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译者序 导言 I 第一章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 7 第二章教师对本科教育的态度 19 第三章大学教育的目标 35 第四章学会表达 49 第五章学会思考 65 第六章培养品德 87 第七章培养合格公民 102 第八章生活在多元化的校园 116 第九章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 186 第十章培养广泛的兴趣 153 第十一章为职业生涯做准备 169 第十二章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展望未来 187 注释 207 索引 250
导 言 180年代,美因的大公司开始面临海外资本的竞争,日本产品开始全面1 “入侵我们的商店。此时的美国人开始思考:自已的经济出了什么问题?政府 官员、记者和分析家们四处寻找美国竞争力下降的可能原因。公众批评的矛头 首先指向了企业的行政主管们,接下来遭受枰击的使是教育。1983年,一个全 国委员会对公立中小学进行了调研,并发表了题为《国家处于危险中》(A Nation 4R次的报告,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该报告警示说,美国教育正在经历“- 股平南化的浪潮1,这尤异于一次“单方面的教育裁车行动”。于是各种评论紧 随其后,人有要求对教育作全方位的改革。 公立中小学饱受枰击之时,对大学发展有远见卓识的人十便预计到,高等教 育终将面临同样的命运。果不其然,仅仅过了几年,教育部部长威廉·贝奈特 (William Bennett)和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会长琳·切尼(Lynne Cheney)相继对本科课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具体的改革 建议,像迪内什·迪索萨(Dinesh D'Souza)这样的公共知识分子,和以查尔 斯·塞克斯(Charles Sykes)为代表的记者,也都纷纷加人到抨击大学政策的行 列之中。3 大学教授(主要是人文学科的教授们)也纷纷发表文章,对自已所在的大 学针砭时弊。以下著作代表了作者们的普遍观点:《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Th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临毁灭的大学》(The University in Ruins)、 《道德沦丧的人学》(The Mural Collapse of the University)、《终身教授中的微进 派》(Tenured Radicals)、《反智战年》(The War aguinst the Intellect)、《圣殿里的 骗子》(Impostors in the Temple)、《扼杀大学灵魂》(Killing the Spirit)。艾伦· 1
问门大学之道 布鲁姆(Allan Bloom)所著的《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还进人了《纽约时报》的畅 销书排行榜。其他著作的影响虽不及此书,但也几乎都由著名出版社出版发行, 并赢得了广泛好评。 这些著作的作者立场并不完全一致,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存在 一些共通之处:其一,几乎所有的批评都指向了顶尖的研究型大学,而非所有的 本科院校,其二,这些著作都以批判为主要目的,难见对大学和教授歌功颂德的 文字;其三,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批判言辞之中,有几个共同的话题被反复提 及,还引起了读者的共鸣.① 本科课程体系缺乏统一目的,是众多作者的共识。正如布鲁姆所言:“受过 教育的人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大学对此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没有提出可 供辩论的不同观点。5比尔·里丁斯(Bill Readings.》则这样写道:“博雅教育已 经丧失了其组织核心一博雅文化和人文科学的渊源与目标。6由于缺乏令人 信服的、统一的教育目的,大学的课程体系便遂渐演变为由选修课准积而成的 “自助餐”。知识本身则变成了万花筒,不同学科之间“隔行如隔山”,要教会学生 融会贯通犹如天方夜谭。因此,就像布鲁士·威尔谢尔(Bruce Wilshire)在《道 德沦丧的大学》中所说的那样,本科教育巴经变得缺乏连贯性,无法回答“我们是 谁”、“我们应该如何处世”之类的深层次问题.? 3 有不少作者提到,由于大学任由学术标准下滑,本科教育的质量已经开始贬 值。他们指出,人因为顾忌于所谓的“政治正.确性”(political correctness).②,校 园里的言论变得不再完全自由。赞助性行破坏了教师鸭任工作的公信度。 学术大家的论文开始让位于一些平庸之作,其原因仅仅是:后者出自女性、黑人 或第三世界国家学者之手。追求真理与客观事实的崇高学术理想,以及评判学 术成果质量的传统方式,在解构主义者、女性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和不可知论 者的抨击下摇摇欲坠。 ①本书仅探时本科教育的质量问题,在此不涉及学费、招生玫策、经济资助等问题。一作 者注 ②“玫治正确性”是1970年代在美国开始出现的词汇,表示言论成行为不应含有对弱势群体的 偏见(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一译者注 ③赞助性行动(affirmative action)是l96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推行的一项政策,旨在补偿黑人、 印第安人、拉美裔和亚裔以及妇女在过去受到的歧视,鼓励其被优先录取、录用、智升或优先得到贷 款和政守合同。一译者注 2
