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掌握豪放词的特点 2.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3.诵读全词并背诵 【学习重点】 l、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学习难点】 1、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2、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课文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 tuo zh ω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 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 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 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 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 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 重视。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髙眺望,怀古忆昔,心 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 出来。 【预习案】 基础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舞榭()巷陌()金戈() 元嘉()狼居胥()仓皇()可堪() 佛狸祠()拓跋焘()张浚()王玄谟()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其在词中的意思 无觅:气吞: 风流:寻常: 草草:赢得 北顾:可堪: 凭谁问: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赢得仓皇北顾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 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去 ②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一无觅英雄孙仲处 ③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译读课文 1、学生倾情诵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掌握豪放词的特点; 2.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3.诵读全词并背诵 【学习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学习难点】 1、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2、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课文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ō zh ò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 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 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 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 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 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 重视。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 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 出来。 【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 ) 舞榭 ( ) 巷陌( ) 金戈 ( ) 元嘉 ( ) 狼居胥( ) 仓皇( ) 可堪 ( ) 佛狸祠( ) 拓跋焘( ) 张浚( ) 王玄谟( )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其在词中的意思 无觅: 气吞: 风流: 寻常: 草草: 赢得: 北顾: 可堪: 凭谁问: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赢得仓皇北顾 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 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去 ②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觅英雄孙仲处 ③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二、译读课文 1、学生倾情诵读
2.参看课文注释,笔译课文 【探究案】 (一)关于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_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 作手法,统称“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_。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_。用典或仰 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例 如:《锦瑟》引用了蓝田玉烟、鲛人泣泪的典故,是为了表达一种迷惘凄清的心 理处境,也为诗歌增添了文采 《马嵬》用卢家莫愁的典故,玄宗贵为天子,却得不到平民般的幸福,讽刺了玄 宗虚伪自私的爱情。 (二)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课文用了哪几个典故? 答:上阙用了、两个典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 (三)分析典故的用意,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以下探究题,意思对即可) 1.分析第一、二个典故。说说前两个典故蕴含了什么用意? 答 2.分析第三个典故。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3.分析第四个典故。 ①诗人写北魏太武帝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祭神的热闹景象,是 什么心情 答 ②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 答 4.分析第五个典故。结尾借“廉颇思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并说说典故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 (四)总结归纳 1.总结归纳上下两阕内容大意 2.总结归纳全词主旨 3.明确词作的艺术技巧 【训练案】 1.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看,不同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晩,骤雨初歇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C.一片神鸦社鼓D.大江东去 2.下列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壮心未泯,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 B.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 C.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以为荣。 D.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新 3.比较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填空指出苏辛 风格的异同。苏轼与辛弃疾两人同为豪放词之大家,自然有相同一面: 然则苏辛并称,两人的风格却并非完全相同。从两词就可看出:苏词纵横捭阖
2.参看课文注释,笔译课文 【探究案】 (一)关于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 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 作手法,统称“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 。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 。用典或仰 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例 如:《锦瑟》引用了蓝田玉烟、鲛人泣泪的典故,是为了表达一种迷惘凄清的心 理处境,也为诗歌增添了文采。 《马嵬》用卢家莫愁的典故,玄宗贵为天子,却得不到平民般的幸福,讽刺了玄 宗虚伪自私的爱情。 (二)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课文用了哪几个典故? 答:上阙用了 、 两个典故,下阙用了 、 、 三个典故。 (三)分析典故的用意,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以下探究题,意思对即可) 1.分析第一、二个典故。说说前两个典故蕴含了什么用意? 答: 2.分析第三个典故。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答: 3.分析第四个典故。 ①诗人写北魏太武帝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祭神的热闹景象,是 什么心情? 答: ②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 答: 4. 分析第五个典故。结尾借“廉颇思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并说说典故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 (四)总结归纳 1.总结归纳上下两阕内容大意 2. 总结归纳全词主旨 3. 明确词作的艺术技巧 【训练案】 1. 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看,不同的一项是( )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C. 一片神鸦社鼓 D. 大江东去 2.下列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壮心未泯,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 B.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 C.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以为荣。 D.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新。 3.比较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填空指出苏辛 风格的异同。 苏轼与辛弃疾两人同为豪放词之大家,自然有相同一面: , 。 然则苏辛并称,两人的风格却并非完全相同。从两词就可看出:苏词纵横捭阖
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爱国忧国情怀。总的 来说,则是:苏词;辛词_。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亦称:“东坡词旷,稼轩 之词豪 4.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5.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6.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 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 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 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6至8题。(7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 派?(3分) 答 (3)作者在词中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 析。(2分)
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爱国忧国情怀。总的 来说,则是:苏词 ;辛词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亦称:“东坡词旷,稼轩 之词豪。” 4. 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5.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6. 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 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 “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 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 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 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 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 6 至 8 题。(7 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 派?(3 分) 答: (3)作者在词中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 析。(2 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