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州师北太学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 年度报告 (2020年度) 杭州师范大学 2021年3月
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 年度报告 (2020 年度) 杭州师范大学 2021 年 3 月
目录 总体情况 (一)学位点授权基本情况 (二)学科建设情况 (三)研究生招生情况 (四)研究生就业情况… (五)研究生在读、学位授予情况 (六)研究生导师状况 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科创”型校园文化建设 (四)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6699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二)导师选拔培训情况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四)学术训练、学术交流和学风建设情况 (五)研究生奖助情况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o112 (一)人才培养 (二)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监督体系完善 (三)科学研究 (四)国际合作交流情况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六、改进措施及下一步思路举措. (一)学科建设工作方面 (二)研究生培养与导师队伍建设方面 (三)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方面 88901 (四)研究生招生质量方面 (五)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方面 (六)研究生国际交流方面
目 录 一、总体情况.................................................................................................................................... 1 (一)学位点授权基本情况.......................................................................................................... 2 (二)学科建设情况...................................................................................................................... 3 (三)研究生招生情况.................................................................................................................. 3 (四)研究生就业情况.................................................................................................................. 3 (五)研究生在读、学位授予情况.............................................................................................. 4 (六)研究生导师状况.................................................................................................................. 4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5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5 (三)“科创”型校园文化建设.................................................................................................. 6 (四)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 6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9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9 (二)导师选拔培训情况.............................................................................................................. 9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10 (四)学术训练、学术交流和学风建设情况............................................................................ 11 (五)研究生奖助情况................................................................................................................ 11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2 (一)人才培养............................................................................................................................ 12 (二)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监督体系完善................................................................................ 14 (三)科学研究............................................................................................................................ 15 (四)国际合作交流情况............................................................................................................ 16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17 (一)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17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17 六、改进措施及下一步思路举措 ................................................................................................... 18 (一)学科建设工作方面............................................................................................................ 18 (二)研究生培养与导师队伍建设方面.................................................................................... 19 (三)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方面................................................................................................ 20 (四)研究生招生质量方面........................................................................................................ 21 (五)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方面........................................................................................ 22 (六)研究生国际交流方面........................................................................................................ 23
