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5月)质量检查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音象包括两种形态:一是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 体验,二是由拟音词模仿、类比乐音形成的声音效果。 就前者而言,音乐或格律的运用会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氛围,从而在整体上营造 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这种整体性效果往往是音乐、声调、平仄、对仗等多维 作用的结果。对入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 律来实现;对不入乐作品来说,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配乐而 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歌辞最具 代表性 首先来看齐言歌诗。任半塘《唐声诗》考证出入乐的声诗涉及150余调,包括王 维、李白等60多位诗人的1500余首齐言诗作,其中为后人熟悉的诗调有《渭城 曲》《梅花落》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阳关曲》,据任 半塘考证,王维当时乃作徒诗,非作歌辞”。又“辞借用王维诗,曲亦同时人作 王维之后,时人或将其配乐而歌,或仿其格律再造歌诗,音乐与文字总是同时出 现,晚唐之后,学者们展开过对《阳关三叠》唱法的讨论,这个问题一直争论至 今。但不论如何,《渭城曲》配乐歌唱之事实是确定无疑的。王维诗的立意在送 别,因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以感伤基调为主,即便《渭城曲》先有辞, 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旋律而产生的“三叠”唱法,对诗意升 华无疑有重要作用,从而使渭城清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象对 比更为突出,友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其次,唐代的入乐性作品,还包括很多杂言歌辞,王小盾对“歌辞”定义如下:“所 有歌唱之辞的总称,凡具有一定歌调、旋律特征较丰富的吟词,亦属歌辞。” 唐代音乐文化异常繁荣,雅乐、胡乐、俗乐同时并存。与魏晋具有鲜明雅乐性质 和江南风格的清商乐不同,甚至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深入人心,加以传播, 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文叙子》中言:“长庆中,俗讲僧文叙善吟经,其声宛 畅,感动里人。”很显然,吟唱之声的婉转动听,在人们接受文意、领会经旨的 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但它 相当于一个朦胧的场域,与文字层面的“诗意”相结合,从而使其意义获得彰显 概言之,因为唐代杂言歌辞本身就是入乐的,所以其音乐性比齐言歌诗更明显, 这一过程中“音象”的体现更直接,作用也更显著 由格律产生的“音象”是由音乐产生的“音象”的变体。中国诗歌格律化出现于南北 朝之后,沈约为代表的永明声律理论试图在音乐与文学分论之后,重新实现文学 的音乐性,甚至有学者认为“永明体的出现不是诗乐分离的产物,恰恰是诗乐结 合的产物”,即是承认诗歌格律本身就带有音乐性,或者说,格律是对音乐韵律 美的继承和改造。对唐代徒诗而言,李泽厚称:“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类实质和 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唐代的律、绝体诗歌 称为“近代曲辞”和“新乐府辞”,这充分说明这些作品本身具有的音乐性。正是由 于唐代诗歌在格律上仍保留着音乐性潜能,在吟诵过程中产生的音乐效果便构成 新的“音象”存在形态。 (摘编自韩伟《唐代“音象”刍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福建省宁德市 2018 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5 月)质量检查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唐代“音象”包括两种形态:一是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 体验,二是由拟音词模仿、类比乐音形成的声音效果。 就前者而言,音乐或格律的运用会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氛围,从而在整体上营造 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这种整体性效果往往是音乐、声调、平仄、对仗等多维 作用的结果。对入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 律来实现;对不入乐作品来说,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配乐而 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歌辞最具 代表性。 首先来看齐言歌诗。任半塘《唐声诗》考证出入乐的声诗涉及 150 余调,包括王 维、李白等 60 多位诗人的 1500 余首齐言诗作,其中为后人熟悉的诗调有《渭城 曲》《梅花落》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阳关曲》,据任 半塘考证,“王维当时乃作徒诗,非作歌辞”。又“辞借用王维诗,曲亦同时人作” 王维之后,时人或将其配乐而歌,或仿其格律再造歌诗,音乐与文字总是同时出 现,晚唐之后,学者们展开过对《阳关三叠》唱法的讨论,这个问题一直争论至 今。但不论如何,《渭城曲》配乐歌唱之事实是确定无疑的。王维诗的立意在送 别,因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以感伤基调为主,即便《渭城曲》先有辞, 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旋律而产生的 “三叠”唱法,对诗意升 华无疑有重要作用,从而使渭城清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象对 比更为突出,友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其次,唐代的入乐性作品,还包括很多杂言歌辞,王小盾对“歌辞”定义如下:“所 有歌唱之辞的总称,……凡具有一定歌调、旋律特征较丰富的吟词,亦属歌辞。” 唐代音乐文化异常繁荣,雅乐、胡乐、俗乐同时并存。与魏晋具有鲜明雅乐性质 和江南风格的清商乐不同,甚至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深入人心,加以传播, 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文叙子》中言:“长庆中,俗讲僧文叙善吟经,其声宛 畅,感动里人。”很显然,吟唱之声的婉转动听,在人们接受文意、领会经旨的 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但它 相当于一个朦胧的场域,与文字层面的“诗意”相结合,从而使其意义获得彰显, 概言之,因为唐代杂言歌辞本身就是入乐的,所以其音乐性比齐言歌诗更明显, 这一过程中“音象”的体现更直接,作用也更显著。 由格律产生的“音象”是由音乐产生的“音象”的变体。