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点(申报书)机电一体化技术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45,文件大小:7.51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附件3 编号 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点 申报书 学校名称」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木学院_ 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代码 560301 专业层次高起专区高起本口专升本口 办学形式_函授区业余区脱产口 专业负责人 王一凡 江苏省教育厅制

- 1 - 附件 3 编号 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点 申报书 学 校 名 称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专 业 名 称 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 业 代 码 560301 专 业 层 次 高起专 高起本□ 专升本□ 办 学 形 式 函授 业余 脱产□ 专业负责人 王一凡 江苏省教育厅 制

填表说可 1本表限用A4纸双面打印。 2封面上层次、形式各只能选择一项并请在相应层次、形式方框中画 √。专业名称、代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2012) 9号)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教职成 2015)10号)填报。 3.本表统计范围仅限申报专业,填写内容应真实,统计数据应准确, 有关佐证材料应齐全。 4.申报学校应严格审核,并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5本表中填写内容可以根据情况进行扩充;有关统计内容的截止时间 为2016年8月31日

- 2 - 填 表 说 明 1.本表限用 A4 纸双面打印。 2.封面上层次、形式各只能选择一项并请在相应层次、形式方框中画 √。专业名称、代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2012﹞ 9 号)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教职成 ﹝2015﹞10 号)填报。 3. 本表统计范围仅限申报专业,填写内容应真实,统计数据应准确, 有关佐证材料应齐全。 4.申报学校应严格审核,并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5.本表中填写内容可以根据情况进行扩充;有关统计内容的截止时间 为 2016 年 8 月 31 日

、专业基本情况 普教研究生专业名称 / 在校生数 专业 设置本科专业名称 / 在校生数 情况 专科专业名称 机电一体化技术 在校生数 781 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 开设 成教名称 时间 2004.9 专业 设置 层次高起专办学形式函授、业余学制 2.5 情况当年 累计 招生数 258 在校生数 1029 毕业生数 1208 姓名王一凡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772 成教 专业学历本科 学位 硕士 职称 副教授 工程师 负责 人情 现任职务 (包括社会兼职) 电气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 况 从事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 性年龄 姓名别 毕业学校 学历 及专业 (学位)/职称|任教课程 燕山大学 刘艳云女37 电路与系统 研究生副教授电工电子 /硕士 宋黎菁男37南京理工大学本科/讲师组态软件 自动化 学士 成教杨波男|38 江苏理工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 本科讲师|机械加工 师资 队伍张文明男49 南京师范大学 本科/ 教授工控系统 情况 自动化 学士 本科/ 肖海慧|女42 长安大学 计算机应用 硕士副教授工业网络 贺刚男53 南京师范大学 物理 本科/讲师电工电子 学士 夏建春男|37 南京农业大学 控制工程 研究生副教授PC编程 /硕士 注:本表只填本专业在编专业教师,不含外聘、返聘教师

- 3 - 一、 专业基本情况 普教 专业 设置 情况 研究生专业名称 / 在校生数 / 本科专业名称 / 在校生数 / 专科专业名称 机电一体化技术 在校生数 781 成教 专业 设置 情况 专业 名称 机电一体化技术 开设 时间 2004.9 层次 高起专 办学形式 函授、业余 学制 2.5 当年 招生数 258 在校生数 1029 累计 毕业生数 1208 成教 专业 负责 人情 况 姓名 王一凡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77.12 学历 本科 学位 硕士 职称 副教授 工程师 现任职务 (包括社会兼职) 电气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 从事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 成教 师资 队伍 情况 姓名 性 别 年龄 毕业学校 及专业 学历 (学位) 职称 任教课程 刘艳云 女 37 燕山大学 电路与系统 研究生 /硕士 副教授 电工电子 宋黎菁 男 37 南京理工大学 自动化 本科/ 学士 讲师 组态软件 杨波 男 38 江苏理工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 本科 讲师 机械加工 张文明 男 49 南京师范大学 自动化 本科/ 学士 教授 工控系统 肖海慧 女 42 长安大学 计算机应用 本科/ 硕士 副教授 工业网络 贺刚 男 53 南京师范大学 物理 本科/ 学士 讲师 电工电子 实训 夏建春 男 37 南京农业大学 控制工程 研究生 /硕士 副教授 PLC 编程 注:本表只填本专业在编专业教师,不含外聘、返聘教师