、总体情况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93年,早期有基础数学、动物学、音乐学等学科专业 与中国科学院、原杭州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我校自主培养研究生积累了宝贵 经验。1997年组织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正式批准 我校(当时校名为“杭州师范学院”,2007年改为“杭州师范大学”)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 单位,同时批准基础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和音乐学3个学科专业为硕士学位授权点,自1999 年开始独立面向全国招收和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2001年,中国哲学、汉语言文字学和动 物学三个学科专业被批准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教育学原理、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学、美术学、中国近现代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凝 聚态物理学、应用数学、有机化学、遗传学、生态学等13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 年,民商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心理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设计艺术学、专门史、 理论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植物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化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 学、护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 年,国家深化学位点授权改革,只以一级学科增列授权审核,我校共获得了法学、马克思主 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历史学、数学 化学、生物学、公共管理等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11年国家将艺术学升格为学 科门类,教育部重新发布了《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2011)》,并进行了对应学 科调整授权审核工作,我校获得了中国史、生态学、护理学、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 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12年我校生物学和基 础医学2个一级学科经教育部批准以单列指标方式与浙江大学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 2012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力推荐,学校“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 士人才培养项目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立项建设,2013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 2014年开始招收全国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博士研究生,依托公共 管理学科,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2016年,我校自主开展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将人 体解剖与组织胚胎的二级学科硕士点动态调整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7 年,经批准,我校新增晢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物理学、应用经济学5个 级学科硕士点。 在重视学术型硕士学位建设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专业型硕士学位建设。在教育部、国
1 一、总体情况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 1993 年,早期有基础数学、动物学、音乐学等学科专业 与中国科学院、原杭州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我校自主培养研究生积累了宝贵 经验。1997 年组织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 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正式批准, 我校(当时校名为“杭州师范学院”,2007 年改为“杭州师范大学”)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 单位,同时批准基础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和音乐学 3 个学科专业为硕士学位授权点,自 1999 年开始独立面向全国招收和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2001 年,中国哲学、汉语言文字学和动 物学三个学科专业被批准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 年,教育学原理、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学、美术学、中国近现代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凝 聚态物理学、应用数学、有机化学、遗传学、生态学等 13 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 年,民商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心理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设计艺术学、专门史、 理论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植物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化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 学、护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 年,国家深化学位点授权改革,只以一级学科增列授权审核,我校共获得了法学、马克思主 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历史学、数学、 化学、生物学、公共管理等 13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11 年国家将艺术学升格为学 科门类,教育部重新发布了《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2011)》,并进行了对应学 科调整授权审核工作,我校获得了中国史、生态学、护理学、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 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等 8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12 年我校生物学和基 础医学 2 个一级学科经教育部批准以单列指标方式与浙江大学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 2012 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力推荐,学校“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 士人才培养项目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立项建设,2013 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 2014 年开始招收全国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博士研究生,依托公共 管理学科,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2016 年,我校自主开展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将人 体解剖与组织胚胎的二级学科硕士点动态调整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7 年,经批准,我校新增哲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物理学、应用经济学 5 个一 级学科硕士点。 在重视学术型硕士学位建设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专业型硕士学位建设。在教育部、国