中国诗歌格律化出现于南北 朝之后,沈约为代表的永明声律理论试图在音乐与文学分论之后,重新实现文学 的音乐性,甚至有学者认为“永明体的出现不是诗乐分离的产物,恰恰是诗乐结 合的产物”,即是承认诗歌格律本身就带有音乐性,或者说,格律是对音乐韵律 美的继承和改造。对唐代徒诗而言,李泽厚称:“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类实质和 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唐代的律、绝体诗歌 称为“近代曲辞”和“新乐府辞”,这充分说明这些作品本身具有的音乐性。正是由 于唐代诗歌在格律上仍保留着音乐性潜能,在吟诵过程中产生的音乐效果便构成 新的“音象”存在形态。 (摘编自韩伟《唐代“音象”刍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入乐与不入乐作品,其“音象”生成手段不同:前者以音乐的曲调、节奏、旋 律为手段,后者借助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 B.与王维赠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相配的音乐主要是感伤基调,其所配乐曲的“ 叠”唱法,突出了诗意,渲染了别情。 C.唐代的入乐性作品包括了齐言歌诗和杂言歌辞,后者的音乐性较之前者更为鲜 明,这是因为杂言歌诗本身是入乐的。 D.律诗、绝句被称为“近代曲辞”、“新乐府辞”,这表明诗歌格律本身具备音 乐性,它继承并改造了诗的音乐韵律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指出唐代“音象”有两种形态,并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歌辞为例具体阐述了 构成前者的手段 B.文章先概说唐代“音象”类型,再分说各类“音象”的产生机理,最后说不同 “音象”的关联 C.文章举任半塘《唐声诗》对入乐声诗涉及曲调的考证,证明唐代齐言歌诗具有 配乐而歌的特点 D.文章引王小盾的观点诠释歌辞的音乐性质,引段安节的观点印证佛教俗讲借音 乐促传播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拟音词模仿是建构“音象”的手段之一,例如《琵琶行》用“嘈嘈”“切切 模拟大弦、小弦发出的不同乐音。 B.佛教俗讲,若无其音乐层意的“音象”与其文字层的“诗象”的结合,则可能 不利于受众接受文意、领会经旨。 C.对于永明体出现的历史价值,学界认识并不一致,有的视之为诗乐给合的产 物,有则以为是诗乐分离的结果 D.如果不是因为格律本身内涵的音乐性潜能,那么唐诗在吟诵过程中就不可能产 生音乐效果,也不能构成“音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泥人达 袁省梅 建筑工地的工人宿舍,四堵干砖一摆就是墙,篷布捂在墙上,房子就有了。房里 的地上铺上两层三层的青砖,铺盖骨碌碌一展,床也有了。这样的“床”上,一溜 排睡十几个工人。只是,王达的宿舍跟别人的不同,床上、墙脚摆放了好多的泥 人。宿舍门口的地上,也摆放了几个泥人。仔细看去,眉眼不是像宿舍里的张三, 就是像李四,都是王达捏的 王达会捏泥人,工友们都唤他“泥人达” 有一天,王达捏了一个女人,大嘴,小眼,塌鼻子,笑模呵呵的。他说是他老婆 老赵说,你老婆长得可真耐看。老赵喜欢看书,经常从工地旁边一个废品收购站 找书看,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有时人们爱听他说,有时,也笑他酸腐。旁边的 人跟着哄笑,笑得王达不好意思,也不恼,缠着老赵要看老赵老婆的相片,要给 老赵捏个“老婆”,说你老婆肯定好看,捏一个看看。 老赵缠不过,就把手机里的老婆相片给王达看,叫他看准,说你可别捏顺手了, 给我老婆也捏个塌鼻子
A.入乐与不入乐作品,其“音象”生成手段不同:前者以音乐的曲调、节奏、旋 律为手段,后者借助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 B.与王维赠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相配的音乐主要是感伤基调,其所配乐曲的“三 叠”唱法,突出了诗意,渲染了别情。 C.唐代的入乐性作品包括了齐言歌诗和杂言歌辞,后者的音乐性较之前者更为鲜 明,这是因为杂言歌诗本身是入乐的。 D.律诗、绝句被称为“近代曲辞”、“新乐府辞”,这表明诗歌格律本身具备音 乐性,它继承并改造了诗的音乐韵律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指出唐代“音象”有两种形态,并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歌辞为例具体阐述了 构成前者的手段。 B.文章先概说唐代“音象”类型,再分说各类“音象”的产生机理,最后说不同 “音象”的关联。 C.文章举任半塘《唐声诗》对入乐声诗涉及曲调的考证,证明唐代齐言歌诗具有 配乐而歌的特点。 D.文章引王小盾的观点诠释歌辞的音乐性质,引段安节的观点印证佛教俗讲借音 乐促传播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拟音词模仿是建构“音象”的手段之一,例如《琵琶行》用“嘈嘈”“切切” 模拟大弦、小弦发出的不同乐音。 B.佛教俗讲,若无其音乐层意的“音象”与其文字层的“诗象”的结合,则可能 不利于受众接受文意、领会经旨。 C. 对于永明体出现的历史价值,学界认识并不一致,有的视之为诗乐给合的产 物,有则以为是诗乐分离的结果。 D.如果不是因为格律本身内涵的音乐性潜能,那么唐诗在吟诵过程中就不可能产 生音乐效果,也不能构成“音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泥人达 袁省梅 建筑工地的工人宿舍,四堵干砖一摆就是墙,篷布捂在墙上,房子就有了。房里 的地上铺上两层三层的青砖,铺盖骨碌碌一展,床也有了。这样的“床”上,一溜 排睡十几个工人。只是,王达的宿舍跟别人的不同,床上、墙脚摆放了好多的泥 人。宿舍门口的地上,也摆放了几个泥人。仔细看去,眉眼不是像宿舍里的张三, 就是像李四,都是王达捏的。 王达会捏泥人,工友们都唤他“泥人达” 有一天,王达捏了一个女人,大嘴,小眼,塌鼻子,笑模呵呵的。他说是他老婆。 老赵说,你老婆长得可真耐看。老赵喜欢看书,经常从工地旁边一个废品收购站 找书看,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有时人们爱听他说,有时,也笑他酸腐。旁边的 人跟着哄笑,笑得王达不好意思,也不恼,缠着老赵要看老赵老婆的相片,要给 老赵捏个“老婆”,说你老婆肯定好看,捏一个看看。 老赵缠不过,就把手机里的老婆相片给王达看,叫他看准,说你可别捏顺手了, 给我老婆也捏个塌鼻子
王达看着老赵老婆的相片,不说话,卷起袖筒,一团黄泥在他糙黑的大手里慢慢 揉捏着,一会儿工夫,就捏出个大模样了。他端详着面前的泥人,近着看一会儿, 站远了看一会儿,然后,这儿加一点泥,那儿又削去一块。等到鼻子眼睛捏出来, 披肩长发捏出来,老赵老婆的泥人像就立在王达的手上了。他把泥人捧给老赵看 时,老赵的眼睛倏地瞪圆了,嘴也张大了,哑了,说不出话了。 旁的人早已啧啧称赞开了。有人问老赵,你老婆有这么好看吗?有人说,不愧 为泥人达啊 老赵不理他们,把泥人捧在手上看了又看,突然就猛地给了王达一拳,你这家伙, 跟我老婆在一起过过吧,捏得这么像 大家哈哈大笑 王达爹着俩手的泥巴,也嘿嘿笑 夜里,工友们都睡了,王达还在门口捏泥人。月光洒在工地上,洒在那一滩的黄 泥上,还有他黝黑的背上,罩了一层薄的淡的纱衣般,也细腻,也温柔。王达把 塌鼻子老婆的泥人托在手心,看着,他觉得老婆也在看他,蔑缝般的细眼里满是 柔情,嘟着的大嘴迎向他..你这个丑女人啊,你怎么就早早地走了不管我了呢。 王达把嘴凑了上去。他眼里含着泪,轻轻地亲吻了一下“老婆ˆ,然后,把‘老婆” 放到身边,抓起一团黄泥,又捏起了泥人 工友们有的让他捏自己的老婆,有的让他捏孩子。他们,都想家了,想亲人了 他们说,放个泥人在眼前,比看相片好。 后来,也不知是谁先发现的,王达给工友们捏得泥人,无一例外的,都是一张光 洁的脸。高小亮脸上有几粒青春痘,他给高小亮捏的泥人,脸也是光洁的。他说, 光光的,多好。大家都知道他的心结,不说是,也不说不是。是不能说啊。