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度春节 汶上一中郭玉亮 【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的来历及习俗。(重点) 2、认识春节的文化内涵,感悟传统文化魅力。(难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新课导入 由春节的地位导入。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年春运的时候都有数亿人回家过年。可见春节在人们心目 中的地位 二、过年的来历: 先请同学自己介绍,老师适当补充 1、春节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农历正月 初一“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 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 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八或二十三日起 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 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2、关于“过年”的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凶猛异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让人谈“年” 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 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 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理会他,只有老婆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并劝他快 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 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 屋内烛火通明。 “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 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 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 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 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
欢度春节 汶上一中 郭玉亮 【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的来历及习俗。(重点) 2、认识春节的文化内涵,感悟传统文化魅力。(难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有钱没钱 回家过年》 一、新课导入: 由春节的地位导入。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年春运的时候都有数亿人回家过年。可见春节在人们心目 中的地位。 二、过年的来历: 先请同学自己介绍,老师适当补充。 1、春节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农历正月 初一“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 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 年,遂称公历 1 月 1 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 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八或二十三日起, 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 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2、关于“过年”的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凶猛异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让人谈“年” 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 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 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理会他,只有老婆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并劝他快 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 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 屋内烛火通明。 “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 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 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 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 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
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 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 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 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 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 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 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知道万 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 月满,旧岁已完,新舂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 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命名为“万年历”。 春节习俗 二十三,祭灶关 二十四,扫房子 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贴门旗儿(春联); 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 1、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 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 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 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 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2、祭灶。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 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 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 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 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蒸花馍(19张)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 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 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 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 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 嫌”。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 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 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3、蒸花馍。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 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 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4、扫尘。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
