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域整理 边塞诗词鉴贲要诀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 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又因为每个朝 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 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比如说,盛唐时期的 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边塞诗词的创作形式大多为 古风(考虑到高考命题使用长篇古风做材料的可能性不大,故本文不予涉及)和绝句,词的 数量较少。中学生在解答边塞诗词的鉴赏问题时,应掌握如下几把打开通往凯旋门的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 因为这一问题相当复杂,所以就先举些名句来加以简要评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 终不还”,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但 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 的向往:“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既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 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既是对不义战争的控诉, 也是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 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 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字里 行间洒满斑斑血泪,令人闻之而发指……异彩纷呈的边塞诗词,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 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髙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 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为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我们可以用陈 子昂《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来出一道练习题:“这首诗对边塞环境描写有什么 特色?起了什么作用?诗的主题又是什么?请做简要的分析。”在解答之前应抓住“雁山横 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看到作者对边塞险峻山势的描写里隐含的杀机,在从全篇上加 以把握,领会其主旨,然后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写出边塞险峻的形势以渲染气氛,预示 将来激烈的战斗,富有想象。其主题是: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激励友人勇立战功;同时
北海域整理 边塞诗词鉴赏要诀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 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又因为每个朝 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 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比如说,盛唐时期的 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边塞诗词的创作形式大多为 古风(考虑到高考命题使用长篇古风做材料的可能性不大,故本文不予涉及)和绝句,词的 数量较少。中学生在解答边塞诗词的鉴赏问题时,应掌握如下几把打开通往凯旋门的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 因为这一问题相当复杂,所以就先举些名句来加以简要评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 终不还”,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但 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 的向往;“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既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 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既是对不义战争的控诉, 也是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 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 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字里 行间洒满斑斑血泪,令人闻之而发指……异彩纷呈的边塞诗词,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 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 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为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我们可以用陈 子昂《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来出一道练习题:“这首诗对边塞环境描写有什么 特色?起了什么作用?诗的主题又是什么?请做简要的分析。”在解答之前应抓住“雁山横 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看到作者对边塞险峻山势的描写里隐含的杀机,在从全篇上加 以把握,领会其主旨,然后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写出边塞险峻的形势以渲染气氛,预示 将来激烈的战斗,富有想象。其主题是: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激励友人勇立战功;同时