王达 的脸疙疙瘩瘩的,被烫伤过。那年,在焦化厂上班,王达跌进了凝水池,全身烫 得没有一处好皮肤。也是那次事故,他老婆受了惊吓,没有多长时间,就死了。 食堂里的彩仙也叫王达捏个泥人,不是她的丈夫。她丈夫死了。彩仙说,捏我儿 子吧。她儿子在另一个城里上大学。王达给她要相片,她说没有。她说,我儿子 长得可排场了,高大,帅气,就是头发留得太长,额头上的留海都要遮住眼睛了, 让剪不剪,说是时尚。时尚就是头发把眼睛遮住啊王师傅? 王达嘿嘿笑,不吭声,三捏两捏的,就捏出一个泥人来,让彩仙看像不像?彩仙 捧着泥人就乐了,太像了,难怪人都叫你泥人达。 王达说,儿子像妈,看见你,就知道你儿子肯定好看。 彩仙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我可没我儿子好看。她手抚着泥人,叹着气,一年没见 面了。一到假期,他就出去打工说要挣生活费。这么好的孩子生在我跟前,苦了 他了。 王达安慰彩仙,说年轻人,就该吃点苦。想想,说得好像也不对,赶紧又说,现 在像你孩子这么懂事又能吃苦的少。 彩仙笑笑,下巴点着王达手边的泥人,她都没了好几年了,你也该找个女人了, 有个女人,家才像个家 王达用泥手指着自己的脸说,我这样子,哪个愿意? 怎么会呢?你又没说喜欢啥样的。 王达看着彩仙,像你这样的就好,就怕我配不上人家。 彩仙轻轻地说,过日子是过人过心哩,又不是过样子 王达眼里湿润了
王达看着老赵老婆的相片,不说话,卷起袖筒,一团黄泥在他糙黑的大手里慢慢 揉捏着,一会儿工夫,就捏出个大模样了。他端详着面前的泥人,近着看一会儿, 站远了看一会儿,然后,这儿加一点泥,那儿又削去一块。等到鼻子眼睛捏出来, 披肩长发捏出来,老赵老婆的泥人像就立在王达的手上了。他把泥人捧给老赵看 时,老赵的眼睛倏地瞪圆了,嘴也张大了,哑了,说不出话了。 一旁的人早已啧啧称赞开了。有人问老赵,你老婆有这么好看吗?有人说,不愧 为泥人达啊。 老赵不理他们,把泥人捧在手上看了又看,突然就猛地给了王达一拳,你这家伙, 跟我老婆在一起过过吧,捏得这么像。 大家哈哈大笑。 王达奓着俩手的泥巴,也嘿嘿笑。 夜里,工友们都睡了,王达还在门口捏泥人。月光洒在工地上,洒在那一滩的黄 泥上,还有他黝黑的背上,罩了一层薄的淡的纱衣般,也细腻,也温柔。王达把 塌鼻子老婆的泥人托在手心,看着,他觉得老婆也在看他,蔑缝般的细眼里满是 柔情,嘟着的大嘴迎向他……你这个丑女人啊,你怎么就早早地走了不管我了呢。 王达把嘴凑了上去。他眼里含着泪,轻轻地亲吻了一下“老婆”,然后,把“老婆” 放到身边,抓起一团黄泥,又捏起了泥人。 工友们有的让他捏自己的老婆,有的让他捏孩子。他们,都想家了,想亲人了。 他们说,放个泥人在眼前,比看相片好。 后来,也不知是谁先发现的,王达给工友们捏得泥人,无一例外的,都是一张光 洁的脸。高小亮脸上有几粒青春痘,他给高小亮捏的泥人,脸也是光洁的。他说, 光光的,多好。大家都知道他的心结,不说是,也不说不是。是不能说啊。王达 的脸疙疙瘩瘩的,被烫伤过。那年,在焦化厂上班,王达跌进了凝水池,全身烫 得没有一处好皮肤。也是那次事故,他老婆受了惊吓,没有多长时间,就死了。 食堂里的彩仙也叫王达捏个泥人,不是她的丈夫。她丈夫死了。彩仙说,捏我儿 子吧。她儿子在另一个城里上大学。王达给她要相片,她说没有。她说,我儿子 长得可排场了,高大,帅气,就是头发留得太长,额头上的留海都要遮住眼睛了, 让剪不剪,说是时尚。时尚就是头发把眼睛遮住啊王师傅? 王达嘿嘿笑,不吭声,三捏两捏的,就捏出一个泥人来,让彩仙看像不像?彩仙 捧着泥人就乐了,太像了,难怪人都叫你泥人达。 王达说,儿子像妈,看见你,就知道你儿子肯定好看。 彩仙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我可没我儿子好看。她手抚着泥人,叹着气,一年没见 面了。一到假期,他就出去打工说要挣生活费。这么好的孩子生在我跟前,苦了 他了。 王达安慰彩仙,说年轻人,就该吃点苦。想想,说得好像也不对,赶紧又说,现 在像你孩子这么懂事又能吃苦的少。 彩仙笑笑,下巴点着王达手边的泥人,她都没了好几年了,你也该找个女人了, 有个女人,家才像个家。 王达用泥手指着自己的脸说,我这样子,哪个愿意? 怎么会呢?你又没说喜欢啥样的。 王达看着彩仙,像你这样的就好,就怕我配不上人家。 彩仙轻轻地说,过日子是过人过心哩,又不是过样子。 王达眼里湿润了
第二天,人们发现王达的床铺边多了一个泥人,短头发,大眼睛,笑模呵呵的样 子。人们都说这个泥人的眉眼看着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谁呢? 彩仙啊 确实是彩仙 人们找王达时,就看见王达从食堂里出来了,不知吃了什么好吃的,很开心的样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赵眼睛倏地瞪圆了,嘴也张大了,哑了,说不岀话了”这一句神态细节描 写,从侧面突出表现了王达高超的泥塑技艺。 B.小说叙述王达夜里在门口捏泥人时穿插有关“月光”的景物描写,这样写营造 了如诗的意境,映衬出王达对亡妻的思念 C.小说插叙了王达在焦化厂上班时遭遇严重事故而受伤,以及他妻子因此受惊吓 而死的往事,既使故事完整,又避免平铺直叙 D.小说叙述王达给自己老婆、老赵老婆、工友们、彩仙儿子及彩仙捏塑泥人这些 事件,反映了农民工以苦为乐的精神面貌。 5.简要分析这篇小说语言的主要特色。(5分) 6.小说结尾部分“第二天……很开心的样子”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结合作品进 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从历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比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阅读情况,可以发现:成 年人阅读率增长缓慢,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快速增长。例如:2014年我国成 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2015年阅读率为584%,较2014只上升了0,4个 百分点;而0~17周岁的未成来人2015年的图书阅读率为81.1%,较2014年的 766%增加了45个百分点。实践证明,提升成年人的阅读率极难,因为成年人 养成了固定的生活模式,不易改意,由于工作繁忙,8小时之外很难有时间去阅 读。所以,很难使没有阅读习惯的成年人挤出时间回到书桌和书本前。统计数据 说明:阅读能力最旺盛的时期是青少年,这个时期的阅读会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 助推作用。因此,该及全民阅读,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阅读习惯,用优秀读物浸润 青少年的心灵至关重要。 (摘编自晃蓉涂湘波《阅读立法必要性硏究—基于国民阅读调査数据分析》 材料二: 表1:国民综合阅读率及各媒介阅读率
第二天,人们发现王达的床铺边多了一个泥人,短头发,大眼睛,笑模呵呵的样 子。人们都说这个泥人的眉眼看着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谁呢? 彩仙啊。 确实是彩仙。 人们找王达时,就看见王达从食堂里出来了,不知吃了什么好吃的,很开心的样 子。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老赵眼睛倏地瞪圆了,嘴也张大了,哑了,说不出话了”这一句神态细节描 写,从侧面突出表现了王达高超的泥塑技艺。 B.小说叙述王达夜里在门口捏泥人时穿插有关“月光”的景物描写,这样写营造 了如诗的意境,映衬出王达对亡妻的思念。 C.小说插叙了王达在焦化厂上班时遭遇严重事故而受伤,以及他妻子因此受惊吓 而死的往事,既使故事完整,又避免平铺直叙。 D.小说叙述王达给自己老婆、老赵老婆、工友们、彩仙儿子及彩仙捏塑泥人这些 事件,反映了农民工以苦为乐的精神面貌。 5.简要分析这篇小说语言的主要特色。(5 分) 6.