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课程教学资源_第五章 不可压缩流体的二维流动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6,文件大小:73.28KB,团购合买
一、主要内容 1、有旋流动和无旋流动、速度环量和旋涡强度、速度势和流函数。 2、基本的平面有势流动,有势流动的叠加。 3、有势流动应用举例。 4、边界层的概念。 5、绕流物体的阻力。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五章不可压缩流体的二维流动 主要内容 1、有旋流动和无旋流动、速度环量和旋涡强度、速度势和流函 2、基本的平面有势流动,有势流动的叠加。 3、有势流动应用举例 4、边界层的概念 5、绕流物体的阻力 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讨论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的二维有势流动以及二维黏性 流体绕物体流动的基本概念,因此,要学生了解有旋流动和无旋流 动的定义,理解速度环量和旋涡强度的概念,掌握速度势函数、流 函数及两者关系,掌握几种基本的平面有势流动和有势流动的叠加 原理及其应用,掌握边界层概念及其特征;结合实验了解黏性流体 绕流物体时的阻力及减小阻力措施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速度环量和旋涡强度的概念,速度势函数、流函数 难点:有势流动的叠加 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深化:理想流体的无旋运动的推广,实际流体有旋运动的斯托克氏 定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拓宽:平面有势流动的势函数与流函数的关系,平行流绕圆柱体有 环量的流动 五、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方式:讲授一一提问一一讲授一一习题课一一实验 注意问题:1)概念、原理、计算方法的理解、掌握。注意实际流体 的有旋流动和理想流体势流的应用场合,以及解题步骤与方法;注 意有涡流与势流。 2)注意复习高等数学的导数、微分与曲线积分等基本方法 六、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1 第五章 不可压缩流体的二维流动 一、主要内容 1、有旋流动和无旋流动、速度环量和旋涡强度、速度势和流函 数。 2、基本的平面有势流动,有势流动的叠加。 3、有势流动应用举例。 4、边界层的概念。 5、绕流物体的阻力。 二、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讨论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的二维有势流动以及二维黏性 流体绕物体流动的基本概念,因此,要学生了解有旋流动和无旋流 动的定义,理解速度环量和旋涡强度的概念,掌握速度势函数、流 函数及两者关系,掌握几种基本的平面有势流动和有势流动的叠加 原理及其应用,掌握边界层概念及其特征;结合实验了解黏性流体 绕流物体时的阻力及减小阻力措施。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速度环量和旋涡强度的概念,速度势函数、流函数 难点:有势流动的叠加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深化:理想流体的无旋运动的推广,实际流体有旋运动的斯托克氏 定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拓宽:平面有势流动的势函数与流函数的关系,平行流绕圆柱体有 环量的流动。 五、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方式:讲授——提问——讲授——习题课——实验 注意问题:1)概念、原理、计算方法的理解、掌握。注意实际流体 的有旋流动和理想流体势流的应用场合,以及解题步骤与方法;注 意有涡流与势流。 2)注意复习高等数学的导数、微分与曲线积分等基本方法 六、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工程流体力学》(管楚定北京电力专科学校) 《工程流体力学》(上海电力学院成教院) 《工程流体力学》(毛羽冲江西电力专科学校) 七、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方式:讲授一一提问一一讲授一一习题一一实验 注意问题:有势流动的叠加、附面层与绕流阻力。 六、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等 思考题:5-1、5-2、5-3、5-4、5-5、4-5、5-7 习题:5-1、5-2、5-3、5-5、5-8、5-9、5-10、5-13

2 《工程流体力学》(管楚定 北京电力专科学校) 《工程流体力学》(上海电力学院成教院) 《工程流体力学》(毛羽冲 江西电力专科学校) 七、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方式:讲授——提问——讲授——习题——实验 注意问题:有势流动的叠加、附面层与绕流阻力。 六、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等 思考题:5-1、5-2、5-3、5-4、5-5、4-5、5-7 习题:5-1、5-2、5-3、5-5、5-8、5-9、5-10、5-13

授课序号:二十 包含教材章节 §5-1有旋流动和无旋流动 50分钟 5-2速度环量和漩涡强度 50分钟 本单元教学内容(具体到各知识点) §5-1有旋流动和无旋流动 50分钟 1)首先说明流体的运动形式组成,而后介绍有旋和无旋的定义。 (15分钟) 2)讲述旋转角速度的简单推导过程,有旋无旋的判断方法 (15分钟) 3)判断有旋、无旋的例题讲述。(30分钟) §5-2速度环量和漩涡强度 50分钟 对于有旋运动,只讲述描绘其性质的速度环量、漩涡强度、涡量。 、本单元的教学方式(手段) 教学方式:讲授 四、本单元师生活动设计 讲授提问一一学生思考一一讲授 五、本单元的讲课提纲、板书设计(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 六、本单元的作业布置 思考题:5-1、5-2 习题:5