北海域整理 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 而一些从表面上看起来是闺怨、赠别的诗,因与边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妨把 它看作边塞诗词的衍生作品,也可以归为同类。例如沈佺期的《杂诗》(闻道黄龙戌,频年 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以闺中少妇和远征的丈夫两地相思之情,表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厌战情绪,感情虽然凄怨, 但仍不失希望。全诗言浅意深,感慨深沉,耐人玩味。你看,东北前线战火连年,至今仍然 没有休战,多少将士长年征战,“誓扫匈奴不顾身”,多少军人妻子盼望“良人罢远征”,却 不知“黄龙成卒几时归”“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 念。”明月照在家乡和黄龙两地,闺中月即营中月:夫妻两地所望之月,也是当年他们团圆 时所望之月。一轮明月是他们夫妻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象征。而“可怜”和“长照”两个 词,则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他们现在思念的痛苦,还有几分遗憾,也有几分无奈,既缠绵,又 悱恻。他们年年夜夜,苦苦相思,对月垂泪,情意无限。又如王昌龄的《闺怨》、陈玉兰的 《寄夫》,岑参的《逢入京使》、高适的《别董大》等,都是这类诗中的顶尖之作,可细心琢 磨之。现即以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 教夫婿觅封侯。)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这首绝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现了女主人 公怎样的复杂心情?”在考虑怎样回答时,首先得抓住“觅封侯”这三个字,因为诗中只有 这三个字和边塞有关系,征戍边塞是许多人猎取功名的有个主要途径:其次得找到最能表现 女主人公心情的那个字,就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诗眼是‘悔’字,这里既有对夫妻分 离的不满,又有难以排遣的错教夫婿‘觅封侯’的内疚,还有自己对铸成大错的醒悟与追悔。” 再以岑参的《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 白西,角声—动胡天晓。)出一道题:“有评论家认为‘最后一句真可谓一篇之警策’,请你 为之做深入而简要的诠释。”解题前应先弄清“角声”是军中的号角声,再理清“胡天晓 的象征意义,才能找到正确的思路,做出正确的回答:“这一句意义极为深刻,其意思是说 只要我军发动进攻,就能全歼敌军,大获全胜,使西域重见光明。”这和一般的送别诗有着 极大的差异,诗人将借别与祝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谓独树一帜,别开生面。 第二把钥匙是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先拿王昌龄的《从军行(七)》(大漠
北海域整理 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 而一些从表面上看起来是闺怨、赠别的诗,因与边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妨把 它看作边塞诗词的衍生作品,也可以归为同类。例如沈佺期的《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 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以闺中少妇和远征的丈夫两地相思之情,表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厌战情绪,感情虽然凄怨, 但仍不失希望。全诗言浅意深,感慨深沉,耐人玩味。你看,东北前线战火连年,至今仍然 没有休战,多少将士长年征战,“誓扫匈奴不顾身”,多少军人妻子盼望“良人罢远征”,却 不知“黄龙戍卒几时归”。“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 念。”明月照在家乡和黄龙两地,闺中月即营中月;夫妻两地所望之月,也是当年他们团圆 时所望之月。一轮明月是他们夫妻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象征。而“可怜”和“长照”两个 词,则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他们现在思念的痛苦,还有几分遗憾,也有几分无奈,既缠绵,又 悱恻。他们年年夜夜,苦苦相思,对月垂泪,情意无限。又如王昌龄的《闺怨》、陈玉兰的 《寄夫》,岑参的《逢入京使》、高适的《别董大》等,都是这类诗中的顶尖之作,可细心琢 磨之。现即以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 教夫婿觅封侯。)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这首绝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现了女主人 公怎样的复杂心情?”在考虑怎样回答时,首先得抓住“觅封侯”这三个字,因为诗中只有 这三个字和边塞有关系,征戍边塞是许多人猎取功名的有个主要途径;其次得找到最能表现 女主人公心情的那个字,就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诗眼是‘悔’字,这里既有对夫妻分 离的不满,又有难以排遣的错教夫婿‘觅封侯’的内疚,还有自己对铸成大错的醒悟与追悔。” 再以岑参的《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 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出一道题:“有评论家认为‘最后一句真可谓一篇之警策’,请你 为之做深入而简要的诠释。”解题前应先弄清“角声”是军中的号角声,再理清“胡天晓” 的象征意义,才能找到正确的思路,做出正确的回答:“这一句意义极为深刻,其意思是说 只要我军发动进攻,就能全歼敌军,大获全胜,使西域重见光明。”这和一般的送别诗有着 极大的差异,诗人将惜别与祝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谓独树一帜,别开生面。 第二把钥匙是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先拿王昌龄的《从军行(七)》(大漠
北海域整理 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来说,首句极其生动 地描绘出大漠的风光。浩瀚的大沙漠,一望无际,“平沙万里绝人烟”,每当北风振漠,尘土 遮天盖地,惊沙扑面,日色无光。这就渲染出激烈的战斗场面,反衬出唐军将士英勇杀敌的 豪情。再看一下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囻。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描绘出大漠奇异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燧烟是那么的直,黄河中倒映着的落日是那么 的圆,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 刹时一扫而光。抑扬顿挫的手法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和诗人的激昂情绪。诗人通 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崇敬之情,充满了崇 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拿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来说,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 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 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 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 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可见景不同,情各异,二者之间的关系 十分复杂。“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没有多读,多练,是很难找到这把钥匙 不妨先以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 吹一夜满关山。)出道题做做,以巩固对这把钥匙的认识,题曰:“这首边塞诗描绘出一幅有 声有色的边塞风情画,抒发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其感情基调如何?”思考时要先对画 面进行分析,诗中描绘出寒霜过后,天空显得格外明净,战士们牧马归来,晚饭过后,忘却 一天的辛劳,来到了戍楼上,对着空中“高高秋月挂长城”,吹起了羌笛。悠扬的笛声随风 飘荡,传向远方。再抓住表情的关键句“借问梅花何处落”,分析出诗人采用了谐音和虚实 相间的写法,极富韵味。羌笛曲名《梅花落》,诗人将它分开来用,先取“梅花”二字,使 人联想起真的梅花。这样“梅花何处落”就变成了有两种解说,一是《梅花落》曲声“落” 到哪里,二是战士们家乡的梅花落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究竟都飞到了哪些地方。这样闻 笛和思乡这两个意念就统一在一句诗中,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物我一。°A(几b
