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路丽虹 失意英雄泪空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分析,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 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通过比较,感受苏轼和辛弃疾不同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1、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 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2、辛弃疾的一生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十三年。他的祖父 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 起兵抗金复国。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 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 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在担 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朝廷对他总是起而 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但不论出仕或归隐,他从不放弃自 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然而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 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3、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 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 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 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 抒情词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我”所知道的辛弃疾 课前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资料,把你搜集到的内容整理到下面横线上
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 高一语文 《必修四》第四单元 路丽虹 1 失意英雄泪空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分析,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 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通过比较,感受苏轼和辛弃疾不同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1、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 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2、辛弃疾的一生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十三年。他的祖父 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 起兵抗金复国。辛弃疾 21 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 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 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在担 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朝廷对他总是起而 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但不论出仕或归隐,他从不放弃自 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然而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 想,直到 67 岁志未遂而死去。 3、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 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 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 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 抒情词。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我”所知道的辛弃疾 课前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资料,把你搜集到的内容整理到下面横线上
太原市第四实验中 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路丽虹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这首诗上片写 ,下片写 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三、赏读诗歌,含英咀华 (一)赏读上片 1、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2、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课堂探究】 (二)赏读下片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想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态度如何?写这些历史人物的意图又是什么呢?认真思考,填写下 历史人物所述事件(自己概|作者态度(引 写作意图 用原文) 总结:作者借用典故,意在表示
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 高一语文 《必修四》第四单元 路丽虹 2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这首诗上片写 ,下片写 , 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三、赏读诗歌,含英咀华 (一)赏读上片 1、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2、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课堂探究】 (二)赏读下片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想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态度如何?写这些历史人物的意图又是什么呢?认真思考,填写下 表。 历史人物 所述事件(自己概 括) 作者态度(引 用原文) 写作意图 总结:作者借用典故,意在表示
太原市第四实验中 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路丽虹 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塭英雄泪”和上片中的哪一句互相呼应,该如何理解?在抒 情方式上和上文有何不同? 【拓展延伸】 将本诗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做比较,分析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的异 同 1、相同点 思想内容上 表现手法上: 2、不同点: 《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念奴娇·赤壁怀古》 思想内容上 表现手法上 【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晩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释】 ①鹅湖:山名,在江西铅山县东北,鹅湖山上。原名荷湖,因晋人龚氏曾于此养鹅而改名。 辛弃疾隐居铅山、鹅湖一带近20年。病起:病愈初起。 ②枕簟(dian)溪堂:躺在水边的溪堂里的竹席上休息。簟:竹席。溪堂:筑在绥边上的 楼阁。 ③断云:片段的云 ④书咄咄:据《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被免官后,虽口无怨言,却终日在空中用手指书 “咄咄怪事”四字,表示对朝廷不满。咄咄:感叹声,表示惊怪。 ⑤休休:算了吧。这里指隐退。唐司空图隐居中条山,作休休亭,表示对仕途失望,甘心
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 高一语文 《必修四》第四单元 路丽虹 3 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和上片中的哪一句互相呼应,该如何理解?在抒 情方式上和上文有何不同? 【拓展延伸】 将本诗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做比较,分析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的异 同。 1、相同点: 思想内容上: 表现手法上: 2、不同点: 《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念奴娇·赤壁怀古》 思想内容上 表现手法上 【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释】 ① 鹅湖:山名,在江西铅山县东北,鹅湖山上。原名荷湖,因晋人龚氏曾于此养鹅而改名。 辛弃疾隐居铅山、鹅湖一带近 20 年。病起:病愈初起。 ② 枕簟(dian)溪堂:躺在水边的溪堂里的竹席上休息。簟:竹席。溪堂:筑在绥边上的 楼阁。 ③ 断云:片段的云。 ④ 书咄咄:据《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被免官后,虽口无怨言,却终日在空中用手指书 “咄咄怪事”四字,表示对朝廷不满。咄咄:感叹声,表示惊怪。 ⑤ 休休:算了吧。这里指隐退。唐司空图隐居中条山,作休休亭,表示对仕途失望,甘心
太原市第四实验中 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路丽虹 退隐。 ⑥一丘一壑:此句用班嗣语。《汉书·叙语》载班嗣书简云:“渔钩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 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⑦“不知”二句:化用刘禹锡《秋日书怀寄白宾客》诗“筋力上楼知”句意 (1)词的上阕写景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词的下阕主要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写在下面吧。 【课下作业】 1、预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找出文中所用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 高一语文 《必修四》第四单元 路丽虹 4 退隐。 ⑥ 一丘一壑:此句用班嗣语。《汉书·叙语》载班嗣书简云:“渔钩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 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⑦ “不知”二句:化用刘禹锡《秋日书怀寄白宾客》诗“筋力上楼知”句意。 (1)词的上阕写景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词的下阕主要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写在下面吧。 【课下作业】 1、 预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找出文中所用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2、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