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河北大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三节 肾的浓缩和稀释功能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PT,文档页数:22,文件大小:3.08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

第三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概述 ●1、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是根据尿渗 透压与血浆渗透压(一般为300mOsm) 相比较而确定的;

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概述 ● 1、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是根据尿渗 透压与血浆渗透压(一般为300mOsm) 相比较而确定的;

2、体内缺水时,尿渗透压>血 浆渗透压,称为高渗尿表明尿被 浓缩;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 →缺水 ●3、体内水过剩时,尿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称为低渗尿,表明 尿被稀释;如:大量输液、饮水 多水

● 2、体内缺水时,尿渗透压>血 浆渗透压,称为高渗尿表明尿被 浓缩;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 →缺水 ● 3、体内水过剩时,尿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称为低渗尿,表明 尿被稀释;如:大量输液、饮水 →多水

●如果不管机体缺水或水过剩,尿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称为等渗尿,表明尿的浓 缩和稀释功能减退。如:肾衰 ●正常人尿液的渗透压可变动在50 1200m0sm之间,椐此可了解肾的浓缩和稀 释能力,这对维持体液平衡和渗透压恒定 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 如果不管机体缺水或水过剩,尿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称为等渗尿,表明尿的浓 缩和稀释功能减退。 如:肾衰 ● 正常人尿液的渗透压可变动在50- 1200mOsm之间,椐此可了解肾的浓缩和稀 释能力,这对维持体液平衡和渗透压恒定 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尿液浓缩、稀释的 过程和机制 渗透压 研究发现,尿液的 皮成 髓度 浓缩和稀释决定于 ①髓袢、集合管U形结 图8-10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示意图 构的逆流系统(结构基 础) ②肾髓质高渗梯度的 质 状况(先决条件) 尿素Ha ③血液ADH的浓度(对 H=0 水重吸收的调节作用)。 Nac 小凹

一 、尿液浓缩、稀释的 过程和机制 研究发现,尿液的 浓缩和稀释决定于: ①髓袢、集合管U形结 构的逆流系统(结构基 础); ②肾髓质高渗梯度的 状况(先决条件); ③血液ADH的浓度(对 水重吸收的调节作用)

(一)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的形成 当含NaCL溶液的液体在甲 管中向下流动时,M1膜不 与肾小管各段对水和溶质的 断将乙管中的NaCL泵入甲 通透性不同有关 管,结果甲管液体NaCL的 2、逆流倍增现象为其产生的机制 浓度自下而上越来越高, 弯曲部达最大值。当液体 折返从乙管下部向上流动 时,NaCL的浓度越来越来 低。甲乙管自上而下溶液 的浓度梯度是逐渐升高的。 丙管内的液体渗透浓度低 图813逆流信增作用模于乙管的液体,M2膜对水 图s12逆流型内甲体1下通透,丙管中的水通过渗 甲管液体向将液体中№由乙管透作用不断进入乙管。溶 液体而上流邊,M膜对水易通透质浓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加

(一)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的形成 1、 与肾小管各段对水和溶质的 通透性不同有关。 2、逆流倍增现象为其产生的机制 当含NaCL溶液的液体在甲 管中向下流动时,M1膜不 断将乙管中的NaCL泵入甲 管,结果甲管液体NaCL的 浓度自下而上越来越高, 弯曲部达最大值。当液体 折返从乙管下部向上流动 时, NaCL的浓度越来越来 低。甲乙管自上而下溶液 的浓度梯度是逐渐升高的。 丙管内的液体渗透浓度低 于乙管的液体,M2膜对水 通透,丙管中的水通过渗 透作用不断进入乙管。溶 质浓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加