二、建设目标 21建设目标与思路 建设思路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制造2025》、《江苏省2025行动计划》和2015 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推进会精神为指导思想,以“江苏省成 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点”建设为抓手,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提高教育 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开展与人才培养和 教师能力提升相结合的应用型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到2020年,建成纺织行业领 先、省内一流的成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 二、建设目标 面向中国制造2025、工业4.0和国务院互联网+行动意见,按照国家职业教 育发展规划和“一带一路”经济发展趋势,以纺织行业装备的智能制造为主线, 注重教学与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步,依托纺机智慧工厂产教深度融合实践平台, 通过3年的专业建设,建成纺织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机电一体化 技术品牌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国际化技 术技能人才;打造一支有国际视野、一流的教练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国际接轨 国内领先的精品课程资源;依托纺织行业背景,建成以研究智能制造技术的机电 体化工程技术协同中心;建成为人才培养和企业服务的机电一体化工程项目培 训与认证中心;形成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产教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为 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模式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目 懂纺织工艺 会维护 注工匠精神 中国制造2025 苏强富美高 常州智能制造 十 社会服务 创新意识的 纺织工业十三 江苏重点行业 常州产量第 国际化技术 五发展规划 纺织机械制造 技能人才 工业机器人 才培养模式 训认证中 工匠精神 创新实践中心 校企联盟纺机智能制造深度产教平台

- 4 - 二、 建设目标 2.1 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建设思路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国制造 2025》、《江苏省 2025 行动计划》和 2015 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推进会精神为指导思想,以“江苏省成 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点”建设为抓手,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提高教育 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开展与人才培养和 教师能力提升相结合的应用型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到 2020 年,建成纺织行业领 先、省内一流的成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 二、建设目标 面向中国制造 2025、工业 4.0 和国务院互联网+行动意见,按照国家职业教 育发展规划和“一带一路”经济发展趋势,以纺织行业装备的智能制造为主线, 注重教学与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步,依托纺机智慧工厂产教深度融合实践平台, 通过 3 年的专业建设,建成纺织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机电一体化 技术品牌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国际化技 术技能人才;打造一支有国际视野、一流的教练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国际接轨、 国内领先的精品课程资源;依托纺织行业背景,建成以研究智能制造技术的机电 一体化工程技术协同中心;建成为人才培养和企业服务的机电一体化工程项目培 训与认证中心;形成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产教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为 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人才培养规格 江苏强富美高 常州智能制造 纺织工业十三 五发展规划 江苏重点行业 纺织机械制造 常州产量第一 纺机器材经编 懂工艺 精安装 会维护 能调试 + 工业机器人 物联网技术 工匠精神 中国制造2025 师资队伍 懂纺织工艺 会智能制造 注工匠精神 实训基地 社会服务 技术协同中心 培训认证中心 智能工厂中心 虚拟仿真中心 创新实践中心 校企联盟纺机智能制造深度产教平台 具有良好的 职业素质、 工匠精神和 创新意识的 国际化技术 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 行动 导向、项目 引领 的现 代学徒制人 才培养模 式,校企混 合制办学人 才培养模式

