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及重点: 、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 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 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 《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润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 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 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 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 数 解词:惟余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 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 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 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 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 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 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 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
1 1.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 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 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 《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 年 2 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 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 年 8 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 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 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 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 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 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 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 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 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 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 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
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 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裏,分外妖娆”相 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 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借”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 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 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 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 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 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 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 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 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 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一分一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 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 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 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 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 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2
2 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 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 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 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 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 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 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 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 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 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 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 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 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 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 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 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 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 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2.雨说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教学用具] 录音机、教学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 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 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 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 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 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 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 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 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 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 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 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禁锢( jingu)留滞(zhi)喑(yin)哑(ya)襁( qiang)褓(bao)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 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 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岀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 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3 2.雨说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 ]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教学用具] 录音机、教学带。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 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 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 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 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 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 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 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 很少发表作品。1973 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 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 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 1979 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 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 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 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 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 禁锢(jìngù) 留滞(zhì) 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 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 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 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 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3)播放萨克斯乐曲《春风》,请学生伴随音乐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然后请学生说说诗 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 明确: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2.具体研习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 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 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 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 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 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 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 意”。 (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 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 “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欣赏品味。 (1)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 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 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 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 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 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4.课堂小结。 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 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 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 (邵燕祥语) 四、意境拓展
4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 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3)播放萨克斯乐曲《春风》,请学生伴随音乐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然后请学生说说诗 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 明确: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2.具体研习。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 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 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 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 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 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 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 意”。 (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 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 “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欣赏品味。 (1)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 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 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 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 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 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4.课堂小结。 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 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 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 (邵燕祥语). 四、意境拓展
听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比较两首诗在选用意象、语言风格方面的异同 3.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引入及讨论 教学过程 题解与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 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 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 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 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一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 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 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5 听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比较两首诗在选用意象、语言风格方面的异同。 3.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引入及讨论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 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 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 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 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 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 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 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 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 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 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 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 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 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 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 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 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 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 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6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 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 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 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 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 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 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 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 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 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 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 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 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 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 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4.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 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 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7 4.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 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 25 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 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5.敬业与乐业 1、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和乐业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3)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4)理解文章引用的材料和列举的事例。 2、教学时间:(一课时) 3、教学过程 、预习: 通读全文,读准字音。 、导入:可以用文中的名言做开场白。 三、正课: 第一课时 教师和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 这篇文章的总体结构是“总一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以两个并列平行分论点,分别论述敬 业和乐业;最后总结全篇。 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结论,给全篇划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第一部分(1段):揭示全篇的论述中心一—敬业乐业。 第二部分(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7段):勉励人敬业乐业 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第二课时 1、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色。如第四段中,作者在举例英、法两国的性质, 在对英、法两国人在公事房里头的表现和走时的注意力之后说:“这些比较得是否确切,姑且不论:但很 可以为敬业两个字下注脚。”句中“比较得是否确切,姑且不论”这些语句则不可以,体现语言的周密和 准确。因为如果直接说“这些话很可以为敬业两个字下注脚”,就仿佛作者完全肯定了那位法国学者,语 言表达显得欠周密。加上这么十来个字,讲演的逻辑性就更强 2、理解文章引用的材料和列举的事例。文章引用的古代名言警句,有的文字较深,课本虽有注释,学生 可能仍不易理解,教师可适当疏通。有几处举例论述,如第四段的“我当挑分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 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学生可能也不容易理解,在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揣摩的过 程中,教师可适当点拔 3、为了把所要论述的问题清楚有条理地讲述出来,同时也是为了引起听众(或读者)的注意,文中用了 不少的设问句,作者自问自答,把论述渐次引向纵深。引导学生把设问句逐一找出来,领会答案的要点 从而深入领会文章的内容。 4、为了增强说服力和论辩性,文章用了不少反问句,找出这些反问句,体会反问句所表达的意思及其表 达的语气:文章还引用了不少古代名言警句,体会他们的内涵及其所要说明的观点:文中还引用了古代著 作、外国著作中的事例,引用了作者亲身经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说说这些事例、经验所要论证的观点 5、拓展:(一)碧桂园学生的家长大部分是商海中的成功人士,但成功的背后有艰辛也应该有敬业、乐 业。说说你父母的敬业和乐业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身边的传奇。 (二)说说本文在学习上给你哪些启
8 5 .敬业与乐业 1、教学目的: (1)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和乐业。 (2) 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3) 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4) 理解文章引用的材料和列举的事例。 2、教学时间:(一课时) 3、教学过程: 一、预习: 通读全文,读准字音。 二、导入:可以用文中的名言做开场白。 三、正课: 第一课时 教师和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 这篇文章的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以两个并列平行分论点,分别论述敬 业和乐业;最后总结全篇。 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结论,给全篇划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第一部分(1 段):揭示全篇的论述中心——敬业乐业。 第二部分(2—6 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7 段):勉励人敬业乐业。 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第二课时 1、 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色。如第四段中,作者在举例英、法两国的性质, 在对英、法两国人在公事房里头的表现和走时的注意力之后说:“这些比较得是否确切,姑且不论;但很 可以为敬业两个字下注脚。”句中“比较得是否确切,姑且不论”这些语句则不可以,体现语言的周密和 准确。因为如果直接说“这些话很可以为敬业两个字下注脚”,就仿佛作者完全肯定了那位法国学者,语 言表达显得欠周密。加上这么十来个字,讲演的逻辑性就更强。 2、 理解文章引用的材料和列举的事例。文章引用的古代名言警句,有的文字较深,课本虽有注释,学生 可能仍不易理解,教师可适当疏通。有几处举例论述,如第四段的“我当挑分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 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学生可能也不容易理解,在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揣摩的过 程中,教师可适当点拔。 3、 为了把所要论述的问题清楚有条理地讲述出来,同时也是为了引起听众(或读者)的注意,文中用了 不少的设问句,作者自问自答,把论述渐次引向纵深。引导学生把设问句逐一找出来,领会答案的要点, 从而深入领会文章的内容。 4、 为了增强说服力和论辩性,文章用了不少反问句,找出这些反问句,体会反问句所表达的意思及其表 达的语气;文章还引用了不少古代名言警句,体会他们的内涵及其所要说明的观点;文中还引用了古代著 作、外国著作中的事例,引用了作者亲身经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说说这些事例、经验所要论证的观点。 5、 拓展:(一)碧桂园学生的家长大部分是商海中的成功人士,但成功的背后有艰辛也应该有敬业、乐 业。说说你父母的敬业和乐业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身边的传奇。 (二)说说本文在学习上给你哪些启示,一点即可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教学目标 1、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2、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诗化的语言 3、了解演说的特」 教学过程 导入 从题目上我们可以知道这是维克多,雨果为纪念伏尔泰百年(1778-1878)冥诞的演说词。为什么要 纪念伏尔泰?(他有哪些贡献)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雨果的演说 雨果,法国作家,父亲是拿破仑军官。 