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 作者 三解释翻译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3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需改为走之旁)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5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6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7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8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9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10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1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2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 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13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1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15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6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17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18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19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0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
1 《陈涉世家》 一作者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 解释翻译 1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2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3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需改为走之旁)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5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6.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7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8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9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10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11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2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 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13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14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15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6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17 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18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19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0 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
21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22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郧、苦、柘、谯,皆下 之。行收兵 23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 守丞死,乃入据陈。 24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25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26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三问题 1(1)概括1段段意 第1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第2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第3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 和历史意义。 这段主要写陈胜年轻时给人做佣工之时,胸中已怀有大志(“鸿鹄之志”)。 (2)1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涉的?为什么先写这段? 是从姓名、籍贯、身世、志向等几个方面来介绍陈胜的 先写这段主要是表明陈胜后来发动起义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 3)“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两句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品格? 表现了他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显示他非凡的个性和远大的报负 (4)从1段看,怎样认识陈涉 志向远大, 2(1)概括2段段意 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2)请找出起义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参加者及其人数 时间:秦二世元年七月,地点:大泽乡,发起者:陈胜、吴广,参加者及人数:“闾左適戍渔阳” 的九百人 (3)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造成全社会普遍的怨愤和 仇恨,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失期,法皆斩”,秦朝严酷的法令逼使戍卒揭竿而起,这是起 义发生的直接原因。 (4)A陈胜在起义前对当时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是怎样分析和估计的,请简要述之。提 出了什么口号? *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 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 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然 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荼毒最深,早 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
2 21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22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 之。行收兵。 23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 守丞死,乃入据陈。 24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25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26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三问题 1(1)概括 1 段段意。 第1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第2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第 3 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 和历史意义。 这段主要写陈胜年轻时给人做佣工之时,胸中已怀有大志(“鸿鹄之志”)。 (2)1 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涉的?为什么先写这段? 是从姓名、籍贯、身世、志向等几个方面来介绍陈胜的。 先写这段主要是表明陈胜后来发动起义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 (3)“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两句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品格? 表现了他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显示他非凡的个性和远大的报负。 (4)从 1 段看,怎样认识陈涉? 志向远大, 2(1)概括 2 段段意。 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2) 请找出起义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参加者及其人数。 时间:秦二世元年七月,地点:大泽乡,发起者:陈胜、吴广,参加者及人数:“闾左適戍渔阳” 的九百人。 (3)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造成全社会普遍的怨愤和 仇恨,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失期,法皆斩”,秦朝严酷的法令逼使戍卒揭竿而起,这是起 义发生的直接原因。 (4)A 陈胜在起义前对当时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是怎样分析和估计的,请简要述之。提 出了什么口号? * 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 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 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然 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荼毒最深,早 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
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 苏、项燕”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 “天下苦秦久已”指出人民与统治阶级矛盾激化之深,显示了起义的正义性、必然性。指出项燕、 扶苏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可假借他们的名义,发动起义,就可以一呼百应。这都是起义的有利条 件。从中看出陈胜的政治远见。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 B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 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 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 C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 (5)A陈涉吴广为起义作了哪些舆论准备?有何作用?起到了效果了吗?文中何处可看出 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②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 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利用人们的迷信思想制造舆论,树立威 信,为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从中看出他们的斗争才智。这实际是假借鬼神的名义号召众戍卒准 备跟陈胜一同起事。明确: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 论,主要作用是“威众”。 B、“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 反应说明了什么? 答案要点:(1)士兵对陈胜的敬畏(2)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3)陈胜善于 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6)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 请根据第二段的内容作出回答。(3分) 答案要点:(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足智多谋。;(3)有很强的 组织领导才能。 (7)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3(1)A概括3段段意。 这段是记述陈胜起义的起事经过以及陈胜起义迅猛发展的概况 B3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三方面内容。(1)并杀两尉;(2)为坛而盟:(3)胜利进军。总之,写了起义的 经过和胜利情况 C第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有何用意? 明确: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 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答广”“尉果符广”“果” 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 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 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 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 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 (2)说说起义的步骤是怎样的? 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要既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陈胜使吴广“故数言欲 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并杀两尉”。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
3 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 苏、项燕”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 “天下苦秦久已”指出人民与统治阶级矛盾激化之深,显示了起义的正义性、必然性。指出项燕、 扶苏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可假借他们的名义,发动起义,就可以一呼百应。这都是起义的有利条 件。从中看出陈胜的政治远见。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 动向。 B 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 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 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 C 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 ①__________ _; ②______________ __。 (5)A 陈涉吴广为起义作了哪些舆论准备?有何作用?起到了效果了吗?文中何处可看出。 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②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 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利用人们的迷信思想制造舆论,树立威 信,为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从中看出他们的斗争才智。这实际是假借鬼神的名义号召众戍卒准 备跟陈胜一同起事。明确: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 论,主要作用是“威众”。 B、“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 反应说明了什么? 答案要点:(1)士兵对陈胜的敬畏 (2)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3)陈胜善于 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6)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 请根据第二段的内容作出回答。(3 分) 答案要点:(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足智多谋。;(3)有很强的 组织领导才能。 (7)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3(1)A 概括 3 段段意。 这段是记述陈胜起义的起事经过以及陈胜起义迅猛发展的概况。 B3 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三方面内容。(1)并杀两尉;(2)为坛而盟;(3)胜利进军。总之,写了起义的 经过和胜利情况。 C 第 3 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有何用意? 明确: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 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答广”“尉果符广”“果” 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 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 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 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 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 (2)说说起义的步骤是怎样的? 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要既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陈胜使吴广“故数言欲 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并杀两尉”。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