北海域整理 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来说,首句极其生动 地描绘出大漠的风光。浩瀚的大沙漠,一望无际,“平沙万里绝人烟”,每当北风振漠,尘土 遮天盖地,惊沙扑面,日色无光。这就渲染出激烈的战斗场面,反衬出唐军将士英勇杀敌的 豪情。再看一下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描绘出大漠奇异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燧烟是那么的直,黄河中倒映着的落日是那么 的圆,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 刹时一扫而光。抑扬顿挫的手法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和诗人的激昂情绪。诗人通 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崇敬之情,充满了崇 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拿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来说,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 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 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 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 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可见景不同,情各异,二者之间的关系 十分复杂。“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没有多读,多练,是很难找到这把钥匙。 不妨先以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 吹一夜满关山。)出道题做做,以巩固对这把钥匙的认识,题曰:“这首边塞诗描绘出一幅有 声有色的边塞风情画,抒发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其感情基调如何?”思考时要先对画 面进行分析,诗中描绘出寒霜过后,天空显得格外明净,战士们牧马归来,晚饭过后,忘却 一天的辛劳,来到了戍楼上,对着空中“高高秋月挂长城”,吹起了羌笛。悠扬的笛声随风 飘荡,传向远方。再抓住表情的关键句“借问梅花何处落”,分析出诗人采用了谐音和虚实 相间的写法,极富韵味。羌笛曲名《梅花落》,诗人将它分开来用,先取“梅花”二字,使 人联想起真的梅花。这样“梅花何处落”就变成了有两种解说,一是《梅花落》曲声“落” 到哪里,二是战士们家乡的梅花落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究竟都飞到了哪些地方。这样闻 笛和思乡这两个意念就统一在一句诗中,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物我一ꗬÁ‹Љ 勰 ¿ က Ѐ
橢橢彐彐 △晔 6分A 口于、吐谷浑,羌笛、胡笳、 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也能 猜个八九不离十。还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七)》来做个剖析:“红旗半卷出辕门”中的“红 旗”指的是战旗,它“半卷出辕门”,说明部队为了提高行军的速度和不被敌人发现,他们 半卷红旗,飞速前进。虽然作者没有告诉人们这支部队究竟要干什么,但透过紧张的气氛, 读者自然知道其中的奥妙。而“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中的“洮河北”的是前 方战场,最关键的是末句,写唐军己生擒敌酋“吐谷浑”,取得了丰硕的战果。“擒贼先擒王”, 敌人已经群魔无首,只能狼狈逃窜,如鸟兽散。至于怎样生擒敌酋,残敌如何逃窜,那就让 读者自己去想象了。这一构思非常巧妙,极富喜剧性,极富弦外音。罗贯中在《三国演义》 第五回写“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时即借用此法。但罗氏的语言尚不及此诗之简练,多了“关 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色”等笔墨,当然这是因为小说与 诗歌的创作方法不同而使之然,但其理一也。我们可用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出一道题以巩固之,题曰:“诗以《征 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回答前应抓住边塞诗这一牛耳,抓住与边塞有关的地名和战争用的器物,是关键之一;抓住 “复”、“与”等虚字,是关键之二:抓住“岁岁”、“朝朝”等重叠词,是关键之三:抓住“归”、 绕”等动词,是关键之四。自可答之曰:“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 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 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 钥匙有了,而且不只一把,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起来也是很有讲究的。这就要灵 活运用,对具体的诗题做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找到能对锁的那把钥匙,自是不言而喻 怀古诗词鉴贲要诀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 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因为诗涉历史,所以
北海域整理 橢橢쿽쿽 ሲ ꖟ ꖟ 睟 l à à à à à à à ô ˆ ˆ ˆ ˆ \ ô ⺏ Ȃ ⸎ ⸎ ⸎ ⸎ ⸎ ⸎ ⸎ $ ゑ Ƞ ㊱ > ⸎ à ⸎ 于、吐谷浑,羌笛、胡笳、 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也能 猜个八九不离十。还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七)》来做个剖析:“红旗半卷出辕门”中的“红 旗”指的是战旗,它“半卷出辕门”,说明部队为了提高行军的速度和不被敌人发现,他们 半卷红旗,飞速前进。虽然作者没有告诉人们这支部队究竟要干什么,但透过紧张的气氛, 读者自然知道其中的奥妙。而“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中的“洮河北”的是前 方战场,最关键的是末句,写唐军已生擒敌酋“吐谷浑”,取得了丰硕的战果。“擒贼先擒王”, 敌人已经群魔无首,只能狼狈逃窜,如鸟兽散。至于怎样生擒敌酋,残敌如何逃窜,那就让 读者自己去想象了。这一构思非常巧妙,极富喜剧性,极富弦外音。罗贯中在《三国演义》 第五回写“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时即借用此法。但罗氏的语言尚不及此诗之简练,多了“关 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色”等笔墨,当然这是因为小说与 诗歌的创作方法不同而使之然,但其理一也。