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现代企业管理及其案例》教学资源(案例)吉林经济实力和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状况分析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3,文件大小:133.5KB,团购合买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省在与其他省市分享全球市场、争夺资源的激烈 竞争中,其竞争力不强的弱势逐渐暴露出来。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统计显示,2001 年末,我省产业活动单位有11.7万个,占全国比重1.7%;服务业单位的比重占全部的只 有52%。而同期,上海市产业活动单位336万个,占全国比重达47%,从事社会服务业 单位的比重为128%。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凡个人哥名文量,地不代国璨毓计局观点,轴引用时务请蕴守本网“权声明” 吉林经济实力和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状况分析 2003-05-30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省在与其他省市分享全球市场、争夺资源的激烈竞 争中,其竞争力不强的弱势逐渐暴露出来。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统计显示,2001年 末,我省产业活动单位有117万个,占全国比重1.7%:服务业单位的比重占全部的只有52% 而同期,上海市产业活动单位336万个,占全国比重达47%,从事社会服务业单位的比重 为12.8%。这说明,我省经济整体实力与发达省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 本文根据基本单位普查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比较优势系数法对我省 的经济实力进行了客观的实证研究分析 吉林省经济实力评价 按照系统性、层次性、可行性、可比性和指标量化性等原则,建立由总量、产业、效益 和开放四大实力模块、19项统计指标构成的地区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 法,建立经济实力评价模型。 (一)总体评价 根据模型得到如下结果,见下表: 表2综合经济实力综合分值及排序(前20位) 主成分综合分值位次主成分综合分值 北京 0.69 10 1.76 6 天津 -0.35 0.87 河北 -0.04 山西 -1.07 21 辽宁 0.89 0.68 吉林 -0.70 黑龙江 上海 2.72 3.40 江苏 3.19 2.3 浙江 2.10 1.95 安徽 -0.32 -0.88 福建 0.34 0.50 山东 河南 0.76 湖北 0.53 -0.10 湖南 0.02 -0.55 广东 4.16 5.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吉林基普系列分析之三

凡 个 人 署 名 文 章 ,均 不 代 表 国 家 统 计 局 观 点 。转 载 或 引 用 时 务 请 遵 守 本 网 “ 版 权 声 明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统 计 局 吉 林 基 普 系 列 分 析 之 三 吉林经济实力和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状况分析 2003-05-30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省在与其他省市分享全球市场、争夺资源的激烈竞 争中,其竞争力不强的弱势逐渐暴露出来。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统计显示,2001 年 末,我省产业活动单位有11.7万个,占全国比重1.7%;服务业单位的比重占全部的只有5.2%。 而同期,上海市产业活动单位 33.6 万个,占全国比重达 4.7%,从事社会服务业单位的比重 为 12.8%。这说明,我省经济整体实力与发达省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 本文根据基本单位普查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比较优势系数法对我省 的经济实力进行了客观的实证研究分析。 一、吉林省经济实力评价 按照系统性、层次性、可行性、可比性和指标量化性等原则,建立由总量、产业、效益 和开放四大实力模块、19 项统计指标构成的地区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 法,建立经济实力评价模型。 (一)总体评价 根据模型得到如下结果,见下表: 表 2 综合经济实力综合分值及排序(前 20 位) 1996 年 2001 年 主成分综合分值 位次 主成分综合分值 位次 北京 0.69 10 1.76 6 天津 -0.35 16 0.87 7 河北 0.83 8 -0.04 11 山西 -1.07 21 -0.85 17 辽宁 0.89 7 0.68 8 吉林 -0.86 18 -0.70 16 黑龙江 -0.06 14 0.04 10 上海 2.72 3 3.40 2 江苏 3.19 2 2.39 3 浙江 2.10 5 1.95 4 安徽 -0.32 15 -0.88 18 福建 0.34 12 0.50 9 山东 2.60 4 1.90 5 河南 0.76 9 -0.39 13 湖北 0.53 11 -0.10 12 湖南 0.02 13 -0.55 15 广东 4.16 1 5.16 1

凡个人哥名文量,地不代国璨毓计局观点,轴引用时务请蕴守本网“权声明” 四川 0.98 -0.47 陕西 -0 1.19 从表中得出对我省综合经济实力的总体评价,即:横向比较,我省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居全国位次由19%6年第18位升至2001年的第16位:;纵向比较,1996年与2001年综合分 值均小于零,表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两个年度位次均处于全国中游偏下水平,说明在全 国不具备竞争优势。 (二)从四大模块看实力 表3四大模块综合分值及在全国的位次 1996年 2001年 主成分综合分值 位次 主成分综合分值 位次 总量实力 -0.85 产业实力 0.05 0.0 效益实力 -0.8 -0.83 2 开放实力 -0.73 从上表得知,这四大模块综合分值均小于零,在全国都不具备竞争优势。 一是总量较小。我省国内生产总值,1996年居全国第19位,2001年仍居全国第19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5163元增加到200年的7640元,与自己比,这是一个较大 的跨越,但只居全国第14位的位次上,与曾居12位的历史水平仍有差距,可见赶超的压力 很大。 二是结构不优。我省GDP 、三产业结构比例由1996年的281:406:31.3发展 为2001年的21.2:43.3:36.5,结构合理度有所提高。但与上海市的1.7:47.6:50.7三次 产业结构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而且,我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仍以传统商业、运输业为 主,新兴三产发展明显不足 三是效益不高。从企业效益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由1996年净亏损1233亿元转为2001 年净盈利8562亿元,在全国的位次也由29位升至15位。但是,由于我省资源配置不够合 理等深层次原因,较高的利润水平并没有促进我省经济整体效益实力的提高。从1996年到 2001年,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29272亿元增加到45002亿元,但在全国的位次却由第12 位下降到第15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80553元增加到5340.46元,居全国的位次 却由第23位降至第30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125.56元增加到218222元,居全国的 位次也由第10位降至第16位 四是开放不大。从1996年到2001年,我省进出口总额由248亿美元增加到31.3亿美 元,增量较小,且居全国位次也由第14位降至第17位:出口总额由10.81亿美元增加到15.30 亿美元,增量不到5亿美元,居全国位次由第19位升至第18位,只升1位:出口依存度由 604%降至595%,且位次由第11位降至第14位: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由4.52亿美元 减少到3.38亿美元,居全国位次由第18位降至第20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吉林基普系列分析之三

