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习目标: 1、默写汲取、孜孜不倦、根深蒂固、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等词并说出这 些词的意思。 2、默读课文,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 3、浏览课文,善于寻找问题答案,口述文章主要内容。 4、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5、学习设问修辞并能结合例子说出其作用。 6、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 学习重点 1、默读课文,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 2、浏览课文,善于寻找问题答案,口述文章主要内容。 3、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 学习方法: 通过默读、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说出作者观点及论述思路,学会创造性思 维。 学习过程 自主预 导入 头脑转转转。请同学们计算下面两道题 1(月)+2(月)=1季度?8小时+16小时=1天? 还可以举例。如3天+4天=1周等。 回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可以说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罗迦·费·因格的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预习检测。 1、默写词语,并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 不言而喻( )持之以恒( 2、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汲(j)取:吸取。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习目标: 1、默写汲取、孜孜不倦、根深蒂固 、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等词并说出这 些词的意思。 2、默读课文,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 3、浏览课文,善于寻找问题答案,口述文章主要内容。 4、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5、学习设问修辞并能结合例子说出其作用。 6、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 学习重点: 1、默读课文,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 2、浏览课文,善于寻找问题答案,口述文章主要内容。 3、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 学习方法: 通过默读、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说出作者观点及论述思路,学会创造性思 维。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 头脑转转转。请同学们计算下面两道题。 1(月) + 2(月) =1 季度 ? 8 小时 +16 小时 =1 天? 还可以举例。如 3 天+4 天=1 周等。 回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可以说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罗迦 · 费 · 因格的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预习检测。 1、默写词语,并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锲而不舍( ) 汲取( ) 不言而喻( ) 持之以恒( ) 2、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汲(jí)取:吸取。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d)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z)不倦:勤勉的样子。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qⅰe)而不舍:雕刻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3、议论文知识点。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和论据 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讼据。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 喻论证 (通过默写、口述完成学习目标一。) 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开头提出几何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3、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问题探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 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 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探究质 1、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根深蒂(dì)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zīzī)不倦: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qiè)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3、议论文知识点。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和论据 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 喻论证。 (通过默写、口述完成学习目标一。)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开头提出几何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3、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问题探讨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 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 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探究质疑 1、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2、区分—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 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3、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①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②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 去运用所得的知识: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请读品析 阅读3-6段,回答问题 1、第五段中的“这种情况"、“当事人”“它”分别指什么? 这种情况: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当事人:富有创造性的人。它 新的创意。 2、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什么危害性? 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3、选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段,请指出是哪一段?并说说其作用? 第四段,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分明,又结构严谨。 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创造性的思維”所必需的“要素",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 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2、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 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3、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 去运用所得的知识;○3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精读品析 阅读 3-6 段,回答问题。 1、第五段中的“这种情况”、“当事人”“它”分别指什么? 这种情况: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当事人:富有创造性的人。它: 新的创意。 2、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什么危害性? 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3、选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段,请指出是哪一段?并说说其作用? 第四段,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分明,又结构严谨。 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创造性的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 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目标 1、交流说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交流总结文章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细致交流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 1、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情感教学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自主预 情境导入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目标: 1、交流说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交流总结文章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细致交流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 1、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情感教学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情境导入: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土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 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 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 习、真正的求知。 二、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彷徨(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3、《四书》指 《五经》指: 4、走近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青少年 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 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土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 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髙能物理学硏究。1974年领导 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相关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 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1~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 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作交流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 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 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 习、真正的求知。 二、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 ) 袖.手旁观( ) 不知所措.( ) 彷徨..( )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3、《四书》指: 、 、 、 。 《五经》指: 、 、 、 、 。 4、走近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 年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青少年 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 习,1959 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 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 年获得(物理学)哲学 博士学位。1969 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 年领导 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相关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 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 1976 年与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 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 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 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 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 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 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c 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合作交流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
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没有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深究质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 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2.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 科学的观察。 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 会做研究。 6.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 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 是不可少的 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 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没有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探究质疑 1.第 4 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 于现 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2.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3.第 8 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 科学的观察。 4.第 9 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 会做研究。 6.问:第 12 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 证。 拓展延伸 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 是不可少的。 2.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 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3、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 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15短文两篇 (一)《谈读书》 学习目标 1、说出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迸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岀现的精辟的句子。 3、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岀现的精辟的句子。 2、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 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 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 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积累运用 (1)、注音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 睾肾阐证吹毛求疵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 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3、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 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15 短文两篇 (一)《谈读书》 学习目标: 1、说出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1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 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 法律,1618 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 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 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 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积累运用 (1)、注音 怡情 傅彩 藻饰 矫情 诘难 寻章摘句 咀嚼 狡黠 伦理 味同嚼蜡 滞碍 睾肾 阐证 吹毛求疵
(2)、释义 1、藻饰:修饰文辞。 2、狡黠:狡诈。 3、诘难:诘间,为难 4、滞碍:不通畅。 5、味同嚼蜡:形容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6、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7、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8、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 9、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 神实质 10、豁然贯通:形容(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11、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12、开卷有益:读书有益处,有收获。 合作交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2、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一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3、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一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2、分析文章的认证方法。 (1)比喻说理:“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2)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 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3)对比说理: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而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 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而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2)、释义 1、藻饰:修饰文辞。 2、狡黠:狡诈。 3、诘难:诘间,为难。 4、滞碍:不通畅。 5、味同嚼蜡:形容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6、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7、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8、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 理解。 9、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 神实质。 10、豁然贯通:形容(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11、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12、开卷有益:读书有益处,有收获。 合作交流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⑴ 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⑵ 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2、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3、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2、分析文章的认证方法。 ⑴ 比喻说理:“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⑵ 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 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⑶ 对比说理: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而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 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而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精读品析 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例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 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例2: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生 动形象。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比喻论证: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 例3“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 除之。滚球…射箭……漫步……:骑奇术… 用比喻的方法论证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第二课时 (二)《不求甚解》 学习目标 1、简介作者。 2、学习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 3、说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 2、说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归纳知识性杂文的特点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2 导入新课 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 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二、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邦,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 致死。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燕山夜话》是马南邦的杂文集。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
精读品析 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例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 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例2: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生 动形象。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比喻论证: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 例 3“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 除之。滚球……射箭……漫步……骑术……,” 用比喻的方法论证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第二课时 (二)《不求甚解》 学习目标: 1、简介作者。 2、学习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 3、说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 2、说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归纳知识性杂文的特点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2 一、导入新课。 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 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二、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邦,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66 年在文革中迫害 致死。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燕山夜话》是马南邦的杂文集。1961 年作者《北京晚报》
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 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 短小精炼,语言流畅。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 爱 三、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1)“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 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 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 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 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究质 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 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 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例证法。以普列汉普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 精神实质 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2、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1、“见风使舵″新解2、“班门弄斧″辩3、“滥竿充数”辩 (揭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 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 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 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 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 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 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 152 篇专稿,主要是 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 短小精炼,语言流畅。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 爱 三、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 (1 )“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1)“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 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 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 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 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探究质疑 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 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例证法。以普列汉普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 精神实质。 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2、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1、“见风使舵”新解2、“班门弄斧”辩3、“滥竿充数”辩 (揭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 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 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 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 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 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 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