小说结尾部分“第二天……很开心的样子”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结合作品进 行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从历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比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阅读情况,可以发现:成 年人阅读率增长缓慢,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快速增长。例如:2014 年我国成 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8.0%,2015 年阅读率为 58.4%,较 2014 只上升了 0,4 个 百分点;而 0~17 周岁的未成来人 2015 年的图书阅读率为 81.1%,较 2014 年的 76.6%增加了 4.5 个百分点。实践证明,提升成年人的阅读率极难,因为成年人 养成了固定的生活模式,不易改意,由于工作繁忙,8 小时之外很难有时间去阅 读。所以,很难使没有阅读习惯的成年人挤出时间回到书桌和书本前。统计数据 说明:阅读能力最旺盛的时期是青少年,这个时期的阅读会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 助推作用。因此,该及全民阅读,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阅读习惯,用优秀读物浸润 青少年的心灵至关重要。 (摘编自晃蓉涂湘波《阅读立法必要性研究——基于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分析》) 材料二: 表 1:国民综合阅读率及各媒介阅读率
读率( 综合报纸期刊图书互联阿F其他电 子媒介 20年第四次缺失3727床统计未统计 30M年五次缺大544x49未统计未统计 200年第六次609763950149315712785 200t次20534s6a16,178 2第八次716849s28208 2012年第九次76/6314135392927617 2013年第十次7635824525493263288 2014年第十一次767527335784441989 2015年第十二次7865514s0494518172 到6次7154a2 表2:未成年人阅读率 次数001010246061 年第年年年期年每等年第(年第 料、六次七次人九次十次一次十二欧十三次 未成年人属读率8A0n2 sImon168 注]琮合阅读率是指各媒介(传统纸质媒介、互联网、手机阅读等)阅读人数占调 查样本总人数之比。其他电子媒介指光盘、PDA、手持阅读器 (摘自周永红陈邦《图书馆助力全民阅读的相关思考—基于20062016年全民 阅读推广活动及报告的分析》) 材料三:论及国民阅读状况,需要特别对其中的学生阅读生态进行关注和分析。 国民阅读状况不好,往往归因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要改善国民阅读的状况, 必须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阅读习惯特别需要从娃娃抓起, 从2009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六次国民阅读状况调査开始,中国新闻出版研 究院对我国17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状况进行专项调查,其中分列对0-8 周岁、913周岁、14-17周岁未成年人群展开调查,总体而言,0-17周岁未成年 人图书阅读率大致保持在80%左右。从调查得出的数据来看,未成年人整体阅读 状况优于成年人,但作为处在学习成长阶段的群体,其阅读仍存在较多问题。特 别是9-13岁年龄段,图书阅读率年度之间存在较大起伏,并在个别年度跌破90% (如2008年至2013年,其图书阅读率分别为93.50%8940%、92.10%93.50% 9650%、93.50%)。教育界、阅读界专家普遍认为:这一年龄段是养成个人阅 读习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正处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竟有10%左右 的学生一年里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这是教育界应当引起严重关注的问题 未成年人阅读率不高,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社 会不良风气影响的问题,也有中小学教育改革还未能真正到位的问题。倡导素质 教育多年,但应试教育至今还处于主要地位,学生几乎没有多少课余时间来进行 阅读,阅读课普遍未能列入课程设置。至于中小学语文课上的那种阅读理解,有
[注]综合阅读率是指各媒介(传统纸质媒介、互联网、手机阅读等)阅读人数占调 查样本总人数之比。其他电子媒介指光盘、PDA、手持阅读器。 (摘自周永红陈邦《图书馆助力全民阅读的相关思考——基于 2006-2016 年全民 阅读推广活动及报告的分析》) 材料三:论及国民阅读状况,需要特别对其中的学生阅读生态进行关注和分析。 国民阅读状况不好,往往归因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要改善国民阅读的状况, 必须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阅读习惯特别需要从娃娃抓起。 从 2009 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六次国民阅读状况调查开始,中国新闻出版研 究院对我国 17 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状况进行专项调查,其中分列对 0~8 周岁、9 13 周岁、14-17 周岁未成年人群展开调查,总体而言,0-17 周岁未成年 人图书阅读率大致保持在 80%左右。从调查得出的数据来看,未成年人整体阅读 状况优于成年人,但作为处在学习成长阶段的群体,其阅读仍存在较多问题。特 别是 9-13 岁年龄段,图书阅读率年度之间存在较大起伏,并在个别年度跌破 90% (如 2008 年至 2013 年,其图书阅读率分别为 93.50%、89.40%、92.10%、93.50%、 96.50%、93.50%)。教育界、阅读界专家普遍认为:这一年龄段是养成个人阅 读习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正处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竟有 10%左右 的学生一年里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这是教育界应当引起严重关注的问题。 未成年人阅读率不高,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社 会不良风气影响的问题,也有中小学教育改革还未能真正到位的问题。倡导素质 教育多年,但应试教育至今还处于主要地位,学生几乎没有多少课余时间来进行 阅读,阅读课普遍未能列入课程设置。至于中小学语文课上的那种阅读理解,有