凡 个 人 署 名 文 章 ,均 不 代 表 国 家 统 计 局 观 点 。转 载 或 引 用 时 务 请 遵 守 本 网 “ 版 权 声 明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统 计 局 吉 林 基 普 系 列 分 析 之 三 四川 0.98 6 -0.47 14 陕西 -1.19 23 -0.98 19 新疆 -1.19 22 -1.02 20 从表中得出对我省综合经济实力的总体评价,即:横向比较,我省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居全国位次由 1996 年第 18 位升至 2001 年的第 16 位;纵向比较,1996 年与 2001 年综合分 值均小于零,表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两个年度位次均处于全国中游偏下水平,说明在全 国不具备竞争优势。 (二)从四大模块看实力 表 3 四大模块综合分值及在全国的位次 1996 年 2001 年 主成分综合分值 位次 主成分综合分值 位次 总量实力 -0.86 18 -0.85 17 产业实力 -0.05 13 -0.03 12 效益实力 -0.81 22 -0.83 21 开放实力 -0.73 17 -0.81 16 从上表得知,这四大模块综合分值均小于零,在全国都不具备竞争优势。 一是总量较小。我省国内生产总值,1996 年居全国第 19 位,2001 年仍居全国第 19 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 1996 年的 5163 元增加到 2001 年的 7640 元,与自己比,这是一个较大 的跨越,但只居全国第 14 位的位次上,与曾居 12 位的历史水平仍有差距,可见赶超的压力 很大。 二是结构不优。我省 GDP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 1996 年的 28.1:40.6:31.3 发展 为 2001 年的 21.2:43.3:36.5,结构合理度有所提高。但与上海市的 1.7:47.6:50.7 三次 产业结构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而且,我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仍以传统商业、运输业为 主,新兴三产发展明显不足。 三是效益不高。从企业效益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由 1996 年净亏损 12.33 亿元转为 2001 年净盈利 85.62 亿元,在全国的位次也由 29 位升至 15 位。但是,由于我省资源配置不够合 理等深层次原因,较高的利润水平并没有促进我省经济整体效益实力的提高。从 1996 年到 2001 年,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 292.72 亿元增加到 450.02 亿元,但在全国的位次却由第 12 位下降到第 15 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3805.53 元增加到 5340.46 元,居全国的位次 却由第 23 位降至第 30 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 2125.56 元增加到 2182.22 元,居全国的 位次也由第 10 位降至第 16 位。 四是开放不大。从 1996 年到 2001 年,我省进出口总额由 24.8 亿美元增加到 31.3 亿美 元,增量较小,且居全国位次也由第 14 位降至第 17 位;出口总额由 10.81 亿美元增加到 15.30 亿美元,增量不到 5 亿美元,居全国位次由第 19 位升至第 18 位,只升 1 位;出口依存度由 6.04%降至 5.95%,且位次由第 11 位降至第 14 位;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由 4.52 亿美元 减少到 3.38 亿美元,居全国位次由第 18 位降至第 20 位

凡个人哥名 不代国毓计局观点,转成引用时务请守本网“权明” 二、比较优势分析 我们引入“比较优势系数”法来衡量比较 优势 若比较优势系数大于1,则表明具有比较优势,若小于1,则视为不具有比较优势。见 表42001年产业比较优势(部分省市) 系数位次系数位次系数位次系数位次 北京 0.22 29 0.74 131.75 天津 0.28 28 0.96 1.35 140 3 河北 1.08 16 97 19 03 辽宁 吉林 0.98 黑龙江 76 上海 0.93 2 江苏 0.75 1.01 1.05 浙江 0.68 0.95 1.14 安徽 151 60.84 20 0.59 26 1.01 28 福建 1.01 170.88 0.70221.19 11 山东 湖北 0.78 (一)第一产业是吉林较强的比较优势产业 吉林第一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我省一产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据第 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显示,按法人单位计算的一产业每人创造的营业收入为11408元/人 与粮食产量比我省多727万吨的黑龙江省相比,我省人均创造的营业收入多9026元/人。2002 年的最新数据也显示我省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为8523元/人,比全国水平高4445元/人,比黑 龙江高2991元/人。而同时我省一产业创造的增加值是黑龙江的1020%,而粮食总产量为 753%。我省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比全国水平高67%,比龙江高139%,我省每个劳动力 的粮食生产量也居全国第1位,是全国水平的17倍,比龙江高62%。从而使吉林的玉米 大豆成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资源。 (二)工业接近于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水平,其制造业已具明显的比 较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吉林基普系列分析之三

凡 个 人 署 名 文 章 ,均 不 代 表 国 家 统 计 局 观 点 。转 载 或 引 用 时 务 请 遵 守 本 网 “ 版 权 声 明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统 计 局 吉 林 基 普 系 列 分 析 之 三 二、比较优势分析 我们引入“比较优势系数”法来衡量比较 优势。 若比较优势系数大于 1,则表明具有比较优势,若小于 1,则视为不具有比较优势。见 表 4: 表 4 2001 年产业比较优势(部分省市) 一产 二产 工业 三产 系数 位次 系数 位次 系数 位次 系数 位次 北京 0.22 29 0.74 27 0.90 13 1.75 1 天津 0.28 28 0.96 9 1.35 2 1.40 3 河北 1.08 16 0.97 7 0.76 19 1.03 27 辽宁 0.71 24 0.95 10 0.85 15 1.21 8 吉林 1.32 11 0.85 18 0.98 7 1.09 20 黑龙江 0.76 22 1.10 1 1.15 4 0.96 29 上海 0.11 30 0.93 11 1.36 1 1.51 2 江苏 0.75 23 1.01 3 1.05 5 1.10 19 浙江 0.68 25 1.00 4 0.95 10 1.14 15 安徽 1.51 6 0.84 20 0.59 26 1.01 28 福建 1.01 17 0.88 15 0.70 22 1.19 11 山东 0.95 20 0.97 8 1.04 6 1.08 21 湖北 0.98 19 0.97 6 0.78 18 1.06 26 广东 0.63 26 0.98 5 1.20 3 1.20 10 (一)第一产业是吉林较强的比较优势产业 吉林第一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我省一产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据第 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显示,按法人单位计算的一产业每人创造的营业收入为 11408 元/人, 与粮食产量比我省多 727 万吨的黑龙江省相比,我省人均创造的营业收入多 9026 元/人。2002 年的最新数据也显示我省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为 8523 元/人,比全国水平高 4445 元/人,比黑 龙江高 2991 元/人。而同时我省一产业创造的增加值是黑龙江的 102.0%,而粮食总产量为 75.3%。我省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比全国水平高 6.7%,比龙江高 13.9%,我省每个劳动力 的粮食生产量也居全国第 1 位,是全国水平的 1.7 倍,比龙江高 6.2%。从而使吉林的玉米、 大豆成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资源。 (二)工业接近于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水平,其制造业已具明显的比 较优势

