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通假字 1.敬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2.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征发,调发)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倡导) 4.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目的,用意) 5.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6.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 7.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与”通“欤”,吗) 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放置) 9.岂直五百里哉 (“直”通“只”,仅仅,才) 10.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苍鹰,猛禽) 11.寡人谕矣 (“谕”通“喻”,明白) 1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13.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 15.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阙”通“缺”,缺点) 1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 二.双音节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到处 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 (发生)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会商议 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虽然这样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德行高尚的人 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 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可以把 表示许可 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到达 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 事 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失败 凶狠而放肆 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从此 连词,表承接关系 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用来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0.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商店等开始营业 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和遗憾 深切地憎恨 12.先帝不以臣卑鄙 位低微,见识短浅(语言、行为)恶劣 不道德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一.通假字 1.敬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2.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征发,调发)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倡导) 4.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目的,用意) 5.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6.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 7.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与”通“欤”,吗) 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放置) 9.岂直.五百里哉 (“直”通“只”,仅仅,才) 10.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苍鹰,猛禽) 11.寡人谕.矣 (“谕”通“喻”,明白) 1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13.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 15.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阙”通“缺”,缺点) 1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 二.双音节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到处 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 (发生)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聚会商议 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虽然这样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德行高尚的人 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 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可以把 表示许可 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到达 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 事 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失败 凶狠而放肆 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从此 连词,表承接关系 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用来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0.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商店等开始营业 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和遗憾 深切地憎恨 12.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语言、行为)恶劣, 不道德
13.臣不胜受恩感激 感动激奋 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 对他产生好感 三.词类活用 1.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2.狐鸣呼曰 (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怪) 4.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6.陈胜王 (王,名词动词,称王) 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8.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 的武器) 9.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 10.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1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 12.保其岩阻 (岩阻,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方) 13.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北、东、西,名词作状语,向 北、向东、向西) 14.身率益州之众 (身,名词作状语,亲身、亲自) 1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名词作动词,用箪装,用壶盛) 16.与亮情好日密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7.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1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臧、否,形容词作动词,奖励善良、惩罚邪 恶) 1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事情) 2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2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作名词,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2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广益,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加) 23.亲贤臣,远小人 (亲,名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 疏远、远离) 2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动词作名词,效力的机会,任务) 25.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26.临表涕零 (涕,名词作动词,流泪) 四.一词多义 1.兵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军队)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 2.长 (1)身长八尺(身高)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长
13.臣不胜受恩感激.. 感动激奋 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 对他产生好感 三.词类活用 1.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2.狐.鸣呼曰 (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怪) 4.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6.陈胜王. (王,名词动词,称王) 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8.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 的武器) 9.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 10.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1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 12.保其岩阻.. (岩阻,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方) 13.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北、东、西,名词作状语,向 北、向东、向西) 14.身.率益州之众 (身,名词作状语,亲身、亲自) 1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壶,名词作动词,用箪装,用壶盛) 16.与亮情好日.密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7.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1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臧、否,形容词作动词,奖励善良、惩罚邪 恶) 1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事情) 2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2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作名词,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2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广益,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加) 23.亲.贤臣,远.小人 (亲,名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 疏远、远离) 2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动词作名词,效力的机会,任务) 25.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26.临表涕.零 (涕,名词作动词,流泪) 四.一词多义 1.兵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军队)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 2.长 (1)身长.八尺(身高)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长
