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学案 丘明中学范宣忠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本,把握作者观点态度 2、鉴赏文本,提升古典文学修养 学习内容: 、疏通文本: 1、何谓“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 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指 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 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2、逐段疏通文本。 文言虚词“焉”字的用法 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其中)。(《论语》) 译:多个人行走,在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译:堆土成为高山,风雨自然会从这里兴起。2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①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并且将士石放在哪里呢? 二代词1.相当于“之”。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译: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老师请 教。2哪里,怎么。①割鸡焉用牛刀(《论语》)译:杀鸡怎么要用杀牛的刀呢?③焉有仁人在位, 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译:哪里有仁爱的人处在君主的地位,对陷害百姓的事却能做 得出来呢? 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译:等 到燕子丹用派遣荆卿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 桓晋文之事》)译:一根羽毛不能举起,是因为不肯用力量。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译: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①句读之不知,惑 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译:不通晓句读,迷惑而不去解答,有的从师, 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生气,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3作词尾,相当于“然” 译为“……的样子”“……的”。①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译:盘旋屈曲的样子,就像蜂房水涡,查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石钟山记》)译: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 、鉴赏文本: 1、何为“赋”? “赋”是以“铺采搞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它多用铺陈 叙事的手法,赋必须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 2、写作特色: 语言精练丰富。开篇四句、排比、比喻、夸张 描写奇伟壮丽。建筑宏伟、生活奢靡 议论深刻锋利。穷奢极欲、勿蹈覆辙 3、杜牧为何写此赋? 杜牧是个有着很强历史使命感的作家,人们耳熟能详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南 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诗句,就体现了他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思。他写作《阿房宫赋》的 时候不过二十三岁,当时,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登基后就大兴土木,营造宫室,沉溺声色,游宴 无度,不理朝政,杜牧有感于此,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 故作《阿房宫赋》。〃可见他写《阿房宫赋》确实是希望以此达到讽时刺世的目的,借秦国灭亡的教训 规谏唐敬宗李湛引以为戒:统治者荒淫、残暴,只能导致民怨沸腾,国破家亡
《阿房宫赋》学案 丘明中学 范宣忠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本,把握作者观点态度 2、鉴赏文本,提升古典文学修养 学习内容: 一、疏通文本: 1、何谓“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 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指 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 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2、逐段疏通文本。 文言虚词“焉”字的用法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译:多个人行走,在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译:堆土成为高山,风雨自然会从这里兴起。 2.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并且将土石放在哪里呢?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译: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老师请 教。2.哪里,怎么。 ①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译:杀鸡怎么要用杀牛的刀呢? ③焉有仁人在位, 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哪里有仁爱的人处在君主的地位,对陷害百姓的事却能做 得出来呢?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译:等 到燕子丹用派遣荆卿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 桓晋文之事》)译:一根羽毛不能举起,是因为不肯用力量。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译: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 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译:不通晓句读,迷惑而不去解答,有的从师, 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生气,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 译为“……的样子”“……的”。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译:盘旋屈曲的样子,就像蜂房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石钟山记》) 译: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 二、鉴赏文本: 1、何为“赋”? “赋”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它多用铺陈 叙事的手法,赋必须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 2、写作特色: 语言精练丰富。开篇四句、排比、比喻、夸张 描写奇伟壮丽。建筑宏伟、生活奢靡 议论深刻锋利。穷奢极欲、勿蹈覆辙 3、杜牧为何写此赋? 杜牧是个有着很强历史使命感的作家,人们耳熟能详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南 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诗句,就体现了他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思。他写作《阿房宫赋》的 时候不过二十三岁,当时,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登基后就大兴土木,营造宫室,沉溺声色,游宴 无度,不理朝政,杜牧有感于此,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 故作《阿房宫赋》。”可见他写《阿房宫赋》确实是希望以此达到讽时刺世的目的,借秦国灭亡的教训, 规谏唐敬宗李湛引以为戒:统治者荒淫、残暴,只能导致民怨沸腾,国破家亡
三、阅读训练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蜀山兀(w)辘辘()远听鼎铛(dang)玉石 B.困困(qun)焉尽态极妍(yan)架梁之椽(yuan) C.阿()房宫剽(piao)掠其人珠砾(li) D.尽锱铢( zhizhu)媵嫱( nIngqiang)逦迤(lyi)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B.爱 C.取 D.族 六王毕,四海一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旦不能有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困兮族秦者秦也,非天下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而 C.夫 盘盘焉,困困焉骊山北构而西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多于九土之城郭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谁得而族灭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加点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④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⑥用之如泥沙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 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 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 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c后人而复哀d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对文中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②南亩:泛指农田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④呕哑:难听的音乐⑤独夫: 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⑦楚人:指刘邦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B.②③⑥⑧C.①③⑤③D.②④⑥⑦ (3)对文中划线的四个“后人”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 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三、阅读训练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 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 C.阿(ē)房宫 剽(piāo)掠其人 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媵嫱(yìngqiáng) 逦迤(lǐyǐ)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一 B.爱 C.取 D.族 六王毕,四海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一旦不能有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焉 B.而 C.夫 D.于 盘盘焉,囷囷焉 骊山北构而西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多于九土之城郭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加点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④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⑥用之如泥沙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 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 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 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b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 c 后人而复哀 d 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对文中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②南亩:泛指农田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④呕哑:难听的音乐⑤独夫: 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⑦楚人:指刘邦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③ D.②④⑥⑦ (3)对文中划线的四个“后人”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 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