材应当成为动态的立体化教材。在设计教材时要充分考虑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 的特点,对教材编写体例、练习设计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开发与设计,创设开放、互动、 多元化的语言学习环境。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突破交际的时空限制,为语言学习和 使用开辟更为宽广的社会交际环境。“信息链接”可及时向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资源,为 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提供便利,成为学生拓展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配合教材练习的互动 平台可加强对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立体开发,以多样化的形式提供更丰富的内 容,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教与学在一定程度上不受 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计算机网络与课堂教学紧密整合,成为生态化外语教学环境的组成 部分。ESP立体化教材的使用不仅能为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与评估方式,同时, 从不同层面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力,使学生的技能训练 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保证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更激发了 其探究学习的兴趣。 (9)研究型学习原 ESP教材的内容是学习者感兴趣的,任务的设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一切从他们的能 力、兴趣、学习目的出发( Dudley- Evans&St.John1998)。以学习为中心的ESP教材编 写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在专门职业或学术领域内的语言应用技能, 这就要求教材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给学生提供探究和使用语言的机会。教材的练习要以 问题为导向,通过大量的讨论性、探索性、发现式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 造力。为了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材可向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和策略,通过完成真实的交 际任务,如项目作业( project work)等,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研究问题,在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的过程中学会对信息进行搜 集、分析和研究,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从 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五、结语 在英语作为一门外语(EFL)的环境下,ESP教材可以说是语言学习的唯一来源,是影 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材编写者要对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理论、学习者需求和个体差异有 深入、全面的认识,并将理论置于教学实践中,适应我国ESP教学的实际情况。ESP教材 要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将真实性、适应性、实用性、阶段性、立体化等 原则始终贯穿于教材编写理念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113 王 艳 提高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的目的。 (8)立体化原则 任务的真实性原则决定了 ESP 课堂教学模式应延伸到大的交际环境中,因此,ESP 教材应当成为动态的立体化教材。在设计教材时要充分考虑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 的特点,对教材编写体例、练习设计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开发与设计,创设开放、互动、 多元化的语言学习环境。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突破交际的时空限制,为语言学习和 使用开辟更为宽广的社会交际环境。“信息链接”可及时向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资源,为 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提供便利,成为学生拓展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配合教材练习的互动 平台可加强对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立体开发,以多样化的形式提供更丰富的内 容,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教与学在一定程度上不受 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计算机网络与课堂教学紧密整合,成为生态化外语教学环境的组成 部分。ESP 立体化教材的使用不仅能为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与评估方式,同时, 从不同层面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力,使学生的技能训练 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保证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更激发了 其探究学习的兴趣。 (9)研究型学习原则 ESP 教材的内容是学习者感兴趣的,任务的设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一切从他们的能 力、兴趣、学习目的出发(Dudley-Evans & St. John 1998)。以学习为中心的 ESP 教材编 写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在专门职业或学术领域内的语言应用技能, 这就要求教材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给学生提供探究和使用语言的机会。教材的练习要以 问题为导向,通过大量的讨论性、探索性、发现式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 造力。为了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材可向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和策略,通过完成真实的交 际任务,如项目作业(project work)等,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研究问题,在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的过程中学会对信息进行搜 集、分析和研究,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从 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五、结语 在英语作为一门外语(EFL)的环境下,ESP 教材可以说是语言学习的唯一来源,是影 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材编写者要对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理论、学习者需求和个体差异有 深入、全面的认识,并将理论置于教学实践中,适应我国 ESP 教学的实际情况。ESP 教材 要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将真实性、适应性、实用性、阶段性、立体化等 原则始终贯穿于教材编写理念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中国ESP研究(2011.01).indd 113 2011-4-18 14:54:04
