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惠安三中2013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6分) (1)进不入以离尤兮, (屈原《离骚》) (2)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 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5)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 敦颐《爱莲说》) (6) ,色愈恭,礼愈至。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参考答案】(1)退将复修吾初服;(2)艰难苦恨繁霜鬓;(3)赢得仓皇北 顾;(4)落霞与孤鹜齐飞;(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或遇其叱咄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聊斋志异·雷曹蒲松龄 乐云鹤、夏平子,二人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夏少慧,十岁知名。乐虚心 事之,夏亦相规不倦,乐文思日进,由是名并著。无何,夏连疫卒,乐以时恤诸 其家。于是士大夫益贤乐。乐恒产无多,家计日蹙,乃叹曰:“文如平子,尚碌 碌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于是去读而贾。操业半年,家资小泰。 日,客金陵,休于旅舍,见一人颀然而长,筋骨隆起,色黯淡,有戚容。乐推 食食之,则以手掏啖,顷刻已尽。乐又益以兼人之馔,食复尽。遂命主人割豚胁, 堆以蒸饼。又尽数人之餐,始果腹而谢曰:“三年以来,未尝如此饫饱。”乐曰: “君固壮士,何飘泊若此?”曰:“罪婴天谴;不可说也。”问其里居,曰:“陆 无屋,水无舟,朝村而暮郭耳。” 乐整裝欲行,其人相从,乐辞之。告曰:“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乐 异之,遂与偕行。途中曳与同餐。辞曰:“我终岁仅数餐耳。”益奇之。次日, 渡江,风涛暴作,估舟①尽覆,乐与其人悉没江中。俄风定,其人负乐踏波出, 登客舟,又破浪去;少时,挽一船至,扶乐入,嘱乐卧守,复跃入江,以两臂夹 货出,掷舟中;又入之:数入数出,列货满舟。乐谢曰:“君生我亦良足矣,敢 捏珠还哉!”检视货财,并无亡失。益喜,惊为神人。放舟欲行,其人告退, 乐苦留之,遂与共济。 乐与归,寝处共之。每十数日始一食,食则啖嚼无算。一日,适昼晦欲雨,闻雷 声。少时,乐倦甚,伏塌假寐。既醒,觉身摇摇然,不似塌上,开目,则在云气 中,周身如絮。惊而起,晕如舟上,踏之,软无地。仰视星斗,在眉目间,遂疑 是梦。细视星箝天上,如老莲实之在蓬也。以手撼之,大者坚不可动,小星摇动, 似可摘而下者。拨云下视,则银河苍茫,见城郭如豆。俄见二龙夭矫②,驾缦车 来,车上有器,围皆数丈,贮水满之。有数十人,以器掬水,遍洒云间。忽见乐
福建省惠安三中 2013 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 12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6 分) (1)进不入以离尤兮, 。 (屈原《离骚》) (2)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 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5)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 敦颐《爱莲说》) (6) ,色愈恭,礼愈至。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参考答案】(1)退将复修吾初服;(2)艰难苦恨繁霜鬓;(3)赢得仓皇北 顾;(4)落霞与孤鹜齐飞;(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或遇其叱咄。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聊斋志异·雷曹 蒲松龄 乐云鹤、夏平子,二人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夏少慧,十岁知名。乐虚心 事之,夏亦相规不倦,乐文思日进,由是名并著。无何,夏连疫卒,乐以时恤诸 其家。于是士大夫益贤乐。乐恒产无多,家计日蹙,乃叹曰:“文如平子,尚碌 碌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于是去读而贾。操业半年,家资小泰。 一日,客金陵,休于旅舍,见一人颀然而长,筋骨隆起,色黯淡,有戚容。乐推 食食之,则以手掏啖,顷刻已尽。乐又益以兼人之馔,食复尽。遂命主人割豚胁, 堆以蒸饼。又尽数人之餐,始果腹而谢曰:“三年以来,未尝如此饫饱。”乐曰: “君固壮士,何飘泊若此?”曰:“罪婴天谴;不可说也。”问其里居,曰:“陆 无屋,水无舟,朝村而暮郭耳。” 乐整装欲行,其人相从,乐辞之。告曰:“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乐 异之,遂与偕行。途中曳与同餐。辞曰:“我终岁仅数餐耳。”益奇之。次日, 渡江,风涛暴作,估舟①尽覆,乐与其人悉没江中。俄风定,其人负乐踏波出, 登客舟,又破浪去;少时,挽一船至,扶乐入,嘱乐卧守,复跃入江,以两臂夹 货出,掷舟中;又入之:数入数出,列货满舟。乐谢曰:“君生我亦良足矣,敢 望珠还哉!” 检视货财,并无亡失。益喜,惊为神人。放舟欲行,其人告退, 乐苦留之,遂与共济。 乐与归,寝处共之。每十数日始一食,食则啖嚼无算。一日,适昼晦欲雨,闻雷 声。少时,乐倦甚,伏塌假寐。既醒,觉身摇摇然,不似塌上,开目,则在云气 中,周身如絮。惊而起,晕如舟上,踏之,软无地。仰视星斗,在眉目间,遂疑 是梦。细视星箝天上,如老莲实之在蓬也。以手撼之,大者坚不可动,小星摇动, 似可摘而下者。拨云下视,则银河苍茫,见城郭如豆。俄见二龙夭矫②,驾缦车 来,车上有器,围皆数丈,贮水满之。有数十人,以器掬水,遍洒云间。忽见乐
共怪之。乐审所与壮士在焉,语众云:“是吾友也。”因取一器,授乐令洒。时 苦旱,乐接器排云,约望故乡,尽情倾注。未几,谓乐曰:“我本雷曹,前误行 雨,罚谪三载。今天限已满,请从此别。”乃以驾车之绳万尺掷前,使握端缒下, 飑飑然③瞬息及地。视之,则堕立村外,绳渐收入云中,不可见矣。时久旱,十 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 [注]①估舟:商船;②夭矫:屈伸自如的样子;③飑飑然:微风吹动的样子。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乐又益以兼人之馔 兼:超越 B.罪婴天 谴 婴:遭受 C.食则啖嚼无算 算:计算 D.约望故 乡 约:约略 【参考答案】A(兼:加倍)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雷曹“知恩图报”的一组是( (3分) ①三年以来,未尝如此饫饱 ②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 ③数入数出,列货满舟 ④因取一器,授乐令洒 ⑤以器掬水,遍洒云间 ⑥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 浍皆满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参考答案】C(①雷曹感谢乐云鹤让他吃了一顿饱饭;⑤是数十人所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夏平子谦虚好学,加上好友的帮助,文思才华大有长进。夏平子染病而死, 乐云鹤便照顾接济已故好友的家人,后来因生活日渐困难,于是他弃文经商。 B.乐云鹤客居金陵时初遇雷曹,他让困顿不堪的雷曹饱餐一顿。雷曹心怀感激, 就把自己因罪遭贬而漂泊流浪、居无定所的原因告诉了乐云鹤 C.乐云鹤与雷曹一起乘船渡江,忽遇狂风大浪,商船倾覆。雷曹将乐云鹤从水 中救出,然后多次下水,将其货物钱财全部捞出,乐云鹤认为他是神人。 D.乐云鹤在天阴欲雨伴有雷声的日子来到云海,自己虽未能参与行雨,但亲眼 目睹雷曹等人行雨的情景。落到地面后发现,自己村庄沟渠里的水都注满了。 【参考答案】C(A.乐云鹤谦虚好学;B.只说因罪遭到上天责罚,实情之后才 说;D.乐云鹤参与行雨。)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3分) 答:像夏平子那样有文才,尚目平庯无所作为地死了,何况我呢! (2)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3分) 答:你救了我的命,我也很知足了,哪敢指望连货物都能失而复得昵? 【参考译文】 乐云鹤、夏平子,二人小的时候是同乡,大了又是同学,他们是莫逆之交。夏平 子自幼聪明,十岁时就有文名。乐云鹤虚心向他学习,夏平子也认真地帮助他, 乐云鹤文思日见长进,从此和夏平子齐名。不久,夏平子染上疫病死去,乐云鹤 按时接济他的家人。因此士大夫更加认为乐云鹤贤能。乐云鹤家产本来不多,生 活日渐困难,他于是叹息道:“像夏平子那样有文才,尚日平庯无所作为地死了 何况我昵!不如早点改变计划!”于是放弃读书,改做买卖。经营了半年,家境 逐渐富裕起来
