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级语文讲学稿(生) 课题26《小石潭记》 课型讲读 主备人封毅 审核:初二年级组 姓名 2008年5月6日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3、4 第一课时 导入: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导入。 二、文学常识积累 要求:查找有关资料(如课文注解等其他语文资料),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 提示: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 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 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 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 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 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要求: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 悄怆()篁()竹清洌()为坻() 翕()忽为嵁() 差()互寂寥() 幽邃()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④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四、作业:1、整理笔记(背诵名句、写准字音字形、重点句的断句、掌握重要的作家常识 2、抄写字词、拼音各3遍:抄写课文2遍 第二课时 、快速解译课文
- 1 - 初 二 年 级 语 文 讲 学 稿(生) 课 题 26《小石潭记》 课 型讲读 主备人 封毅 审核;初二年级组 姓名: 2008 年 5 月 6 日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 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 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重 点 目标 1、2、3 难 点 目标 3、4 第 一 课 时 一、导 入: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导入。 二、文学常识积累 要求:查找有关资料(如课文注解等其他语文资料),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 提示: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 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 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 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 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 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要求: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 悄怆.( ) 篁.( )竹 清洌. ( ) 为坻. ( ) 为屿.( ) 翕.(. )忽 为嵁.( ) 差.( ) 互 寂寥.( ) 幽邃.( )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3、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④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四、作业:1、整理笔记(背诵名句、写准字音字形、重点句的断句、掌握重要的作家常识) 2、抄写字词、拼音各 3 遍;抄写课文 2 遍 第 二 课 时 一、快速解译课文
要求:学生轮流进行:每人负责一句,先讲字词解释,再翻译整个句子 词语解释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2、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 1、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哪些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突出了石有怎样的特点?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3)文中的“动”景与“静”景的结合。 2、作者是怎样把情和景结合起来的?
- 2 - 要 求:学生轮流进行;每人负责一句,先讲字词解释,再翻译整个句子。 1、词语解释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 ...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2、句子翻译。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 1、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哪些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突出了石有怎样的特点?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3) 文中的“动”景与“静”景的结合。 2、作者是怎样把情和景结合起来的?
3、其他写法的运用 (1)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 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 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2)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 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 有实感 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提示一: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 提示二:找出文中相关的写景短句。 四、延伸探究 1、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2、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 “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违”是否矛盾?为什么? 4、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5、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 6、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五、延伸写作 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选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 的特征及当时的心情 2、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 六、巩固训练 1、文言实词与虚词归纳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 3 - 3、其他写法的运用 (1)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 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 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2)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 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 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 有实感。 三、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提示一: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 感。 提示二:找出文中相关的写景短句。 四、延伸探究 1、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2、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 3、“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违”是否矛盾?为什么? 4、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5、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 6、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五、延伸写作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选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 的特征及当时的心情。 2、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 致。 六、巩固训练: 1、文言实词与虚词归纳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重点句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判断。“若”“似”“如”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④天涯若比邻。( 4、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方面烘托“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 6、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5)文中与《与朱元思书》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 的手法 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辞格,墓形状貌,形象逼真 8、文中描写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 的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 境中 的情感 9、阅读柳宗元之《钻潭记》思考文后问题。 钴鐲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 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 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不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 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思考:《小石潭记》和本文都出自柳宗元的手笔,都是《永州八记》中的作品,内容也都是写潭的,但两文的 写法有所不同:前文着重写 后文着重写 前文主要突出景物 的特点,后文着重写 :前文主要突出景物 的特点,后文主要突出景物 的特点;前文抒发了作者 的内心情感,后文透露了当地农民的生活境况
- 4 -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重点句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判断。“若”“似”“如”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 ④天涯若比邻。 ( ) 4、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方面烘托 “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 6、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5)文中与《与朱元思书》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______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________的手法; 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_______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8、文中描写小石潭的________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________的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 境中________的情感。 9、阅读柳宗元之《钴鉧潭记》思考文后问题。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 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 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不 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 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思考:《小石潭记》和本文都出自柳宗元的手笔,都是《永州八记》中的作品,内容也都是写潭的,但两文的 写法有所不同:前文着重写________,后文着重写________;前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后文着重写 ________;前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后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前文抒发了作者________ 的内心情感,后文透露了当地农民________的生活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