务院学位办和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于2003年被批准 为第三批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试点单位,2004年正式招生,到2020年共招17 届教育硕士生。2009年,在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艺术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获得艺术硕士专 业学位授权类别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于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2014年新获批临床医学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和工程硕士(软件工程领域)等3个专 业学位授权类别(领域)。2016年,学校将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调整为工程硕士(化学 工程领域)。2017年,经批准,我校新增金融、国际商务、法律、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 翻译、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等10个专业类别。2018年工程硕士划分8个类别, 我校对应调整学位授权点,获得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和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 类别。 我校研究生教育重视对外合作办学。2001年6月,我校和堪培拉大学开始合作培养教 育领导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启了我校对外合作办学的序幕。从200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办公室正式批准至2012年底项目结束,共招收了八期学员,累计毕业生410余名。两校通 过紧密合作,构建了中外教育互动交流的平台,形成了主动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取 得了中外合作双方共赢的成果,也为我校有效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4 年双方再次成功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办教育领导与管理硕士学位项目,于2015年开始招生。 至今,我校已发展成为拥有人文社会科学、理学、医学等几类主干学科,教师教育与艺 术教育具有特色、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有一定优势、自然科学学科快速崛起、各类新兴学科较 快发展的综合性师范大学。2017年入选第二批省重点建设高校。现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 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联合培养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和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培养教育领导与管理学硕士项 目。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有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一流学科(A类)7个、 省一流学科(B类)6个,杭州市一流学科6个。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2020年底,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研究生378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2人,硕士研究生3728 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生3236人,非全日制硕士生492人。另有联合培养博士生16人, (一)学位点授权基本情况 至2020年,我校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即“治未病与健康管理” 联合培养博士点2个,分别为生物学与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为哲学、应用经 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2 务院学位办和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于 2003 年被批准 为第三批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试点单位,2004 年正式招生,到 2020 年共招 17 届教育硕士生。2009 年,在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艺术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获得艺术硕士专 业学位授权类别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于 2010 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2014 年新获批临床医学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和工程硕士(软件工程领域)等 3 个专 业学位授权类别(领域)。2016 年,学校将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调整为工程硕士(化学 工程领域)。2017 年,经批准,我校新增金融、国际商务、法律、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 翻译、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等 10 个专业类别。2018 年工程硕士划分 8 个类别, 我校对应调整学位授权点,获得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和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 类别。 我校研究生教育重视对外合作办学。2001 年 6 月,我校和堪培拉大学开始合作培养教 育领导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启了我校对外合作办学的序幕。从 200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办公室正式批准至 2012 年底项目结束,共招收了八期学员,累计毕业生 410 余名。两校通 过紧密合作,构建了中外教育互动交流的平台,形成了主动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取 得了中外合作双方共赢的成果,也为我校有效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4 年双方再次成功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办教育领导与管理硕士学位项目,于 2015 年开始招生。 至今,我校已发展成为拥有人文社会科学、理学、医学等几类主干学科,教师教育与艺 术教育具有特色、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有一定优势、自然科学学科快速崛起、各类新兴学科较 快发展的综合性师范大学。