共怪之。乐审所与壮士在焉,语众云:“是吾友也。”因取一器,授乐令洒。时 苦旱,乐接器排云,约望故乡,尽情倾注。未几,谓乐曰:“我本雷曹,前误行 雨,罚谪三载。今天限已满,请从此别。”乃以驾车之绳万尺掷前,使握端缒下, 飗飗然③瞬息及地。视之,则堕立村外,绳渐收入云中,不可见矣。时久旱,十 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 [注]①估舟:商船;②夭矫:屈伸自如的样子;③飗飗然:微风吹动的样子。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乐又益以兼人之馔 兼:超越 B.罪婴天 谴 婴:遭受 C.食则啖嚼无算 算:计算 D.约望故 乡 约:约略 【参考答案】A(兼:加倍)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雷曹“知恩图报”的一组是( ) (3 分) ①三年以来,未尝如此饫饱 ②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 ③数入数出,列货满舟 ④因取一器,授乐令洒 ⑤以器掬水,遍洒云间 ⑥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 浍皆满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参考答案】C (①雷曹感谢乐云鹤让他吃了一顿饱饭;⑤是数十人所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夏平子谦虚好学,加上好友的帮助,文思才华大有长进。夏平子染病而死, 乐云鹤便照顾接济已故好友的家人,后来因生活日渐困难,于是他弃文经商。 B.乐云鹤客居金陵时初遇雷曹,他让困顿不堪的雷曹饱餐一顿。雷曹心怀感激, 就把自己因罪遭贬而漂泊流浪、居无定所的原因告诉了乐云鹤。 C.乐云鹤与雷曹一起乘船渡江,忽遇狂风大浪,商船倾覆。雷曹将乐云鹤从水 中救出,然后多次下水,将其货物钱财全部捞出,乐云鹤认为他是神人。 D.乐云鹤在天阴欲雨伴有雷声的日子来到云海,自己虽未能参与行雨,但亲眼 目睹雷曹等人行雨的情景。落到地面后发现,自己村庄沟渠里的水都注满了。 【参考答案】C(A.乐云鹤谦虚好学;B.只说因罪遭到上天责罚,实情之后才 说;D.乐云鹤参与行雨。)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3 分) 答:像夏平子那样有文才,尚且平庸无所作为地死了,何况我呢! (2)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3 分) 答:你救了我的命,我也很知足了,哪敢指望连货物都能失而复得呢? 【参考译文】 乐云鹤、夏平子,二人小的时候是同乡,大了又是同学,他们是莫逆之交。夏平 子自幼聪明,十岁时就有文名。乐云鹤虚心向他学习,夏平子也认真地帮助他, 乐云鹤文思日见长进,从此和夏平子齐名。不久,夏平子染上疫病死去,乐云鹤 按时接济他的家人。因此士大夫更加认为乐云鹤贤能。乐云鹤家产本来不多,生 活日渐困难,他于是叹息道:“像夏平子那样有文才,尚且平庸无所作为地死了, 何况我呢!不如早点改变计划!”于是放弃读书,改做买卖。经营了半年,家境 逐渐富裕起来
天,乐云鹤来到金陵,住在客店里,看见一人长得很高大,身上筋骨凸起,脸 色黯淡,面带悲伤。乐云鹤把自己的饭推过去让他吃,他就用手抓着吃,一眨眼 就吃了个净光。乐云鹤又给他加了两个人的饭,很快又吃完了。乐云鹤便让店主 人割来一只猪腿,堆上一摞蒸饼。那人又吃了几个人的饭,这才吃饱肚子道谢说: 年了,没曾吃这么饱过。”乐云鹤说:“你本是一个壮士,为什么漂泊流落 到饭也吃不饱的地步呢?”那人回答说:“我的罪遭到上天责罚,不能说啊!” 又问他住在什么地方,回答说:“陆地上没有我的屋,水面上没有我的船;早上 在这个村,夜晚在那个镇了 乐云鹤收拾行装准备上路,那人在后面跟着他,乐云鹤向他告辞。那人说:“您 有大难,我不忍忘记这顿饭的恩德。”乐云鹤感到奇怪,就与他一同上路。途中 拉他一起吃饭。那人推辞说:“我一年只吃几顿饭。”乐云鹤更是感到惊奇。第 二天,乘船渡江时,忽然狂风大作,波浪滔天,江上的商船全部倾覆,乐云鹤和 那人都掉进江里。一会儿风平浪静,那人背着乐云鹤踏着波浪钻出水面,把乐云 鹤送到一只客船上,自己又破浪游去;过一会儿,他拉来一只小船,扶乐云鹤上 去,嘱咐他躺在船上等着,又跳进江中,用两个胳膊夹着货物出水,扔在船上 然后又潜进江中。这样出入几次,捞出的货物摆满了小船。乐云鹤感激地说:“你 救了我的命,我也很知足了,哪敢指望连货物都能失而复得呢?”检査货物钱财, 点也没丢失。乐云鹤更加高兴,惊异地认为他是神人。开船要走时,那人与他 告辞。乐云鹤苦苦挽留他,于是跟他一起渡江 乐云鹤带着那人返回家乡,吃住都在一起。那人十几天才吃一顿饭,要吃就吃得 不计其数。一天,正好天阴了下来要下雨,听到打雷的声音。过了一会儿,乐云 鹤觉得非常困倦,伏在床上打瞌睡。醒来之后,觉得身子摇摇晃晃,不像在床上 睁眼一看,自己已在云海中,四周全是棉絮般的云朵。乐云鹤惊讶地站起来,头 晕得像在船上。用脚一踏,软软的不是地面。仰头看看星辰,就在眼前,于是怀 疑是在做梦。仔细一看,星星都镶嵌在天上,就像老莲子嵌在莲蓬上一样。用手 摇动,大星星牢不可动,小星星活动,像能摘下来。拨开云层往下看看,就见银 河苍茫,地面上的城市只有豆粒那样大小。一会儿看见两条龙屈曲环绕地驾着 辆车飞来,车上有些容器,周长都有好几丈,里面贮满了水。有几十个人,用器 具从车上舀水,遍洒云间。忽然看见乐云鹤,都感到奇怪。乐云鹤仔细观看跟随 他的壮土也在这些人里面,那壮士告诉众人说:“这是我的朋友。”说着,就拿 过一个舀水的器具,交给乐云鹤,让他洒水。当时正好大早,乐云鹤接过器具 拨开云朵,约略望着故乡的方向,尽情地舀水倾洒。过了一会儿,那人对乐云鹤 说:“我本是雷曹,以前因为误了行雨,被罚到人间三年。现在期限已满,我们 从此分别了。”于是把驾车用的万尺长的绳子,扔到乐云鹤面前,让乐云鹤握着 绳子一头缒下去,嗖嗖地瞬间便到了地面。一看,正好落在自己村外,绳子渐渐 收回云中,看不见了。当时天早了很久,十里外的地方,仅下了一指雨,唯独乐 云鹤的村里下得沟渠都满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大德歌秋关汉卿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也睡不着。 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 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一天,乐云鹤来到金陵,住在客店里,看见一人长得很高大,身上筋骨凸起,脸 色黯淡,面带悲伤。乐云鹤把自己的饭推过去让他吃,他就用手抓着吃,一眨眼 就吃了个净光。乐云鹤又给他加了两个人的饭,很快又吃完了。乐云鹤便让店主 人割来一只猪腿,堆上一摞蒸饼。那人又吃了几个人的饭,这才吃饱肚子道谢说: “三年了,没曾吃这么饱过。”乐云鹤说:“你本是一个壮士,为什么漂泊流落 到饭也吃不饱的地步呢?”那人回答说:“我的罪遭到上天责罚,不能说啊!” 又问他住在什么地方,回答说:“陆地上没有我的屋,水面上没有我的船;早上 在这个村,夜晚在那个镇了。” 乐云鹤收拾行装准备上路,那人在后面跟着他,乐云鹤向他告辞。那人说:“您 有大难,我不忍忘记这顿饭的恩德。”乐云鹤感到奇怪,就与他一同上路。途中 拉他一起吃饭。那人推辞说:“我一年只吃几顿饭。”乐云鹤更是感到惊奇。第 二天,乘船渡江时,忽然狂风大作,波浪滔天,江上的商船全部倾覆,乐云鹤和 那人都掉进江里。一会儿风平浪静,那人背着乐云鹤踏着波浪钻出水面,把乐云 鹤送到一只客船上,自己又破浪游去;过一会儿,他拉来一只小船,扶乐云鹤上 去,嘱咐他躺在船上等着,又跳进江中,用两个胳膊夹着货物出水,扔在船上; 然后又潜进江中。这样出入几次,捞出的货物摆满了小船。乐云鹤感激地说:“你 救了我的命,我也很知足了,哪敢指望连货物都能失而复得呢?”检查货物钱财, 一点也没丢失。乐云鹤更加高兴,惊异地认为他是神人。开船要走时,那人与他 告辞。乐云鹤苦苦挽留他,于是跟他一起渡江。 乐云鹤带着那人返回家乡,吃住都在一起。那人十几天才吃一顿饭,要吃就吃得 不计其数。一天,正好天阴了下来要下雨,听到打雷的声音。过了一会儿,乐云 鹤觉得非常困倦,伏在床上打瞌睡。醒来之后,觉得身子摇摇晃晃,不像在床上, 睁眼一看,自己已在云海中,四周全是棉絮般的云朵。乐云鹤惊讶地站起来,头 晕得像在船上。用脚一踏,软软的不是地面。仰头看看星辰,就在眼前,于是怀 疑是在做梦。仔细一看,星星都镶嵌在天上,就像老莲子嵌在莲蓬上一样。用手 摇动,大星星牢不可动,小星星活动,像能摘下来。拨开云层往下看看,就见银 河苍茫,地面上的城市只有豆粒那样大小。一会儿看见两条龙屈曲环绕地驾着一 辆车飞来,车上有些容器,周长都有好几丈,里面贮满了水。有几十个人,用器 具从车上舀水,遍洒云间。忽然看见乐云鹤,都感到奇怪。乐云鹤仔细观看跟随 他的壮士也在这些人里面,那壮士告诉众人说:“这是我的朋友。”说着,就拿 过一个舀水的器具,交给乐云鹤,让他洒水。当时正好大早,乐云鹤接过器具, 拨开云朵,约略望着故乡的方向,尽情地舀水倾洒。过了一会儿,那人对乐云鹤 说:“我本是雷曹,以前因为误了行雨,被罚到人间三年。现在期限已满,我们 从此分别了。”于是把驾车用的万尺长的绳子,扔到乐云鹤面前,让乐云鹤握着 绳子一头缒下去,嗖嗖地瞬间便到了地面。一看,正好落在自己村外,绳子渐渐 收回云中,看不见了。当时天早了很久,十里外的地方,仅下了一指雨,唯独乐 云鹤的村里下得沟渠都满了。