导言 另一个普遍提及的问题是:大学开始逐渐变为提供就业帮助的练营。教 育部部长前助理戴安妮·拉维奇(Diane Ravitch)写道:“美国高等教育已经将白 已变成了-一个大型的就业训练基地,博雅教育已不再是它的核心。”“埃里克· 古尔德(Eric Gould)则说:“现在我门所说的知识,是指立即能派上用场、能见到 成效的信息…我们的教有是为了满足经济方面的需要,而不是培养富有批判 性、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个性化群体。持类以观点的作者还指出:过 去几十年里,选择专业时看重职业前景的学生:在大幅增加,而选择传统学科(尤 其是人文学科)的学生则在减少。学生们蜂拥而至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医疗 保健等专业,大学开始迎合本科生的职业需求,而把丰富学生学识、帮助他们过 上自省而充实人生的培养目标抛之脑后。 还有一种批评声是针对教师无暇关注学生这一现实的。在《学术骗局》 (Profscam)一书中,作者塞克斯批判终身教授只关注自已的研究,聘任同行时4 只考虑学术声望,从不关心教学质景。能微发学生灵感的年轻教师可谓凤毛麟 角,但他却往往无法获得晋职的机会。作者们还指H,教授门很喜欢在大课中 实行“填鸭灌输”的教学方式,而把小组讨论交给毫无经验的研究生去组织一一 教授们很清楚,真正能让学生学到点东西的环节其实是后者。于是,本科生被淹 没在讲座制课堂的茫茫人海之中。到大学毕业之时,许多学生与教师没有深交, 甚至不好意思上教师帮自已写推荐信。 许多人都在惊讶:为什么《学术骗局》和《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之类探讨本 科教育的书也能如此畅销?其实这并不难解释。美国有超过一半的年轻人上了 大学,超过四分之一的年轻人能拿到学士学位。事实上,要想成为律师、医生、牧 师、科学家、中小学教师,大学文凭是起码的要求,未来所有的企业管理者、立法 者、政府高官也都要如此。如果大学教育误导了学生,吞下恶果的终将是整个国 家。相反,如果大学能教会学生准确自如地表达思想、清晰地思考、严密地分析 问题、富有道德感,对圈家大事敏感而有见地,社会将受益无穷。因此,这些作者 不惜笔墨地谈论大学教育,所著之书能吸引大量读者,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受这些著作的影响之外,其他国家的飞速发展也迫使我们更加关注自 身的本科教育问题。科技革命带来的数字化,使许多工作可以在全球任何-个5 角落完成。如今,远在班加罗尔(Bangalore)①、北京等地的高级技术人员,能够 ①印度城市。一译者注 8
陆归大学之道 轻松地与美国的同事越洋对话,与同在一撞写字楼里交流并无二致。美国人每 年在印度制作几十万份纳税申报表:澳大利亚的医生在分析美国医院里拍的 CT图:中国的科学家在为微软公司研发产品:俄罗斯的工程师在设计波音飞 机。美国学校培养出的聪明人才不再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全世界的年轻人 都力图有所作为,科技的发展正好给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美 国大学的教育质量比以往任何侯都更重要。当然,我有们还可以找到诸多理由, 提醒自己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美国大学课堂里发生的一切。 美国大学也将面临来自海外的竞争。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美国大学在世界 上可谓独占整头,这得益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大学面临的诸多困境:教师薪水偏 低、学生人数过多、设施不足、国家过分干预。美国的教育者们已经习惯于将全 世界最具才华的学生网罗至此,并以此提升美国公司、医院及其他机构中高级人 才的质最与数量。然而,最近几年来,欧亚各国已经开始关注大学的发展,它门 意识到在当今的全球经济背景下,-~流的科研和教育是一个国家成功的关键。 6随着印度和中国的不断发展,这些国家将有能力为毕业于本国大学的科学家和 工程师们提供具有挑战性且报州优厚的工作。到那时,美国想要吸引人才就不 会像几十年前那样容易了。 迫于其他国家飞速发展带来的压力,美国的学生、大学乃至整个国家,都不 敢再对高等教育及其教学的质量有所怠慢。教授和学术领轴们必须保持清醒的 头脑。他们尤其需要牢记大学服务于大众的根本目的,避免将大学变为纯粹服 务于经济发展的工具。但是,拒绝商业化并不意味着拒绝变革。相反,大学应当 意识到赛足不前的危险性,并将来自世界范围的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通过客 观的自省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将我们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提升到一个 新的高度。 遗感的是,在过去20年的批判浪潮中,人们并没有提出任何实际的改革建 议。事实上,这盐批评也显得底气不足。如果这些批评有那么点道理的话,学生 和家长们一定会站起来抵制大学的。毕竟,上大学的花费可不是笔小数目(哪怕 就读公立大学)。无论是期望进人大学的,还是已经进入大学的,学生们都期待 着能接受一流的教育。如果大学真的陷人了危机(课程体系缺乏连贯性,教授无 假顾及本科生),学生们为什么还对大学如此趋之若鹜呢?家长们为什么还肯花 大价钱,一方面到处打听怎样充实子女报考大学的申请材料,方面请家教帮助 子女提高大学入学考试的分数呢?
