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叶” ∠作煮林庚 江两省爱州一文组运华
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 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 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 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 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 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 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 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 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 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 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 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 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 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 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 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 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 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 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 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 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 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 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 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 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 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 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 象
•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 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 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 文系。193 3年秋出版了第一 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 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 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 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 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 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 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 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 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 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 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 象
简介作者 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 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 里。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 集,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 问题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 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 了颇多精辟的创见。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 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 简史》等
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 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 里。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 集,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 问题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 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 了颇多精辟的创见。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 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 简史》等
课文说明 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 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 《渡河北》为例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 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 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 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 有区别。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从“木” 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 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作者把 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 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
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 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 《渡河北》为例。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 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 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 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 有区别。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从“木” 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 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作者把 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 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
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 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木”作为“树”的概 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 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 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而“树”与“叶”的形 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 叶”才如此生动。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 繁密的叶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是在蒙蒙 细雨中,没有千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至于“落 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 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 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第七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 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 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木”作为“树”的概 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 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 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而“树”与“叶”的形 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 叶”才如此生动。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 繁密的叶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是在蒙蒙 细雨中,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至于“落 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 “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 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第七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 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 “木”字。 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 么有这些特征 第七段是小结。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学者,也是诗人。他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 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 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 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 察,值得我们借鉴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 “木”字。 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 么有这些特征。 第七段是小结。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学者,也是诗人。他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 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 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 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 察,值得我们借鉴
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 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树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征木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树:饱满 味木:疏朗 场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合木秋风叶落
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 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 树 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征 木 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 树: 饱满 味 木: 疏朗 场 树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合 木 秋风叶落
点探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 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 “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 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 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 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 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 相 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 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 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 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 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 “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 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 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 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 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 想。 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 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 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 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 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 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 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 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 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 ,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 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 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第4、5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 些艺术特征?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 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 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 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 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 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 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 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 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 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 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 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第4、5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 些艺术特征?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 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 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 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