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 分) 大德歌 秋 关汉卿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也睡不着。 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 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注]①陈抟:五代、宋初的道士,曾在华山修道,相传他嗜睡,能入眠后百日不 醒。②蛩:蟋蟀。 (1)这首元曲景物描写的特点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抓住一个“声”字,通过描写风声、雨声、蝉鸣蟋蟀声、雨打芭蕉 声不绝于耳,(1分)渲染了女主人公“懊恼伤怀”、“泪点抛”的愁肠怨绪。 (1分) (2)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闺怨”之情,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开篇以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起兴,为全诗定下了愁苦的基调;(1 分)使用了陈抟的典故,抒写了秋风秋雨难成眠的愁怨;(1分)全曲由秋景入 题,又以秋景作结,首尾呼应,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情景交融,(1分)抒 发了女主人公久盼人归人未归的伤心和愁怨。(1分) 【参考鉴赏】寒风飘飘,冷雨潇潇,就是那能睡的陈抟也睡不着。说不完的烦恼 和愁苦伤透了心怀,伤心的泪水扑簌簌地像断线珍珠飞抛。秋蝉烦噪罢了蟋蟀又 叫,渐渐沥沥的细雨轻打着芭蕉 这首小令描写的少妇的烦恼,是因为“人未归”而引发的,故“懊恼伤怀抱”便 成为此曲表现的重点。此曲起头三句写风、写雨、写长夜不眠,由景入情,直入 怀抱。风雨交加,突然而至,声势咄咄逼人。这就给脆弱的少妇带来很大压力。 “飘飘”、“潇潇”双声叠韵,音响悠长,倍増空寂之情。四、五句写女主人公 愁苦情状。“扑簌簌泪点抛”是对这位女主人公的悲凉心境的具体展现,并在准 确地捕捉这一典型细节以后留下空间,让读者想像补充,其闺房幽情在充实中越 发空灵。最后二句继续写景,景语皆情语,蝉噪蛩鸣,雨打芭蕉。这些外界景物 强烈地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和难以言喻的久别之苦,进一步凸现女主人 公愁苦的心境。如果说在《大德歌·春》、《大德歌·夏》两支小令里,尚局限 于由于忧思而形容憔悴、瘦骨嶙峋的话,那么在《大德歌·秋》这支小令里,她 的忧思就势如潮涌,终于冲决感情的堤坝,伤心的泪水滚滚而下了。不言而喻, “扑簌簌泪点抛”,就是对这位女主人公的悲凉心境的具体展现。小令以大自然 的秋声写人物心灵的感受,声情并茂,直率中见委婉,委婉中情更真, 此曲从秋景写起,又以秋景作结,中间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情景相生,交织 成篇,加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大大提高了艺术感染力 《大德歌·春》: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 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大德歌·夏》: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 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大德歌·冬》: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那里是清江江 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少女时代的林佩瑶与雷鸣相恋,但雷鸣随即南下,开始军旅生涯.林佩瑶在 苦等之下没有音讯,嫁给了白己并不喜欢的吴荪甫,婚后的她一直空虚寂寞。(《子 夜》)
[注]①陈抟:五代、宋初的道士,曾在华山修道,相传他嗜睡,能入眠后百日不 醒。②蛩:蟋蟀。 (1)这首元曲景物描写的特点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2 分) 【参考答案】抓住一个“声”字,通过描写风声、雨声、蝉鸣蟋蟀声、雨打芭蕉 声不绝于耳,(1 分)渲染了女主人公“懊恼伤怀”、“泪点抛”的愁肠怨绪。 (1 分) (2)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闺怨”之情,试作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开篇以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起兴,为全诗定下了愁苦的基调;(1 分)使用了陈抟的典故,抒写了秋风秋雨难成眠的愁怨;(1 分)全曲由秋景入 题,又以秋景作结,首尾呼应,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情景交融,(1 分)抒 发了女主人公久盼人归人未归的伤心和愁怨。(1 分) 【参考鉴赏】寒风飘飘,冷雨潇潇,就是那能睡的陈抟也睡不着。说不完的烦恼 和愁苦伤透了心怀,伤心的泪水扑簌簌地像断线珍珠飞抛。秋蝉烦噪罢了蟋蟀又 叫,渐渐沥沥的细雨轻打着芭蕉。 这首小令描写的少妇的烦恼,是因为“人未归”而引发的,故“懊恼伤怀抱”便 成为此曲表现的重点。此曲起头三句写风、写雨、写长夜不眠,由景入情,直入 怀抱。风雨交加,突然而至,声势咄咄逼人。这就给脆弱的少妇带来很大压力。 “飘飘”、“潇潇”双声叠韵,音响悠长,倍增空寂之情。四、五句写女主人公 愁苦情状。“扑簌簌泪点抛”是对这位女主人公的悲凉心境的具体展现,并在准 确地捕捉这一典型细节以后留下空间,让读者想像补充,其闺房幽情在充实中越 发空灵。最后二句继续写景,景语皆情语,蝉噪蛩鸣,雨打芭蕉。这些外界景物 强烈地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和难以言喻的久别之苦,进一步凸现女主人 公愁苦的心境。如果说在《大德歌·春》、《大德歌·夏》两支小令里,尚局限 于由于忧思而形容憔悴、瘦骨嶙峋的话,那么在《大德歌·秋》这支小令里,她 的忧思就势如潮涌,终于冲决感情的堤坝,伤心的泪水滚滚而下了。不言而喻, “扑簌簌泪点抛”,就是对这位女主人公的悲凉心境的具体展现。小令以大自然 的秋声写人物心灵的感受,声情并茂,直率中见委婉,委婉中情更真。 此曲从秋景写起,又以秋景作结,中间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情景相生,交织 成篇,加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大大提高了艺术感染力。 《大德歌·春》: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 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大德歌·夏》: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 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大德歌·冬》: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那里是清江江 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 分) A.少女时代的林佩瑶与雷鸣相恋,但雷鸣随即南下,开始军旅生涯.林佩瑶在 苦等之下没有音讯,嫁给了白己并不喜欢的吴荪甫,婚后的她一直空虚寂寞。(《子 夜》)
B.看到觉新和瑞珏打牌时的亲密样子,想到自己不幸的生活以及以后寂寞凄凉 的岁月,梅伤心极了,一个人来到园中哭泣;觉新前来安慰梅,两个人相对而泣。 (《家》) C.得知叔叔自杀的消息后,强烈的同情心使欧也妮母女感到要为夏尔做点事, 于是精心准备了一桌家里从未有过的丰盛午餐,而夏尔却毫不知情。(《欧也 妮·葛朗台》 D.伽西莫多用“陶罐和水晶瓶”来暗示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拿起插在水晶 瓶中的鲜花,整天抱在胸前。伽西莫多对此很高兴。(《巴黎圣母院》) E.对自家庄园的土地,聂赫留朵夫采用出租的形式,租金比附近一带要低三成 而对于姑妈家庄园的土地,他则彻底放弃了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复 活》) 【参考答案】B、D(B.①梅一个人回到淑华房间哭泣,②来安慰她的是瑞珏;D.① 爱斯梅拉达整天抱着的是枯萎的花束,②伽西莫多对此很失望。) 8.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单福曰:“此非的卢马乎?虽是千里马,却只妨主,不可乘也。”玄德曰:“已 应之矣。”遂具言跃檀溪之事。福曰:“此乃救主,非妨主也;终必妨一主。某 有一法可禳。”玄德曰:“愿闻禳法。” (《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 “终必妨一主”为小说后面的什么情节作铺垫?