导首 这些批评家或许会这样回应以上质疑:学生这样做并不是肯定大学的现状,7 而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张通向美好未来的“门票”,因为如今的大学学位是未来成 功的起码要求。然而,这样的解释是经不起推敲的。学者们已经对大学在校生 和毕业生做了无数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经历非常满意。美国人 不喜欢自己的政府,对大多数的社会机构也充满质凝,却有超过75%的校友对 本科经历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5当那些气势逼人的专著面世后不久,一项 全国范围的调查发现:超过80%的本科生对所在大学的教学状况感到满意。“后 续的几个调查又表明:多数学生对师生交流状况表示满意。”三分之二的学生表 示,如果有机会再作选择,他们仍会选择现在就读的大学。18在那些被列为批判 典型的顶尖大学一一例如,斯坦福、普林斯顿、哈佛、耶鲁,学生的满意度甚至更 高,校友从不吝惜对母校的溢美之词。 既然在校生、毕业坐、家长对大学的评价都如此之高,为何这些作者对大学 的枰击却如此猛烈呢?所有作者都对此避而不谈。或许他门没有关注学生的意 见,或许他们认为本科生尚没有能力作出准确的评价(布鲁姆便是持这一观点)。 但无论如何,他们无法解释:为何亲身体验大学教育的学生对其抱怨甚少?评论 家和学生谁对谁错呢?或者他们都错了,或者都没错?我写作此书的因的就是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 在考察了大学对学生发展的彩响后,我找到了多数校友满意于大学教育的8 原因。大量研究发现:总体上,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识 面,道德推理能力、数理能力(quantitative reasoning)等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多 数大四学生人为自己在智力上取得了实质的进步。这些结论同样得到了就业市 场的认可:学士学位获得者的待遇远高于仅仅拥有高中学历的人。 这些有利于大学的证据以乎在说明:批评家对大学的评价过于苛划和片面。 然而,这些证据同样无法证明大学“一好百好”。尽管在校生和毕业生对母校作 出了高度的评价,但正如本书通过近距离考察美国高校得出的结论一样:高校固 然使学生受益匪浅,但它们却远未达到应有的期望值。许多毕生的文字功底 无法令雇佣者满意。尽管教师们把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大学教育的首要月 标,但许多毕业生仍然不能对复杂的非专业问题作出清晰的推理和分析。能够 使用一门外语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多数人甚至没有选修过一门有关“数理推 理”的课程,没有掌握民主社会中“知识公民”应该具备的知识。以上这些问题不 过是所有问题的冰山一角。 6
国归大学之道 我提到的这些问题与那些批评家有所不同,他们很少认真地关注学生学了 多少东西,很少深人大学课堂去考察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不过这些重要问题 9并非无人问津一一些教有研究者试图准确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寻戟改进 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但是,这些研究者很少谈及研究成果对教育制度改革的 意义。而且,这些研究成果通常散见于各种专业期刊和无人关注的研究报告中, 只有教育研究人员才会有所选猎。有些教授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在 自己的教学中尝试新的解决之道,但多数教授仍然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虽然 有教授委员会定期评估课程体系,但委员会似乎对教育研究专家指出的本科教 育问题置若罔闻。在整个本科教育体系中,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耸立着一道屏 障一一尽管这里的实践者也是教授,也经过了科研训练的熏陶,送乎应该时刻准 备着将实正研究者的发现为我所用。 在本书的写作中,我尝试着充分利用现有关于“学生学习”与“大学对学生发 10展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去推倒这道屏障。①尽管我对教学的研究尚嫌不 足,但也足以借此对影响本科教育质量的重大问题提出见解。本书所星现的是 幅学生在大学里如何成长的清晰图画。