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 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 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 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 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 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 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知道万 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 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 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命名为“万年历”。 三、春节习俗: 二十三,祭灶关;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贴门旗儿(春联); 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 1、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 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 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 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 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2、祭灶。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 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 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 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 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蒸花馍(19 张)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 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 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 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 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 嫌”。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 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 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3、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 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 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4、扫尘。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
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 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 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 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 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5、写春联。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 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 之言。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 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 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 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 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 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 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6、置天地桌。传说除夕之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接神习俗。天地桌是一 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主要为接神使用。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因为平时 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要对神佛大酬劳一次。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 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的偶像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是一本木 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 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 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 7、吃年夜饭。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 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 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 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算盘声和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 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 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 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 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 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 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 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年夜饭的名 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 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 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 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 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8、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 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 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 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 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 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 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
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 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 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 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 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5、写春联。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 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 之言。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 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 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 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 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 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 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6、置天地桌。传说除夕之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接神习俗。天地桌是一 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主要为接神使用。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因为平时 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要对神佛大酬劳一次。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 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的偶像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是一本木 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 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 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 7、吃年夜饭。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 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 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 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算盘声和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 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 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 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 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 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 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 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年夜饭的名 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 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 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 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 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8、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 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 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 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 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 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 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
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 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9、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 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10、拜年。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 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 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 “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 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四、春节禁忌: 春节期间,人们往往会利用谐音,互相说一些吉利的祝福的话,食物往往也跟谐音相关。 比如鱼代表年年有余,肉丸子意味着团团圆圆,年糕表示步步高。客家人正月初七吃七样菜, 包括芹菜(象征勤快)、蒜(象征计算)、葱(象征聪明)、芫妥(象征缘分)、韭菜(象征长 久)、鱼(象征富余)、肉(表示富裕)等。有的地方时兴送橘子,以表吉利。除夕之夜,阖 家团聚,从前家家点烛、焚香、祭祖,一起吃年夜饭。这是家庭团圆的重要时刻,多少年来, 人们都看重这一时刻。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在外地的儿孙多半要赶回家,和家人团聚。旧时 北京人过年时要吃荸荠,谐音“必齐”,没有回来的人也要给他摆一幅碗筷,就是强调新年 团聚。以前,一般是晚辈回到长辈所居住的地方,现在,由于工作和时间关系等原因,也有 长辈到儿孙辈家里过年,地点变了,不变的是浓浓的血缘亲情。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年轻人守岁可为长辈增寿。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因“岁”与“祟”同音,人们认为“压 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保佑孩子们平平安安,顺利成长。除夕之夜,有的地方往往有解神的 风俗,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 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舂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春节期间也有一些行为禁忌。