凡个人哥名文量,地不代国璨毓计局观点,轴引用时务请蕴守本网“权声明” 虽然按比较系数计算,工业比较系数为0.98,低于1的水平,但居全国各省市区的位置, 却较为靠前,为第7位。基普的数据也显示,工业人均创造营业收入是一产的11倍,特别 是制造工业的优势更为显著,其创造的人均收入比工业全部水平高121%。 一是明显的生产效率及成本优势 2001年我省制造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3561元/人,不仅高于同时期全省工业平均 水平132%,也高于同时期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87%。从1996年到2001年的五年间,我 省制造业企业创造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84%,比同一时期全省 工业年平均增幅高出了3.3个百分点,更高于同一时期全国制造业的年平均提高幅度99个 百分点。充分显示了我省制造业所具有的较强的比较优势。因为从理论讲比较优势强调的是, 不同地区产业分工与互补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突出地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和相对优 势,即谁的劳动效率高,那么就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市场优势,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成就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用比较优势,促进生产成本的降 低。2001年我省制造业实现的万元增加值所消耗的成本费用为3.3万元,比同期全国制造业 3.4万元的水平低了5.3%。从1996年到2001年,我省制造业单位消耗水平降低了0.9%, 而同时期全国制造业是上升了27%,这一降一升,深刻表现出我省制造业相对较低的生产 成本,有能力争取更广阔的价格空间,增强其产品的竞争力。 二是突出的行业集中度优势 我省工业经济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化学工业两大支柱性行业和食品、医药、电 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三大优势性行业,构筑了我省工业经济内部独特的行业结构特征优势 巨大的存量优势,2001年末,我省五大支柱和优势行业共拥有各类资产1803.2亿元 其在全省工业资产总额中的比重由1996年的49.2%扩大到2001年的546%。 定的市场优势,2001年,我省五大支柱和优势行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150亿 元,比1996年增加599.2亿元,五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4.6%,占工业的比重由1996 年的542%扩大到2001年的679%,提升了13.7个百分点 较高的效益优势,2001年,我省五大支柱和优势行业累计实现利税1509亿元,比1996 年增加1050亿元,五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69%,占工业的比重由1996年的659%扩 大到2001年的69.3% 三是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 人工成本相对较低。2001年我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比全国水平高88%,而平均工资则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1.7%,那么,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之比为16.7:19.8。也就是说,我 省的人工成本比全国水平低3.1个百分点。可以这样理解,人工成本相对较低,说明我省制 造业生产的机会成本比全国水平要低,进而拥有生产要素上的价格比较优势,而且这种优势 还存在着进一步提高工资水平的空间或者潜力,进而激励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人才相对集聚。具体表现在我省已经建立起了一支与经济发展基本相协调的科技人员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吉林基普系列分析之三

凡 个 人 署 名 文 章 ,均 不 代 表 国 家 统 计 局 观 点 。转 载 或 引 用 时 务 请 遵 守 本 网 “ 版 权 声 明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统 计 局 吉 林 基 普 系 列 分 析 之 三 虽然按比较系数计算,工业比较系数为 0.98,低于 1 的水平,但居全国各省市区的位置, 却较为靠前,为第 7 位。基普的数据也显示,工业人均创造营业收入是一产的 11 倍,特别 是制造工业的优势更为显著,其创造的人均收入比工业全部水平高 121%。 一是明显的生产效率及成本优势 2001 年我省制造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53561 元/人,不仅高于同时期全省工业平均 水平 13.2%,也高于同时期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 8.7%。从 1996 年到 2001 年的五年间,我 省制造业企业创造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2.5 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28.4%,比同一时期全省 工业年平均增幅高出了 3.3 个百分点,更高于同一时期全国制造业的年平均提高幅度 9.9 个 百分点。充分显示了我省制造业所具有的较强的比较优势。因为从理论讲比较优势强调的是, 不同地区产业分工与互补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突出地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和相对优 势,即谁的劳动效率高,那么就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市场优势,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成就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用比较优势,促进生产成本的降 低。2001 年我省制造业实现的万元增加值所消耗的成本费用为 3.3 万元,比同期全国制造业 3.4 万元的水平低了 5.3%。从 1996 年到 2001 年,我省制造业单位消耗水平降低了 0.9%, 而同时期全国制造业是上升了 2.7%,这一降一升,深刻表现出我省制造业相对较低的生产 成本,有能力争取更广阔的价格空间,增强其产品的竞争力。 二是突出的行业集中度优势 我省工业经济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化学工业两大支柱性行业和食品、医药、电 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三大优势性行业,构筑了我省工业经济内部独特的行业结构特征优势。 巨大的存量优势,2001 年末,我省五大支柱和优势行业共拥有各类资产 1803.2 亿元, 其在全省工业资产总额中的比重由 1996 年的 49.2%扩大到 2001 年的 54.6%。 一定的市场优势,2001 年,我省五大支柱和优势行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 1215.0 亿 元,比 1996 年增加 599.2 亿元,五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14.6%,占工业的比重由 1996 年的 54.2%扩大到 2001 年的 67.9%,提升了 13.7 个百分点。 较高的效益优势,2001 年,我省五大支柱和优势行业累计实现利税 150.9 亿元,比 1996 年增加 105.0 亿元,五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26.9%,占工业的比重由 1996 年的 65.9%扩 大到 2001 年的 69.3%。 三是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 人工成本相对较低。2001 年我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比全国水平高 8.8%,而平均工资则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91.7%,那么,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之比为 16.7:19.8。也就是说,我 省的人工成本比全国水平低 3.1 个百分点。可以这样理解,人工成本相对较低,说明我省制 造业生产的机会成本比全国水平要低,进而拥有生产要素上的价格比较优势,而且这种优势 还存在着进一步提高工资水平的空间或者潜力,进而激励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人才相对集聚。具体表现在我省已经建立起了一支与经济发展基本相协调的科技人员队

