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去”“汤” 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 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 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 事了我们、(饭节课总,解释课题”两小儿论关于太的题5中有一个故 (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 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 而观其行。'解释: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从陈国逃往蔡国后,也没得到蔡君的重用,常 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感慨,一天发现弟子宰予中午还在睡大觉,气得说宰予是朽木不 可雕,弟子们赶紧来安慰孔子,孔子说今后听其言而观其行,好自为之 二.温习旧知: 1、教师指出需掌握的重点文言词语 (1)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距离。 (5)及:等到 (6)则:就。 (7)此不为:是 (8)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9)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指天气很热。 (10)决:裁决,判断。 (11)孰为汝多知乎:孰,谁,哪个:为,通“谓”,以为,认为:汝,你:知,通“智”, 智慧, 附注: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 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 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通假字:音同本 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 因音通假
1 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去”“汤” 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 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 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 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 事告诉了我们。(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附注: (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 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 而观其行。”解释: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从陈国逃往蔡国后,也没得到蔡君的重用,常 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感慨,一天发现弟子宰予中午还在睡大觉,气得说宰予是朽木不 可雕,弟子们赶紧来安慰孔子,孔子说今后听其言而观其行,好自为之 二.温习旧知: 1、教师指出需掌握的重点文言词语 (1)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距离。 (5)及:等到。 (6)则:就。 (7)此不为.:是。 (8)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9)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指天气很热。 (10)决:裁决,判断。 (11)孰为汝多知乎:孰,谁,哪个;为,通“谓”,以为,认为;汝,你;知,通“智”, 智慧。 附注: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 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 “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通假字:音同本 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 “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 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 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 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 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 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的成因:(1)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 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 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 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 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3)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 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 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 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 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附注: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 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之规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 之规,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 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 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 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 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 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 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 花冈》)""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 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 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 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 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 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致。例如 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 代替了本字"逗”。"读”音d,"逗"音dou。 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 记忆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的表。根据通假字的读音,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不按 照本字的读音顺序排列。 2、特殊文言现象: (1)、通假字: 为,通“谓”,以为,认为。 知,通“智”,智慧
2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 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 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 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 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 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的成因:(1)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 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 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 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 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3)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 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 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 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 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附注: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 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 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之规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 之规,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 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 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 当时,在一 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 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 一般的情况,应该 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 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 20 世纪的 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 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 花冈》)"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 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 字便是通 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 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 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 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 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 致。例如"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 代替了本字"逗"。"读"音 dú,"逗"音 dòu。 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 记忆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的表。根据通假字的读音,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不按 照本字的读音顺序排列。 2、特殊文言现象: (1)、通假字: 为,通“谓”,以为,认为。 知,通“智”,智慧
(2)、古今异义: 去:(古)距离;(今义):离开所在地到别处 汤:(古义):热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3)、省略句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去人)远,而日中时(去人)近也 3、教师总结文言直译的方法 总结:留一一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掌握规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补一一省略词句,定要补上 换一一古语白话,注意转化。 调——遇上倒装,调整语序。 三、以读促思: 1、教师配乐诵读课文,请学生听完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两个小孩争论有关太阳距离人远近的问题,相持不下请孔子作评判,孔子也不能决断。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较长句子的合理停顿。划出两个孩子的观点及其依据的句子 反馈意思: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 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他是从视觉来判断: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 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 凉些吗?他是从触觉角度判断。两小儿采用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判断, 难免意见不一致。 两个孩子的观点和依据虽不同,但他们都是从感官经验出发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的 感官往往会误导我们。比如将一根筷子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似乎筷子浸入水下的部分弯折 了,这就是光的折射导致视觉的错觉。 3、实际上早晨中午太阳距离地球是一样的,大小也相同,为什么早晨较中午看起来大些 中午较早晨热些呢? 明确: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大一些,中午的太阳小一些,实际上是一种视觉误差。因为,早晨 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时,有山峰、树木等地面物体作对比,太阳就显得大一些;而中午 的太阳高悬在空旷的天空,相形之下就显得小一些。实际上用仪器测一下,若不考虑地平线 上大气折射的影响,早晚是一样的。