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指出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 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 (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1)抓住时机(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3)起义的性质是什么? “伐无道,诛暴秦” (4)A“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 义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表达了陈胜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 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现了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的决心? 石破天惊的一呼,写出了陈胜的“大志”,更表现出他卓越的宣传能力和反抗精神 反抗命运(与命运抗争、不甘心受奴役) (5)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动词,体会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的特点。并说说作用。 “笞”“挺”“夺”“杀”这一连串的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 “攻”“收”“下”“徇”“入”“据”等一连串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力 (6)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 了秦王朝的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⑦)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请概括出 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3段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 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并建立张楚政权;各郡县纷纷举事响应陈涉。 4(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归纳分析陈胜的性格。 陈胜是个年轻时就有远大抱负,有勇有谋,有敏锐洞察力,有卓越领导才能的农民领袖。 (3)文章扣住起义这个中心,作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文章这样剪裁取舍的好处是什么? 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对陈胜、吴广“并杀两尉”、发动群众等都详细描写,并把叙事和对话结 合起来,让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 立农民政权则略写,省去了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的描写,因为从上文看来这已是情理中的事。 5历史上陈胜吴广起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后练习三的小短文,谈谈你对陈胜 的看法,分析一下其失败的根源。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原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启 示: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 6、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 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 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作者 解释翻译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4 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指出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 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 (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1)抓住时机 (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3)起义的性质是什么? “伐无道,诛暴秦” (4)A“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 义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表达了陈胜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 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现了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的决心? 石破天惊的一呼,写出了陈胜的“大志”,更表现出他卓越的宣传能力和反抗精神 反抗命运(与命运抗争、不甘心受奴役) (5)找出第 3 段中使用的动词,体会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的特点。并说说作用。 “笞”“挺”“夺”“杀”这一连串的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 “攻”“收”“下”“徇”“入”“据”等一连串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力。 (6)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 了秦王朝的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7)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请概括出 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 3 段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 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并建立张楚政权;各郡县纷纷举事响应陈涉。 4(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归纳分析陈胜的性格。 陈胜是个年轻时就有远大抱负,有勇有谋,有敏锐洞察力,有卓越领导才能的农民领袖。 (3)文章扣住起义这个中心,作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文章这样剪裁取舍的好处是什么? 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对陈胜、吴广“并杀两尉”、发动群众等都详细描写,并把叙事和对话结 合起来,让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 立农民政权则略写,省去了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的描写,因为从上文看来这已是情理中的事。 5 历史上陈胜吴广起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后练习三的小短文,谈谈你对陈胜 的看法,分析一下其失败的根源。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原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 启 示: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 6、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 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 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一作者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 解释翻译 1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 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4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6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7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8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9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10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l1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 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1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1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4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1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 三1(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 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2)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3)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 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 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1)、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的话是何居心?语气是怎样的? (2)安陵君是以怎样的方式回答的?语气是怎样的? (3)秦王对唐雎说话时语气有怎样的变化?唐雎的回答与安陵君有怎样的不同? (4)、遭到回绝后秦王的反应任何?唐雎是怎样回应的? (5)通过上面情节,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秦王:骄 蛮欺诈盛气凌人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唐雎:不畏强暴从容镇定敢于斗争忠于使命 (6)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5 4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5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6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7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8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9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10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11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 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12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13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4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12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 三 1(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 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2 )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3)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 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 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 (1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的话是何居心?语气是怎样的? (2 )安陵君是以怎样的方式回答的?语气是怎样的? (3 )秦王对唐雎说话时语气有怎样的变化?唐雎的回答与安陵君有怎样的不同? (4)、遭到回绝后秦王的反应任何?唐雎是怎样回应的? (5 )通过上面情节,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 。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秦王: 骄 蛮欺诈 盛气凌人 外强中干 色厉内荏 唐雎:不畏强暴 从容镇定 敢于斗争 忠于使命 (6)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语言(或“对话”)描写。(1分)突出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1)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 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 名易实夺的心理 (2)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 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 穿秦王的骗局。 3)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4、(1)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 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 5、(1)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 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 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2)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2分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 事?(4分)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案要点: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5)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士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结论: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伃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6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 课文语言的话。如 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 心态; ③“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7(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6 语言(或“对话”)描写。(1 分)突出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1 )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 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 名易实夺的心理 (2 )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 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 穿秦王的骗局。 (3)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4、(1 )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 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 5、(1 )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 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 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2)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2 分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 事?(4 分) 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案要点: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5)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结论: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6 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 课文语言的话。如: 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 心态; ③“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④ ⑤ 7(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 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土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借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 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示例:(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4)、当今中国在世界之林仍算不上强国,我们在外交上又应当怎样做呢? 隆中对陈寿 作者 二解释翻译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 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2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 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 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4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5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6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7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8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 有意乎? 9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 思得明君。 10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11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 三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2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13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1、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7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 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 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示例:(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4)、当今中国在世界之林仍算不上强国,我们在外交上又应当怎样做呢? 