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 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 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 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 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传说正月初十为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 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 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 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 预示当年丰收。 五、春节诗词: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夜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 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9、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 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10、拜年。 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 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 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 “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 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四、春节禁忌: 春节期间,人们往往会利用谐音,互相说一些吉利的祝福的话,食物往往也跟谐音相关。 比如鱼代表年年有余,肉丸子意味着团团圆圆,年糕表示步步高。客家人正月初七吃七样菜, 包括芹菜(象征勤快)、蒜(象征计算)、葱(象征聪明)、芫妥(象征缘分)、韭菜(象征长 久)、鱼(象征富余)、肉(表示富裕)等。有的地方时兴送橘子,以表吉利。除夕之夜,阖 家团聚,从前家家点烛、焚香、祭祖,一起吃年夜饭。这是家庭团圆的重要时刻,多少年来, 人们都看重这一时刻。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在外地的儿孙多半要赶回家,和家人团聚。旧时 北京人过年时要吃荸荠,谐音“必齐”,没有回来的人也要给他摆一幅碗筷,就是强调新年 团聚。以前,一般是晚辈回到长辈所居住的地方,现在,由于工作和时间关系等原因,也有 长辈到儿孙辈家里过年,地点变了,不变的是浓浓的血缘亲情。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年轻人守岁可为长辈增寿。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因“岁”与“祟”同音,人们认为“压 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保佑孩子们平平安安,顺利成长。除夕之夜,有的地方往往有解神的 风俗,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 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春节期间也有一些行为禁忌。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 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 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 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 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传说正月初十为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 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 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 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 预示当年丰收。 五、春节诗词: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夜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田家元日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六、拓展探究:中国人为什么离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愁对于每个在外漂泊奋斗的游子来说,是 分或浓或淡的牵挂,纵然我们没有王维那种举目无亲的孤独感,但在都市人海中挣扎的疲惫 也总让人期待着能有一时半刻的安闲静谧,此时,“回家”就成为了我们近似于偏执的信仰 了。而这种信仰并非凭空泛起,回望百代之下的先贤智者,“家”与“乡”的概念可谓须臾 难离,然而,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又为何有那如许多的离别和乡愁?究竟是怎样强大的力 量能将如此安土重迁又恋家不舍的人们驱离家乡?在这人人脚步好像永不停歇的时代,离开 或者回归,又都意味着什么? 1、古人离乡为发迹:三千里外觅封侯 传统中国普通人被東缚在土地上,能够离家的只能是士大夫阶层。中国古代的地权和税 赋形式,从根本上说,是对中国农民的一种束缚。中国农民不能也不可能饿着肚子,冒着杀 头的危险,离开家乡跑出去,惟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分的耕种,成为国家的顺民一条路。到 明代,这种束缚被用法律的形式真正明确出来:百姓不能行走出百里,出门要带有官吏颁发 的路引,也就是介绍信路条,令这种人身束缚达到了巅峰 2、近人离乡寻出路:著书岂为稻梁谋 近代中国各种矛盾日渐指向腐朽的专制统治。在这种内忧外患下,中国留学生开始东渡 日本,开始了其留学的生涯。“1896年以后,中国学生陆续东渡,他们最初的目的,纯然是 吸收新知,俾于学成为国效力,毫无革命与立宪的意识”。出国留学成知识分子为自己为国
田家元日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六、拓展探究:中国人为什么离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愁对于每个在外漂泊奋斗的游子来说,是一 分或浓或淡的牵挂,纵然我们没有王维那种举目无亲的孤独感,但在都市人海中挣扎的疲惫, 也总让人期待着能有一时半刻的安闲静谧,此时,“回家”就成为了我们近似于偏执的信仰 了。 而这种信仰并非凭空泛起,回望百代之下的先贤智者,“家”与“乡”的概念可谓须臾 难离,然而,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又为何有那如许多的离别和乡愁?究竟是怎样强大的力 量能将如此安土重迁又恋家不舍的人们驱离家乡?在这人人脚步好像永不停歇的时代,离开 或者回归,又都意味着什么? 1、古人离乡为发迹:三千里外觅封侯 传统中国普通人被束缚在土地上,能够离家的只能是士大夫阶层。中国古代的地权和税 赋形式,从根本上说,是对中国农民的一种束缚。中国农民不能也不可能饿着肚子,冒着杀 头的危险,离开家乡跑出去,惟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分的耕种,成为国家的顺民一条路。到 明代,这种束缚被用法律的形式真正明确出来:百姓不能行走出百里,出门要带有官吏颁发 的路引,也就是介绍信路条,令这种人身束缚达到了巅峰。 2、近人离乡寻出路:著书岂为稻梁谋 近代中国各种矛盾日渐指向腐朽的专制统治。在这种内忧外患下,中国留学生开始东渡 日本,开始了其留学的生涯。“1896 年以后,中国学生陆续东渡,他们最初的目的,纯然是 吸收新知,俾于学成为国效力,毫无革命与立宪的意识”。出国留学成知识分子为自己为国