我们可用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出一道题以巩固之,题曰:“诗以《征 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回答前应抓住边塞诗这一牛耳,抓住与边塞有关的地名和战争用的器物,是关键之一;抓住 “复”、“与”等虚字,是关键之二;抓住“岁岁”、“朝朝”等重叠词,是关键之三;抓住“归”、 “绕”等动词,是关键之四。自可答之曰:“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 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 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 钥匙有了,而且不只一把,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起来也是很有讲究的。这就要灵 活运用,对具体的诗题做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找到能对锁的那把钥匙,自是不言而喻。 怀古诗词鉴赏要诀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 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因为诗涉历史,所以
北海域整理 在鉴赏时难度较大,对于中学生而言,不掌握一定的鉴赏诀窍,回答起问题来肯定会搔首踟 蹰,不知从和何说起,怎样落笔。本文就此做一点粗略的探析,以拨开疑云,启发思迪,打 开解题通道。 在鉴赏时首先要懂得怀古诗词与史书和史论之间的区别。一是不要把怀古诗词看成是 历史,由于篇幅的限制,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不讲究 百分之百地忠于史实。比如说李商隐的《贾生》,与史实就颇有出入,其实,汉文帝还不算 昏庸,也不是不想重用贾谊,贾谊之不被重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遭到周勃等元老大臣的反对 诗人只是抓住“问鬼神”与晩唐许多皇帝佞佛媚道以及自己和贾谊都最终不被重用这两个相 似点,借此发挥,以抒发自己“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无尽感慨。二是不要把怀古诗词看成是 史论,在二十个字到百把个字的一首诗或词中,绝对无法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做出全 面的评价,做出结论,只是抒发某种感慨。例如课本中历史学家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对王 昭君的评说则明显带有史论的性质,得出和亲政策比战争好这一结论,这对搞好民族团结颇 有意义:而杜甫的《咏怀古迹(三)》只是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 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而对王昭君斯人则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同情,不做任何结论 其间有霄壤之别。例如我们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干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出这样一道题目:“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 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就不能用叙史或论史的手法来考虑怎样回答,只能 从怀古诗景物描写的角度来作如下分析:“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 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 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其次,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 点。《三国演义》开篇词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自然带有很大的戏谑色彩,还是陈 与义的“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说得好,其中蕴含着诗人多少“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的无穷感慨。还是以杜甫的《咏怀古迹(三)》为例来阐述这一问题:王昭君与 杜甫的的连接点究竟在哪里呢?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颇为相似, 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极其相似。杜甫正
北海域整理 在鉴赏时难度较大,对于中学生而言,不掌握一定的鉴赏诀窍,回答起问题来肯定会搔首踟 蹰,不知从和何说起,怎样落笔。本文就此做一点粗略的探析,以拨开疑云,启发思迪,打 开解题通道。 在鉴赏时首先要懂得怀古诗词与史书和史论之间的区别。一是不要把怀古诗词看成是 历史,由于篇幅的限制,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不讲究 百分之百地忠于史实。比如说李商隐的《贾生》,与史实就颇有出入,其实,汉文帝还不算 昏庸,也不是不想重用贾谊,贾谊之不被重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遭到周勃等元老大臣的反对。 诗人只是抓住“问鬼神”与晚唐许多皇帝佞佛媚道以及自己和贾谊都最终不被重用这两个相 似点,借此发挥,以抒发自己“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无尽感慨。二是不要把怀古诗词看成是 史论,在二十个字到百把个字的一首诗或词中,绝对无法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做出全 面的评价,做出结论,只是抒发某种感慨。例如课本中历史学家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对王 昭君的评说则明显带有史论的性质,得出和亲政策比战争好这一结论,这对搞好民族团结颇 有意义;而杜甫的《咏怀古迹(三)》只是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 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而对王昭君斯人则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同情,不做任何结论, 其间有霄壤之别。例如我们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出这样一道题目:“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 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就不能用叙史或论史的手法来考虑怎样回答,只能 从怀古诗景物描写的角度来作如下分析:“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 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 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其次,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 点。《三国演义》开篇词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自然带有很大的戏谑色彩,还是陈 与义的“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说得好,其中蕴含着诗人多少“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的无穷感慨。还是以杜甫的《咏怀古迹(三)》为例来阐述这一问题:王昭君与 杜甫的的连接点究竟在哪里呢?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颇为相似, 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极其相似。杜甫正
