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第六童 沟通协调
沟通协调
华条茶修条线品标的条茶修品示条茶坐条的条 第一节 沟通协调的意义、内容和范围 01
01 第一节 沟通协调的意义、内容和范围
“关键”的管理技能 (中组部1991年调查,646案,2000多工作环节) 技能协调调研沟通指导决断工作授权应变 检查 安排 运用 次数27026617216411636 22/22 运用 率% 2423151410322 成功 次数18220110910357 55 14/18 成功 率% 677563 63 49 64 6481
“关键”的管理技能 (中组部1991年调查,646案,2000多工作环节) 技能 协调 调研 沟通 指导 决断 工作 授权 应变 检查 安排 运用 次数 270 266 172 164 116 36 22 22 运用 率% 24 23 15 14 10 3 2 2 成功 次数 182 201 109 103 57 55 14 18 成功 率% 67 75 63 63 49 64 64 81
美国对高级职业文官 五项要求 1领导变革和创新的能力 2领导他人的能力 3注重工作结果 4专业知识与技能 5协调与沟通的能力 注:美国高级职业文官是指处于公务员序列16-18级的高 级官员,共有5971人(2000)
美国对高级职业文官 五项要求 1 领导变革和创新的能力 2 领导他人的能力 3 注重工作结果 4 专业知识与技能 5 协调与沟通的能力 注:美国高级职业文官是指处于公务员序列16-18级的高 级官员,共有5971人(2000)
(一)沟通协调是什么 ■ 沟通是信息的传递,是手段;协调测是沟通的目 的,是结果。 协调的内涵:协调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同心协力、 配合适当的意思,是一种行为状态。从现代管理 学的角度讲,就是使一系统内各相关的组织与个 人的活动趋于同步化与和谐化的一种控制,是一 种行为。前者可称为协调状态,后者可称为协调 行为
(一)沟通协调是什么 ◼ 沟通是信息的传递,是手段;协调则是沟通的目 的,是结果。 ◼ 协调的内涵:协调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同心协力、 配合适当的意思,是一种行为状态。从现代管理 学的角度讲,就是使一系统内各相关的组织与个 人的活动趋于同步化与和谐化的一种控制,是一 种行为。前者可称为协调状态,后者可称为协调 行为
华条杀修品线条条的条示修备示坐依宗华条示坐条 (一)协调与管理的区别 相同点:两者都是有目的的控制行为。 不同点: (1)管理不仅是对人或组织的控制,而且还包 括对物的控制,而协调的对象则仅仅是人或 组织之间的行为和关系。 (2)管理的范围是系统本身,而协调还涉及系 统与外部关系 (3)管理活动侧重于程序控制,而协调在方式 上较为灵活,控制的程度也不如管理那么强
(一)协调与管理的区别 相同点:两者都是有目的的控制行为。 不同点: (1)管理不仅是对人或组织的控制,而且还包 括对物的控制,而协调的对象则仅仅是人或 组织之间的行为和关系。 (2)管理的范围是系统本身,而协调还涉及系 统与外部关系。 (3)管理活动侧重于程序控制,而协调在方式 上较为灵活,控制的程度也不如管理那么强
华条杀修品线条条的条示修备示坐依宗华条示坐条 (二)关于失调状态的科学分析 1、什么是失调状态和失调倾向: 整体运行正常,各子系统有序组织彼运配 合,目标一致,效率和效益均保持这有水 平,信息、沟通及与外界环境进行的物项和 能量的交换都处于充满生机的和谐状态。 以上具体因素有一项达不到要求,则会使 系统组织出现失调状态或失调倾向
(二)关于失调状态的科学分析 1.什么是失调状态和失调倾向: 整体运行正常,各子系统有序组织,彼此配 合,目标一致,效率和效益均保持应有水 平,信息沟通及与外界环境进行的物质和 能量的交换都处于充满生机的和谐状态。 以上具体因素有一项达不到要求,则会使 系统组织出现失调状态或失调倾向
华条示品券的条示华备杀线示华条每坐条 (二)关于失调状态的科学分析 2、秘书人员对于失调状态和失调倾向的调 查,要姜于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情远 分析问题。 (1)失调状态的分析: (2)差异性分析: (3)共同性分析: (4)因果性分析:
(二)关于失调状态的科学分析 2.秘书人员对于失调状态和失调倾向的调 查,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情况, 分析问题。 (1)失调状态的分析: (2)差异性分析: (3)共同性分析: (4)因果性分析:
坐条杀修条线示的条茶修条示条宗华念修条 课堂大讨论 同学之间吵架,班干劝阻是 否是沟通协调?
课堂大讨论 同学之间吵架,班干劝阻。是 否是沟通协调?
华条杀坐条线备持的条示修品示条茶华条 (三)改革中出现的失调状态的类型 1、新旧体制矛盾造成的失调状态。 2、权益矛盾造成的不协调状态 3、主观认识矛盾造成的失调状卷 4、历史与现实矛盾造成的失调状态
(三)改革中出现的失调状态的类型 1.新旧体制矛盾造成的失调状态。 2.权益矛盾造成的不协调状态。 3.主观认识矛盾造成的失调状态。 4.历史与现实矛盾造成的失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