22具体实施方案 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 打造一支“懂纺织工艺、会智能制造、注工匠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和国内 流的“教练型”师资团队。实行校内专业带头人、国内企业专业带头人、国外专 业带头人的“三带头人制”,聘请企业专家、博士组建校企混编师资团队,通过国 际交流与合作、信息化技术应用和创新创业项目锻炼提升教学团队综合能力。 课程教材资源开发 引入国内外纺织或制造行业企业,参与符合职业资格标准的新课程开发,建 成国内先进、富有纺织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将专业核心课程建成在线开放课程, 实现共享;建设一批专业主干基础课程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实验实践类教 材,积极引进具有重要学术、应用价值和广泛影响的国际教材,新增国家级规划 教材或省级重点教材;建立基本覆盖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或 在线开放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开放,校外共享。 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与纺机智慧工厂最新技术应用同步升级,搭建深度产教融合平台,与五洋纺 机有限公司、汇川技术有限公司、三菱电机(中国)有限公司、罗克韦尔自动化 (中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建设技术协同中心、项目培训与认证中心以及智慧 工厂等;建立可满足“互联网+”时代教育要求的数字化教学与信息化管理平台。 四、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本着“创新、创业、创优、创效”四创人才培养思路,以纺机智能制造为背 景,形成以工程技术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赛工作室为主,自动化创新 社团、电子创新社团、互联网+创新社团等创客空间为辅的创新创业体系;创立创 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成果显著,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全 国和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影响力较大的国际竞赛中获得高等级奖项。 五、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 专业聘请国际有影响力的专家担任海外专业带头人,加强与欧美国家职业院 校和知名企业合作,积极推进教师互派;借鉴AK培养模式,制定国际化人才培 养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与世界知名企业罗克韦尔、三菱等公司合作,共建项目 培训与认证中心,力争建立海外实训基地;与政府以及知名企业开展交流合作 实施共建技术协同中心和培训与认证中心 六、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 总结成人教育、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现代职教体系,优化课程模块,形成人 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典型案例;以服务纺织行业中小企业智能制造为目标,成立技 能大师工作室,探索创新创业创优技术技能型人才优化分类培养教学;探索行业、 企业、院校协作下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现代学徒制和基于 德国AK模式,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互联网+时代的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 组织,利用好网络资源将有效的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步伐。 5

- 5 - 2.2 具体实施方案 一、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 打造一支“懂纺织工艺、会智能制造、注工匠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和国内一 流的“教练型”师资团队。实行校内专业带头人、国内企业专业带头人、国外专 业带头人的“三带头人制”,聘请企业专家、博士组建校企混编师资团队,通过国 际交流与合作、信息化技术应用和创新创业项目锻炼提升教学团队综合能力。 二、课程教材资源开发 引入国内外纺织或制造行业企业,参与符合职业资格标准的新课程开发,建 成国内先进、富有纺织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将专业核心课程建成在线开放课程, 实现共享;建设一批专业主干基础课程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实验实践类教 材,积极引进具有重要学术、应用价值和广泛影响的国际教材,新增国家级规划 教材或省级重点教材;建立基本覆盖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或 在线开放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开放,校外共享。 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与纺机智慧工厂最新技术应用同步升级,搭建深度产教融合平台,与五洋纺 机有限公司、汇川技术有限公司、三菱电机(中国)有限公司、罗克韦尔自动化 (中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建设技术协同中心、项目培训与认证中心以及智慧 工厂等;建立可满足“互联网+”时代教育要求的数字化教学与信息化管理平台。 四、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本着“创新、创业、创优、创效”四创人才培养思路,以纺机智能制造为背 景,形成以工程技术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赛工作室为主,自动化创新 社团、电子创新社团、互联网+创新社团等创客空间为辅的创新创业体系;创立创 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成果显著,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全 国和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影响力较大的国际竞赛中获得高等级奖项。 五、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 专业聘请国际有影响力的专家担任海外专业带头人,加强与欧美国家职业院 校和知名企业合作,积极推进教师互派;借鉴 AHK 培养模式,制定国际化人才培 养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与世界知名企业罗克韦尔、三菱等公司合作,共建项目 培训与认证中心,力争建立海外实训基地;与政府以及知名企业开展交流合作, 实施共建技术协同中心和培训与认证中心。 六、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 总结成人教育、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现代职教体系,优化课程模块,形成人 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典型案例;以服务纺织行业中小企业智能制造为目标,成立技 能大师工作室,探索创新创业创优技术技能型人才优化分类培养教学;探索行业、 企业、院校协作下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现代学徒制和基于 德国 AHK 模式,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互联网+时代的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 组织,利用好网络资源将有效的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步伐