阅读学的内涵,但过于僵硬,而为了应试需设置标准答案,又必然破坏阅读本身 应有的生动性和鲜活感,像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难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 惯,相反,很可能使得很多孩子视阅读为畏途 (摘编自聂震宁《国民阅读的状况与全民阅读的意义》) 材料四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试想一个靠浮光掠影式片段阅读、没 有建立起自我阅读情结和价值体系的人,他的精神世界又如何能够得到充盈。王 文风认为,在普遍读网时代,应从加强读者引导、注重精品文献阅读保障、建立 公信书评机制等方面培育国人的纸本阅读情结,使读者回归现实,回归书本,回 归阅读。但从目前全民阅读大环境看来,尚未形成这种全民纸本情结热潮,阅读 没有捷径可走,纸本阅读情结也并非朝夕之间形成,但拥有良好的习惯总是成功 的一半 (摘编自王德银《坚守与超越:从十二次全国阅读调查报告透视国民阅读变迁》)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纸质媒介是国民阅读的重要媒介之一,虽然传统报纸和期刊阅读整体呈下 降趋势,但纸质图书阅读率仍然保持逐渐上升趋势 B.随着新兴数字媒介接触率的提高与数字化阅读设备和平台不断更新,互联网阅 读、手机阅读等数字化阅读异军突起,成为普遍现象。 C.统计比较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化阅读革与报低,期刊阅读率的升降情况,人们 可以预见报纸、期刊等传统纸质阅读将可能退出历史舞台 D.比较表1与表2可发现,未年人阅读率在早期远高于国民综合阅读率,而随着 国民综合阅读率上升,两者数据现已基本接近。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引确凿的统计数据,阐述了培养青少年良好阅读习惯关被在于以优秀读 物浸润青少年心灵的观点。 B.成年人阅读率增长缓慢,这是由于成年人生活模式固定。工作繁忙,工作时间 之外难有充分余暇阅读。 C.导致未成年人阅读率不高的因素较多,其主因是应试教育的桎梏使得学生大都 没有课余时间阅读。 D.材料三强调改善国民阅读状况必须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材料四则提出培育国人 纸本阅读情结的策略 E.材料一、三、四分别从阅读调查数据、阅读状况与意义、阅读变迁等方面说明 阅读习惯的培养对青少年的重要性。 9.提高未成年人阅读率,学校方面应该怎么做?请结合上述相关材料简要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史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人。绍兴十四年登进士第。三十年,除权建王府教授 会金主亮犯边,下诏亲征。时两淮失守,建王抗疏请率师为前驱。浩力言:“太 子不可将兵。”王大感悟,立俾浩草奏,请扈跸以供子职,辞意恳到。高宗方怒, 览奏意顿释,知奏出于浩,曰:“真王府官也。”既而,殿中侍御史吴芾乞以皇子 为元帅,先视师。上亦欲令王遍识诸将,遂扈跸如建康。三十二年,孝宗受禅, 迁翰林学士。张浚将图恢复,浩与之异议,浩奏:“先为备御,是谓良规。傥呒
阅读学的内涵,但过于僵硬,而为了应试需设置标准答案,又必然破坏阅读本身 应有的生动性和鲜活感,像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难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 惯,相反,很可能使得很多孩子视阅读为畏途。 (摘编自聂震宁《国民阅读的状况与全民阅读的意义》) 材料四: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试想一个靠浮光掠影式片段阅读、没 有建立起自我阅读情结和价值体系的人,他的精神世界又如何能够得到充盈。王 文风认为,在普遍读网时代,应从加强读者引导、注重精品文献阅读保障、建立 公信书评机制等方面培育国人的纸本阅读情结,使读者回归现实,回归书本,回 归阅读。但从目前全民阅读大环境看来,尚未形成这种全民纸本情结热潮,阅读 没有捷径可走,纸本阅读情结也并非朝夕之间形成,但拥有良好的习惯总是成功 的一半。 (摘编自王德银《坚守与超越:从十二次全国阅读调查报告透视国民阅读变迁》)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传统纸质媒介是国民阅读的重要媒介之一,虽然传统报纸和期刊阅读整体呈下 降趋势,但纸质图书阅读率仍然保持逐渐上升趋势。 B.随着新兴数字媒介接触率的提高与数字化阅读设备和平台不断更新,互联网阅 读、手机阅读等数字化阅读异军突起,成为普遍现象。 C.统计比较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化阅读革与报低,期刊阅读率的升降情况,人们 可以预见报纸、期刊等传统纸质阅读将可能退出历史舞台。 D.比较表 1 与表 2 可发现,未年人阅读率在早期远高于国民综合阅读率,而随着 国民综合阅读率上升,两者数据现已基本接近。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材料一引确凿的统计数据,阐述了培养青少年良好阅读习惯关被在于以优秀读 物浸润青少年心灵的观点。 B.成年人阅读率增长缓慢,这是由于成年人生活模式固定。工作繁忙,工作时间 之外难有充分余暇阅读。 C.导致未成年人阅读率不高的因素较多,其主因是应试教育的桎梏使得学生大都 没有课余时间阅读。 D.材料三强调改善国民阅读状况必须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材料四则提出培育国人 纸本阅读情结的策略。 E.材料一、三、四分别从阅读调查数据、阅读状况与意义、阅读变迁等方面说明 阅读习惯的培养对青少年的重要性。 9.提高未成年人阅读率,学校方面应该怎么做?请结合上述相关材料简要概括。 (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史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人。绍兴十四年登进士第。三十年,除权建王府教授。 会金主亮犯边,下诏亲征。时两淮失守,建王抗疏请率师为前驱。浩力言:“太 子不可将兵。”王大感悟,立俾浩草奏,请扈跸以供子职,辞意恳到。高宗方怒, 览奏意顿释,知奏出于浩,曰:“真王府官也。”既而,殿中侍御史吴芾乞以皇子 为元帅,先视师。上亦欲令王遍识诸将,遂扈跸如建康。三十二年,孝宗受禅, 迁翰林学士。张浚将图恢复,浩与之异议,浩奏:“先为备御,是谓良规。傥听
浅谋之十,兴不教之师,谓之恢复得乎?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首言赵鼎 李光之无罪,岳飞之久冤,宜复其官爵,禄其子孙。悉从之。先是浩因城瓜洲白 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 三年。起知绍兴府。持母丧归,服阕,知福州。五年,复为右丞相。枢密都承旨 王挤建议以殿、步二司军多虚额,请各募三千人充之。已而殿前司辄捕市人,被 掠者多断指,示不可用。军人怙众,因夺民财。浩奏:“尽释所捕,而禽军民首 喧呶者送狱。¨狱成议罪,欲取兵民各一人枭首以徇。浩曰:“始衅者军人也,军 法从事固当。若市人特与抗斗尔,可同罚乎?·等死,死国可乎?是岂军人语。” 上怒曰:“是比朕为秦二世也。”寻求去,拜少傅。十年,请老,除太保致仕。绍 煕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浩喜荐人才,尝拟陈之茂进职与郡,上知之 茂尝毁浩,曰:“卿岂以德报怨耶?浩曰:“臣不知有怨,若以为怨而以德报之 是有心也。_”莫济状王十朋行事,诋浩尤甚,浩荐济掌内制,盖其宽厚类此。 (节选自《宋史·史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朋亦疏史正志 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 B.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 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 C.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朋亦疏史正志 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 D.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 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绍兴,是宋高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扈跸,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扈,随从:跸,指帝王车驾或行幸处。 