我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既不同于那些著 名批评家的论述,也不同于本科课程评估委员会定期发布的报告。 好消息是:只要有足够的意愿,多数重大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坏消息是:在 今天的校园里,多数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负责教学质量的主管人员并 未真正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别提清楚地理解这些问题了。这便是我写作 本书的点正原因。 ①本书并不局限干对研究性大学的分析,也不局限于4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榜中名 次非前的高校。相反,本书关注所有四年制大学。或许有人会质疑:任问一本书都无法涵盖公立大 学、文埋学院、教会大学、女子大学及城市大学的所有情况。诚然,这些高校之间的弟异是明显的,有 必要时我会专门提及这种养异,但是规模,设施、学生质量等方面的养异无法掩盖美国本科教育的一 大特点:如果排除学生天赋和成长背景等因素,这些差异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影响甚薇。正如两 位著名学者对几百项研究做的踪述一样:“对美同大学进行分类排名、研究的维度包括公私性质、规 模、招生淘汰率等。即便考虑到所录取学生的特征,这些维度与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蕖异華无关 "[Emest T.Pascarella and Patrick T.Terenzini,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Vol.2:A Third Decade of Research(2005),p.641.]社区学院确实P四年制学院大相径庭,本书将不论及此 类学校。我认为:尽管不问类型的高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弟异,但我完全能做到用一本书来栖盖整个 关国的本科教育对学生发楼的能响。作者注 6
第一章 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 今天美国的本科教育和殖民地时期9所学院所提供的教育有着天壤之别。11 即便在建国…个世纪之后,美国大学的人学率也没超过2%,同时严格意义上的 科研活动尚未展开,如今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知识体系当时也未建立起来。直到 1940年,每20位成年人中才有一位获得学士学位。招生的大幅增加,各种高级 实验室的建立,学者与教师充斥校觉,这些都是近50年来大学里发生的变化。 要想认真地探讨当今美国大学的问题,就必须对其发展历史有所了解。只 有了解大学校园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才可能判断“通识教育的质量正在下降”的 批评是不合理。如果不了解过去,就无法深培大学之道:本科教育的哪些部分可 以灵活变通,哪些部分则豆古不变。如果不掌握历史,我们甚至无法肯定:看似 “新的*政策果真是新兴事物,或只是某出历史悲剧的重演?最起码,任何入在批 评或改革本科教育之前,都应该对其历史烂熟于胸:几百年来本科教育发生了哪 些重大变化,哪些特征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1 12 本科教育的历史发展:简要的回顾 南北战争之前,美国的学院与宗教机构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更类以于 精修学校(finishing school)①,而不像提供高等教有的机构。学生在课堂内外的 行为都受到严格约束,学生的行为准都有详细的成文规定。教师的大部分精 力用于执行这些规定,惩罚违规者。仅仅为了明确学生在礼拜仪式上的行为规 ①精修学校是-种强调文化学习的学校,其学生通常为贵族成北会精英的子女。一译者注 7