3 授课序号:二十 一、 包含教材章节 §5-1 有旋流动和无旋流动 50 分钟 §5-2 速度环量和漩涡强度 50 分钟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具体到各知识点) §5-1 有旋流动和无旋流动 50 分钟 1)首先说明流体的运动形式组成,而后介绍有旋和无旋的定义。 (15 分钟) 2)讲述旋转角速度的简单推导过程,有旋无旋的判断方法。 (15 分钟) 3)判断有旋、无旋的例题讲述。(30 分钟) §5-2 速度环量和漩涡强度 50 分钟 对于有旋运动,只讲述描绘其性质的速度环量、漩涡强度、涡量。 三、本单元的教学方式(手段) 教学方式:讲授 四、本单元师生活动设计 讲授提问——学生思考——讲授 五、本单元的讲课提纲、板书设计(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 六、本单元的作业布置 思考题:5-1、5-2、、 习题:5-1、5-2

授课序号:二十一 包含教材章节 5-3速度势和流函数 50分钟 5-4基本的平面有势流动 50分钟 本单元教学内容(具体到各知识点) §5-3速度势和流函数 0分钟 1)势流函数的性质 2)流函数的性质 3)势函数与流函数的关系 4)流网 §5-4基本的平面有势流动 50分钟 1)均匀直线流动 2)平面点源和点汇 3)点涡 三、本单元的教学方式(手段) 教学方式:讲授 四、本单元师生活动设计 讲授提问一一学生思考一一讲授 五、本单元的讲课提纲、板书设计(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 六、本单元的作业布置 思考题:5-3、5-4 习题:5-3、5-4、5-5 七、课后总结

4 授课序号:二十一 一、 包含教材章节 §5-3 速度势和流函数 50 分钟 §5-4 基本的平面有势流动 50 分钟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具体到各知识点) §5-3 速度势和流函数 50 分钟 1) 势流函数的性质 2) 流函数的性质 3) 势函数与流函数的关系 4) 流网 §5-4 基本的平面有势流动 50 分钟 1)均匀直线流动 2)平面点源和点汇 3)点涡 三、本单元的教学方式(手段) 教学方式:讲授 四、本单元师生活动设计 讲授提问——学生思考——讲授 五、本单元的讲课提纲、板书设计(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 六、本单元的作业布置 思考题:5-3、5-4、 习题:5-3、5-4、5-5 七、课后总结

授课序号:二十二 包含教材章节 5-5有势流动的叠加 75分钟 5-6应用举例 25分钟 本单元教学内容(具体到各知识点) §5-5有势流动的叠加 75分钟 1)势流叠加原理 2)螺旋流 3)偶极流 4)绕圆柱体无环量的流动 §5-6应用举例 25分钟 1)绕圆柱体无环量的流动的例题 2)三孔圆柱体测速仪的例题 本单元的教学方式(手段) 教学方式:讲授 四、本单元师生活动设计 讲授提问一一学生思考一一讲授 五、本单元的讲课提纲、板书设计(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 六、本单元的作业布置 思考题:5-5 习题:5-8、5-9 七、课后总结

5 授课序号:二十二 二、 包含教材章节 §5-5 有势流动的叠加 75 分钟 §5-6 应用举例 25 分钟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具体到各知识点) §5-5 有势流动的叠加 75 分钟 1) 势流叠加原理 2) 螺旋流 3) 偶极流 4) 绕圆柱体无环量的流动 §5-6 应用举例 25 分钟 1)绕圆柱体无环量的流动的例题 2)三孔圆柱体测速仪的例题 三、本单元的教学方式(手段) 教学方式:讲授 四、本单元师生活动设计 讲授提问——学生思考——讲授 五、本单元的讲课提纲、板书设计(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 六、本单元的作业布置 思考题:5-5 习题:5-8、5-9 七、课后总结

授课序号:二十三 三、包含教材章节 5-7附面层的概念 分钟 5-8绕流阻力 50分钟 本单元教学内容(具体到各知识点) §5-7附面层的概念 50分钟 1)附面层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2)边界层分离 3)卡门涡街 §5-8绕流阻力 50分钟 1)阻力的定义 2)绕流阻力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方式(手段 教学方式:讲授 四、本单元师生活动设计 讲授提问一一学生思考一一讲授 五、本单元的讲课提纲、板书设计(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 六、本单元的作业布置 思考题:5-6、5-7 习题:5-13 七、课后总结

6 授课序号:二十三 三、 包含教材章节 §5-7 附面层的概念 50 分钟 §5-8 绕流阻力 50 分钟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具体到各知识点) §5-7 附面层的概念 50 分钟 1) 附面层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2) 边界层分离 3) 卡门涡街 §5-8 绕流阻力 50 分钟 1)阻力的定义 2)绕流阻力的计算方法 三、本单元的教学方式(手段) 教学方式:讲授 四、本单元师生活动设计 讲授提问——学生思考——讲授 五、本单元的讲课提纲、板书设计(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 六、本单元的作业布置 思考题:5-6、5-7 习题:5-13 七、课后总结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