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之一(着火防范)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PT,文档页数:4,文件大小:75.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

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之一(着火防范) 着火是化学实验室,特别是有机实验室里最容易发生的事故。多数着火事 故是由于加热或处理低沸点有机溶剂时操作不当引起的。 常见有机液体的易燃性 名称 沸点(℃)闪点(℃)自燃点(℃) 石油醚 40-60 240 34.5 40 180 丙酮 56 538 甲醇 65 10 430 乙醇(95%) 12 400 二硫化碳 飞60 100 苯 甲苯 4.5 550 乙酸 118 425 二硫化碳,乙醚、石油醚、苯和丙酮等的闪点都比较低,即使存放在普通电冰箱内冰室最低温-18℃,无电火花消除器),也能 形成可以着火的气氛,故这类液体不得贮于普通冰箱内。另外,低闪点液体的蒸气只需接触红热物体的表面便会着火。其中, 二硫化碳尤其危险,即使与暖气散热器或热灯泡接触,其蒸气也会着火,应该特别小心

名 称 沸 点 (℃) 闪 点 (℃) 自 燃 点 (℃) 石 油 醚 40-60 -45 240 乙 醚 34.5 -40 180 丙 酮 56 -17 538 甲 醇 65 10 430 乙醇(95%) 78 12 400 二硫化碳 46 -30 100 苯 80 -11 甲 苯 111 4.5 550 乙 酸 118 43 425 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之一(着火防范) 着火是化学实验室,特别是有机实验室里最容易发生的事故。多数着火事 故是由于加热或处理低沸点有机溶剂时操作不当引起的。 二硫化碳,乙醚、石油醚、苯和丙酮等的闪点都比较低,即使存放在普通电冰箱内(冰室最低温-18℃,无电火花消除器),也能 形成可以着火的气氛,故这类液体不得贮于普通冰箱内。另外,低闪点液体的蒸气只需接触红热物体的表面便会着火。其中, 二硫化碳尤其危险,即使与暖气散热器或热灯泡接触,其蒸气也会着火,应该特别小心。 常见有机液体的易燃性

一、火灾的预防 有效的防范才是对待事故最积极的态度。为预防火灾,应切实遵守以下 各点 ①严禁在开口容器或密闭体系中用明火加热有机溶剂,当用明火加热易 燃有机溶剂时,必须要有蒸气冷凝装置或合适的尾气排放装置。 ②废溶剂严禁倒入污物缸,量少时可用水冲入下水道,量大时应倒入回 收瓶内再集中处理。燃着的或阴燃的火柴梗不得乱丢,应放在表面皿中 实验结束后一并投入废物缸。 ③金属钠严禁与水接触,废钠通常用乙醇销毁。 ④不得在烘箱內存放、干燥、烘焙有机物。 ⑤使用氧气钢瓶时,不得让氧气大量溢入室内。在含氧量约25%的大气 中,物质燃烧所需的温度要比在空气中低得多,且燃烧剧烈,不易扑灭

一、火灾的预防 有效的防范才是对待事故最积极的态度。为预防火灾,应切实遵守以下 各点: ① 严禁在开口容器或密闭体系中用明火加热有机溶剂,当用明火加热易 燃有机溶剂时,必须要有蒸气冷凝装置或合适的尾气排放装置。 ② 废溶剂严禁倒入污物缸,量少时可用水冲入下水道,量大时应倒入回 收瓶内再集中处理。燃着的或阴燃的火柴梗不得乱丢,应放在表面皿中, 实验结束后一并投入废物缸。 ③ 金属钠严禁与水接触,废钠通常用乙醇销毁。 ④ 不得在烘箱内存放、干燥、烘焙有机物。 ⑤ 使用氧气钢瓶时,不得让氧气大量溢入室内。在含氧量约25%的大气 中,物质燃烧所需的温度要比在空气中低得多,且燃烧剧烈,不易扑灭

消防灭火 万一不慎失火,切莫慌惊失措,应冷静,沉着处理。只要掌握必要的消防知识,一般可 以迅速灭火。 1、常用消防器材 化学实验室一般不用水灭火!这是因为水能和一些药品(如纳)发生剧烈反应,用 水灭火时会引起更大的火灾甚至爆炸,并且大多数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且比水轻,用水灭火 时有机溶剂会浮在水上面,反而扩大火场。下面介绍化学实验室必备的几种灭火器材。 (a)沙箱将干燥沙子贮于容器中备用,灭火时,将沙子撒在着火处。干沙对扑火金属起 火特别安全有效。平时经常保持沙箱干燥,切勿将火柴梗、玻管、纸屑等杂物随手丢入其 中 (b)灭火毯通常用大块石棉布作为灭火毯,灭火时包盖住火焰即成。近年来已确证石棉 有致癌性,故应改用玻璃纤维布。沙子和灭火毯经常用来扑灭局部小火,必须妥善安放在 固定位置,不得随意挪作他用,使用后必须归还原处。 (c)二氧化碳灭火器是化学实验室最常使用、也是最安全的千种灭火器。其钢瓶内贮有 CO2气体。使用时,一手提灭火器,一手握在喷CO2的喇叭筒的把手上,打开开关,即有 CO2喷出。应注意,喇叭筒上的温度会随着喷岀的αO气压的骤降而骤降,故手不能握在 喇叭筒上,否则手会严重冻伤。CO2无毒害,使用后干净无污染。特别适用于油脂和电器 起火,但不能用于扑灭金属着火 (d)泡沫灭火器由 NaHco3与A2(SO4)3溶液作用产生AOH3和CO2泡沫,灭火时泡沫 把燃烧物质包住,与空气隔绝而灭火。因泡沫能导电,不能用于扑灭电器着火。且灭火后 的污染严重,使火场清理工作麻烦,故一般非大火时不用它。 过去常用的四氯化碳灭火器,因其毒性大,灭火时还会产生毒性更大的光气,目前已被 淘汰