23预期成果 序号项目分类具体项目 项目内容 教学成果省部级教学成果1项 优质课程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 学生技能大赛省级获奖3项 34567 “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 精品立项教材 教育教学 省重点立项教材1部 改革 大创项目 申报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3项 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省级1项 信息化大赛省级信息化教学竞赛获奖1项 8 省毕业优秀论|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1项 9专业建设专业文化及企与汇川、三菱、罗克韦尔等企业合 业认证作建立项目培训与认证中心 10实训基地虚拟仿真中心建成虚拟仿真中心1个 青蓝工程培养江苏省青蓝工程2人 教师队伍 333工程|培养“333”工程1人 13智慧校园智慧云教室开设智慧云课堂1个 专利 申请专利5个 15 省教改省级教改课题1个 科研与社 16会服务 技能大师工作 室 申报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 17 技术协同中 与五洋纺机、汇川公司、三菱公司 合作建立技术协同中心 特色文化特色文化企业文化进实训基地、6s管理文化 重点专业网站登录路径:htp:/jpkc. cztgi.edu. cn/wyf 6

- 6 - 2.3 预期成果 序号 项目分类 具体项目 项目内容 1 教育教学 改革 教学成果 省部级教学成果 1 项 2 优质课程 省级在线开放课程 2 门 3 学生技能大赛 省级获奖 3 项 4 精品立项教材 “十三五”规划教材 1 部 省重点立项教材 1 部 5 大创项目 申报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3 项 6 学生创新创业 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省级 1 项 7 信息化大赛 省级信息化教学竞赛获奖 1 项 8 省毕业优秀论 文 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 1 项 9 专业建设 专业文化及企 业认证 与汇川、三菱、罗克韦尔等企业合 作建立项目培训与认证中心 10 实训基地 虚拟仿真中心 建成虚拟仿真中心 1 个 11 教师队伍 青蓝工程 培养江苏省青蓝工程 2 人 12 “333”工程 培养“333”工程 1 人 13 智慧校园 智慧云教室 开设智慧云课堂 1 个 14 科研与社 会服务 专利 申请专利 5 个 15 省教改 省级教改课题 1 个 16 技能大师工作 室 申报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 1 个 17 技术协同中心 与五洋纺机、汇川公司、三菱公司 合作建立技术协同中心 18 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 企业文化进实训基地、6s 管理文化 重点专业网站登录路径:http://jpkc.cztgi.edu.cn/wyf

三、建设基础 3.1教学基础(培养方案、管理制度、教学条件、培养质量和社会评价等) 建设水平高,主持制定全国机电一体化专业标准 1.遵循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 对接”,围绕培养“懂工艺、精安装、会维护、能调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的目标,优化了“行动导向、项目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模块化、开放型、 递进式课程体系。受行指委委托,专业带头人张文明教授主持了机电一体化技术 国家专业标准制定工作。 2.全国共有一千多所高职院校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江苏省高职教育在 全国属于强省。省教育厅自2006以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共遴选验收通过品牌 专业4个、特色专业8个,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于2006年被评为省特色专业 (该专业成为当时常州高职示范园区此类专业唯一的特色专业),综合实力强,在 质量工程建设方面综合实力优。 3.本专业十分注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企业需求滚动修订。 例如基于工学结合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成功运行和推广,永钢班、佰奥班、 快克班,企业认可度高;引入汤姆优秀学子奖学金、汇川技术公司留学奖学金, 学生就业深受企业好评。 目标定位准,人才培养评价多元化 1.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智能装备制造业、纺织行业,面向长三角地区的中小 型企业,围绕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修、维护、管理、经营等岗 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培养“懂工艺、精安装、会维护、能调试” 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近五年来就业率99%以上,对口率达85%,毕业半年后 月收入水平高,就业后岗位迁移低,职业技能证书、江苏省英语应用能力、全国 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98%。 2.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学校、用人企业、毕业生、第三方评估机构 多方评价机制。 (1)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优化 按照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学院总体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 校企共同参与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与保障。修订了完善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需要的教学质量保证与教育过程监控制度,优化了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成了 学院全员参与、校内校外全过程控制的质量保证与评价体系 (2)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 将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引入教学质量过程管理,建立了专业建设质量监控体系。 完善了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评价办法,通过订单班培养,将部分专业核心课程交