C.致仕,即辞官退休,又称为“致事、致政”等;文中“请老”亦同此意。 D.受禅,上古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帝接受旧帝禅让的帝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浩忠于职守,处事周密。他暂任建王府教授时,尽心献策;金军犯境,建王 要代父出征,他认为不合适,竭力劝止,并代草奏疏,获得皇帝赞许 B.史浩正直敢言,拨乱反正。他对张浚北伐恢复中原之策提出异议;他进言赵鼎、 李光清白无罪,岳飞久蒙冤屈,应该为其平反昭雪,皇帝都听从了。 C.史浩重视民心,维护民利。殿前司抓人充军,军人抢夺百姓财物,造成冲突, 官司立案量刑时,他认为应区别对待不法军人与抗争市民,因此惹怒皇帝 D.史浩心胸宽广,宽厚待人。陈之茂曾经说过他坏话,他却拟定陈之茂升任郡守 莫济为王十朋作行状,诋毁史浩尤其厉害,他却举荐莫济掌管内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为备御,是谓良规。傥听浅谋之士,兴不教之师,谓之恢复得乎? (2)臣不知有怨,若以为怨而以德报之,是有心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上裴晋公 李郢 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
浅谋之士,兴不教之师,谓之恢复得乎?”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首言赵鼎、 李光之无罪,岳飞之久冤,宜复其官爵,禄其子孙。悉从之。先是浩因城瓜洲白 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 三年。起知绍兴府。持母丧归,服阕,知福州。五年,复为右丞相。枢密都承旨 王抃建议以殿、步二司军多虚额,请各募三千人充之。已而殿前司辄捕市人,被 掠者多断指,示不可用。军人怙众,因夺民财。浩奏:“尽释所捕,而禽军民首 喧呶者送狱。”狱成议罪,欲取兵民各一人枭首以徇。浩曰:“始衅者军人也,军 法从事固当。若市人特与抗斗尔,可同罚乎?‘等死,死国可乎?’是岂军人语。” 上怒曰:“是比朕为秦二世也。”寻求去,拜少傅。十年,请老,除太保致仕。绍 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浩喜荐人才,尝拟陈之茂进职与郡,上知之 茂尝毁浩,曰:“卿岂以德报怨耶?”浩曰:“臣不知有怨,若以为怨而以德报之, 是有心也。”莫济状王十朋行事,诋浩尤甚,浩荐济掌内制,盖其宽厚类此。 (节选自《宋史·史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 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 B.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 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 C.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 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 D.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 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绍兴,是宋高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扈跸,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扈,随从:跸,指帝王车驾或行幸处。 C.致仕,即辞官退休,又称为“致事、致政”等;文中“请老”亦同此意。 D.受禅,上古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帝接受旧帝禅让的帝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史浩忠于职守,处事周密。他暂任建王府教授时,尽心献策;金军犯境,建王 要代父出征,他认为不合适,竭力劝止,并代草奏疏,获得皇帝赞许。 B.史浩正直敢言,拨乱反正。他对张浚北伐恢复中原之策提出异议;他进言赵鼎、 李光清白无罪,岳飞久蒙冤屈,应该为其平反昭雪,皇帝都听从了。 C.史浩重视民心,维护民利。殿前司抓人充军,军人抢夺百姓财物,造成冲突, 官司立案量刑时,他认为应区别对待不法军人与抗争市民,因此惹怒皇帝。 D.史浩心胸宽广,宽厚待人。陈之茂曾经说过他坏话,他却拟定陈之茂升任郡守; 莫济为王十朋作行状,诋毁史浩尤其厉害,他却举荐莫济掌管内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先为备御,是谓良规。傥听浅谋之士,兴不教之师,谓之恢复得乎? (2)臣不知有怨,若以为怨而以德报之,是有心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上裴晋公① 李郢 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
天上玉书传诏夜,阵前金甲受降时 曾经庾亮三秋月,下尽羊昙两路棋 惆怅旧堂扃绿野,夕阳无限鸟飞迟。 [注]⑩①裴晋公:宪宗时,以中书侍郎讨平淮蔡,封晋国公,加中书令,以身系天 下安危三十年,后因宦官擅权,力请罢职,治地东都,作别墅曰绿野堂,终日与 友人诗酒相欢。②庾亮:东晋名士,颇受琅琊王司马睿器重。③羊昙:东晋名臣 谢安外甥,淝水之战时,谢安与谢玄围棋赌别墅获胜,将别墅赠予羊昙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用“忧”“鬓如丝”写出裴晋公辅相四朝君主,无限苦心,尽显其鞠躬 尽瘁的大节。 B.龙马,古代传说象龙的骏马,用以形容裴晋公精神旺盛:“海鹤姿”用以形容 裴公神态闲远。 C.颔联写朝廷深夜下诏书,裴公便率军出征,降服敌将,显出裴公运筹帷幄的过 人军事谋略。 D.诗赞类裴晋公的气节、功勋、风度,用语庄重,而用典以映射诗情,也使结构 避免了板滞 15.尾联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子《劝学》中以“劣马”为例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诗人以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为习惯的一句是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刻苦求学、自得其乐,不以物质生活贫 乏为意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现在不少网上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林林总总的“养生秘诀”、形形色色 的“经验之谈”,极易对人们的认知造成误导 ②若知识储备不够,教学必捉襟见肘,无法游刃有余;为上好一节《思想道德修 养与法律基础》课,她査阅了大量图书音像资料。 ③专家认为,美方如果一意孤行,继续单方面升级贸易摩擦,将无法享受中国改 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最终将会“自毁长城” ④电动自行车因方便短途出行而成为人们的日常交通工具,然而电动车不文明行 驶现象却习以为常,给道路安全带来隐患。 ⑤目前计划建设的这1000个特色小镇,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审慎而为,切不可鱼 贯而入、一蹴而就,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 ⑥一个世纪以来,中朝一起经历了亚洲的许多苦难,不仅唇齿相依,休戚与共, 而且曾经并肩作战,血肉相连,结成深厚友谊 A.