时间) (3)以君为长者(辈分大的) (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领导者) 3.称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称作、叫作) (2)先帝称之曰能(称赞) 4.出 (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发)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产 生) 5.次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停留)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编排) 6.存 (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存在、生存) (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抚慰、 慰问) 7 (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伐无道,诛暴秦(道德 (3)以咨诹善道(道理、方法) (1)可怜白发生(头发)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出) (3)发闾左適戍渔阳(征发) 9.分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分开、 分裂)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喜欢) (2)外结好孙权(友好) (1)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计算)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计划)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讨) 12.将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领) (2)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 13.尽 (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通达、到) (2)进尽忠言(全部用出) (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 (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1)陈胜自立为将军(封) (2)复立楚国之社稷(成立、建立) (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子) (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面对)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时间) (3)以君为长.者(辈分大的) (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领导者) 3.称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称作、叫作) (2)先帝称.之曰能(称赞) 4.出 (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发)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产 生) 5.次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停留)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编排) 6.存 (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存在、生存) (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抚慰、 慰问) 7.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伐无道.,诛暴秦(道德) (3)以咨诹善道.(道理、方法) 8.发 (1)可怜白发.生(头发)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出) (3)发.闾左適戍渔阳(征发) 9.分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分开、 分裂) 10.好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喜欢) (2)外结好.孙权(友好) 11.计 (1)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计算)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计划)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讨) 12.将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领) (2)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 13.尽 (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通达、到) (2)进尽.忠言(全部用出) 14.举 (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 (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15.立 (1)陈胜自立.为将军(封) (2)复立.楚国之社稷(成立、建立) (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子) 16.临 (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面对)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17.论 (1)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讨论)(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定) (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 (2)以伤先帝之明(英明)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命令) (2)苟全性命于乱世(生命) (3)奉命于危难之间(使命)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计谋、手段) (2)陈胜、吴广乃谋曰(商量) 21.起 (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起兵) (2)挺剑而起(跳起、站起) (1)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堵塞)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边塞)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好) (2)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友好) 24.上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上等的)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皇 帝 25.胜 (1)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胜利) (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 26.食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食物) (2)卒买鱼烹食(吃) 使 (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让,使得) (2)唐雎不辱使命(出使)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 (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字) 数 (1)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几) (2)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动词,数数) 30.王 (1)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国王)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1.亡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2)且秦灭韩亡魏(灭亡) (3)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32.为 (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变成) (2)陈胜自立为将军(做、当) (3)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是) (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 (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建造)
17.论 (1)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讨论)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定) 18.明 (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 (2)以伤先帝之明.(英明) 19.命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命令) (2)苟全性命.于乱世(生命) (3)奉命.于危难之间(使命) 20.谋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计谋、手段) (2)陈胜、吴广乃谋.曰(商量) 21.起 (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起兵) (2)挺剑而起.(跳起、站起) 22.塞 (1)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堵塞)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边塞) 23.善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好) (2)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友好) 24.上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上等的)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皇 帝) 25.胜 (1)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胜利) (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 26.食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食物) (2)卒买鱼烹食.(吃) 27.使 (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让,使得) (2)唐雎不辱使.命(出使)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 28.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 (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字) 29.数 (1)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几) (2)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动词,数数) 30.王 (1)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国王)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31.亡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2)且秦灭韩亡.魏(灭亡) (3)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32.为 (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变成) (2)陈胜自立为.将军(做、当) (3)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是) (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 (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建造) 33.谓
