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惠安一中、养正中学、安溪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23分) 课内外文言阅读(23分) (一)课内文言知识(每题2分,共14分)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错的一项() A.不能喻之于怀(明白)请以战喻(比喻) B.乘彼境垣(登上)因利乘便(趁着) C.顾不知计之所出(关心)不顾恩义,畔主背亲(顾及)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彼且奚适也(到)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或命巾车,或棹孤舟③且庸人尚羞之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而相如廷叱之⑥单于壮其节 ⑦外连衡而斗诸侯⑧天下云集响应⑨屈贾谊于长沙 A.①②④/③⑥/⑤⑦/⑧⑨ B.①②/④⑤⑧/③⑦/⑥⑨ C.①②④/③⑥/⑤⑧/⑦⑨ D.①②/④⑤⑧/③⑥/⑦⑨ 3.下列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于是相如前进缶汉亦留之以相当 D.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4.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倚歌而和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C.空自苦亡人之地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景翳翳以将入合从缔交,相与为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于是予有叹焉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①羝乳乃得归②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①申之以孝悌之义②挟飞仙以遨游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B.①填然鼓之②顷之,烟炎张天 C.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 D.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鸟倦飞而知还 7.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②毋从俱死也③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④而君幸于赵王⑤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⑦此亡秦之续耳⑧夫晋,何厌之有?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⑨ B.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
福建省惠安一中、养正中学、安溪一中 2015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23 分) 一、课内外文言阅读(23 分) (一)课内文言知识(每题 2 分,共 14 分)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错的一项( ) A.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请以战喻(比喻) B.乘彼垝垣(登上) 因利乘便(趁着) C.顾不知计之所出(关心)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顾及)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彼且奚适也(到)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②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③且庸人尚羞之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而相如廷叱之 ⑥单于壮其节 ⑦外连衡而斗诸侯 ⑧天下云集响应 ⑨屈贾谊于长沙 A.①②④ / ③⑥ / ⑤⑦ / ⑧⑨ B.①② / ④⑤⑧ / ③⑦ / ⑥⑨ C.①②④ / ③⑥ / ⑤⑧ / ⑦⑨ D.①② / ④⑤⑧ / ③⑥ / ⑦⑨ 3.下列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于是相如前进缶 汉亦留之以相当 D.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4.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倚歌而和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C.空自苦亡人之地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景翳翳以将入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 于是予有叹焉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①羝乳乃得归 ②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挟飞仙以遨游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B.①填然鼓之 ②顷之,烟炎张天 C.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 D.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鸟倦飞而知还 7.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②毋从俱死也 ③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④而君幸于赵王 ⑤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⑦此亡秦之续耳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① / ②④ / ③⑧ / ⑤ / ⑥⑦⑨ B.①⑦/ ②⑤ / ③⑧ / ④ / ⑥⑨
C.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 D.①/②⑤⑦/③⑥⑧/④⑨ (二)课外文言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周节妇传 宋濂 周节妇,姓赵氏,名淑。父孟德,有文学,生二女,节妇长且贤。尤爱之, 授《论语》《孝经》《列女传》,皆能通其义。年十八,求宜婚者,得同邑周本 恭,归焉。始归而姑卒,既而,舅及兄公、姒氏亦相继死。兄公子宗显尚幼,节 妇相夫饬丧,治葬咸尽礼,育宗显如子,归十一年,生三男:宗善、宗祚、宗政 宗政始生时,天下大乱,夫婴疾甚,恐不起,顾节妇曰:“今兵革四兴,嗣子单 弱如此,我死尔能自保乎?”节妇啮指流血,泣曰:“天在斯,吾有不能保孤儿 者,天实诛之!”夫卒,节妇年二十九,号泣,泣间,含食哺诸儿,不暂出户限。 明年,国朝与伪吴分邑拒战,两兵交焚掠,家资无纤毫存,节妇抱儿及宗显 从一媵出,走匿。惟持田籍,以行深山穷谷间,饥饿颠踣,削木肤,采藜藿以食。 或劝之曰:“呱呱者何足恃,奚为自苦也?”节妇怒,不与言,剪鬓发示之,厉 色峻辞,使人莫敢近 兵完而归,富民侵主,其田殆尽,节妇持田籍与辩,卒赖以完。知州田若赋 高其行,欲上其事于朝。节妇力辞不愿,乃复其家,节妇感泣,日治麻缕为布帛, 以继乏绝。市诗书,教诸子,夜焚松脂于室,坐诸子两旁而口授之。或怠睡首俯, 辄笞咄不少恕。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 竟日 节妇以兄公早殁,惟宗显存,为之婚娶,先于己子,羞服与诸子同,人不知 辨。诸子逊悌,皆有士行。宗祚入为太学生,以文行称,人咸谓节妇善教所致云。 (选自《宋濂散文选》,有改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婴疾甚 婴:缠绕 B.市诗书,教诸子市:购买 C.乃复其家复:恢复 D.羞服与诸子同羞:食物 9.下列句子中,表现节妇“善待兄公之子”和“困苦不改其节”的一组是() ①育宗显如子②不暂出户限 ③含食哺诸儿④为之婚娶,先于已子 ⑤剪鬓发示之⑥日治麻缕为布帛,以继乏绝 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④⑥D.②③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节妇符合礼法的品行是从公婆和丈夫的哥哥嫂子去世后,在办理丧事及 养育宗显等事情中逐渐显现出来的。 B.周节妇的丈夫在病重时担心孩子孤弱,生活难以维持,恐怕妻子改嫁,而 节妇咬指出血,发誓一定要保全孩子, C.战乱中,节妇和孩子们到处奔逃躲避,尽管忍饥挨饿,吃树皮野菜,也带 着自家田地簿册,足见节妇虑事周全。 D.在对待个人声誉上,节妇对知州的好意极力推辞;在教诲孩子读书上,是 稍有懈怠就打板子呵斥,毫不宽恕