凡个人名文章,不代要国能计观,轴成引用时 伍。拥有各类科技人员77万人,比19%6年末增加44万人,增长了135.4%,其增长幅度 高于全国水平1255个百分点:全省科技人员在全国同类人员中的比重由199年末的1.1% 扩大到2000年末的24%,提升了13个百分点。全省科技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全国 同类人员中的比重则由1996年末的1.3%扩大到2000年末的28% 而且我省每万人在校大学生及拥有的科技人员均居全国前列,分别列第5位和第6位, 科研院所也较为集中;大型企业拥有的科研机构及人员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指标说明 人才的集聚,能够形成一种氛围,能够增强开发的合力,2001年我省专利受理量居全国的 第10位,属中上游水平;技术市场成交率提高了158%。而且这种合力更能够增加其使用 价值,进而降低其使用成本。 所以,人工成本相对较低与人才相对集聚,说明我省发展制造业在人力资源上不仅具有 成本相对较小的比较优势,而且还拥有相对较多的人才,并且存在着人才能量扩大释放的空 间。这对承接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我省抢占有利位置,或者说抓住先机非常有力。 四是适宜的技术结构优势 总体看我省经济发展中科技的含量不是很多,特别是高技术的比重较低。但 是,把我省工业的技术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状态结合起来比较,会发现其技术结 构优势明显。 更改资金投入逐年提高。见表5 表5资产利润率与更新改造资金 单位:亿元 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年2001年 资产利润率(%) 0.49 0.26 0.13 0.75 2.69 2.59 更新改造资金 6243 57.68 114 12874 我省更改资金的状况,反映在产出上,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表现在资 产利用率的提高。如果再考虑我省工业传统产业多的这一显著特征,那么,可以 认为产业技术水平提高是因,而资产利用率提高是果。 新产品产值比重保持较高水平,说明产品的技术含量中具有较高的创新度。见表6: 表61998—2001新产品产值比重与全国比较 单位:% 198年199年200年2001年 吉林 16.70 12.55 全国 791 8.33 9.37 9.7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吉林基普系列分析之三

凡 个 人 署 名 文 章 ,均 不 代 表 国 家 统 计 局 观 点 。转 载 或 引 用 时 务 请 遵 守 本 网 “ 版 权 声 明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统 计 局 吉 林 基 普 系 列 分 析 之 三 伍。拥有各类科技人员 7.7 万人,比 1996 年末增加 4.4 万人,增长了 135.4%,其增长幅度 高于全国水平 125.5 个百分点;全省科技人员在全国同类人员中的比重由 1996 年末的 1.1% 扩大到 2000 年末的 2.4%,提升了 1.3 个百分点。全省科技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全国 同类人员中的比重则由 1996 年末的 1.3%扩大到 2000 年末的 2.8%。 而且我省每万人在校大学生及拥有的科技人员均居全国前列,分别列第 5 位和第 6 位, 科研院所也较为集中;大型企业拥有的科研机构及人员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指标说明 人才的集聚,能够形成一种氛围,能够增强开发的合力,2001 年我省专利受理量居全国的 第 10 位,属中上游水平;技术市场成交率提高了 15.8%。而且这种合力更能够增加其使用 价值,进而降低其使用成本。 所以,人工成本相对较低与人才相对集聚,说明我省发展制造业在人力资源上不仅具有 成本相对较小的比较优势,而且还拥有相对较多的人才,并且存在着人才能量扩大释放的空 间。这对承接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我省抢占有利位置,或者说抓住先机非常有力。 四是适宜的技术结构优势 总体看我省经济发展中科技的含量不是很多,特别是高技术的比重较低。但 是,把我省工业的技术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状态结合起来比较,会发现其技术结 构优势明显。 更改资金投入逐年提高。见表 5: 表 5 资产利润率与更新改造资金 单位:亿元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资产利润率(%) -0.49 -0.26 -0.13 0.75 2.69 2.59 更新改造资金 62.43 57.68 83.20 99.42 114.54 128.74 我省更改资金的状况,反映在产出上,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表现在资 产利用率的提高。如果再考虑我省工业传统产业多的这一显著特征,那么,可以 认为产业技术水平提高是因,而资产利用率提高是果。 新产品产值比重保持较高水平,说明产品的技术含量中具有较高的创新度。见表 6: 表 6 1998—2001 新产品产值比重与全国比较 单位:%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吉林 23.36 16.70 12.55 16.57 全国 7.91 8.33 9.37 9.74

凡个人名文章,不代要国能计观,轴成引用时 工业整体技术构成与产业结构较为适应。在我省制造业的主要产业(约占工业的55%) 中,高、中技术资产比重分别占79%、41%,具有绝对优势,而在这些行业中,集中了我 省的支柱与优势产业,起着强力支撑作用。而低技术产业比重较低,对我省工业影响力相对 较小。这说明,我省的工业生产技术在总体上与其要素禀赋即产业结构较为一致,或者说, 这种技术状况与我省的产业状况相适应。可以认为,这种相适应的状态,是我省在技术结构 上其比较优势的显现。 五是独特的吉林地域品牌优势 首先,我省制造业具有以汽车、铁路客车、摩托车为主导的“行走机械”产品知名度较 高的典型产业特色。 其次,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打造吉林制造业品牌优势提供了潜在的有利 条件。一方面,我省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省和商品粮基地,始终支持走“高效、优质、品牌 绿色”的农业发展之路,为大力发展我省的绿色食品工业提供了充足的高质量的原料来源, 2001年我省绿色食品加工制造工业的发展水平已跃升到全国的第5位。长白山区域丰富的 自然资源,为创造吉林医药和食品制造工业的产品品牌优势奠定了雄厚的自然物质基础。我 省有三分之一略强的市、县、区坐落于长白山区域,依托其丰富的药材资源,医药制造业已 经成为这些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一批中药制品已经跻身于全国品牌产品的行 列 )第三产业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只是在传统三产业表现出来的 低水平的比较优势 从上表看出,第三产业比较优势系数为1.09,具有比较优势。但深入分析,这种优势只 表现为传统第三产业的优势。基普数据显示,第三产业里的企业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 创造的营业收入及实收资本,还主要集中在餐饮、批发零售及社会服务业中。见表8: 表8第三产业法人及产业活动单位 行业(门类) 单位数比重从业人员比重 (个) (%) (人) 总计 117373 10004567080 100.0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3665 3.1 294990 6.5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2172 18.5 425568 9.3 金融、保险业 5912 5012189 2.5 房地产业 1774 社会服务业 6115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170080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14987 12.8|449444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48463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26685 22.8 321823 7.0 其他行业 264 164544 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吉林基普系列分析之三

