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船与海洋 杨標陈伯真编著 的故事 STORIES ABOUT MEN,SHIPS AND SEAS 上游发廷大学出版社
杨槱,1917年生于北京。 1940年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 学,2002年获荣誉工学博士学 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 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船舶设 计、生产、教育和科学研究工 作,曾主持设计和制造内河客 货船、沿海和远洋货船多 艘,发表和出版了《船舶静力学》、《电子计算 机辅助船舶设计》等专著和有关论文多篇,长期 担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和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副理 事长,1962年以来,从事中国和世界船舶史研究, 发表过“中国造船发展简史”、“对泉洲湾宋代 海船复原的几点看法”等多篇论文。曾任中国太 平洋历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船史研究会名誉会长。 陈伯真,1936年生,1956年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 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 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年 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 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编著有《船 帕结构力学》、《薄壁结构力 学》、《船舶及海洋工 靠性分析》等高等学校教材
古代人划独木舟 腓尼基船驶过直布罗陀 维京人出海航行 古罗马商船 马尼拉大帆船驶往墨西哥
勒班陀海战 纳尔逊将军旗舰“胜利”号 东印度贸易商船 “Britania”号 “Charlotte Dundas”号
“密苏里”号在珍珠港 多用途干货船 “海上巨人”号油轮 Eopvn RED FUNNEL SEAFUGHT 双体船 水翼船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 拉斐特级护卫舰 当代旅游船 海底采油系统 极区景象
序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孕育了人类文明。船舶是人类征服海洋、江河的工具,是 认识世界的载体。人类自古以来就向往、崇拜蓝色海洋,但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之路 却始终是曲折的。 在远古时代,独木舟使人们能够跨越江河、运送物品。进入15世纪后,随着罗 盘、六分仪、海图、三角帆、艉舵、三桅帆船等工具或技术的应用,人类开始了以探险 为中心的“大航海”时代。中国明朝郑和与他的宝船队拉开了航海探险的序幕,葡 萄牙的亨利航海比郑和晚15年,意大利的哥伦布则晚87年。新航路和新大陆以 及成千上万个新岛屿的发现,开辟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 互对抗和斗争的历史,才有了真正意义的人类世界史。在这激动人心的时代里,天 文、地理知识极大丰富,造船和航海水平不断提高。 工业革命后,船舶不断进步,促进海上运输、贸易及海洋开发、海洋旅游等领域 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步深化,海洋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形象不仅是世 界交通的通道,而且日益显示出是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活动空间之所在。 随着世界造船与航运的发展,我国造船业也有了迅速的进步。进入21世纪, 我国已全面掌握了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的设计建造技术,形成了 一批标准化、系列化的品牌船型;我国已进入大型液化天然气船、万箱级集装箱船、 30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等高端产品市场,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造船 大国。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国拥有18000千米漫长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千米 辽阔的海洋经济专属区。大力开发利用海洋,是中国和平崛起伟大进程中的必然 选择。繁荣海洋文化事业、提升公民的海洋海权意识是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的工作。 杨槱先生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的船舶工程专 家。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60余年,他耕耘在船舶设计与教育事业园地上,是中 国船舶设计学科的开拓者,也是中国造船科技发展历史研究的奠基者。杨槱教授 好学不倦,虽逾90高龄仍笔耕不倦,每日勤奋写作。最近几年,先后写作出版了 《帆船史》、《轮船史》、《郑和下西洋史探》及《话说中国帆船》(与陈伯真教授合作)等 多部著作。 本书是杨桶教授与陈伯真教授合作的新著。书中以重大海洋历史事件为主
2 人、船与海洋的故事 线,介绍了人类进军海洋的进程,描绘了一幅人类征服海洋、发现新大陆、人类迁移 与文明交融、船舶技术发展的历史长卷,展现了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生动场景。本 书以简练的语汇叙述了世界造船业和海上航运业的发展,向读者介绍了海上贸易、 当代海洋运输、海洋探险与调查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上旅游、海上战争和海军等 多方面的内容和知识,展示了人、船与海洋间的关系。 本书的出版,对于繁荣我国海洋文化事业,普及船舶与海洋知识,激发广大青 少年热爱造船、投身海洋事业的热情,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高民族振 兴的使命感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在相关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和对这些领域感 兴趣的读者,本书实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趣味高雅、知识丰富的著作。 是为序。谨向杨教授以及为我国船舶工业和海洋开发事业今日之伟大成就 奠定基础、作出贡献的前辈科学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致以崇高敬意!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 博士 2008年9月
前 言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中的86%有海岸线,近三分之 一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线60千米的区域内。自古以来,人类就与海洋有了密切 关系。 我国沿海有长达18000千米长的海岸线,有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6900个, 岛屿岸线14500千米。我国除了拥有离岸12海里的领海外,还拥有相当于陆地面 积约1/3,计三百多万平方千米的海洋经济专属区,是世界上的一个海洋大国。 人类从万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已经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从事远航迁徙 活动了。两千多年前,古人最早的海上贸易活动,如东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和地中 海的航海贸易也已经相当活跃。公元15一18世纪,欧洲的航海家们为探索新航路 和新土地,开创了辉煌的“大航海时代”。后来全球海上贸易航线开辟,六大洲(南 极洲除外)的人们都可以方便地相互交往。另一方面,随着商贸的竞争和殖民地的 争夺,频繁地爆发了海上战争。战胜者成为海上霸主。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 国都曾先后称雄海上。 公元18世纪下半叶,欧洲兴起了工业革命,轮船发明后,人们向海洋进军的势 头更加猛烈。世界各强国都十分重视海权,彼此之间争夺激烈,从而酿成了1914~ 1918年和1939~1945年的两次世界大战。由于舰船和武器的进步,当代战舰的 发展重点已从巨炮重装甲的战斗舰,转到装有核动力的航空母舰和潜艇。直到今 天,强国之间的军备竞赛,从未间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不仅传统的海洋水产业和航运 业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特别是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 开采已成为当今的巨大产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全球海洋旅游业蓬 勃兴起。尽管如此,人们对海洋的认识至今还是十分有限的。广阔的海洋仍有待 于我们去深入探测、研究、开发和利用。此外,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保护 海洋也是当前的一个迫切任务。 自古以来,中国与海洋就有了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古代从秦、汉、魏、晋,直 到唐、宋、元各代的两千多年间,中国的海上实力(包括商船队和海军)和中国帆船 的优良性能,蜚声海内外。但明、清两代的统治者为了防范沿海敌对势力和外来海 寇的侵害,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严禁沿海居民造船与海外通商贸易。这 就导致了生产力发展停滞,海防削弱,以致无力抗拒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殖民者的
2 人、船与海洋的故事 入侵,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困境达百余年之久。这对我们中国人是一个 极大的教训。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于 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情况才得到根本的改变。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的海洋渔业、造船业和航运业都已跃居世界前列,海洋油气业也在蓬勃 发展。寄居海外各地的几千万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也都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 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的中国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了。 当前,人们盛称21世纪为“海洋世纪”。这就意味着人们必将更多更深入地走 向海洋,海洋事业前途广阔。 本书作者的愿望就是为进军海洋的人们认识海洋,熟悉前人从事海洋工作的 业绩,对当前海洋事业的发展态势有所了解,从而为祖国的海洋事业贡献微薄的 力量。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斌和华海德两位 同志的帮助。他们通过图书资料、网络为我们查阅文献,校核了一些有疑问的内 容,选择并制作了一些图稿,特此向他们表示感谢之情。 编著者 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