园归大学之道 范,当时的哥伦比亚大学①校方便写满了整整两页纸。当年的耶鲁学院甚至规 定:安息日的亵渎行为、公开质疑《圣经》的真实性、(个人)奢侈消费均被视为校 园犯罪.2 当时的课程都是统一必修的,通常包括数学、逻辑、英语、古典语言(主要为 拉丁语和希腊语)。在课堂上,学生通常需要背诵古典名著中的段落,教师则时 刻关注学生是否背诵有误。尽管许多学院也开设了诸如天文学、植物学等自然 科学课程,但主干课程仍是帮助学生领会亚里土多德等智人的思想,而非讲解实 验,传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学生通过这些显性课程收获有限。许多学生觉 得,在非正式的俱乐部,文学社团里学到的知识更多一一在这些课外活动中,他 们可以展开辩论,阅读现代文学,探讨严肃的话题。3 13 尽管南北战争之前的学院盛行古雅离奇之风,但它们却毫不含糊地追求两 大目标一练智力和塑造品格。对这一古典模式最有力的维护,莫过于1828 年的《耶鲁报告》。该报告指出,大学教育的主旨不在于传输某种实用的知识,而 在于培养学生的心智。在《耶鲁报告》的起草者们看来,古典模式的教育最适合 于这一主旨。 培养心智的途径便是让学生刻苦学习一翻译古典语言,就难题展开辩论, 解决数学问题。正如当时的一名校长所言:“如果你想让头脑更灵光,那就让它 运转起来吧,把它使用到极致。一项任务完成了,再转向第二项、第三项,不断地 征服因难直至成功。“但到了19世纪末,这一激励人心的思想却被爱德华·桑 代克(小vard Thorndike)的实验推翻了,因为桑代克证明,不辞辛苦地翻译西塞 罗(Cicero》和维吉尔(Virgil)的作品所培养的枝能,无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用非 拉丁文语言陈述的问题。 塑造品格的途径则是要求学生学习古哲名言,严格遵守校园行为准则,每天 不得缺席礼拜仪式。南北战争之前的大多数学院都为四年级学生开设了“道德 哲学时务”的必修课,而且通常由校长亲白任课。这一高级课程涉及的范围颇 广一道德原则、历史、政治以及移民、奴隶制、言论自由等时事话题。课程目标 也是多元化的:让学生明确伦理道德的准则,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不同领 14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许多学生看来,这门课程是整个大学教育的唯一亮点。 到19世纪末,传统课程已经疲态尽显。实验科学及现代语言文学逐步在课 ①殖民地时期名为“国玉学院”。一一译者注
第-一章回大学的发展历史 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教师们开始抱怨,自己的精力不应该浪费在执行行为 规范上。学生们侧用实际行动表达了白己对现状的不满一他们开始纷纷远离 大学校园,1850年至1870年之间,美国的本科生入学率呈下跌的趋势。布朗大 学校长弗朗西斯·韦兰德(Francis Wayland)的评论言简意赅:“我们产品的需求 量正在减少。6 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高等教育开始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改革。得益于联邦 的赠地及工业界的慈善捐赠,查尔斯·埃利奥特(Charles Eliot)、安德鲁·怀特 (Andrew White》、威廉·雷尼·哈珀(William Rainey Harper)、丹尼尔·吉尔曼 (Daniel Gilman)等校长①或开办新大学,或对以前的大学进行了天翻地覆的改 革。这些改革先锋推崇德国大学的模式一开展科研活动,将自然科学纳入学 科体系,开设博士学位的课程。这些最终让教授们拥有了“学者兼教师”的双重 身份。 这些变革的冲击很快波及到本科教育。传统的古典课程开始让位于新兴的 实用课程。现代语言文学课程的势力不断扩张。物理、生物、化学课程随处可 见。私立大学开设了商务、工程学等职业课程,而公立大学在职业培方面走得 更远。劳伦斯·维希(Laurence Veysey)的历史研究表明:“在l9、20世纪之交, 诸如教育学、家政学、工商管理、卫生学、体育、工程学之类的非传统学科,在一流15 大学里已经牛牢地占据一席之地。? 美国最顶尖大学的改革更为激进。譬如,哈佛校长埃利奥特不仅反对传统 的统一课程,而且要求取消所有的必修课程,以便让学生完全根据兴趣选择学习 内容。1909年,当他四十年的校长生涯走到尽头之时,必修课只剩下了一年级 新生的英语写作课和外语课,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完全自由地选择课程。 康奈尔校长怀特也非常推崇学生自主选择,他这样解释课程选择的自由化倾向: “培养心智必须方法得当,不能向学生的头脑灌输他不愿学习的知识,这就像补 充营养也要方法得当,不能强迫人咽下不喜欢的食物…刻苦学习固然重要,但 只有学习时充满热情和兴趣,心智锻炼的效果才能最好。8 宗教势力也失去了对大学的控制。人们日益认识到,摆脱宗教控制有利于 大学的管理,坚定的宗教信仰也不再被视为学生品德发展的核心。许多大学都 ①这四人曾分别任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约翰·歪普金斯大学的校长。一一译 者注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