C.①⑦/ ②⑤ / ③ / ④⑥⑧ / ⑨ D.① / ②⑤⑦ / ③⑥⑧/ ④⑨ (二)课外文言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 周节妇传 宋 濂 周节妇,姓赵氏,名淑。父孟德,有文学,生二女,节妇长且贤。尤爱之, 授《论语》《孝经》《列女传》,皆能通其义。年十八,求宜婚者,得同邑周本 恭,归焉。始归而姑卒,既而,舅及兄公、姒氏亦相继死。兄公子宗显尚幼,节 妇相夫饬丧,治葬咸尽礼,育宗显如子,归十一年,生三男:宗善、宗祚、宗政。 宗政始生时,天下大乱,夫婴疾甚,恐不起,顾节妇曰:“今兵革四兴,嗣子单 弱如此,我死尔能自保乎?”节妇啮指流血,泣曰:“天在斯,吾有不能保孤儿 者,天实诛之!”夫卒,节妇年二十九,号泣,泣间,含食哺诸儿,不暂出户限。 明年,国朝与伪吴分邑拒战,两兵交焚掠,家资无纤毫存,节妇抱儿及宗显 从一媵出,走匿。惟持田籍,以行深山穷谷间,饥饿颠踣,削木肤,采藜藿以食。 或劝之曰:“呱呱者何足恃,奚为自苦也?”节妇怒,不与言,剪鬓发示之,厉 色峻辞,使人莫敢近。 兵完而归,富民侵主,其田殆尽,节妇持田籍与辩,卒赖以完。知州田若赋 高其行,欲上其事于朝。节妇力辞不愿,乃复其家,节妇感泣,日治麻缕为布帛, 以继乏绝。市诗书,教诸子,夜焚松脂于室,坐诸子两旁而口授之。或怠睡首俯, 辄笞咄不少恕。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 竟日。 节妇以兄公早殁,惟宗显存,为之婚娶,先于己子,羞服与诸子同,人不知 辨。诸子逊悌,皆有士行。宗祚入为太学生,以文行称,人咸谓节妇善教所致云。 (选自《宋濂散文选》,有改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婴疾甚 婴:缠绕 B.市诗书,教诸子 市:购买 C.乃复其家 复:恢复 D.羞服与诸子同 羞:食物 9.下列句子中,表现节妇“善待兄公之子”和“困苦不改其节”的一组是( ) ①育宗显如子 ②不暂出户限 ③含食哺诸儿 ④为之婚娶,先于己子 ⑤剪鬓发示之 ⑥日治麻缕为布帛,以继乏绝 A.①③⑤ B.①④⑤ C. ②④⑥ D.②③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节妇符合礼法的品行是从公婆和丈夫的哥哥嫂子去世后,在办理丧事及 养育宗显等事情中逐渐显现出来的。 B.周节妇的丈夫在病重时担心孩子孤弱,生活难以维持,恐怕妻子改嫁,而 节妇咬指出血,发誓一定要保全孩子。 C.战乱中,节妇和孩子们到处奔逃躲避,尽管忍饥挨饿,吃树皮野菜,也带 着自家田地簿册,足见节妇虑事周全。 D.在对待个人声誉上,节妇对知州的好意极力推辞;在教诲孩子读书上,是 稍有懈怠就打板子呵斥,毫不宽恕
第Ⅱ卷(127分) 、古诗文阅读(20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古篇(8分) 11.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屈原《离骚》) (2)连峰去天不盈尺,。(李白《蜀道难》) (3),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4),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5)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李密《陈情表》) (6),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7)生乎吾后,,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8)吾尝终日而思也,。(荀子《劝学》) (二)翻译(6分) 12.把《周节妇传》中的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或劝之曰:“呱呱者何足恃,奚为自苦也?”(3分) (2)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3分) (三)诗歌鉴赏(6分)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闻鹊喜·吴山观涛① 周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②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③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注]①吴山:在今天的杭州,是观看钱塘大潮的胜地。“观涛”即观潮。 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③杼:织布机的梭子。 (1)词的上阕是怎样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隔江闻夜笛”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要赏析。(3分) 三、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10分) 14.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蔡夫人听到刘备反对刘表立幼子刘琮为继承时,对刘备起了杀心。刘备 自知失言,连夜离开荆州回新野。蔡夫人与弟蔡瑁密谋,以刘表名义在襄阳设下 鸿门宴,请刘备赴会,欲谋陷害。(《三国演义》) B.赵云本是袁绍部将,见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于是弃袁绍而投了公孙瓒, 但在公孙瓒手下也没有发挥他的才能,后来见到刘备,二人相见恨晚,赵云便马 上离开公孙瓒而投靠刘备。(《三国演义》) C.因王善宝家的挑唆,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卧床不起。宝玉前往探望,晴 雯惊喜悲痛交杂,强起铰下指甲,并贴身旧绫袄交与宝玉以慰相思之苦,当夜晴 雯抱屈而死。宝玉作《芙蓉女儿诔》凭吊。(《红楼梦》) D.初秋季节,探春提议结社作诗。恰好贾芸送来两盆珍贵的白海棠,于是 以此成立海棠诗社,李纨自荐掌坛,首次活动便是各作《咏白海棠》七律一首, 宝钗以“含蓄浑厚”夺冠,黛玉以“风流别致”居次。(《红楼梦》)
第Ⅱ卷(127 分) 二、古诗文阅读(20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古篇(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 。(屈原《离骚》) (2)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道难》) (3)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4)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5)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李密《陈情表》) (6) ,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7)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8)吾尝终日而思也, 。(荀子《劝学》) (二)翻译(6 分) 12.把《周节妇传》中的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或劝之曰:“呱呱者何足恃,奚为自苦也?”(3 分) (2)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3 分) (三)诗歌鉴赏(6 分)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闻鹊喜·吴山观涛① 周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②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③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注]①吴山:在今天的杭州,是观看钱塘大潮的胜地。“观涛”即观潮。② 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③杼:织布机的梭子。 (1) 词的上阕是怎样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请简要分析。(3 分) 答: (2)“隔江闻夜笛”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要赏析。(3 分) 答: 三、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 文学名著 (10 分) 14.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 ) A. 蔡夫人听到刘备反对刘表立幼子刘琮为继承时,对刘备起了杀心。刘备 自知失言,连夜离开荆州回新野。蔡夫人与弟蔡瑁密谋,以刘表名义在襄阳设下 鸿门宴,请刘备赴会,欲谋陷害。(《三国演义》) B. 赵云本是袁绍部将,见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于是弃袁绍而投了公孙瓒, 但在公孙瓒手下也没有发挥他的才能,后来见到刘备,二人相见恨晚,赵云便马 上离开公孙瓒而投靠刘备。(《三国演义》) C. 因王善宝家的挑唆,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卧床不起。宝玉前往探望,晴 雯惊喜悲痛交杂,强起铰下指甲,并贴身旧绫袄交与宝玉以慰相思之苦,当夜晴 雯抱屈而死。宝玉作《芙蓉女儿诔》凭吊。(《红楼梦》) D. 初秋季节,探春提议结社作诗。恰好贾芸送来两盆珍贵的白海棠,于是 以此成立海棠诗社,李纨自荐掌坛,首次活动便是各作《咏白海棠》七律一首, 宝钗以“含蓄浑厚”夺冠,黛玉以“风流别致”居次。(《红楼梦》)