凡 个 人 署 名 文 章 ,均 不 代 表 国 家 统 计 局 观 点 。转 载 或 引 用 时 务 请 遵 守 本 网 “ 版 权 声 明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统 计 局 吉 林 基 普 系 列 分 析 之 三 工业整体技术构成与产业结构较为适应。在我省制造业的主要产业(约占工业的 55%) 中,高、中技术资产比重分别占 7.9%、41%,具有绝对优势,而在这些行业中,集中了我 省的支柱与优势产业,起着强力支撑作用。而低技术产业比重较低,对我省工业影响力相对 较小。这说明,我省的工业生产技术在总体上与其要素禀赋即产业结构较为一致,或者说, 这种技术状况与我省的产业状况相适应。可以认为,这种相适应的状态,是我省在技术结构 上其比较优势的显现。 五是独特的吉林地域品牌优势 首先,我省制造业具有以汽车、铁路客车、摩托车为主导的“行走机械”产品知名度较 高的典型产业特色。 其次,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打造吉林制造业品牌优势提供了潜在的有利 条件。一方面,我省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省和商品粮基地,始终支持走“高效、优质、品牌、 绿色”的农业发展之路,为大力发展我省的绿色食品工业提供了充足的高质量的原料来源, 2001 年我省绿色食品加工制造工业的发展水平已跃升到全国的第 5 位。长白山区域丰富的 自然资源,为创造吉林医药和食品制造工业的产品品牌优势奠定了雄厚的自然物质基础。我 省有三分之一略强的市、县、区坐落于长白山区域,依托其丰富的药材资源,医药制造业已 经成为这些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一批中药制品已经跻身于全国品牌产品的行 列。 (三)第三产业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只是在传统三产业表现出来的 低水平的比较优势 从上表看出,第三产业比较优势系数为 1.09,具有比较优势。但深入分析,这种优势只 表现为传统第三产业的优势。基普数据显示,第三产业里的企业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 创造的营业收入及实收资本,还主要集中在餐饮、批发零售及社会服务业中。见表 8: 表 8 第三产业法人及产业活动单位 行业(门类) 单位数 比重 从业人员 比重 (个) (%) (人) (%) 总 计 117373 100.0 4567080 100.0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1286 1.1 48333 1.0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3665 3.1 294990 6.5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21721 18.5 425568 9.3 金融、保险业 5912 5.0 112189 2.5 房地产业 1774 1.5 62910 1.4 社会服务业 6115 5.2 166769 3.7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5654 4.8 170080 3.7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14987 12.8 449444 9.8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1589 1.4 48463 1.1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26685 22.8 321823 7.0 其他行业 1264 1.1 164544 3.6

凡个人哥名文量,地不代国璨毓计局观点,轴引用时务请蕴守本网“权声明” 基普的数据也被现实情况证明,2002年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 到100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5%,高于同时期GDP占全国2%的比重。从中透视出 一是我省人均消费水平相对较高,二是我省批发零售业较为发达。 三、经济竞争力不强的症结 发挥我省的比较优势,这样的经济才会有竞争力。但是,我省的经济拥有较多的比较优 势,并没有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产品竞争力。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显示我省有法人单位 87412个,占全国的比重为1.7%;其创造法人单位营业收入4052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7% 明显小于我省资产形成额占全国比重24%的状况。平均每个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464万 元,只相当于广东省的565%。这说明我省法人单位在产品及服务的生产与创造中占领市场 的强度、力度、深度、广度还明显不足。由于我省法人单位整体上营业收入相对较少,那么 反映在产品的流入流出上,其竞争力不强。见下表 表9吉林省产品流入流出情况 单位:亿元 1997年 2000年 产业 流出 流出净流入 总计 1063.01 987.15 75.861238.99 l198.58 40.41 第一产业 92 106.23 148.21 108.72 第二产业 261.54 l122.42 877 244.52 第三产业 67.29 146.74 7945 17247 95.39 我省产品市场份额的总体格局是: 农产品每年基本保持百亿元的净流出。主要是粮食的净调出,占全国各省调出量的25% 以上,但是农产品的产出价值并不高,总产出仅占全国的25% 大量的工业产品净流入我省。客观上促进了市场的交流与开放,实质上挤压了我省产品 扩展空间,造成对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弱化。1990年我省工业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为 2.6%,2000年下降为1.9%,10年间下降了26.7%。 第三产业的产品及劳务为净流出954亿元,逐年是上升的趋势。一是我省所处的地理 位置,居东北中部,物流的强势作用逐渐体现,如货物周转量每年增长4%以上;新兴业态、 特大超市在省内发展迅速,一年内三家沃尔玛在省城开业,比较少有。二是我省房地产业比 较活跃,这几年年均增长20%以上,比全国水平高5个百分点上下,平均每人拥有的居住 面积也上升了222%。三是我省旅游业近几年是一年一个台阶,充分利用我省的生态资源努 力打造各种各样旅游品牌,充分利用关东地域文化、地理资源,吸引了各方游客,年创造的 收入大幅增长。 这种格局的最终体现是我省每年净调入产品40亿元。这40亿元虽然仅是流出流入总价 值的1.6%,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它至少说明做为资源物产较为丰富,工业基础较为雄厚 东北文化氛围浓郁的省份,经济发展则相对缓慢,吉林经济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影响还显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吉林基普系列分析之三