7 三、 建设基础 3.1 教学基础(培养方案、管理制度、教学条件、培养质量和社会评价等) 一、建设水平高,主持制定全国机电一体化专业标准 1. 遵循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 对接”,围绕培养“懂工艺、精安装、会维护、能调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的目标,优化了“行动导向、项目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模块化、开放型、 递进式课程体系。受行指委委托,专业带头人张文明教授主持了机电一体化技术 国家专业标准制定工作。 2. 全国共有一千多所高职院校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江苏省高职教育在 全国属于强省。省教育厅自 2006 以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共遴选验收通过品牌 专业 4 个、特色专业 8 个,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于 2006 年被评为省特色专业 (该专业成为当时常州高职示范园区此类专业唯一的特色专业),综合实力强,在 质量工程建设方面综合实力优。 3.本专业十分注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企业需求滚动修订。 例如基于工学结合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成功运行和推广,永钢班、佰奥班、 快克班,企业认可度高;引入汤姆优秀学子奖学金、汇川技术公司留学奖学金, 学生就业深受企业好评。 二、目标定位准,人才培养评价多元化 1. 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智能装备制造业、纺织行业,面向长三角地区的中小 型企业,围绕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修、维护、管理、经营等岗 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培养“懂工艺、精安装、会维护、能调试” 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近五年来就业率 99%以上,对口率达 85%,毕业半年后 月收入水平高,就业后岗位迁移低,职业技能证书、江苏省英语应用能力、全国 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98%。 2.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学校、用人企业、毕业生、第三方评估机构 多方评价机制。 (1)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优化 按照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学院总体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 校企共同参与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与保障。修订了完善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需要的教学质量保证与教育过程监控制度,优化了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成了 学院全员参与、校内校外全过程控制的质量保证与评价体系。 (2)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 将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引入教学质量过程管理,建立了专业建设质量监控体系。 完善了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评价办法,通过订单班培养,将部分专业核心课程交

由企业评价,以企业需求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完善了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制度, 建立了以就业对口率、薪酬水平、企业满意度为内容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考评体系。 (3)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健全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制定了可操作的柔性管理制度与实施细则,使实训 基地的管理呈现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师资队伍强,实践体系层次化 1.以学院双师双向交流制度为保障,以“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 平台,实现学院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双向流动,通过培养和聘用 建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复合化双师型教学团队。其中,省“333高层次培养工程” 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人,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人,省级先进教育 工作者1人,省级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人,省优秀教师4人,市骨干教师2人, 常州科教城优秀教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骨干教师8人。 2.专业构建了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三层次”、校内校外“两平台” 的实践教学体系。 (1)建成了数字化装备的省级实训基地 结合工业4.0发展趋势,围绕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面向长三角地 区,对接纺织产业链,与知名企业“常州润源经编机械有限公司”、“深圳汇川技 术股份有限公司”、等紧密合作,以服务纺织、机电、新型纺织材料等专业群建设、 服务区域纺织产业发展为目标,建成了集新型纤维材料应用、工艺试验、机电技 术应用、在线检测控制等技术训练于一体的“数字化纺织工艺与装备实训基地” 平台。依托该平台,以工艺流程为导向,将纺织品生产机械的安装、调试、排故 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特色工程项目载体,培养既懂纺织工艺,又能熟练应 用机电技术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2)建成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中 以“行动导向”为教学理念,配合工程项目驱动型、典型模块组合型、工作 任务引领型、双证融通规划型的课程建设,根据课程教学和职业技能鉴定条件的 需要,以维修电工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按维修电工岗位工作过程要 求,完善了机电技术通用实训室:电工技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初中级维 修电工实训室、电机检修与控制实训室、智能平台实训室、PLC可编程控制与组 态实训室、高级维修电工实训室、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实训室、钳工车间、机加工 8