(1)秦王谓唐雎曰(说、告诉)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认 为) 34.效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力的机会) (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奏 效 35.信 (1)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确实) (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3)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4)信义著于四海(信用、诚信) 兴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兴盛) (2)若无兴德之言(发扬光大) (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复兴)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赞成)(2)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 (1)愿诸君勿复言(说) (2)若无兴德之言(言论) 40.遗 (1)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送给) 41.应 (1)佣者笑而应曰(回答) (2)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响 应 42.遇 (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遇到) (2)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 43.远 (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与“近”相对) (2)亲贤臣,远小人(疏远) 44.忠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效忠) (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忠心) 陈涉世家司马迁 课文简析 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 了它的实质 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文中的主要形象是陈胜 作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 组织者的形象。 词语解释
(1)秦王谓.唐雎曰(说、告诉)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认 为) 34.效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力的机会) (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奏 效) 35.信 (1)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确实) (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3)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4)信.义著于四海(信用、诚信) 36.兴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兴盛) (2)若无兴.德之言(发扬光大) (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复兴) 37.行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 38.许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赞成) (2)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 39.言 (1)愿诸君勿复言.(说) (2)若无兴德之言.(言论) 40.遗 (1)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送给) 41.应 (1)佣者笑而应.曰(回答) (2)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响 应) 42.遇 (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遇到) (2)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 43.远 (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与“近”相对) (2)亲贤臣,远.小人(疏远) 44.忠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效忠) (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忠心) 陈涉世家 司马迁 课文简析 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示 了它的实质── 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文中的主要形象是陈胜, 作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 组织者的形象。 一、词语解释
1、少时年轻的时候 2、尝与人佣耕曾经 3、辍耕之垄上停止:去、往 怅恨失望 5、苟富贵如果 6、若为佣耕你 7、太息长叹 8、安知怎么 9、適戍强迫去守边。“適”通“谪”10、屯大泽乡停驻 11、皆次当行编次:当在征发之列 12、会天大雨适逢 13、度已失期估计;误期 14、乃谋曰于是、就 15、亡亦死逃走 16、等死同样 17、吾闻二世少子也听说 18、数谏故屡次:缘故 19上使外将兵皇上:带领 20、今或闻无罪有人 21、楚人怜之爱戴 22、今诚以吾众如果 23、为天下唱通“倡”,首发 24、以为然对的 25、乃行卜去、往 26、卜者知其指意意图 27、足下事皆成指对方,古人对别人的敬称28、念鬼考虑卜鬼的事 29、威众威服众人 30、丹书帛曰用朱砂:写 31、陈胜王称王 32、所罾鱼腹用网捕 33、得鱼腹中书字条34、固以怪之矣本来:“以”通“已”,认为奇怪: 35、间令暗使。间,私自,偷着36、之次所旁丛祠中往,到 37、旦日第二天 38、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39、素爱人向来 40、广故数言欲亡故意:屡次 41、令辱之使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 42、陈胜佐之帮助 并杀 齐 44、召令徒属号令:所属的人 等你们诸位 46、藉第令毋斩即使、假若 47、宁有种乎难道 48、诈称假装 49、袒右露出右臂 50、为坛而盟筑:盟誓 51、蕲下攻克 52、徇蕲以东攻占 53、比至陈等到 54、数万人几 55、弗胜不 56、豪杰指当地有声望的人 会计集会商议 58、身被坚执锐亲自:“被”通“披”;紧握着:铁甲:武器 59、伐无道攻打 60、诛暴秦消灭 61、社稷国 家 62、刑其长吏惩罚 二、句子翻译 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 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 时期。误了期限,按法令都得杀头
1、少时.. 年轻的时候 2、尝.与人佣耕 曾经 3、辍.耕之.垄上 停止;去、往 4、怅恨 失望 5、苟.富贵 如果 6、若.为佣耕 你 7、太息 长叹 8、安.知 怎么 9、適戍 强迫去守边。“適”通“谪” 10、屯.大泽乡 停驻 11、皆次当行 ...编次;当在征发之列 12、会.天大雨 适逢 13、度已失期 估计;误期 14、乃谋曰 于是、就 15、亡.亦死 逃走 16、等.死 同样 17、吾闻.二世少子也 听说 18、数.谏故. 屡次;缘故 19 上.使外将.兵皇上;带领 20、今或.闻无罪 有人 21、楚人怜.之 爱戴 22、今诚.以吾众 如果 23、为天下唱.通“倡”,首发 24、以为然. 对的 25、乃行.卜 去、往 26、卜者知其指意.. 意图 27..、足下 ...事皆成 指对方,古人对别人的敬称 28、念鬼 考虑卜鬼的事 29、威众 威服众人 30、丹书..帛曰 用朱砂;写 31、陈胜王. 称王 32、所罾.鱼腹 用网捕 33、得鱼腹中书. 字条 34、固以怪 ...之矣 本来;“以”通“已”,认为奇怪; 35、间令 暗使。间,私自,偷着 36、之.次所旁丛祠中 往,到 37、旦日 第二天 38、指目 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39、素.爱人 向来 40、广故数..言欲亡 故意;屡次 41、令.辱之 使 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 42、陈胜佐.之 帮助 43、并.杀 一齐 44、召令徒属 ....号令;所属的人 45、公等 你们诸位 46、藉第令 ...毋斩 即使、假若 47、宁.有种乎 难道 48、诈称 假装 49、袒右露出右臂 50、为.坛而盟.筑;盟誓 51、蕲下. 攻克 52、徇.蕲以东 攻占 53、比.至陈 等到 54、数.万人 几 55、弗.胜 不 56、豪杰 指当地有声望的人 57、会计 集会商议 58、身被坚执锐 ..... 亲自;“被”通“披”;紧握着;铁甲;武器 59、伐.无道 攻打 60、诛.暴秦 消灭 61、社稷国 家 62、刑.其长吏 惩罚 二、句子翻译 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 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 时期。误了期限,按法令都得杀头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 为国事而死,好吗? 5、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 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8、此教我先威众耳。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 9、固以怪之矣。自然就诧怪这事了 10、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又暗使派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 庙中,夜间用篝火装作“鬼火”,又装狐狸叫,喊道 1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1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吴广故意屡次扬言要逃走,使尉恼怒,让他责辱吴广 13、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 十分之六七 1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 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1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16、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 会商议大事。 17、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 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 18、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各个郡县里痛恨秦朝的官吏的,都惩罚当地郡县长官 关键问题 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 史记》:司马迁 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 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3、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阀准备是什么?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4、陈涉是怎样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 胆识。 5、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什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6、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什么?