2017 年入选第二批省重点建设高校。现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 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1 个,联合培养博士点 2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24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1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17 个和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培养教育领导与管理学硕士项 目。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1 个,有省优势特色学科 1 个,省一流学科(A 类)7 个、 省一流学科(B 类)6 个,杭州市一流学科 6 个。5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 2020 年底,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研究生 3780 人,其中博士研究生 52 人,硕士研究生 3728 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生 3236 人,非全日制硕士生 492 人。另有联合培养博士生 16 人, (一)学位点授权基本情况 至2020年,我校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即“治未病与健康管理”; 联合培养博士点 2 个,分别为生物学与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24 个,为哲学、应用经 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网络空间安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 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二级学 科硕士点1个,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为金融、国际商务、法 律、社会工作、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翻译、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临 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艺术 (二)学科建设情况 截至2020年,我校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浙江省 优势特色学科1个—一教育学,浙江省一流学科13个,其中A类7个,分别是公共管理、 化学、生物学、数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理论与中国语言文学:B类6个,分别是心理 学、护理学、教育学、中国史、法学与生态学。有杭州市一流学科6个,分别是药学、物理 学、临床医学、戏剧与影视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我校化学、临床医学、植物 学与动物学、神经与行为科学和工程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20年软科学科排行 榜上,入围前50%学科共计19个,其中前10%有2个:艺术学理论和外国语言文学;前20% 有2个:心理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前30%有4个:应用经济学、教育学、生物学、公共管理 前40%有6个:中国史、数学、化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美术学;前50%有5个: 法学、物理学、网络空间安全、护理学、设计学。 三)研究生招生情况 2020年,我校实现了研究生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双突破。博士研究生报考人数62人, 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7936人,增长率连续5年在30%以上,生源质量持续稳步提升。本年 我校共招收各类研究生1672人,同比去年增长419%。其中,招收博士研究生16人,硕士 研究生1656人。 (四)研究生就业情况 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74万,创历史新高,供求结构性矛盾更加凸 显。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为保护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各 髙校纷纷采取紧急措施,如推迟学生返学、封闭式校园管理、暂停线下校园招聘、暂缓出国 境申请等。以上情况给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压力,在全校师生共 同努力下,2020年研究生就业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我校2020届毕业研究生中需就业派遣的毕业生978人(其中博士4人,非全日制硕士 11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就业率为94.89%,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升学率为7.68%
3 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网络空间安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 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二级学 科硕士点 1 个,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17 个,为金融、国际商务、法 律、社会工作、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翻译、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临 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艺术。 (二)学科建设情况 截至 2020 年,我校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1 个——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浙江省 优势特色学科 1 个——教育学,浙江省一流学科 13 个,其中 A 类 7 个,分别是公共管理、 化学、生物学、数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理论与中国语言文学;B 类 6 个,分别是心理 学、护理学、教育学、中国史、法学与生态学。有杭州市一流学科 6 个,分别是药学、物理 学、临床医学、戏剧与影视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我校化学、临床医学、植物 学与动物学、神经与行为科学和工程学 5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2020 年软科学科排行 榜上,入围前 50%学科共计 19 个,其中前 10% 有 2 个:艺术学理论和外国语言文学;前 20% 有 2 个:心理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前 30%有 4 个:应用经济学、教育学、生物学、公共管理; 前 40%有 6 个:中国史、数学、化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美术学;前 50%有 5 个: 法学、物理学、网络空间安全、护理学、设计学。 (三)研究生招生情况 2020 年,我校实现了研究生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双突破。博士研究生报考人数 62 人, 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 7936 人,增长率连续 5 年在 30%以上,生源质量持续稳步提升。本年, 我校共招收各类研究生 1672 人,同比去年增长 41.9%。其中,招收博士研究生 16 人,硕士 研究生 1656 人。 (四)研究生就业情况 2020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 874 万,创历史新高,供求结构性矛盾更加凸 显。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为保护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各 高校纷纷采取紧急措施,如推迟学生返学、封闭式校园管理、暂停线下校园招聘、暂缓出国 境申请等。以上情况给 2020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压力,在全校师生共 同努力下,2020 年研究生就业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我校 2020 届毕业研究生中需就业派遣的毕业生 978 人(其中博士 4 人,非全日制硕士 11 人),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就业率为 94.89%,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升学率为 7.68%
