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感吾生之 暮万物之得
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从我们所学过的诗中可以看出: 浅的语言形象往和它现奥 中的意不同
从我们所学过的诗中可以看出: 诗歌的语言形象往往和它现实 中的意义不同
张若虚《秦江花月夜 潮水连 上明月共潮生 李自 低头 明下独 举杯朋,对影成三人。月 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苏《水调歌头 月几时详把酒问青。……但愿人 干里共婵娟” 月亮——思念之情神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李白《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既 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思念之情
制作:奇奇家园(潘建业) E-mail:ptq614@126.com
说“木叶” 林庚 制作:奇奇家园(潘建业) E-mail:ptq614@126.com
作者简全 三 人有《唐 本文中他对 本”在理目 作子板为 细致辨柝,应该 说对我们怎奉 处颊有启发
作者简介 • 林庚,著名学者、 诗人,有 《唐诗综 论 》。本文中他对 “木”在形象上的 艺术特征作了极为 细致的辨析,应该 说对我们怎样体察 诗歌艺术中的精微 之处颇有启发 。 近影 一九三三年留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 本”被 兩个艺悬整莓到2]示 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 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 千里。(总结)
阅读思考: 文章结构思路如 何?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 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 千里。 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 (关键在一个“木”字) 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 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 秋天气息。 (现象) (特征 ) (总结)
间题探究 1、诗中为什么用“少不用“树 明确: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 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
问题探究: 1、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 明确: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 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 没有
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 x其意象没有 吐将逝。酱 3 牌專烟通璃人想湘罾寻的 款思泰为理美者到的“肃 ?萧 触殺景的 动请随之而 看對一木叶 木”,就会想到诗中主入公的颓然之貌,悲怆 之情
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 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 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 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 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 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 叶”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 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 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 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 或因身处逆境 、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 倍感思亲,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对肃 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 生(触秋景而生悲情),看到“木叶”、“落 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 之情
比较:“木”和“树”的区 别: “木”一木头、木料一树干(疏朗)一落叶一秋天 一离愁别绪一悲/ “树”一繁密叶子一浓荫(绵密)一不是秋天一不是离愁 别绪 不悲
3、思考:为什么“木” 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比较:“木”和“树”的区 别: “木”—木头、木料—树干(疏朗)—落叶 —秋天 —离愁别绪 —悲 “树”—繁密叶子 —浓荫(绵密 ) —不是秋天 —不是离愁 别绪 —不悲
古逢秋悲寂寥
自古逢秋悲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