E.薛姨妈提出给王熙凤过生日,办法是凑份子。王夫人带头出二十两,贾 母命尤氏全权办理,尤氏体恤平儿、周姨娘、赵姨娘等人,把份子钱偷偷还给她 们。而凤姐在贾母面前应承替李纨出份子钱,过后又赖掉。(《红楼梦》) 15.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曹阿瞒兵退斜谷)选段,完成后 面的题目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 门外 “乱我军心”的人是谁?他因为哪些原因而被推出斩首?请简述相关情节。 ②)阅读下面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选段,完成后面 的题目 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面数落着,哭 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屋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 方来哭。” “哭的好不伤感”的人是谁?因何而哭?结果如何?请简述相关情节。 答第()题 (二)文化经典(6分) 16.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②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 ③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 ④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⑤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1)“侍于君子”的人说话应注意什么?请概括回答。(2分) 答 (2)孔子认为“言”与“行”的关系如何?请简要分析。(4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美女 (俄)契诃夫 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 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尘雾吹 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 当那睡意朦胧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 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 能看到的村庄。我们停下来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一一萨拉赫爷爷熟识 的富裕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 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啦,家具啦,红褐色的地 板啦,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是苍蝇、 苍蝇、苍蝇……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羊群啦……听着他 们俩嘟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E. 薛姨妈提出给王熙凤过生日,办法是凑份子。王夫人带头出二十两,贾 母命尤氏全权办理,尤氏体恤平儿、周姨娘、赵姨娘等人,把份子钱偷偷还给她 们。而凤姐在贾母面前应承替李纨出份子钱,过后又赖掉。(《红楼梦》) 15.简答题。(选做一题)(5 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曹阿瞒兵退斜谷)选段,完成后 面的题目。 操大怒曰: “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 ”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 门外。 “乱我军心”的人是谁?他因为哪些原因而被推出斩首?请简述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选段,完成后面 的题目。 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面数落着,哭 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屋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 方来哭。” “哭的好不伤感”的人是谁?因何而哭?结果如何?请简述相关情节。 答第( )题 (二)文化经典(6 分) 16.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①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 ②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 ③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 ④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⑤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1)“侍于君子”的人说话应注意什么?请概括回答。(2 分) 答: (2)孔子认为“言”与“行”的关系如何?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美 女 (俄)契诃夫 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 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尘雾吹 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 当那睡意朦胧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 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 能看到的村庄。我们停下来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萨拉赫爷爷熟识 的富裕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 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啦,家具啦,红褐色的地 板啦,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是苍蝇、 苍蝇、苍蝇……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羊群啦……听着他 们俩嘟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 啦?玛霞!” 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始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 裙,戴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 光着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 主人请我过去喝茶。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看见她的脸,忽 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 我看见了一张在光天化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 正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 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 这一点。