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就业率达100%,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就业率超过90%:2个专业学位 类别就业率达100%,4个专业学位类别就业率超过90% 2020届毕业研究生中,在研究机构、高等学校、教育单位及其他事业单位就业410人 在企业就业288人,升学和出国74人,考取公务员(含选调生)15人。以上四类就业人数 在全部毕业研究生人数中占比近80%。毕业研究生(不含升学和出国出境)就业区域以华东 地区为主,其中浙江省内就业人数最多,共688人,占毕业生就业总数的80.66%;省内以 杭州市就业人数最多,共514人,占在浙江就业人数的74.71% 五)研究生在读、学位授予情况 2020年,在校研究生为378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2人,硕士研究生3728人。在校硕 士研究生中学术学位1528人,占40%,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708人,占45.81%,非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492人,占13.01%。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逐年上升,已成为学 校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逐步形成学 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格局。 2020年,我校共授予博士学位、硕士学位1193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4人,授予硕 士学位1189人,包括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438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612人,非全日制 专业学位硕士72人,在职教育硕士67人。 (六)研究生导师状况 2020年我校全职导师人数明显增加,导师分类结构、分层结构更加合理。全校共有1480 名研究生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71名(校外博土生导师21名),硕土生导师1409名(校 外导师共324人)。硕士生导师中,纯学术型硕士生导师422名(校外导师6名),纯专业 型硕士生导师583名(校外导师318名),学术和专业兼顾型硕士生导师404名。全职硕士 生导师占全体硕士生导师人数的77.01%,兼职硕士生导师占22.99%。从职称结构来看,我 校正高级职称硕士生导师395人,占在岗硕士生导师人数37.58%。同时,研究生导师年龄 分布逐渐趋于合理。2020年,学校30-54岁的硕士生导师834人,占在岗硕士生导师人数 的79.35%。35-59岁的博士生导师62人,占在岗博士生导师人数的87.32%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20年,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紧緊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认真履行立德树人职责, 以硏究生科硏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关爱硏究生日常学习生活为保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
4 有 7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就业率达 100%,9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就业率超过 90%;2 个专业学位 类别就业率达 100%,4 个专业学位类别就业率超过 90%。 2020 届毕业研究生中,在研究机构、高等学校、教育单位及其他事业单位就业 410 人, 在企业就业 288 人,升学和出国 74 人,考取公务员(含选调生)15 人。以上四类就业人数 在全部毕业研究生人数中占比近 80%。毕业研究生(不含升学和出国出境)就业区域以华东 地区为主,其中浙江省内就业人数最多,共 688 人,占毕业生就业总数的 80.66%;省内以 杭州市就业人数最多,共 514 人,占在浙江就业人数的 74.71%。 (五)研究生在读、学位授予情况 2020 年,在校研究生为 3780 人,其中博士研究生 52 人,硕士研究生 3728 人。在校硕 士研究生中学术学位 1528 人,占 40%,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1708 人,占 45.81%,非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492 人,占 13.01%。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逐年上升,已成为学 校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逐步形成学 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格局。 2020 年,我校共授予博士学位、硕士学位 1193 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 4 人,授予硕 士学位 1189 人,包括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 438 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612 人,非全日制 专业学位硕士 72 人,在职教育硕士 67 人。 (六)研究生导师状况 2020 年我校全职导师人数明显增加,导师分类结构、分层结构更加合理。全校共有 1480 名研究生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 71 名(校外博士生导师 21 名),硕士生导师 1409 名(校 外导师共 324 人)。硕士生导师中,纯学术型硕士生导师 422 名(校外导师 6 名),纯专业 型硕士生导师 583 名(校外导师 318 名),学术和专业兼顾型硕士生导师 404 名。全职硕士 生导师占全体硕士生导师人数的 77.01%,兼职硕士生导师占 22.99%。从职称结构来看,我 校正高级职称硕士生导师 395 人,占在岗硕士生导师人数 37.58%。同时,研究生导师年龄 分布逐渐趋于合理。2020 年,学校 30-54 岁的硕士生导师 834 人,占在岗硕士生导师人数 的 79.35%。35-59 岁的博士生导师 62 人,占在岗博士生导师人数的 87.32%。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20 年,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认真履行立德树人职责, 以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关爱研究生日常学习生活为保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研究生思政工作队伍的建设是开展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基础,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同步推进 党团组织系统的完善,有助于促进研究生工作的全面开展。 1.加强研究生思政工作的领导 学校对研究生工作部门进行深度整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 全校紧密配合、研究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检查和评估。