家找出路的首选。 早期留学生多边缘人物而少“良家子弟”,到科举改革时,留学已渐成学子的众矢之的。 在新教育体制下,大学毕业基本在城市求职定居,甚至死后也安葬在城市,不像以前一样要 落叶归根。这意味着以前整个社会的循环流动在相当大程度上已经中止,其一个影响深远的 社会后果,即中国的城乡渐呈分离之势。据章太炎所见,因读书人不返乡造成的近代城乡之 别约始于兴学堂 3、建国后离乡因政治:一颗红心献祖国 在1949年初,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政权逐步在中国大地站住脚,新的解放区需要越来越 多的干部前去接收政权,在这个背景下,各解放区选拔大批干部随军队南下,一边战斗一边 建立政权,从而牢牢的稳固了新解放区局势。这些干部就地扎根下来,成为最蔚为壮观的“迁 移潮”,也是中共政权建立后,政府所主导的第一股大规模“离乡潮”。 真正的大规模知青下乡,还是在60年代文革爆发以后,为了解决大规模城市学生的就 业问题,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开始向边远边疆地区和艰苦的农村地区,成规模的下派城 市学生和红卫兵,到70年代末,被下放下去的城市知识青年,达到了1800万。到20世纪 70年代末为止,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也是政府刻意主导的,最大规模的人口离乡行动 4、改革开放后离乡:跋山涉水为谋生 改革开放30年来,大量农民离开乡村,走向城市,形成巨大的人口流动潮。据估计, 80年代初,全国离开户籍所在地外出打工的农民人数不超过200万。1984年国家允许农村 人口自带口粮进城打工时,当年全国流动人口猛增到2000万。此后,人口流动的增长更是 势不可当。1993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在外流动约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5%。1995年全 国流动人口增加到8000万,到现阶段,农村外出流动人口达1亿以上。 5、未来的中国式离乡:为实现自我价值 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 住、行、性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 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再上一层需要,是社交的需要,如满足归属感,希望 得到友爱等。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实力,后者指对地位 威望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 七、春节祝福 不管是晴天、阴天、雨天,能见到你的一天,就是晴朗的一天;不管是昨天、今天、明 天,能和你在一起的一天,就是美好的一 片绿叶,饱含着它对根的情谊;一句贺词,浓缩了我对你的祝愿。又是一个美好的开 始-新年岁首,祝成功和快乐永远伴随着你。 钟声是我的问候,歌声是我的祝福,雪花是我的贺卡,清风是我的拥抱,快乐是我的 礼物!统统都送给你,新年快乐! 一串串鞭炮打开快乐,一盏盏灯笼充满喜庆,一家家团圆火热欢笑,一声声祝福嵌满真 情 路漫漫,风淡淡,天蓝蓝,思绵绵。烟火灿,过新年,快乐伴,赛神仙。与好运,常相 见,跟安全,永连线。祝福你,福无限,日子美,生计甜。 拈一片深冬的雪,斟一杯春天的酒,加一滴快乐的水,添一勺走运的花,摘一轮皎白的 月,洒一缕绚烂的光,酿一句真诚的话:新年快乐! 八、春节的文化内涵:除旧迎新消灾祈福 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 春节是古老的节日,承载着厚重的传统,在现代也包含了新的文化意蕴,如具有一定的 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生态文化、信息文化内涵
家找出路的首选。 早期留学生多边缘人物而少“良家子弟”,到科举改革时,留学已渐成学子的众矢之的。 在新教育体制下,大学毕业基本在城市求职定居,甚至死后也安葬在城市,不像以前一样要 落叶归根。这意味着以前整个社会的循环流动在相当大程度上已经中止,其一个影响深远的 社会后果,即中国的城乡渐呈分离之势。据章太炎所见,因读书人不返乡造成的近代城乡之 别约始于兴学堂。 3、建国后离乡因政治:一颗红心献祖国 在 1949 年初,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政权逐步在中国大地站住脚,新的解放区需要越来越 多的干部前去接收政权,在这个背景下,各解放区选拔大批干部随军队南下,一边战斗一边 建立政权,从而牢牢的稳固了新解放区局势。这些干部就地扎根下来,成为最蔚为壮观的“迁 移潮”,也是中共政权建立后,政府所主导的第一股大规模“离乡潮”。 真正的大规模知青下乡,还是在 60 年代文革爆发以后,为了解决大规模城市学生的就 业问题,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开始向边远边疆地区和艰苦的农村地区,成规模的下派城 市学生和红卫兵,到 70 年代末,被下放下去的城市知识青年,达到了 1800 万。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为止,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也是政府刻意主导的,最大规模的人口离乡行动。 4、改革开放后离乡:跋山涉水为谋生 改革开放 30 年来,大量农民离开乡村,走向城市,形成巨大的人口流动潮。据估计, 80 年代初,全国离开户籍所在地外出打工的农民人数不超过 200 万。1984 年国家允许农村 人口自带口粮进城打工时,当年全国流动人口猛增到 2000 万。此后,人口流动的增长更是 势不可当。1993 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在外流动约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15%。1995 年全 国流动人口增加到 8000 万,到现阶段,农村外出流动人口达 1 亿以上。 5、未来的中国式离乡:为实现自我价值 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 住、行、性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 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再上一层需要,是社交的需要,如满足归属感,希望 得到友爱等。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实力,后者指对地位、 威望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 七、春节祝福: 不管是晴天、阴天、雨天,能见到你的一天,就是晴朗的一天;不管是昨天、今天、明 天,能和你在一起的一天,就是美好的一天。 一片绿叶,饱含着它对根的情谊;一句贺词,浓缩了我对你的祝愿。又是一个美好的开 始--新年岁首,祝成功和快乐永远伴随着你。 钟声是我的问候,歌声是我的祝福,雪花是我的贺卡,清风是我的拥抱,快乐是我的 礼物!统统都送给你,新年快乐! 一串串鞭炮打开快乐,一盏盏灯笼充满喜庆,一家家团圆火热欢笑,一声声祝福嵌满真 情。 路漫漫,风淡淡,天蓝蓝,思绵绵。烟火灿,过新年,快乐伴,赛神仙。与好运,常相 见,跟安全,永连线。祝福你,福无限,日子美,生计甜。 拈一片深冬的雪,斟一杯春天的酒,加一滴快乐的水,添一勺走运的花,摘一轮皎白的 月,洒一缕绚烂的光,酿一句真诚的话:新年快乐! 八、春节的文化内涵:除旧迎新 消灾祈福 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 春节是古老的节日,承载着厚重的传统,在现代也包含了新的文化意蕴,如具有一定的 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生态文化、信息文化内涵
就政治文化意义而言,春节代表着祥和、和谐、稳定。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选择在 春节前后下基层,走访、慰问工作在第一线的工人、农民、教师、科研人员、公安干警、解 放军官兵等,给贫困家庭送温暖,带去实惠(如慰问金和过年食品等),表达中央的关怀 与民同乐,共庆新春佳节。春节期间,总有一些人需要坚守工作岗位,而不能与家人团圆, 这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集体过年(如军营、工地等),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传达新年问候 和祝福,也是很有意义的。当然,社会的安祥、和谐并不是以领导人的重视或“在场”体现 出来的,甚至可以说,什么时候不再需要领导人去慰问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能过一个好年、 快乐的年,什么时候才说明社会真正有了很大的进步:当人们不再以能见到最高领导人为荣, 而以自己的公民身份自豪的时候,那时才进入了文明的较高阶段 从经济文化来看,由于中国人及海外华人把春节当做一个盛大的节日,带动了许多商品 的消费,为营造节日气氛,带动了歌舞表演、电影电视、建筑装潢、服装印染、书法绘画以 及民间的彩扎业、油漆业、鞭炮业、香烛业、剪纸彩画业,等等,特别是跟饮食相关的行业 更是充满了节日的气氛。由过年返乡、旅游引起交通极度繁忙,市场繁荣,春节“黄金周 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独特景象。年终也是算账的时间,结清旧账 望新年又有好收成! 春节也具有生态文化的意义,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新年与四时中的立春节气接近, 一年之始与四季之始的时间基本合拍。过年时兴的花果植物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如金橘、 水仙花等。开春后也提出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如《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祀山林 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 从社会生态来看,春节的气氛给人们带来浓浓的暖意,孕育着蓬勃的生机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现代春节期间成为信息流通的高峰期,手机短信频发,不乏 原创性作品,洋溢着文采和生活哲理;电话、互联网连接着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可视电话、 网络拜年成为新的联系沟通方式,这是现代高技术和信息文化带来的便利。