单福教刘备怎样的“禳法”? 其目的何在 (2)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我们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凭他怎样,你 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红楼梦》第六回) 这段话是谁说的?是对谁说的?为何说这段话? 【参考答案】 (1)庞统乘刘备的的卢马过“落凤坡”,(1分)死于乱箭之下。(1分)教刘 备将的卢马赐给有仇怨之人,(1分)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1 分)单福的目的在于考验刘备是否真像传说的那样具有仁德的品格。(1分 (2)刘姥姥说的。(1分)对凤姐(王熙凤)说的。(1分)刘姥姥因家中生活艰难, 到贾府攀亲,(1分)而凤姐又是贾府的当家,(1分所以刘姥姥说这番话讨好凤 姐,以求获得一些赏钱。(1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 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②孟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 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 子·滕文公下》 (1)请根据材料①,说说君子和小人在用人方面有什么区别?(请用自己的话 回答)(2分) 【参考答案】君子用人出于公心,量才使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1分)小 人用人出于利己,用人也疑,贪欲无穷,所以会求全责备。(1分) (2)请结合材料①②,简述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和孟子提出的“大 丈夫”的标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B.看到觉新和瑞珏打牌时的亲密样子,想到自己不幸的生活以及以后寂寞凄凉 的岁月,梅伤心极了,一个人来到园中哭泣;觉新前来安慰梅,两个人相对而泣。 (《家》) C.得知叔叔自杀的消息后,强烈的同情心使欧也妮母女感到要为夏尔做点事, 于是精心准备了一桌家里从未有过的丰盛午餐,而夏尔却毫不知情。(《欧也 妮·葛朗台》) D.伽西莫多用“陶罐和水晶瓶”来暗示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拿起插在水晶 瓶中的鲜花,整天抱在胸前。伽西莫多对此很高兴。(《巴黎圣母院》) E.对自家庄园的土地,聂赫留朵夫采用出租的形式,租金比附近一带要低三成; 而对于姑妈家庄园的土地,他则彻底放弃了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复 活》) 【参考答案】B、D(B.①梅一个人回到淑华房间哭泣,②来安慰她的是瑞珏;D.① 爱斯梅拉达整天抱着的是枯萎的花束,②伽西莫多对此很失望。) 8.简答题。(任选一题)(5 分) (1)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单福曰:“此非的卢马乎?虽是千里马,却只妨主,不可乘也。”玄德曰:“已 应之矣。”遂具言跃檀溪之事。福曰:“此乃救主,非妨主也;终必妨一主。某 有一法可禳。”玄德曰:“愿闻禳法。” (《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 “终必妨一主”为小说后面的什么情节作铺垫?单福教刘备怎样的“禳法”? 其目的何在? (2)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我们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凭他怎样,你 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红楼梦》第六回) 这段话是谁说的?是对谁说的?为何说这段话? 【参考答案】 (1)庞统乘刘备的的卢马过“落凤坡”,(1 分)死于乱箭之下。(1 分)教刘 备将的卢马赐给有仇怨之人,(1 分)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1 分)单福的目的在于考验刘备是否真像传说的那样具有仁德的品格。(1 分) (2)刘姥姥说的。(1 分)对凤姐(王熙凤)说的。(1 分)刘姥姥因家中生活艰难, 到贾府攀亲,(1 分)而凤姐又是贾府的当家,(1 分)所以刘姥姥说这番话讨好凤 姐,以求获得一些赏钱。(1 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 分) ①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 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②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 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 子·滕文公下》 (1)请根据材料①,说说君子和小人在用人方面有什么区别?(请用自己的话 回答)(2 分) 【参考答案】君子用人出于公心,量才使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1 分)小 人用人出于利己,用人也疑,贪欲无穷,所以会求全责备。(1 分) (2)请结合材料①②,简述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和孟子提出的“大 丈夫”的标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 分)
【参考答案】君子特征:平易近人、容易相处;(1分)坚持原则、心怀坦荡。 (1分)大丈夫标准: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 (1分)要有坚持这种志向的气节操守。(1分)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君子容易和他相处共事,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 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 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 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②孟子说:“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 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 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 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啊!”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一12题。 尺度彭程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物、行为、时间,在绝大多数的情形下,有两个字是躲避不开 的:尺度。几乎多有的领域、一切事物,都因尺度的介入、参与而存在、运行, 自足自立。 尺度具有相对性。在某个人群某种环境中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尺度,换一种背景来 看,可能匪夷所思,莫名其妙。驰骋于想象王国的作家悲壮的叫喊“不创造毋宁 死”,而另一边,浸润了实证精神的科学家会奇怪,如此虚幻的勾当何以会让人 付出整个身心。这时,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了。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有 那么多的隔膜、误解乃至对抗,小到一个家庭中长幼之间的代沟,大到亨廷顿所 说的“文明的冲突”。 尺度具有普遍性,但是也不时会有意外,仿佛当今赛事频爆冷门。当代哲学家雄 特跟斯坦放弃巨额家族遗产,因为它们妨碍了他的哲学思考。明代作家袁中郎辞 去苏州行政长官之职,因为他的趣味是无羁无绊,与山水相喝和。这些人当然是 常人眼里的“另类”,但你不能说他们没有尺度。也许梭罗概括的最到位:“如 果谁没有跟随队伍的步伐,很可能他听到了另一种歧点。”他们对传统的尺度不 以为然,心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标高。越是杰出者就越勇于冲破流俗,因为他们的 目力更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更能窥见大美所在。相比人云亦云者,他们更乐于自 己决定怎样迈步 这就接近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尺度的核心是个性。或者说,个性决定了尺度的面 貌。一条因果之链连接了二者。而所谓个性,不过是源自对生活的独特领悟和由 此而生的特异的行为姿态。在常人难以理解之处,特立独行这凭借自己的尺度成 就了不寻常的人生 越是在这个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就越显得重要。而个性的极致是与尺度的臻 于极致互为表里的。然而我们看到的情形却不容乐观,众多的生命样式都仿佛在 个模子里铸成,更令人忧虑的是人们对此每每视而不见。据说随着基因工程等 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除看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 择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这当然令人雀跃,但为什么很少听人谈及要为自己 选择独特的生存尺度呢?为什么不努力将尺度设定的更合理、更美好、更杰出