同时,明确研究生导师作 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第三届“良师益友”优秀硏究生导师的评选 深入挖掘一批德才兼备、深受学生普遍认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教师典型,并以“两微 端”为平台进行宣传,以此促进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在全校营造好营造“尊师重教” 的良好氛围,同时使导师进一步明确立德树人、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 2.建设研究生思政工作队伍 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最终靠高素质专业化的工 作队伍。要做好研究生思政工作,建设好思政工作的“生力军”至关重要。为加强导师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支持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选拔 优秀研究生在服务广大同学的过程中受教育、增本领、长才干,助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 的不断提升。同时打通学校一学院-后勤联动通道,为研究生学习、生活提供全面保障。 3.健全研究生党团组织系统 研究生群体中,绝大部分是党员或团员,属于一支可以充分利用的中坚力量。我校进一 步完善研究生党团组织建设,组织覆盖率达到100%,同时还将研究生班委、组织员主管岗 以及研究生会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共同研究部署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贯 穿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培养紧密结合,形成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注重党员骨干队伍建设,提升组织战斗力 研究生院与校党委组织部共同推出“组织员助管岗”,成立“红硏工作室”。在协助学院 组织员开展学院党建工作的同时加强工作室成员之间的沟通联系,通过集中培训、线上讨论 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工作室成员业务素质和凝聚力,以我校党员之家为主阵地,面向研究生党 员组织主题讨论、红色宣讲、专题报告等活动,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主体作用,深化党史国
5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研究生思政工作队伍的建设是开展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基础,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同步推进 党团组织系统的完善,有助于促进研究生工作的全面开展。 1. 加强研究生思政工作的领导 学校对研究生工作部门进行深度整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 全校紧密配合、研究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检查和评估。同时,明确研究生导师作 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第三届“良师益友”优秀研究生导师的评选, 深入挖掘一批德才兼备、深受学生普遍认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教师典型,并以“两微 一端”为平台进行宣传,以此促进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在全校营造好营造“尊师重教” 的良好氛围,同时使导师进一步明确立德树人、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 2. 建设研究生思政工作队伍 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最终靠高素质专业化的工 作队伍。要做好研究生思政工作,建设好思政工作的“生力军”至关重要。为加强导师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支持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选拔 优秀研究生在服务广大同学的过程中受教育、增本领、长才干,助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的不断提升。同时打通学校-学院-后勤联动通道,为研究生学习、生活提供全面保障。 3. 健全研究生党团组织系统 研究生群体中,绝大部分是党员或团员,属于一支可以充分利用的中坚力量。我校进一 步完善研究生党团组织建设,组织覆盖率达到 100%,同时还将研究生班委、组织员主管岗 以及研究生会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共同研究部署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贯 穿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培养紧密结合,形成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 (二) 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 注重党员骨干队伍建设,提升组织战斗力 研究生院与校党委组织部共同推出“组织员助管岗”,成立“红研工作室”。在协助学院 组织员开展学院党建工作的同时加强工作室成员之间的沟通联系,通过集中培训、线上讨论 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工作室成员业务素质和凝聚力,以我校党员之家为主阵地,面向研究生党 员组织主题讨论、红色宣讲、专题报告等活动,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主体作用,深化党史国
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在全校营造好红 色氛围,并通过他们影响研究生群体,将红色基因持续不断地注入研究生的灵魂,让研究生 学红色,信红色,爱红色,传红色,让红色成为研究生灵魂的底色 2.探索党建品牌项目推进,提升工作影响力 020年10月,联合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结合学生日常学习实际,以“学习强国”为平 台,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学习强国”挑战赛。赛事的进行以“红研工作室”为组织主体分阶 段进行,对月赛、季赛、复活赛及年度总决赛都进行了安排和规划。截止12月26日,参与 该项赛事的学生已达9600余人次 3.打通培养环节通道,强化思政工作链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探索新的思政新模式。结合学校研究生学习、生活实际,形成“线 上”和“线下”共建、“学术”与“欢乐”同行的新态势,组织开展研究生学习宣传党的十 九大精神书画大赛,“我和我的家乡”“我和导师的故事”等征文大赛,联合学院共同举办研 究生学术论坛,如:“博文”社科论坛(马克思主义学院),“膏兰论文”(外国语学院)、“先 锋论坛”(人文学院)等,以及“以读相约,以书会友”读书会、“疫”同奔跑乐跑、篮球羽 毛球大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将理想信念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始业教育、课堂、实验、学生活动各环节,在学与做的冋时潜移默化 地加强研究生价值观的培养 (三)“科创”型校园文化建设 面向全体研究生开展“沿创·研途人生”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旨在通过竞赛激励学生、 营造氛围,帮助有潜力的学生顺利完成科创项目。该赛事分阶段进行,涵盖科研类、校园原 创作品两大类。2020年继续开展“沿创·研途人生”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共收到科研立 项申请34项,校园原创作品61件。培育出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一个。 加大对研究生科研实践成果及科研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持续推进研究生创新创业奖励、 ‘恒逸·星光奖”评选、“精进杯”十大学术成果评选,同时在各类评奖评优中提高科硏、 实践评价的比重,促使研究生回归本职,紧跟学术前沿。在强调研究生开展科创的同时,继 续推进硏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活动,打造“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活动月”品牌, 从校院两级开展形式多样的恪守学术道德与学术诚信宣传教育活动,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修 养,预防学术不端行为 (四)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1.招生管理服务工作