8 由企业评价,以企业需求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完善了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制度, 建立了以就业对口率、薪酬水平、企业满意度为内容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考评体系。 (3)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健全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制定了可操作的柔性管理制度与实施细则,使实训 基地的管理呈现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师资队伍强,实践体系层次化 1. 以学院双师双向交流制度为保障,以“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 平台,实现学院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双向流动,通过培养和聘用, 建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复合化双师型教学团队。其中,省“333 高层次培养工程” 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2 人,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2 人,省级先进教育 工作者 1 人,省级职业教育先进个人 1 人,省优秀教师 4 人,市骨干教师 2 人, 常州科教城优秀教师 2 人,校级教学名师 1 人,校级骨干教师 8 人。 2.专业构建了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三层次”、校内校外“两平台” 的实践教学体系。 (1)建成了数字化装备的省级实训基地 结合工业 4.0 发展趋势,围绕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面向长三角地 区,对接纺织产业链,与知名企业“常州润源经编机械有限公司”、“深圳汇川技 术股份有限公司”、等紧密合作,以服务纺织、机电、新型纺织材料等专业群建设、 服务区域纺织产业发展为目标,建成了集新型纤维材料应用、工艺试验、机电技 术应用、在线检测控制等技术训练于一体的“数字化纺织工艺与装备实训基地” 平台。依托该平台,以工艺流程为导向,将纺织品生产机械的安装、调试、排故 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特色工程项目载体,培养既懂纺织工艺,又能熟练应 用机电技术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2)建成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中心 以“行动导向”为教学理念,配合工程项目驱动型、典型模块组合型、工作 任务引领型、双证融通规划型的课程建设,根据课程教学和职业技能鉴定条件的 需要,以维修电工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按维修电工岗位工作过程要 求,完善了机电技术通用实训室:电工技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初中级维 修电工实训室、电机检修与控制实训室、智能平台实训室、PLC 可编程控制与组 态实训室、高级维修电工实训室、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实训室、钳工车间、机加工

车间、数控中心等实验实训室教学条件 (3)建成了“纺织工艺+机电技术”综合实训中心 结合纺织机械和机电行业典型岗位职业要求,以纺织机电一体化技术“安装、 调试、运行、维护”等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基础,开发了四个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 程的实践主导型综合实训模块。通过广泛校企合作,建成了集教学、生产、培训、 技术服务一体化的生产性或仿真性实训室,进一步开展“行动导向”的“学中做、 做中学”一体化教学,使毕业生无过渡期地胜任了工作 (4)建成了结构合理的校外实训基地 与企业广泛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依托江苏省数字化纺织工艺与装备实 训基地建设项目平台,优选行业影响大,纺织设备先进,采用节能、数字化纺机 的纺织生产型企业,大力开拓纺机制造型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了机电技术与纺织 工艺结合,结构合理的紧密依托型校外实训基地。坚持机电技术与纺织工艺并重、 内、外”互补,使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支撑了专业教学、实训教材开发、师 资培养、专业实训标准开发 (5)依托了常州高职园区的共享省级实训基地 依托常州高职园区4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以及数控系统安装调试维修实 训室、楼宇自动化技术实训室的教学平台,全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共享实训基地成为“资源共建共享,大赛引领,示范辐射”的教师技能提高、学 生技能训练、社会技能培训平台和社会服务窗口,推广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实 践教学,同时具备了科研、生产、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的功能,成为培养各 类技能大赛选手的基地。 四、社会影响大,在校生人数逐年增长 1.麦克斯数据调查 2013年《常州纺院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指出,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在工科类专业中,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水平排名第一,就业竞争力排名第 ,就业率96%以上,半年内离职率最低,毕业生愿意推荐母校的人数比例达70% 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达90%。 2014年《常州纺院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指出,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在工科类专业中,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达74%,半年内离职率最低, 就业竞争力和半年后月收入水平名列前茅,就业率97%以上(高于省本专业就业 率93%),学生职业期待吻合度排名第三