王候将相宁 有种乎! 四、译文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 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 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同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 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 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召穷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 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 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 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陈胜说:“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 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长子扶苏。扶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 为国事而死,好吗? 5、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 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8、此教我先威众耳。 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 9、固以怪之矣。 自然就诧怪这事了。 10、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又暗使派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 庙中,夜间用篝火装作“鬼火”,又装狐狸叫,喊道 1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1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吴广故意屡次扬言要逃走,使尉恼怒,让他责辱吴广 13、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 十分之六七。 1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 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1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16、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 会商议大事。 17、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 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 18、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各个郡县里痛恨秦朝的官吏的,都惩罚当地郡县长官。 三、关键问题 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 《史记》;司马迁 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 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3、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阀准备是什么? 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4、陈涉是怎样一个人? 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 胆识。 5、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什么?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6、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什么? 王候将相宁 有种乎! 四、译文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 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 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同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 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 秦二世皇帝元年 7 月,征召穷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 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 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 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陈胜说:“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 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长子扶苏。扶
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 他杀害。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 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如今假使我们这 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吴广认为(这个 见解)很正确。(二人)于是去算卦。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 建功立业。不过你们还是去问问鬼神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捉摸这“问问鬼神”的意思, 终于悟出:“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 再把绸条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本来已 经觉得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当中,天黑以后点上灯笼 (装鬼火),装做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一整夜既惊 且怕。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地看着陈胜。 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那天)(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 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惹他们发火,让他们责罚他,借此来激怒士兵。那军官果然鞭打了吴广 (众士兵愤愤不平,)军官(刚)拔出剑来威吓(士兵),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来杀死了他。陈 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陈胜把众戍卒召集起来,宣布号令,说:“各位(在这里)遇 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过期就要杀头。就算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 中也得死去六七个。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 贵种吗?”众戍卒齐声应道:“一定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 顺从百姓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作为义军的标志),打出大楚旗号。又筑了一座高台,举行誓 师仪式,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起义军(首先)进攻大泽 乡,占领该乡后接着进攻蕲县。攻克蕲县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 自率主力)攻打、、苦、柘、谯等县,都拿下来了。一路上收编人马,等打到陈县的时候,已有 战车六七百辆,马一千多匹,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 在谯门中应战。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几天后 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共同商讨大事。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 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称王,宣 称要重建楚国。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死 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30、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课文分析: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 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 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 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词语解释 1、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2、易安陵交换
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 他杀害。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 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如今假使我们这 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吴广认为(这个 见解)很正确。(二人)于是去算卦。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 建功立业。不过你们还是去问问鬼神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捉摸这“问问鬼神”的意思, 终于悟出:“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 再把绸条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本来已 经觉得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当中,天黑以后点上灯笼 (装鬼火),装做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一整夜既惊 且怕。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地看着陈胜。 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那天)(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 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惹他们发火,让他们责罚他,借此来激怒士兵。那军官果然鞭打了吴广。 (众士兵愤愤不平,)军官(刚)拔出剑来威吓(士兵),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来杀死了他。陈 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陈胜把众戍卒召集起来,宣布号令,说:“各位(在这里)遇 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过期就要杀头。就算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 中也得死去六七个。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 贵种吗?”众戍卒齐声应道:“一定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 顺从百姓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作为义军的标志),打出大楚旗号。又筑了一座高台,举行誓 师仪式,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起义军(首先)进攻大泽 乡,占领该乡后接着进攻蕲县。攻克蕲县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 自率主力)攻打、、苦、柘、谯等县,都拿下来了。一路上收编人马,等打到陈县的时候,已有 战车六七百辆,马一千多匹,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 在谯门中应战。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几天后, 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共同商讨大事。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 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称王,宣 称要重建楚国。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死, 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3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课文分析: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 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 230 年灭韩,前 225 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 “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 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一、词语解释 1、不辱.使命 辱没、辜负 2、易.安陵 交换