【参考答案】君子特征:平易近人、容易相处;(1 分)坚持原则、心怀坦荡。 (1 分)大丈夫标准: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 (1 分)要有坚持这种志向的气节操守。(1 分)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君子容易和他相处共事,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 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 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 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②孟子说:“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 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 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 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啊!”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 一 12 题。 尺度 彭程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物、行为、时间,在绝大多数的情形下,有两个字是躲避不开 的:尺度。几乎多有的领域、一切事物,都因尺度的介入、参与而存在、运行, 自足自立。 尺度具有相对性。在某个人群某种环境中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尺度,换一种背景来 看,可能匪夷所思,莫名其妙。驰骋于想象王国的作家悲壮的叫喊“不创造毋宁 死”,而另一边,浸润了实证精神的科学家会奇怪,如此虚幻的勾当何以会让人 付出整个身心。这时,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了。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有 那么多的隔膜、误解乃至对抗,小到一个家庭中长幼之间的代沟,大到亨廷顿所 说的“文明的冲突”。 尺度具有普遍性,但是也不时会有意外,仿佛当今赛事频爆冷门。当代哲学家雄 特跟斯坦放弃巨额家族遗产,因为它们妨碍了他的哲学思考。明代作家袁中郎辞 去苏州行政长官之职,因为他的趣味是无羁无绊,与山水相喝和。这些人当然是 常人眼里的“另类”,但你不能说他们没有尺度。也许梭罗概括的最到位:“如 果谁没有跟随队伍的步伐,很可能他听到了另一种歧点。”他们对传统的尺度不 以为然,心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标高。越是杰出者就越勇于冲破流俗,因为他们的 目力更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更能窥见大美所在。相比人云亦云者,他们更乐于自 己决定怎样迈步。 这就接近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尺度的核心是个性。或者说,个性决定了尺度的面 貌。一条因果之链连接了二者。而所谓个性,不过是源自对生活的独特领悟和由 此而生的特异的行为姿态。在常人难以理解之处,特立独行这凭借自己的尺度成 就了不寻常的人生。 越是在这个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就越显得重要。而个性的极致是与尺度的臻 于极致互为表里的。然而我们看到的情形却不容乐观,众多的生命样式都仿佛在 一个模子里铸成,更令人忧虑的是人们对此每每视而不见。据说随着基因工程等 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除看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 择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这当然令人雀跃,但为什么很少听人谈及要为自己 选择独特的生存尺度呢?为什么不努力将尺度设定的更合理、更美好、更杰出 呢?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几乎所有领域、一切事物,都有尺度存在;即使是常人眼里的“另 类”,也有他们自己的尺度 B.第三段列举维特根斯坦、袁中郎的“另类”示例,并引用梭罗的名言,是为 了证明“尺度具有个性”的观点。 C.由于现代可以运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克隆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因此作 者认为这是一个“复制的时代” D.作者在文末运用两个问句,对忽视个性的流俗表达了深切的忧虑,就个性化 生存发出了热切的呼唤,引人深思。 【参考答案】C(“由于现代可以运用基因工程等髙科技克隆梦露的容貌、乔丹 的体型”,属误将未然当已然,原文“据说随着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人 除看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择梦露的容貌、乔丹 的体型”。同时,本项因果上还出现倒置问题。) 11.第二段中提到“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了一道墙垣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3分) 【参考答案】尺度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评判就不同,(1分)因此造成了隔膜、 误解甚至对抗,(1分)像墙一样,阻碍人们的交流。(1分) 12.结合本文,举例阐述你对“个性决定了尺度的面貌”这句话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决定“尺度”的关键因素是人的个性。个性不同,由此产生的标准 (尺度)也不同。(1分)维特根斯坦和袁中郎等人的“尺度”异于常人,(1 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个性独特,人生目标与众不同。(1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红叶归处是秋风查干 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 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 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髙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 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 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 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 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 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 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观察多年,从来没 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 那些帝王将相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 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 ⑤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天然小路曲曲 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 流。