9 车间、数控中心等实验实训室教学条件。 (3)建成了“纺织工艺+机电技术”综合实训中心 结合纺织机械和机电行业典型岗位职业要求,以纺织机电一体化技术“安装、 调试、运行、维护”等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基础,开发了四个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 程的实践主导型综合实训模块。通过广泛校企合作,建成了集教学、生产、培训、 技术服务一体化的生产性或仿真性实训室,进一步开展“行动导向”的“学中做、 做中学”一体化教学,使毕业生无过渡期地胜任了工作。 (4)建成了结构合理的校外实训基地 与企业广泛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依托江苏省数字化纺织工艺与装备实 训基地建设项目平台,优选行业影响大,纺织设备先进,采用节能、数字化纺机 的纺织生产型企业,大力开拓纺机制造型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了机电技术与纺织 工艺结合,结构合理的紧密依托型校外实训基地。坚持机电技术与纺织工艺并重、 “内、外”互补,使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支撑了专业教学、实训教材开发、师 资培养、专业实训标准开发。 (5)依托了常州高职园区的共享省级实训基地 依托常州高职园区 4 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以及数控系统安装调试维修实 训室、楼宇自动化技术实训室的教学平台,全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共享实训基地成为“资源共建共享,大赛引领,示范辐射”的教师技能提高、学 生技能训练、社会技能培训平台和社会服务窗口,推广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实 践教学,同时具备了科研、生产、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的功能,成为培养各 类技能大赛选手的基地。 四、社会影响大,在校生人数逐年增长 1. 麦克斯数据调查 2013 年《常州纺院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指出,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在工科类专业中,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水平排名第一,就业竞争力排名第 一,就业率 96%以上,半年内离职率最低,毕业生愿意推荐母校的人数比例达 70%, 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达 90%。 2014 年《常州纺院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指出,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在工科类专业中,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达 74%,半年内离职率最低, 就业竞争力和半年后月收入水平名列前茅,就业率 97%以上(高于省本专业就业 率 93%),学生职业期待吻合度排名第三

2015年《常州纺院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指出,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在工科类专业中,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达77%,半年内离职率最低, 就业竞争力和半年后月收入水平名列前茅,就业率97%以上,学生职业期待吻合 度排名第二。 麦克斯调查专业毕业生情况工科类专业排名一览表 年度半年后月收入水平就业竞争力 就业率 职业吻合度 2013 96% 第三 名列前茅 名列前茅 97% 第三 名列前茅 名列前茅 97% 2.随着专业建设发展不断受到社会和企业认可,本专业在校人数稳中有升, 毕业生受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的欢迎。 专业名称 层次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机电一体化 函授、业余 410 技术 3.本专业完成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三位一体’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 教学成果(排名2/5)在全国机电专业起到了一定示范和辐射作用。该教学成果 在教育部自动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多项会议上就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课程改 革、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多次专题交流研讨,获得了来自全国各地 高职院校专家和教师好评,提高了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全国影响力 3.2课程与教材建设(主干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及教材建设) 本专业遵循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 程“三对接”,优化了“行动导向、项目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构建模块化、 开放型、递进式课程体系。 核心课程精,受学生认可度高 本专业核心课程有电工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变频器技术、自动生产线 安装与调试、工控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课程,课程里涵盖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 工电子技术应用、机械安装、电气维修、PLC系统应用、变频器技术应用、触摸 屏技术应用等关键能力。通过麦克斯调查,毕业生对核心课程对接企业需要,认 可度高,认为对本专业就业和发展帮助很大。 10

10 2015 年《常州纺院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指出,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在工科类专业中,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达 77%,半年内离职率最低, 就业竞争力和半年后月收入水平名列前茅,就业率 97%以上,学生职业期待吻合 度排名第二。 麦克斯调查专业毕业生情况工科类专业排名一览表 年度 半年后月收入水平 就业竞争力 就业率 职业吻合度 2013 第一 第一 96% 第三 2014 名列前茅 名列前茅 97% 第三 2015 名列前茅 名列前茅 97% 第二 2.随着专业建设发展不断受到社会和企业认可,本专业在校人数稳中有升, 毕业生受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的欢迎。 专业名称 层次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 机电一体化 技术 函授、业余 105 96 236 410 361 3. 本专业完成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三位一体’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 教学成果(排名 2/5)在全国机电专业起到了一定示范和辐射作用。该教学成果 在教育部自动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多项会议上就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课程改 革、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多次专题交流研讨,获得了来自全国各地 高职院校专家和教师好评,提高了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全国影响力。 3.2 课程与教材建设(主干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及教材建设) 本专业遵循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 程“三对接”,优化了“行动导向、项目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构建模块化、 开放型、递进式课程体系。 一、核心课程精,受学生认可度高 本专业核心课程有电工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变频器技术、自动生产线 安装与调试、工控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课程,课程里涵盖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 工电子技术应用、机械安装、电气维修、PLC 系统应用、变频器技术应用、触摸 屏技术应用等关键能力。通过麦克斯调查,毕业生对核心课程对接企业需要,认 可度高,认为对本专业就业和发展帮助很大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45页,可试读3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