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晩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 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 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 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 即问道:“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 “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 “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 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 对这样的美的观察,上帝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 的,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在 起,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 您完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莎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 大的黑眼晴,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 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 着她,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 美丽得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 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莎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 是快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 不知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 种感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 愁起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莎 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 烫;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 的门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 玛莎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 黑的小房里(大概是厨房),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 声。她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 满脸通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面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 院子跑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在大车后边不见了 她及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 她、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谷壳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 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 也永远不属于我,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
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 啦?玛霞!”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始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 裙,戴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 光着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 主人请我过去喝茶。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看见她的脸,忽 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 我看见了一张在光天化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 正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 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 这一点。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 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 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 80 岁的老人,为人 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 即问道:“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 “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 “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 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 对这样的美的观察,上帝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 的,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在 一起,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 您完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莎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 大的黑眼晴,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 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 着她,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 美丽得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 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莎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 是快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 不知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 种感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 愁起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莎。 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 烫;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 的门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 玛莎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 黑的小房里 (大概是厨房),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 声。她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 满脸通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面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 院子跑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在大车后边不见了。 她及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 她、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谷壳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 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 也永远不属于我,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
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 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 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 仿佛在互相怄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 卡尔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 马背抽了一鞭子 (有删节) 17.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谁也说不出”,这句话表明,美是只可意会的,对美的感受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 这正好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B.“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 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在这里是为了说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不受年龄、身份的限制。 C.“我”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式人物,作者主要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 展现“我”对美的感受,在“我”的心里,玛霞就是美的化身。 D.小说主人公玛霞不仅外貌“端正”“美丽”,而且她身上洋溢着一种由 内而外的自然、和谐、明丽的美,这正是“美女”摄人心魄的魅力所在 E.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集中笔力从正面描写了一位有着姣好容 颜,美妙身材,优雅气质的美女,这样的构思更能紧扣题目。 18.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19.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说,“美与悲伤的意思是相通的”。这篇小说在表 现美的同时,也透露出淡淡的忧伤,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五、语言文字运用(6分) 2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曹雪芹创造性地吸收和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绘画等艺术手法,使小说充满 了诗情画意。这既表现在宝黛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众多优美场 景的构思中,也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例如林黛玉的倩影、的眉眼、的 低泣,以及她所住的那个的潇湘馆,使她在群芳云集的大观园中,独具一种“风 流态度 A、静谧高雅幽怨含情哀婉缠绵纤细清丽 B、静谧髙雅哀婉缠绵幽怨含情纤细清丽 C、纤弱清丽幽怨含情哀婉缠绵静谧髙雅 D、纤细清丽哀婉缠绵幽怨含情静谧髙雅 21.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由澳门民政总署、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办的“春节习俗展”于 农历新年期间在澳门展开。②此次展览,我省征集了最具地(y)风格的实物 和作品285件。③展品涉及了我省百姓春节期间广泛使用的生活器物、节庆装饰、 竞技游艺等各方面的用品 (1)根据括号内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文段中有一处语病,请指出并改正。(3分) 序号:(1分)
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 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 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 仿佛在互相怄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 卡尔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 马背抽了一鞭子。 (有删节) 17.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谁也说不出”,这句话表明,美是只可意会的,对美的感受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 这正好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B.“我爷爷是个快 80 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 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在这里是为了说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不受年龄、身份的限制。 C.“我”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式人物,作者主要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 展现“我”对美的感受,在“我”的心里,玛霞就是美的化身。 D.小说主人公玛霞不仅外貌“端正”“美丽”,而且她身上洋溢着一种由 内而外的自然、和谐、明丽的美,这正是“美女”摄人心魄的魅力所在。 E.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集中笔力从正面描写了一位有着姣好容 颜,美妙身材,优雅气质的美女,这样的构思更能紧扣题目。 18.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 分) 答: 19.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说,“美与悲伤的意思是相通的”。这篇小说在表 现美的同时,也透露出淡淡的忧伤,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 五、语言文字运用(6 分) 2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 ) 曹雪芹创造性地吸收和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绘画等艺术手法,使小说充满 了诗情画意。这既表现在宝黛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众多优美场 景的构思中,也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例如林黛玉 的倩影、 的眉眼、 的 低泣,以及她所住的那个 的潇湘馆,使她在群芳云集的大观园中,独具一种“风 流态度”。 A、静谧高雅 幽怨含情 哀婉缠绵 纤细清丽 B、静谧高雅 哀婉缠绵 幽怨含情 纤细清丽 C、纤弱清丽 幽怨含情 哀婉缠绵 静谧高雅 D、纤细清丽 哀婉缠绵 幽怨含情 静谧高雅 21.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4 分) ①由澳门民政总署、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办的“春节习俗展”于 农历新年期间在澳门展开。②此次展览,我省征集了最具地(yù) 风格的实物 和作品 285 件。③展品涉及了我省百姓春节期间广泛使用的生活器物、节庆装饰、 竞技游艺等各方面的用品。 (1)根据括号内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1 分) (2) 文段中有一处语病,请指出并改正。(3 分) 序号: (1 分)
修改:(2分) 六、写作(7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 路。一一周国平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借用别人撞的头破血流的经验作为自己的经 验,世界上最愚蠢的人是非用自己撞得头破血流的经验才叫经验。一一郎咸平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 文或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③不要脱 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科试卷 参考答案 第Ⅰ卷(23分) 、课内外文言阅读(23分) (一)课内文言知识(每题2分,共14分) 1.C(顾:只是,然而) 2.C(①②④名词作动词,舍:筑舍定居;鼓:击鼓;履:登上。③⑥形容 词意动用法,羞:以……为羞;壮:以……为壮。⑤⑧名词作状语,廷:在朝堂 上:响:像回声那样。⑦⑨使动用法,斗:使(诸侯)相斗;屈:使(贾谊)受 委屈。) 3.D(以为,古今同义) (A.孰,通“熟”,冯,通“凭”;C.亡,通“无”,销,通“消”;D.景, 通“影”,从,通“纵 5.A(A焉:语气词,不译;B.乃:①副词,才;②副词,于是。C.因: ①介词,通过、经由;②介词,趁机;D.以:①介词,用:②连词,表目的。) 6.B(之:助词,衬音,无意义。A于:①介词,比;②介词,对:C且: ①连词,可是;②连词,尚且;D而:①连词,递进关系,并且;②连词,表转 折) 7.B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被动句/定语后置 二)课外文言阅读(每题3分,共9分) 9.C(复:免除徭役) 10.B(②不出门不能表现节妇“困苦不改其节”。③喂养教育所有孩子 ⑥是勤俭持家的表现。) 11.B(“恐怕妻子改嫁”的说法错误。原文“我死尔能自保乎?”是说丈 夫担忧自己死后,周节妇自己不能保全孩子。) 第Ⅱ卷(127分) 古诗文阅读(20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古篇(8分) 11.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余独好修以为常(2)枯松倒挂倚绝壁 (3)挟飞仙以遨游(4)万里悲秋常作客 (5)报养刘之日短也(6)转轴拨弦三两声 (7)其闻道也亦先乎吾(8)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二)翻译(6分)