二、消防灭火 万一不慎失火,切莫慌惊失措,应冷静,沉着处理。只要掌握必要的消防知识,一般可 以迅速灭火。 1、常用消防器材 化学实验室一般不用水灭火!这是因为水能和一些药品(如纳)发生剧烈反应,用 水灭火时会引起更大的火灾甚至爆炸,并且大多数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且比水轻,用水灭火 时有机溶剂会浮在水上面,反而扩大火场。下面介绍化学实验室必备的几种灭火器材。 (a) 沙箱 将干燥沙子贮于容器中备用,灭火时,将沙子撒在着火处。干沙对扑火金属起 火特别安全有效。平时经常保持沙箱干燥,切勿将火柴梗、玻管、纸屑等杂物随手丢入其 中。 (b) 灭火毯 通常用大块石棉布作为灭火毯,灭火时包盖住火焰即成。近年来已确证石棉 有致癌性,故应改用玻璃纤维布。沙子和灭火毯经常用来扑灭局部小火,必须妥善安放在 固定位置,不得随意挪作他用,使用后必须归还原处。 (c) 二氧化碳灭火器 是化学实验室最常使用、也是最安全的千种灭火器。其钢瓶内贮有 CO2气体。使用时,一手提灭火器,一手握在喷CO2的喇叭筒的把手上,打开开关,即有 CO2喷出。应注意,喇叭筒上的温度会随着喷出的CO2气压的骤降而骤降,故手不能握在 喇叭筒上,否则手会严重冻伤。CO2无毒害,使用后干净无污染。特别适用于油脂和电器 起火,但不能用于扑灭金属着火。 (d) 泡沫灭火器 由NaHCO3与Al2(SO4)3溶液作用产生Al(OH)3和CO2泡沫,灭火时泡沫 把燃烧物质包住,与空气隔绝而灭火。因泡沫能导电,不能用于扑灭电器着火。且灭火后 的污染严重,使火场清理工作麻烦,故一般非大火时不用它。 过去常用的四氯化碳灭火器,因其毒性大,灭火时还会产生毒性更大的光气,目前已被 淘汰

2、灭火方法 旦失火,首先采取措施防止火势蔓延,应立即熄灭附近所有火源(如煤气 灯),切断电源,移开易燃易爆物品。并视火势大小,采取不同的扑灭方法。 (a)对在容器中(如烧杯、烧瓶,热水漏斗等)发生的局部小火,可用石棉网、 表面皿或木块等盖灭 (b)有机溶剂在桌面或地面上蔓延然烧时,不得用水冲,可撒上细沙或用灭 火毯扑灭。 (c)对钠、钾等金属着火,通常用干燥的细沙覆盖。严禁用水和C4灭火器, 否则会导致猛烈的爆炸,也不能用CO2灭火器。 (d)若衣服着火,切勿慌张奔跑,以免风助火势。化纤织物最好立即脱除。 一般小火可用湿抹布,灭火毯等包裹使火熄灭。若火势较大,可就近用水龙头 浇灭。必要时可就地卧倒打滚,一方面防止火焰烧向头部,另外在地上压住着 火处,使其熄火。 (e)在反应过程中,若因冲料、渗漏、油浴着火等引起反应体系着火 时,情况比较危险,处理不当会加重火势。扑救时必须谨防冷水溅在 着火处的玻璃仪器上,必须谨防灭火器材击破玻璃仪器,造成严重的 泄漏而扩大火势。有效的扑灭方法是用几层灭火毯包住着火部位,隔 绝空气使其熄灭,必要时在灭火毯上撒些细沙。若仍不奏效,必须使用 灭火器,由火场的周围逐渐向中心处扑灭

2、灭火方法 一旦失火,首先采取措施防止火势蔓延,应立即熄灭附近所有火源(如煤气 灯),切断电源,移开易燃易爆物品。并视火势大小,采取不同的扑灭方法。 (a) 对在容器中(如烧杯、烧瓶,热水漏斗等)发生的局部小火,可用石棉网、 表面皿或木块等盖灭。 (b) 有机溶剂在桌面或地面上蔓延燃烧时,不得用水冲,可撒上细沙或用灭 火毯扑灭。 (c) 对钠、钾等金属着火,通常用干燥的细沙覆盖。严禁用水和CCl4灭火器, 否则会导致猛烈的爆炸,也不能用CO2灭火器。 (d) 若衣服着火,切勿慌张奔跑,以免风助火势。化纤织物最好立即脱除。 一般小火可用湿抹布,灭火毯等包裹使火熄灭。若火势较大,可就近用水龙头 浇灭。必要时可就地卧倒打滚,一方面防止火焰烧向头部,另外在地上压住着 火处,使其熄火。 (e) 在反应过程中,若因冲料、渗漏、油浴着火等引起反应体系着火 时,情况比较危险,处理不当会加重火势。扑救时必须谨防冷水溅在 着火处的玻璃仪器上,必须谨防灭火器材击破玻璃仪器,造成严重的 泄漏而扩大火势。有效的扑灭方法是用几层灭火毯包住着火部位,隔 绝空气使其熄灭,必要时在灭火毯上撒些细沙。若仍不奏效,必须使用 灭火器,由火场的周围逐渐向中心处扑灭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