伏尔泰,法国作家、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喜爱文艺。中学毕业后,因作 诗讽刺宫廷而遭囚禁。在狱中完成第一个悲剧《奧狄浦斯王》,出狱后因宣传启蒙思想,多次受迫害并被 放逐国外。为避开当局追捕,晚年避居法瑞边境,积极参加政治斗争。 整体感知 1、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伏尔泰以猛如雷电的笔写下不朽的文章,提示封建君主的残暴,法官、神甫欺压人民的本质,教导人 民从混沌愚昧中起出来,推翻君主统治,开创一个民主文明的法兰西。 2、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在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前期,统治阶级压迫人民,而人民却甘心受迫,不敢、也不懂起来反抗,社会愈 加昏暗腐败。这时许多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用自己的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唤起了人们反抗的意 识,投入到为民主而斗争的自由中去,所以,雨果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3、作者认为“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的原因是什么 伏尔泰的一生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时代,伏尔泰比国家领袖更重 要,他是思想的领袖 4、“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进步的两个方面很清楚地显示出来。“其中”两个方面“是指什么? 第一: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第二: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品味语言。 结合课后习题三 四、小结: 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正义 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 五、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9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教学目标 1、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2、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诗化的语言。 3、了解演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题目上我们可以知道这是维克多,雨果为纪念伏尔泰百年(1778-1878)冥诞的演说词。为什么要 纪念伏尔泰?(他有哪些贡献)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雨果的演说。 雨果,法国作家,父亲是拿破仑军官。 伏尔泰,法国作家、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喜爱文艺。中学毕业后,因作 诗讽刺宫廷而遭囚禁。在狱中完成第一个悲剧《奥狄浦斯王》,出狱后因宣传启蒙思想,多次受迫害并被 放逐国外。为避开当局追捕,晚年避居法瑞边境,积极参加政治斗争。 二、整体感知 1、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伏尔泰以猛如雷电的笔写下不朽的文章,提示封建君主的残暴,法官、神甫欺压人民的本质,教导人 民从混沌愚昧中起出来,推翻君主统治,开创一个民主文明的法兰西。 2、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在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前期,统治阶级压迫人民,而人民却甘心受迫,不敢、也不懂起来反抗,社会愈 加昏暗腐败。这时许多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用自己的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唤起了人们反抗的意 识,投入到为民主而斗争的自由中去,所以,雨果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3、作者认为“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的原因是什么? 伏尔泰的一生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时代,伏尔泰比国家领袖更重 要,他是思想的领袖。 4、“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进步的两个方面很清楚地显示出来。“其中”两个方面“是指什么? 第一: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第二: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三、品味语言。 结合课后习题三 四、小结: 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正义 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 五、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7.傅雷家书 教学目标: 1.掌握书信格式 理解傅雷家书的内涵 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难点: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 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 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 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汇、贯穿于 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 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 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 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 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 “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 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 情的创作,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 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 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 首“过来事”的心情—一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第二封信,起因于傅聪在音乐会上的历功演出。孩子的成功总是父母最大的幸福与骄傲,但傅雷与其 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与激动还来自于艺术的成功、祖国的光荣。“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 过于欣赏艺术”,“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作为父 亲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对儿子表达了他异常激动的心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许仅止于此了,而傅雷的伟大,就在于他借助儿子的成功之机,给予了他更多的 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赞许儿子:“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 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而这,正是“坚强的最好的证 据”。如果说,上一封信是要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那么,这里所说的成功时“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 更是坚强的表现。只有做到了坚强,才能永远不怕孤独。傅雷对“坚强”含义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 十分耐人寻味。“坚强”的最高境界,乃是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因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可以说已经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来,傅雷奔放的思绪又从艺术飞到了中国的“黎明”。他从傅聪如流水般的演奏风格中,想到了 克里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的“复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华文明。他激励儿子,被这般伟大的文 明之河哺育过的艺术家,“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信心 书信最后,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第一封信里,他曾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 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这一次,他又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从 而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让“完美”的地平线 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10 7.傅雷家书 教学目标: 1.掌握书信格式 2.理解傅雷家书的内涵 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难点: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 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 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 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汇、贯穿于 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 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 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 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 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 “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 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 情的创作,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 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 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 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第二封信,起因于傅聪在音乐会上的历功演出。孩子的成功总是父母最大的幸福与骄傲,但傅雷与其 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与激动还来自于艺术的成功、祖国的光荣。“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 过于欣赏艺术”,“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作为父 亲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对儿子表达了他异常激动的心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许仅止于此了,而傅雷的伟大,就在于他借助儿子的成功之机,给予了他更多的 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赞许儿子:“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 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而这,正是“坚强的最好的证 据”。如果说,上一封信是要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那么,这里所说的成功时“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 更是坚强的表现。只有做到了坚强,才能永远不怕孤独。傅雷对“坚强”含义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 十分耐人寻味。“坚强”的最高境界,乃是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因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可以说已经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来,傅雷奔放的思绪又从艺术飞到了中国的“黎明”。他从傅聪如流水般的演奏风格中,想到了 克里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的“复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华文明。他激励儿子,被这般伟大的文 明之河哺育过的艺术家,“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信心。 书信最后,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第一封信里,他曾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 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这一次,他又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从 而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让“完美”的地平线 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