6 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在全校营造好红 色氛围,并通过他们影响研究生群体,将红色基因持续不断地注入研究生的灵魂,让研究生 学红色,信红色,爱红色,传红色,让红色成为研究生灵魂的底色。 2. 探索党建品牌项目推进,提升工作影响力 2020 年 10 月,联合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结合学生日常学习实际,以“学习强国”为平 台,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学习强国”挑战赛。赛事的进行以“红研工作室”为组织主体分阶 段进行,对月赛、季赛、复活赛及年度总决赛都进行了安排和规划。截止 12 月 26 日,参与 该项赛事的学生已达 9600 余人次。 3. 打通培养环节通道,强化思政工作链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探索新的思政新模式。结合学校研究生学习、生活实际,形成“线 上”和“线下”共建、“学术”与“欢乐”同行的新态势,组织开展研究生学习宣传党的十 九大精神书画大赛,“我和我的家乡”“我和导师的故事”等征文大赛,联合学院共同举办研 究生学术论坛,如:“博文”社科论坛(马克思主义学院),“膏兰论文”(外国语学院)、“先 锋论坛”(人文学院)等,以及“以读相约,以书会友”读书会、“疫”同奔跑乐跑、篮球羽 毛球大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将理想信念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始业教育、课堂、实验、学生活动各环节,在学与做的同时潜移默化 地加强研究生价值观的培养。 (三) “科创”型校园文化建设 面向全体研究生开展“沿创·研途人生”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旨在通过竞赛激励学生、 营造氛围,帮助有潜力的学生顺利完成科创项目。该赛事分阶段进行,涵盖科研类、校园原 创作品两大类。2020 年继续开展“沿创·研途人生”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共收到科研立 项申请 34 项,校园原创作品 61 件。培育出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一个。 加大对研究生科研实践成果及科研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持续推进研究生创新创业奖励、 “恒逸·星光奖”评选、“精进杯”十大学术成果评选,同时在各类评奖评优中提高科研、 实践评价的比重,促使研究生回归本职,紧跟学术前沿。在强调研究生开展科创的同时,继 续推进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活动,打造“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活动月”品牌, 从校院两级开展形式多样的恪守学术道德与学术诚信宣传教育活动,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修 养,预防学术不端行为。 (四)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1. 招生管理服务工作
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政策性强、周期长、任务重、信息量大、复杂性高。2020年,在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时,我校硏究生招生工作始终坚持软件硬件“两手抓 两手硬”原则,积极有序展开。提升和改善了试卷保密室、命题室、制卷操作间等配套场地 配备保密电脑、保密打印机、试卷保密柜、制卷工作台等相关设备,完善命题、制卷、复试、 调剂等各环节文件制度并严格落实。研究生复试工作在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采 用“网络远程复试”方式开展。全程组织严密有序、秩序井然,考风考纪端正,有效确保了 研究生复试工作的安全性、公平性和科学性。 2.就业管理服务工作 开展就业能力提升训练营,坚持小班化、精品化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求职简历、面试 技巧、演讲训练、就业单位实地考察等学习,惠及研究生300余人。实行毕业生就业率周报 制,每周统计各学院毕业生就业数据,并将相关信息分学院点对点发送至相关负责人,平均 每周发送信息近90余次。严格落实教育部就业数据核査通知要求,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进 展,严格核査就业材料,建立就业数据核査台账,确保就业材料及就业率统计数据真实无误。 同时持续做好就业信息发布,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开展线上线下小型招聘会,帮助家庭经济 困难毕业生等,积极做好就业指导和后勤保障工作 3.研究生管理服务工作 ①全方位关注研究生,实现全面排摸 从新生入校开始,对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关注。在注重实用性和便 利性的基础上,推进硏究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研究生管理系统进行功能优化,尤其在寒暑 假留宿申请、困难生申请和认定、奖学金和荣誉称号评比、出国境资料审核等方面进行改版 升级。实现了全程办公无纸化,并完善了研究生从入学—一培养一一毕业“一线式”数据留 存。此举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为我校研究生信息管理实现全数字化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0年在疫情突袭的情况下,校院两级第一时间对全体研究生的定位及个人、家庭情 况进行排摸。截至2020年4月26日,共计完成信息跟踪5轮,其中重点信息跟踪涉及湖北 籍学生100人,因重点关注地区变动而排査定位于湖北、温州、台州、哈尔滨、满洲里等疫 情重点关注地区学生累计378人。及时了解全体研究生的情况,开展疫情相关知识教育,时 时保持信息畅通。 ②多层面帮助研究生,做好“精准扶贫” 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全面排査工作。2016年至今,共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600 余名,做到资助工作全覆盖。2020年疫情期间为在读的341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线 7
7 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政策性强、周期长、任务重、信息量大、复杂性高。2020 年,在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时,我校研究生招生工作始终坚持软件硬件“两手抓、 两手硬”原则,积极有序展开。提升和改善了试卷保密室、命题室、制卷操作间等配套场地, 配备保密电脑、保密打印机、试卷保密柜、制卷工作台等相关设备,完善命题、制卷、复试、 调剂等各环节文件制度并严格落实。研究生复试工作在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采 用“网络远程复试”方式开展。全程组织严密有序、秩序井然,考风考纪端正,有效确保了 研究生复试工作的安全性、公平性和科学性。 2. 就业管理服务工作 开展就业能力提升训练营,坚持小班化、精品化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求职简历、面试 技巧、演讲训练、就业单位实地考察等学习,惠及研究生 300 余人。实行毕业生就业率周报 制,每周统计各学院毕业生就业数据,并将相关信息分学院点对点发送至相关负责人,平均 每周发送信息近 90 余次。严格落实教育部就业数据核查通知要求,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进 展,严格核查就业材料,建立就业数据核查台账,确保就业材料及就业率统计数据真实无误。 同时持续做好就业信息发布,,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开展线上线下小型招聘会,帮助家庭经济 困难毕业生等,积极做好就业指导和后勤保障工作。 3. 