至于地面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早晨, 太阳斜射,同束阳光照射的面积大,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因为斜射阳光通 过大气层的厚度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辐射散热,日出前后地面热 量亏损到极大值,因此,早晨气温低,显得凉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阳高度最大,阳光直 射或接近直射,热量集中,另一方面阳光通过大气的厚度小,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 地面热量盈余,气温已经升高,因此中午就热得多。实际上对于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来说 早晨和中午日地距离的微小差别根本不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4、两个孩子的观点虽是错误的,但他们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么? 明确: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5、孔子对两个孩子争论的态度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得出的启 明确:孔子"不能决也"。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 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 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 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 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3 (2)、古今异义: 去:(古)距离;(今义):离开所在地到别处 汤:(古义):热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3)、省略句: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去人)远,而日中时(去人)近也。 3、教师总结文言直译的方法。 总结:留——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掌握规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补——省略词句,定要补上。 换——古语白话,注意转化。 调 ——遇上倒装,调整语序。 三、以读促思: 1、教师配乐诵读课文,请学生听完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两个小孩争论有关太阳距离人远近的问题,相持不下请孔子作评判,孔子也不能决断。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较长句子的合理停顿。划出两个孩子的观点及其依据的句子。 反馈意思: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 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他是从视觉来判断;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 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 凉些吗?他是从触觉角度判断。两小儿采用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判断, 难免意见不一致。 两个孩子的观点和依据虽不同,但他们都是从感官经验出发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的 感官往往会误导我们。比如将一根筷子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似乎筷子浸入水下的部分弯折 了,这就是光的折射导致视觉的错觉。 3、实际上早晨中午太阳距离地球是一样的,大小也相同,为什么早晨较中午看起来大些, 中午较早晨热些呢? 明确: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大一些,中午的太阳小一些,实际上是一种视觉误差。因为,早晨 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时,有山峰、树木等地面物体作对比,太阳就显得大一些;而中午 的太阳高悬在空旷的天空,相形之下就显得小一些。实际上用仪器测一下,若不考虑地平线 上大气折射的影响,早晚是一样的。至于地面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早晨, 太阳斜射,同束阳光照射的面积大,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因为斜射阳光通 过大气层的厚度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辐射散热,日出前后地面热 量亏损到极大值,因此,早晨气温低,显得凉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阳高度最大,阳光直 射或接近直射,热量集中,另一方面阳光通过大气的厚度小,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 地面热量盈余,气温已经升高,因此中午就热得多。实际上对于每秒 30 万千米的光速来说, 早晨和中午日地距离的微小差别根本不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4、两个孩子的观点虽是错误的,但他们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么? 明确: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5、孔子对两个孩子争论的态度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得出的启 示。 明确:孔子"不能决也"。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 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 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 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 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四、吟咏诵读: 1、诵读训练:各小组自由诵读,请带上你们的情感态度,读出文章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 也读出你们对这个小故事的体会理解。 2、先配乐齐读全文一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 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一一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一一同上 自由练习诵读,能大体成诵即止。 3、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配视频诵读。若哪位选手遇到困难自己的组员可立即支援。 五、总结归纳: 积累文言知识: 古今意义、通假字、省略句、省略量词、反问句、重点实词、文言断句 二、启示: 1、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实事求是; 4、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因此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三、学习方法: 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归纳总结积累文言知识 以读促思探寻文本主旨熟读精思成诵反复品位 六、拓展阅读 盲人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 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 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 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 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导读:要想了解某种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通过实践了解它。单凭道听途说,走马 观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注释:[I眇(miao):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四2]扪]:摸。[3]揣:摸。[4龠(yue): 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 精练 解释加点的词 生而眇者不识日( 2.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3.而人之未达也( 4.扪烛而得其形 1.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2.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盲人识日”的错误在哪里?
4 四、吟咏诵读: 1、诵读训练:各小组自由诵读,请带上你们的情感态度,读出文章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 也读出你们对这个小故事的体会理解。 2、先配乐齐读全文一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 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自由练习诵读,能大体成诵即止。 3、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配视频诵读。若哪位选手遇到困难自己的组员可立即支援。 五、总结归纳: 一、积累文言知识: 古今意义、通假字、省略句、省略量词、反问句、重点实词、文言断句。 二、启示: 1、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实事求是; 4、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因此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三、学习方法: 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归纳总结积累文言知识 以读促思探寻文本主旨 熟读精思成诵反复品位 六、拓展阅读: 盲人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 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 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 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 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导读:要想了解某种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通过实践了解它。单凭道听途说,走马 观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注释:[1]眇(miǎo):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2]扪:摸。[3]揣:摸。[4]龠(yuè): 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生而眇者不识日( ) 2.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 3.而人之未达也( ) 4.扪烛而得其形( ) 二、翻译 1.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盲人识日”的错误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盲人识日 一生下就眼瞎的人不知太阳是什么样子,便去询问有眼睛视力的人。有人告诉他说:“太 阳的形状像铜盘。”盲人敲了一下铜盘,听到了铜盘的响声。有一天他听见钟声,以为那就 是太阳。又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光亮像蜡烛。”盲人摸了摸蜡烛,感知了它的形状。有一天 他摸到短笛,以为那就是太阳。太阳与钟、短笛相差太远了,而盲人不知道它们的不同,因 为他未曾见过而只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事物的道比太阳还要难以发现,而人没有洞晓,那 么与瞎子没有什么两样。通达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引导,也超不过盘和 烛的比喻。从盘到钟,从烛到短笛,辗转推求下去,还会有终结吗? 译文2:(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 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 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 吹奏的龠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 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L眼瞎2.古代乐器,形状像笛3.洞晓4.用手摸 二、1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诱导,也超不过盘和烛的比喻。2.从盘到钟,从蜡烛到短笛, 辗转推求下去,还会有终结吗? 三、只了解事物的局部,甚或是皮毛。它告诚我们,单凭道听途说或者走马观花,至多不过 是一知半解:要真正了解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亲自实践
5 盲人识日 一生下就眼瞎的人不知太阳是什么样子,便去询问有眼睛视力的人。有人告诉他说:“太 阳的形状像铜盘。”盲人敲了一下铜盘,听到了铜盘的响声。有一天他听见钟声,以为那就 是太阳。又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光亮像蜡烛。”盲人摸了摸蜡烛,感知了它的形状。有一天 他摸到短笛,以为那就是太阳。太阳与钟、短笛相差太远了,而盲人不知道它们的不同,因 为他未曾见过而只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事物的道比太阳还要难以发现,而人没有洞晓,那 么与瞎子没有什么两样。通达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引导,也超不过盘和 烛的比喻。从盘到钟,从烛到短笛,辗转推求下去,还会有终结吗? 译文 2:(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 到了钟 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 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把它 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 吹奏的龠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 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一、l.眼瞎 2.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3.洞晓 4.用手摸 二、l.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诱导,也超不过盘和烛的比喻。2.从盘到钟,从蜡烛到短笛, 辗转推求下去,还会有终结吗? 三、只了解事物的局部,甚或是皮毛。它告诫我们,单凭道听途说或者走马观花,至多不过 是一知半解;要真正了解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亲自实践