①③④B.②④⑤C.③④⑥D.①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天上玉书传诏夜,阵前金甲受降时。 曾经庾亮②三秋月,下尽羊昙两路棋③。 惆怅旧堂扃绿野,夕阳无限鸟飞迟。 [注]①裴晋公:宪宗时,以中书侍郎讨平淮蔡,封晋国公,加中书令,以身系天 下安危三十年,后因宦官擅权,力请罢职,治地东都,作别墅曰绿野堂,终日与 友人诗酒相欢。②庾亮:东晋名士,颇受琅琊王司马睿器重。③羊昙:东晋名臣 谢安外甥,淝水之战时,谢安与谢玄围棋赌别墅获胜,将别墅赠予羊昙。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首句用“忧”“ 鬓如丝”写出裴晋公辅相四朝君主,无限苦心,尽显其鞠躬 尽瘁的大节。 B.龙马,古代传说象龙的骏马,用以形容裴晋公精神旺盛:“海鹤姿”用以形容 裴公神态闲远。 C.颔联写朝廷深夜下诏书,裴公便率军出征,降服敌将,显出裴公运筹帷幄的过 人军事谋略。 D.诗赞类裴晋公的气节、功勋、风度,用语庄重,而用典以映射诗情,也使结构 避免了板滞。 15.尾联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荀子《劝学》中以“劣马”为例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诗人以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为习惯的一句是 “ ”。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刻苦求学、自得其乐,不以物质生活贫 乏为意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现在不少网上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林林总总的“养生秘诀”、形形色色 的“经验之谈”,极易对人们的认知造成误导。 ②若知识储备不够,教学必捉襟见肘,无法游刃有余;为上好一节《思想道德修 养与法律基础》课,她查阅了大量图书音像资料。 ③专家认为,美方如果一意孤行,继续单方面升级贸易摩擦,将无法享受中国改 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最终将会“自毁长城”。 ④电动自行车因方便短途出行而成为人们的日常交通工具,然而电动车不文明行 驶现象却习以为常,给道路安全带来隐患。 ⑤目前计划建设的这 1000 个特色小镇,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审慎而为,切不可鱼 贯而入、一蹴而就,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 ⑥一个世纪以来,中朝一起经历了亚洲的许多苦难,不仅唇齿相依,休戚与共, 而且曾经并肩作战,血肉相连,结成深厚友谊。 A.①③④ B.②④⑤C.③④⑥D.①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一个国家人才的高度与厚度决定了科技创新的宽度和深度,而人才的激励、使 用、培养机制又决定了人才的高度和厚度。 B.“八项规定”具体持久的落实,主要原因是在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 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C.郑州市给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才提供每人10万元首次的购房补贴,成都实 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 D.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在文化传递和音乐创新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高度 从满屏喧嚣浮躁的泛娱乐化包围中脱颖而出。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李经理举起酒杯对嘉宾说,今天是我家小女周岁华诞,感谢大家光临,请大家 不要客气,吃好,喝好,玩好 B.本人因匆忙赶来上课忘了吃早餐,现在饥肠辘辘,无法坚持上课,特请假一节 去吃早餐,请老师务必批准为盼! C.疗养院里,女婚对岳母说:“妈,您放心好了,泰山大人那边小婿会照顾好的, 改天我再和爱人、孩子来看您。” D.因文艺晚会演出需要,特向贵处借汉服6套,音响1套(包括扩音器1个,话 简3个,音箱2个),明天上午10点前归还。 20.在卡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日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判断一个声音是否为噪音,仅从物理学角度判断是不够的,①。例如,美妙 的音乐②,但对于正在学习、体息或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人来说可能是一种 噪音。即使同一种声音,当人处于不同状态、不同心情时,对声音也会产生不同 的主观判断。③。因此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 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21.阅读下面文段,按照要求作答。(5分) 第一使时间,法国着名大作家雨果为了赶写一部作品,必须集中所有的时间和精 力,他是频紧的社交需要又使得他难以集中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于是,他想出 个方法,把自己的半边头发和胡须剪去,这样就可以不失礼节地谢绝一切亲友的 的会之类的活动,直到须发长齐为止。当然,等到须发长好后,他自然是将又 部辉煌巨著奉献给世界了 人雨果想出这一方法的思维活动中,可以看出他经历了一番推理。请补足以下的 推理环节。 (1)如果把半边头发和胡须剪去,那就可以不失礼貌地谢绝一切活动。 (2) (3)所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21岁技校生小聂在世界职业技能大赛上夺得美发项目冠军,实现该项目我国 金牌零的突破。她说她的梦想是让中国美发行业未来有国际发言权
A.一个国家人才的高度与厚度决定了科技创新的宽度和深度,而人才的激励、使 用、培养机制又决定了人才的高度和厚度。 B.“八项规定”具体持久的落实,主要原因是在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 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C.郑州市给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才提供每人 10 万元首次的购房补贴,成都实 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 D.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在文化传递和音乐创新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高度, 从满屏喧嚣浮躁的泛娱乐化包围中脱颖而出。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 A.李经理举起酒杯对嘉宾说,今天是我家小女周岁华诞,感谢大家光临,请大家 不要客气,吃好,喝好,玩好! B.本人因匆忙赶来上课忘了吃早餐,现在饥肠辘辘,无法坚持上课,特请假一节 去吃早餐,请老师务必批准为盼! C.疗养院里,女婚对岳母说:“妈,您放心好了,泰山大人那边小婿会照顾好的, 改天我再和爱人、孩子来看您。” D.因文艺晚会演出需要,特向贵处借汉服 6 套,音响 1 套(包括扩音器 1 个,话 简 3 个,音箱 2 个),明天上午 10 点前归还。 20.