修改: (2 分) 六、写作(7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 路。——周国平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借用别人撞的头破血流的经验作为自己的经 验,世界上最愚蠢的人是非用自己撞得头破血流的经验才叫经验。——郎咸平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 文或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③不要脱 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5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科试卷 参考答案 第Ⅰ卷(23 分) 一、课内外文言阅读(23 分) (一)课内文言知识(每题 2 分,共 14 分) 1.C(顾:只是,然而) 2.C(①②④名词作动词,舍:筑舍定居;鼓:击鼓;履:登上。③⑥形容 词意动用法,羞:以……为羞;壮:以……为壮。⑤⑧名词作状语,廷:在朝堂 上;响:像回声那样。⑦⑨使动用法,斗:使(诸侯)相斗;屈:使(贾谊)受 委屈。) 3.D(以为,古今同义) 4.B(A.孰,通“熟”, 冯,通“凭”;C.亡,通“无”,销,通“消”;D.景, 通“影”,从,通“纵”) 5.A(A 焉:语气词,不译;B.乃:①副词,才;②副词,于是。C.因: ①介词,通过、经由;②介词,趁机;D.以:①介词,用; ②连词,表目的。) 6 . B(之:助词,衬音,无意义。A 于:①介词,比;②介词,对;C 且: ①连词,可是;②连词,尚且;D 而:①连词,递进关系,并且;②连词,表转 折) 7.B 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被动句/定语后置 (二)课外文言阅读(每题 3 分,共 9 分) 9.C(复:免除徭役) 10.B(②不出门不能表现节妇“困苦不改其节”。③喂养教育所有孩子。 ⑥是勤俭持家的表现。) 11.B(“恐怕妻子改嫁”的说法错误。原文“我死尔能自保乎?”是说丈 夫担忧自己死后,周节妇自己不能保全孩子。) 第Ⅱ卷(127 分) 三、古诗文阅读(20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古篇(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余独好修以为常(2)枯松倒挂倚绝壁 (3)挟飞仙以遨游(4)万里悲秋常作客 (5)报养刘之日短也(6)转轴拨弦三两声 (7)其闻道也亦先乎吾(8)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二)翻译(6 分)
12.(1)有人劝她说:“这样小的孩子怎么能够依靠,为什么让自己如此困 苦呢?”(“呱呱者、奚为、苦”各1分) (2)等到孩子们长大了,就让他们跟随名师交往学习,所交往的有才能的人 来拜访就高兴,给他们安排酒席。(“游、友”“过”各1分) 三)诗歌鉴赏(6分) 13.(1)词的上阕写咆哮着汹涌而来的海潮,好似神龟背负的雪山,好像蛰 伏海底的巨龙突然腾飞起来,又好像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运用了比 喻(或夸张、想象)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 海的气势,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意思对即可) (2)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隔江能听到笛声, 可见波平风静,万籁俱寂,收到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艺术效果。(意思 对即可) 三、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10分) 14.BE(B.赵云并没有马上离开公孙瓒而投靠刘备。E.是贾母提出给王熙 凤过生日,并出二十两。 15.(1)“乱我军心”的人是杨修。(1分)杨修为人恃才放旷,多次犯曹操 之忌。(1分)他卷入曹丕、曹植的夺嫡之争,更招致曹操的不满。(1分)汉 中争夺战中,曹操军事受挫,言及“鸡肋”一词。(1分)杨修对将士说“鸡肋” 表明曹操有退兵之意。杨修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罪处死。(1分) (2)林黛玉。(1分)黛玉夜访宝玉,却被误拒门外,气得哭了半夜。(1分) 此时正值暮春,黛玉有感于春光易逝恰如自己红颜易老,又想到自己寄人篱下 唯一的知己宝玉似乎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心中不禁伤感。(2分)次日便躲了 众人来到昔日葬桃花的地方,将花瓣埋于花冢,并写下《葬花吟》。(1分 (二)文化经典(6分) 16.(1)“侍于君子”的人说话要沉稳、坦诚、观颜察色。(2分) (2)孔子认为言行要一致,要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2分)人要谨言慎 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因为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1分)反对说 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多说少做,夸夸其谈,言过其实。(1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7.CD(A项这只是主人公的个人感受,并非作者的创作意图。B项这段描写 是为了从侧面烘托玛霞的美。E项一是小说还着力描写了“我”的心理感受;二 是除正面描写外,还有侧面描写,还应用了比喻、衬托等手法表现玛霞的美。故 此项表述不完整。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 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情感。) 18.作用:第一,渲染了压抑滞闷的环境氛围,烘托了“我”的内心感受 第二,为美女的出场提供了活动背景,为表现玛霞之美作了铺垫,反衬了玛霞之 美。第三,环境的恶劣更能反衬出美女的美给“我”的心理反应,有利于对小说 主题的表现。(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本题实质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 时就应考虑到环境与人物、情节、小说主题的关系。具体答题时,还应想到交待 故事发生的地点,对人物形象起到烘托作用,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景,营造了一定 的氛围这些常用的术语。) 19.示例:①玛莎的美,在“我”看来,是一种理想、极致之美,却生活在 亚美尼亚这个脏乱的地方,“我”感到惋惜。②玛莎作为一种理想之美,在现实