北海域整理 是立足于此而创作出历史上最杰出的昭君诗,虽然白居易、储光羲、王涣、欧阳修、王安石 赵翼等历代诗人也都写过不错的昭君诗,但都不能望其项背。抓住这两个连接点,我们就不 难探明杜甫这首昭君诗的意蕴,在鉴赏时就不会偏离了方向。前面谈的是从相似点出发来找 连接点,还可以从相反方向来找连接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 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 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正是有感于此,苏轼才创作出历史上最杰出的赤壁怀古词。高 中语文课本和读本中有一些怀古诗词,都是很不错的,我们应该潜心研读,从中总结出一些 解答怀古诗词问答题的规律。比如,我们用韩元吉《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倚天绝壁, 直下江干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 处?青山外,远烟碧。)出这样一道题目:“这首词最后以怀念李白和写景作结,所含有余不 尽之意主要是什么?”回答时则应考虑作者与李白来采石矶时有何共同点,落拓的南宋爱国 诗人的愁和恨与李白因参加李璘幕府而被流放,最终死于此,十分相似,据此可作如下回答: “李白想‘为君谈笑静胡沙’,落得远贬夜郎路八千:如今奸佞当道,词人的前程也不会比 李白好多少,怕是和青山之外缥渺的远烟一样。” 其三要学会点比较鉴赏。这不但对领会作者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 提高鉴赏能力也很有好处。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对后世的影响往往都很深远,许多 文人骚客对之大都“感极而悲者矣”,便欣然命笔,各抒其怀。但由于各自身世、地位、处 境、个性、风格等的差异,其作品也就大相径庭,立意千差万别,水平参差不齐。我们不妨 以写项羽的两首绝句为例来加以深入探讨:杜牧的《乌江亭》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 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亦有同题诗曰“百战疲劳壮士 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 的角度立意,说明大丈夫男子汉要经得起失败、挫折的考验,要有包羞忍耻的顽强毅力。王 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 在史识上,王安石见高一筹。从艺术的精度看,也就是说要从作者艺术造诣高低上加以评析 杜牧的诗先提出对问题的正确看法,再概述史实,最后急转直下,一气呵成,全诗气势宏伟。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点明道理—一如何对待失败和挫折。王安石以三句概述史实 最后一句点题,提出与杜牧相反的看法。因为缺少杜牧那种简练的叙事和顿挫的笔法,以及 曲折回环的咏叹,所以显得平铺直议。总而言之,从这两首同题诗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
北海域整理 是立足于此而创作出历史上最杰出的昭君诗,虽然白居易、储光羲、王涣、欧阳修、王安石、 赵翼等历代诗人也都写过不错的昭君诗,但都不能望其项背。抓住这两个连接点,我们就不 难探明杜甫这首昭君诗的意蕴,在鉴赏时就不会偏离了方向。前面谈的是从相似点出发来找 连接点,还可以从相反方向来找连接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 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 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正是有感于此,苏轼才创作出历史上最杰出的赤壁怀古词。高 中语文课本和读本中有一些怀古诗词,都是很不错的,我们应该潜心研读,从中总结出一些 解答怀古诗词问答题的规律。比如,我们用韩元吉《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倚天绝壁, 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 处?青山外,远烟碧。)出这样一道题目:“这首词最后以怀念李白和写景作结,所含有余不 尽之意主要是什么?”回答时则应考虑作者与李白来采石矶时有何共同点,落拓的南宋爱国 诗人的愁和恨与李白因参加李璘幕府而被流放,最终死于此,十分相似,据此可作如下回答: “李白想‘为君谈笑静胡沙’,落得远贬夜郎路八千;如今奸佞当道,词人的前程也不会比 李白好多少,怕是和青山之外缥渺的远烟一样。” 其三要学会点比较鉴赏。这不但对领会作者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 提高鉴赏能力也很有好处。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对后世的影响往往都很深远,许多 文人骚客对之大都“感极而悲者矣”,便欣然命笔,各抒其怀。但由于各自身世、地位、处 境、个性、风格等的差异,其作品也就大相径庭,立意千差万别,水平参差不齐。我们不妨 以写项羽的两首绝句为例来加以深入探讨:杜牧的《乌江亭》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 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亦有同题诗曰“百战疲劳壮士 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 的角度立意,说明大丈夫男子汉要经得起失败、挫折的考验,要有包羞忍耻的顽强毅力。王 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 在史识上,王安石见高一筹。从艺术的精度看,也就是说要从作者艺术造诣高低上加以评析, 杜牧的诗先提出对问题的正确看法,再概述史实,最后急转直下,一气呵成,全诗气势宏伟。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点明道理──如何对待失败和挫折。王安石以三句概述史实, 最后一句点题,提出与杜牧相反的看法。因为缺少杜牧那种简练的叙事和顿挫的笔法,以及 曲折回环的咏叹,所以显得平铺直议。总而言之,从这两首同题诗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
北海域整理 这样的结论: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然而,咏史并非史论,从诗词创作的整体艺术水准 而言,王安石远不及杜牧,正如钱钟书先生所指出的,王安石同样犯了宋人写诗填词好议论 且缺少形象思维的毛病。值得做比较鉴赏的这类作品还有不少,如写贾谊、王昭君、诸葛亮、 杨贵妃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同题诗,颇有些不凡之作,都可以拿来做做比较,以提高自己的鉴 别能力。我们可用王安石《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和前面提到的李商隐的同题诗出一道这样的题目:“李商隐和王安石同咏 贾谊,而主题为何相反?谁的诗的艺术水平更高?”其答案是:“主题相反是因为两人说处 的时代以及身世、地位、性格等方面的不同。李诗用笔曲折,韵味深长,揭示了历史上人才 不被重用的普遍规律:王诗虽用笔奔放,颇有见识,但纯是议论,且只表达个人知遇之恩, 远不如李诗。” 第四要掌握一点怎样区分怀古诗词艺术水准高下的要诀。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 的“无我”和“有我”之境的说法来谈一谈:就写景而言,“无我”之境是最高境界,而对 怀古诗词而言,“有我”之作才能臻于精妙。