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 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着重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题解与作家作品 看注解①。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 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 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项脊之间;一是因作 者远祖归隆道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 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怀宗追远之意。轩,小室;志,记。 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 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他的学 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 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 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岀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 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 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 但有他自己的特色。黄宗羲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今之欧阳修”。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 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 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归有光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
1 21.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 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着重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解与作家作品 看注解①。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 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 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项脊之间;一是因作 者远祖归隆道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 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怀宗追远之意。轩,小室;志,记。 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顺,35 岁才中举人,其后 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他的学 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 60 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 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 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 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 “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 但有他自己的特色。黄宗羲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今之欧阳修”。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 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 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归有光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
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我 们今天要学习的《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课文录音 2.补充注释 (1)不能得日:得到阳光。 (2)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听得到 (3)日过午已昏:屋里光线昏暗。 (4)庭阶寂寂:少有人迹。 (5)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6)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7)相为应答:为她做出回答 (8)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 3.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串行答疑,对共 性问题课堂上加以讲解。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1.订正课后练习 2.请学生朗读课文,为背诵做准备。 、讲读课文 指名朗读第1段。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 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 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 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 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 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2 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我 们今天要学习的《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课文录音。 2.补充注释: (1)不能得日..:得到阳光。 (2)万籁有声 ....:一切声音都听得到。 (3)日过午已昏.:屋里光线昏暗。 (4)庭阶寂寂..:少有人迹。 (5)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6)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7)相为应答 ....:为她做出回答。 (8)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 3.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串行答疑,对共 性问题课堂上加以讲解。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课后练习二、三。 2.请学生朗读课文,为背诵做准备。 二、讲读课文 指名朗读第1段。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 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 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 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 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 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提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眷恋之情。 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 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 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 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杆,“亦遂增胜”,也 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 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 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 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 啸歌”,见课文注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 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 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有更大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 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答案不 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 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呜山更幽”一样,以有声 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 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 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 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淸风徐徐吹拂,用“影动” 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 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
3 提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眷恋之情。 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 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 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 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杆,“亦遂增胜”,也 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 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 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 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 啸歌”,见课文注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 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 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有更大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 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答案不 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 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有声 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 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 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 “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 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 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
姿,又表露岀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 (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 集体背诵一遍。) 、小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 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 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 的事相映照。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三课时 检查背诵。 讲读课文 1.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 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 2.默读课文第3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共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 至 凡再变矣。”先 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 第二层从“家有老妪……”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 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继写轩内,回忆 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 3.分析第一层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 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 事情。 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 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 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4.分析第二层
4 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 (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 集体背诵一遍。) 三、小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 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 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 的事相映照。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讲读课文 1.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 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 2.默读课文第 3 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共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 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 第二层从“家有老妪……”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 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继写轩内,回忆 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 3.分析第一层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 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 事情。 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 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 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4.分析第二层