隆中对 陈寿 一作者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 解释翻译 1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 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2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 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 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4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5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6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7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8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 有意乎? 9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 思得明君。 10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11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 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2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13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1、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 1 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 2 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 3、4、5 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赏析: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 的抱负:第二部分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此处惜墨如金,用笔洗炼:第三部分写刘备问计 诸葛亮对策:第四部分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 2、(1)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 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 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 长远。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2)还能从其 他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非凡之处? A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一一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负。 B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一避世待时而飞 C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矜持自重。 D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见解高明,令人折服。 E关张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一治国之栋梁 (2)、对人物的刻划可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对诸葛亮的性格刻划,哪些是正面描写 哪些是侧面烘托? 者葛亮隐居(正面描写)徐庶举荐(侧面描写)刘备与诸葛亮对话(正面描写)关张不悦(侧面 描写) 3、文中的刘备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刂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刘备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有号召力有威望,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 4、(1)、第一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昑》”“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不 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二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 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 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2)、第二段写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 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 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 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视。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 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 (3)、“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和心情?刘备的话有哪几 层意思? 明确:五个宇表明了刘备此时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态度谦虚诚恳,语气委婉有致,措辞 简明得体。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 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2)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 为己任。(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 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 (4)、5段 A①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 ②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战略方针是: ①霸业可成,汉室可兴②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将5段分为三层,并在下面横线上写出各层内容,以显示诸葛亮严密的推理。 第一层:
8 第四部分(第 6 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赏析: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 的抱负;第二部分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此处惜墨如金,用笔洗炼;第三部分写刘备问计, 诸葛亮对策;第四部分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 2、(1)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 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 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 长远。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2)还能从其 他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非凡之处? A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负。 B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避世待时而飞. C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矜持自重。 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见解高明,令人折服。 E 关张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治国之栋梁。 (2)、对人物的刻划可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对诸葛亮的性格刻划,哪些是正面描写, 哪些是侧面烘托? 诸葛亮隐居(正面描写)徐庶举荐(侧面描写)刘备与诸葛亮对话(正面描写)关张不悦(侧面 描写) 3、文中的刘备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刘 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刘备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有号召力有威望,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 4、 (1)、第一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不 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 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 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2)、第二段写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 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 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 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视。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 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 笔。’ (3)、“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和心情?刘备的话有哪几 层意思? 明确:五个宇表明了刘备此时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态度谦虚诚恳,语气委婉有致,措辞 简明得体。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 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2)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 为己任。(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 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 (4)、5 段 A ①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 。 ②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战略方针是: 。 ①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②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 将 5 段分为三层,并在下面横线上写出各层内容,以显示诸葛亮严密的推理。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应对方针(“自董卓已来……此可以 为援而不可图也”);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北据汉、沔…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3.归纳策略的主要之点并指出光明的前景(“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 兴矣”) 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 定策略提供根据 D.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 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 结论 E.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F.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 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G.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 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指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 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H.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I、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中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 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 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5)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的目的是什么? 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 满意的心情 出师表 作者 二解释翻译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9 第二层: 第三层: 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应对方针(“自董卓已来……此可以 为援而不可图也”);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北据汉、沔……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3.归纳策略的主要之点并指出光明的前景(“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 兴矣”)。 C 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 定策略提供根据。 D.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 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 结论。 E.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F.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 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G.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 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 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H.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I、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中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 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 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5)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的目的是什么? 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 满意的心情。 出师表 一作者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 解释翻译 1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2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3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4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若有作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 6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7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8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9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10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1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2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也 1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5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6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 渡泸,深入不毛。 17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降下二三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20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21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22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一)1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10 5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 也。 6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7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8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9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10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1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2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也。 13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5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6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 渡泸,深入不毛。 17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8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降下二三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9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20 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21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22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一)1 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