对我国ESP教材编写原则的探讨 参考文献: Breen, M. P.& C. N Candlin. 1987. Which materials? A consumers and designers guide [A]. In L E. Sheldon (ed ) ELT Textbooks and Materials: Problems in Eu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IC London: 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british council. 14-28 Brinton, D. M, M. A Snow M. B. Wesche. 1993. 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A]. In J. W. Oller (ed )Methods That Work [c]. Boston: Heinle Heinle Candlin. C& C. Edelhoff. 1982. Challenges: Teachers Guide [M. London: Longman Cunningsworth, A 1984. Evaluating and Selecting EFL Teaching Materials [M]. London: Heinemann. Cunningsworth. A 2002. Choosing Your Coursebook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 Dudley-Evans, A M. Bates. 1987. The evaluation of an ESP textbook [A]. In L. E. Sheldon (ed ) ELT Textbooks and Materials [C]. London: 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British Council. 99-105 Dudley-Evans, T. M. J. St. John. 1998.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ant N. 1987. Making the Most of Your Textbooks [M]. New York: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Harmer, J. 1983.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Longman Hedge, T. 2002. Teaching and Leam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tchinson, T.& A. Waters. 1987.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 centered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rashen, S.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Larsen-Freeman, D.& M. H. Long.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M]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 Malinowski, B. 1923.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 [A]. In C K Ogden I A Richards (eds ]. The Meaning of Meaning [C].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Inc. McDonough, J. C Shaw. 1993.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LT [M]. London: Blackwell Nunan, D. 1993. Task-based syllabus design: Selecting, grading and sequencing tasks [A. In G Crookes S. M. Gass (eds ) Tasks in a Pedagogical Context [C]. Cleveland: Multilingual Mat ters.55-66 Pienemann, M. 2000. Psycholinguistic mechanis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 guage [A]. In I Plag K Schneider(eds ) Language Use,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History [C]. Trier: Wissenschaftlicher Verlag Trier(WVr). 99-118. Robinson. P. C. 1980.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Oxford: Pergamon Pres Seaton, B. 1982. A Handbook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erms and Practice [M]. London: The Mac millan Press Ltd Sheldon, L. 1988. Evaluating ELT textbooks and materials [J]. ELT Journal 42(4) Stem. HH. 1983.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revens, P. 1988. 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 [A]. In M. Tickoo (ed ) ESP: State of the Art ICI Singapore: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er. 1-13 Swales, J. 1989. Service English program design and opportunity cost [A]. In R. K Johnson (ed ) 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9-90
114 对我国ESP教材编写原则的探讨 参考文献: Breen, M. P. & C. N. Candlin. 1987. Which materials? A consumer’s and designer’s guide [A]. In L. E. Sheldon (ed.) . ELT Textbooks and Materials: Problems in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C]. London: 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British Council. 14-28. Brinton, D. M., M. A. Snow & M. B. Wesche. 1993. 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A]. In J. W. Oller. (ed.) Methods That Work [C]. Boston: Heinle & Heinle. Candlin,C. & C. Edelhoff. 1982. Challenges: Teacher's Guide [M]. London: Longman. Cunningsworth , A. 1984. Evaluating and Selecting EFL Teaching Materials [M]. London: Heinemann. Cunningsworth, A. 2002. Choosing Your Coursebook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Dudley-Evans, A. & M. Bates. 1987. The evaluation of an ESP textbook [A]. In L. E. Sheldon (ed.). ELT Textbooks and Materials [C]. London: 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British Council. 99-105. Dudley-Evans, T. & M. J. St. John. 1998.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ant, N. 1987. Making the Most of Your Textbooks [M]. New York: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Harmer, J. 1983.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Longman. Hedge, T. 2002.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tchinson, T. & A. Waters. 1987.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rashen, S.