3、其许寡人答应 4、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5、甚善好 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这样 7、弗敢易不:交换 8、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 9、故不错意也所以:“错”通“措”10、请广于君扩充 11、逆寡人者违背 12、轻寡人与轻视 13、非若是也像:这样 14、虽千里不敢易即使 15、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16、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17、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听说18、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19、以头抢地 耳撞:罢了 20、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 21、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22、仓鹰“仓”通“苍” 23、休祲吉凶的征兆 24、若士必怒如果 25、缟素穿丧服 26、色挠变了脸色:挠,屈服 27、谢之道歉 28、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29、徒以有先生也只是 二、句子翻译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给予恩 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 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来交换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4、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 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5、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 百里的(土地)吗?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 上撞罢了。 7、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 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进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 将成为四个人了。 8、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 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 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9、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三、关键问题 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战国策》 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 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
3、其许.寡人 答应 4、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 5、甚善. 好 6、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这样 7、弗.敢易. 不;交换 8、因使..唐雎使.于秦 于是;派;出使 9、故.不错.意也 所以;“错”通“措” 10、请广.于君 扩充 11、逆.寡人者 违背 12、轻.寡人与 轻视 13、非.若是.也 像;这样 14、虽.千里不敢易 即使 15、岂直..五百里哉 难道;只,仅仅 16、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 17、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先生;曾经听说 18、免冠徒跣 摘掉帽子,光着脚 19、以头抢.地 耳. 撞;罢了 20、庸夫..之怒 平庸无能的人 21、非士.之怒 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22、仓.鹰 “仓”通“苍” 23、休祲 吉凶的征兆 24、若.士必怒 如果 25、缟素 穿丧服 26、色挠 变了脸色;挠,屈服 27、谢.之 道歉 28、寡人谕.矣 明白,懂得 29、徒.以有先生也 只是 二、句子翻译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 王给予 恩 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 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来交换。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4、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 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5、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 百里的(土地)吗?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 上撞罢了。 7、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 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 将成为四个人了。 8、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 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 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9、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三、关键问题 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 《战国策》 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 牲。 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
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 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这 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 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 罢甘休的。 四、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 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 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 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 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 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 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 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 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 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 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 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隆中对陈寿 课文分析 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 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 中对”。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 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 北定中原。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
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 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 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 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 罢甘休的。 四、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 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 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 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 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 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 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 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 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 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 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 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隆中对 陈寿 课文分析: 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 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 中对”。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 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 北定中原。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