在卡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日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判断一个声音是否为噪音,仅从物理学角度判断是不够的, ① 。例如,美妙 的音乐 ② ,但对于正在学习、体息或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人来说可能是一种 噪音。即使同一种声音,当人处于不同状态、不同心情时,对声音也会产生不同 的主观判断。 ③ 。因此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 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21.阅读下面文段,按照要求作答。(5 分) 第一使时间,法国着名大作家雨果为了赶写一部作品,必须集中所有的时间和精 力,他是频紧的社交需要又使得他难以集中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于是,他想出一 个方法,把自己的半边头发和胡须剪去,这样就可以不失礼节地谢绝一切亲友的 的会之类的活动,直到须发长齐为止。当然,等到须发长好后,他自然是将又一 部辉煌巨著奉献给世界了。 人雨果想出这一方法的思维活动中,可以看出他经历了一番推理。请补足以下的 推理环节。 (1)如果把半边头发和胡须剪去,那就可以不失礼貌地谢绝一切活动。 (2) (3)所 以,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①21 岁技校生小聂在世界职业技能大赛上夺得美发项目冠军,实现该项目我国 金牌零的突破。她说她的梦想是让中国美发行业未来有国际发言权
②80后外卖小哥阿雷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比赛夺冠。他打工十四年,熟记上 千首诗。他说:“不管做什么,我对诗词的热爱一如既往。 ③90后大学生小田,放弃都市工作,返乡当铁匠。他说:“我要发扬祖传打铁 工艺,造出中国好铁锅。”他还带领乡亲们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④l8岁盲青年小王凭着出色的中提琴演奏,收到英国皇家伯明翰音乐学院的录 取通知。他说:“我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我要让世界看见我的奋斗。.” ⑤当下有些青年讲一种“什么都行、不大走心、看谈一切”的活法。生活随缘, 有目标也行,无方向也罢;工作随意,说我好也行,说我不好也罢… 置身于新时代的你读了上述材料后,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参与《时代青年)杂志社主 办的“新时代·新青年”主题论坛活动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年宁德市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3分) 【解析】A.“前者以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为手段”这一表述不严密,依据原 文所述,可知“曲调、节奏、旋律”只是实现“整体效果”的一部分手段。B.“与 王维的赠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相配的音乐主要是感伤基调”这一表述与原文意 义不符。D.“律诗、绝句被称为‘近代曲辞 新乐府辞’”这一表述不当, 限制不严密。根据原文所述,被称为“近代曲辞”“新乐府辞”的是特指唐代的 律、绝体诗歌。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学生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2.B(3分) 【解析】“再分说各类‘音象’的产生机理”这一表述不当,就选文而言,分说 部分只介绍第一种“音象”的产生机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3.D(3分) 【解析】D.推理不当,“格律”只是产生唐诗音乐效果、构成“音象”的手段之 除此之外,还有非格律手段。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学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4.D(3分) 【解析】“反映农民工以苦为乐的精神面貌”这一理解不当。这篇小说写的是进 城农民工的生存际遇,但作者不从农民工艰辛无奈、以苦为乐的“底层角度”入 手,而着眼于“底层光芒”这一聚焦点,表现了“王达”们身上体现着的真、善、 美,对美的人际、美的爱情、美的生活的诗意追求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②80 后外卖小哥阿雷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比赛夺冠。他打工十四年,熟记上 千首诗。他说:“不管做什么,我对诗词的热爱一如既往。” ③90 后大学生小田,放弃都市工作,返乡当铁匠。他说:“我要发扬祖传打铁 工艺,造出中国好铁锅。”他还带领乡亲们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④18 岁盲青年小王凭着出色的中提琴演奏,收到英国皇家伯明翰音乐学院的录 取通知。他说:“我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我要让世界看见我的奋斗。.” ⑤当下有些青年讲一种“什么都行、不大走心、看谈一切”的活法。生活随缘, 有目标也行,无方向也罢;工作随意,说我好也行,说我不好也罢…… 置身于新时代的你读了上述材料后,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参与《时代青年)杂志社主 办的“新时代·新青年”主题论坛活动。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2018 年宁德市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3 分) 【解析】A.“前者以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为手段”这一表述不严密,依据原 文所述,可知“曲调、节奏、旋律”只是实现“整体效果”的一部分手段。B.“与 王维的赠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相配的音乐主要是感伤基调”这一表述与原文意 义不符。D.“律诗、绝句被称为‘近代曲辞’、‘新乐府辞’”这一表述不当, 限制不严密。根据原文所述,被称为“近代曲辞”“新乐府辞”的是特指唐代的 律、绝体诗歌。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2.B(3 分) 【解析】“再分说各类‘音象’的产生机理”这一表述不当,就选文而言,分说 部分只介绍第一种“音象”的产生机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3.D(3 分) 【解析】D.推理不当,“格律”只是产生唐诗音乐效果、构成“音象”的手段之 一,除此之外,还有非格律手段。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4.D(3 分) 【解析】“反映农民工以苦为乐的精神面貌”这一理解不当。这篇小说写的是进 城农民工的生存际遇,但作者不从农民工艰辛无奈、以苦为乐的“底层角度”入 手,而着眼于“底层光芒”这一聚焦点,表现了“王达”们身上体现着的真、善、 美,对美的人际、美的爱情、美的生活的诗意追求。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能力层级为 D 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