先看一下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 干秋尚凛然。势分三鼎足,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 前。”这首怀古之作抒发了国家后继无人,将导致倾覆的深沉历史感慨,也是对腐朽的统治 者的讽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首诗前半写刘备的英雄形象,一生功业,高度概 括,笔力雄健:后半写蜀汉衰亡,感慨万端。鲜明的兴亡盛衰的对比道出历史的深刻的教训, 也是对当时的统治者的嘲讽。全诗警辟工整,垂戒千秋,句句精拔,字字如濯,怀古、论史 浑然一体,形象感人,意义深邃,令今人读之,亦掩卷喟叹,感慨系之,国家兴亡盛衰之恨 顿生。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却批评这首诗为“浅近”(不够含蓄),斯评虽不恰当,而批 之曰“无我”则比较准确。刘禹锡只是作为一个客观的评判者,没有把自己融入诗中,因而 “诗中无我”’,虽警辟深邃,但难臻精妙之品,不如杜甫、苏轼怀古诗词。还以杜甫的《咏 怀古迹(三)》而言之:诗人在咏怀古迹时,用的是“古人即我,我即古人”的手法,把自 己完全融入诗中,诗人悲明妃出塞与自悲“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叹明妃绝色遭 弃与自叹“古来材大难为用”,如水乳交融,似水中着盐,浑然无迹。可以说诗中的明妃就 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吟咏时诗人并非隔岸观火,或作壁上观,而是亲赴 火场,身临其境,故感慨格外深切,意蕴分外深邃,情意特别真摯,余韵尤其深长,令后人
北海域整理 这样的结论: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然而,咏史并非史论,从诗词创作的整体艺术水准 而言,王安石远不及杜牧,正如钱钟书先生所指出的,王安石同样犯了宋人写诗填词好议论 且缺少形象思维的毛病。值得做比较鉴赏的这类作品还有不少,如写贾谊、王昭君、诸葛亮、 杨贵妃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同题诗,颇有些不凡之作,都可以拿来做做比较,以提高自己的鉴 别能力。我们可用王安石《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和前面提到的李商隐的同题诗出一道这样的题目:“李商隐和王安石同咏 贾谊,而主题为何相反?谁的诗的艺术水平更高?”其答案是:“主题相反是因为两人说处 的时代以及身世、地位、性格等方面的不同。李诗用笔曲折,韵味深长,揭示了历史上人才 不被重用的普遍规律;王诗虽用笔奔放,颇有见识,但纯是议论,且只表达个人知遇之恩, 远不如李诗。” 第四要掌握一点怎样区分怀古诗词艺术水准高下的要诀。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 的“无我”和“有我”之境的说法来谈一谈:就写景而言,“无我”之境是最高境界,而对 怀古诗词而言,“有我”之作才能臻于精妙。先看一下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势分三鼎足,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 前。”这首怀古之作抒发了国家后继无人,将导致倾覆的深沉历史感慨,也是对腐朽的统治 者的讽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首诗前半写刘备的英雄形象,一生功业,高度概 括,笔力雄健;后半写蜀汉衰亡,感慨万端。鲜明的兴亡盛衰的对比道出历史的深刻的教训, 也是对当时的统治者的嘲讽。全诗警辟工整,垂戒千秋,句句精拔,字字如濯,怀古、论史 浑然一体,形象感人,意义深邃,令今人读之,亦掩卷喟叹,感慨系之,国家兴亡盛衰之恨 顿生。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却批评这首诗为“浅近”(不够含蓄),斯评虽不恰当,而批 之曰“无我”则比较准确。刘禹锡只是作为一个客观的评判者,没有把自己融入诗中,因而 “诗中无我”,虽警辟深邃,但难臻精妙之品,不如杜甫、苏轼怀古诗词。还以杜甫的《咏 怀古迹(三)》而言之:诗人在咏怀古迹时,用的是“古人即我,我即古人”的手法,把自 己完全融入诗中,诗人悲明妃出塞与自悲“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叹明妃绝色遭 弃与自叹“古来材大难为用”,如水乳交融,似水中着盐,浑然无迹。可以说诗中的明妃就 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吟咏时诗人并非隔岸观火,或作壁上观,而是亲赴 火场,身临其境,故感慨格外深切,意蕴分外深邃,情意特别真挚,余韵尤其深长,令后人
北海域整理 读之击节赞赏,拍案叫绝,唏嘘叹惋,以至泣下,绝非一般客观评判者之所能及也。例如, 可用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 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出 这样一道题“为什么这首诗以诘问的语气作结,更富韵味,请作简要的分析。”就要运用诗 人咏贾谊亦兼自咏手法回答之:“诗人明知贾谊为何来到长沙,却故意提出贾谊‘何事’来 到长沙这一疑问,这就更为曲折地抒发出了对贾谊,也是对自己的怜惜之情,可谓含情不尽。” 最后一点,要知人明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以便 感悟诗情,这对咏史诗词尤其重要。其实,高考诗词鉴赏题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往 往在课本中出现过,比如1996年考的是元朝阿鲁威的散曲《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 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在课本和读本中屡见不鲜。1991 年考的文天祥的《念奴娇》(也有人认为是邓剡之作)涉及到的也是“三国”的历史,还涉 及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 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于唐宋著 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 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因为这是最基本的,所以就不再详加阐述。例如,我们 可以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干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 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怕遍,无人会,登 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摇英雄泪!出这样一道题:“辛弃疾填词喜 欢用典,不懂得典故及其用意就看不懂辛词。词中张翰、刘备的典故和桓温的话各表现了什 么?”就必须运用本段所谈到的方法回答曰:“以张翰、刘备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不想追求闲 适生活,只想建功的崇高理想。以桓温的话抒发了英雄失意,年华虚掷的的痛苦。” 当然,怀古诗词的鉴赏还要涉及到其他许多知识,如诗中的景物描写,则要结合运用写景诗 词的鉴赏方法,又如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类型的诗的用法一样,就不一一细说了 乡思诗词鉴贲要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这联诗,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