(1)指名朗读 (②)讲解: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解,所以借老奶 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別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 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 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平常而又动人的生活画面! 5.分析第三层 (1)找两名同学朗读(一名读“大母”的话;另一名读其他内容) 2)教师讲解: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 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 整天,即一天到晩。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 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 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喃喃 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 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 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 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话语,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 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 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 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 感情真挚。 6.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 读后讲解:这一段补叙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 状而感到欣慰。 7.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5、6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 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冋样是抓住了富 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 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
5 (1)指名朗读 (2)讲解: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解,所以借老奶 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 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 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平常而又动人的生活画面! 5.分析第三层 (1)找两名同学朗读(一名读“大母”的话;另一名读其他内容) (2)教师讲解: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 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 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 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 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喃喃 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 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 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 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话语,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 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 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 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 感情真挚。 6.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 4 段。 读后讲解:这一段补叙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 状而感到欣慰。 7.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 5、6 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 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 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 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
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 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 情态,跃然纸上。 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俪深 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 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 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 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 己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 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8.集体朗读课文第2、3、4、5、6段 小结:以上6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 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 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 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 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 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 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 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 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题 2.背诵全文
6 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 情态,跃然纸上。 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俪深 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 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 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 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 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 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8.集体朗读课文第2、3、4、5、6 段。 小结:以上 6 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 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三、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 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 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 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 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 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 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 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题一。 2.背诵全文
文言知识积累 1.古今异义 凡再变矣(再:两次;今常用为“又一次”) 日,大母过余曰。(过:看望;今常用为“经过”) 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今常指“寺院主持”) 比去,以手阖门(比:及,等到;现常指“较量,比较”等) 墙往往而是(往往:处处;今常指“常常”) 吾妻来归(归:古时女子出嫁叫“归”,今常指“返回”) 2.一词多义 不能得日(得到,获得,动词) 得 l得不焚(能够,助动词 人往,从轩前过(经过,走过,动词) 过 日,大母过余曰(看望;探望,动词) 室始洞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然 然余居于此(然而,但是;连词) 借书满架(书籍,名词 或凭几学书(写字,动词 小鸟时来啄食(食物,名词) 欲食乎(吃,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由,自,介词) 从 L从余问古事(向……,介词) 兮∫余自束发(从,由,介词) 自语曰 自己,代词) 吾妻来归(女子出嫁,动词) 归 吾妻归宁(回,返回,动词) 3.词类活用 雨泽下注(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使不上漏(上:方位名词作状语,从上 东犬西吠(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名词作状语,亲手,用手) 垣墙周庭(周:形容词作动词,环绕)
7 文言知识积累 1.古今异义 凡再变矣(再:两次;今常用为“又一次”) 一日,大母过余曰。(过:看望;今常用为“经过”) 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今常指“寺院主持”) 比去,以手阖门(比:及,等到;现常指“较量,比较”等) 墙往往而是(往往:处处;今常指“常常”) 吾妻来归(归:古时女子出嫁叫“归”,今常指“返回”)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雨泽下注(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使不上漏(上:方位名词作状语,从上) 东犬西吠(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名词作状语,亲手,用手) 垣墙周庭(周:形容词作动词,环绕)
乳二世(乳: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 亦遂增胜(胜:形容词作名词,光彩) 4.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格式为:“……也”) 而母立于兹(状语后置句)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被动句)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疑问句) 使不上漏(省略句) 文中有关的文化常识 建筑方面:“鸡栖于厅。”“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 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因此,室内空 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使人 置身厅内就能欣赏园林景色。文中“厅”指一般说的客厅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 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 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牖”,古建筑中室与堂 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 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 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 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 称谓方面:“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先大 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 后(帝王的母亲)、大父(父亲的父亲)、大母(母亲的母亲,即祖母)。在称 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去 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東发”,指男孩15岁。不同的年龄有 不同的称谓。儿童时期,头发向上收起,束成小髻,称谓“总角”,于 是称童年时期为“总角”。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而“成童” 即长到一定年龄的儿童,一般认为是15岁,故男孩15称“東发”。 婚姻及其他方面:“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 嫁。女子出嫁何谓为“归”?《易·渐》“女归,吉。”孔颖达疏:“女
8 乳二世(乳: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 亦遂增胜(胜:形容词作名词,光彩) 4.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格式为:“……也”) 而母立于兹(状语后置句)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被动句)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疑问句) 使不上漏(省略句) 文中有关的文化常识 建筑方面:“鸡栖于厅。”“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 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因此,室内空 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使人 置身厅内就能欣赏园林景色。文中“厅”指一般说的客厅。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 “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 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牖”,古建筑中室与堂 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 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 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 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 称谓方面:“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先大 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 后(帝王的母亲)、大父(父亲的父亲)、大母(母亲的母亲,即祖母)。在称 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去 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指男孩 15 岁。不同的年龄有 不同的称谓。儿童时期,头发向上收起,束成小髻,称谓“总角”,于 是称童年时期为“总角”。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而“成童” 即长到一定年龄的儿童,一般认为是 15 岁,故男孩 15 称“束发”。 婚姻及其他方面:“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 嫁。女子出嫁何谓为“归”?《易·渐》:“女归,吉。”孔颖达疏:“女
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 女,始适还家门。 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周 南·葛覃》:“害害否,归宁父母。”朱熹集传:“宁,安也。谓问安 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 “宁,问父母安否。”另外,古时诸侯朝觐毕,天子问其民安否,也叫 归宁”。“归宁”又不同于“归省”,“归省”指回家看望父母,不 只限于出嫁女子。 顷之,持一象笏至。”“象笏”,象牙手板。古臣僚上朝皆持手 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据《明史·舆服志》, 品到五品官员上朝用象牙做的手板
9 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 女,始适还家门。” “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周 南·葛覃》:“害害否,归宁父母。”朱熹集传:“宁,安也。谓问安 也。”《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 “宁,问父母安否。”另外,古时诸侯朝觐毕,天子问其民安否,也叫 “归宁”。“归宁”又不同于“归省”,“归省”指回家看望父母,不 只限于出嫁女子。 “顷之,持一象笏至。”“象笏”,象牙手板。古臣僚上朝皆持手 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据《明史·舆服志》, 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用象牙做的手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