凡 个 人 署 名 文 章 ,均 不 代 表 国 家 统 计 局 观 点 。转 载 或 引 用 时 务 请 遵 守 本 网 “ 版 权 声 明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统 计 局 吉 林 基 普 系 列 分 析 之 三 基普的数据也被现实情况证明,2002 年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首次突破 1000 亿元,达 到 1008 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 2.5%,高于同时期 GDP 占全国 2%的比重。从中透视出, 一是我省人均消费水平相对较高,二是我省批发零售业较为发达。 三、经济竞争力不强的症结 发挥我省的比较优势,这样的经济才会有竞争力。但是,我省的经济拥有较多的比较优 势,并没有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产品竞争力。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显示我省有法人单位 87412 个,占全国的比重为 1.7%;其创造法人单位营业收入 4052 亿元,占全国比重的 1.7%, 明显小于我省资产形成额占全国比重 2.4%的状况。平均每个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 464 万 元,只相当于广东省的 56.5%。这说明我省法人单位在产品及服务的生产与创造中占领市场 的强度、力度、深度、广度还明显不足。由于我省法人单位整体上营业收入相对较少,那么 反映在产品的流入流出上,其竞争力不强。见下表: 表 9 吉林省产品流入流出情况 单位:亿元 产业 1997 年 2000 年 流入 流出 净流入 流入 流出 净流入 总计 1063.01 987.15 75.86 1238.99 1198.58 40.41 第一产业 43.92 150.15 -106.23 39.49 148.21 -108.72 第二产业 951.80 690.26 261.54 1122.42 877.90 244.52 第三产业 67.29 146.74 -79.45 77.08 172.47 -95.39 我省产品市场份额的总体格局是: 农产品每年基本保持百亿元的净流出。主要是粮食的净调出,占全国各省调出量的 25% 以上,但是农产品的产出价值并不高,总产出仅占全国的 2.5%。 大量的工业产品净流入我省。客观上促进了市场的交流与开放,实质上挤压了我省产品 扩展空间,造成对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弱化。1990 年我省工业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为 2.6%,2000 年下降为 1.9%,10 年间下降了 26.7%。 第三产业的产品及劳务为净流出 95.4 亿元,逐年是上升的趋势。一是我省所处的地理 位置,居东北中部,物流的强势作用逐渐体现,如货物周转量每年增长 4%以上;新兴业态、 特大超市在省内发展迅速,一年内三家沃尔玛在省城开业,比较少有。二是我省房地产业比 较活跃,这几年年均增长 20%以上,比全国水平高 5 个百分点上下,平均每人拥有的居住 面积也上升了 22.2%。三是我省旅游业近几年是一年一个台阶,充分利用我省的生态资源努 力打造各种各样旅游品牌,充分利用关东地域文化、地理资源,吸引了各方游客,年创造的 收入大幅增长。 这种格局的最终体现是我省每年净调入产品 40 亿元。这 40 亿元虽然仅是流出流入总价 值的 1.6%,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它至少说明做为资源物产较为丰富,工业基础较为雄厚, 东北文化氛围浓郁的省份,经济发展则相对缓慢,吉林经济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影响还显不

凡个人哥名文量,地不代国璨毓计局观点,轴引用时务请蕴守本网“权声明” 足,这种不足是经济竞争力不强的基本表现。 (一)工业化状态的影响 工业化不仅仅局限于工业形态本身,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经济,第三产业比重的提 高是工业化深入进入的直接例证 1.农业产业化滞后 我省农业资源丰富,粮食商品率多年来居全国各省市的第一位。全国10大产粮县,我 省占有6席。然而,据全国经济百强县(市)最新排名,我省仅有延吉市入围,列第56位 显然,农业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经济优势,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究其原因,就在于我 省第一产业创造的附加值相对较低。我省粮食产品量占全国的比重为4.3%,而一产增加值 占全国的比重为26%,其相差1.7个百分点。附加值低的深层次问题是,我省第一产业的 产业链太短。 我省第一产业年创造增加值400多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6%。而农畜产品加工业年 创造增加值仅为100亿元,占全国农畜产品加工的比重不足2%。也就是说我省一产增加值 与农畜加工增加值比为4:1,而发达国家这个比值为1:4。我省农业明显缺乏利用工业化 的手段大力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从而造就了我省净流出的农产品,以“原始”资源的形式, 物美“价廉”地成为他人的工业生产原料,经产业链延长转变,成为各种各样的食品加工制造 产品又倒流入我省。2000年流入我省的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产品价值达1189亿元,占 全省需求量的368% 2.工业化水平低 一是总量不大,增长方式粗放。2001年我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57%,比全 国水平低87个百分点。2001年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比全国水平高380%:工业产生的废物 排放量占全国的比重为07%,比1999年的0.3%提高1倍有余。粗放经营是以资源浪费、 成本提高为代价的,会使我省蕴含在产品中的资源优势、人工成本优势有逐渐丧失的危险, 直接削弱产品的竞争能力。 二是企业规模水平低,劳动效率相对低下。我省特大型企业的平均水平只相当世界500 强的5.1%;最大企业中国一汽集团为世界汽车企业排名第10位的雷诺公司的1/60;工业生 产率是发达国家80年代末水平的25%。特别是近两年,我省工业严重缺乏较大、较有影响 的后续大项目。 工业缺少大的有效项目,表面上看是市场占有状况的反映,说明市场规模的相对窄小, 其实质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深刻问题 三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低,信息化产业增加值比重更低。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2000年为29%,2001年为3.0%;虽比全国水平高1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30% 的水平比较相差甚远。显而易见,较高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成正比。 2001年我省信息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吉林基普系列分析之三

凡 个 人 署 名 文 章 ,均 不 代 表 国 家 统 计 局 观 点 。转 载 或 引 用 时 务 请 遵 守 本 网 “ 版 权 声 明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统 计 局 吉 林 基 普 系 列 分 析 之 三 足,这种不足是经济竞争力不强的基本表现。 (一)工业化状态的影响 工业化不仅仅局限于工业形态本身,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经济,第三产业比重的提 高是工业化深入进入的直接例证。 1.农业产业化滞后 我省农业资源丰富,粮食商品率多年来居全国各省市的第一位。全国 10 大产粮县,我 省占有 6 席。然而,据全国经济百强县(市)最新排名,我省仅有延吉市入围,列第 56 位。 显然,农业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经济优势,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究其原因,就在于我 省第一产业创造的附加值相对较低。我省粮食产品量占全国的比重为 4.3%,而一产增加值 占全国的比重为 2.6%,其相差 1.7 个百分点。附加值低的深层次问题是,我省第一产业的 产业链太短。 我省第一产业年创造增加值 400 多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 2.6%。而农畜产品加工业年 创造增加值仅为 100 亿元,占全国农畜产品加工的比重不足 2%。也就是说我省一产增加值 与农畜加工增加值比为 4:1,而发达国家这个比值为 1:4。我省农业明显缺乏利用工业化 的手段大力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从而造就了我省净流出的农产品,以“原始”资源的形式, 物美“价廉”地成为他人的工业生产原料,经产业链延长转变,成为各种各样的食品加工制造 产品又倒流入我省。2000 年流入我省的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产品价值达 118.9 亿元,占 全省需求量的 36.8%。 2.工业化水平低 一是总量不大,增长方式粗放。2001 年我省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 35.7%,比全 国水平低 8.7 个百分点。2001 年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比全国水平高 38.0%;工业产生的废物 排放量占全国的比重为 0.7%,比 1999 年的 0.3%提高 1 倍有余。粗放经营是以资源浪费、 成本提高为代价的,会使我省蕴含在产品中的资源优势、人工成本优势有逐渐丧失的危险, 直接削弱产品的竞争能力。 二是企业规模水平低,劳动效率相对低下。我省特大型企业的平均水平只相当世界 500 强的 5.1%;最大企业中国一汽集团为世界汽车企业排名第 10 位的雷诺公司的 1/60;工业生 产率是发达国家 80 年代末水平的 25%。特别是近两年,我省工业严重缺乏较大、较有影响 的后续大项目。 工业缺少大的有效项目,表面上看是市场占有状况的反映,说明市场规模的相对窄小, 其实质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深刻问题。 三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低,信息化产业增加值比重更低。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2000 年为 2.9%,2001 年为 3.0%;虽比全国水平高 1 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 30% 的水平比较相差甚远。显而易见,较高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成正比。 2001 年我省信息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仅为 1%,比上年提高 0.3 个百分点,但