北海域整理 读之击节赞赏,拍案叫绝,唏嘘叹惋,以至泣下,绝非一般客观评判者之所能及也。例如, 可用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 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出 这样一道题“为什么这首诗以诘问的语气作结,更富韵味,请作简要的分析。”就要运用诗 人咏贾谊亦兼自咏手法回答之:“诗人明知贾谊为何来到长沙,却故意提出贾谊‘何事’来 到长沙这一疑问,这就更为曲折地抒发出了对贾谊,也是对自己的怜惜之情,可谓含情不尽。” 最后一点,要知人明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以便 感悟诗情,这对咏史诗词尤其重要。其实,高考诗词鉴赏题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往 往在课本中出现过,比如 1996 年考的是元朝阿鲁威的散曲《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 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在课本和读本中屡见不鲜。1991 年考的文天祥的《念奴娇》(也有人认为是邓剡之作)涉及到的也是“三国”的历史,还涉 及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 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于唐宋著 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 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因为这是最基本的,所以就不再详加阐述。例如,我们 可以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 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怕遍,无人会,登 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出这样一道题:“辛弃疾填词喜 欢用典,不懂得典故及其用意就看不懂辛词。词中张翰、刘备的典故和桓温的话各表现了什 么?”就必须运用本段所谈到的方法回答曰:“以张翰、刘备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不想追求闲 适生活,只想建功的崇高理想。以桓温的话抒发了英雄失意,年华虚掷的的痛苦。” 当然,怀古诗词的鉴赏还要涉及到其他许多知识,如诗中的景物描写,则要结合运用写景诗 词的鉴赏方法,又如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类型的诗的用法一样,就不一一细说了。 乡思诗词鉴赏要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这联诗,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
北海域整理 执着而又殷切之情。就是在今天,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歌曲,仍可车载斗量。在唐宋诗词中, 直可汗牛充栋,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千古传唱不衰,至今依然能激发读者强烈 的怀念故乡的纯真情愫。2002年高考诗词鉴赏问答题所考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首绝 句,也是属于这一类。要回答好这类诗词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经典之说,用在乡思类诗词的鉴赏上,也是完全 适用的,所不同的是要抓住这类诗词的特有景象。首先要抓住篇中的“月”。因 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们移情于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的感情, 并以之象征人世间的聚散。先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 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中那皎洁的月亮将清辉 洒满庭院,一片白茫茫的,很自然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故园、故人之思自然蕴含其中。后两句转为写“秋思”,这个“秋思”的内涵是 非常丰富的,故园、故人、情人都可以包含其中。十五的月亮照在庭院,也照在 家乡,“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正“举头望明月”,在这团圆之夜,我的家人, 是否也和我一样,都在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结尾一句很有讲究,诗人要表 达的意思是今夜我的“秋思”最为深长,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采用了“不知秋思落 谁家”的疑问句式。这种既非自问,也非问人,更非反问,充满伤感的话语,把 读者带进了月明人远,思悠怨长的境界中去,显得意韵深邃,回味无穷。尤其是 个“落”字,化虚为实,新颖妥贴,掷地有声,不同凡响。又如白居易的“共 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罗邺的“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 顾况的“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卢纶的“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 归心对月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都是用“月” 抒发乡思的名句。我们可以用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来出这样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诗中的残月对表现乡思之情起到何种作用?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应做这样 的考虑:诗中的残月和该联中其他五个景物的描写共同构成一幅画面,极富羁旅
北海域整理 执着而又殷切之情。就是在今天,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歌曲,仍可车载斗量。在唐宋诗词中, 直可汗牛充栋,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千古传唱不衰,至今依然能激发读者强烈 的怀念故乡的纯真情愫。2002 年高考诗词鉴赏问答题所考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首绝 句,也是属于这一类。要回答好这类诗词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经典之说,用在乡思类诗词的鉴赏上,也是完全 适用的,所不同的是要抓住这类诗词的特有景象。首先要抓住篇中的“月”。因 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们移情于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的感情, 并以之象征人世间的聚散。先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 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中那皎洁的月亮将清辉 洒满庭院,一片白茫茫的,很自然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故园、故人之思自然蕴含其中。后两句转为写“秋思”,这个“秋思”的内涵是 非常丰富的,故园、故人、情人都可以包含其中。