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Larsen-Freeman, D. & M. H. Long.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Malinowski, B. 1923.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 [A]. In C. K. Ogden & I. A. Richards (eds.). The Meaning of Meaning [C].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Inc. McDonough, J. & C. Shaw. 1993.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LT [M]. London: Blackwell. Nunan, D. 1993. Task-based syllabus design: Selecting, grading and sequencing tasks [A]. In G. Crookes & S. M. Gass (eds.) . Tasks in a Pedagogical Context [C]. Cleve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 55-66. Pienemann, M. 2000. Psycholinguistic mechanis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A]. In I. Plag & K. Schneider (eds.) . Language Use,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History [C]. Trier: Wissenschaftlicher Verlag Trier (WVT) . 99-118. Robinson, P. C. 1980.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Seaton, B. 1982. A Handbook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erms and Practice [M].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Sheldon, L. 1988. Evaluating ELT textbooks and materials [J]. ELT Journal 42 (4) . Stern, H. H. 1983.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revens, P. 1988. 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 [A]. In M. Tickoo (ed.) . ESP: State of the Art [C]. Singapore: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er. 1-13. Swales, J. 1989. Service English program design and opportunity cost [A]. In R. K. Johnson (ed.) . 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9-90. 中国ESP研究(2011.01).indd 114 2011-4-18 14:54:05
王艳 Tomlinson, B (ed ) 1998. 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 ersity Press. 蔡基刚,1997,浅谈21世纪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中有关选材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26-29 蔡基刚、唐敏,2008,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4):85-90。 程晓堂,2002,《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何安平,2001,《外语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胡壮麟等,1995,提高教材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外语界》(1):11-16。 黄雪英,2002,高职英语教材的评估与选择同,《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79-81 鲁红霞,2007,国内外英语教材评价研究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4):20-23。 罗选民等,2001,大学英语专业阅读阶段教材教法研究同],《外语界》(2):36-42 乔爱玲,2002,从外语教材编写的宏观设计与微观设计评估教材,《外语界》(3):75-77。 束定芳、庄智象,1996,《现代外语教学一—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蔷,2003,《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秋芳,2002,编写英语专业教材的重要原则,《外语界》(1):17-21 应惠兰、徐慧芳,200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阅读材料的选择,《外语教学与研究》(5):206-2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9,《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周雪林,1996,浅谈外语教材评估标准J],《外语界》(2):60-62。 作者简介 王艳北京外国语大学专用英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ESP课程设置、ESP教材研究、 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通讯地址:北京外国语大学专用英语学院,邮编:100089。电子邮箱: wangyang@bfsu.edu.cn
115 王 艳 Tomlinson, B. (ed.) . 1998. 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蔡基刚,1997,浅谈 21 世纪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中有关选材的几个问题 [J],《外语界》(1):26-29。 蔡基刚、唐敏,2008,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原则 [J],《中国大学教学》(4):85-90。 程晓堂,2002,《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何安平,2001,《外语教学大纲 · 教材 · 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胡壮麟等,1995,提高教材评估工作的科学性 [J],《外语界》(1):11-16。 黄雪英,2002,高职英语教材的评估与选择 [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79-81。 鲁红霞,2007,国内外英语教材评价研究 [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4):20-23。 罗选民等,2001,大学英语专业阅读阶段教材教法研究 [J],《外语界》(2):36-42。 乔爱玲,2002,从外语教材编写的宏观设计与微观设计评估教材 [J],《外语界》(3):75-77。 束定芳、庄智象,1996,《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蔷,2003,《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秋芳,2002,编写英语专业教材的重要原则 [J],《外语界》(1):17-21。 应惠兰、徐慧芳,200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阅读材料的选择 [J],《外语教学与研究》(5):206-2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9,《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周雪林,1996,浅谈外语教材评估标准 [J],《外语界》(2):60-62。 作者简介: 王 艳 北京外国语大学专用英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ESP 课程设置、ESP 教材研究、 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通讯地址:北京外国语大学专用英语学院,邮编:100089。电子邮箱: wangyan8@bfsu.edu.cn 中国ESP研究(2011.01).indd 115 2011-4-18 14: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