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交通大学校史序……………陆定一1 第一章 南洋公学8时期(1896一1906年)……… ………1 第一节交通大学的前身一南洋公学………1 一、南洋公学的诞生……………………………… 二、机构和更迭…… 三、经费和待竭………………10 第二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12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思想的渊源…12 二、西学与中学之争……… …14 第三节设立师范院… …21 一一、师范院的诞生…………… … 21 二、外院…… 27 三、附属小学堂… …28 第四节南洋公学的主体… …31 一、中院……… …31 二、上院缓办… ………33 第五节加速培养从政人才………36 一、设立特班……*……………………………36 1
二、设立政治班、商务班…………40 三、设立译书院和东文学堂…………41 第六节反封建专制斗争的“墨水瓶”事件…45 本毫小结………………………………*…48 第二章 创罐近代工料大学(1906一1920年)………………50 第一节创办工科,加强实业教育… …50 一、办学方向的转变……… 50 二、停办商科、转向工科… ……52 三、蹭设专科、扩大规模…… …54 四、行政体制、人事更迭…… …59 五、艰苦创业、勤俭治校… …61 第二节教育宗旨和唐文治的办学主张… …63 、 教育宗……… ……63 二、唐文治的办学主张… ……64 第三节教学概况和尚实办学思想的实施…… …71 一、专科的教学概况………… …71 二、附腐中、小学的教学概况… …85 第四节教学特色和学风……………… ……88 一、教学特色… …88 二、爱国、俭朴、数奋、求实的学风…… …97 第五节体育………………… 100 一、体育运动开展概况… 100 二、技击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03 三、足球运动的开展………… 104 第六节学生的管理、就业及社团组织…… 105 一、学生的管理………………… 105 2
二、学生就业和留学概况…………… 108 三、社团组织…………………………110 第七节孙中山先生莅校讲演… 113 一、辛亥武昌起义后本校的形势………… 113 二、孙中山先生莅校讲演… 114 第八节在“五四”运动的洪流中……… 115 一、救亡图存,走向社会… 115 二、创办义务学校,为工农服务… 117 本章小结……………………………… 119 第三章正式定名变通大学(1921一1927年)……, 121 第一节学校三次改组…… n..o 121 一、第一次改组合校………… 121 二、第二次改组分校…… 128 三、第三次改组… 137 第二节教研结合的办学思想… 138 一、办学思想的变化… *… 138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141 三、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的特点…… 155 第三节严格的教学管理和朴实的学习风气… 159 一、教学制度、环节及管理……… 159 二、教学特色及学风………… 165 三、一支有良好素养的教师队伍…… 170 四、讲究教学效果……… 171 第四节学术活动的兴起……… 175 一、学术研究活动…… 175 二、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179 .R
第五节体育及课外活动…… **180 一、体育活动…… 180 二、课外活动…… 183 第六节学生群众社团蓬勃发展…… 184 一、学生会… 184 二、南洋义务学校… 187 三、南洋周刊社… 190 四、南洋通讯社… 192 五、南洋学会… 193 六、工程学会… 195 七、经济学会… 196 八、南洋歌社… 197 九、学术研究会… 198 十、赎路储金会……………… 198 第七节中共交大党支部的墟立和反帝 反封建斗争……… 199 一、楚立第一个中共党支部……199 二、在斗争中团结群众壮大组织…… 203 三、在“五州”运动的洪流中……… 206 四、“四·一二”反革命敢变中光团 组织道受破坏…………………………… 210 本章小结………………… 211 第四章建立理、工、管理结合的交通大学 (1928—1936年)…………213 第一节南京国民政府接管交大…………… 213 一、校长更迭…… 213 ▣4
二、行政组织和管理体制………… 216 三、经费、基建、图书、设备 221 第二节教育宗旨、课程设置与办学特点…… 222 一、教育宗自………… 222 二、学制与课程设置……… 224 三、办学特点与教学作风…… 226 第三节各院、系教学概况……… 232 一、科学学院…… 233 二、管理学院… 251 三、土木工程学院…… 271 四、电机工程学院… 279 五、机械工程学院… 285 六、中国文学系……… 293 七、外语系……… 295 第四节科学研究与学术活动…… 297 一、研究所概况………… 297 二、各院系的科学研究… 299 三、社团组织和学术活动… …… 301 第五节训育、体育和军训…… 305 一、训育…… 305 二、体育和军训… 307 第六节教职工和学生概况…… 310 一、救师和职工概况… 310 二、学生概况………… 312 第七节 交大师生的抗日救亡运动…… 314 一、觉醒……… 314 二、掀起抗日反蒋怒潮………316 5