研究生管理服务工作 ① 全方位关注研究生,实现全面排摸 从新生入校开始,对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关注。在注重实用性和便 利性的基础上,推进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研究生管理系统进行功能优化,尤其在寒暑 假留宿申请、困难生申请和认定、奖学金和荣誉称号评比、出国境资料审核等方面进行改版 升级。实现了全程办公无纸化,并完善了研究生从入学——培养——毕业“一线式”数据留 存。此举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为我校研究生信息管理实现全数字化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0 年在疫情突袭的情况下,校院两级第一时间对全体研究生的定位及个人、家庭情 况进行排摸。截至 2020 年 4 月 26 日,共计完成信息跟踪 5 轮,其中重点信息跟踪涉及湖北 籍学生 100 人,因重点关注地区变动而排查定位于湖北、温州、台州、哈尔滨、满洲里等疫 情重点关注地区学生累计 378 人。及时了解全体研究生的情况,开展疫情相关知识教育,时 时保持信息畅通。 ② 多层面帮助研究生,做好“精准扶贫” 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全面排查工作。2016 年至今,共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1600 余名,做到资助工作全覆盖。2020 年疫情期间为在读的 341 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线
上教学补贴”,共计82800元。为因受疫情影响造成特殊困难的17名学生发放“疫情特殊补 贴”18700元。同时,做好助管岗的招聘和考核工作以及高端人才助管岗学生的财务工作能 力培训,规范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和管理等 ③多路径开展工作,做到“因时而进” 开展调査研究,将解决研究生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紧密结合,开展硏究生住宿情况 分析、研究生奖助学金现状调研等专项调研。在调査研究过程中从本校实际出发,结合政策 分析、国内外比较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注重线上服务平台 的建设,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钉钉群、官方网站、微信平台等网络平台,采取多种方 式广泛征求师生意见,访生情、听生声、知生意、解生困,协同推进研究生食宿、交通、安 全等各类生活及权益问题的妥善解决。将新生始业教育、毕业典礼、开学典礼等活动作为研 究生爱校荣校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增强活动仪式感,显著提升师生参与度与活动影响力。 ④多维度关爱研究生,做好“因事而化” 强化责任担当,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化危机为契机,打好工作提前量,对特殊情 况做出及时应对,确保“让每名学生感受到温暖”。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对因疫情滞留在 境外的学生,积极协调,随时跟进,保证校院两级联动,保持家校沟通,做好学生心理疏导。 同时积极争取政策,为学生提供有力保障。为弥补因受疫情影响而无法返校参加毕业典礼的 学生的遗憾,研究生管理部门联合学校相关专业老师,自主研发省内第一家真人版“杭师大 云拍摄’”,创下程序上线3小时就超过2000人体验的记录,受到教育在线、杭州日报等 媒体的报道 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评奖评优体系,2020年共评定经亨颐奖学金5人,马云卓越师范生 奖15人,国家奖学金52人,学业奖学金2595人,单项奖学金385人,优秀研究生181人, 优秀研究生干部131人。同时以研究生会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开辟“权益保障”专栏,专人 负责后台个性化服务,对接各职能部门,尽全力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 困难。 ⑤优化研究生组织,推进“因势而新” 根据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要求,对校研究生会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干部队伍,打破工 作瓶颈,完善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各硏究生培养单位的联系,形成高效的校、院两级硏 究生会联动机制。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大胆探索线上活动开展的新形式,拓宽工作途径 增强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面向硏究生干部开展包括日常工作制度、审批流程、研究生 干部素养、演讲、谈心谈话等各类主题培训,为提升硏究生自我管理效能提供了保障
8 上教学补贴”,共计 82800 元。为因受疫情影响造成特殊困难的 17 名学生发放“疫情特殊补 贴”18700 元。同时,做好助管岗的招聘和考核工作以及高端人才助管岗学生的财务工作能 力培训,规范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和管理等。 ③ 多路径开展工作,做到“因时而进” 开展调查研究,将解决研究生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紧密结合,开展研究生住宿情况 分析、研究生奖助学金现状调研等专项调研。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从本校实际出发,结合政策 分析、国内外比较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注重线上服务平台 的建设,充分利用 QQ 群、微信群、钉钉群、官方网站、微信平台等网络平台,采取多种方 式广泛征求师生意见,访生情、听生声、知生意、解生困,协同推进研究生食宿、交通、安 全等各类生活及权益问题的妥善解决。将新生始业教育、毕业典礼、开学典礼等活动作为研 究生爱校荣校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增强活动仪式感,显著提升师生参与度与活动影响力。 ④ 多维度关爱研究生,做好“因事而化” 强化责任担当,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化危机为契机,打好工作提前量,对特殊情 况做出及时应对,确保“让每名学生感受到温暖”。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对因疫情滞留在 境外的学生,积极协调,随时跟进,保证校院两级联动,保持家校沟通,做好学生心理疏导。 同时积极争取政策,为学生提供有力保障。为弥补因受疫情影响而无法返校参加毕业典礼的 学生的遗憾,研究生管理部门联合学校相关专业老师,自主研发省内第一家真人版“杭师大 ‘云拍摄’”,创下程序上线 3 小时就超过 2000 人体验的记录,受到教育在线、杭州日报等 媒体的报道。 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评奖评优体系,2020 年共评定经亨颐奖学金 5 人,马云卓越师范生 奖 15 人,国家奖学金 52 人,学业奖学金 2595 人,单项奖学金 385 人,优秀研究生 181 人, 优秀研究生干部 131 人。同时以研究生会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开辟“权益保障”专栏,专人 负责后台个性化服务,对接各职能部门,尽全力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 困难。 ⑤ 优化研究生组织,推进“因势而新” 根据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要求,对校研究生会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干部队伍,打破工 作瓶颈,完善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联系,形成高效的校、院两级研 究生会联动机制。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大胆探索线上活动开展的新形式,拓宽工作途径, 增强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面向研究生干部开展包括日常工作制度、审批流程、研究生 干部素养、演讲、谈心谈话等各类主题培训,为提升研究生自我管理效能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