12. (1)有人劝她说:“这样小的孩子怎么能够依靠,为什么让自己如此困 苦呢?”( “呱呱者、奚为、苦”各 1 分) (2)等到孩子们长大了,就让他们跟随名师交往学习,所交往的有才能的人 来拜访就高兴,给他们安排酒席。( “游、友” “过”各 1 分) (三)诗歌鉴赏(6 分) 13.(1)词的上阕写咆哮着汹涌而来的海潮,好似神龟背负的雪山,好像蛰 伏海底的巨龙突然腾飞起来,又好像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运用了比 喻(或夸张、想象)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 海的气势,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意思对即可) (2)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隔江能听到笛声, 可见波平风静,万籁俱寂,收到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艺术效果。(意思 对即可) 三、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 文学名著 (10 分) 14.BE (B.赵云并没有马上离开公孙瓒而投靠刘备。E.是贾母提出给王熙 凤过生日,并出二十两。) 15.(1)“乱我军心”的人是杨修。(1 分)杨修为人恃才放旷,多次犯曹操 之忌。(1 分)他卷入曹丕、曹植的夺嫡之争,更招致曹操的不满。(1 分)汉 中争夺战中,曹操军事受挫,言及“鸡肋”一词。(1 分)杨修对将士说“鸡肋” 表明曹操有退兵之意。杨修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罪处死。(1 分) (2)林黛玉。(1 分)黛玉夜访宝玉,却被误拒门外,气得哭了半夜。(1 分) 此时正值暮春,黛玉有感于春光易逝恰如自己红颜易老,又想到自己寄人篱下, 唯一的知己宝玉似乎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心中不禁伤感。(2 分)次日便躲了 众人来到昔日葬桃花的地方,将花瓣埋于花冢,并写下《葬花吟》。(1 分) (二)文化经典(6 分) 16. (1)“侍于君子”的人说话要沉稳、坦诚、观颜察色。(2 分) (2) 孔子认为言行要一致,要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2 分) 人要谨言慎 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因为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1 分)反对说 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多说少做,夸夸其谈,言过其实。(1 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17.CD(A 项这只是主人公的个人感受,并非作者的创作意图。B 项这段描写 是为了从侧面烘托玛霞的美。E 项一是小说还着力描写了“我”的心理感受;二 是除正面描写外,还有侧面描写,还应用了比喻、衬托等手法表现玛霞的美。故 此项表述不完整。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 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情感。) 18.作用:第一,渲染了压抑滞闷的环境氛围,烘托了“我”的内心感受。 第二,为美女的出场提供了活动背景,为表现玛霞之美作了铺垫,反衬了玛霞之 美。第三,环境的恶劣更能反衬出美女的美给“我”的心理反应,有利于对小说 主题的表现。(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本题实质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 时就应考虑到环境与人物、情节、小说主题的关系。具体答题时,还应想到交待 故事发生的地点,对人物形象起到烘托作用,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景,营造了一定 的氛围这些常用的术语。) 19.示例:①玛莎的美,在“我”看来,是一种理想、极致之美,却生活在 亚美尼亚这个脏乱的地方,“我”感到惋惜。②玛莎作为一种理想之美,在现实
中,“永远不属于我 我”于她只是个“陌生者 我”为此感到遗憾。 ③“我”或许感到这种美是一种偶然现象,不能永恒,毫无用处。由于“我”对 美有了这样的认识,因此,也就产生了忧伤无奈的情绪。(答出2点即可,每点 3分。此题是探究题,只提供了几个答题参考角度,考生若能扣住“美”与“悲 伤”,结合文意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五、语言运用(6分) 20.(2分)C(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各词词义。可运用排除法,“静谧髙 雅”中,“静谧”指环境安静,“髙雅”指格调髙雅,在本题中只能修饰潇湘馆, 排除AB;“幽怨含情”指含幽怨之情,可联想到“眉目含情”,故只能修饰“眉 眼”,可排除BD,可得出本题选C;然后将“纤细清丽”代入“倩影”处,“哀 婉缠绵”代入“哭泣”处,合理。) 21.(1)域。(2)序号是:①(1分)修改:“展开”改为“举行”(搭配不 【参考译文1】 ①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 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 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 ②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③孔子说:“说话如果大言不惭,那么实现这些话就是很困难的了。” ④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⑤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参考译文2】 周节妇,姓赵,名淑。她的父亲叫周孟德,精通文献经典,有两个女儿,节 妇年长而且贤惠。尤其喜爱节妇,教授她《论语》《孝经》《列女传》,都能通 晓书的文义。十八岁时,父亲寻找适合作女婿的人,找到了同县的周本恭,把女 儿嫁给了他。刚出嫁,婆婆就去世了,不久,公公和丈夫的哥哥嫂子也相继死去, 哥哥的儿子宗显年纪还小,节妇辅助丈夫办理丧事,办理丧事都符合礼法,养育 宗显如同自己的儿子。出嫁十一年,生育三个男孩;叫做宗善、宗祚、宗政。宗 政刚出生时,天下大乱。丈夫被疾病缠绕,病得很厉害,担心自己的病不能好, 面对着节妇说:“现在兵革四起,孩子们这样孤单柔弱,我死后你能保全他们吗?” 节妇把手指咬出了血,哭着说:“老天在上,如果我不能保全这些孩子的话,老 天就让我死!”丈夫死时,节妇年二十九,号啕大哭,哭泣间,含着食物喂养孩 子们,从没有迈出过家门槛。 第二年,国朝与张士诚建立的吴国对抗作战,两兵相交烧杀掳掠,家里没有 剩下丝毫财产,节妇抱儿子和侄子宗显跟随一妾外逃,四处逃亡躲避。只拿着官 府登记自家田地的簿册,在深山和深谷间行走,忍饥挨饿跌跌爬爬,削树皮、采 野菜来吃。有人劝她说:“这样小的孩子怎么能够依靠,为什么让自己如此困苦 呢(意思是让她改嫁)?”节妇很生气,不和这个人说话,剪下鬓发给他看,声 色俱厉,使人不敢靠近。 战乱结束回到家里,富民几乎把她家的田地全侵占了,节妇拿着田契和他们 争辩,最终得以保全。知州田若赋很赞赏节妇的品行,想要把她的事迹上报到朝 廷。节妇极力推辞不愿上报,于是免除她家的徭役。节妇感动落泪,每天纺麻织 布,来接济困乏。购买《诗经》《书经》等儒家书籍,教诲孩子们,夜里在屋子 里点燃松脂,坐在孩子们两旁并亲自教授他们。有人懈怠低头打瞌睡,就打板子
中,“永远不属于我”,“我”于她只是个“陌生者”,“我”为此感到遗憾。 ③“我”或许感到这种美是一种偶然现象,不能永恒,毫无用处。由于“我”对 美有了这样的认识,因此,也就产生了忧伤无奈的情绪。(答出 2 点即可,每点 3 分。此题是探究题,只提供了几个答题参考角度,考生若能扣住“美”与“悲 伤”,结合文意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五、语言运用(6 分) 20.(2 分)C(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各词词义。可运用排除法,“静谧高 雅”中,“静谧”指环境安静,“高雅”指格调高雅,在本题中只能修饰潇湘馆, 排除 AB;“幽怨含情”指含幽怨之情,可联想到“眉目含情”,故只能修饰“眉 眼”,可排除 BD,可得出本题选 C;然后将“纤细清丽”代入“倩影”处,“哀 婉缠绵”代入“哭泣”处,合理。) 21. (1)域。(2)序号是:①(1 分) 修改:“展开”改为“举行”(搭配不 当); 【参考译文 1】 ①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 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 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②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③孔子说:“说话如果大言不惭,那么实现这些话就是很困难的了。” ④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⑤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参考译文 2】 周节妇,姓赵,名淑。她的父亲叫周孟德,精通文献经典,有两个女儿,节 妇年长而且贤惠。尤其喜爱节妇,教授她《论语》《孝经》《列女传》,都能通 晓书的文义。十八岁时,父亲寻找适合作女婿的人,找到了同县的周本恭,把女 儿嫁给了他。刚出嫁,婆婆就去世了,不久,公公和丈夫的哥哥嫂子也相继死去。 哥哥的儿子宗显年纪还小,节妇辅助丈夫办理丧事,办理丧事都符合礼法,养育 宗显如同自己的儿子。出嫁十一年,生育三个男孩;叫做宗善、宗祚、宗政。宗 政刚出生时,天下大乱。丈夫被疾病缠绕,病得很厉害,担心自己的病不能好, 面对着节妇说:“现在兵革四起,孩子们这样孤单柔弱,我死后你能保全他们吗?” 节妇把手指咬出了血,哭着说:“老天在上,如果我不能保全这些孩子的话,老 天就让我死!”丈夫死时,节妇年二十九,号啕大哭,哭泣间,含着食物喂养孩 子们,从没有迈出过家门槛。 第二年,国朝与张士诚建立的吴国对抗作战,两兵相交烧杀掳掠,家里没有 剩下丝毫财产,节妇抱儿子和侄子宗显跟随一妾外逃,四处逃亡躲避。只拿着官 府登记自家田地的簿册,在深山和深谷间行走,忍饥挨饿跌跌爬爬,削树皮、采 野菜来吃。有人劝她说:“这样小的孩子怎么能够依靠,为什么让自己如此困苦 呢(意思是让她改嫁)?”节妇很生气,不和这个人说话,剪下鬓发给他看,声 色俱厉,使人不敢靠近。 战乱结束回到家里,富民几乎把她家的田地全侵占了,节妇拿着田契和他们 争辩,最终得以保全。知州田若赋很赞赏节妇的品行,想要把她的事迹上报到朝 廷。节妇极力推辞不愿上报,于是免除她家的徭役。节妇感动落泪,每天纺麻织 布,来接济困乏。购买《诗经》《书经》等儒家书籍,教诲孩子们,夜里在屋子 里点燃松脂,坐在孩子们两旁并亲自教授他们。有人懈怠低头打瞌睡,就打板子