三、积极参加4·二八”抗战 和“一二。九力运动… 319 本章小结…………………………………… 321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立交通大学 (1937-一1945年)……… 323 甲,上海法粗界时的交通大学………… …………325 第一节校务概况…………… 325 一、迁校法粗界… 325 二、改隶与部分院系改名之争 327 三、经费与图书… 329 第二节教育概况……… …… 332 一、维持教学传统…… 332 二、教学、实验、实习… 333 三、入学与毕业… 334 四、训育与体育…… 336 第三节各院系概况…… 0… 338 一、理学院…… 338 二、工学院…… 348 三、管理学院… 365 四、中国文学系… 376 第四节抗日救亡运动…… 377 一、国民党和租界当局的高压与控制… 377 二、组织学生抗日救亡协会…… 378 三、参加“救济失学义卖”活动… 379 乙,厘庆的国立交通大学(1940-1945年)…380 第五节校务概况………… 380
一、创办国立交通大学分校……………380 二、成立国立交通大学本部………… 382 第六节教育概况………… 388 一、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 388 二、教学新气象………… 390 三、坚持优良传统… 391 四、科学研究…………… 395 五、训育与体育…… 397 第七节各院系概况…… 401 一、电机工程系(附电信研究所)…… 401 二、机械工程系… 407 三、土木工程系…… 411 四、航空工程系…… 415 五、造船工程系(附轮机、航海科)… 418 六、管理学院…… 425 第八节抗日民主活动… 430 本章小结……… 432 第六章抗战胜利后的交通大学 (1945—1949年)………… 434 第一节渝沪两地师生会合建校…… 434 、一、重庆师生分批复员上海…… 434 二、沪校频生迎接复员…… 435 三、整理校务正式开学…… 436 第二节人事、机构、经费、基建、设备、图书 437 一、行政系统… 437 二、 校长更送…… 438 07
三、教师概况…… 440 四、职工概况…………………441 五、学生概况… 442 六、经费、塞缝、设备、图书… 443 第三节教学概况…… 444 一、院系规棋… 445 二、教育宗旨… 445 三、坚持优良办学传统… 446 四、說章制度… 448 第四节院系概况… 451 一、理学院… 451 二、工学院……… 453 三、管理学院… 483 四、电信研究所…… 486 第五节学术活动…… 487 一、各种学会林立… 487 二、举行学术演讲……… 488 三、出版学术刊物…… 488 四、中、英文竞赛活动… 489 第六节体育活动…… 489 一、制定《一年级学生体育成绩测验项目 和给分标准规定》……… 489 二、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 491 第七节在第二条说线的革命洪流中… 491 一、争取读书权利的斗争………………… 492 二、反帝与抗暴…… 494 三、护校洪流……………… 496 8· B
四、反饥饿、反内晚、反迫害……………… 499 五、黎明前的战斗…………… 502 本章小结…… 505 附录……… 507 一、《国立交通大学学籍规则草案》…………… 507 二、《国立交通大学重习、留级、停学、休学、退学 规则》……………… 516 三、《国立交通大学学生奖惩规则》………… 518 四、《国立交通大学学生奖惩规则实施程序》· 522 交通大学校名、隶属沿革、历任负费人概况表… 523 后记…… 535 9·
第一章南洋公学时期 (1896一1906年) 第一节 交通大学的前身—一南洋公学 一、南洋公学的诞生 清末年,由于朝廷的腐败,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凌辱。民 族的危机,刺激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 代表的维新派,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们于1895年5月以“公车上 书”为起点,开始设学会,办报馆,著书立说,要求“拒和、迁都、练 兵、变法”,鼓吹“冲决网罗”,效法日本明治维新,试图对中国的 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文化教育制度土,从提倡“西学” 入手,探求救亡的道路。在封建统治阶级当中也有不少洋务派人 物,为了扩大其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纷纷上奏疏,要 求在兵制、财政和学政等方面进行改革,以维持摇摇欲坠的清王 朝。南洋公学的创办人盛宣怀,也是洋务活动中十分活跃和掌 握实力的人物。 盛宣怀(1844一1916),宇杏荪,号愚斋、止叟,江苏武进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