凡个人名文章,不代要国能计观,轴成引用时 比全国水平低6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贡献占GDP的4065%;新兴工业化国 家为25-40%:发展中国家低于25%。信息化标志着高技术化、标志着工业生产要素综合 利用率的提高。促使资源配置的优化合理,能够极大地提高竞争力 3.第三产业发展显得缓慢 工业化愈发展,第三产业的现代气息愈浓烈,当第三产业增加值及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达 到较高的水平时,表明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而我省的现状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2001年占GDP的比重为36.5%,比邻近的辽宁省低4.1个 百分点:比上海市低141个百分点:比西部省份的陕西也低36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市区 的第21位,比GDP总量居第19位的状况,还滞后2位。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的比 重刚过30%,为30.8%,比全国37.6%的比重低68个百分点;比辽宁低69个百分点:比 上海低1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由于工业化总体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还缺乏兴奋点,特别是我省国有企 业多,下岗再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最高时达到87%,大大高于同时期全省从业人员占全 国2%的比重。由于我省经济发展,特别工业经济在实际增长的过程中,背负着沉重的历史 包袱,必然要增大参与市场竞争的成本,从而降低比较的优势,不能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数据还表明,由于我省工业化相对粗放,产业间关联度不高,造成专门而高级的服务业 缺乏。在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中,我省数据处理业,仅有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7个,从 业人员124人,分别占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的比重仅为20%和27%;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部 门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7%而且按照我省现实较高的城市化比率,第五次人口普查达497% 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就业人员也应高于现在的水平。显然我省工业化的现状约束了第三产业的 发展。 (二)市场资源配置低 观察市场资源的配置状态,直接表明我省市场经济的基本活力。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査显 示,我省创造单位GDP对应的产业活动单位为578个;比全国水平74个少162个。从法 人单位的营业状态上看也深刻地说明一个省份经济竞争力状况。2001年我省筹建中的法人 单位为630个,仅占统计口径的14%,比经济活力旺盛的广东省,其比率低4个百分点 当年关闭和破产的占0.9%,比广东省低09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至少能折射出我省市场竞 争状态处在相对沉闷与静止的情况下。具体表现在: 一是供需结构转换慢。工业产品的供给结构调整滞后于需求结构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初 加工、上游产品多,精加工、下游产品少。再就是滞后于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缺乏耐 用消费品。所以,从供给结构的滞后性上看其产品竞争力不足,造成市场资源在我们“眼前的 流失”,很大的一块市场我省工业无力占领 是运输运力不足。我省拥有的铁路里程、公路里程均居全国各省市区前位,铁路密度 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但是总的货物运输能力仅占24%;货物运输周转量为1.3% 而且近几年的运力平均增长为36%,周转量平均增长41%,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分别为 4和05,说明我省运输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都没有较大的变化。这与我省产品净流入多息 息相关,大量运进我省的商品同时也扩大了外埠的运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吉林基普系列分析之三

凡 个 人 署 名 文 章 ,均 不 代 表 国 家 统 计 局 观 点 。转 载 或 引 用 时 务 请 遵 守 本 网 “ 版 权 声 明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统 计 局 吉 林 基 普 系 列 分 析 之 三 比全国水平低 6 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贡献占 GDP 的 40—65%;新兴工业化国 家为 25—40%;发展中国家低于 25%。信息化标志着高技术化、标志着工业生产要素综合 利用率的提高。促使资源配置的优化合理,能够极大地提高竞争力。 3.第三产业发展显得缓慢 工业化愈发展,第三产业的现代气息愈浓烈,当第三产业增加值及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达 到较高的水平时,表明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而我省的现状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2001 年占 GDP 的比重为 36.5%,比邻近的辽宁省低 4.1 个 百分点;比上海市低 14.1 个百分点;比西部省份的陕西也低 3.6 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市区 的第 21 位,比 GDP 总量居第 19 位的状况,还滞后 2 位。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的比 重刚过 30%,为 30.8%,比全国 37.6%的比重低 6.8 个百分点;比辽宁低 6.9 个百分点;比 上海低 15 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由于工业化总体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还缺乏兴奋点,特别是我省国有企 业多,下岗再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最高时达到 8.7%,大大高于同时期全省从业人员占全 国 2%的比重。由于我省经济发展,特别工业经济在实际增长的过程中,背负着沉重的历史 包袱,必然要增大参与市场竞争的成本,从而降低比较的优势,不能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数据还表明,由于我省工业化相对粗放,产业间关联度不高,造成专门而高级的服务业 缺乏。在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中,我省数据处理业,仅有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 7 个,从 业人员 124 人,分别占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的比重仅为 2.0%和 2.7%;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部 门占全国的比重仅为 1.7%。而且按照我省现实较高的城市化比率,第五次人口普查达 49.7%, 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就业人员也应高于现在的水平。显然我省工业化的现状约束了第三产业的 发展。 (二)市场资源配置低 观察市场资源的配置状态,直接表明我省市场经济的基本活力。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显 示,我省创造单位 GDP 对应的产业活动单位为 57.8 个;比全国水平 74 个少 16.2 个。从法 人单位的营业状态上看也深刻地说明一个省份经济竞争力状况。2001 年我省筹建中的法人 单位为 630 个,仅占统计口径的 1.4%,比经济活力旺盛的广东省,其比率低 4 个百分点; 当年关闭和破产的占 0.9%,比广东省低 0.9 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至少能折射出我省市场竞 争状态处在相对沉闷与静止的情况下。具体表现在: 一是供需结构转换慢。工业产品的供给结构调整滞后于需求结构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初 加工、上游产品多,精加工、下游产品少。再就是滞后于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缺乏耐 用消费品。所以,从供给结构的滞后性上看其产品竞争力不足,造成市场资源在我们“眼前的 流失”,很大的一块市场我省工业无力占领。 二是运输运力不足。我省拥有的铁路里程、公路里程均居全国各省市区前位,铁路密度 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22 倍。但是总的货物运输能力仅占 2.4%;货物运输周转量为 1.3%。 而且近几年的运力平均增长为 3.6%,周转量平均增长 4.1%,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分别为 0.4 和 0.5,说明我省运输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都没有较大的变化。这与我省产品净流入多息 息相关,大量运进我省的商品同时也扩大了外埠的运力