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认为,几乎所有领域、一切事物,都有尺度存在;即使是常人眼里的“另 类”,也有他们自己的尺度。 B.第三段列举维特根斯坦、袁中郎的“另类”示例,并引用梭罗的名言,是为 了证明“尺度具有个性”的观点。 C.由于现代可以运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克隆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因此作 者认为这是一个“复制的时代”。 D.作者在文末运用两个问句,对忽视个性的流俗表达了深切的忧虑,就个性化 生存发出了热切的呼唤,引人深思。 【参考答案】C(“由于现代可以运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克隆梦露的容貌、乔丹 的体型”,属误将未然当已然,原文“据说随着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人 除看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择梦露的容貌、乔丹 的体型”。同时,本项因果上还出现倒置问题。) 11.第二段中提到“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了一道墙垣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3 分) 【参考答案】尺度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评判就不同,(1 分)因此造成了隔膜、 误解甚至对抗,(1 分)像墙一样,阻碍人们的交流。(1 分) 12.结合本文,举例阐述你对“个性决定了尺度的面貌”这句话的理解。(3 分) 【参考答案】决定“尺度”的关键因素是人的个性。个性不同,由此产生的标准 (尺度)也不同。(1 分)维特根斯坦和袁中郎等人的“尺度”异于常人,(1 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个性独特,人生目标与众不同。(1 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 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干 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 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 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 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 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 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 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 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 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观察多年,从来没 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 那些帝王将相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 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 ⑤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天然小路曲曲 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 流。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
金黄和火红,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 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 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 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 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 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 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⑥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 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 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去,山风有些冷,但安 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 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 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 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⑦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 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 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 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⑧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第②段描写枫叶飘落的情景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 飘落的红叶的动态和色泽,营造了美妙庄严的环境,形象地反映出作者的灵魂受 到了洗礼。 B.第④段,作者在多年观察中发现,所有的鸟都能勇敢地面对生死,自然地死 亡。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却有一种很可悲的心态,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 神就乱了方寸 C.第⑤段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红叶,也有美丽的 动物,衬托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为下文主题的升华作了铺垫。 D.第⑥段“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中的“有色眼镜”是说人类 是万物之灵,自然万物有高低优劣之分,人能够凌驾于自然之上。 E.第⑦段中的“灰”是指作者意识到落叶完成的是生命的仪式的交接。“红 是指对红叶的命运的担忧和忧郁。表现了作者对生死认识的提升,从而获得了心 中的坦然和释然。 【参考答案】B、E(B.“自然地死亡”错,“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 E.“灰”是担忧和忧郁,“红”是意识到生命的仪式的交接。) 14.文章①段说:“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 理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哪些“哲理的思考”?请分条简要概括。(4 【参考答案】①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 抵触。②人非万物之灵,人要顺从生与死的自然规律。③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 之心,就能天人合一。④自然万物,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一点1分,四点4 分,意思对即可)