十五的月亮照在庭院,也照在 家乡,“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正“举头望明月”,在这团圆之夜,我的家人, 是否也和我一样,都在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结尾一句很有讲究,诗人要表 达的意思是今夜我的“秋思”最为深长,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采用了“不知秋思落 谁家”的疑问句式。这种既非自问,也非问人,更非反问,充满伤感的话语,把 读者带进了月明人远,思悠怨长的境界中去,显得意韵深邃,回味无穷。尤其是 一个“落”字,化虚为实,新颖妥贴,掷地有声,不同凡响。又如白居易的“共 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罗邺的“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 顾况的“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卢纶的“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 归心对月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都是用“月” 抒发乡思的名句。我们可以用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来出这样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诗中的残月对表现乡思之情起到何种作用?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应做这样 的考虑:诗中的残月和该联中其他五个景物的描写共同构成一幅画面,极富羁旅
北海域整理 行役的色彩,并联系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可作出正确的回答: “诗中的残月既衬托出诗人羁旅天涯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又和‘鸡声’等景物的 描写共同熔铸出浓烈的乡思之情。”其次要抓住篇中的“雁”。秋去春来的候鸟 鸿雁,和月亮一样,也是触动诗人们乡思的重要媒介,因而在乡思类诗词中出现 的频率也非常高。我们先以杜牧的《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回。莫厌潇 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来做个典型分析:诗人写早雁惊飞,四散逃难, 将咏早雁和咏逃避战乱,背井离乡的人民切合在了一起。再写早雁南飞经过首都 长安上空的情景,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 显出境界之凄凉,情景妙合无垠。又写了诗人对鸿雁的深情叮瞩,同情它们惊飞 离散,也怜悯它们有家难归,还为它们的将来做了打算,真是体贴入微,关怀备 至,可以说整个乡思之情都笼罩在“雁”中。而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 边”,韦应物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 雁群”,白居易的“吊影分为干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李益的“洞庭一夜无 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等等,都是以“雁”达乡思的典范之作。我们可用陈均 的《九江闻雁》(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 雁九江秋。)出道题:“‘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是否 合情?为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可作这样的思索:可把这一句改造为 个复句:正因为有了“一声新雁”,所以人们才觉得“九江秋”来了。对于远 离故乡的人来说,闻雁而思乡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 ““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因果关系,看似很不合情,却是顺理成章,因 为大雁南飞代表了秋天的到来,而这新雁一声最能触动人的乡思。”其三要抓住 篇中的“柳”,这一点在《赠别诗词鉴赏要诀》里已经论及,不再赘述。 抓住篇中的梦境描写,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所以古人有诗云:“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真。”记梦必须写景,这样,抒发乡思之情就有 了依托:梦境往往是奇特的,而情奇就不会使人觉得怪。乡思的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
北海域整理 行役的色彩,并联系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可作出正确的回答: “诗中的残月既衬托出诗人羁旅天涯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又和‘鸡声’等景物的 描写共同熔铸出浓烈的乡思之情。”其次要抓住篇中的“雁”。秋去春来的候鸟 鸿雁,和月亮一样,也是触动诗人们乡思的重要媒介,因而在乡思类诗词中出现 的频率也非常高。我们先以杜牧的《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 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来做个典型分析:诗人写早雁惊飞,四散逃难, 将咏早雁和咏逃避战乱,背井离乡的人民切合在了一起。再写早雁南飞经过首都 长安上空的情景,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 显出境界之凄凉,情景妙合无垠。又写了诗人对鸿雁的深情叮瞩,同情它们惊飞 离散,也怜悯它们有家难归,还为它们的将来做了打算,真是体贴入微,关怀备 至,可以说整个乡思之情都笼罩在“雁”中。而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 边”,韦应物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 雁群”,白居易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李益的“洞庭一夜无 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等等,都是以“雁”达乡思的典范之作。我们可用陈均 的《九江闻雁》(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 雁九江秋。)出道题:“‘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是否 合情?为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可作这样的思索:可把这一句改造为 一个复句:正因为有了“一声新雁”,所以人们才觉得“九江秋”来了。对于远 离故乡的人来说,闻雁而思乡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 “‘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因果关系,看似很不合情,却是顺理成章,因 为大雁南飞代表了秋天的到来,而这新雁一声最能触动人的乡思。”其三要抓住 篇中的“柳”,这一点在《赠别诗词鉴赏要诀》里已经论及,不再赘述。 抓住篇中的梦境描写,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所以古人有诗云:“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真。” 记梦必须写景,这样,抒发乡思之情就有 了依托;梦境往往是奇特的, 而情奇就不会使人觉得怪。乡思的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