凡个人哥名文量,地不代国璨毓计局观点,轴引用时务请蕴守本网“权声明” 三是引进外资的质量不高。纵观先进省市较强的产品竞争力,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是外资 的投入大而且质量高。也就是说生产性项目多。反观我省,首先是外商投资比重低,实际利 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2001年不足1%,而且比1995年的最高值下降了1个百分点。这与 经济总量占全国2%的比重不相适应。其次是世界500强中到吉林投资的家数较少,据有关 部门统计500强进入中国的有400多家,而进入吉林的仅廿几家。第三是国外投资的工业生 产性项目占全国的比重低。2001年全省工业有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45家 仅占全国的0.8% 四是市场经营环境需要进一步地改善或完善。特别是投资的环境需要进一步净化完善。 这几年,我省的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省城市化率达到 49.7%,居全国第7位。一些主要的城市化基础设施也有了较大发展,建城区面积也居全国 前列。但是从当前一些重要的生产企业,其生产基地或重心向外省,如山东、辽宁、四川转 移迹象看,表明我省经营环境并非理想,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三)科技经费投入低 我省经济增长率这几年平均为9%,应该属于较快增长,但财富的积累水平没有较大的 提高。2001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07%,与1997年持平,比全国水平低7 个百分点。而且每年主要财力多用在粮食的补贴、国有职工的保险以及保工资保吃饭上了, 用于科技投入的份额相对较少。 2000年开发和研究经费占GDP的比重不足05(048),仅为87亿元。比全国水平低 0.5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2%的水平低1.5个百分点。而且,我省科技投入与全国的差 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向。 从企业看,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显较低。2001年我省大中型企业科 技经费中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8%,比全国水平低07个百分点,也显现出逐年比重下降 的趋势,与全国水平逐年上升势头相反 (四)观念相对落后 是小农意识作崇。这主要是不敢想,不敢干。在工业项目的谋划上与上海比较缺乏大 思维、大气魄、大手笔。上海工业的支柱产品定位独具特色,这与我省的支柱产业现实有异 曲同工之处。但是,我省发展的气势不如人,再过几年加入WTO的特殊政策的到期,我省 能够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底牌不是很多。 二是计划思想東缚,依赖性、短视性。缺乏市场开拓性,进取心不足,吃“八五”、“九 五”的老本,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地方政府在对待企业的态度上缺乏战略性思维 过于看重一时一地的税收。面对较为艰难的财政环境,很难做到“放水养鱼”,不愿兑现过 去的承诺,宽松的环境难以持久 所以,我省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工业产品净流入问题,是竞争力不足的现实反映,从 市场的角度看这是外埠市场对我省工业品的挤压,迫使我省工业品逐渐退出市场,被其取而 代之,因为竞争力的实质是一种经济的替代关系。从我省经济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看,则是经 济整体实力不足的数量表现,是结构不优的直接写照,是效益不高的最好说明,是后劲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吉林基普系列分析之三

凡 个 人 署 名 文 章 ,均 不 代 表 国 家 统 计 局 观 点 。转 载 或 引 用 时 务 请 遵 守 本 网 “ 版 权 声 明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统 计 局 吉 林 基 普 系 列 分 析 之 三 三是引进外资的质量不高。纵观先进省市较强的产品竞争力,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是外资 的投入大而且质量高。也就是说生产性项目多。反观我省,首先是外商投资比重低,实际利 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2001 年不足 1%,而且比 1995 年的最高值下降了 1 个百分点。这与 经济总量占全国 2%的比重不相适应。其次是世界 500 强中到吉林投资的家数较少,据有关 部门统计 500 强进入中国的有 400 多家,而进入吉林的仅廿几家。第三是国外投资的工业生 产性项目占全国的比重低。2001 年全省工业有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245 家, 仅占全国的 0.8%。 四是市场经营环境需要进一步地改善或完善。特别是投资的环境需要进一步净化完善。 这几年,我省的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省城市化率达到 49.7%,居全国第 7 位。一些主要的城市化基础设施也有了较大发展,建城区面积也居全国 前列。但是从当前一些重要的生产企业,其生产基地或重心向外省,如山东、辽宁、四川转 移迹象看,表明我省经营环境并非理想,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三)科技经费投入低 我省经济增长率这几年平均为 9%,应该属于较快增长,但财富的积累水平没有较大的 提高。2001 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为 10.7%,与 1997 年持平,比全国水平低 7 个百分点。而且每年主要财力多用在粮食的补贴、国有职工的保险以及保工资保吃饭上了, 用于科技投入的份额相对较少。 2000 年开发和研究经费占 GDP 的比重不足 0.5(0.48),仅为 8.7 亿元。比全国水平低 0.5 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 2%的水平低 1.5 个百分点。而且,我省科技投入与全国的差 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向。 从企业看,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显较低。2001 年我省大中型企业科 技经费中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 0.8%,比全国水平低 0.7 个百分点,也显现出逐年比重下降 的趋势,与全国水平逐年上升势头相反。 (四)观念相对落后 一是小农意识作崇。这主要是不敢想,不敢干。在工业项目的谋划上与上海比较缺乏大 思维、大气魄、大手笔。上海工业的支柱产品定位独具特色,这与我省的支柱产业现实有异 曲同工之处。但是,我省发展的气势不如人,再过几年加入 WTO 的特殊政策的到期,我省 能够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底牌不是很多。 二是计划思想束缚,依赖性、短视性。缺乏市场开拓性,进取心不足,吃“八五”、“九 五”的老本,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地方政府在对待企业的态度上缺乏战略性思维, 过于看重一时一地的税收。面对较为艰难的财政环境,很难做到“放水养鱼”,不愿兑现过 去的承诺,宽松的环境难以持久。 所以,我省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工业产品净流入问题,是竞争力不足的现实反映,从 市场的角度看这是外埠市场对我省工业品的挤压,迫使我省工业品逐渐退出市场,被其取而 代之,因为竞争力的实质是一种经济的替代关系。从我省经济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看,则是经 济整体实力不足的数量表现,是结构不优的直接写照,是效益不高的最好说明,是后劲不足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