金黄和火红,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 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 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 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 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 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 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⑥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 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 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去,山风有些冷,但安 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 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 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 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⑦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 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 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 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⑧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 分) A.第②段描写枫叶飘落的情景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 飘落的红叶的动态和色泽,营造了美妙庄严的环境,形象地反映出作者的灵魂受 到了洗礼。 B.第④段,作者在多年观察中发现,所有的鸟都能勇敢地面对生死,自然地死 亡。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却有一种很可悲的心态,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 神就乱了方寸。 C.第⑤段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红叶,也有美丽的 动物,衬托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为下文主题的升华作了铺垫。 D.第⑥段“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中的“有色眼镜”是说人类 是万物之灵,自然万物有高低优劣之分,人能够凌驾于自然之上。 E.第⑦段中的“灰”是指作者意识到落叶完成的是生命的仪式的交接。“红” 是指对红叶的命运的担忧和忧郁。表现了作者对生死认识的提升,从而获得了心 中的坦然和释然。 【参考答案】B、E(B.“自然地死亡”错,“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 E.“灰”是担忧和忧郁,“红”是意识到生命的仪式的交接。) 14.文章①段说:“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 理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哪些“哲理的思考”?请分条简要概括。(4 分) 【参考答案】①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 抵触。②人非万物之灵,人要顺从生与死的自然规律。③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 之心,就能天人合一。④自然万物,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一点 1 分,四点 4 分,意思对即可)
15.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对这种看似 矛盾的表述,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6分) 【参考答案】①看似矛盾的表述,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人由 凌驾于自然之上到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这种认识是可贵的。②第一处,“万物 之灵”是作为红叶的对立物出现的,他以帝王将相为代表;他们没有表现出“万 物之灵”的坦然和睿智。③第二处,作者直接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他观察 红叶飘零等自然景观,悟到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与死,是一种天 律,不可违背。红叶飘落,万物有福。(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从砍柴牧牛到学做木匠齐白石 ①同治十年,我九岁。十一年,我十岁。十二年,我十一岁。这三年,我在家, 帮着挑水、种菜、扫地、打杂,闲着就带着我两个兄弟。最主要的是上山砍柴, 砍了柴,自己家里有得烧了,还可以卖了钱,补助家用。我那时,不是一个光会 吃饭不会做事的闲汉子,但最喜欢做的,却是砍柴。邻居的孩子们,和我岁数差 不多的,一起去上山的有的是,我们就成了很好的朋友。上了山,砍满了一担柴, 我们在休息时候,常常集合三个人,做“打柴叉”的玩儿。打柴叉是用砍得的柴, 每人取出一捆,一头着地,一头靠在一起,这就算是“叉”了。用柴耙远远的轮 流掷过去,谁能掷倒了叉,就赢得别人的一捆柴。掷不倒的算是输。也就输掉自 己的一捆柴。三人都掷倒了,或者都没曾掷倒,那是没有输赢。两人掷倒,就平 分输的那一捆,每人赢到半捆。因为三捆柴并在一起,柴耙又不是很重的,掷倒 那个柴叉。并不太容易,一捆柴的输赢,总要玩上好大半天。这是穷孩子们不用 化钱的娱乐。我小时候也挺高兴玩的 ②后来我作客在外,有一年回到家乡,路过山上,看见一群砍柴的孩子,里头有 几个相识的邻居,他们的上辈,早年和我一起砍过柴,玩过打柴叉的,我禁不住 感伤起来,做了三首诗,末一首道 来时歧路遍天涯,独到星塘认是家。我亦君年无累及,群儿欢跳打柴叉。 ③光绪三年,我十五岁。父亲看我身体弱,力气小,田里的事,实在累不了,就 想叫我学一门手艺,预备将来可以糊口养家。但是,究竟学哪一门手艺呢?父亲 跟我祖母和我母亲商量过好几次,都没曾决定出一个准主意来。那年年初,有 个乡里人都称他为“齐满木匠”的,是我的本家叔祖,他的名字叫齐仙佑,我的 祖母,是他的堂嫂,他到我家来。向我祖母拜年。我父亲请他喝酒。在喝酒的时 候,父亲跟他说妥。我去拜他为师,跟他学做木匠手艺。隔了几天,拣了个好日 子,父亲领我到仙佑叔祖的家里,行了拜师礼。吃了进师酒,我就算他的正式徒 弟了 ④仙佑叔祖的手艺,是个粗木作,又名大器作,盖房子立木架是本行,粗糙的桌 椅床凳和种田用的犁耙之类,也能做得出来。我就天天拿了斧子锯子这些东西, 跟着他学。刚过了清明节,逢到人家盖房子,仙佑叔祖带了我去给他们立木架 我力气不够,一根大檩子,我不但扛不动,扶也扶不起,仙佑叔祖说我太不中用 了,就把我送回家来。父亲跟他说了许多好话,千恳万托地求他收留。他执意不 肯,只得罢了。 ⑤我在家里,耽了不到一个月。父亲托了人情,又找到了一位粗木作的木匠,名 叫齐长龄,领我去拜师。这位齐师傅。也是我们远房的本家,倒能体恤我,看我