咫尺天涯,信息 即时通达,信息时代信息“爆炸”,人们互致问候,相互祝福,使“地球村”充满欢声笑语, 增强感情交流,这是全球化时代的新景观。人们越来越不局限于偏居一隅,华人更多地走向 世界,而春节是联络全球华人感情的最好时机,这也是身份认同的表现。 总之,春节不只是一个节日,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九、十二生肖: 生肖也称属相,是中国和东亚地区的一些民族用来代表年份和人的出生年的十二种动 物。生肖的周期为12年。每一人在其出生年都有一种动物作为生肖。十二生肖即鼠、牛 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是中国民间计算年龄的 方法,也是一种古老的纪年法,亦称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隐含意义。 1、老鼠和牛老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奋。智慧和勤奋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如果光 有智慧,不勤奋,那就变成小聪明:而光是勤奋,不动脑筋,那就变成愚蠢。这两者一定要 结合。这是祖先对我们第一组的期望和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组 2、老虎和兔子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谨慎。勇猛和谨慎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 作到胆大心细。如果勇猛离开了谨慎,就变成了鲁莽,而没了勇猛,就变成了胆怯。这一组 也非常重要,所以放在第二位置上 3、龙和蛇龙代表刚,蛇代表柔韧。所谓刚者易折,太刚了容易折断,但是,如果只有 柔的一面就易失去主见,所以刚柔并济是我们的祖训 4、马和羊马代表勇往直前,羊代表和顺。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直奔目标,不顾及周围 环境,必然会和周围不断磕碰,最后不见得能达到目标。但是,一个人光顾及和顺,他可能 连方向都没有了。所以勇往直前的秉性,一定要和和顺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是祖先对我们的
就政治文化意义而言,春节代表着祥和、和谐、稳定。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选择在 春节前后下基层,走访、慰问工作在第一线的工人、农民、教师、科研人员、公安干警、解 放军官兵等,给贫困家庭送温暖,带去实惠(如慰问金和过年食品等),表达中央的关怀, 与民同乐,共庆新春佳节。春节期间,总有一些人需要坚守工作岗位,而不能与家人团圆, 这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集体过年(如军营、工地等),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传达新年问候 和祝福,也是很有意义的。当然,社会的安祥、和谐并不是以领导人的重视或“在场”体现 出来的,甚至可以说,什么时候不再需要领导人去慰问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能过一个好年、 快乐的年,什么时候才说明社会真正有了很大的进步;当人们不再以能见到最高领导人为荣, 而以自己的公民身份自豪的时候,那时才进入了文明的较高阶段。 从经济文化来看,由于中国人及海外华人把春节当做一个盛大的节日,带动了许多商品 的消费,为营造节日气氛,带动了歌舞表演、电影电视、建筑装潢、服装印染、书法绘画以 及民间的彩扎业、油漆业、鞭炮业、香烛业、剪纸彩画业,等等,特别是跟饮食相关的行业 更是充满了节日的气氛。由过年返乡、旅游引起交通极度繁忙,市场繁荣,春节“黄金周” 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独特景象。年终也是算账的时间,结清旧账,希 望新年又有好收成! 春节也具有生态文化的意义,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新年与四时中的立春节气接近, 一年之始与四季之始的时间基本合拍。过年时兴的花果植物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如金橘、 水仙花等。开春后也提出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如《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祀山林 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 从社会生态来看,春节的气氛给人们带来浓浓的暖意,孕育着蓬勃的生机。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现代春节期间成为信息流通的高峰期,手机短信频发,不乏 原创性作品,洋溢着文采和生活哲理;电话、互联网连接着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可视电话、 网络拜年成为新的联系沟通方式,这是现代高技术和信息文化带来的便利。咫尺天涯,信息 即时通达,信息时代信息“爆炸”,人们互致问候,相互祝福,使“地球村”充满欢声笑语, 增强感情交流,这是全球化时代的新景观。人们越来越不局限于偏居一隅,华人更多地走向 世界,而春节是联络全球华人感情的最好时机,这也是身份认同的表现。 总之,春节不只是一个节日,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九、十二生肖: 生肖也称属相,是中国和东亚地区的一些民族用来代表年份和人的出生年的十二种动 物。生肖的周期为 12 年。每一人在其出生年都有一种动物作为生肖。十二生肖即鼠、牛、 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是中国民间计算年龄的 方法,也是一种古老的纪年法,亦称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隐含意义。 1、老鼠和牛 老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奋。智慧和勤奋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如果光 有智慧,不勤奋,那就变成小聪明;而光是勤奋,不动脑筋,那就变成愚蠢。这两者一定要 结合。这是祖先对我们第一组的期望和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组。 2、老虎和兔子 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谨慎。勇猛和谨慎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 作到胆大心细。如果勇猛离开了谨慎,就变成了鲁莽,而没了勇猛,就变成了胆怯。这一组 也非常重要,所以放在第二位置上。 3、龙和蛇 龙代表刚,蛇代表柔韧。所谓刚者易折,太刚了容易折断,但是,如果只有 柔的一面就易失去主见,所以刚柔并济是我们的祖训。 4、马和羊 马代表勇往直前,羊代表和顺。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直奔目标,不顾及周围 环境,必然会和周围不断磕碰,最后不见得能达到目标。但是,一个人光顾及和顺,他可能 连方向都没有了。所以勇往直前的秉性,一定要和和顺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是祖先对我们的
第四组期望。 5、猴子和鸡猴子代表灵活,鸡定时打鸣,代表恒定,灵活和恒定一定要紧紧结合在 起。如果你光灵活,没有恒定,再好的政策也得不到收获。一方面具有稳定性,保持整体和 谐和秩序,另一方面有能在变通中前进,这才是最根本的要旨 6、狗和猪狗代表忠诚,猪代表随和。如果一个人太忠诚,不懂得随和,就会排斥他人 反过来,一个人太随和,没有忠诚,这个人就失去原则。无论是对一个民族的忠诚,还是对 自己理想的忠诚,一定要与随和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样才容易保持内心深处的平衡 十、作业 结合自己对春节文化的认识,写一篇作文
第四组期望。 5、猴子和鸡 猴子代表灵活,鸡定时打鸣,代表恒定,灵活和恒定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 起。如果你光灵活,没有恒定,再好的政策也得不到收获。一方面具有稳定性,保持整体和 谐和秩序,另一方面有能在变通中前进,这才是最根本的要旨。 6、狗和猪 狗代表忠诚,猪代表随和。如果一个人太忠诚,不懂得随和,就会排斥他人。 反过来,一个人太随和,没有忠诚,这个人就失去原则。无论是对一个民族的忠诚,还是对 自己理想的忠诚,一定要与随和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样才容易保持内心深处的平衡。 十、作业: 结合自己对春节文化的认识,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