皮 HO 尿素 M1 M ---Nea HO 外↓ 尿素HO Nacc 尿 内 Hso HO 尿素尿 HO H0 Xs 图8-13逆流倍增作用模 Nacl 型甲管内液体向下流乙 管内液体向上流丙管 肾小管 内液体向下流M1膜能 图814尿浓缩机将液体中Na+由乙管泵 粗箭头表示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和ql。入甲管,且对水不易通 前段对水不通透。字体大小表示溶质浓度透,M2膜对水易通透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1.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 表8-1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 水 Nacl 尿素 髓袢降支细段高度通透不易通透不易通透 髓袢升支细段不通透高度通透中等通透 髓袢升支粗段不易通透不易通透不易通透 但主动重吸收 远曲小管有ADH时不易通透不易通透 集合管皮质易通透但主动重吸收 集合管髓质有AD时不易通透外髓部不通透 易通透但主动重吸收内髓部易通透

水 Nacl 尿素 髓袢降支细段 高度通透 不易通透 不易通透 髓袢升支细段 不通透 高度通透 中等通透 髓袢升支粗段 不易通透 不易通透 但主动重吸收 不易通透 远 曲 小 管 集合 管皮质 有ADH时 易通透 不易通透 但主动重吸收 不易通透 集 合 管髓质 有ADH时 易通透 不易通透 但主动重吸收 外髓部不通透 内髓部易通透 表8-1 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 (一)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1.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

2.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机制 100 a)髓袢降支细段:对NaC1 皮质层 300QN H20 不易通透对尿素不易通 CCT 透对水高度通透 300 200 300 水被重吸收(进入组 Nac 外隋层 织间隙) 400 H2o 500 600 -600 700 管内浓度倍增 nNaC I 际端 800 800 800 (管内为高渗梯度 尿 800内髓层 1000 -Nat 钠盐内>[钠盐]∞(力) 1000 H20 尿素 ([尿素]管内<[尿素]管外 300 1400 由髓袢的形态和功能特性决定的 尿浓缩机制示意图

2.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机制 ⑴髓袢降支细段:对NaCl 不易通透 对尿素不易通 透对水高度通透 ↓ 水被重吸收(进入组 织间隙) ↓ 管内浓度倍增 (管内为高渗梯度) ([钠盐]管内> [钠盐]管外) ([尿素]管内< [尿素]管外 由髓袢的形态和功能特性决定的

(2)髓袢升支细段: 对NaC高度通透 对尿素中等通透 对水不通透 NaC1向管外扩散 Ha口 尿素向管内扩散 尿素 -- Nacle 外 素Ha 尿素 管内浓度倍减 =Nac〓〓 (但仍为高渗梯度) 内 H2D Nacl (管外为高渗梯度) H2o 尿泰 十尿票 (管内[钠盐]渐↓ (管内[尿素]渐↑) NaCL 尿尿素X尿素+x H2 o- H H口 由()2肾内髓高渗梯度已 一形成。 肾川 直小血管

由⑴⑵肾内髓高渗梯度已 形成。 ⑵髓袢升支细段: 对NaCl高度通透 对尿素中等通透 对水不通透 NaCl向管外扩散 尿素向管内扩散 ↓ 管内浓度倍减 (但仍为高渗梯度) (管外为高渗梯度) (管内[钠盐] 渐↓) (管内[尿素] 渐↑)

(3)髓袢升支粗段 对NaCl主动转运 对尿素不通透 对水不通透 皮质 尿素 NaC1向管外扩 . ----NaCI- NaCl 外髓·內髓 尿素Ha 尿素+ c H2O 管内浓度倍减 尿 H2O (管内为低渗液) Nacl H2O (管外为高渗梯度) 显尿 尿素 NaCL H2O ([钠盐]管内<[钠盐]管外) oX NaCl 因此肾外髓高渗梯度已形成 肾川管 直血管

⑶髓袢升支粗段: 对NaCl主动转运 对尿素不通透 对水不通透 ↓ NaCl向管外扩散 ↓ 管内浓度倍减 (管内为低渗液) (管外为高渗梯度) ([钠盐]管内<[钠盐]管外) 因此肾外髓高渗梯度已形成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2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