15.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对这种看似 矛盾的表述,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6 分) 【参考答案】①看似矛盾的表述,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人由 凌驾于自然之上到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这种认识是可贵的。②第一处,“万物 之灵”是作为红叶的对立物出现的,他以帝王将相为代表;他们没有表现出“万 物之灵”的坦然和睿智。③第二处,作者直接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他观察 红叶飘零等自然景观,悟到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与死,是一种天 律,不可违背。红叶飘落,万物有福。(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从砍柴牧牛到学做木匠 齐白石 ①同治十年,我九岁。十一年,我十岁。十二年,我十一岁。这三年,我在家, 帮着挑水、种菜、扫地、打杂,闲着就带着我两个兄弟。最主要的是上山砍柴, 砍了柴,自己家里有得烧了,还可以卖了钱,补助家用。我那时,不是一个光会 吃饭不会做事的闲汉子,但最喜欢做的,却是砍柴。邻居的孩子们,和我岁数差 不多的,一起去上山的有的是,我们就成了很好的朋友。上了山,砍满了一担柴, 我们在休息时候,常常集合三个人,做“打柴叉”的玩儿。打柴叉是用砍得的柴, 每人取出一捆,一头着地,一头靠在一起,这就算是“叉”了。用柴耙远远的轮 流掷过去,谁能掷倒了叉,就赢得别人的一捆柴。掷不倒的算是输。也就输掉自 己的一捆柴。三人都掷倒了,或者都没曾掷倒,那是没有输赢。两人掷倒,就平 分输的那一捆,每人赢到半捆。因为三捆柴并在一起,柴耙又不是很重的,掷倒 那个柴叉。并不太容易,一捆柴的输赢,总要玩上好大半天。这是穷孩子们不用 化钱的娱乐。我小时候也挺高兴玩的。 ②后来我作客在外,有一年回到家乡,路过山上,看见一群砍柴的孩子,里头有 几个相识的邻居,他们的上辈,早年和我一起砍过柴,玩过打柴叉的,我禁不住 感伤起来,做了三首诗,末一首道: 来时歧路遍天涯,独到星塘认是家。我亦君年无累及,群儿欢跳打柴叉。 ③光绪三年,我十五岁。父亲看我身体弱,力气小,田里的事,实在累不了,就 想叫我学一门手艺,预备将来可以糊口养家。但是,究竟学哪一门手艺呢?父亲 跟我祖母和我母亲商量过好几次,都没曾决定出一个准主意来。那年年初,有一 个乡里人都称他为“齐满木匠”的,是我的本家叔祖,他的名字叫齐仙佑,我的 祖母,是他的堂嫂,他到我家来。向我祖母拜年。我父亲请他喝酒。在喝酒的时 候,父亲跟他说妥。我去拜他为师,跟他学做木匠手艺。隔了几天,拣了个好日 子,父亲领我到仙佑叔祖的家里,行了拜师礼。吃了进师酒,我就算他的正式徒 弟了。 ④仙佑叔祖的手艺,是个粗木作,又名大器作,盖房子立木架是本行,粗糙的桌 椅床凳和种田用的犁耙之类,也能做得出来。我就天天拿了斧子锯子这些东西, 跟着他学。刚过了清明节,逢到人家盖房子,仙佑叔祖带了我去给他们立木架, 我力气不够,一根大檩子,我不但扛不动,扶也扶不起,仙佑叔祖说我太不中用 了,就把我送回家来。父亲跟他说了许多好话,千恳万托地求他收留。他执意不 肯,只得罢了。 ⑤我在家里,耽了不到一个月。父亲托了人情,又找到了一位粗木作的木匠,名 叫齐长龄,领我去拜师。这位齐师傅。也是我们远房的本家,倒能体恤我,看我
力气差得很,就说:“你好好的练罢!什么事都是练出来的,常练练,就能把力 气练出来了 ⑥记得那年秋天我跟着齐师傅做完工回来,在乡里的田塍上,远远地看见对面过 来三个人,肩上有的背了木箱,有的背着很坚实的粗布大口袋,箱里袋里装的 也都是些斧锯钻凿这一类的家伙,一看就知道是木匠,当然是我们的同行了,我 并不在意。想不到走到近身,我的齐师傅垂下了双手,侧着身体,站在旁边,满 面堆着笑意,问他们好。他们三个人,却倨傲得很;略微地点了一点头,爱理不 理地搭讪着:“从哪里来?”齐师傅很恭敬的答道:“刚给人家做了几件粗糙家 具回来。”交谈了不多几句话,他们头也不回地走了。齐师傅等他们走远,才拉 着我往前走。我觉得很诧异,问道:“我们是木匠,他们也木匠,师傅为什么要 这样恭敬?”齐师傅拉长了脸说:“小孩子不懂得规矩!我们是大器作,做的是 粗活,他们是小器作,做的是细活。他们能做精致小巧的东西,还会雕花,这种 手艺,不是聪明人,一辈子也学不成的,我们大器作的人,怎敢和他们并起并坐 呢?”我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我想:“他们能学,难道我就学不成!”因此, 我就决心要去学小器作了。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第①段中白石老人详细讲述了童年“打柴叉”的游戏,是为了说明自己早年 是一个穷苦孩子,并且也交代了自己童年的乐趣。 B.第②段中“我禁不住感伤起来”是因为看到这些砍柴的孩子想到自己无忧无 虑的童年,同时又想自己中年生活的艰辛,并且家乡人们的生活仍然艰难 C.因为白石老人小时候身体弱、力气小、为了能够养家糊口,白石老人便拜了 本家叔祖齐仙佑为师,后因力气不够被送回了家,之后又托了人情拜了齐长龄为 师 D.第⑥段中白石老人回忆师徒二人遇到“小器作”木匠的故事是为了说明过去 木匠艺人之间是有等级的,手艺好的人地位高,受人尊敬 E.白石老人在文中用了工笔细描的手法,如对三个“小器作”木匠的倨傲、爱 理不理的逼真地、细致如微地精雕细刻,透露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 【参考答案】C、E(C.是作者的父亲看作者身体弱、力气小,想叫作者学门手 艺,预备将来养家糊口,让作者先后拜了两位木匠为师;E.作者用的是白描的 手法,以朴实的文字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 14.结合原文具体概括一下白石老人的两位木匠师傅的性格特点。(4分) 【参考答案】①齐仙佑师傅:性格倔强,为人固执,难以通融,对徒弟要求髙。 因为年幼的齐白石力气小,干活不中用,就辞退了他,齐父“千恳万托地求”他, 他却“执意不肯”。(2分)②齐长龄师傅:能体恤人,能包容徒弟的短处和缺 点,并且态度诚恳,循循善诱,看到齐白石“力气差得很”,就鼓励他,只要好 好练,就能把力气练出来。(2分) 15.文章大部分是齐白石晚年口述,由晚辈记录下来的。后人对这本传记的评价 是“我手写我口”。请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并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口语化浓。如“光绪三年,我十五岁。父亲看我身体弱,力气小, 田里的事,实在累不了,就想叫我学一门手艺”。②叙事简洁生动、自然流畅、 朴实无华。如“这三年,我在家,帮着挑水、种菜、扫地、打杂,闲着就带着我 两个兄弟。”③多用短句,准确简洁。如“同治十年,我九岁。十一年,我十岁 十二年,我十一岁”。④白描手法运用得很好,三言两语即能刻画一个人物。如
力气差得很,就说:“你好好的练罢!什么事都是练出来的,常练练,就能把力 气练出来了。” ⑥记得那年秋天我跟着齐师傅做完工回来,在乡里的田塍上,远远地看见对面过 来三个人,肩上有的背了木箱,有的背着很坚实的粗布大口袋,箱里袋里装的。 也都是些斧锯钻凿这一类的家伙,一看就知道是木匠,当然是我们的同行了,我 并不在意。想不到走到近身,我的齐师傅垂下了双手,侧着身体,站在旁边,满 面堆着笑意,问他们好。他们三个人,却倨傲得很;略微地点了一点头,爱理不 理地搭讪着:“从哪里来?”齐师傅很恭敬的答道:“刚给人家做了几件粗糙家 具回来。”交谈了不多几句话,他们头也不回地走了。齐师傅等他们走远,才拉 着我往前走。我觉得很诧异,问道:“我们是木匠,他们也木匠,师傅为什么要 这样恭敬?”齐师傅拉长了脸说:“小孩子不懂得规矩!我们是大器作,做的是 粗活,他们是小器作,做的是细活。他们能做精致小巧的东西,还会雕花,这种 手艺,不是聪明人,一辈子也学不成的,我们大器作的人,怎敢和他们并起并坐 呢?”我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我想:“他们能学,难道我就学不成!”因此, 我就决心要去学小器作了。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 分) A.第①段中白石老人详细讲述了童年“打柴叉”的游戏,是为了说明自己早年 是一个穷苦孩子,并且也交代了自己童年的乐趣。 B.第②段中“我禁不住感伤起来”是因为看到这些砍柴的孩子想到自己无忧无 虑的童年,同时又想自己中年生活的艰辛,并且家乡人们的生活仍然艰难。 C.因为白石老人小时候身体弱、力气小、为了能够养家糊口,白石老人便拜了 本家叔祖齐仙佑为师,后因力气不够被送回了家,之后又托了人情拜了齐长龄为 师。 D.第⑥段中白石老人回忆师徒二人遇到“小器作”木匠的故事是为了说明过去 木匠艺人之间是有等级的,手艺好的人地位高,受人尊敬。 E.白石老人在文中用了工笔细描的手法,如对三个“小器作”木匠的倨傲、爱 理不理的逼真地、细致如微地精雕细刻,透露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 【参考答案】C、E(C.是作者的父亲看作者身体弱、力气小,想叫作者学门手 艺,预备将来养家糊口,让作者先后拜了两位木匠为师;E.作者用的是白描的 手法,以朴实的文字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 14.结合原文具体概括一下白石老人的两位木匠师傅的性格特点。(4 分) 【参考答案】①齐仙佑师傅:性格倔强,为人固执,难以通融,对徒弟要求高。 因为年幼的齐白石力气小,干活不中用,就辞退了他,齐父“千恳万托地求”他, 他却“执意不肯”。(2 分)②齐长龄师傅:能体恤人,能包容徒弟的短处和缺 点,并且态度诚恳,循循善诱,看到齐白石“力气差得很”,就鼓励他,只要好 好练,就能把力气练出来。(2 分) 15.文章大部分是齐白石晚年口述,由晚辈记录下来的。后人对这本传记的评价 是“我手写我口”。请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并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口语化浓。如“光绪三年,我十五岁。父亲看我身体弱,力气小, 田里的事,实在累不了,就想叫我学一门手艺”。②叙事简洁生动、自然流畅、 朴实无华。如“这三年,我在家,帮着挑水、种菜、扫地、打杂,闲着就带着我 两个兄弟。”③多用短句,准确简洁。如“同治十年,我九岁。十一年,我十岁。 十二年,我十一岁”。④白描手法运用得很好,三言两语即能刻画一个人物。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