呵斥,一点也不宽恕。等到孩子们长大了,就让他们跟随名师交往学习,所交往 的有才能的人来拜访就髙兴,给他们安排酒席;否则,就生气叹息一整天。 节妇因为丈夫的哥哥死得早,只有儿子宗显在,给他娶媳妇,比自己的儿子 早,吃穿与自己的儿子一样,别人分辨不出来。儿子们谦虚友爱,都有士大夫的 操行。宗祚入太学为太学生,以文章与德行扬名,人们都称节妇善于教导孩子所 致 安徽省屯溪一中2015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第I卷(共45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时代的阅读 ①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思想 只能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甚至会让思想终止。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 读”方式,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在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 ②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 带经、牧编简”其实是一种理想和奢望。难以保存的易碎的莎草纸,携带不便的 竹简,成本昂贵的绢帛,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可以随便使用的,人们除了劳动 之外,只能坐在那里发呆出神。因此那个时代不妨称之为“沉思默想的时代 印刷术和书籍的普及,是阅读普及的前提,也是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起 点 ③l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照相技术、电影技术、现代城市文化等“奇观 文化”的兴起,历史进入了“观看猎奇时代”。中国作为后发达国家,这一时间 的出现稍迟,整个20世纪,基本上是一个“阅读写作”和“观看猎奇”交替冲 突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电视在中国家庭的普及,使得这种“观看”文化得 以凸显,直到新世纪网络文化的普及,这种“观看猎奇时代”才真正显形 ④沉思默想时代的人都是“思想家”,他们心接古今、直抵本质。即便是一 位击壤的老人随便唱一嗓子,也成了千古名言。阅读写作时代,是将思想家的思 想稀释到纸张上和书籍上,通过阅读传播到更多散乱的脑子里。观看猎奇时代, 是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的时代,阅读变成了对奇观的欣赏。人们对思想 内容的追求,或许并没有变化,但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 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这就是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因此, 我们不要简单地对待这种“微时代”阅读媒介变化带来的后果。 ⑤今天所说的“微时代”,是一个现代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时代。我 们每天都要面对网络这个大的综合媒介,还有众多附着在其上的小媒介(应用软 件,APP)。这些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阅读”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 想,迅速转化为五花八门的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并且在我们眼皮底 下不停地晃动。当我们介入这样一种阅读过程的时候,大脑一直在提醒我们的理 性:要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但图像却一直在引诱我们的潜意识:还有 更神奇的“奇观”。这就是所谓的“微时代”阅读所特有的“撕裂性 ⑥因此,“微时代的阅读”,本质上并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 甚至就是一种“猎奇”。我们要正视这种阅读及其后果,而不是简单地褒贬。我 们如何使得这种时尚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 默想时代”的思考具有相关性呢?这是一个问题。面对极度发达的现代媒介,当
呵斥,一点也不宽恕。等到孩子们长大了,就让他们跟随名师交往学习,所交往 的有才能的人来拜访就高兴,给他们安排酒席;否则,就生气叹息一整天。 节妇因为丈夫的哥哥死得早,只有儿子宗显在,给他娶媳妇,比自己的儿子 早,吃穿与自己的儿子一样,别人分辨不出来。儿子们谦虚友爱,都有士大夫的 操行。宗祚入太学为太学生,以文章与德行扬名,人们都称节妇善于教导孩子所 致。 安徽省屯溪一中 2015 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第 I 卷(共 45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微时代的阅读 ①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思想 只能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甚至会让思想终止。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 读”方式,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在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 ②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 带经、牧编简”其实是一种理想和奢望。难以保存的易碎的莎草纸,携带不便的 竹简,成本昂贵的绢帛,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可以随便使用的,人们除了劳动 之外,只能坐在那里发呆出神。因此那个时代不妨称之为“沉思默想的时代”。 印刷术和书籍的普及,是阅读普及的前提,也是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起 点。 ③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照相技术、电影技术、现代城市文化等“奇观 文化”的兴起,历史进入了“观看猎奇时代”。中国作为后发达国家,这一时间 的出现稍迟,整个 20 世纪,基本上是一个“阅读写作”和“观看猎奇”交替冲 突的时代。20 世纪 80 年代,电视在中国家庭的普及,使得这种“观看”文化得 以凸显,直到新世纪网络文化的普及,这种“观看猎奇时代”才真正显形。 ④沉思默想时代的人都是“思想家”,他们心接古今、直抵本质。即便是一 位击壤的老人随便唱一嗓子,也成了千古名言。阅读写作时代,是将思想家的思 想稀释到纸张上和书籍上,通过阅读传播到更多散乱的脑子里。观看猎奇时代, 是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的时代,阅读变成了对奇观的欣赏。人们对思想 内容的追求,或许并没有变化,但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 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这就是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因此, 我们不要简单地对待这种“微时代”阅读媒介变化带来的后果。 ⑤今天所说的“微时代”,是一个现代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时代。我 们每天都要面对网络这个大的综合媒介,还有众多附着在其上的小媒介(应用软 件,APP)。这些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阅读”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 想,迅速转化为五花八门的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并且在我们眼皮底 下不停地晃动。当我们介入这样一种阅读过程的时候,大脑一直在提醒我们的理 性:要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但图像却一直在引诱我们的潜意识:还有 更神奇的“奇观”。这就是所谓的“微时代”阅读所特有的“撕裂性”。 ⑥因此,“微时代的阅读”,本质上并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 甚至就是一种“猎奇”。我们要正视这种阅读及其后果,而不是简单地褒贬。我 们如何使得这种时尚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 默想时代”的思考具有相关性呢?这是一个问题。面对极度发达的现代媒介,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